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风运动中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现实意义
整风运动中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现实意义
--包装工程一班马文敏090910121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党的思想路线开始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轨道。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由于政治形势的迅速变化,对于“左”、右倾错误思想根源还没有彻底的清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之风在党内仍然存在。抗战爆发后,党内又增加了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他们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因此,党内存在着思想、作风不纯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这次的整风运动从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开始,到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束。整风运动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941年5月—1942年2月主要针对党的高级干部,1942年2月—1943年10月为全党的整风阶段,1943年10月—1945年4月主要是总结历史经验。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采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贯彻方针,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让党内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文件,反省自己的工作、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党内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
这次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列主义教育的运动,用正确的认识改正错误的认识、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转变了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的思想立场,增强了党性,保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大大提高了党员的思想,大大地增强了党员干部明辨是非曲直和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从而使全党紧密的团结起来,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经过这次整风运动,党员的自觉性提高,清晰地认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次全党的整风运动,取得了辉煌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在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的建设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开创了一条新路,具有深远历史的意义。
现在整风运动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但仍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执政党来说,要坚守思想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能够经受住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党员和干部,面对着长期执政和对外开放的新的复杂环境,应该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矢志不渝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地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抵制资产阶级反动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蚀;努力彻底粉碎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用“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的伎俩,以防他们实现破坏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而能不能做到这些是关系到我们国发展的的重大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改造世界观是共产党员一辈子都要坚持不懈的事情。
经历了“文革”**,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潮之后,我国知识界一些所谓“资深学者”和“著名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他们否定毛泽东思想,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和丑化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千方百计地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竭力鼓吹在我国实行私有化;还颠倒是非黑白在党内外造成思想上的混乱,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回头好好想想,这些都是怎么发生的,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欧会什么会发生剧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沉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从成功中总结出经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思想,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被落后的思想所束缚。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明确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坚决拥护我们伟大的执政党,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对我们的侵蚀,要注重学习党的先进思想,通过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自己的觉悟,使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四有新人,加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要有明确的方向,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彷徨、动摇,随波逐流。人们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所以,我们要保持延安整风运动的良好传统和作风,代代相传,将整风运动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时时“改造”自己的思想,使自己不断的提升,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新人。
2010年6月5日
第二篇:《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和谐社会 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①举止;②学习;③品质;④交友;⑤态度。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实用的。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论述。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的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应当达到的标准。“重”是庄重,“威”是有威严,即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其中又可以分为语言、仪貌、行为等几个方面。庄重威严作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前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多次反复出现的。这使中国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再次因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养而声名狼藉,而道德素质低下成为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世界不再关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再欣赏我们的人文气质,不再重视我们的经商头脑,他们在意的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的组成个体,从他身上不经意展现的细微末节最能显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教育背景。他虽然是个体,但是却是这个企业、这个地域最生动、最真实的“名片”。因此,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华丽转身,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是我们首当其冲应当做的。
其次,“(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再次,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我们交朋结友,要选择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过,则无惮改。”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三.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内容
在明确了我们改善道德风气败坏的现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之后,我们还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以切实将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
1.学习
学无止境。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 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如今的人们已难能可贵。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光荣传统,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② 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 在反思中学习: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端正态度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态度确实是起决定作用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将使我们在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宽”和“严”的尺度,更有利于我们扬弃地学习,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3.交朋友
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别朋友关系的主要原则。孔子将朋友分成三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现在交友的准则和对其判断的依据。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而正直的基础是“忠”。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而善于提意见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见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开来,“朋友数,其疏矣。”(《论语·里仁》)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所谓“友谅”,也就是要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不仅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脚步,愈行愈远。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直”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而“多闻”,主要是通过学习而得。除此之外,游历也是一个人见多识广的重要来源。以这种人为朋友,其意义不仅可以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见闻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培养人的宽阔的胸襟。
而孔子所说的三类“损友”中,前两类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实际上是一种德性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友便辟”是指与喜欢谄媚奉承的人为友,“友善柔”则是指与当面恭维背后诽谤者为友。至于“便佞”,实际上就是指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之发必须以仁德为基础,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这些都是孔子对言语之德的看法。由此可见,“友便佞”,确是“损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点,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言语之惑而误交朋友。
综上所述,道德修养的提高亟需重新占据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要如何为我们所用,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世界文明史论文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 李镇明 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意义;文学;处事;现实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喜,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在他看来,作文亦如做人,不能为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听凭内心的自然之声,依托自我“性灵”,书写自然本真的情感。
而在当今,庄子的这种审美观依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纵然人们追求个性鲜明,追求另类,追求独一无二,但大众的审美观依然受着庄子审美观的影响。最优美的音乐依然是那种褪去了浮华造作的纯真的音乐,最逼真的图画依然是那种最能展示自然美的图画,最富有感情的文字依然是那种最朴实无华但融入了真情实干的文字。庄子的思想,穿越时空,发挥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世界文明史论文
2.对后世处事原则的影响
庄子的处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重要。庄子的出世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消极避世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的。庄子看开一切功名利禄。这在当今物欲横流满是功名利禄的社会很具有警醒意义。庄子所教导于人类的,并不是什么出世,而是要真实地活着,活得像个真正的人。庄子所呼唤的是人之野性,亦即人的本真之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抛弃那些功利的目的和行为,人才能够摆脱各种人为枷锁的束缚,人的本真之性才能够得以恢复与解放,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自由逍遥的境界。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医生都很贫穷,在濮河钓鱼也不单单那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是为了生活之需。楚王许他以相位,只要庄子答应,就是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哪里需要自己钓鱼来糊口呢?但庄子明白,一旦为官,就会牢狱官场的勾心斗角,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虚假的活着,而庄子追求的正好是真实的活着,他要彻底摆脱功名利禄那些虚假的东西。同时,在官场为官,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枷锁,受制于人,不能随性而为,人的本性就不能得到彰显,人就不能进入自由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金钱,为地位所束缚,在商场中尔虞我诈,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活的心力交瘁。更有甚者不堪于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自杀。活着的活得异常辛苦,死去的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他们都忘记了作为一个人最原始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看淡一切,追求自然,追求人之本性的处事原则意义更为重要,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
3.对当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正如老师课上所讲,庄子的思想有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相反孔子的儒家思想却不利于对自然环境的维持。究其本质,在于庄子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庄子的观点,可以说是以自然为主体,以大自然为本位,人作为浩大的宇宙中,与广大无比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相比,微不足道,人应该尊重道,尊重大自然。
这种思想对于人类的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有它消极避世、屈从环境的一方面,但是对于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因为当今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力量已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地球已经在人类的掠夺与摧残下变得满目疮痍。很多人开始蔑视自然,把自然界当成人的统治的对象, 甚至把人看成是万物的主宰。而现实是,这些不遵从道家思想的人并没有得到好果子。海啸、台风,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压力不断增大,大自然就势必增大对人类的压力,如此下去必然激化大的矛盾。所以人类如果不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自然,不以庄子的观点认识自然,必将尝到大自然给予的苦果。所以,庄子的思想对于匡正当代人认识自然的态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改进他们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弥足重要的影响。
世界文明史论文
结论: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对于后人的审美观、对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对于当代弥足重要的环保意识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品读古人的著作,探究古人的思想不能只留于学习和了解,而应发现其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所在,去粗取精,让他们的思想为现代人服务。庄子,作为一代思想大家,必定成为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怀特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庄子浅注》曹础基 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庄子直解》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5.《庄学研究》崔大华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庄子哲学》陈鼓应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崔宜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庄子哲学》 王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十家论庄》胡道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柏拉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从小在舒适的或许是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漂亮、精力充沛的的青年。之所以叫“柏拉图”,据说是因为他肩膀宽阔的缘故;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并且在科林斯地峡运动会中两次获奖。通 常哲学家是不容易从这样的青年中培养出来的,但柏拉图敏感的心灵在苏格拉底的“雄辩术”竞技中找到了新的乐趣。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曾说:“感谢上帝,我生为希腊人而非野蛮人,生为自由人而非奴隶,生为男子汉而非女人;尤其是,我生逢苏格拉底的时代”。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对其影响的 巨大。
虽然柏拉图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两千多年,但其思想的价值会永远的在后世闪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 的对话录仍然是世界上一个无价之宝。其中最好的是《理想国》,它自成一部完整的论文,柏拉图把它变成一本书;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形而上学、神学、伦理 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和艺术理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带有时髦和现代气息的问题: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与节育,优生学,尼采的道德与贵族 政治问题,卢梭的回归自然和自由教育问题,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样样都有。这真是富裕的主人款待高贵的客人的一桌盛宴。爱默生曾经这样称赞道:“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并将欧玛尔称赞《古兰经》的话转移给《理想国》:“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们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在这里我们只简单的介绍柏拉图的优生学、教育观和爱情观,以及它们对现今世界的积极意义。
柏 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优生学,虽然比起现代优生学理论,还少了一点,但已经很完备了。他提出了两点优生学理论:一。精选健康的祖先。身体是第一位的,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配偶,结婚后很有可能遗传。现代遗传的三大杀手是高血压、癌症、白血病和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糖尿病。尤其是白血病,即使骨髓移植,世界 上骨髓移植后活的最长的只有十年,一般人只能活一年甚至几个月,而且死的更痛苦。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智商问题,平时生活中那些处理事情得体的人智商也高,学习好的人智商也高,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些能按着形势走的人智商也高得很。所以,对一些大学生朋友们,为了你们下一代的智商,谈恋爱可以在本科阶段,但结婚 要在研究生阶段。当然智商的高低绝对不是仅仅由学历决定的。二。优选时间。柏拉图说过男性结婚最好是在30-45岁之间,女性最好在20-40之间,但现代的研究表明,男性最好在30到45之前,女性在24到27岁。那么结婚的时间呢?柏拉图认为五一前后最好,这样的话,怀孕在5、6、7三个月,怀孕三个月后是胎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那时候将是8、9、10三个月,正好是秋天,我们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时令性的瓜菜水果应有尽有,母亲吃什么有什么,并且吃大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天人合一,生出来的孩子也比较聪明,那些反季节的食物肯定含有某些药品,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不出意外的话,到了第二年的3、4、5月份便是孩子出生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春天,万物苏醒,天气不冷不热,孩子的发育也快,三个月后是6、7、8三个月,正值夏天,但是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即使开空调也没有问题了。
这 就是柏拉图的优生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在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柏拉图的优生学理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为了培养哲学王的学前教育的一部分,用现 在通俗的词来说就是“胎教”。孩子出生后,就将面临对他们一生有巨大影响的受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一下柏拉图的教育观。对于教育,柏拉图主张,在人生的头十年,教育应以体育为主,每个学校都有一座体育馆和运动场,全部课程都将是体育,让孩子的身体练得棒棒的,根本不用吃药。他不能容忍全国都是没病装病或体质虚弱的病号,理想国必须开始于人的身体。
然 而单纯的竞技和运动就会使人的动作过于粗暴,那么怎样才能使性情温和的人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勇气呢?柏拉图提出音乐或许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心灵在音乐中学会 了和谐和韵律,甚至学会倾向于公正。因此这些孩子在十岁到十六岁时,他们会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变得勇敢但又举止优雅。十六岁之后,会放弃个别的音乐训 练,取而代之的是教给他们一些数学、历史、科学等理性而抽象的内容,但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也会利用音乐来赋予他们吸引力。
在 二十岁的时候,这些孩子将会面临一个考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当时称之为“大筛选”,他们会受到一些艰难困苦和竞赛的磨练,每一种能力都有机会显示出来,每一种愚蠢也都有机会暴露出来。那些落选的人会成为商人,管理员,工匠和农夫。通过初试的人将再受十年身体上,心灵上和性格上的教育和训练,然后他们将面 临比初试严格得多的第二次考试,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现在的考研。在这次考试中的落选者将成为国家的辅助者或行政助手和军官。
通 过这样的两次考试,那些经历过历次选择的风浪而幸存下来的人,已经年满三十,常言道:“三十而立”,是不是该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了?然而,在这个这 时候,他们才开始他们为期五年的哲学训练。五年的哲学教育之后,他们已经三十五岁,但是,柏拉图说了,在接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中,等待他们的不是封官 鬻爵,也不是飞黄腾达,更不是万千人民的敬仰羡慕,而是十五年的世俗教育!柏拉图“让这些哲学博士从哲学的巅峰落入世态人情的“地穴”。他们将同生意人,同精明贪婪的个人主义者,同蛮横的人和狡猾的人相竞争;他们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学习生活本身这一门课;他们将在世界无奈的现实中碰伤手指和;他们将靠自 己从高傲的额头上留下来的汗水去谋生。”
经 过这样的教育的人才中肯定有一些会在压力的重压之下垮掉,但那些存留下来的人,饱经风霜,年过半百,头脑清醒,自力更生,学者的自负已被残酷的生活磨得荡 然无存,被生活这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模样,他们已然变成了生活中真正的强者——这些人最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再看一下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前不久,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0:15的比分,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没有给体育足够的重视,况且还是北京的学校。还 是毛泽东说的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柏拉图的世俗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有很大一部 分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心太浮躁,高的职位做不了,低的职位不愿做。其实,我们真该学一学柏拉图提倡的,把学者的自负收起来,低下高傲的头颅,脚踏实地的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但是低头绝对不是让你放弃进取的动力,低下头颅是为了更好的扬起头,我们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介绍完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谈一谈他的爱情观了。柏 拉图其人长得很漂亮,但是一生未娶,位列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之首,以他名字命名的“柏拉图式爱情”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用我们今天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 是“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欲而向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 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 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有了很完美的表达,比如说网恋,双方虽然素未谋面,但却可 以在网上爱的死去活来,并且可以充分的发挥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在我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未免太过于浪漫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当然,中国著名的哲学 家金岳霖为了才女林徽因确实终生未娶,传为一段佳话。
其 实柏拉图一直都在强调爱情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 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向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 了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虽然我们不必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我愿化身为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求此少女从桥上走过”;也不必像柏拉图提倡的精神恋爱那样完全的禁欲主义。但是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点浪漫主义,多一点诗意情怀,就当是为了年老时的一份回忆,也该在爱情的阶段中多一点精神的交流。
在 我看来,柏拉图的教育观和爱情观对当今社会,至少对我自身来说,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也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帮助和启迪。那个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 思想的永恒会一直都存在着,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追求思想的完美,那么其他的东西,即使不尾随而来,也会失去了而浑然不觉。
第五篇: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1级英语专接本1班 白林艳 33号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教而杀谓之弃。”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2、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
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3、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
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4、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
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知识教育
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由此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具体说就是他改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技能训练
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在私学中是讲文习武的。孔子重射,承袭了西周军事教育形式化的传统,在教学中存在着将军事教育从实际技能的训练转向文字概念和义理研究的倾向。
道德教育
“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核心,智乃仁者之智。因此,在孔子的私学中,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也是其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5、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看法
自觉修养
孔子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认为实现自我修养就要实现立志、持志,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
因材施教
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关于启发诱导的时间、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学、思、行相结合学、思、行是一个人治学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在学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行时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教育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即任何人,不分贵贱尊卑,都有权利接受教育,且是平等的教育。在孔子以前,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平民阶级没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从而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目的只是为了统治者培养接班人,严重阻碍了文明的普及和发展。孔子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叫无类”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人类文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对于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在很多地方,相当常时间里,教育模式采用“齐步走”的做法,追求平均分、合格率、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科”分数,高分
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摒弃分数标准,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在《论语·述而》和《论语·为正》中,孔子分别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就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引导和及时启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将知识吸收升华。
参考文献:
[1]《论语》:[C]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
[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3]刘宝楠:《论文正义》,[M]中华书局出版 2006年版
[4]杨伯峻:《 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