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阐述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情况
阐述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情况 诸侯强国的相对稳定,其制度也各具特征,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等也因制度的不同而成为封国文化的重要成分。这也使文化的地域性更加明显。《诗经·国风》就是按照15个诸侯国汇集诗歌的。其生动地展现了各个文化区域的风土人情,是将文化按封国分类的滥觞。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风俗的异同和中心城市的有无为依据,将整个中国划分为山西(崤山以西的关中地区)、山东(崤山以东至沿海地区)、江南(长江以南至沿海地区)、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以北4大经济区,以及18个小区。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以风俗的异同以及星区的分野将整个中国划分为秦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等13个风俗区。
进入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区划代替了封国,随之以地方行政区划为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代替了相对独立的封国文化。地方行政区划的治所所在地城市成为该地区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从物质、精神方面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一般也是通过宗教信仰、学术倾向、人文理念、风俗习惯、语言等展现出来。而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新文化形态。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闽南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徽文化、关东文化、云贵文化、青藏文化、游牧文化、西域文化等典型的区域形态
简述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王朝文化的历程
第二篇:地质找矿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找矿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实施三年来,矿产勘查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勘查投入创历史新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找矿成效显著,新发现一批特大型矿产地,重要矿产保有储量大幅增加,初步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雏形,“358”第一阶段目标首战告捷——实现了找矿重大进展!”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仁义在5月29日举行的2014全国探矿者年会上如是说。
据介绍,2011~2013年,地质勘查投入保持快速增长,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1328.49亿元,年均442.83亿元。在非油气地质矿产勘查中,社会投资795.41亿元,占60%。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主要包括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等方面。其中:矿产勘查投入1122.93亿元,年均矿产勘查投入374.3亿元,包括中央财政88.91亿元(7.9%)、地方财政261.86亿元(23.3%)、社会资金772.16亿元(68.8%)。社会投资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1/3,中央财政占财政投入的1/4,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重要新发现主要有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夏日哈木铜镍矿、西藏多龙地区斑岩铜矿、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扎西康地区铅锌矿、胶东金矿、新疆那拉提地区金矿、安徽沙坪沟钼矿、赣北钨矿带等。”陈仁义说。他最后谈到,企业投资主体的确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要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推力;整装勘查的全面推进,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方式;地调与科技的支撑服务,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前提。
第三篇: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刚健有为”,《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崇德利用”,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论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第四篇:“五个基本”基础知识阐述
“五个基本”基础知识阐述
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五个基本”的提出及内涵;二是为什么要推进“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三是规范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四是做好指导和督办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五个基本”的提出背景及主要内涵
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最初发源于农村。实践证明,“五个基本”建设是务实之举、治本之策,得到了基层党组织的普遍认同和广大党员的热烈欢迎,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省委在总结基层创造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归纳,省委常委会进行了多次地讨论和研究,最终提出了“五个基本”建设的工作思路,从并农村延伸到机关、社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由组织、队伍、活动、制度和保障五要素共同支撑和维持运转,其中组织是依托,队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前提。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组成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体系,只有五个要素相互协调,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五个基本”建设,就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的理性把握。——健全基本组织。基本组织设置科学合理,作用发挥突出,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要以乡镇(办事处)为区域党建工作平台,实现辖区内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团组织、妇代会、民兵连、志愿者组织等组织按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探索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2008年市委组织部就召开了优化党组织设置的现场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的意见》,按照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探索出十种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即建立村企联合党组织、建立村居联合党组织、建立产业党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立龙头企业党组织、建立专业市场党组织、建立相同职责或从业类别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与村级党员规模和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村级党组织,着力建设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乡镇(办事处)党委要坚持每年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确保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比例低于3 %。
——建强基本队伍。基本队伍坚强有力,质量高、结构优、来源广、活力强、储备足。基本队伍包括基层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
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宽乡镇干部来源,定期从村(社区)优秀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选拔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注重从回乡创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职工、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培养选拔优秀人员担任村(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坚持和完善乡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制度,逐步扩大农村(社区)党组织直接选举范围,把年纪轻、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进乡村领导班子。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要达到90%以上,力争每村(社区)有一名女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80%以上,逐步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要真正重视、关心、爱护社区干部,切实解决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水平偏低问题,确保社区干部报酬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力争三年内社区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开展基本活动。基本活动参与面广,富有特色,卓有成效。要着眼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下的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城市社区党建示范区创建活动。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深入开展党建示范区和“和谐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坚持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活动,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双建双带”、“设岗定责、服务承诺”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大工委制”和党员进社区活动,探索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途径,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参与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级党内帮扶专项资金,实施党员“创业致富计划”,每年重点帮扶一批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业项目,帮扶、支持更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业发展,带动广大群众走上致富路。
——完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健全完善,简便易行,务实管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基层党组织活动制度、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制度体系。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员经常性教育、“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党内选举、党内表彰、党务公开、党组织成员与党员交心谈心、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注重把基层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形成抓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落实基本保障。基本保障多元投入,落实到位,稳定规范。要立足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建立稳定规范的党建工作人才、物力、财力保障机制,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党建活动有效开展,党务干部队伍充满活力。农村依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点,并与县、乡服务中心有机衔接,形成三级服务网络和平台,使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成为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的综合阵地。集体经济的实力,决定着了基层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要真正解决基本保障的问题,不能有依赖思想,还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认真落实村干部岗位补贴和农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正常离职补偿等制度,探索农村副职干部和正常离职干部激励保障办法。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将村干部工作报酬、办公经费、党员干部培训经费等逐步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强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建设,每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不低于300平方米(中心城区不少于200平方米)。
二、集中推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的主要考虑
规范化是科学化的要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新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确立的。科学化有三个要求:一是科学化要求按党的建设的规律来建设党。我们搞社会主义,要按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来建设这个党,搞市场经济要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建设党,搞党的建设也要按党的建设的规律来建设党。二是科学化水平应该按规律来创新。因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去研究规律,解释规律,这个规律认识了以后,凡是和我们已有的做法或者传统的规制的,就要突破它,要创新。党的建设也面临创新的问题,所以科学化水平应该按规律来创新。三是科学化要按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去推进。党的建设现在也有很多规范的东西,在科学化的过程中,对党的建设、对规律研究过程中我们形成一些规范,这些规范变成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实际性制度,而且是一个程序性的制度,这样党的建设就能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扎实牢固的工作基础,任何前瞻性的探索、管长远的措施都没有稳定可靠的根基,也难以落到实处。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但是基层组织建设仍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和“不够完善”的问题。为什么工作力度这么大,有些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关键是过去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把握不够,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多,缺少根本上、整体上的谋划和推进。正因为制约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是长期积累的,所以单方突破、单兵出击,就事论事不行,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客体、环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总体把握,系统谋划工作对策。“五个基本”建设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
加强规范化建设是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的党组织都达到有健全完善的基本组织、有素质优良的基本队伍、有务实有效的基本活动、有科学管用的基本制度、有稳定可靠的基本保障的“五有”目标,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七大体系”,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这是省委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写入了省委九届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借鉴县域经济考核排位的做法,对各地推进“五个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完成“五个基本”建设任务的质量、效果实行量化评分,根据
评分结果对各县(市)区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进行排队,根据各县(市)区的平均分数确定市州位次。进入不了前25名的,就没有评先表彰的资格。为全面加强“五个基本”建设,今年以来,省委组织部进一步加大了工作的推进和督办力度,制定了工作规划、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具体考核细则,五个月时间内,先后在洪湖、赤壁、荆门和武汉召开了四次基层组织建设的大型会议,工作要求很高,任务也很具体。
加强规范化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从总体上看,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运行良好,但组织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活动不经常、制度不规范、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比如:少数基层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和“无为”状态,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少村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债务沉重,债权冻结,无钱办事;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老、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基层组织工作经费、党员培训经费普遍不足,少数基层组织无法正常运转;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改扩建标准偏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村级便民服务体系等等,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基于此,很有必要集中一段时间,整合各方资源来共同推进“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
三、集中推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基础性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次集中推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我们重点提出了“三个规范”:
一是阵地建设规范。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是村级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基本阵地,是广泛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的重要场所。今年又启动了第四批建设,使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得到根本性改观。但是,由于基础条件太差,新建比例较低,改扩建标准不高,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根据省委“五个基本”建设的考核要求,市委提出了“九个一”的阵地建设规范化标准,即要有一栋办公楼并悬挂四块匾牌(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有一面国旗、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有一个党员活动室或党员电化教育室、有一个维稳联动室或说事室、有一个图书室或农家书屋、有一个卫生室或计划生育服务室、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超市、有一个宣传公开栏。对照这个标准,我们的工作差距还很大,村级图书室、卫生室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尤其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社建设比较滞后,这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大家在基层督办时,要对照这个规范化标准,逐一进行核对,缺什么就督促基层补什么。面积较大的可以单独设立各类功能的办公室;面积较小的可以按照功能相近原则进行整合,合署办公,但要有门牌标示。
二是制度建设规范。目前,村级制度建设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是内容过多过滥。有的村制度多则上百条,少则五、六十条,有的制度内容已经过时,不符合现在的政策和要求,仍然挂在墙上;二是制度的制作五花八门。有的是喷绘的,有的是手写的,有的是电脑打印的,有的是铝合金制作的,有的是玻璃制作的,很不规范,很不美观。三是制度的悬挂杂乱无章。办公室四周到处挂的都
是,有的甚至挂在横梁上,看上去非常凌乱。这段时间我们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要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实际管用的原则,抓好基本制度的筛选、清理、完善和规范。基本制度的内容一般要包括党组织的基本工作制度、村委会的基本工作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或服务组织的基本工作制度、群团及武装组织的基本工作制度以及地方的创新工作和特色工作制度。所有制度要求按照类别进行归并,汇编成册。对需要上墙的制度进行精减、统一、规范,要少而精,要管用,对省市重点工作部署的相关制度要确保上墙。制度的悬挂要与各办公室、活动室的功能相一致,与室内整体布局相协调。
三是档案资料规范。档案建设是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掌握情况、衡量工作的直接依据,是增强工作计划性、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农村先后开展了第七届村“两委”换届选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推广“三三制”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重要工作,产生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各工作队和选派干部要指导村“两委”干部按照文件类、制度类、记录类、台账类、人事类、财务类、荣誉类等七大类,集中抓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清理和归类工作。要求村级配备专门的档案柜,有条件的地方
第五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 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