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康勤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 康勤401544
摘要: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
关键词: 数学 课程 应用意识 实践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
高中数学的十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三十一处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不同重量信件的邮资问题”表示分段函数,用功和位移的关系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等。实例引入增强了问题的实际背景,为顺利解决问题作了铺垫。2、例题中的应用问题
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共有 41 个例题是涉及数学应用的,占例题总数的 14.6%,它们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难易适中,示范性强。、新增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
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分别在第三、五、七、九章中安排了四个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优化方案、归纳概括,恰当建模,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 15 — 17 周岁,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能够逐步的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①增长率(或减少率)问题②行程问题③合力的问题④排列组合问题⑤最值问题⑥概率问题等。这样,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针对问题情景,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利用联想,建立数学模型。、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章头序言,指导阅读,留下悬念
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作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
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的起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指导练习,巩固方法
充分运用课本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建模方向性强,教师只需稍作指导;而习题则更多利用教师批改作业的机会,主要纠正数学语言转化过程,及解题的规范过程;复习题由于综合性强,学生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
三、对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一般情况下,数学知识的产生不外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如高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计算最值,线性规划,高三的概率统计等。应该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
数学语言可以清楚、简洁、准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养成乐意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既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需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应用价值。在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应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处处联系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 第一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2]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J ].数学教育学报. 2002,(2)
[3]方明一.积极稳妥地进行数学课程改革[ J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讲习班专家讲课讲稿. 2001 年 7 月.昆明
第二篇:班组管理中遇到问题
班组管理中遇到问题
1职工执行力不够(较弱):安排工作不及时完成且完不成不汇报
2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在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能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的思考,工作不细致,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够强。3班组之间缺乏协作关系:工作中需要相互帮助与沟通,主要表现在班组长身上对于出现的问题相互推脱严重
4激励方法:奖励考核表面上激发员工积极性,取得立杠见影效果,但取得的效果存在短暂性、短期性。过多处罚使员工身处对工作及上级存在不满情况且随时间积累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不利于相互沟通了解,降低员工积极性引发员工执行力差。
5班组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沟通并不是员工内部而是以班组为单位,主要是存在班组之间存在于个别员工,他们考虑问题是不考虑全面只顾局部或个人利益,不利于班组之间合作,影响班组之间协作关系。
管理知识培训意见
1执行力方面
2职工的岗位职责意识
3提高员工素质方面
4加强班组双向沟通方面
5改善员工激励手段方法方面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遇到问题
历史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遇到问题
解决策略的研究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现代人,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大多不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然占有较大比例,教师决定、掌握、控制乃至主宰着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水平低,少有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改要求和呼唤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打破和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一个高效课堂的生成,不仅离不开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也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是为了不教,准确地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能够逐渐达到学生的自学、独学、共学、好学和乐学。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选择何种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这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目前,由教育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经实践论证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的精髓是“先试后学”,让学生不断尝试,在尝试中学习,不断提高。
中学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尝试教学”呢?我和我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番探究,现将我们的体会和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过去性”,再加上历史的不可再现,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把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
一、尝试阅读,构建基础知识网络。教材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这是“尝试教学”的基础。因此,课前,我们精心设计导学案,上课一开始,让学生自学10 分钟,学生通过阅读并尝试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在头脑中构建起本课的基础知识网络,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二、尝试提问,主动探究。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我们深入学习的起点。初中学生由于身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够,因此,教材的阅读还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所以,读完教材后,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要让他们提出来,但为了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问先在小组内进行,由记录员整理归纳,然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老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别处理。这个环节5分钟。
三、尝试答疑、合作互助。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以及不可再现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历史教学中一种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它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分析历史、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们暂不回答,让学生带着这种悬念去观看课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非常关注和他们的问题相关的历史场景,学习激情很高。学生问题的提出是有层次性的,那么解答问题也应该如此。学生需要交流的一般性的问题,让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尝试回答,激发他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有一定难度,稍高于教材,但动一下脑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中等程度的同学来尝试。难度较大,但又值得争辩、探究,对我们的教学有用的问题,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解决。至于小组的构建,不是临时的凑合,而是精心的组织。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4—6人为宜。其次,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也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第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如组长、记录员。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老师的引导作用不能缺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给予点拨。这个环节15分钟。
四、尝试练习,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在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以后,进行课堂练习。先是学生小组内完成当天的作业并进行校对,然后老师订正。教学的最后,让学生默写本课的基础知识,巩固记忆。这个环节15分钟。
我们应该记住:尝试教育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是贯彻一种精神,一种敢于人先的精神,一种努力开拓的精神,一种合作互助的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尝试才能创造,只有尝试才可能成功。
当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体现在灵活运用上,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尝试教学法”也不是万灵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总结,改进。“尝试教学法”运用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成功的喜悦,但也让我们有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如: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尝试教学”所要求的“五个要”;如何让一部分学困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而不是做一个陪衬;如何让一些不爱做作业、不爱看书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按时背书等等。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先行组织者”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重视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也是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因而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不仅不能放松数学科学概念的教学,而且还应切实加强,找到实施科学教育新的突破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在其著名的《认知同化论》(即意义学习论)中提出,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已有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的。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即“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对此作一分析。
一、设计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促进数学概念教学
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expositive organizer)
如果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关联不大,这就适宜用陈述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以一种简化的、纲要的形式去呈现新学习的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预先嵌入一个上位观念,用它来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减少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而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通过精心组织将要呈现给学生的材料(通常被称为引导性材料),建立学习新概念的认知框架,帮助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变量,让学生对新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用于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概念的整合,并增加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的组织者。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对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概念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例如,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比较,还有平面几何中的一些概念或判断也常常作为立体几何概念或判断的先行组织者。
3.设计具体模型组织者(model organizer)
具体模型组织者是梅耶(R.E.Mayer)在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梅耶等人研究表明,具体模型组织者似乎更有助于为新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知识。这主要由于具体模型直观、形象,能通过类比方式促进学生对新材料理解。例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曾用“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神话来启发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牛魔王先变,它变的目的是千方百计想逃跑,牛魔王变成白鹤,孙悟空变成丹凤,牛魔王变成香獐,孙悟空相应地变成饿虎……孙悟空是随着牛魔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牛魔王是“自变量”,而孙悟空则是牛魔王的“函数”。牛魔王能变,但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这就好像是自变量有它的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孙悟空善变,也只能七十二变,也是有范围的,这就是函数的值域。设计这种组织者,能把抽象的函数概念类比到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当然,除了上述呈现方式外,还有很多其他如实验、多媒体等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不失时机地呈现不同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数学概念,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设计和使用先行组织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之前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数学现象与数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前概念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另外,大量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掌握,因而教师设计使用组织者前首先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通常可采用谈话、书面表达、墙报、分类卡片、调查问卷等方法。
2.先行组织者的使用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只在每节课的开始设置先行组织者,实际上这是不完全的。其实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的开始都应有一定的引导材料。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阶段,自制力较差,所以他们表现出上课不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好动和易疲劳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随时注意组织教学工作,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进行教学。即使先行组织者呈现于课始,随后的教学活动也应对它展开和延伸,时刻保持前后呼应,若后继教学与之脱节,则使先行组织者的使用流于形式。例如逻辑联结词的教学中,通过呈现具体实例组织者,让学生自主探索真值表,再呈现“与生活中的„或且非‟相比较”的比较性组织者,真正理解逻辑中的“或且非”与生活中“或且非”的异同,最后还可呈现数学史“理发师悖论”的组织者:“给一切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按照这条准则,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脸呢?使逻辑概念和生活体验相结合,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持久的注意。
总之,“先行组织者”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导向作用,可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帮助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是实施概念教学的“绿色通道”。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毕竟有其局限性,概念教学中应将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关于白蚁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蚂蚁与白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就属于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策略描述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在新授课开始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有知识的联系,并整合到更加上位的知识结构中去。先行组织者常常用来展示概念的框架和全貌,在系统讲授某一领域的观点的时候,或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比较时,这一策略的作用尤为突出。(费兹科
和麦克卢尔,2008)先行组织者能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更加清晰,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上位的联结点,从而达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先行组织者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包摄性水平较高的文字(如文章摘要等),也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在实验报告或者学习任务单中先行组织者也常常出现。
先行组织者有着如下的特点:
◆高度概括:先行组织者常常以概括性框架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一般性和包
含性。◆注重条理性、逻辑性:逻辑关系和条理性是先行组织者的一般特性。◆有助于提高认知效率:先行组织者的使用有助于内容的整体性呈现,帮助学习者梳理概念(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概念的定义、概括性结论或者新材料与某些熟悉例子之间的类比。常常分为说明性先行组织者(expository advance organizer)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Ausubel, 1960)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一堂课或几堂课所包含的具体信息,提供相对一般性的观念、原则或范畴。课堂当中的具体信息都跟这些一般信息相联系。学生可以由此体会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生物课中的家族树,化学课中的元素周期表
就是起这样的作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之间的异同。这种先行组织者着眼两类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借助熟悉的知识快速掌握新知识。英语课中不同时态动词形式的对比可以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
现。
操作指南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一般要先于正式学习材料,先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内容对后来正式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同化作用,其中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应当体现高度概括的上位知识对下位知识的同化,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体现同级知识之间的同化。由于运用先行组织者的目标是知识表征的理化、逻辑化,先行组织者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包括三个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补充下位知识、建立
知识结构
◆呈现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优势在于概括性和条理性。呈现先行组织者常常采用图表形式,体现出高度的概括性。教师也可以在导入过程中提出学习内容的多个关键特征或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通过学习任务补充下位知识
在此阶段教师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并进一步说明先行组织者与新学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先行组织者的基础上展开学习。
◆建立新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将新学习任务纳入到先行组织者所呈现出的概念框架
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第五篇:《遇到问题想办法》教学设计
《遇到问题想办法》教学设计
昌黎县第四完全小学
刘丽辉
【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并在发现后想办法解决。
2、过程与方法: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想办法并选择没有危险的办法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积极的想出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过程】
一、播放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首先我们一起欣赏儿歌《乌鸦喝水》。(放《乌鸦喝水》的视频。)
2、提问:乌鸦遇到什么问题?它想出了什么办法?
(预设:乌鸦喝不到瓶子的水,它用嘴巴叼石头放入瓶子,使水升到瓶口时喝到了水。)
3、你想对小乌鸦说什么?(乌鸦真聪明啊,我要向你学习。)
是啊,同学们都看出来了,小乌鸦乌鸦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遇到问题想办法》。(出示课题:齐读。)
二、深入生活,明理导行。
1、其实啊,生活中往往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
二页,看一看小强和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应对的?
2、指名读。
3、他们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掉了钥匙,回不了家)掉了钥匙后都是怎么做的呢?
4、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
5、小结:大家都认为小丽做得好,因为她遇到问题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它,而小强只是消极的等待,以至于没有吃成饭,又没有上好课。(板书:积极∨、消极×)
三、出示事例,同学讨论。
【讨论一:和家人走散了怎么办?】
1、有一个同学小亮跟随爸爸去超市买东西,结果一不留神,和爸爸走散了。小亮吓得哭了起来。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尽快找到爸爸吗?
(下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预设:找售货员帮忙;在原来的地方等;去喊广播;自己回家……)
3、你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用哪种方法能最快最安全地帮小亮找到爸爸?老师认为找售货员帮忙去喊广播最快最安全。
6、指两名学生表演:
一个演广播的阿姨,一个小朋友演小亮。
(阿姨: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遇到什么问题?小亮:我爸爸不见了。阿姨:你们在哪里走散的?小亮:卖玩具的地方。阿姨: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小亮:***阿姨:别着急,阿姨帮你喊广播。请***速到广播台来,你的儿子在这里找你!)
7、小结:表演得真好,老师相信小亮有了你们这些好朋友,一定会很快找到他爸爸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只要
积极应对,总会想出办法来的。(板书:冷静∨,慌张×。)
【讨论二:球打到房顶该怎么办?】
1、现在玲玲和红红也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她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了房顶上。谁能给她们想想办法,既能把球取下来,又不发生危险呢?
2、同学交流:
(用长棍子把球捅下来的,搬梯子拿,寻求大人帮助等。)
【联系实际: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 交流:(忘带钥匙、下学没人接,独自在家受伤,忘带学习用具等)
四、扩展教学,开拓思维。
(一)、扩展思维
1、从古到今,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张。比如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请同学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司马光真聪明,假如你是司马光,在当时,你会想出其它的办法救人吗?(预设:用绳子放到缸里救他;用竹杆放到缸里救他;大家一起将缸子推到…….)
(二)寻求救助
1、记住求救电话110、120、119,并学会正确使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遇到问题时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积极地想出办法来应对。相信我们只要开动脑筋,一定会想出办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现在,我们学校的袁校长也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每天早晨、中午上学,都有一部分同学来得特别早,堵在大门口,既影响了交通,又给自己带来了安
全隐患。你能为袁校长想个好办法吗?课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将自己的金点子投寄到校长信箱,为我们四小出一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