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文化建设要培训先行
安全文化建设要培训先行
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使员工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实现这一目标,安阳卷烟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紧紧围绕打造责任文化、诚信文化、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烟草的总体目标,建立具有安烟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操作体系、支撑体系,努力做好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廉政文化、心理健康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的迫切需要。所以,安全文化建设要培训先行。
一、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动员需要靠培训
安全文化建设将紧紧围绕安全发展主线,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先进安全理念,引导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加强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为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生产制造工厂,保持安全稳定非常重要。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为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安阳卷烟厂专门成立了由厂办公室、党委工作部、安保部、企管部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宣贯办公室,编制了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创建细则。各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机构,为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按照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以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安全生产氛围的要求,把“以安全、环境、健康为己任,“员工零违章、管理零缺陷、现场零隐患、操作零失误、执行零差错、目标零事故”六个零的安全理念渗透到安全生产管理得各个环节,形成了“安全工作无小事”的安全文化理念,营造了安全绿色屏障。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领导的安全文化素质和身体力行抓安全的态度。各级领导身体力行,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搞好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内部几乎所有的部门和员工,由于过程中难免会对各部门的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扰,势必会遇到一些不理解和抵触情绪,对此,不能仅依赖于来自上层的硬性推动,因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其主要目就是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好的目标必须通过好的过程和手段来实现,“安全文化建设”本身就应该是人性化的,否则其建设效果
就无法保证。通过“培训”能够澄清疑问、达成共识,从而推动各部门协调一致地行动,因而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动员最为恰当的启动方式。
二、安全文化建设过程推进需要靠培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到理念建立、态度引领、行为管理、环境营造、宣传教育等各个过程,这些过程,无一不需要通过培训来推进。理念的宣贯需要培训才能深入人心;正确态度需要培训才能有效的引领;良好的行为模式需要培训才能学成知会;软硬环境的营造需要培训才能统一规范;安全知识和技能需要培训才能被掌握。建设安全文化,安阳卷烟厂重在健全能适应企业特点的安全培训机制,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1)狠抓三级安全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为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企业进行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安全、保卫、环境知识培训,使职工清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哪些危险源,了解环境因素,明确如何做好职业卫生防护以及在安全卫生方面应该履行哪些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人人懂安全,自觉执行法律法规和各种标准。今年3月,党委工作部组织全员开展了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培训,通过讲解安全文化模式等形式,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安全文化建设。针对企业转岗人员多的情况以及新厂房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安阳卷烟厂加大转岗培训力度,督促各部门及时做好教育和转岗人员的安全教育。企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积极按规定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并全部获得上岗资格。
(2)在教育途径上多管齐下
安阳卷烟厂既通过开展安全“安全大讲堂”“今天我是安全员”、“安全访谈”和“安全论坛”等活动,对员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充分发挥安全会议、烟草内刊、电脑网络、宣传版面、警示牌的作用,把安全文化建设与宣传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如揭历史伤疤、重温事故案例、现身说法等,用发生在员工身边的事来教育员工,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月”活动
为加大安全观的宣传力度,安阳卷烟厂以一系列活动作为载体,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安全生产月”期间,组织全厂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答题、安全征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活动,多种形式营造安全氛围,真正做到“把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位职工的头脑里、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一位职工的行动上”。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部门共同参与,通力配合。每年年
初,厂长就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各部门负责人与专、兼职安全员和全体员工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各部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做到“有工作职责,就有安全责任;有工作岗位,就有岗位安全责任制”。厂党委积极倡导安全文化建设;党群部门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部,充分发挥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优势,发挥组织网络的优势,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各种安全文化活动;宣传部门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各种宣传媒体时刻把握安全主题,及时报道安全生产的典型经验,曝光习惯性违章等不安全现象,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4)注重柔情管理
如果说安全管理犹如严父般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安全文化则应如慈母般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青岛卷烟厂在安全文化中注重柔情管理。规章制度中可以有“严禁”之类的严厉字眼,但在安全文化中则不宜出现。安阳卷烟厂为进一步抓好车辆交通安全工作,加强企业与驾驶员家属的沟通交流,共促全年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举办了多期驾驶员及家属安全恳谈会,办公室车辆管理人员、驾驶员及家属等30余人欢聚一堂,畅谈安全行车之策。来自家属的一句期盼平安幸福的安全告诫、一条充满人情味的安全警示更容易拨动员工的心弦。建设安全文化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人文关爱,倾注温情亲情,避免生硬的训斥和简单的说教。每一次安全文化活动都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使员工愿意接受,乐于参加。
(5)注重心理健康文化建设
随着企业改革步伐和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要真正做好变革中的各项工作,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积极改进和探索安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就要开展心理健康文化建设。以职工心理健康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职工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企业软实力。结合安烟工作实际,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心理疏导工作理念的转变,促进职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努力做到“心齐、气顺、劲足”。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队伍需要培训
安全文化建设队伍推进靠培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到理念建立、态度引领、行为管理、环境营造、宣传教育等各个过程,这些过程,无一不需要通过培训来推进。理念的宣传贯彻需要培训才能深入人心,正确的态度需要培训才能有效地引领,良好的行为模式需要培训才能学成知会,软硬环境的营造需要培训才能统一规范,安全知识和技能需要
培训才能被掌握。培训贯穿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所以,企业在启动安全文化建设之前,就应该对这些未来的建设主力进行充分的培训,使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在进行具体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始之前,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安全文化建设的要领,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全力创建“现代优秀卷烟制造工厂”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精做强品牌,促进企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安阳卷烟厂张宾
电话:5089887
手机:***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要先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要先行
化学教研室吴进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全国人民正齐心协力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唯有竭己所能,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而努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事业不可或缺。这是因为:首先,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唯有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各方面的英才不断涌现,让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急需的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因而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其次,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
—1—
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因而,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第三,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能否顺利实现。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坚持:
第一,发展教育事业应做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学前教育。要建立一批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二,应坚持教育创新,建立更加开放、充满生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使教育具有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能力。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速推进素
—2—
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要对老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进行更新,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还要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育队伍,扩大教育开放,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和民办学校的公平竞争。
第三,应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级主要领导要高度民主重视并切实抓好教育和人才工作,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要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投资。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辍学。
第四,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要改变那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加强串行人才的培养。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教育,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第五,坚持协调发展,构建教育体系。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
—3—
代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还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六,要坚持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第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
—4—
第三篇: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干教干部要先行
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干教干部要先行
舟山市委党校教育长朱锡君
全市上下翘首以盼的“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列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之中。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舟山人民的一份厚礼。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抓紧启动并扎实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努力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两江新区比肩而立的中国第四新区。舟山党校作为市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和市委的重要部门,也应积极地参与到舟山新区建设这一全新的事业中来。而党校教师作为干教干部,也应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承担自己的责职,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了解新区建设。了解新区建设是参与新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校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决策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并充分了解舟山群岛新区搞好海洋综合开发的优势条件和奋斗目标,这样才会鼓起信心和热情来投身于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这一重要事业。其次,要宣传新区建设。搞好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必须要营造宣传舆论氛围,为此党校教师要在新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特长,利用各种班次、场合与机会,积极向全市干部群众进行宣讲,从而在全市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使群众理解并参与新区建设,建设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干部支持并投身于新区建设,树立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
最后要研究新区建设。研究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是党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涉及很多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所以研究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是党校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四有”教师培训心得:作“四有”教师,师德要先行
作“四有”教师,师德要先行
习近平主席指出,好老师应该具有“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对此的理解如下。
一、有理想信念
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梦想,没有这个梦想,就不会有理想教师的出现。什么是有理想的教师?应该说,这个问题绝不限于教师的教育技能,而是对教师生命意义和自我命运的追问。教育是教师人生智慧和生命旋律的事业,是构成教师全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基础。有理想首先是教师作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然后才是与专业素养相关的问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发展的新走向,把教师的价值观和理想人生放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中思考。记得有一句小诗这样说“理想、信念是灯塔,是你的加油站,在你的疲惫、困扰时会给你力量”。我们每个教师只要站在教育理想这个高度上,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更多的自信的笑容和积极的担当。
二、有道德情操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三、有扎实学识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我认为教师的学识素养应该是三维的,一是本学科素养,这是深度;二是教育素养,这是高度;三是人文素养,这是长度。这个长方体的综合容积就是一个合格教师的素养指数。我们只有不断加大这个长方体的综合容积,才能提高我们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资本。
四、有仁爱之心
这似乎和有道德情操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不同的。道德更多来自于环境的约束,而仁爱更多发自于内心的需要。道德回答:“职业规范要求我这样做”而爱回答“我想这样做,我需要这样做,我必须这样做。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于做一个好老师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能让我们感受到教育中的爱极为重要,也只有在爱中,教育才能发挥它积极的作用,才能创造孩子的幸福。教师这一职业极为普通,普通得犹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辉煌的成就,然而许多平凡而普通的教师却用爱铺就了学生的成功之路。的确,身为教师也许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做一个怀揣仁爱之心处处与人为善的人,应该不是什么为难的事。记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塞尔维亚特蕾莎修女的这句话吧:“我们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爱的传播者。我们只有在教育中付出爱、传播爱、激发爱,让学生享受爱,我们才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
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大特质进行终身修炼。以引领全社会的良好风气,推动国家早日实现中国梦。
第五篇:中国现代化 教育要先行
中国现代化 教育要先行——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何传启
何传启 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1998年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1999年以来主持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丛书10本。2000年以来负责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主持完成2001~2012年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报告12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中国全面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我国的现代化战略?什么是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为何教育现代化要比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早30年实现?本期访谈嘉宾——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结合自己的研究,一一为大家解答。
追求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战略目标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现代化探索;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序幕。
记者: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何传启: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算起,中国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朝晚期的现代化起步(1840/60~1911)。现代化探索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制造近代军事装备,建立近代工业,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等;维新运动提出维新变法,推行“新政”,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组织开展传播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活动等。
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1911~1949)。在政治大动荡的同时,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北平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建立,高等学校也有较大发展,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得到有限推行。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根据其特点,可以把这个阶段分成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65年,重点推进工业化,发展计划经济,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等;第二个时期:1966~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很大破坏;第三个时期:1977~1996年,进行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等;第四个时期:1997年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环境保护等。
记者:我是“70后”,我们这代人是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号召下长大的。“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含义是什么?
何传启:“四个现代化”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系统目标。早在1954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基本任务。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走”设想。
“四个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目标(到20世纪末)。它的实质是四个部门的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部门现代化,重点是经济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记者:世界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路线图是怎样的?我国在国际大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何传启:我们系统研究了世界现代化的300年历史,分析比较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先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然后再进行知识化、信息化和生态化,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就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到2010年,大约有30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达国家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大约有90多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大约有6个国家和许多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
目前,中国属于一个具有初等发达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201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大约完成90%,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大约为发达国家的40%,在131个国家中排名60多位。
“四化同步”: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国要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上三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
记者:您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何传启:中国在18世纪以前曾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曾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后来衰落了,在19至20世纪期间成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2012年11月,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共鸣。从现代化科学角度看,如果一个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后,经过不懈努力,再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那就是一种国家复兴。
关于现代化,已有60多年研究历史,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种国际竞争,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形象
地说,现代化运动就像是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也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它包括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和变化。
所谓全面现代化,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达到这种水平的国家,就是全面现代化的国家。
记者:一个国家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有什么具体的衡量标准?您曾提出“六个现代化”的观点,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标准?
何传启:关于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我们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采用多指标的定量综合评价,来衡量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衡量标准是: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位,80%以上的现代化指标的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20位等。
“六个现代化”是指六个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讲“四个现代化”,属于部门层次的现代化标准。21世纪提“六个现代化”,属于领域层次的现代化标准。
从“部门现代化”到“领域现代化”,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
记者: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就目前的情况看,有哪些制约因素,又有什么机遇?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是一个百年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198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前两步战略已经完成,第三步战略已实行了10多年。我们根据1990~2005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提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21世纪中国要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上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从2000年到2020年左右,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60名。第二个台阶,从2020年到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第三个台阶,从2040年到2080年左右,主要指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达到世界发达水平,全国平均实现现代化,国家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然后,在21世纪末,中国现代化水平要力争进入世界前10名,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例如,人口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城市化问题和国际竞争等。从科技和经济角度看,两个机遇不容忽视:其一,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和信息化革命)的“尾声机会”,包括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调整等。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的“先声机遇”,包括新生物学革命的机遇,生物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物理学革命的机遇,如反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等;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生物技术与多种技术的交叉;仿生和再生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与多种产业的交叉等。
记者:您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影响很大。什么是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第一次现代化相比有何不同?
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我1998年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又是一种新现代化理论。我认为,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大致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它的时间跨度大约是200多年(约1763~1970年),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福利化和非农业化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的时间跨度约为100多年(约1970~2100年),目前的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和非工业化等。
记者:按照您的理论,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开始迈向第二次现代化,但各个省份的情况不一致,是这样吗?
何传启:十个手指有长短,地区水平有高低。目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要素已被采用,如信息化和生态化已具有一定水平,属于两次现代化并存的局面。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等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他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达到100%,已经达到或超过1960年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内蒙古、湖北、山东、重庆、宁夏、吉林、山西和黑龙江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达到或超过90%;其他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程度低于90%。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有何重要意义?
何传启:现代化政策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化模式没有标准选择。“四化同步”是非常符合现代化规律和中国国情的一种发展战略,就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简称为“综合现代化”。
现代化科学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属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基本范畴,信息化属于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范畴;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包括绿色化和信息化等,属于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也是两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和城市的人为分隔,工业化快于城市化,工业现代化快于农业现代化,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社会发展中遗留了很多问题。相对而言,“四化同步”是一种平衡发展模式,是一种新思维。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核心内容
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记者:应该如何看待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传启:教育是一种力量,是国家繁荣的一种软实力。人才是一种资本,是民族兴旺的一种硬资源。教以立国,学以立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又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还是民族复兴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支撑。
目前,世界现代化的前沿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超越以往任何时期。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现代化,教育要先行。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何传启: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它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现
代化科学认为:教育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教育系统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教育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教育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等。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行为、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和效率的现代化,包括教育参与、教育内容和教育回报的现代化,包括学校设施、教师队伍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体系、教育法规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大致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教育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教育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的教育向工业社会的教育、从传统教育向初级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包括专业化、理性化、科学化、电气化、民主化、制度化、标准化、公平化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等。第二次教育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的教育向知识社会的教育、从初级现代教育向高级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目前的特点包括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开放化、国际化、创新化、高质量、普及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等。22世纪教育现代化还会有新变化。
记者:按照规划,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49年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比国家全面现代化提前30年实现。做出这样的规划有何重要意义?
何传启:在现代化过程中,后进国家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成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和实现现代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19世纪的美国和德国、20世纪的日本和韩国等。19世纪70年代,德国率先提出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创办现代大学——柏林大学。40多年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加快教育发展,逐步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距离中等发达水平的差距在缩小,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现代化已经进入起飞阶段,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渴求和依赖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成败的影响因子,人才和创新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记者:您觉得我们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多大的差距,差距主要在什么方面?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现在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只剩下七八年时间了。这一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何传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有多高,距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有多远,这个问题需要专题研究,因为涉及指标很多。一般而言,教育现代化标准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参与、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师队伍和学生素质等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我们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目前,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规模和教育参与的指标表现比较好,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指标表现比较差;教育投入比例和投入强度低于世界平均值;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需要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师队伍需要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身体素质和创新意识需要提高;教育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和加快
步伐。
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承担起一份责任,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那么,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会美梦成真。(记者 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