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毛概论文)

时间:2019-05-13 09: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毛概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毛概论文)》。

第一篇:谈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毛概论文)

谈我省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

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关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关键词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人们创造文化,反过来文化又熏陶人、塑造人、发展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包括科技、教育、思想道德在内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而科学技术本身也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推动作用就越大。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快社会进步的脚步。

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但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彩了。

比如说,我从报纸上看到,安徽省以省属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整体转企为标志,在全国较早完成了出版发行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徽又相继完成广电网络整合、电台电视台合并、党报党刊发行、重点新闻网站、电影公司、影剧院、演出院团等方面的改革任务。目前,安徽省所有市、县(区)都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37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注销事业法人,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各市、县成立了新的广播电视台,推进制播分离,组建了21家专业制作公司;62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而且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合肥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657个;71家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3年共接待观众2850.5万人次;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千场文艺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和人民汇报”系列文化活动,“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基层等惠民乐民文化活动接连不断;63辆流动舞台车、74辆农村流动数字放映车等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皖北倾斜,为人民群众带去欢声笑语。更有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提前完成任务,9000个农家书屋覆盖全省50%的村,文化惠民在安徽正步步走向深入。

尤其在农村地区,现在也在建立健全文化体制,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氛围浓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农民在辛勤劳作的闲暇时光,业余生活也充满了乐趣。这不仅减少了农村赌博的风气,降低了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而且陶冶了大众的情操。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与深入,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约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文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目前全省共有县(区)级文化馆104个、图书馆70个,乡镇文化站1378个。近年来,安徽农村文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我们也许都知道“杜鹃花工程”吧,“杜鹃花工程”是以安徽省花命名的、旨在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农村基层文化工程。省委省政府将实施“杜鹃花工程”列入了政府任期目标,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对批准为省级点的乡镇文化站给予支持。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发展农村电影事业,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为民工程。同时,安徽省又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积极发展县级分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先后举办了多期共享工程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200多人。全省半数以上县级图书馆在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起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农民劳动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基层分中心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其中,安庆市太湖县图书馆数字文化进村入户,定期定点为农民群众服务,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有所缩小,农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觉得最好的要数发展壮大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大举措。2011年国庆期间,我在安庆看到广场文艺天天演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演出贴近百姓生活,随请随演,演身边人、身边事,深受大众喜爱。另外,广场一侧还有街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传承和弘扬了地区文化特色。

打破了文化体制的“瓶颈”,我们了解到安徽省“文化生产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安徽出版集团兼并“科大创新”,成为全国第一个主业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并被证监会列为“十大经典重组案例”之一;皖新传媒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发行企业,并被列入“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两个集团均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话剧《万世根本》、电影《农民工》等一批精品剧作叫响全国;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投资45亿元的芜湖方特动漫主题公园,游客总数和门票收入迅速增长,以中国元素为主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动漫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以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动漫基地为主干,以马鞍山、淮南动漫集群为两翼的动漫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已形成省属五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展格局。

回顾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果,正是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因此我们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个代表”指出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立足本国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文化发展和整体态势,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满足13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不仅需要增加精神产品的数量,更需要注重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鼓励精神产品创作和生产部门多出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抑制平庸、低劣精神产品的生产,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精神产品。

我们在强调文化精品生产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文化的普及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创作更多的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只有坚持不懈地把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培育起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造就创新意识,用文化来熏陶人们的品格与素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我省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给老百姓带来了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我们还要不断追求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和谐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安徽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篇:谈我省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措施(毛概论文)

谈我省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措施

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关注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关键词安徽省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措施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人们创造文化,反过来文化又熏陶人、塑造人、发展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包括科技、教育、思想道德在内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科学技术本身也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推动作用就越大。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快社会进步的脚步。

这些年来,我国总体上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各地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但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彩了。

比如说,我省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也相当迅速了,取得了各种进步。我从报纸上看到,安徽省以省属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整体转企为标志,在全国较早完成了出版发行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徽又相继完成广电网络整合、电台电视台合并、党报党刊发行、重点新闻网站、电影公司、影剧院、演出院团等方面的改革任务。我们了解到,目前安徽省所有市、县(区)都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37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注销事业法人,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各市、县成立了新的广播电视台,推进制播分离,组建了21家专业制作公司;62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而且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合肥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657个;71家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还有63辆流动舞台车、74辆农村流动数字放映车等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皖北倾斜,为人民群众带去欢声笑语。更有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提前完成任务,9000个农家书屋覆盖全省一半的村,文化惠民在安徽正步步走向深入。

尤其在农村地区,现在也在建立健全文化体制,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氛围浓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农民在辛勤劳作的闲暇时光,业余生活也

充满了乐趣。这不仅减少了农村赌博的风气,降低了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陶冶了大众的情操。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与深入,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就安徽来说,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约70%的人口在农村。所以农村文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安徽农村文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我们也许都知道“杜鹃花工程”吧,“杜鹃花工程”是以安徽省花命名的、旨在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农村基层文化工程。省委省政府将实施“杜鹃花工程”列入了政府任期目标,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对批准为省级点的乡镇文化站给予支持。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发展农村电影事业,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为民工程。同时,安徽省又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积极发展县级分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先后举办了多期共享工程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两百多人。全省半数以上县级图书馆在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起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农民劳动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基层分中心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其中,安庆市太湖县图书馆数字文化进村入户,定期定点为农民群众服务,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有所缩小,农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觉得最好的要数发展壮大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大举措。2011年国庆期间,我在安庆看到“广场文艺天天演”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演出贴近百姓生活,随请随演,演身边人、身边事,深受大众喜爱。另外,广场一侧还有“街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传承和弘扬了地区文化特色。

打破了这种文化体制的“瓶颈”,我们了解到安徽省的“文化生产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安徽出版集团兼并了“科大创新”,成为全国第一个主业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并被证监会列为“十大经典重组案例”之一;皖新传媒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发行企业,并被列入“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两个集团均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话剧《万世根本》、电影《农民工》等一批精品剧作叫响全国;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投资45亿元的芜湖方特动漫主题公园,游客总数和门票收入迅速增长,以中国元素为主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动漫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以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动漫基地为主干,以马鞍山、淮南动漫集群为两翼的动漫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已形成省属五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展格局。

回顾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果,正是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因此我们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个代表”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必须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立足本国的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我国文化发展和整体态势,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满足13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不仅需要增加精神产品的数量,更需要注重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鼓励精神产品创作和生产部门多出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抑制平庸、低劣精神产品的生产,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精神产品。

我们在强调文化精品生产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文化的普及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创作更多的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只有坚持不懈地把普及与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培育起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造就创新意识,用文化来熏陶人们的品格与素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我省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给老百姓带来了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我们还要不断追求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和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安徽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篇: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摘要:

我国城乡医疗系统体系的构建经过全面探索和全面推进后,逐步在向农村人口和城镇非从业人员扩大,目前很多地区存在着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难、就医渠道通畅难、医疗费用降低难的“三难”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资源配置和布局上、观念上,彻底改变现行的布局上的资源梯级机构、群体上的等级三元结构、空间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上本辖区居民的板块结构以及监控机制失衡的问题,目前实施的三大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采取多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在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正文:

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曾强,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继续提升。

2006年,我市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市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内涵得到充实,县,镇,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江苏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于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考察,了解江苏省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他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期间分别考察了崇川市兴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瑞慈医院和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考察中也访查不少居民,大家纷纷反映长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也不断缩小。

2007年,南通市派出427人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40家医院派出427人对口支持农村医疗工作。并且改革了城镇医疗保险,调整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公平。

2008年,我区着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我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比较多,在1KM的路段中就有3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和一个医院,村民们感冒咳嗽之类的都不要去医院,在家门口就有得治,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每天都消毒,环境好,干净卫生值得放心。据了解这也属于城乡统筹,是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促进政府在农村方面的公共服务得到补偿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起到了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作用。

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行政权力强制推动的产物,那么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带来的实惠和文明无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迈进。

2009年,我区(南通市崇川区)开展了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三进”活动。6月20日上午南通市惠民医疗服务进乡镇,进村居,进家庭活动正大启动。由我区11家医疗卫生单位110余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定期到全村各镇村和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送医送药等惠民服务活动。09年来崇川区着力改善民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全区2万多名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对象享受“五免五减两优惠”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此外,我区还开展了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启动免费婚前医学检验等工作。到09年,我市市县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市现有各类医院333所,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3327个,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135.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也达到96%。

2010年8月4日,南通市副主席张庆平率领导演组来我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院救助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大病致贫的风险;通过扎实开展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收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在实地还察看了市博爱医院,并听取有关汇报后,张庆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有所发展,但是目前,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比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

综合问卷调查,并结合我们对当地卫生院的走访调查,以及网上查询,可以总结出我市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才以及医疗设备的缺乏,依然是阻碍卫生院发展以及村民就医的最大“瓶颈”;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影响着卫生院的发展;药费虚高性昂贵,导致好的药品农村村民买不起;社会医疗福利没有全面普及到村民;卫生院的医生没有得到合理的编制;财政项目资金的投入缺乏应有的效益。

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市目前所面临的医疗服务的改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第一,强化中心卫生院的辐射功能,逐步实现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第二,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改力度,实现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广泛性,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全体公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普惠性。第三,在药品上增强质量与价格上的透明度,有效的控制在药品价格上的“虚高”;第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水平,保住人才,留住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公益心理,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与城镇医疗机构在人才上的合理分配,更新用人观念,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流动;第六,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政府补助标准不分人员类别实行一个补助标准,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平等互助;第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意识,多开展免费慢性病以及高发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与预防服务,帮助人民降低发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我市的医疗服务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射出全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弊端。要解决以上问题,还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目前实施的三大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的就医条件,但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建立合理的实惠型医院,实现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仍是中国当前艰巨的任务。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对我国社会和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刻的发现。

关于我国城乡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多元化,范围广的问题。以上问题只是小区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此外还有更多、更深入的问题有待我们去发展去完善。建立和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尽快实现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把医疗卫生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扎实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化、均等化;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把全民健康提升到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以造福全体公民为目标,以社会保险模式为主导,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逐步规范各类医疗保障制度,进而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国统计年签数据库》 [2]对话向春玲.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2009-03-10.[3]陈晓燕,李远志.实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进行四大体制改革[EB/OL].中国江苏网,2008-03-18.[4]仇雨临.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衔接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06-05.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附录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加强和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1.您对您所在居住地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意吗 *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2.您所在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能满足您的日常就医吗

○ 能 ○ 不能

3.如果生病您会选择在哪里就医 *

○ 附近的卫生院或社区医院 ○ 大城市的正规医院 ○ 自己买药吃不去医院 ○ 看病情而定

4.您会病急乱投医吗 *

○ 会 ○ 不会

5.您或您的家人有因为医疗服务方面的问题而耽误病情的治疗吗 * ○ 有 ○ 没有

6.您认为您目前看病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 [多选题] □ 费用高 □ 庸医误人 □ 专家号难挂

□ 不信任医院 □ 医疗体系不健全 □ 不知道应该到哪里看病 □ 居住地附近没有正规专科医院 □ 其他_______ 7.您认为目前的医疗体系有哪些不足 * [多选题]

□ 医疗站点太少 □ 医保保障水平低 □ 城乡医疗设备不完善 □ 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 □ 医生的过度及浪费服务 □ 药价及收费不合理的增高 □ 政府未解决资源共享问题

8.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城镇医疗服务 * [多选题]

□ 政府扶持

□ 建立医疗基金救助组织 □ 放宽税收政策降低药价 □ 靠市场自然形成

9.您认为我国在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符合我国的国情吗 * ○ 符合 ○ 不符合

10.您认为您享受到了我国新时期医疗体制改革的福利了吗 * ○ 有 ○ 没有

11.您对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毛概论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雨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思考

从一九七八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辉煌。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着,也坚持着。

从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到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到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从人事制度的改革到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再到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卓有成效。首先,政治体制整体格局优化,积极体察了解民意,切实落实民主思想,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其次,将振兴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为振兴民族一大战略,提高公民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再次,政治经济改革相结合,人均总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完善。从农业税的免收到三农问题的热点关注和解决,再到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从全社会医保制度的建立到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再到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机制,政治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利益,遍布各个方面,渗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战略和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

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六是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

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同时进行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利益,我在这里不用枚举,中国人民有目共睹,世界人民见证着奇迹的发生。下面我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特点:

第一,将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有机融合是我国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当本世纪初国有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起来后,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加快了速度,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建设型财政向服务型财政的转变

为标志,我国政府在最近的6年里基本实现了由全能型向效能型的转变。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资源匮乏、环境脆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国际竞争激烈,以及贯彻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使得政府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会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不能脱离现实生产力水平

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3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所有制结构转化。改革开放以后就将单一公有制作为改革的对象。一开始,我们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农业经济困境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为扩大青年就业门路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但是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成效明显,使得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农业和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从而使得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并最终走上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局面,不仅适应我国经济落后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而且成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制度载体。

第三,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是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30余的历史证明,我们作为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大国,完全依靠自己国内的资源、市场和技术是不可能实现赶超型发展,走到世界经济前列的。而且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史也证明,没有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是完全依靠自己国内的资源和市场

实现工业化的,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而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我们的经济体制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1978年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到1992年以后的沿海与内地全方位开放,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最近几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外投资公司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培育,从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一个开放型的、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外经外贸体制。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其实是互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来推动;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改善民生与保护公民权利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实际的实惠;基层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

此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将执政党依法治政和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中国式的政党制度;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公民舆论监督;把选举投票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等。

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没有例子效仿,没有友情援助,有的却是虎视眈眈、各方觊觎,但是我们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逐步强壮起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大胆的带领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每迈出坚定的一步,终将成就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终将成就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字数:2250

第五篇: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常委 李君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确立起能够自觉而又正确地评判事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

价值观同世界观相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注意或掌握这样一些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工人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为核心;要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去研究,要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话语中去概括。

有一个提法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自强互爱,振兴中华。这里所讲的“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集体的人即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自强互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体现。振兴中华,既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相联系,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下的要求,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价值追求。

另一个提法是:民主、科学、创新、和谐、强国。这五个价值追求,同上面五句话的精神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述上更简洁,更具有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观念的色彩。

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丹 增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央文化发展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把文化一窝蜂地搞产业化,争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现在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化化人。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对大自然讲恩德

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文化的目标是,造就依据原则的政治,付出劳动的财富,讲求诚信的商业,提倡人性的科学,无私奉献的信仰。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市场商品的假冒伪劣,高等学府的论文抄袭,科研单位的成果造假,食品药品的生命损害以及官场的吹捧之风、拍马之风、假话之风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用一种文化方式整合群体力量。文化力量,在于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

“以文载道”,文化使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稳定整个社会。作为国家,要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使文化形成一种国民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没有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民族凝聚缺少核心,民族团结缺少力量,国家稳定缺少保障;作为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创造创作环境,力推经典力作,掀起文艺高潮,树立文化权威;作为社会,要确立文化地位,认同文化价值,接受高雅文化,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人,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社会潮流的统领者,价值观的塑造者,真善美的捍卫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勇敢地抛弃“名”、“利”、“权”的诱惑。

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全国政协常委 赵启正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的还太少。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逆差”或“入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文化“软力量”本身不够强大。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是关系全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

应大力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加强对外出版物的工作是理应优先考虑的。要加快实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对外出版物既要重视“量”,更要注重“质”,要多出精品。在力求说明中国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外国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

努力提高国家的修辞能力。国家修辞是指表达国家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如“统一战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国家修辞直接关系到表达国家特色,增强国家话语力,形成国家的正确形象,并强烈影响国际舆论。国家修辞在向国外表达时务求表达要正确,否则跨文化交流就不通畅,就会引起误解。

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必须借助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外国文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讲,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沟通,又是文化的沟通。在中国,普遍存在“懂外语就能翻译”的认识误区,使得“翻译质量”问题成为瓶颈,不仅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甚至还制约了中国的国际政治表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尤其擅长中译外的翻译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量的重要任务。

出版业仍需转变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聂震宁

通过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坚持正确的出版产业发展方向。出版产业首先是出版的产业,肩负着文化使命和责任,应当坚持挺拔主业,只能在搞好出版主业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而不能弱化了出版而强化了其他非出版的经营,更不能因为某些经济效益而放弃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要防止“出版产业壮大了,出版却没了”和“内容产业没内容、文化产业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要建立科学的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出版产业评价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企业绩效和规模的评价往往失之于粗糙,特别是对企业的主业经营质量的评价缺少办法。出版业一直强调“内容为王”,可是对企业综合实力中内容生产能力的评价却比较简单,经济效益占比过重,不利于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要坚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经验表明,在规模扩张较快的阶段,需要防止形成粗放型增长。出版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文化产品生产更应当把提高质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版物经营传播能力,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加快建立数字出版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趋势,可是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方面却投入不够、作为不大,面临着在数字技术传播中缺位失位的危险。为此,出版产业要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理念和操作办法,行业管理部门则应当组织制定数字出版的交易标准和办法,尽快建立内容生产商和技术运营商有序合作的新格

文化自觉文明方发光

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文化自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当代文化高峰的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首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对社会文明和精神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

没有责任感就会浑然不知,有责任感必然深有觉察,这便说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之一——先觉性。先觉才会自觉,或者说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先觉。

再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同样至关重要。或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文化的缺失不会显现在任何一级政府当年的统计表中,但日久天长便峥嵘于各种社会弊端上,并积重难返。因此说,政府的执行层面的文化自觉成了关键。若要使这一层面具有文化自觉必须有切实办法。否则,文化在这个层面必然化为几场大轰大嗡、明星云集的文化节和一大片斥资数亿的文化场馆。

我对文化自觉的理解是,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当代社会文明才能放出光彩。

重视农民工文化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 冯 巩

近年来,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仍然较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特别是在农民工代际转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的背景下,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农民工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自我认同模糊,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文化习惯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交往对象局限,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但他们较为普遍地感到情感孤独,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应明确责任,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和发展建设规划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引导农民工利用社区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政府可考虑成立农民工文化专项工作指导或综合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用工企业积极性。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鼓励、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发展,引导农民工

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和鼓励文化团体经常深入工地、厂区为农民工演出。

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冯 远

由于在可预见的历史阶段中,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靠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确定相应的投资比例,承担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国民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力求做到确保一块、增强一块、大力扶持一块。

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低,加之东、中、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没有需求总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难言进步,多元主体利益就难以兼顾,基本权益保障和发展就可能成为良好的愿望或表面文章。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国民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文化需求驱动型增长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当时期内的失衡现象难以改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性文化事业、消费性文化产业,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成为“十二五”发展文化民生建设的硬任务。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的体制瓶颈,重点在文化产品创意生产、销售服务、银行信贷、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等制约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环节改革创新。加快深化文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大对垄断性利益集团的体制改革、努力遏制并改变资源配置不公、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受限、行政以及行业垄断、潜规则公开化现象。

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具有吸引力、影响力。这些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快进展,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与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有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在于以社会化为重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实践看,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一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生产。应当说,这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推进制度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平等准入的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例如,“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并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吸引社会投资,适应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第一,凡法律未禁止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应对社会民间资本放开;第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特许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等方式让渡给市场主体经营;第三,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采取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凡是可以通过采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影响该项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对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机构一视同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下载谈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城乡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毛概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