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讲稿

时间:2019-05-14 18:1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讲稿》。

第一篇: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讲稿

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导入新课】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世界各地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请同学们看一下,俄罗斯的红场阅兵,中国盛大的阅兵式。

回忆二战:德军入侵波兰,希特勒向德军敬礼致意,纳粹集中营,被夷为平地的战场,即将遭到屠杀的犹太儿童,集中营中堆积如山的尸骨,德军领导人约德尔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递交投降书。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是多么的惨烈,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在战争中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二战已经结束了,战争的风云已经在尘埃中落定。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世界格局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来了解战后的世界将要走向何方。

【讲授新课】看到两极对峙格局,大家想到了什么?(美苏、冷战)

我听到有同学说到了冷战,那么什么是冷战?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一、谈风云变幻

冷战是两极对峙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为何会兴起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部分谈风云变幻,来了解一下冷战兴起的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这是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说的一段话。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个共同的敌人是谁?(法西斯势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这个敌人还存在吗?(不存在了)共同的敌人不存在了,美苏没有了共同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由此,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那么我们看一下,美国和苏联是怎样变化的?他们究竟是不是像斯大林说的那样因为利益的不同而分裂呢?

首先看美国,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学们看一下。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美国究竟有怎样的实力让杜鲁门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请同学们看ppt。经济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军事方面,1939年,美国的部队总人数是33.5万,1941年参战之前扩充到了200万,战后1945年,达到了1217万。而且还掌握核武器。战前美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居16位,排在南斯拉夫和波兰之后,战后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政治方面,控制操纵联合国。罗斯福曾经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其中一项措施就是组建一个美国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实力,美国总统胡佛才会说”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把政策强加给世界,这说明了什么?请同学答(美国想要推行霸权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目的是什么?(称霸世界)

美国想要称霸世界,那么苏联呢?苏联会不会坐视不管,任凭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呢?我们看一下斯大林是怎么说的?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斯大林这句话是不是单纯的分析战后的情况呢?(不是)那这句话还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他想要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苏联是凭借什么样的实力拓展势力范围呢?同学们看一下ppt。苏联是战胜德国的主力,德国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000万人,占它在二战总伤亡的73%。苏联在战场上锻炼出了一支数量庞大、战斗力强、装备精良的军队。1949年,苏联成功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而且,苏联扩充了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苏联不仅有这样强大的实力,它还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是指一种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的大国政策。所以我们能看到,苏联也是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世界影响。

那么,美国和苏联,一个想要称霸世界,一个积极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他们两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啊?(竞争、对立)竞争对立是因为什么?我们说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国家利益)利益冲突,会导致对立。那么美苏对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想一下美国的苏联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国家制度不同)美国实行什么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呢?(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就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两国领导人也是相互猜忌。所以两国对立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苏的实力之强大我们都感受到了,那么战前那些强大的西欧国家呢?二战使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看一下。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这段话说明了英国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请同学回答(英国实力衰弱)二战使英国的国民财富减少了四分之一,对外贸易削减了三分之二,外债由1939年的4.76亿英镑增至1945年的33.55亿英镑。为什么英国损失如此严重呢?二战的主战场在哪里?(欧洲)那么同学们想一下和英国有相似情况的还有哪个国家?(法国)对,法国虽然也是战胜国,但在战争过程中曾经败降,所以法国不仅经济受损严重,还失去了战前稳固的政治地位。所以这也就是西欧国家没有实力与美苏匹敌的原因。

虽说英国在战后实力衰弱了,但是有一个英国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为“冷战”推波助澜了,这个人是谁?(丘吉尔)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了一篇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也叫做铁幕演说。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我节选的一部分内容。同学们同桌讨论一下,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铁幕演说基本内容是什么?(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苏联)。所以这个演说就实际上释放了冷战的信号,为冷战推波助澜。

二、看冷战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冷战兴起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冷战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冷战表现。这部分内容,课前我请同学们就冷战的表现做了预习,一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预习成果发给了老师。

大家看一下,这是他们做的表格,内容很清晰很简练。那么现在请一组派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为大家讲解一下你们整理的冷战表现,第一名同学可以先说一下政治上的表现。好,这位同学把杜鲁门主义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相关时间和事件都说清楚了。我还想给大家补充一下从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咨文节选出来资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简短的一段材料中“极权政制”出现了三次。极权政制指的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这段话表现了杜鲁门主义什么样的目的?请同学回答(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那么苏联也与美国针锋相对,于1949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部分内容刚刚这位同学已经说的很完整了。

接下来我们再请这个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讲一下经济上的对峙。好,这位同学刚才为大家介绍了马歇尔计划的别称、时间和目的,还有经互会成立的时间。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位就是马歇尔。首先,我想给大家补充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与两者的实质。先来看一下两者的关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是更为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经突破已本土为主的孤立主义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是以帮助欧洲振兴经济来达到遏

制苏联的目的。所以马歇尔计划比杜鲁门主义更加隐晦。两者的实质都是遏制共产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现在请同学们再看一则资料,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的援助,这些国家中有苏联吗?(没有)其实马歇尔一开始在演讲中是欢迎苏联参与马歇尔计划的,英法两国外长也认为可以邀请苏联参加。但是大家都明白,美国国会不会批准一项含有巨额的援助苏联的计划。所以后来在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真的产生兴趣的时候,美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让苏联难以接受。因而苏联没有参与马歇尔计划,而是于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与经互会的成立就标志着战后初期欧洲在经济上的分裂。

我们再来看军事方面的对峙,还是要请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一下。好,刚才这位同学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时间、成员国、条约和目的介绍清楚了。那么我们一起从地图上来看一下这两个军事集团。在地图上介绍北约华约的成员国和总部。北约的成立时间和目的,刚才同学们介绍过了,右边是北约的标志,大家认识一下。北约经过了6次扩充,至今已有28个成员国。我们看一下华约,右边这个是华约的标志。华约在1991年宣布解散。那么大家根据对于北约和华约的了解,讨论一下,北约和华约的实质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军事集团)那么这两个军事集团内部成员是不是地位平等的?(不是)在北约和华约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别是哪个国家?(美国和苏联)所以北约和华约事实上就是被美国和苏联控制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美国和苏联为什么要组建军事集团呢?大家根据你预习的内容,想一下美苏对峙期间双方有没有形式很紧张的时候?(柏林危机)对,柏林危机时双发剑拔弩张,也让美苏都组建了军事集团。那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柏林危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事件。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美英法将三国占领区合三为一,我们称之为西占区,1948年6月,西占区实行了货币改革,苏联紧接着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由此,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了冷战的第一次高潮。苏联封锁柏林之后,美国开始通过空运的形式为柏林的250万居民提供粮食和日用品。我们可以看照片,这是空运的场景。1949年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10月7日,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1961年,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大家看一下,这是柏林墙的宏观图,全长169.5公里,可以说柏林墙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以上是冷战的表现,我们现在来看一幅漫画。漫画上两个人,左边是赫鲁晓夫,右边是肯尼迪。两个人都坐在一个控制器放在对方手中的核武器上面。右手掰着手腕,左手都即将要按下控制器。但是,即使两人掰手腕挥汗如雨也没有按下控制器毁灭对方。那么为什么两人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呢?换句话说,两级对峙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的形式呢?1.美苏实力势均力敌。我们在冷战兴起的背景中介绍过,美苏两国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两者势均力敌。2.大战方歇,人心

思和平。二战给人们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人们向往的是和平,无论是谁挑起战争,都不会得到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没有使用军事力量。所以两极对峙,主要是冷战。

二、论冷战影响

我们刚才介绍了冷战的表现形式,那么冷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课前大家已经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好组了,大家回去也搜集了相关资料,那么今天我们就进行一个辩论赛。正方观点:“冷战”对战后世界和平发展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冷战”对战后世界和平发展弊大于利。由于我们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就不再进行立论、驳立论和质辩环节,直接进行自由辩论,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接下来时间交给大家。

好的,大家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仅思维敏捷,还运用了丰富的史料,让我看到了你们对待学习的认真和努力。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冷战的影响。先来看一下正方的观点,首先,正方同学用了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的发展论证了两强相争促进了科技发展,其次,正方同学提出,冷战使世界在半个世纪里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反方同学提出了更多的观点和例证,我们一起看一下。首先,反方同学用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还有北约与华约的实例论证了“欧洲分裂为东欧和西欧”的观点。其次,他们还举出了苏联的A级核潜艇以及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的例子,来证明美苏的核武器让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再次,反方同学提出了“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的观点,用德国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来证明。反方同学的最后一个论点,冷战引发了局部热战,运用朝鲜战争

和越南战争来证明,也很准确恰当。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结论,冷战对于战后国际关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级对峙格局,两级对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冷战。对于冷战,我们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

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快速的回顾一下课本,巩固知识体系。

第二篇: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复习测试卷:第11讲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山东专用)Word版含解析

第11讲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

1.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二战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

C.社会主义力量增强

D.英国与苏联、美国矛盾加深

答案D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B.宣告“冷战”的开始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

答案C

3.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答案 D

4.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第1页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解析 本题考查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相同点。不管哪类特殊地区,都是在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在主权问题上,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 B

5.《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香港具有高度自治权

B.香港回归后,我国变成了联邦制国家

C.《基本法》体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香港的高度自治授权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香港回归后,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其权力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中国依然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

答案 B

6.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指的是()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轨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②。

答案D

7.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B

8.“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回答,这段材料应出自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解析 从材料中“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近三十年”可以判断,该材料发表的时间应为1979年。

答案 A

9.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B.中国政府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中国政府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中国政府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 解答本题需注意抓住本题题干所显示的核心信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故答案是A项。

答案 A

10.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止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中“反法西斯”的含义是()

A.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解析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结果,是苏联和东德政府为了防止西方势力渗透而修建的,所谓的“反法西斯”实际是指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

答案A

11. 2012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一再强调承认“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 B

12.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祖国统一”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板块,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②胡锦涛会见连战

③中英香港政权交接④中葡澳门政权交接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

解析 ①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②发生在2005年,③发生在1997年7月,④发生在1999年12月。

答案 A

13.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台北圆山饭店设午宴欢迎陈云林一行。宋楚瑜说:“两岸要和平发展,必先要发展和平,两岸必须放下干戈,才能追求和平与发展;两岸合则两利,两利则合。”这说明了()。

①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 ③祖国统一的方式只有实行“一国两制”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解析 材料中只是强调和平统一,得不出“一国两制”是“统一的唯一方式”的信息。答案 B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的大背景都是美苏对抗。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的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

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可从民族感情、经济联系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中也有答案,第二小问从国家利益方面考虑。第(3)问第一小问要理解温总理的话,体会话中表达的感情;第二小问要回顾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时事相关内容。

答案 ①因素: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互补。

(2)①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②说明:两党制定政策都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两党的阶级属性相同;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

(3)①理解:表达总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②表现: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2008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通”(通商、通航、通邮)。

第三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 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第四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一中学 孟光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

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

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 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呈现如下特征: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晰、现实感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政史地尤其是史地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在处理本课时:

一、注意理清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二、着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史地的结合和特别是注意地图在本课中的使用。

三、着力创设历史情景,教师引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联系现实、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精神。

本课不足:

一、教师教课情绪不够饱满,感染力不强。

二、语言表达上出现某些口误。

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创办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14个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后,4个)

4、经济技术开发区

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课后思考:

1、思考: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

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

2、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第五篇: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历史和地理的功底都不错,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是较为轻松的,但是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必须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进行课堂的自主学习,因此也对本课的按质按量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设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深圳人民偷渡的图片为导入。

2、学习目标

3、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所有子目并思考以下题目:(1)整理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注意时间和开放的形式。

(2)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对外开放对中国有何意义?

有学生一一展示上述问题,通过PPT填图和纸质文稿投影仪展示等方式作答。教师展示标准答案和中国对外开放城市示意图。

4、合作互学:当今对外开放的同旧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区别?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回答 教师可以展示参考答案

旧中国

新中国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 被侵略的产物

顺应经济全球化

5、课堂小结:

6、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对外开放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中国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并且课堂结构处理得比较好,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很轻松。

不足之处:学生课后普遍觉得这堂课知识点有些难以记忆,知识点较多,反思后觉得应该多结合地图来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下载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4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阐述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情况

    阐述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情况 诸侯强国的相对稳定,其制度也各具特征,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等也因制度的不同而成为封国文化的重要成分。这也使文化的地域性更加明显。《诗......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湖南省津市市第一中学 江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反腐全覆盖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反腐全覆盖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7-04-07 郭小聪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提出反腐必须做到“零容忍”“......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5篇范文)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职教中心李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

    第十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说课稿

    第十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说课稿 榕江第四初级中学 熊文倩 一、说什么 1、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节八年级新知识常规课,本课时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

    专题四第二节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2学案

    启明中学高三历史新授课导学案20 主备人姓名:贾卫红时间:2012年1月6—8日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列举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概述......

    第三单元第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3.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教学流程: 1.自主......

    以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以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 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湖南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