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09:4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的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的文化建设》。

第一篇:广东的文化建设

广东的文化建设,不能光想着保护历史,更应该考虑如何创新!特别是深圳这里,是个适合创新的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自然也一样。只守着那些老朽的东西是不行的,要想让广东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就一定要加入创新的元素。光说要保护,但自己一点进步都没有,就好比一边大叫要支持国货,一边拿出来的都是垃圾产品,你让老百姓们怎么去支持你呢?要想保护历史文化,就一定要让它们能跟上历史的发展。当然,广东的文化建设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一点,全国乃至全球没有的先进概念,我们也能去做啊,这样才真的能做到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这也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使命之一。广东的文化建设,不能光想着保护历史,更应该考虑如何创新!特别是深圳这里,是个适合创新的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自然也一样。只守着那些老朽的东西是不行的,要想让广东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就一定要加入创新的元素。光说要保护,但自己一点进步都没有,就好比一边大叫要支持国货,一边拿出来的都是垃圾产品,你让老百姓们怎么去支持你呢?要想保护历史文化,就一定要让它们能跟上历史的发展。当然,广东的文化建设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一点,全国乃至全球没有的先进概念,我们也能去做啊,这样才真的能做到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这也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使命之一。

作者:深圳之心 时间:2010-6-14 00:16

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丰富广东人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文化丰富生活,文化提升生活,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07年3月起,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将全部免收门票向社会开放,白领、学生、打工者等各领域市民将同吃一锅文化“大锅饭”。据了解,此举在国内尚属首创,它标志着深圳市民文化权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的精神世界即将得到集体丰盈。对于深圳1000多万市民来说,深圳政府部门免费向全体市民开放深圳文化场馆,这是一个政府送给市民们的一个文化大餐。深圳的开放历史仅2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和北京、西安、苏州、南京、广州、沈阳、杭州、武汉、长沙等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但深圳的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市民的文化知识渴求,建设了不少文化场所,比如深圳的书城是全国城市中最大规模的。中国的很多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很少有向市民免费开放,深圳的做法走在了广东和其他兄弟城市前面,丰富市民生活,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是每一个重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城市的理想做法。笔者觉得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要给予更大的重视:对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免费开放各种文化场馆,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以下是笔者的观点,希望能给贵市一些参考。

一、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多年来,广东许多城市的公益性设施,比如公园、公厕、文化场馆,在经营方式上走上了歧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要求公益性文化场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是这些文化场馆服务质量没有上去,各种收费却增加了许多,甚至文化场馆内的公共厕所也有专人看守,负责收费。如何让公益事业最大限度的惠及于民,是对为政者的考验。那些抱着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的人,对办好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是很难认同的,同样,这样的为政者也是很难让老百姓认同的。深圳市近年来提出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否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成了衡量政府能否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尺度。深圳市文化局将其作为贯彻落实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精神,提高市民和外来劳务工文化净福利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种观念和思路的指导下,深圳决定向市民永久免费开放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为将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深圳市加大了对这些公益性文化场馆的财政拨款,保证他们不会因为经费问题而影响正常的工作节奏。文化场所是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些公益性单位都是由政府拨款的,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理所当然要将文化产品交给老百姓享受。比如深圳博物馆以前的门票收费是10元钱,虽然钱不算多,但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低收入人群拒之门外,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收费不能充分体现公益性文化场馆应主要面向市民服务的宗旨,免票之后,这方面担忧就不存在了。据介绍,自去年开始免票以来,深圳美术馆的观众明显增多,尤其以市民和劳务工的人数增幅最大。其实深圳一年的文化场所的门票收入也只不过100多万,现在深圳广大市民零距离享受文化大餐,取得的社会效益是远远超越经济效益的。在舍与得之间,政府应该考虑的应该是放弃前者,敢舍小才能得大。丰富和提高1000多万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品味这都是大得。

二、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人们带着愉悦、放松的心情,来到文化场馆,欣赏艺术作品、这是何等的惬意。笔者是一名书画爱好者,喜欢欣赏观摩中国的书画作品,在深圳,笔者曾经多次到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欣赏关山月、齐白石、唐寅、文征明、扬州八怪等的书画作品,对笔者而言,每一次走进艺术的殿堂,欣赏名家书画作品,这是一种美的享受。现在深圳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像笔者这样爱好文化艺术的市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艺术的熏陶了。现在笔者隔三差五到各个有艺术展览的文化场馆转悠,博物馆幽雅的环境、丰富的展品、不断更新的展

览让我流连忘返。今年“五一”黄金周,与往年不同的是,许多本地市民到文化场所欢度长假:去图书馆看书,去书城“淘”书,去美术馆看画……而不少从外地来深的游客,也将深圳一些高档免费的文化场所作为“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深圳购书中心和深圳各大书城成为深圳市民和外地游客享受“文化假期”的首选。还有不少港澳游客,趁“五一”长假来深圳“淘”书。我们可以看到,免费开放深圳开放文化场所,大大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免费开放文化场馆,这确实是深圳的又一创举!有必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权利。

三、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提高城乡文化品味。

一个城市的文化场馆的多少是与城市人民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成正比的。文化场馆承担着宣扬主流文化、倡导文明生活的责任。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并不缺漂亮的文化场馆,但这些城市缺的是让这些场馆有蓬勃生命力并催生出优秀文化产品的管理机制,缺的是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水平,最缺乏的是让广大市民走近文化场馆,接触高雅艺术的环境与机会。像很多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是高雅的艺术圣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可是在这富丽堂皇的背后,却有一些与文明不相协调的东西,那就是博物馆、美术馆面对广大市民却高昂着头。应该看到,一些公益性文化场馆,在长期收费经营的模式中已经尝到了甜头,有的一方面拿着政府财政划拨的工资,一方面将场馆所得各项收费变成单位员工的奖金和福利,因而这些文化场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其永久免费开放的不积极态度。因此,在永久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的问题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文化场馆自身都有一个认识问题。这些认识问题,都不应成为实现公益性文化场馆无偿为公众服务的障碍。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市的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软环境之一,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可以满足市民知识渴求,为市民源源不绝地输送文化营养,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要知道一座城市的文化品味是建立在广大市民的文化基础上。

四、免费开放文化场馆,重视“文化义工”作用

随着艺术、学术的发展,今日的文化场所的功能已经日渐繁复,比如,美术馆必须突破原来单一的展览陈列的功能,成为一个集收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推广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而美术馆的收藏、保存、研究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其反哺于民,培养全民欣赏高雅文化的情趣与习惯,“免票”是与这一理念相一致的。“当然,高雅艺术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吸引观众进来看展外,美术馆还从被动的展示转向主动的引领,由幕后到前台。深圳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参观人数上升,这必然会带来工作量增加、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深圳有关部门并没有忽视相关管理和引导。深圳市还要求这些场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者的文化需求。在香港等国际发达城市,文化义工已经在不少文化场所中成为亮丽的风景,深圳在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后,由于人手不够,免费开放后出现了讲解质量下降等问题。政府人员主伙,这些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对市民开放,就背离了公益性文化场馆所承担的责任。”,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只有实行免票,才能使高端文化真正走向大众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深圳市文化局借鉴香港、台湾等地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市文化义工队伍,招募志愿者参与布展、讲解、导引等服务,加强管理和培训,积极发挥文化义工在免费开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如关山月美术馆去年九、十月间的黄宾虹画展中,就在深圳大专院校选拔了一批文化义工,用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而OCT当代艺术中心,去年九月份国际艺术家工作室开放之后便开始募集文化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展厅的台前幕后,为展览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长期免票活动展开,文化义工对于工作人员少、学术性强的文化单位来说更是天降甘霖。在全省范围内免费开放文化场馆,要考虑到发挥文化义工的作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笔者在深圳生活多年,能深刻感受到深圳市民对提升自己,增值自己,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深圳市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享受免费“文化大餐”。深圳能成为全国后来居上的城市,靠的也不只是政策,深圳人的创新意识之强烈是有目共睹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由政府管理的文化场馆属公益设施。笔者认为,对于各个城市的市民而言,不同的城市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渴求。省内的广州,佛山,惠州,潮州,湛江,韶关,梅州等兄弟城市同样也有强烈的文化渴求,近年来也免费开放了不少文化场馆。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像深圳那样永久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一时不能做到的,也应在春节期间、平时的周六、日实行向市民免费开放,让公众在春节期间享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因为相对于满足了公众文化渴求,提高了公众的文化品味而言,那些门票收入是绝对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仅仅把眼光放在想方设法收取公众门票的城市,其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市的文化品味的提高是极其有限的,而没有文化品味的城市是缺乏内涵的,对公众而言是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广东,应该重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只有把

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实行免票,与民共享,才能使高端文化真正走向大众,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地区的文化品味。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丰富广东人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文化丰富生活,文化提升生活,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07年3月起,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将全部免收门票向社会开放,白领、学生、打工者等各领域市民将同吃一锅文化“大锅饭”。据了解,此举在国内尚属首创,它标志着深圳市民文化权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的精神世界即将得到集体丰盈。对于深圳1000多万市民来说,深圳政府部门免费向全体市民开放深圳文化场馆,这是一个政府送给市民们的一个文化大餐。深圳的开放历史仅2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和北京、西安、苏州、南京、广州、沈阳、杭州、武汉、长沙等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但深圳的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市民的文化知识渴求,建设了不少文化场所,比如深圳的书城是全国城市中最大规模的。中国的很多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很少有向市民免费开放,深圳的做法走在了广东和其他兄弟城市前面,丰富市民生活,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是每一个重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城市的理想做法。笔者觉得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要给予更大的重视:对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免费开放各种文化场馆,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以下是笔者的观点,希望能给贵市一些参考。
< br />

一、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多年来,广东许多城市的公益性设施,比如公园、公厕、文化场馆,在经营方式上走上了歧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要求公益性文化场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是这些文化场馆服务质量没有上去,各种收费却增加了许多,甚至文化场馆内的公共厕所也有专人看守,负责收费。如何让公益事业最大限度的惠及于民,是对为政者的考验。那些抱着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的人,对办好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是很难认同的,同样,这样的为政者也是很难让老百姓认同的。深圳市近年来提出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否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成了衡量政府能否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尺度。深圳市文化局将其作为贯彻落实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精神,提高市民和外来劳务工文化净福利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种观念和思路的指导下,深圳决定向市民永久免费开放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为将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深圳市加大了对这些公益性文化场馆的财政拨款,保证他们不会因为经费问题而影响正常的工作节奏。文化场所是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些公益性单位都是由政府拨款的,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理所当然要将文化产品交给老百姓享受。比如深圳博物馆以前的门票收费是10元钱,虽然钱不算多,但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低收入人群拒之门外,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收费不能充分体现公益性文化场馆应主要面向市民服务的宗旨,免票之后,这方面担忧就不存在了。据介绍,自去年开始免票以来,深圳美术馆的观众明显增多,尤其以市民和劳务工的人数增幅最大。其实深圳一年的文化场所的门票收入也只不过100多万,现在深圳广大市民零距离享受文化大餐,取得的社会效益是远远超越经济效益的。在舍与得之间,政府应该考虑的应该是放弃前者,敢舍小才能得大。丰富和提高1000多万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品味这都是大得。
< br />

二、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人们带着愉悦、放松的心情,来到文化场馆,欣赏艺术作品、这是何等的惬意。笔者是一名书画爱好者,喜欢欣赏观摩中国的书画作品,在深圳,笔者曾经多次到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欣赏关山月、齐白石、唐寅、文征明、扬州八怪等的书画作品,对笔者而言,每一次走进艺术的殿堂,欣赏名家书画作品,这是一种美的享受。现在深圳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像笔者这样爱好文化艺术的市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艺术的熏陶了。现在笔者隔三差五到各个有艺术展览的文化场馆转悠,博物馆幽雅的环境、丰富的展品、不断更新的展览让我流连忘返。今年“五一”黄金周,与往年不同的是,许多本地市民到文化场所欢度长假:去图书馆看书,去书城“淘”书,去美术馆看画……而不少从外地来深的游客,也将深圳一些高档免费的文化场所作为“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深圳购书中心和深圳各大书城成为深圳市民和外地游客享受“文化假期”的首选。还有不少港澳游客,趁“五一”长假来深圳“淘”书。我们可以看到,免费开放深圳开放文化场所,大大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免费开放文化场馆,这确实是深圳的又一创举!有必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权利。
< br />

三、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提高城乡文化品味。
一个城市的文化场馆的多少是与城市人民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成正比的。文化场馆承担着宣扬主流文化、倡导文明生活的责任。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并不缺漂亮的文化场馆,但这些城市缺的是让这些场馆有蓬勃生命力并催生出优秀文化产品的管理机制,缺的是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水平,最缺乏的是让广大市民走近文化场馆,接触高雅艺术的环境与机会。像很多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是高雅的艺术圣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可是在这富丽堂皇的背后,却有一些与文明不相协调的东西,那就是博物馆、美术馆面对广大市民却高昂着头。应该看到,一些公益性文化场馆,在长期收费经营的模式中已经尝到了甜头,有的一方面拿着政府财政划拨的工资,一方面将场馆所得各项收费变成单位员工的奖金和福利,因而这些文化场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其永久免费开放的不积极态度。因此,在永久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的问题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文化场馆自身都有一个认识问题。这些认识问题,都不应成为实现公益性文化场馆无偿为公众服务的障碍。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市的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软环境之一,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可以满足市民知识渴求,为市民源源不绝地输送文化营养,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要知道一座城市的文化品味是建立在广大市民的文化基础上。
< br />

四、免费开放文化场馆,重视“文化义工”作用
随着艺术、学术的发展,今日的文化场所的功能已经日渐繁复,比如,美术馆必须突破原来单一的展览陈列的功能,成为一个集收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推广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而美术馆的收藏、保存、研究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其反哺于民,培养全民欣赏高雅文化的情趣与习惯,“免票”是与这一理念相一致的。“当然,高雅艺术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吸引观众进来看展外,美术馆还从被动的展示转向主动的引领,由幕后到前台。深圳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参观人数上升,这必然会带来工作量增加、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深圳有关部门并没有忽视相关管理和引导。深圳市还要求这些场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者的文化需求。在香港等国际发达城市,文化义工已经在不少文化场所中成为亮丽的风景,深圳在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后,由于人手不够,免费开放后出现了讲解质量下降等问题。政府人员主伙,这些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对市民开放,就背离了公益性文化场馆所承担的责任。”,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只有实行免票,才能使高端文化真正走向大众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深圳市文化局借鉴香港、台湾等地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市文化义工队伍,招募志愿者参与布展、讲解、导引等服务,加强管理和培训,积极发挥文化义工在免费开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如关山月美术馆去年九、十月间的黄宾虹画展中,就在深圳大专院校选拔了一批文化义工,用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而OCT当代艺术中心,去年九月份国际艺术家工作室开放之后便开始募集文化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展厅的台前幕后,为展览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长期免票活动展开,文化义工对于工作人员少、学术性强的文化单位来说更是天降甘霖。在全省范围内免费开放文化场馆,要考虑到发挥文化义工的作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 br />
笔者在深圳生活多年,能深刻感受到深圳市民对提升自己,增值自己,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深圳市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享受免费“文化大餐”。深圳能成为全国后来居上的城市,靠的也不只是政策,深圳人的创新意识之强烈是有目共睹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由政府管理的文化场馆属公益设施。笔者认为,对于各个城市的市民而言,不同的城市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渴求。省内的广州,佛山,惠州,潮州,湛江,韶关,梅州等兄弟城市同样也有强烈的文化渴求,近年来也免费开放了不少文化场馆。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像深圳那样永久免费开放文化场馆,一时不能做到的,也应在春节期间、平时的周六、日实行向市民免费开放,让公众在春节期间享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因为相对于满足了公众文化渴求,提高了公众的文化品味而言,那些门票收入是绝对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仅仅把眼光放在想方设法收取公众门票的城市,其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城市的文化品味的提高是极其有限的,而没有文化品味的城市是缺乏内涵的,对公众而言是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广东,应该重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只有把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实行免票,与民共享,才能使高端文化真正走向大众,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地区的文化品味。

作者:馨梦若兰 时间:2010-6-14 09:37

:f081 支持!20号以后再写,行吗?,呵呵。:f081 支持!20号以后再写,行吗?,呵呵。

作者:舞文墨 时间:2010-6-14 21:27

建设网络文化强省之我见

舞文墨

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东网络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据报道,广东网民人数已达4554万人、网站43.3万家,分别占全国的15.28%和15.0%,网民人数和网络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广东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广东网络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广东文化的繁荣,更谈不上建设文化强省了。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首先抢占网络文化这个制高点,把网络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建成网络文化强省。为之,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建设网络文化强省的关键。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不把网络文化放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建设网络文化强省就难以实现。领导重视程度有多高,网络文化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领导重视是建设网络文化强省的关键因素。既然网络文化在广东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客观需要,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就要把网络文化放在心里,真抓实干,把这项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切实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

二、加大网络文化规划力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经济规划往往是实的,而网络文化规划大多是虚的,或者虽有想法而没有具体规划和部署。发展网络文化同发展经济一样,不能挂在嘴上,要定在规划上,落实在行动中。建议加快制订我省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文化强省建设总体目标,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快制定网络文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通过法律、行政、技术、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建立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文化新秩序。

三、加强网络人才和网站建设。建议把引进和培养网络文化人才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服务的能力。强化网络岗位责任,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抓紧制定吸引网络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努力造就出一批网络名编辑、名版主、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加快培养网站市场拓展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各类网站建设,尤其是抓好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的建设,引导好文化教育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建立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平台,形成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议对重点新闻

网站及传统媒体一视同仁,重大决策和重要信息,及时在重点新闻网站发布。重要会议和活动的网络宣传,直接由重点新闻网站来承担。强化各类政府网站权威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网络问政功能,推进网络民主,及时回应网上相关舆情。大力培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艺术等网站建设。

四、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营造广东人健康文明的网上精神家园。建议加快广东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等网络文化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平台,形成网络文化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文化品牌建设,把岭南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精品的网络化,打造出一批广东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快高端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抓好网络文化创新工作,善用网络新技术,制作出网络传播的各类多媒体作品,让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络主导地位。抓好网络文化产业工作,加强网络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网络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激发网民的创作热情,推动广东网络文化产业大发展,使之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之一。

五、开放和完善网络问政平台。网络问政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网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载体,没有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建设网络文化强省将是空谈。汪洋主政广东后,在南方网率先开通网络问政平台,鼓励网友向各级领导建言献策和“拍砖”,为网民提供了议政和倾诉发泄的渠道。多次举办网友见面会,每年春节给网友拜年的举措也挺温馨感人。与此同时,还在南方网论坛开辟“给汪洋书记捎句话”专栏,听取网友的声音,公开接受投诉和建议。尽管如此,广东的网络问政事业仍存在各地区网站发展不平衡、开放性不够、制度不完善、徒有虚名、走过场等问题。我认为,只要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不搞人身攻击、遵守网上道德,各种批评和建议的帖子都应允许在论坛存在,这是网络问政与其他媒体的最大不同和优势。建议设立“民间智库”单独奖项,专门奖励来自网络的民间献策。对那些被采纳并在实施中产生良好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建议给予奖励,并形成一种制度。建议成立专门机构梳理网民建议,领导与网民定期在线交流,解答网民疑问,跟踪网民建议被采纳和执行情况,并向网民及时作出反馈。

六、加强网络文化引导和监督。由于网络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高速流动的特点,网络也会出现诸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网上诈骗、色情网站和网络侵权等不良现象,甚至网络犯罪问题。建议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抢占网络制高点,让积极健康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形成团结、和谐、进取的网络主流舆论。建立网络热点引导机制,对各种舆论热点,应迅速作出回应,不隐瞒事实真相,不回避矛盾,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对有害信息要坚决删除,最大限度压缩各种谣言和人身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空间。建立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主动出击和引导,建议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真相,表明政府立场和处理措施,掌握主流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应对网上舆情进行跟踪分析,建立舆情反馈通报机制,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导权。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通过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热点进行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广东文化历来具有开放、宽容和先进的基因,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科技实力雄厚。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加大对网络的财政投入,就会在全省早日实现随时随地无线上网的文化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娱乐环境,建设网络文化强省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建设网络文化强省之我见
& nbsp;舞文墨
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东网络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据报道,广东网民人数已达4554万人、网站43.3万家,分别占全国的15.28%和15.0%,网民人数和网络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广东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广东网络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广东文化的繁荣,更谈不上建设文化强省了。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首先抢占网络文化这个制高点,把网络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建成网络文化强省。为之,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建设网络文化强省的关键。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不把网络文化放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建设网络文化强省就难以实现。领导重视程度有多高,网络文化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领导重视是建设网络文化强省的关键因素。既然网络文化在广东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客观需要,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就要把网络文化放在心里,真抓实干,把这项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切实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

二、加大网络文化规划力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经济规划往往是实的,而网络文化规划大多是虚的,或者虽有想法而没有具体规划和部署。发展网络文化同发展经济一样,不能挂在嘴上,要定在规划上,落实在行动中。建议加快制订我省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文化强省建设总体目标,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快制定网络文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通过法律、行政、技术、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建立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文化新秩序。

三、加强网络人才和网站建设。建议把引进和培养网络文化人才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服务的能力。强化网络岗位责

任,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抓紧制定吸引网络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努力造就出一批网络名编辑、名版主、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加快培养网站市场拓展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各类网站建设,尤其是抓好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的建设,引导好文化教育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建立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平台,形成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议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一视同仁,重大决策和重要信息,及时在重点新闻网站发布。重要会议和活动的网络宣传,直接由重点新闻网站来承担。强化各类政府网站权威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网络问政功能,推进网络民主,及时回应网上相关舆情。大力培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艺术等网站建设。

四、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营造广东人健康文明的网上精神家园。建议加快广东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等网络文化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平台,形成网络文化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文化品牌建设,把岭南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精品的网络化,打造出一批广东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快高端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抓好网络文化创新工作,善用网络新技术,制作出网络传播的各类多媒体作品,让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络主导地位。抓好网络文化产业工作,加强网络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网络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激发网民的创作热情,推动广东

第二篇:浅谈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描述:当前,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因此,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系统性、全局性的设计与考量,自上而下地进行总体规划与配套安排,保证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摘 要:当前,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因此,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系统性、全局性的设计与考量,自上而下地进行总体规划与配套安排,保证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落实到位。

海事文化是海事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并不断被提炼、升华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海事特色的,被海事人员广泛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内在精神 追求、价值理念以及外在气质特征。当前,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影响面也越来越大。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广东海事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亟待完 善之处。从整体来看,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还要树立更明确的原则与更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提炼;从过程来看,广东海事文化的开展需更加丰富的文化载体与传播渠道;从效果来看,广大基层工作者与社会民众的参与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必须加强 系统性、全局性的设计与考量,自上而下地进行总体规划与配套安排,保证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落实到位。

1.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何谓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大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的资源,高效 快捷地实现目标。它具有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实际可操作性。当然,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核心理念和目标都源自顶层。从另一层意义上说,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一把手”对本单位未来的发展当好“舵手”,当好“总设计师”。对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不仅需要对广东海事文化的各方面、各个 层面、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更要进一步明确海事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海事文化建设,使广东海 事文化更加符合基层需求、更能适应海事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顶层设计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明确主线和根基。当前,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广东海事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升 级的历史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与挑战。同时,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要求加强海事队伍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强调海事发展要在政治上、业务 上、能力上、作风上有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明确广东海事文化的主线,找准广东海事文化 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并贯穿于海事文化建设始终;另一方面,要在主线设计的基础上,吸收岭南文化、“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及社会中积极 向上的文化因素,摒弃腐败堕落的思想糟粕,不断夯实思想根基、丰富文化内涵。

(2)顶层设计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筑牢基点、构建框架。对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一是从全局出发,不断凝炼和打牢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 六个基点,即构建以“江海有岸、服务无边”的服务理念、提炼以“勇于奉献,建设人民满意广东海事”为核心的广东海事精神、深化“行为规范,管理精细”的制 度体系、夯实“把握规律、抓住重点,关注异常,给力预防”的安全文化理念、展示“依法行政、务实清廉”的广东海事形象、加强“精神培育与意识形态引导,积 极营造和谐进取”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统筹考虑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四型海事”(学习型、责任型、服务型、创新型)及“五精”(精干的队伍、精湛的业务、精良的装备、精细的管理、精美的文化)海事处建设作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主要框架,并通过框架的有效构筑,加强广东海事“三 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广东海事文化的发展和事业的进步。

(3)设计为广东海事文化构建文化传播体系。文化传播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演奏文化强音,与来自相同的或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 进行交流活动,以实现文化管理。在广东海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同时,如何传播广东海事文化、如何发挥广东海事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激发基层工作者与社会民众 的参与热情,是检验广东海事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要提高海事文化传播效率和效果,必须了解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受众心理,使得每次传播都具有针对性。因此,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文化传播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统筹把握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选择,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持共性与个性 并存,这既有利于海事职工对海事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评价和主动推进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又可提升海事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增强广东海事的社会公信 力和认识度;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传播渠道的建设,不断细化和完善广东海事文化渠道,积极拓展和加深与人民大众、与社会经济、与国际社会的外部文化渠道,切实扩大广东海事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2.顶层设计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路径

先进的广东海事文化引领广东海事发展方向,具有凝心聚力,铸魂塑形,促进履职等多重作用。加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精神,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选准路径,有序推进。

(1)科学定位,构建广东海事文化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广东海事文化的基石和文化基因。广东海事局要争当全国海事系统科学发展排头兵,成为 提升中国海事国际地位的主力局,就必须对广东海事文化价值体系进行科学定位,以提升广东海事履职效能为目标,以员工文化认同和团队执行力建设为根本,以建设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海事队伍为新要求,打造和谐广东海事文化引擎,培育广东海事文化品牌和核心价值观,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引导广大员工共同信守核心价值观,在广东海事发展全过程中渗透,并内化为员工的心灵深处,外化为员工的集体行为、习惯和性格,固化为规划、制度和机制,从 而形成广东海事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广东海事文化凝心聚力等作用,提高广东海事文化“软实力”。

总的来说,广东海事文化的本质在于全员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观,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

(2)循序渐进,力促广东海事精神内化于心。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 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海事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从广东海事核心价值观出发,用先进的精神理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力 促先进文化理念内化于心,融入全体员工的履职实践,助推广东海事科学发展。

一是紧密结合广东海事的使命、共同愿景、服务理念、发展战略、履职目标、文化传统,广泛开展广东海事精神讨论活动,总结提炼广东海事精神,研究确立核心价值理念,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构建广东海事文化体系。

二是围绕广东海事核心价值理念,采取动员会、推进会、座谈会、论坛交流等形式,利用报刊、板报、内网交流平台等载体,组织开展广东海事文化践行活动,形成浓郁的文化建设氛围,提升全员文化认同和自觉,力促广东海事文化内化于心,融入工作,落地生根。

三是紧密结合广东海事履职实践,推动广东海事文化理念融合内化。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员工把握广东海事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明晰广东海事文化建设 的目标和路径,自觉参与广东海事文化建设活动,形成文化建设热潮。推动理念融合,把广东海事精神、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理念、工作标准进行融合优化;推动安全 管理与文化建设融合,把文化建设与通航、船舶、船员、危防等各项海事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以开展依法行政、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精细管理、诚信管理等方面的 内容为重点,创新文化管理实践,拓展文化管理覆盖领域,找准各种理念在员工履职实践中的契合点,激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进步,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和文 明素养。

四是打造个性鲜明的子文化体系,促进海事文化落地生根。积极构建涵盖学习文化、责任文化、形象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和谐文 化、党建文化等子文化体系在内的海事文化体系,力促海事文化枝繁叶茂,促进海事文化落地生根,推动先进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平衡发展。

(3)因势利导,力促广东海事文化理念固化于制。

制度文化是广东海事文化的纽带,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先进的文化理念以制度、机制的形式予以固化,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文化,加快和谐广东海事建设进程。

一是突出领导者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表率作用,提升文化建设的推动力。“火车跑得快,医教论文全靠车头带”。要充分发挥领导层的表率推动作用,从提升领导 干部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管理能力入手,深化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责任目标管理和履职问责机制,把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履职能力、工作实绩置于广大员工的民主 监督范畴,用制度文化约束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增强领导干部高效履职的敬业奉献精神。

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发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提升 决策目标的执行力。坚持“质量强局”的战略,持续推进广东海事局服务质量体系优化,让员工的工作规范和要求“习惯成自然”,提升全面履职的执行力。坚持民 主管理,让员工参与制度建设,实现从被约束对象到制度建设参与者的角色转化,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坚持制度融合,把制度硬约束与文 化软管理结合起来,以尊重、理解、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为主导,弱化员工对教条式制度管理的抵触情绪,借助文化认同建立心理契约,提升制度文化的亲和 力。“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广东海事核心价值观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必 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看不见的价值观导向,又有看得见的制度化的规范、习惯和准则。另一方面职工习惯的形成重在养成,持之以恒。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培 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的作风,乐于奉献、敢打硬战的斗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执行力。另外,通过反映广东海事核心价值观的生动 案例、经常性文化载体和宣传教育活动来潜移默化。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能够使员工形成与核心价值理念相一致的集 体行为,这是围绕广东海事工作目标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

三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提升文化建设的监督力。坚持人才强局的战略,把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激励员工立足岗位建功,争取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坚持人尽其才,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员工理论学习、专业研修、调查研究提 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制度环境,加快“三化”队伍建设步伐。

(4)持续优化,力促广东海事文化成果外彰于形。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显性存在,要从文化管理的视角,坚持持续优化的原则,以履职成效为核心,全方位展现广东海事文化成果。

一是增强职工荣誉感、归属感。收集广东海事局历年来的珍贵文史资料、荣誉奖章,建立广东海事局荣誉室或海事博物馆,集中展示广东海事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果,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是加强“双基”建设。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和形象提升工程,建立和完善海事视觉识别系统,开展海事徽标、标准字、标准色的研究和应用推进工 作,重点统一规范海事一线执法窗口、办公工作场所、执法车辆船艇等外观标识标志,办好“一报一刊一网”,提升广东海事形象。规范文化标识系统,实施文化走 廊建设工程,营造昂扬向上的文化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是推进先进典型培树。深入开展文化品牌创建、文化建设示范点、先进典型培树活动,在各分支局中精心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特点突出、体系完备、质量过硬、享誉行业内外、辐射带动力强的海事文化品牌。工作业绩和履职成效是广东海事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化管理助推和谐广东海事建设的客观标尺。

总的来说,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既是立足当前拓展思路、破解难题的一项管理理念,也是着眼长远、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一种制度选择。因此,要坚持树立全局眼光和大局思维,明晰方向,科学规划,将广东海事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力促广东海事文化理念内化于心,融入全体员工的履职实践,助 推广东海事科学发展。

第三篇:广东佛山监狱将文化建设引入教育改造工作

广东佛山监狱将文化建设引入教育改造工作

“以文化人”胜过千万说教

2008年11月17日08:02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法制日报

“对不起,是我的罪行给你们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通过这段时间的改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我要积极赔偿,向您们谢罪。”这是昨天记者在广东省佛山监狱采访时,该监狱服刑的刘某某主动履行刑事附带民事部分的赔偿,将赔偿金交到执行法官手中后,向受害人家属说的一句话。

在佛山监狱,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像刘某某一样,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造成的损害。

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这一项,佛山监狱的实际赔偿率都非常高。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浪子”有如此巨大的转变?记者在深入的采访中悟到了原委:这是佛山监狱扎实开展监狱文化建设取得的结果。

从明天起,全国文化与监狱论坛也将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监狱管理专业人士、各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将在此一探究竟。

率先提出———监狱要建自己的文化体系

“监狱也要建立自身的文化体系。”佛山监狱监狱长黎赵雄告诉记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社会,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创造力和凝聚力;一座监狱,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会失去和谐发展的原动力。文化是监狱法治、文明和进步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佛山监狱从2005年底开始提出倡导监狱文化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佛山监狱的监狱文化建设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体制度和举措,在监狱管理和改造罪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据黎赵雄介绍,佛山监狱将文化建设系统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为:物质文化系统、制度文化系统和精神文化系统;从主体形态的角度,分为:警察文化系统、矫正文化和企业文化系统。并围绕上述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活动,拓宽了监狱工作的思路,促进了监狱职能作用的发挥。

悄然变化———“以文育警”和“以文化人”

“以文育警”的监狱警察文化,是佛山监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将文化建设的触角向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领域全方位延伸,佛山监狱开展了“以文强警的素质文化建设”、“以文励警的激励文化建设”、“以文暖警的情感文化建设”、“以文塑警的价值文化建设”、“以文立警的法治文化建设”等活动,充分发挥警察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融合和凝聚等功能,全面提升了警察的文化品位、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警察良好的内在素质,形成独具佛山监狱特色的警察文化,并转化为队伍战斗力的全面提高。

作为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佛山监狱建设性地提出了“以文化人”的服刑人员矫正文化。该矫正文化是通过“以文立人”、“以文增智”、“以文导行”等活动,发挥文化的规范、教化、涵化等功能,使绝大多数的服刑人员学会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本领,回归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造。

据佛山监狱有关负责人介绍,“立人”就是通过文化因素影响服刑人员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有谋生本领、珍爱生命、关爱社会,富有人文精神的人;“增智”就是增强文化技术教育,增强服刑人员的生活技能,使服刑人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导行”就是加强服刑人员道德修养指导和行为习惯养成,促使服刑人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守法意识,并成为回归后的一种可长久坚持和持续发展的品行。

成效明显:从抗拒执行到主动履行

记者了解到,一年一度的服刑人员文化节,现在已经成为佛山监狱品牌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开展有岭南传统文化元素的“舞狮活动”、“灯饰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服刑人员的改造热情;“六个感恩”活动,通过向亲人、甚至被害人家属写悔信、寄节日贺卡、邮寄月饼等行动,化解服刑人员的家庭矛盾,为刑释后顺利回归营造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把监狱办成学校,把服刑人员当成学生”,这是监狱的一条改造理念。他们通过规范办学模式,加大资金投入,调整培训内容、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了服刑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通过自觉履行民事赔偿、补偿、捐赠等活动,教育服刑人员通过负责任的行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的谅解,使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愈合和改善,消弭双方冲突。

记者注意到,在监狱矫正文化的作用下,像刘某某这样的服刑人员越来越多。他们从不服判决、抗拒改造到主动履行罚金、对被害人进行民事赔偿、踊跃向社会捐赠,“知罪、认罪、悔罪、赎罪”的改造效果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据统计,从2006年至今,这里的服刑人员动员亲属或利用自己劳动改造获得的报酬履行民事赔偿、补偿被害人或主动缴纳罚金的服刑人员已有数百人次,金额已近五千万元。

专家点评:找到人文“罪根”更易悔罪赎罪

“刑事案件被害人索赔难不仅在广东是难题,在整个中国都是一个大难题。”有法律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帮助实现服刑人员主动履行这一转变,不能否认文化监狱建设的作用,可以说为解决这一难题找到一条出路。

中国监狱学会狱政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局长于保忠对此表示:“佛山监狱的这些探索很有价值和意义。”文化具有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持久力,可以胜过千万的说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把文化这篇大文章做深做活做好,使罪犯能够普遍认同、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这些原本的破坏者就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建设文化监狱,使罪犯能从文化上找“罪根”,知道悔罪、赎罪。”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表示:“佛山监狱打造文化监狱的做法与经验,从实践升华监狱文化理论,十分可贵,很有现实意义。”

本报广州11月16日电

第四篇:首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申报书

依托强大学科优势,倡导健康饮食文化

——记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品牌活动创办于2000年,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九届。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依托食品学院强大的学科优势,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积极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提高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使学生在浓厚的饮食文化氛围中了解企业,为学生迈向社会做好铺垫。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以其规模大、参与面广、活动效果好,在广东省各高校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以美食为载体,努力构建高校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新平台。校园美食文化节通过举办万人美食文化广场、食品广告设计大赛、食品安全知识论坛、食品安全图文巡回展、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西餐烹饪大赛等活动,弘扬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倡导绿色、健康、安全的饮食观念,增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加强企业和高校间的联系,为学生迈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九年来,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始终坚持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学科优势为依托,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食文化系列活动。

——首创“美食文化广场”,奠定品牌活动的根基。200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首届美食文化节的成功创办为以后的活动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并在随后的九年里,我们不断在根基上锻造完美的框架,以准确的定位、文化的内涵为基准点,以活动的创新为突破点,以宽阔的参与面为着眼点,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水平。在以文化广场为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美食文化广场的内涵。比如,第二届的“美食嘉年华文化广场”、第四届的“露天美食吧”、第五、七、九届的“万人美食文化广场”、第六届的“岭南美食广场”等。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去的九届美食文化节里,我们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美食为载体,通过形式各样的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烹饪技能大赛、蛋糕美容设计大赛、水果Fashion-show、广东省高校大学生烹饪大赛、水果拼盘大赛、广州高校西餐烹饪大赛、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南粤美食烹饪大赛、学生DIY美食制作与经营比赛、“益力多杯”大学生营养食谱设计大赛和“温情煮意”——食谱设计暨烹饪大赛等活动,以新颖独特,颇具创新思维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第二届美食文化节开始,我们以食品为题材举办食品广告设计大赛,进行节徽、吉祥物征集活动和“食趣无限,动感炫变”广告短片征集活动,将艺术设计与美食文化相结合,开拓了校园美食文化节活动的新领域。

——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普及食品科学知识和健康饮食理念。“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第二届美食文化节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有关食品科学方面的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我们还以食品安全知识论坛、食品知识问答比赛、知“食”直通车——食品安全知识对抗赛、发散“食”维比赛等方式,不断探索食品科学知识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方式。

——成立食品安全营养宣讲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食品行业是一个需要良知的行业,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成立了食品安全营养宣讲团,通过科技下乡将食品安全的知识送到农民手里;通过“健康伴我行”美食文化一条街,将健康美食的理念传达到社区居民心里;通过“关注社会,聚焦食品安全”高校图文巡回展,唤起高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食品质量检测队、食品质量鉴定区,将服务送到基层百姓的生活中。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过去的九年里,通过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美食节品牌活动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是形成校园文化品牌活动。2002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美食节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和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巡礼策划方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是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校园美食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大赛,使学生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是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校园美食文化节的学术活动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是培养了自主创业意识。美食文化广场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活动中培养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增强了食品安全意识。通过举办食品安全科普系列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食品科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成立食品营养宣讲团、食品科技下乡等活动,使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高校等基层中为百姓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是传播健康饮食文化。校园美食文化节活动在学生中推动了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使健康饮食理念的得到倡导,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得到了传播。八是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多年来的媒体宣传报告和众多兄弟院校的参与,使我们的校园美食文化节品牌活动在社会上拥有极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过去九年里,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努力下,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的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六个相结合”:

1、坚持专业知识与潮流文化相结合,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时尚因素为载体。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在过去九年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强大的学科优势为依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因素为载体来举办我们的校园美食文化节,坚持专业知识和潮流文化相结合是美食文化节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烹饪技能大赛、蛋糕设计大赛、模拟食品广告设计、模拟食品企业经营、水果拼盘大赛等形式,在比赛中规定创意和作品名称的分值,如学生对规定菜名为为“孔雀开屏”、“稻花香里说丰年”、“让世界充满爱”;命名自选菜为“龙腾虎跃”、“田园小调”、“千帆竟发”;对自己设计的蛋糕作品命名为“桃李满天下”、“相知到永远”、“万紫千红”,培养学生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标新立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活动形式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力求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离不开历史,离不开继承,对一切经实践证明是好的东西都应该态度鲜明地坚持和弘扬下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创新的观点,以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当前的创新,主要是建设理念的创新、校园文化载体的创新、机制和手段的创新。从第二届校园美食文化节开始,历届的校园美食文化节系列活动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把终生学习的教育、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抗挫折教育等新的理念,熔铸到校园文化中去。

4、坚持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校际联动,校企合作,强强联手,扩大品牌活动的辐射力。第三届美食文化节我们举办了“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烹饪技能大赛和蛋糕美容设计大赛”、第四届美食文化节上举办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烹饪大赛”、第五届美食文化节举办了“广州高校西餐烹饪大赛”、第六届美食文化节的“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南粤美食烹饪大赛”和第七、第八和第九届美食文化节的“万人美食文化广场”等活动,通过举办校际间的大赛,与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教育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学子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加深友谊。同时,通过与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燕塘牛奶乳业有限公司、广州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广州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合作,把企业请到校园里来,为学生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开辟了基地。九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校园美食文化节的举办当做是沟通兄弟院校、搭建与企业合作平台的手段,使美食文化节实现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局面。

5、坚持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热情,信任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成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组织各项活动,通过校园美食文化节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民主与协作精神。另外,近几届美食文化节上,来自各个高校的外籍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为美食文化节带来了异域美食和文化。

6、坚持宣传与促进相结合,多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经过九年来的不断努力,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已在校园里以及社会上产生良好的美誉度。在过去九届美食文化节中,我们得到了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珠江经济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新华网广东频道、中国新闻网、大洋网、广州视窗、21cn网站等众多媒体的支持和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极大地扩大了品牌活动的社会美誉度。同时,通过举办有关食品的学术讲座和专题系列报告、图文巡回展、食品知识问答比赛、食品安全知识论坛等美食文化节系列活动,促进了食品安全、美食文化、健康饮食的理念在校园中传播,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饮食文化氛围。

附件:校园美食文化节相关新闻报道如下:

1、华农大美食节捐物“换换爱”

2008年07月15日 03:56

信息时报

http:///View_1520.htm

23、第五届校园美食文化节开幕

2005-04-08 华农大新闻网 http://

报道校园美食节的新闻媒体有: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信息时报》、《新快报》、《民营经济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美食导报》、《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等。

第五篇:2014广东高考作文

被“稀释”的点滴美好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甚至是更高级一些的数码单反相机已经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那一份围坐一起看着发黄的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的温情,似乎也已不复存在了。那份点滴的美好也正在一点点被现代科技稀释。

是现代科技的过错吗?不,不是这样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泛黄的照片记忆,它是美好的。错就错在人们的对照片的频繁更新与快速浏览,而忘记去抓拍生活中有意义的点滴与边浏览照片边去回忆美好的点滴。

“人们的品质显示出时代的特征,正像汽车一样”,伊丽莎白.鲍恩曾说过。是啊,现在人们快速、浮躁的生活品质反映出了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快速之中。果真,快速、简单得到的东西不容易被珍惜,正如如今的照片一样。我们常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普通人在中了一份超级大奖之后,挥霍无度,没有过几年,那个人甚至过得更加落魄了。我们鲜见有哪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能够如流水般花自己辛苦攒下的每个铜板儿。

如果说幸福只是一点点定量的话,那么根据化学计算公式,溶质一定时,溶剂添加得越多,溶液的质量分数就越小。同样的,被过多的照片所稀释了的幸福瞬间,回首所品味的幸福感也就越低了。

在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得不到的。所以我们失去了含一块小小的水果糖的甜蜜;失去了穿一件全新衣裳的兴奋;更失去了作为人的一颗敏锐的、爱生活的心。于是有歌者唱出了心中的疑惑: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于是笔者写下了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数码相机的的确确是时代的潮流,如果那片片黄斑终会浮现在每一张黑白照片上,我们能到的就是不让自己的记忆泛黄、发旧。

朋友,别让那如潮水般的照片淹没了你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你回头无法追寻那远去的风,无法品味那沁入心脾的甜,无法感受那时的彻人心扉的记忆

留住心中的那张老照片

老照片像一台时光机器,总能把我们带回特定的时间地点。纵然它会泛黄模糊,它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动作上的定格,更是那份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

同老照片一样,值得我们怀念的事物不胜枚举,随着时代齿轮的不停转动,这些曾承载着我们美好回忆的东西在不知不觉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吸引眼球的新玩意和新科技,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多彩。可是这种物质的繁盛却带来了无法言语的孤独感和精神上的极度空虚。网络的发明是为了更加方便的沟通,但是如今却成为了阻碍沟通的巨大障碍。人们的镜头越来越高倍,拍摄的照片越来越清晰,可是却难以找到泛黄的老照片带给我们的温馨。我们不断的向时代前沿靠拢,却丢失了简单的幸福,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最终结果么?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波兹曼在看到科技文明带来的绚烂幻影后发出了如是的呐喊。当相机已不再成为奢侈品,当照片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我们对待那张充满回忆的图片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取而代之的是矫情修饰的自拍照,庸俗不堪的恶搞图!当照片成为了炫富的手段,赚钱的工具,我们不禁感叹,是时代的进步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的改变迎合了时代的脚步?留住心中的那张老照片,不要让它迷失在漫无边界的图海中。就像留住你心中的那份纯真,不要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溜走。纪伯伦曾用真挚的话语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的确,如今的我们已经迷惘在来时的路上。我们要做的是找寻自己最初的方向。

阿久悠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梭罗处在繁盛的工业社会却依然能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屋里静静地欣赏风景。它所拥有的是平静如水的心境,不是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而是因为当我们面临过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总是无法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我们所遗失的,是曾经对一张老照片的满足和幸福。

留住心中难忘的那张老照片,尽管它早已泛黄。但它像一座灯塔,让你的心不至于在迷雾中走错方向。

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泛黄的照片中藏着太多永不褪色的回忆;数码相机的时代,照片很多,而在这永不模糊的频繁更新中,情感却在被慢慢稀释。因此,我想对行色匆匆的人们说: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只能靠书信交流,见字如面,饱蘸的浓墨蕴含了多少深情爱意!通讯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轻触鼠标,就算是南北两极的人都能实现视频通话。简单快捷的E-mail也取代了费时的书信往来,这看似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却将我们的心拉离得更远。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我们只看到那被编辑好的方正小字,却再也无法感受到那份悠长绵延的深情。

这是一个被拼命刷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设备更新得越来越快,社交网络日益发达。“叫上一群驴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我们热闹地招呼着。于是我们跨上单反,开着越野车便高歌着上路了。打着亲近自然旗号的我们在到达目的地后却不约而同的拿出了手机,“景色真美啊!”哔——随着微博发表完毕的提示音,我们开始了下一段旅行……而古时人们只骑一头小毛驴就能悠闲地领略祖国的大好风景,他们或许走走停停漫无目的,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莺飞,哪里冰雪初融。如今的我们怕是再也无法体会古人出游时的那份悠然心境了,因为,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好在我们还有人明了这个道理——科技的发展无形中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仍有如阿久悠者愿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于是仍有如王跃文者在所有人都在向前狂奔的时候,愿意慢下来,停下来,甚至往回走。而我也愿意慢下来,抓住正随着科技的脚步被悄悄淡漠的情感,并且珍视它!

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抓住点滴

幸福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在点滴中。可是,有几个人能在茫茫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到真正重要、真正值得珍惜的点滴?这便成了当今时代的普遍问题。

《双城记》的开头这样说道:“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如今,人们在时代的夹缝中徘徊前进,踌躇独行。也许,是在这夹缝中生存久了,所以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害怕独自一人,仿佛那独处的一秒钟后,整个世界都会将他们遗忘。他们为了拒绝独处,总是习惯吃饭前先按动快门;总是记得化妆后往朋友圈发一张自拍;总是乐意心情起伏时将憔悴的自己随着“咔嚓”声在网络上分享……的确,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手一拍的习惯变得普及的同时,我们记录的“点滴”也多了。可是,平心而论,握着那屏幕之下的照片,你还找得到那些让你珍惜的点滴吗?回想那黑白胶片的时代,虽然只记录了人生的几个瞬间,可一次次的翻看总能唤起你永不褪色的回忆。其实,科技并没有错,只是生活在数码技术时代的人们不再珍惜记录的点滴了。所以在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被一点一点稀释了。

抓住点滴,需要有一颗能摒弃繁华的仔细的心。在这个出门靠手机,在家靠电脑的社会里,能通过那颗朴素的心去拨开冗杂的科技迷雾,仔细地将点滴从没用的垃圾中挑拣出来。还好,我们熟知爱丽丝门罗,那颗连诺贝尔文学奖也侵扰不了的内心是那样的恬静。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强大的商业力量堕落为小说“写手”,大笔一挥,且财源滚滚而来时,那颗心却让门罗始终惜字如金,认真写作便是她所珍惜的点滴。在过往的大半生里即使“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但她笔下的每一个字价值都堪比金银。那颗抓住了心的点滴是如此地令人敬佩。

人生是一大缸清水,上天在这水中滴了几滴墨水,有的人细心,在墨水淹没在清水里之前便将它抓住,而有的人则等到墨汁被一点点稀释后才想起珍惜,但它早已没了踪迹。所以,朋友,抓住点滴,珍惜点滴,别让外界的一切稀释了珍贵的记忆。

往回走

我是一个行人,沿着时代的轨道向前走,经历了照片由黑白到彩色,也经历了人们对回忆由珍惜到冷漠。我看到图像由模糊变得清晰,也看到人心由清晰变得模糊,这一切令我感到乏味。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往回走,回到我出发的地方。

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情感缩水的时代。”然而,是什么导致情感缩水呢?很多人将它怪罪于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喧嚣。没错,就像巴赫金说过的:“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正如汪峰在《北京北京》里所唱,城市里充斥的“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无时无刻不骚扰着人们的心灵。的确,如此吵闹的时代,单纯的情感难以栖居。于是大家在心灵疲惫的时候开始埋怨时代,埋怨它的物质至上,埋怨它的灯红酒绿,开始怀念过去那些简单的生活。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错吗?我想,不然。手机它不知道自己的出现会造就那么多“低头族”,微博它不知道自己的产生会造就那么多“微博控”,电脑它也不知道自己的诞生会让那么多人沦陷于网络世界。再看看那些厌倦城市喧嚣的人,他们背起行囊,打着“逃离城市”的口号,来到远离城市的山顶时,他们在干什么?看手机,发微博,转彩信——哦,我明白了,原来导致情感缩水的不是时代而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自己啊!

这个时代是喧嚣,是吵闹,然而谁说吵闹中心灵就不能安静?谁说喧嚣中灵魂就不得栖居?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同样生活在城市里“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沈从文却可以在自己心中筑一道围墙将浮躁拒之门外,同样生活在时代染缸里,李安却能带着理想与本真站在众人面前。情感是否缩水与是否在如今并无关系,“空心人”走到哪里都是“空心人”,世界给不了“空心人”一颗心,就像时代给不了一个人安静的灵魂一样。

沿着时代的轨道往回走的我,看到了照片由彩色变成黑白,也看到了人们对回忆由冷漠变得珍惜,这一切令我欣喜不已。流连于此的我却渐渐发现,不仅是那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原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浮躁,原来沿着时光轨道向前或向后,只不过是由一个浮躁走向另一个浮躁。

我再次背上行囊——往回走,沿着人心往回走,回到最初单纯平静的人心。

影印多彩地,心守黑白时

黑白、稀少、年久、泛黄;

多彩、海量、瞬息、更新。

这是不同的时代赋予照片的不同特性,亦是不同的境遇里记忆存在的各异方式。数码技术定格了我们无数个鲜活的瞬间,却也稀释了曾无比凝重的点滴。也许,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既要“影印多彩地”,又要“心守黑白时”,让记忆与真心在常拍常新的照片里永不褪色。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时代随照片的变化辗转,时代里的人们却始终能在狄更斯的这句话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前,我们会攥紧那零星几张照片,随它们的泛黄和模糊而老去;如今,我们会在一目十行的摄取中切碎了真心,变成了一群记忆不过七秒的鱼。正如精神匮乏之害甚于物质的贫乏,心灵的剥蚀往往比岁月的剥蚀来得更加可怕,而这也正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似乎走不出的困境。立起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情感深刻、相依相偎的自己;推翻记忆,我们其实已在抛却真心过后一无所有。我们不能否定数码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多彩的便利,然而,存此真心在,长守黑白时,守住那种简单的快乐、充沛的情感、清晰的记忆,才该是我们的选择。

林徽因说:“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当生命的聚散离合已成为常态,人们或许可以用照片消解思念,却永远不可能让相机代替我们的心灵去思念、去记忆。能够让生命坚实有力、让心灵真实鲜活地存在的,只有我们自己。毕竟,我们用以感知外界的窗口,是眼睛和心灵,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的代言人——相机。在对相片的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我们似乎粉饰了青春与情感,刷新着快乐与记忆,却终究敌不过最暂短的相逢中最淡然的微笑,表面默然无声,却是冲破了最遥远的距离后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发出的最激越的啼音。

此身应印多彩地,那是席慕容的“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此心长守黑白时,那是杨瑄的“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沦”。

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令人遗憾地老去,却依然可以翻着多彩的照片,回想着永不褪色的曾经,同哭同笑。往事迷离,而心路清晰。

那时节,年华从此停顿,思念从此生根,我们却依然可以如伍尔芙所言,“记得共同走过的岁月,记得爱,记得时光”,然后明白,这便是“影印多彩地,心守黑白时”的意义了。

丰富了物质,稀释了珍贵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片从一种稀罕物,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大量地拍照、晒照片、看照片,陶醉在复杂繁多的画面里。殊不知,在那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那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

诚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购买胶卷相机已成为过去;模糊泛黄的相片已成为过去;为浪费胶片而担心已成为过去;为无人分享而忧虑已成为过去。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很难在面对照片而感动落泪了,我们很难由于照片而回忆过去了。那重要的人生瞬间,在繁多的日常点滴中显得不再珍贵。是啊,照片越来越多,照片中的珍贵就越来越稀少!就像一粒冰糖落入水桶,那曾经的甘甜早就难以寻觅,但我们仍然向水桶中加水,忘了加糖。

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情感缩水,在那物质匮乏的过去,保留了那珍贵的情感。没有电视电影的滋扰,陶潜才能创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王湾才能写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没有相机纪念美景,王维就用诗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这些发生在现代,那么中国文坛少了三位伟大的诗人,而多以一个宅男、一封短信、一张照片罢了。我们过于直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过于浪费我们的感情,那珍贵的东西依然被稀释,真情已经难以寻觅了。

一杯水,对于城市的人们没什么,对于沙漠中的旅人就是生命的稻草,那些照片,对现在的人没什么,在过去,人的一生就能记录下几个瞬间,唤起那许多永不退色的记忆,是多么珍贵!用一万张普通的彩色照片也难以换回那珍贵的泛黄的黑白照片。物质丰富者如朱元璋,拾荒时难得的美味做了皇帝后却无力享受,可见那珍贵被稀释了多少。

其实,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生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和情感的稀释。

少拍两张彩色照片吧!去翻翻柜子下泛黄的老少片吧!让我们在丰富了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曾经的珍贵……

用心看世界,凭心忆流年

在黑白照片时代,为数不多的照片只记录下人生最珍贵的瞬间,老照片在家人一次次亲切地抚摸翻看下泛黄模糊,但人们心中的记忆却永不褪色。而数码技术时代下泛滥的照片不但没有使岁月是脉络清晰,相反,人们往往在机械地浏览与频繁地更新照片时忘记了来时路,再也抓不住回忆的尾巴。

是什么使曾经珍贵的点滴被稀释,又是什么让那份灵魂最初的诗意与美好落在了远方?难道我们应该怪罪科技,怪罪愈发方便的照相和存储技术剥夺了“物以稀为贵”的新鲜感?又或者我们可以抱怨时代,抱怨过快的生活节奏与过大的生活压力夺走了我们仔细观察照片的闲适心情?

不!我们没有理由怪罪和抱怨科技的发展,因为照片仅仅只是我们心与眼的媒介。因此,照片的质量不重要,照片的多少也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我们用一颗怎样的心看世界、忆往昔。我们若有一颗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心,便自会发现时光角落的淡淡美好,自然也会把时间深处的细微线索与记忆埋藏心底以供温暖回忆。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抱着一颗追名逐利的浮躁的心看世界,把世间的一切抽象成价值符号,自然难以真正理解和追忆岁月里的美好与温情。

青年摄影家Pano在《南法航线》中提到,每次出游前,都会先问自己——这次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拍风景还是享受美景?如果只是拍风景,他绝不会带上摄像机。也正因此,他的照片格外富有质感,他的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细碎温暖。“拍生活”与“体味生活”并不能等同,照片时代的人们没有随时随地拍生活的条件,却因此有了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的机会。于是风景人情都在心底,欢乐悲伤皆成回忆,但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无暇关心周遭的人和事。他们机械地拍下一张张照片自以为延伸了感官,定格了时间,却不曾想,在蒙尘心灵的驱使下照片的内容也浮夸单调,如何点亮生活与回忆?

春秋更替,云水潇湘,时代更改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更改初时的心境。正如安妮宝贝所说:“应该多关注生活里更多的细节,我们置身的城市虽然大而粗糙,压力沉重,但仍可以找到时光瞬间的些许美好。”而留住这些美好,靠的是我们的心。当你再遇到动人的美景,动心的时刻,记得放下手中的拍照工具,试着用心去感受记忆,相信这段时光定会植根心底。如此一来,无论相片多少,翻看与否,你都能从心底忆起最美好的温暖与诗意。

回到胶片时代

如果将数码相机里储存的照片全部删除,你还记得什么?当今世界,“以新代旧”的齿轮正以飞快的速度运转着,逐渐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开始怀念胶片时代。

在那个距我们并不远的胶片时代,人们用仅有的几张黑白胶片记录几个宝贵的时间。人们通过回忆,感受那些无可替代的温存;然而在当今数码技术高超的时代,照片泛滥成灾,大容量内存的手机、相机宽容地收纳我们的记忆。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的记忆正逐渐地被吞噬。我们有多久没回忆了?

——我想回到胶片时代,因为那里有不被现代科技所捆绑的心灵。萧伯纳在生前出版过一部《萧伯纳情书》,在序言中他写道:“也许有人埋怨说,这一切都是纸上的。让他们记住:人类只有在纸上才会创造光荣、真理、知识、美德和永恒的爱。”于是我发现,与现在只稍稍动一下手指就能保存记忆相比,黑白胶片记录下的回忆简直要珍贵太多,我们需要找回那最初纯粹的心灵,我们需要喊出那在市声喧嚣中久被蒙蔽的生命之声。

——我想回到胶片时代,因为那里有不被浮华困扰的灵魂。我看见梭罗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步入丛林,他朴实的文字下蕴藏着一颗丰富的心灵。在《瓦尔登湖》中他告诫人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新事物滋生的越来越快,再没有人愿意翻那已泛黄的老照片,可到底是我们抛弃了旧事物,还是旧事物抛弃了我们?

“生活的丰饶蕴藏在我们已经忘却的记忆之中。”切萨雷·帕韦泽曾说道。我们早已感受不到三毛笔下静观土地与人世的快乐,再也没有了白落梅所说的在心中修篱种菊的安宁,我们有的只是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被塞满了厚厚的稻草。

那么,就让我们在一片快门声与闪光灯闪烁中勇敢地放下那“吞噬”记忆的机器吧!享受回忆,回到胶片的时代,看看那沿途的风光,多美!

寻找真实的感触

那些记忆中最难以磨灭的画面,通常凝固在一张薄脆的纸质相片里,被岁月蒙上一层淡黄的旧色,蔓延着皱纹般的裂痕。它是老旧的,可始终有人愿意相信,唯有这古老的相片才能真正守卫得起回忆之珍贵。这几寸见方的纸片,永远无法被一格格像素所取代。

因为它承载真实的感触,有着人性的温度,所以它珍贵。那拍照时的兴奋、冲印时的期冀,拿在手里抚摩的触感,足以使情感在此过程中融合升温,使回忆慢慢发酵生香。也许是手机即时的“闪拍”太过轻松,拇指一按大千世界随意定格,键盘轻击海量图片收纳入库,于是麻木和不以为意接踵而至。都说求之不得,来之不易,所以珍惜。而科技却在让求之不得之物变得触手可及,让来之不易变成网络购物中的鼠标一点。于是寻觅生活珍宝的路被快车道所占领,透过车窗看到的景,汽车代步找到的宝藏,终究不再是当初那般滋味了。

科技让生活更便捷,是啊,可这份便捷似钢化玻璃般隔绝了我们对世界细细品味、静静触摸的权利。仅仅是照片的情感积淀孰多孰少吗?不,放眼看向这个钢筋铁泥筑成外表、数字代码填充心里的世界,又有多少真实的感触正在丧失?

于是,清晨的小巷里香甜的烤红薯没有了,有的是网络上搭配精美剪裁适宜的美食照片;亲笔落墨于厚纸上,千里鸿雁辗转山水间的牵挂没有了,有的是微信上日渐冷漠的仪式性寒暄;川端康成般“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的花香幽幽被“冬日温房观花”的玻璃墙阻隔;背包客谷岳只带一双眼睛两只脚走遍世界的浪漫被“网上观图,游遍天下”的宣传语斩断……的确,没有了旅途劳顿的汗水,没有了焦躁漫长的等待。可真正打动人心的那份蠢蠢欲动的期待,那般触摸人生粗糙表皮的感动,那种行走在真实之中的欣慰,也全都消失殆尽。

可是,我们又怎么舍得让那与家人围看相册畅言欢笑的时光一去不返?又怎能答应亲情、爱情与友情流于指尖下方便却冰冷的代码?那就解放你束于科技之中的双手,去尽情触摸这个美丽的世界吧!也许你的步履会慢下来,会感受到赤脚板下沙石的硌人;也许你用心拍下的照片会被岁月打磨得难以分辨、模糊不清。可如没了这脚心里细痒的触感,没了那在千百次摩挲中日渐黄皱的照片,没了那贴在指尖的、滚热生动的生活温度……这一生,又该是多么平淡而乏味啊!

定格珍贵回忆

阳光下,微风拂面。在花园里惬意地翻动那微微泛黄的老相册,慢慢重览照片中的人影风物,我不禁冥想过去,心潮翻涌。而当猛然意识到定格的点滴早已不复存在,不由得泪湿眼底……

这就是老照片带给我的无穷力量,它让我回想过去,咏叹今日。虽然相片已微微发黄,但泛黄的质地掩盖不住心灵上最珍贵的回忆:浓厚的亲情,多年的友情……当时光被定格,刹那即为永恒,它们随着岁月的积淀演化成了专属于自己的文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照片中的主人公如今身在何方?岁月又将他们带到了哪里?每当重翻老相片,内心敏感的人总会有诸多感慨。

正如今年春晚上大萌子几十年来的照片温暖国人一样,当我们自己重读当年的自己也会心潮澎湃。照片中的大萌子从花季到而立,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在胶片的神圣见证下被珍藏。单张照片看起来也许效果平平,可当点滴串联成成长历程时,照片就产生了一种魔力,它让人不禁发现:原来我经历了这么多而我却毫无察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照片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属于奢侈品。“物以稀为贵”,因为奢侈,所以拥有照相机会的人们会倍加珍惜。那时的胶片中承载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也蕴含着当事人的苦辣心酸。相片,作为一张纸与普通物品别无二致,但当岁月将其沉淀为一段回忆,其价值不言而喻。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科技的日新月异促成了照相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相片永不褪色,像素无限清晰,分享随时随处,仅仅这些就已让我们欣喜若狂了。于是我们竭尽全力利用现有资源,在一切场合寻找拍照机会,渐渐地,一种“晒”文化在网络风行。无论是珍贵的点滴还是无聊的消遣,都在网络占据了半壁江山。“晒甜蜜”、“晒幸福”固然美好,但用“晒”来消遣着实是一种浪费。那些曾无聊“晒”过照片的作者们估计在几十年后忘记初衷,因为那照片毫无意义可言。更可怕的是,我们正走向“无聊晒”的深渊却自我陶醉,难以自拔。

像素的无限上涨却让心灵像素低到谷底;相片的“完美手术”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浮躁与粗鄙。在照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点滴的把握却急速退步。技术臻于完美并不是我们依赖它的借口。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双懂得捕捉珍贵的眼睛,保护内心的透明与对珍贵点滴的敏感,用眼睛这部天然相机去捕捉似于老照片的珍贵。

下载广东的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的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精品课程范文大全

    天空教室2012-免费(下载)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开发软件, 中国数字大学城-免费云网络教学平台 广东精品课程 广东精品课程建设在“天空教室精品课程软件”与“中国数字大学城......

    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简介 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所药科大学之一,广东省热门高校,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10所优质名校之一,广东省培养药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高级技......

    2010广东高考作文

    2010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范文 《与你为邻》: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

    2012广东高考作文

    2012广东高考作文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

    广东实施方案(精选合集)

    广东 x xx 制造加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广东 xx 制造加工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该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依托 xx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 xx......

    广东2010《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广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 政府工作报告 黄华华: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广东导游词

    广东导游词 广东导游词1 大墩村位于从化城郊街向阳村大墩社。南宋末年,邝氏从江苏宣城往南迁居古番禺,择地建村,因村两边都有一个大土墩,故名。“船型”村庄是大墩古村的历史印......

    广东经验

    广东,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窗口”、“示范区”不负众望,1978年~2007年,GDP增长41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左右并先后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