第一篇: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
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
作者/赵忠富
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时期。鲁迅先生主要是就纯文学而言的,其实中国的应用文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走向自觉的。六朝的应用文研究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应用文写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这一时期的应用文理论中获取有益的借鉴。
六朝的应用文理论包罗万象,且析理入微。概而言之,有以下四大方面的贡献:
一、应用文功能的发现
斯大林曾说:“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商业的发展,商业更需要有条理的书信来往。”由此可以推断,应用文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在魏晋以前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没有人对应用文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甚至没有产生一个专门的名词来指称它。
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的文论,它开启了中国应用文研究的先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的文章,按照曹丕自己的观点应当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即“四科八类”。既有奏议、书论、铭诔等应用文体,也有诗赋等文学文体,笔者认为曹丕更侧重于应用文体,以“丽”为旨归的“诗赋”显然肩负不起“经国之大业”的重任。这样一来,从应用文研究的源头,曹丕便为我们确立了应用文的无上地位,应用文可以济世经邦,成不朽之功业。
此后,陆机、挚虞、刘勰等人在此基础上把应用文研究不断地推向前进,对于应用文功用的重视与推崇也一以贯之。陆机说:“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政教要通过文章来表现,文章对于国家治理、民众教化起着无可替代的功用。挚虞也非常重视各种文体的功用,他在纹章流别论》中说,“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祝史陈辞,官箴王阙。”每种文体都与一定的社会功用联系在一起。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巨著,这部“体大虑周”的巨制对应用文研究之深入程度是空前的,对于应用文功用的认识同样非常深刻。刘勰秉承了儒家崇实用、尚教化的文学观念,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他认为,五礼六典的奥义、君臣父子的仪礼、军国戎机的典章都有赖于文章来呈现,一切文学都要讲求功用,应用文尤其如此。他在《章表》中说:“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在《奏启》中又说:“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在探讨应用文时,功用始终是一条清晰的主线。
二、文笔之分与文体的厘清
文体问题是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像王瑶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学批评,从他的开始起,主要即是沿着两条线发展的——论作者和论文体。一直到后来的诗文评或评点本的集子,也还是这样。一面是‘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的以作者为中心的评语,一面是‘体有万殊’而‘能之者偏’的各种文体体性风格的辨析。一切的观点和理论,都是通过这两方面来表现或暗示的”。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所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都强调了文体区分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文体研究的深入有一个前提,就是“文笔之分”——纯文学与应用文的辨别。“文笔”的概念始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超奇》,但王充所谓的“文笔”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概念,而是对于文章的统称,既包括纯文学也包括应用文。真正意义上的“文笔之分”肇始于范晔、沈约等人的“声律理论”,黄侃即认为:“‘文’‘笔’以有韵无韵为分,盖始于声律论既兴之后,滥觞于范晔、谢庄,而王融、谢眺、沈约扬其波。”文笔之分开启了中国文体学的先河,纯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因此具有了各自独立的地位和疆域,为进一步的文体划分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文笔之分理论前提下,文体的划分便开始了。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四科八类”的说法,“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四科八类的划分方法今天看来过于粗疏,不可能涵盖当时所有的文体,对于每对两类文体的一字之评更是失之笼统。但是,文体辨析的首功足以使它流传不朽。一石入水而浪花迭起,文体问题遂引起了创作者和理论家的特别关注。
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哗而谲诳。”这里,陆机将文体分为十类,诗赋为文学文体,其他八种是应用文体.相较曹丕较为细致;同时,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各种文体的规定性。比如“诗”:“缘情”是对内容的要求,“绮靡”是对形式即文辞的要求。“诔”的“缠绵凄怆”兼指意与辞,其他的界定也都是如此。这种对文体特征的认识比曹丕更为科学。
挚虞和萧统不同于曹丕和陆机的专门理论研究,而是通过文集的编撰来辨析文体。据《隋书·经籍志·总集类》记载:西晋挚虞编有《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文章流别论》二卷。《文章流别集》按照文体的不同编辑文章,是文章总集的开始。可惜原书大部分已亡佚,只有《艺文类聚》和(钛平御览》中还保留着片断佚文。从现存片段来看,《文章流别论》一书中论及的文体至少有颂、赋、七、箴、铭、诔、哀辞、解嘲、图谶、碑等十余种,且大都为应用文体。萧统的《昭明文选》基于南朝文体学的理论成果,在“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选编的过程中将文体划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凡三十八类,细密详赡,超迈往世。
三、应用文各体的源起和流变
六朝时期关于各种文体源起与流变的考察,主要出于文体辨析的需要,只有对各类文体的历时性发展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清晰地认识各文体之间的差异性。李充在《翰林论》中所说的“容象图而赞立”、“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在朝辨政而议奏出”、“盟檄发于师旅”,即是对文体起源的探讨。任防在《文章缘起》中,将每一种文体的源头具体到人,虽然可能有些牵强,但任昉去古不远,所言多可借鉴。事实上,六朝时对文体源起和流变用力最多的要数挚虞和刘勰。
挚虞不仅分文体编撰有《文章流别集》,而且“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晋书·挚虞转》)。对各种文体进行“沿波讨源”的探究,正是挚虞编撰《文章流别论》的目的所在。“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祝史陈辞,官箴王阙。”他一一考察各种文体的源起,认为各类文体的产生都源于生活的不同需要。
在探讨各文体源起的同时,他对历时性发展流变亦予以关注。比如对“铭”的考察:“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则既论之矣。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后世以来之器铭之嘉者,有王莽《鼎铭》、崔瑗《杌铭》、朱公叔《鼎铭》、王粲《观铭》,咸以表显功德。天子铭嘉量,诸侯大夫铭太常,勒锺鼎之义,所言虽殊,而令德一也。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平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论润色,言可采录。”他从上古论起,迄至东汉,认为东汉李尤以前铭之为体虽有“至约”到“至繁”、“质”到“文”的形式演变,但内容都是“表显功德”。从目前可见的文字资料来看,挚虞对于文体源起和流变的研究依然不是很深入,如对“碑”和“图谶”等文体就只有片言只语的论述。《文章流别论》史的意义大于它本身的价值,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刘勰《文心雕龙》对于文体源流的研究。
《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有20篇专门讨论文体,其中《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祝盟》《颂赞》《铭锄》《碑》《缀吊》《书记》等12篇24类属于应用文体。每篇文体论的写作体例大致相同——“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序志》),对每一文体都从渊源流变、名称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写作规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中国的应用文体理论,到了刘勰这里才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框架。
刘勰在《诏策》篇中,首先阐释诏策的出现在于帝王统治天下、传播政令的需要;接着按时代先后顺序论述诏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轩辕以至唐尧虞舜名为“命”,“三代”名为“诰誓”,战国又改称为“命”,秦时名为“制”,汉初又派生出四品——“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同时,还说明了诏策在每个时期的不同作用。
罗宗强先
生认为,对于文体的探讨,源流考察十分必要,“文体论,如果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性质与特点的阐述,不作史的回顾也能办到。事实上曹丕、陆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论文体,仅论其特点,而置史的发展脉络于不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挚虞、刘勰等人对于文体理论的卓越贡献。
四、应用文创作的探究
作为文章大系统中的一支——应用文更需重视体制。因为应用文体体裁的规范化比文学文体更稳定,程式化色彩更浓。应用文文体的区分和源流考辨都是为写作服务的,亦即程式化创作规律的探究与总结。总括六朝时人对于应用文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今人借鉴。
一是写作目的的“尚用”。无论从应用文的缘起还是从现实功能来看,实用性都是它首先要符合的规定性。曹丕认为文章是济世经邦之器,陆机认为文章可以“济文武”、“宣风声”。刘勰不仅从总体上将文章视为“经典枝条”,而且分文体明确了其实际作用:《奏启》“术在纠恶”,觫碑》“累其德行”,《书记》是“政事之先务”,《章表》乃“经国之枢机”……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用以规范文学的所有成员就有失偏颇,但若用来要求应用文则恰如其分。
二是语言运用的合体与变通。文学究其根本乃是语言之处理与操作,文体的区分除了功能上的差别外,更多的是语言上的差别。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论述,就是从语言来区分文体的。陆机对于十类文体的划分,内容和形式(主要是文辞)是并重的两条准则。萧统选编《文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和陆机的观点相似。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说:“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官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翼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总论各类文体,指出各类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范,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用语的合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应用文创作在注重语言运用合体的同时,不能胶柱鼓瑟,应该有所变通。陆机纹赋》在总结了各类文体语言运用规律后,又说“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即认识到了文体、语言变通的情况。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还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也?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驰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才疏耳。”他不仅认识到了通变的情况,而且把通变当成了一种创作规律。
三是创作主体的学识修养。陆机在《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这都是在探讨创作主体的学识修养对于创作的影响。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应用文写作要求创作主体具有广博的见闻与学识。应用文涉及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者只有熟识时务,深谙政治,通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写作的应用文才能切中肯綮,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文心雕龙·议对》中说:“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说的就是“议”这种文体的写作,不仅要通晓经典和时事,还要根据内容了解礼仪、军事、农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博学通识。
六朝时期对于应用文创作规律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入的,以上只是举其大略。这方面还有许多珍宝,等待识者来采撷。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A].斯大林选集(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刘勰.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M].上海:三联书店.2007.[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J[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文法系
第二篇:用理论概述应用文(定稿)
《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应用文写作
总学时:34 适用专业:各专业 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能写作常用的应用文。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课程性质:
《应用文写作》是面向我校各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 践性很强的写作技能课程。该课程系统讲授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和文体理论,尤其着重传授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适用广泛、使用频繁的事务文书、行政公文、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科
研论文等的文体知识、结构方式和规范特征,揭示应用文体写作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从
而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理论,并且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评价日常所见的
各种应用文体;通过对相关文体写作规律的认识和大量的习作训练,从而比较熟练地掌握各
种形式的应用文体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的:
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及常用应用 文体的分析、评价及实际写作的能力。该课程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在
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应当既注重写作基础理论的学习,突出写作基础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普
遍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体现注重联系、服务于其他学科
课程,体现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的目的,从而将对专业学习的思维结晶以适当的形式准确地
物化外现。
教学任务 :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点强调学生的动手(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必须 贯彻三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各种文体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将对各种文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为应用写作的实践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
二、精选若干有代表性的例文,通过对
例文阅读、分析和评价,认识其文本建构的方式及规律;
三、加强课堂及课余的习作训练
的力度,并通过讲、练与评的有机结合与师生互动的手段,提高其实际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力求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有所提高:
1、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知识经济时代是功利和效益的时代,又是思辩和理性的时 代,在强调应用写作工具性的同时,应突出人文性。使学生懂得写作与生活、做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应用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学习、掌握比较系统的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分析、鉴赏能力,提高实际写作技能。
3、结合各章节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探索各类应用文体的文体格式、写作方法和写作规律,明白“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
4、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此课程,重要的是实。应用文产生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因此要认真研究应用文写作的理论与内在规律,更要在理论指导下多练多写。
是否进行严格科学的训练,是学习此课程成败的关键。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语言文字应用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写作基础知识、日常文书写作、公务文书写作、经济文书写作和诉讼文书的写作。
课程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
1.了解应用文的概念、特点和功用; 2.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应用文的语体特征及表达方式,应用文的文本模式; 3.具备对大型文稿合理地安排结构,编制写作提纲的能力; 4.掌握计划、总结、简报、求职信、简历、调查报告、广告、商品说明书等文体的格式及写作。
本课程的难点:
掌握计划、总结、简报、求职信、简历、调查报告、广告、商品说明书等文体的格式及写作。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以模拟写作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课程。学习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弄懂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一定数量的写作实训和练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
五、考核办法
1.考试方式: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以考查形式考核。2.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记分(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30%,平时作业占10%)。篇二:第一章:应用文概述
应 用 写 作
第一章 应用文概述
案例
有个大学生叫赵梅,大学毕业后,在一个著名汽车销售公司的前台做接线员。
一天凌晨两点钟,她值班时收到一份传真,全部是英文。她隐约知道这是瑞典绅宝公司的一份供货意向书。她一边翻起英汉辞典,一边联系了经理。等经理赶到公司时,她把一份翻译好的意向书放到经理跟前。这次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一笔业务就赚了40多万元。后来赵美梅所在的公司成为瑞典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区域总代理。事后经理把装有两万元奖金的信封放到赵梅的办公桌上时,微笑着对她说:?这次多亏了你,要是晚三个小时回话,这笔业务就被其他公司抢到手了。公司赢得这笔业务完全是靠反应速度。?这之后,赵梅被调到经理办公室工作,经理准备培养她做办公室主任助理。
但不久,经理却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什么呢?这起因于赵梅起草的一系列公文。年底,办公室诸葛主任让赵梅起草一份公司年终工作总结,赵梅是这样开头的:
总 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2004年将要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公司的经济效益犹如穿云燕子,飞向百尺竿头,比去年大幅度上升。公司上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对去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从平常写作的角度看,这篇开头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在这里赵梅被要求写的是本公司的年终总结,总结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有着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文学类文章、议论类文章很大的不同,譬如说
从总结的写作者身份来讲,赵梅的写作身份是代言作者。一般而言,公司的年终工作总结的法定作者应为公司总经理,实际起草按常规应由办公室主任负责,交由赵梅起草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但赵梅既然是代言作者,就必须站在公司的角度,以公司经理的口吻来起草这份总结。而从开头这几句话看,赵梅还没有进入写作角色,还在那里抒发个人感受。
从写作的方法来讲,总结的写作,尤其是开头几句,必须对全年的基本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概括归纳,主要应该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从应用文写作对语言的要求方面讲,赵梅用了较多修饰性语言,时间的表述也混乱。因为应用文的语言必须以应用性为准则,表达必须直接明了、准确,少用或不用描写、抒情等修饰性语言。所以,应用文写作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所读的小说、诗歌、散文或议论文有很大的不同,而赵梅就因为不懂应用文的写作要求而使自己的前途受阻,真的太遗憾了。所以希望大家重视应用文的学习,毕竟在将来的工作中,这是最有用的一种文体。
很多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提到应用写作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很大。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
一、应用文的定义
(一)文章的分类
古今文章种类繁多,但概括来看也不过就三类:文学类、议论类和应用文。
文学类文体我们比较熟悉,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这类文章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抒情言志为主要目的,以描写、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追求审美价值为目标。
议论类文体主要在说事理,议是非。
应用文体,在这两类文体之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了推进工作,解决问题,或互相沟通情况、宣传教育,我们经常要写一些形式比较固定,并且使用广泛、频率比较高的文体,这就是应用文体,也有人称之为?实用文体?。
(二)一国三地对应用文的界定
上面谈到文章基本上分三大门类,可什么文章叫应用文,如何解释它,历来众说纷纭,难以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1、对应用文的解释
客观而论,?应用文?这个词,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可祖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对它的概括、解释、界定不尽相同。这里举例分析,观其异同。
香港:陈跃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 台湾:张仁青教授在《应用文》一书中说:?凡个人与个人之间,或机关团体与机关团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关团体之间,互相往来所使用之特定形式之文字,而为社会大众所遵循、共同使用者,谓之应用文。? 大陆:洪望云教授在《应用文写作学概论》一书中说:?应用文是社会团体、政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比较固定格式的一种实用文体。? 祖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对应用文的概括、界定,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在文字表述上相同的是?个人、团体、机关?。在意思上相似的是?约定俗成的体裁?、?特定的形式?、?比较固定的格式?、?公私往来?、?处理公私事务?、?互相往来?;不同的是?以资交际和信守?,是西方社会对应用文作用的常用提法,而?遵循?与?信守?是有区别的,?信守?比?遵循?更能反映社会的法制和国民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信守?是自觉自愿的、忠诚地遵守,而?遵循?则带有强制性,是遵照、依照、遵从。大陆内地和台湾地区、港澳地区应用文的发展有着共同的源流,但由于历史渊源、地域性特征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又有明显的差别。
首先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别。台湾地区行政公文的语言,长期沿用文言词语。1973年6月22日颁布的《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手册》和1985年3月18日颁布的《文书处理手册》虽未明确提出?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但实质上已经对旧有公文语言进行了改革.使台湾地区行政公文出现了新的面貌。
香港地区是个双语社会。1974年以来,中文继英文成为香港地区的法定语言。中华人民
共和国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总则》第九条款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文体。?不同的是,1997年以前,英文是主要行政语言,中文是辅助语言;1997年以后,中文是第一行政语言,而英文是第二行政语言。
香港地区的行政公文语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变革。1974年4月25日正式颁布《法定语文条例》,承认中文和英文的地位对等。首次提出在语种上中英文并用。1975年3月编制的《香港政府中文处理手册》(打字油印本)提出,公文?文字应力求简洁、浅显、易明,文意也务求通顺贴切„„以言效率,则不外简、浅、通、切?。总体看来,香港地区应用文用语较台湾地区的应用文用语简化了很多,但和内地相比,仍沿袭了一些传统的词语及其书写格式,以书信为例,香港地区的书信多是沿用简化的文言书信格式,而且广泛应用,形成稳定的格式。而内地的书信格式,相比起来,显得平易,不及前者郑重。这点可反映在行文用语方面。例如:称呼对方用?贵公司、贵处、台端、阁下?,自称则用?本公司、敝公司、本人?等。而国内的书信,不论哪个行业,多用?我们、我、你们、你?等代称。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文言色彩也较大陆重,例如:?以上仅为某某(从略)所给予你的部分利益与权利,兹再为你详述如下??万一(某某计划证件)遗失或被窃,你也毋须焦虑不安?。
2、对应用文的界定
应用文与其他文章一样,都是?文?,但应用文重在?应用?二字,这是区别其他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应?者,对应、适应、应承、应制、应付也。?用?者,派用、需用、运用、实用也。如前所述,正因为应用文是国家管理、行政机构运作、人际交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文体,它不仅关系到现代化科学管理,促进国际间、社团间、人际往来的协调和有序发展,而且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效益、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发展也有直接关联。故此,应用文写作,就是应主体需用、客体实用的文稿写作。所谓写作,是人们用语言符号把感受、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维结果有选择地记录、表述出来的精神活动。由此可知应用文的含义:
应用文书是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处理各种公务和日常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特定格式的文章的总体。应用文书是应用写作的文字表现形态。
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写作以应用文书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应用写作,是以实用性为明确目的的写作。
二、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尚书》,又称《书经》。它收录的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均为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如《盘庚》、《大诰》、《牧誓》等。从文体的角度去考察,《尚书》应是我国第一部以应用文为主体的文章集。
据考证,?应用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张侃的《拙轩集〃跋陈后山再任校官谢启》一文中:?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意为六朝、唐初时所写的应用文字,包括公文、书信、契约等,都采用四字、六字句式,相间成对的骈体文来表现。而正式将应用文作为一种文体提出的是清朝的刘熙载,他在《艺概〃文概》中说:?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 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他从理论上对应用文所作的这一明确而又简要的理性总结,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以史为纲、以时间为线,我们可以把应用文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七个阶段。
1、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出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实际需要,创造了原始形态的?应用文?,除典型的?结绳记事?之外,还包括其他有资料可考查的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以及口头形态。
2、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可以称之为应用文的发端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文字的产生,开始出现了最早的书面语言应用文章,而且形成了众多体裁,成为秦汉及以后应用文体裁发展、演进的先河。比如殷墟甲骨刻辞、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书(如策书、上书、玺书、盟书等)、都初具应用文的实用性与严肃性的特点。(参考实物图片)
3、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改革,如?书同文、车同轨?等。应用文受此影响,日趋规范化。如秦初并天下,首改政令,确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首开公务应用文体裁规范化之先河。? 统一了公文名称——制、诏、奏 ? 公文形成了开头结尾的习惯用语
制:开头——“制诏〓〓官”;
结尾——“〓年〓月〓日〓时下”
奏:开头——“臣昧死言”;
结尾——“稽首以闻”
汉承秦制,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体裁上。
公文种类
上行文:章、表、奏、议、疏
下行文:策、诏、制、诫敕,檄、牒
公文格式
习惯用语
章:开头——“稽首上书谢恩陈事”
结尾——赞美皇上
表:开头——“臣〓言”
结尾——“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应用文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各种公、私应用文的体裁特点明显形成,而且文体也略有增加,如三国之后,增加了一种平行文?移?。公务应用文的体裁在汉代趋于规范的基础上,在实际使用中发展得更加切实可行,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曹操的《述志令》、陈后主的《咨询诏》,这些诏令典雅凝重、温润深厚。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此表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为?表之英也?。最为著名的首推诸葛亮的《出师表》,如陆游诗《书愤》中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表被尊为?历代表之精英?。另外,私人应用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较多的体裁与名篇,体裁有书信、颂赞、哀祭等,其中有名的如刘伶的《酒德颂》、贾谊的《吊屈原文》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古代应用文写作理论基本形成,尤其
是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历代各种应用文体裁的功用、特点、写作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对今天的应用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5、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如唐代皇帝下行的应用文称作册、制、敕。册、制、敕用法各有不同,敕又分为发敕、敕旨、论事敕、敕牒等。这一时期应用文受唐宋诗词文的影响,各种体裁的名篇云集,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韩愈《上宰相书》、骆宾王的《讨武墨檄》等,不胜枚举。各种应用文文体之完备,从《唐六典》、《宋史》中可见一斑。
6、元、明、清时代称之为应用文的稳定时期。稳定是相对于唐、宋应用文高峰时期而言的。明、清时代应用文的体裁也有所变化,但在明代没有出现类似于唐宋八大家那样杰出的作家,应用文也无崛起之势;在清代,文章虽有发展,但应用文也不如唐宋时期那样?丰盛?。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文文体的分类更加详细。如明代的上行文就有题、奏、启、表、笺、讲章、书状、文册、揭贴、制对等,而经常使用的也只有题、奏、启、揭帖等几种。下行文种类也很多。总的看来,文体的类别越分越细,至明、清时期,已经十分繁琐,直到清末,才有所改观。
7、五四运动前夕至当代是应用文重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应用文在表达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白话文逐步替代文言文成为应用文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应用文的体裁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许多封建时代所使用的应用文名目被废止,如公文中历代使用的制、诏、诰、敕、戒、第、册及表、章、奏、议、疏、上书、封事、弹事等均予废止,体裁变得相当简要,如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其文体极为简要,计有令、咨、呈、示、状等五种,而且由于新的社会需要产生了新的应用文体裁,也使原有的某些体裁有所变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公文制度不断完善,历经1951年、1981年、1987年、1993年、2000年的五次修订,各种公文体裁的用途或使用范围日益规范化。另外,书信也出现了众多的类别,如礼仪性的、批评建议性的、请求性的、证明性的书信等。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迁,出现了众多的经济文书,如商品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鉴定书、市场调查、公关策划书、招标书、投标书等;还有法律文书,如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等,这些类别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种种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
公文这个词,在各朝各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殷商时称?典册?;秦称?典籍?;汉代为?文书、文案?;唐宋元称?文卷?;明代称?文牍、案牍?;清代称?牌子,本章?,近代叫的最多的就是?文书?、?应用文?。
就数量而言,在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文献中,公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第一部政治论文集《尚书》中保存有大量的甲骨文、铜鼎铭文,历朝历代的正史、典册中都保存有大量的公文。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中,公文占有很大的比重,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等人的公文中甚至占到了其文章总量的80%多。
到了现代,办公室、秘书、应聘书、介绍信、村里的文书等,所写的都是应用文,因此,绝不能认为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实际上在目前,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三、应用文的分类 由于所用分类标准不同或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不少应用写作教材对应用文所作的分类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例如:篇三:应用文概述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
教 案
2013 ——2014 学年第系部名称 基础部 课程名称 应用文写作 教材名称 应用文写作 授课班级 13楼宇(1、2)班 13 软件(1、2)班 13信息 13旅游 13社区 13新闻 授课教师 林宋发 职 称 助 教
2013 年 9 月 10 日
应用文写作 教案(首页)
应用文写作
教案(章节)篇四:应用文
第一章、应用写作概述
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发展沿革(产生和演变)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后期—应用写作萌生
二、商周时期——应用文雏形
最早应用文:甲骨刻辞
《尚书》最早且完整的文章总集(应用文总集)
书面载体的 应用文体的出现
三、秦汉时期——应用文体的成型与文书制度创立
以行政手段统一了文书体例和写作格式,建立起我国最早的文书制度。“公文”在汉出现 p5
四、魏晋六朝时期——应用文写作的自觉与理论建立(应用文理论的构建时期)
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 挚虞《文章流别论》(我国第一部文体学专论)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写作和应用理论的汇集)
五、唐宋时期——应用文的成熟时期
“应用文”一词的出现:北宋苏轼《答刘巨济书》p7
六、元明清时期——应用文写作的繁荣
七、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应用文的更革与新变
北洋政府1916年7月重新公布《公文程式》——第一次对“公文”概念明确解释 p8
八、新中国成立至今——应用文写作大发展与新的繁荣 2000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办法 2012年颁布新条例
第二节 应用文的含义、特点、作用与分类
一、含义:p10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使用的具有直接效用和一定体式的文书,是处理公私事物、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指导实践的工具。
二、主要特点: 1.实用性:(应用性)本质属性、最重要、最根本 2.模式性:约定俗成、法定使成
3、真实性
4、时效性: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
三、作用:p11*
四、分类:按文体分为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 第三节 应用文的内容要素—主旨和选材
一、主旨(含义): 客观的社会生活与作者主观思想与意图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通过写入文章的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
作用:灵魂、统帅——决定应用文质量的首要因素、整合文本的基础* 要求:正确、鲜明、集中(p15)
二、材料:
材料的作用:物质基础、根本保证 * ★ 真实是应用文材料的生命。
材料的选择:紧扣主旨选材,选材务求真实,选择典型材料 第四节 应用文的形式要素——结构、语言与表达方式
一、结构:p20
(一)含义和特点: 1.含义:是写作对象的客观形态和作者的写作思路的统一体,它具体表现为作者在写作中对写作材料的主次、详略、先后顺序的安排,又称为谋篇布局。2.特点:规范性、条理性
二、应用文的结构要素
(1)应用文的标题的基本形式
公文式形式:文章制发者+事由+文种名称
论文式形式:(1)概括论点(2)点明论题(范围或对象)
新闻式形式:标题包含事实,单行、多行
文种式形式:文种名称
(2)应用文正文开头的方式
目的式(为、为了)
根据式(依据„..根据„„经„„研究决定 遵照„„)
原因式(由于...鉴于...)
合并式(原因+目的+依据)
引据式(“你×《关于××××的请示》(××〔××××〕×号)收悉。”)情况概述式(简述对象的基本情况)
结论式(开头作出评价,提出总体看法)
问候祝贺式(常用于礼仪性文体,表示祝贺或慰问)
背景交代式(交待工作或活动的背景 常用引起语:在„„下)
(3)应用文正文的主体
主体的结构形式(文面形态):1)小标题式2)条目式3)标序式4)分段式或独段式
(4)应用文正文的结尾方式 1)执行要求式。注意:语气的强弱 2)模式套语式。模式:特此+文种 3)祈请企盼式。用在去文
4)结论建议式。套语:综上所述„„.以上各点„..5)希望号召
三、语言
(一)语言特点: 1.以社会化的书面语言为主(a力避使用纯粹的口语b 杜绝使用方言、土语、歇后语c 有控制的、正确吸收文言词语幻灯片 37常用文言词d 不可滥用省略、简缩语e 慎用外来词)2.关键部分使用模式化、规范化的语言(不追求个性、独创)3.合理使用书面辅助语言:(以图形、表格、符号、公式等代替或补充文字叙述)4.在句式和句型上有特定的要求:(无主句)
(二)语言运用要求:准确、简洁、朴实、得体
四、表达方式:
(一)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应用文写作基本表达方式: 叙述、说明、议论
第二章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 公文概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4月16日发布、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6月29日发布、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一、公文的概念:p33广义:即公务文书,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合法组织在处理公务时形成和使用的各类文书。
侠义:亦称法定公文,主要指《条例》颁布的15种党政公文
二、公文的特点 p35
1、法定性: 作者是制发者(发文机关)非拟稿人。
(1)作者的法定性(社会合法组织)
(2)公文内容的法定性*(3)公文效用的法定性(权威性)
(4)公文制发程序的法定性
2、工具性
3、规范性
4、时效性
三、公文的作用 * p37
四、公文的分类 p39
(一)按发文机关所属系统分: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15种。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纪要
(二)按行文关系分:上行文:请示、报告。平行文:函、议案。下行文:命令、决定、通知、决议、批复等。泛行文:通告、公告、公报
(三)按内容是否涉及机密:秘密公文(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普通公文
(四)按处理时限:平件、加急件、特急件
第二节 公文规范
一、文种规范:p41
(一)文种选用原则*
(二)避免文种混乱现象:*
二、行文规则:
按权限行文规则:党政职能分开行文、逐级行文 2 职能部门行文规则:职权范围内行文;经授权,可向下级党委或政府行文。3 联合行文规则:同级联合行文 4 请示规则:逐级请示,一文一事,不直接送领导者个人,不抄送给下级机关,不多头请示,不得原文向上级转报下级请示事项 5 抄送规则:重要下行文,应抄送给上级机关,越级行文,应抄送给被越过的上级,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应写明主送机关与抄送机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机关行文,可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三、语言规范*
(一)准确
(二)简明
(三)朴实
(四)庄重
四、其他规范:p49* 文字排列规范、用纸规范、结构层次序数规范、引用规范、公文数字使用规范
第三节 公文格式
一、《格式》规定公文格式的主要项目*:p50 文面要素(类别规范):(17项)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
二、《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对有关项目的具体规定*:p50-54;p343-351
(一)版头(公文首页红色分隔线以上的部分)
⒈份号: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6位3号阿拉伯数字(例)p50(涉密公文标),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⒉密级和保密期限:绝、机、秘;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二行。
⒊紧急程度:加急、特急(样例)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三行。
⒋发文机关标志(版头):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35mm,小标宋体字,红色
发文机关全称(规范简称)+(文件)
联合行文时,主办机关排列在前,“文件”二字在右居中排布,可以单独使用主办机关名称
⒌发文字号 p51,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两行位置居中,上行文居左空一行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在同一行。⑴组成:机关代字+年份(发文)+发文顺序号(样例)
⑵书写: 重庆市卫生局2012年第58号文 →渝卫发〔2012〕58号
⒍签发人姓名:居右空一字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两行位置。上行文(请示、报告)需标注(样例)
(二)主体 1.标题:p22、52(1)组成: ①完全式:发文机关(关于)+事由(公文主题)+(的)文种
②省略式*:——尽量不用(事由+文种); 发文机关+文种;文种(2)书写注意:
红色分隔线下空两行,2号小标宋体
法规规章名称才用书名号;
标题排列居中、分行不破词;
标题排列使用梯形或菱形 2 .主送机关:左侧顶格,后加全角冒号,回行仍顶格。(若主送机关名称过多导致公文首页不能显示正文,移至版记抄送机关,改抄送为主送)p337、339 3 .正文:排版要求(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每面22行,每行28字)4 .附件说明(名称位置)p52、p350,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 5 .发文机关署名: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p346、347,成文日期之上 6 .成文日期:(公文生效的时间,一般公文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7.印章:什么情况下不用?公文生效标识是证明公文效力的表现形式。★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
联合行文如何用(样例)p348、349 ◆特殊情况说明:印章必须与正文同处一页。8 .附注(注释说明):印发传达范围,成文日期左下端,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9 .附件:版记之前,与正文一起装订,格式同正文。p54、351,附件2字及附件顺序号3号黑体顶格编排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三)版记 p54 1.抄送机关:4号仿宋,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上一行,左右空一字编排 2.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4号仿宋,末条分割线之上
⑴印发机关:该机关的秘书部门。,机关左空一字,日期右空一字
⑵印发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全称标注,不能早于成文日期)
(四)页码:书写格式 p345、346 第三章 法定公文写作
公告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二)特点1 重大性2 公开性3 权威性
(三)注意事项: 1 使用者
多为国家高层领导机关或被授权的职能机关与执法机关(基层单位、企事业单位一般不使用)
无主送机关,不可滥用公告
(四)写法
标题: 完全式和发文机关+文种 2 公告编号(标题之下,可不编号)编号方法:从发公告机关履行职权开始编流水号。
3、一般不标注主送机关 4 正文结构
开头:简要说明原因,根据或目的。
主体:直陈公告具体事项
结语:特此公告 5落款
通 告
一、概述:p78
(一)适用范围:公布社会各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分类:
规定性(拥有法定职权的社会组织在职权范围内制发)、周知性(事项性如停水、停电通告)
★公告与通告区别:p81 1 告知事项的性质不同; 2 发布权限不同; 3 告知范围不一样;
告知渠道、方式有区别。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二、写作
(一)标题:
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要素齐全式)
发文机关+文种
▲通告一般不标主送机关
(二)正文:p83 2 正文
(1)开头:发通告的依据,目的。以“特作如下通告”等过渡
(2)主体:告知公众需要周知或遵守的事项逐项写出
(3)结尾:特此通告(或省略结尾)主体写作注意事项:
(1)多用标序式或条目式
(2)末尾一条可写明通告生效或执行时间
(3)各条之间应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
(三)落款:发文机关、成文日期 通 知
一、概述:p84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所有的公文当中,“通知”这种文种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
种类。内容和功用分:
1、颁转性通知。用途:颁布法规、规章以及转发、批转其他机关来文。构成:由通知正文与被颁转文书两部分构成,三种类型“颁布(印发)”、“转发”、“批转” 三种类型
2、指示性通知。用途: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就工作发出指示,作出安排部署等。
例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节前安全生产 工作检查的通知
3、知照性通知。
第三篇:汉魏六朝复习资料
汉魏六朝复习
一、古诗
白马篇
作者:曹植【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短歌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薤露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魏晋】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 卧疴封空林.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二、名词解释
1、汉乐府: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歌辞最多。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优秀传统。
2、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3、太康诗风:西晋的代表诗风。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5、水经注:《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6、玄言诗: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诗品》称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严重脱离社会生活,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7、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周顒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与谢眺、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8、宫体诗: 南朝梁陈宫廷流行的一种诗体。由梁简文帝萧纲首先提倡,代表作家有庾信父子、徐陵父子等。其内容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糜缓弱。
9、志人小说:又称志人轶事小说,是对世俗人物、玄虚清淡、以及奇特轶事的记录。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
10、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三、填空(文学常识)
1、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3、南北朝民歌双壁: 北朝《木兰诗》,南朝《西洲曲》。
4、《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蒿里行》
作者:曹操【魏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钟嵘的《诗品》:《诗品》,原名《诗评》,唐代改题作《诗品》,南朝梁钟嵘撰,共三卷。《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后人称之为“百代诗话之祖”、“诗话之伐山”。其对中国的诗歌理论和诗话著作、日本的汉诗与和歌产生了深刻影响。
8、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许询、支遁
9、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干宝
志人小说作者:刘义庆
10、南朝颜谢: 颜延之 与 谢灵运。
11、北朝民歌代表作品:木兰诗
12、《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3、《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三、问答题
1、简述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直白通畅,风格清新自然,修辞手法巧妙,大量运用双关语。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生的风格。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情思。
*高超的抒情艺术:诗中每篇都是抒情的作品,而且这些诗中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所描写的景物情思和情感非常切合,或用融情于景的比兴手法,或用寓景于情的象征手法,或用以事传情的白描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精妙的语言艺术:语言自然精炼,运用成语典故,运用双关叠字。2.以“结庐在人境”为例说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语言纯真真切 * 用白描的手法创作了意境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以白描手法相结合,语言平淡自然,质朴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陶诗在自然平淡中极富哲理,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前4句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而以“心远地自偏”为核心句,表现出一种与世俗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接着写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时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趣。最后两句总结全诗,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可诗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3.以“夜中不能寐”为例说阮籍诗歌的特征
*善于运用隐约曲折的表现手法,形成蕴藉含蓄的表现结果。
*善用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隐晦曲折的表达情怀,寄托怀抱,诱导人们反复思考和体会。从美学角度上说造成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
此诗起首,以‘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把读者引入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34句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
5、6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不但进一步以孤鸿为意象增加了诗句的效果,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北林”和“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的境界;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表现出了无限的优思,永恒的悲哀。
4.《史记》的文学成就
*总体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人物的原型,在后代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人物形象,又不少人物形象从《史记》中演化而来的。*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的同时,处处渗透了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语言上,《史记》随着各篇内容不同表现出不同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低回婉转,用尽语言中巧妙传神之能事。
*《史记》编写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探索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史记》所写的具有历史上实有之事,但是通过“互见”既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主要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
四、论述题
1、论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内涵、内容、作用)
2、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角度讨论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800-1000字)
第四篇: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
《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授课计划
第一讲:汉魏六朝诗歌概述
第二讲:汉魏乐府民歌
第三讲:古诗十九首
(一)赏析篇
第四讲:古诗十九首
(二)研究篇
第五讲:建安诗歌
(一):“三曹”之曹操、曹丕
第六讲:建安诗歌
(二):“三曹”之曹植附论“建安七子”
第七讲:正始诗歌:阮籍与嵇康
第八讲:太康诗歌
(一)潘岳、陆机
第九讲:太康诗歌
(二)左思
第十讲:陶渊明
(一)第十一讲:陶渊明
(二)第十二讲:鲍照
第十三讲:谢灵运与山水诗
第十四讲:永明体与诗歌格律的观念
第十五讲:齐梁代宫体诗风
第十六讲:六朝乐府民歌
李小明《头于》,华南师范2009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第五篇: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文章标题: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为了给员工提供一个交流意见、切磋技能、传递经验、展示才智的平台,许多大公司都办起了内部期刊,有的公司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有奖征文比赛,发动员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想点子、找路子,及时总结从工作实践、学习思考中领悟出来的真知灼见。由于这类文章一般都是在对某一实际
工作对象加以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所以这里将其统称为分析类应用文。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分析类应用文用途很广;而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写作此类文章的水平却亟待提高。大多数企业员工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有材料、有想法、有感悟,却苦于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有条理、透彻地表达出来。企业员工写不好分析类应用文,固然有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理论环节的薄弱。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就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实理论知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
分析类应用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分析,要想写好它,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要深入准确地把握某一对象,就需要分析它的质和量。因此,我们通常把分析方法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大类。如果说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数学、统计学的学科基础和大量的定量分析训练的话,那么充实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则是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前提。在这里,我们谈的主要是后一点,即如何运用理论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问题。定性分析是指对对象质的规定性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并从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和深刻的见地。要提高定性分析能力,我们不但要具备哲学、逻辑学的思辨、思维的方法论的修养,而且还要对所要进行理论分析领域的理论知识比较熟悉。譬如:我们要对某一地区的电信运营活动加以分析,除了要具有一般的哲学、逻辑学素养之外,还要熟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理论、管理学、市场学的理论,以及电信行业乃至某一类电信产品所特有的运营规律。如果对以上领域的理论知识不甚了解,那么我们对于该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就难以进行。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论知识的充实扩展,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就要注意积累,而且,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有人也许会说:各种各样的理论这么多,如何学呢?三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跟自己平时调查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理论;二是选取本领域有代表意义的名家名作来读;三是不贪多,但要领会得深。这样一来,至少能够保证你在分析某一特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有人也许会说:分析思辨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哪里是读几本理论书就能具备的呢?不错,分析思辨的确是一种能力,思辨能力,不能排除天赋的差异,但也并不神秘,它能够凭借后天的训练而提高。读一些思辨性强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思辨能力的训练;而另一种有效的思辨能力的训练,就是运用你所掌握的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理论本身不是远离生活的,也不是笼统的。理论只有在脱离了生活现实的时候,才被讥笑为无聊的空头理论。其实,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理论的规约和指导:政治生活中讲政治理论,企业生产中讲管理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讲艺术哲学或者说美学。理论就像一把解剖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使用这把解剖刀去解剖现实现象的过程。怎样解剖呢?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观照”的思路,也就是说你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往前走——理论家、研究者是如此这般讲的,那么,事实又怎样呢?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显豁的;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隐蔽的,需要对许多现实材料仔细考察分析之后才能发现;有时候,一种现象的实质,需要借助于多种理论的观照才能现出;有时候,一种理论又可以用于解释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假如事实也是A,那就容易理解多了,也容易分析多了。但通常情况下,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而实际看起来偏偏不是A,而是A1、A2、A3……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A字系列的,而像B、C、D、E……那怎么办呢?这样的情况尽管棘手,但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路追问下去的切入点:为什么事物看起来明明是A1、A2、A3……或者看起来压根儿就是B、C、D、E……理论家却把他说成A呢?我们看到的这个A1、A2、A3……或者B、C、D、E……跟理论家所讲的A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与理论之间的这个区别又说明了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你就需要不断地去调查研究,阅读一定数量的第一手、第二手的资料,这么一路追究下来,你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入了。这就是理论的用途。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某一种理论可能是封闭固定的,但与此理论相对应的现实却是鲜活变化的,如果你能够充分注意到并把握这种鲜活、变化的现实中所蕴藏的新的规律,你也就发展了你所使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既不是笼统的、抽象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你根据某一理论或某几种理论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呢?的确,无论从主观追求方面讲还是从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来讲,我们都需要追求真实、准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要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必须依*以下三点:一是你所使用的理论应当是经过探讨验证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理论;二是作为论据的材料是确凿、典型、充分的(包括第一手的材料和可*的文献资料);三是严谨的分析论证。那么,以上三点都问心无愧地做到了,你的观点就一定确凿无误吗?不一定。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而且,作为“软科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较自然科学更大的弹性空间,它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更加需要不断地讨论乃至争论。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映照乃至碰撞、交锋,只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也总有某些真知灼见、某些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争论中沉淀下来。所以,此处建议大家在写稿、投稿时各抒己见,而领导者或管理者就会在大家各种意见的交流碰撞中,发现那些真知灼见,予以吸收听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运营思路,未雨绸缪,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三、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所驾驭
企业员工所写的分析类应用文很多都是反映一线工作实况的,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为公司的运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建议乃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员工与鲜活的工作、生活实践相贴近,做得多,见得多,听得也多,掌握着大量丰富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信息,这就能够使他们在写作时言之有物;但从另一方面讲,与工作、生活实践太过于贴近,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使人反而不容易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现象,哪些是必然现象,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泡沫,这就有可能使企业员工在写作时难以取舍,淹没在资料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所以说,从纯粹写作的角度讲,与现实的贴近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呢?加强理论修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只有借助于理论的视角,我们才可能在思维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更加清醒、冷静地透视现实。譬如:某电信公司的内部期刊上有一篇题为《××电信增值业务新品迭出》的文章。该文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把握发展商机”,谈的是如何在当前的中国电信行业形势下,取得营销成功的问题。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提到了中国企业从粗放营销到精细营销的转变过程,并列举了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告加渠道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体炒作阶段,第三阶段是价格战阶段,现阶段是第四阶段,即“要想取得营销成功,策略是前提,技术整合是方法,资源合理化调度是基础”的阶段。这种对中国企业营销方式的发展转变的阶段性划分,就是一种理论。在上述理论的观照下,再结合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各家电信公司激烈竞争的形势,谈××省电信的“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等追求“技术整合”、“资源合理化”的运营策略,就显得十分恰当,也能够更加深入地说明问题。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该文作者不依*上述阶段性理论,只凭借从自己具体的工作中得来的信息、资料、经验,是很难对当前中国企业营销模式做一个全局性把握的;没有这个全局性把握,他对自身所处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决不会认识得如此透彻,当然也就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了。在写作实际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被动地堆积材料、记述事件、甚至被材料所淹没、所驾驭的问题。譬如,有一篇题为《我国“小灵通”业务发展及应关注的问题》的分析性文章:该文作者也想在文章里对“小灵通”的业务发展问题作出分析,但是从行文上看,这种冲动远未能充分实现。在分析“我国发展小灵通的机遇”一部分内容中,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积,分析的字句极少,而且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甚至没有任何过渡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憋得慌。记得读过一篇短文,文中写的是一个人的烦恼心情。其中一个烦恼就是:他每天早晨,都被隔壁传来的练琴的声音吵醒。他写道,最让他受不了的还不是那琴声,而是练琴者超出常规的拉琴方式:那人老是拉“1—2—3—4—5—6—7—”,到了“7-”,就不再往上拉高音的“i-”了,以至于短文作者总是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把那个高音“i-”唱出来之后才觉得舒畅些。写文章也是一样,你把事实陈述出来了,分析总结的话其实已经到了嘴边了,应该把它点出来,有了这个“画龙点睛”,才好像拉出了一个完整的八度音阶。因为即使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也能领会一些你的意思,但他们仍然希望你从行家或当事人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独特的分析和评价。可是为什么有些文章没有把最后的总结和认识点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缺乏理论的观照和提升能力,因此,他所记述、罗列的那些材料、那些事件,也就只是材料,只是事件,时间一长,这些材料和事件失去了当时的鲜活,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义。相反,如果我们借助于理论对所分析论述的对象得出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文后做一个“画龙点睛”的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了总结和提升,才能使文章突破时效性限制,获得更长久的意义。值得强调的是,运用理论分析现象、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开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我们在运用理论时,被理论弄昏了头,反过来远离了你所要面对、解决的现实问题,跟着理论跑了。二是我们在阅读第二手资料时,偶尔也会被该资料作者的观点、思路引入迷途。上述两种情况并不罕见。相对应的较为有效的处理办法是:把阅读和写作都停下来,去放松放松,平静平静。然后回头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如果还是没有头绪,那就去看一看其他的材料,读一读其他的理论,这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经常讲到的“以毒攻毒”的办法。以上分别从充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等三个方面,谈了理论之于分析类应用文的重要作用,以及运用理论提高分析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方法。其实,只要肯下工夫学习理论知识,肯勤于观察、思考,就一定能写好分析类应用文。《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