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交流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交流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不同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交织才能形成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正是不同文化的存在,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以及差异,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成为了自古以来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只要有不同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交流就不会停止。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它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否则就会变成“死文化”。古代中国非常强大,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但鸦片战争后,中国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其原因之一就是闭关自守。人类文化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必然走向衰落以至灭亡。只有实行开放,不断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长盛不衰。古代日本比较落后,但它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积极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明治维新”之后又积极向西方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基础并不很好,但战后积极对外开放,吸取别国的长处,取得很好效果。今天的美国之所以在许多方面能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优秀人才。正反经验说明,文化交流是通向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而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的年代,文化的交流更是显得必不可少。文化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梁。是文化的沟通将不同文化连接到了一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公元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文化自古以来都一直在主动的和外国文化进行着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
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的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的主题也在冷战结束后逐渐转变为了“和平”与“发展”。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并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成果。中国要更全面地新走向世界,就必须更广泛的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文化为桥梁,我们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文化因素在国家总体战略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本国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扩大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运用文化来影响世界。
近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直国家又重新挑起了“中国威胁论”的话题。西方某些国家出于某种目的妖魔化和污蔑中国的事件屡见不鲜。以文化为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改革开放之中国的良好形象,也是我们文化学者的一份重要职责。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文化建设时明确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和平时期,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在和平年代,文化交流是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的最佳手段,文化交流的实质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与尊重。我们通过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通过深入人心和争取人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和平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发挥经济、政治外交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或“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是指和谐、和睦、和平,“合”则有结合、融合、联合之意。由“和合”思想衍生出的“和而不同”和“协和万邦”理念则是一种具有传统东方文化底蕴的、和平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国际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指导性的原则,也是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起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科技文明手段,同时又分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
识形态壁垒,最要紧的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谐。”
我认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正是国与国之间的一股“润滑剂”。有了这股“润滑剂”,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就显得没有那么大的阻力,就更多了几分的“光滑”与和谐。所以,再和平的年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正是一支支巩固和平的橄榄枝,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的发出“和谐”的信号。
第二篇: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主题,释放互联网能量的最佳方式就是电子商务(),它必将是分阶段,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践证明,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电子商务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打持久战。
毫无疑问,企业的信息化是推进电子商务的关键,而应用的方法与技术是目前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基
本途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是基本条件。中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从火爆到迷茫,再到理好范文版权所有智的回归之后,当今的主旋律之一将是推行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变革的途径
全球制造管理的趋势,正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向“大批次定制”的方向转化,由过去强调“规模”到现今强调“灵活”,也就是说,今天的制造业必须培育并拥有在“多批次”基础上的“大批量”组织生产和供给的能力,这是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也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迅速发生改变,经营导向由传统追求“大鱼吃小鱼”,转化为追求“快鱼吃慢鱼”,组织形态也由传统“基于功能的组织”体系,转向“基于流程的组织”重组,目的在于追求“一体化的运作管理”,通过整体效能的综合调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实践证明,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是迎合并顺应产业趋势,迅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中国工业化进程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用年左右的时间,去追赶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历程。中国企业的管理,一方面,需要锐意变革和创新,另一方面,又不可以简单地照搬,或者跟从。结合中国的国情,推行管理,是中国企业跟踪产业发展趋势,迅速培养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其基础和核心是推广在广大企业中的应用。
推行管理,进行变革管理和优化,需要注意参照的几项准则:
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
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
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
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信息资源的一次性获取,共享使用
客户与供应商是企业整体流程的一部分
企业若要生存发展,生产工艺或者服务手段的改善固然至关重要,流程管理、过程控制也决不可忽视。现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后者甚至更为紧迫。如果不能在管理上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会看到一个又一个这方面的案例在中国反复出现,我们将失去市场。而国际企业制胜的法宝,却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流程”和“模式”。看起来这些管理方法并不需要多大的物质上的资源,只是“理念”,但确实是这些思想战胜了我们的物质基础,因为未来的竞争将是知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
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利器
最近,新闻媒体发布一条消息: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的办事处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抢走了一个大客户——著名的手机制造和销售商,这将涉及每年亿元的相关金融业务。金融界的专家在分析时明确指出,这仅仅是一个信号,加入之后,我们将面临来自国际的各类企业的挑战。此次国有银行失利的直接原因,是无法提供一种类似信用、信贷的综合业务。而无法提供的原因,专家分析,在于我们银行的内部缺乏一套有效的业务核算体系,这就使得综合业务的开展无法做到,最终使我们失去了客户的所有业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企业若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化竞争,就必须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上完成补课甚至超越,而将是帮助企业完成这一使命的利器。
企业推行管理与实施软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导入软件系统是推行管理的基本前提。由于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必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变革与改善,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模式、流程电脑化的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应用软件,至少涉及企业管理的财会、生产、分销、人力资源等功能领域的多个方面,可以说,这些方面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众多方法所涉及的要点。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哲学,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业务流程,都必须实现集成化协同、集约化运营,以及扁平化授权管理。不等同于财务、进销存、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等等单一应用的叠加,它必须从系统的底层设计开始就非常强调信息的关联性和复杂性。这种系统的底层设计思想的深度和复杂度,是单类应用间的接口设计所远远无法达到的,必须能够做到“一处变化,处处响应”,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好的系统包含的要素
首先,它的底层设计是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系统各模块间的数据关联和共享非常彻底和灵活;其次,它要采用最先进和稳定的技术,因为应用对系统的运行效率要求很高,但同时必须要非常稳定;再有,就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实际的验证,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行业特色应用,都好范文版权所有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成功案例;最后,系统的提供者要能够保证它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拥有雄厚的实力与经验积累以外,必须有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使得产品与经营双重成功,客户与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证。
另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适合国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要能够做到“善变”——长于改变,好的系统会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国情是特殊的,但在特殊的背后,却一定有规律可循。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特殊性和规律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难于驾驭的社会实践,而只有充分认识到特殊性存在于规律性之中,规律性促进了特殊性的变化,适应特殊环境需要,固化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效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选择好的产品,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衡量,去比较,同时还要避免进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追求最好”。
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种认识,但这种认识不能踏入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误区。企业应把“使用”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分追求技术上的领先,因此,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首先就要认识到,要追求“使用最佳”,而不是“技术最佳”。
一家实施了系统的企业,除去其他方面的改善,单单由于通过在系统上固化信誉金制度来管理它的分销商,短短三个月就降低了万元的应收账款。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是将制度完善了,并且固化了,保证按章办事,“奇迹”就会出现,而如果一个好的管理思想无法落实到流程上,它将不会有太大价值。
另外,我们还看到很多大型的企业在采用小规模的或者是单一的应用,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在采用复杂的大型系统,他们或者功能受限、无法奏效,或者复杂难用,推进受阻。因此,对于正在选型的客户,选择适合自己规模的产品,选择能够迅速投入使用、解决问题并持续发展的产品才是最正确的,正像一句很流行的话所说的:“只买对的,不选贵的。”
第三篇: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研究农业技术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一体化则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
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系统,增强农业的增值能力和增进比较效益,形成自我扩张与发展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具体说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科工贸等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产业实体和高效农业体系。以此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化,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农业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指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并向经济、社会领域广泛渗透的新技术。
一、生物技术。它是定向地,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制的一门高新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制与开发、虚拟农业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专业实用技术信息系统及专家系统的研制,全国共享的农业经济、资源、信息网络等。
三、核农业技术。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资源创制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农副产品的延贮、保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四、设施农业技术。主要指工厂化种植和养殖、计算机农业控制等现代技术设施所装备的专业化生产技术。
五、多色农业技术。有:绿色农业技术是指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蓝色农业指水产品和水体农业。白色农业是指食用微生物产业、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
六、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工业和国防等其他行业高新技术向农业的移植,以及各种常规农业技术融合、交叉、渗透,或者组装与高效地配置,组成一个有机复合技术群,从
而达到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效果。
三、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创新,其运行的高效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前提。农业高新技术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关键。本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农业增产中的20%-30%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70年代有60%-80%归于农业高新技术的进步。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增产中也有10%-40%是靠高新技术的进步实现的。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如组织培养、基因、细胞、酶、发酵和生物化学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原子能辐射等逐步扩大应用并转向产业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及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实践经验证明,广泛采用农业高新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不仅能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于改善不良的耕作制度,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改良土壤,防治沙化,以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对实现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承录.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甘肃农业.1996(12)
[2]霍学喜.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框架与政策结构.1998(4)
[3]祝福云,陈晓墩,刘敏.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投入、机制与环境.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1)
第四篇: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到国家、市场、经济互相结合的阶段,国际上各大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出现,决定着每个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兴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兴衰与成败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虽说企业文化是个比较新颖的话题,属于新兴的社科类话题,但它却对企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关键字:企业文化;企业发展;重要性 1 企业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1.1 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的灵魂
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时代,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指这个公司企业的员工形象和企业发展中的领导精神,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反映这个公司的公司形象,还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公司的潜在实力与历史发展成果,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短短时期内企业的成败结果,而是从这个公司的建立到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要想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头到底的了解这个企业与公司,达不到刨根问底,也要做到清晰认识这个公司与企业。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以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的发展,以文化决定市场,这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如果要了解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内涵所在,首先先要知道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大体上讲,人类发展到现在,文化的始终存在反射出了社会发展历史中的各种坚持不懈、社会财富和价值。细分来说,社会文化决定着与其相匹配的社会形态与社会组成,反映出了与匹配的社会形态在当时的时代所存在的社会意义。而现在,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解释和分析其社会内涵,在以往,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也被叫做这个公司和企业的组织文化,或被称作做一个公司的公司文化。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努力奋斗的结晶,而是一个公司长时间以来上上下下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创造出来的各种凝聚力、推动力。所以,总体上讲,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这个公司和企业在外公司形象和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和内涵所在。1.3 如何构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新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以至于能够大力扩展和发展下去,国际上公司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也渐渐紧密与加深。为了应对如此强烈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正面积极冲击,现在的公司与企业都应当做好自己这一方面,建设和完善好自己的企业和公司文化,增强自己公司在社会上的核心价值,这样才能保证让公司和企业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社会价值所在。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当前社会的构建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的建立,一是公司的企业物质文化,二是公司的企业精神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公司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一个公司的企业物质层文化从客观上来讲包括公司办公设施、经营场所、门店设置和修饰等多个硬件方面的体现,主观上讲也包括各种公司和企业之间的联谊活动或者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营运活动。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企业物质层文化包含了硬件设施和人文软件设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公司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的内容更为深入和抽象,一个公司与企业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员工和管理层的价值观和对这个公司与企业的价值体现。这里包括从基层建设和基础管理层到直接管理层的领导对公司和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最终决定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关键价值所在。所以要想建立并完善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一个公司的企业物质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两方面着重建立,做到上下一条心,一起坚持不懈地去做好公司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工作。2 一个公司企业文化重要性的体现 2.1 一个公司的企业道德
这里的公司与企业的企业道德不仅仅包含调整与协调各个企业与公司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和一个公司和自己顾客群之间的行为准则与法律规范,也包含了自己企业与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相互关系、相互工作的行为约束与准则。虽然在现在社会,一个公司的企业道德还起不到国家法律所给人和公司带来的约束性和强制力,但也从各个方面为一个公司与企业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为一个公司和企业指明了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一个公司的企业道德可以作为约束自己公司与企业全体上下员工的积极手段和重要方法,这在全世界的企业与公司中都是同样存在和适应的,具有很高的实用性。2.2 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和团体意识
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全球国际化经济发展下,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公司的发展运行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一个公司与企业的外部硬件设施可以很直观的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是一个公司与企业的基本象征所在。店面环境与内部修饰可以体现出这个公司与企业的实力与营业能力,更直观地反映出对顾客的尊重和重视。另一方面,公司运营一定要光明磊落,除了不触及法律底线外,还要用自己公司与企业的道德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其它公司与企业以至于全社会对自己的信任。
一个公司能够强大离不开自己的员工,员工如果没有团体意识,也就相当于这个企业与公司没有强大的凝聚力,也不会更深地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公司与企业的团体意识是希望每个公司员工都可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属,自己的家强大起来,员工也感到幸福和光荣。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最自然的企业荣誉感。3 总结
一个公司企业的兴衰与发展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分不开的。公司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决定着这个公司与企业的个性化,也是公司发展能够拥有持续不断的精神支柱和财富的源泉。在新世纪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一个公司与企业的文化也是一种应对竞争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是一个公司能够和其它公司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五篇:浅析“四化”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四化”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唐嘉贵 张红卫
2011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提出了“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市场战略、一体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绿色低碳战略,建立具有中国石化特点的发展模式。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优化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为打造世界一流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保障”的“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总目标。
作为中石化旗下企业,如何围绕这一总目标要求,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情、企情及其发展趋势,研判、谋划自身的位置,以及着眼于“一体化、国际化、差异化、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来实现未来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简要就实施“四化”战略在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相应的探讨和交流。
一、实施“四化”战略对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是硬道理,持续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大力实施“一体化、国际化、差异化、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石油石化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优化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全新的具有石油石化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企业提高效益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同时,推行“四化”战略也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发展能力和企业做强做优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强身健体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二、“一体化”战略是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所谓“一体化”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
作为企业,“一体化”战略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一体化”管理方面,通过发挥整体有效性,在管理结构上更具系统性、科学性、透明性、扩展性,达到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解决不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和不能发挥整体功能,降低管理整体有效性的问题。因此,实施“一体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不仅仅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这也和当前中石化集团公司从严管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以临盘钻井分公司为例,在“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实施上,他们以质量管理为基础,以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为核心,以ISO9001为基本框架,融合ISO14001、OHSAS18001的所有要求,对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QHSE管理体系,实现了用一套体系文件进行统一控制,使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达到规范化、制度化,极大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同时用较少的时间、投入达到了多个目标值,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作用。
同时在生产组织运行过程,他们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融入胜利油田片区协调、临邑商河油地联席的“一体化”区域工作协调机制,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集中各方力量解决井位的协调问题,形成了“油企合作、钻采联合、油地协调、多方共赢”的合作共建管理模式,这一创新模式把位于高新区、开发区许多“躺井”、“死井”解放出来,仅今年在田5块、临55块就赢得了18口井5.2万米的工作量,产生的效益十分可观。二是生产组织过程是多部门、多环节、多项目流程的运行过程,由于涉及单位多,出现多头指挥、指令不
一、衔接松散、配合不力、效率低下的问题,临盘钻井公司在井队搬迁阶段通过核心控制,实施生产组织运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严格调度令唯一性的前提下,突出“生产安排及时性、生产协调统一性、生产衔接严密性、生产过程高效性、生产组织灵活性、生产运行原则性”,在具体施工过程发挥“统一指令、全体行动、多方配合、一气呵成、科学合理、高效快捷”的生产运行管理优势,在搬迁安周期上、在生产实效上和钻井效率上实现了提速,创造了一系列提速新指标、新纪录。
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优势,不仅起到了统一策划,合理配置资源和目标统一,优势互补的作用,更规范了管理,优化了过程,减少了对组织的产品实现过程和连续管理时间的中断,形成了不固守成规的动态过程管理,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三、“国际化”战略是企业打造品牌、持续创新的不断延伸
企业“国际化”战略简而言之就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把企业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为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的发展战略。
不同的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寻求更大范围竞争优势,寻找低成本的资源,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考虑。
对于“国际化”战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第一是产品走出去,第二是品牌走出去,第三是人才走出去。而支持这三个战略基础是创新和创牌,这三个走出去的关键对海尔来讲就是品牌走出去和持续创新能力,产品走出去是品牌走出去的基础,而人才走出去又是品牌走出去的一个保障。”
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海尔经验对于石油石化企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年来,中石化经过改革重组和发展,实现了政企分开和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具备了内部化的优势;同时多年来投资原油贸易、产品出口、区域石油勘探开发投资、技术服务等国际化业务分布在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投资总额超过了6000亿美元,国际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境外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产品影响力、品牌知名度也在全球与日俱增;因此,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自身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必然选择。
当前西南石油工程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上,加快了海外项目建设的决策部署,也加大了境外油气合作项目的投资,更加大对走出去装备和人员的支持,实行一条龙、一体化、捆绑式的海外项目管理,围绕规模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以钻井为主体,带动了测井、录井、固井、泥浆、环保及地面工程技术服务,形成了海外三大市场区域的布局,海外的经营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而作为其下属的临盘钻井公司,也采取“稳固临盘市场,准备国外市场,进军新兴市场”的战略目标,积极探寻发展方式、结构调整的转变,在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打响西南钻井品牌的同时,在施工标准、规范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从多年前涉足美国、越南钻井市场积累的国际化生产经营经验,积极着手更新先进的装备,做好国际化人才的储备,选派技术骨干进行外语培训、技术培训,为走出去积蓄力量。
四、“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增强竞争、获取市场的有效手段
“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实施的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差异、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依赖于公司现有的资源水平,以企业内部条件为重心的企业战略,向顾客提供在行业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这种特色可以给产品带来额外的加价。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溢出价格超过因其独特性所增加的成本,那么,拥有差异化的企业将取得竞争优势。
因此,“差异化”战略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提供特殊服务以及优化技术等手段,来强化产品特点,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企业也就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通过进一步加强在产品质量、新技术开发和附加值服务方面的投入,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以上含义可以看出,“差异化”战略是一种非对称下的创新战略,对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对手来说,不仅迫使进入者增加成本来冲破已有的市场壁垒,又能以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为基础来争夺市场竞争制高点,从而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无形资产,保持竞争优势。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和思路,西南工程临盘钻井分公司面对外出承包钻井的现实和临盘工区钻井市场的特殊性,施行的就是一套“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有我特”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一是市场经营的差异化。多年来,临盘钻井分公司不断创新经营管理办法,从最初的“四单”经营体制到“三挂钩”经济政策再到借鉴邯钢成本倒装实行的“内部模拟市场经济责任制”四套经营管理机制和考核办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内涵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又有别于其它企业的一整套经营管理机制,在结算价格比别人低的情况下,经营运行良好,成本持续降低,效益持续增长,最大化的挖掘出了利润空间,激活了市场,促使生产经营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二是市场服务的差异化。作为乙方,一直秉承为甲方服务、为油气服务的市场理念和优质高效的质量意识,面对区块风险、高难度井不挑肥拣瘦,别人不接的井我们接,别人不打的井我们打,曲堤油田开发就是一个最好的个案。曲堤油田一个“小而肥”的区块,是胜利油田重点上产的接替战场,但是该区块由于地层松散、易漏、易塌且含油气层浅,风险极大,多个钻井公司都改变投标方向,公司接手这块“硬骨头”后,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在该区块实现突破,在会战中先后发现六个含油断块,使曲堤油田实现了当年投产即达10万吨、当年建产、当年超产1万吨的高水平,正是通过发挥自己独特优势和差异化特点赢得了甲方尊重,为后续市场的稳固打下了基础。
三是钻井技术的差异化。钻井技术的差异化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上,针对各区块、各层系地质特点,在项目中制定施工作业差异化技术方案,实施“口井工程、区块模式和一井一策”优模式。施工中,大力推广“一趟钻”工程和单项工程管理,在钻井中应用“PDC+螺杆”成熟技术,实现小钻压、高转速提高机械钻速;在水平井、定向井采用“新型PDC钻头+钟摆螺杆钻具”及导向钻井工艺技术来提高机械钻速,创下了3100米的井钻井周期仅10.63天,平均机械钻速每小时29.25米和全井仅更换两趟组合等优快纪录,扩大了竞争的优势。
正是通过“井打的比别人快,服务质量比别人优,结算价格比别人低,市场口碑比别人好”的“差异化”特点,从而巩固了自身品牌,以规模优势、质量优势、竞争优势最大程度稳固并拓展了市场、获取了效益。
五、“信息化”战略是企业发挥优势、提升效率的主导模式
“信息化”战略是为适应激烈的环境变化,通过集成聚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并能够聚合组织制度以期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运作机制和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因此,制定一个好的信息化战略,是引导企业信息化向着要效益、见成效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新的途径,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导模式。
由信息化而衍生的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日趋广泛,通过供应链分析进行原材料采购及库存管理,与网上订货系统连接,进行产品个性化的生产并进行网络营销,提供经营信息,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还可以与合作厂商建立虚拟企业,发挥众家之长,增强竞争优势。因此,要提高竞争实力,实现国际化经营模式,就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加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当前,石油石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都千方百计的把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信息化能够改变石油石化传统的供应链结构,大幅提升效率,降低营业成本,并且还在钻井生产应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信息化管理上,西南工程在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系统内首家建成了新办公自动化系统、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制度管理系统及物资供应体系,做到了采购合同在网上的全过程操作与控制,实现安全及时保供,同时通过系统的改造升级,有效提高了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使竞争更具优势。
信息化与石油工程的高度融合,是企业实施一体化战略、提升效益质量的必然选择。在信息技术上,以临盘钻井分公司为例,围绕石油工程钻井、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需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需要。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采购工作,提高ERP、电子商务、合同管理系统网上工作质量,完成工程物资供应一体化体系;另一方面,则把打造“数字化”井场作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工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井队日报管理化系统、井史电子管理系统、车辆费用系统及综合生产统计报表系统;同时采用无线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建立的录井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定向井数据管理系统、钻井动态监控系统、柴油机油耗自动计量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井场与基地生产信息同步和远程动态管理,为油气生产服务、钻井质量提升和钻井速度的提高提供了支持,也为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高效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面对着石油石化产业高度全球化浪潮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实施“一体化、国际化、差异化、信息化”发展战略,是石油石化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做强做优、打造世界一流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四化”即可独立运行,又能深度融合,即可相互依托,又能良性互动,只有对照企业特点,深刻把握“四化”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模式,立足于国际化经营趋势,加快推进高端业务发展和高端人才引进,发挥一体化资源配置优势,增强差异化竞争手段,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于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参考资料: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 何启忠 《傅成玉在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徐进在西南石油工程公司一届一次职代会暨2014年工作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