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选校网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2005年8月,我省将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目标,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活动促进专业化成长。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兼顾过程的评价原则,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时,各实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要准确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总体目标,深刻领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好高中数学课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要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努力实现《标准》的总目标。在今后三年实验过程中,通过《标准》和相关教科书的实验,为全面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与广泛发动,引导教师自觉地学习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理论。通过各级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2)组织一批专家、教研骨干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指导课改实验。对课改实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分列成若干课题,组织各地申报,在研究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
(3)加强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加强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研究,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5)重视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应注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
(1)在启动阶段(2004年7月一2005年8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小组;组织调研,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与相关制度;组织培训等。
(2)在推进阶段(2005年9月一2007年1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成立课改专题研究小组,深入研究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引导课改,确保课改实验工作正常进行;建立课改联络学校,承担课改中有关课题的实验与跟踪调查工作;培养骨干教师,承担各地课改的示范与指导工作;组织系列活动,例如观摩、研讨、课改优秀成果展评等,不断总结和交流课改先进经验;创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网络与资源库等。
在推进阶段,注意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适应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的确定、联络学校的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均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
(3)在初步总结和调整阶段(2007年1月一2008年8月)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总结前一阶段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帮助;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根据实验具体情况,调整和修订实验方案,保证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积极研究与数学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案,有效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上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分析,为《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的修订
选校网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提供依据。
三、教学建议
为保证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现就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各实验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正确认识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这两个基本理念。在安排课程时,要充分认识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含义。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为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吸收传统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借鉴当今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改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
(三)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当发扬我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同时对于“双基”的内涵要有新的认识。“双基”既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标准》中新增内容:算法、概率、统计、框图、推理与证明、导数及其应用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载体功能,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要避免人为的技巧和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背景引入数学内容。在获得基本数学内容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高中阶段至少开展1次数学建模活动。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合理安排课程,做好选课指导工作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同时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计、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等方面。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认真做好选课指导。
1.必修课程的安排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为五个模块:数学l、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必修课程应当在高一、二年级开设完毕,以便于开设选修课程。根据《标准》要求,数学1是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的基础,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在数学l开设后,各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余下4个模块的开设顺序。
2.选修课程开设建议
选修课程开设分两种情况进行:(1)选修系列l、选修系列2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程完成后进行。这两个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2)选修系列
3、选修系列4中的各专题开设,没有先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各学校应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为便于管理,尽可能相对统一安排选修课时间。
3.学生选课建议
对于有选修要求的学生,学校应指导他们合理地选择课程。根据《标准》建议,学生选课有以下几种组合。
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选修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16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
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1,选修2—2和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总共取得20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再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
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
(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一方面,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地区、学校及师生实际情况逐步到位。
(七)注意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
由于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度不一致,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着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概率、统计等内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上。建议各实验学校进行深入调查,适当进行衔接性补充。衔接性补充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进行。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删减、削弱的内容,不得再补充、扩展,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评价建议
各实验地区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数学教学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目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从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的评价
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应当掌握《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要注重评价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强调技能技巧;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旧问题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在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3.重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高中数学学习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内容和目标都应是多元化的。提倡建立教师、学生自我、同学、家长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提倡采用笔试、口试、报告、小论文、展示作品、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的评价;提倡对不同内容、不同选择的学生采取多种标准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进行多元化评价时,要避免简单的“平均”与“累加”等操作方式,充分显现学生的个性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发展的动力。
(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重视对专业基础的评价
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达到要求。除了《标准》中的新增内容外,高中数学课程对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应积极准备,通过各种学习与培训,迅速达到《标准》的要求。
2.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应充分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外,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都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
3.重视对教学技能的评价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重视传统的基本教学技能外,还应重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评价。要充分关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功,关注使用信息技术的“恰当性”、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4.重视对教学研究的评价
教学需要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勇于探索课改中的新问题。教师应通过报刊、网站、会议等途径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在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其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5.重视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坚持教师、同事、学校、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避免片面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为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应积极开展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工作,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课外阅读用书、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站、报刊等方面的建设。
1.加强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实验
在使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各实验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学习与培训,充分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并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进行教学。既要避免以教科书为本,不加思考、没有创造,盲目照搬照抄,也要避免脱离教科书另搞一套的现象。在使用《标准》实验教科书。时,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为相关教科书的修订提供建议。
2.加强学生课外用书、学具、教具的管理
各地应加强对学生课外用书、教具、学具的管理。选择合理的课外阅读用书、选配适当的课外作业、制作恰当的教具与学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课外阅读用书,认真编拟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自主开发、制作教具与学具,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具、学具应视作教学研究成果。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开展高中数学学习与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应积极开发与高中数学课改相关的数学教育信息技术平台、软件,积极组织、收集优秀课件、影象资料,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和成长提供帮助。
六、保障措施
1.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与推进研究小组
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与推进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高等学校、教育行政、教研室、中学等部门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教师。该小组将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与指导性建议。
2.搞好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在进入课改实验时,每位高中数学教师能开设选修课程系列3、4中2个以上的选修专题,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学校能基本开齐所有选修专题。在2—3年内,教师、学校均应当达到合格要求。
教师培训包括通识培训、《标准》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分析、实践模拟、新增内容学习等。培训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动、实践观摩等。培训应注重实效,加强考评,发放合格证书。同时应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3.建立课改实验基地、联合体
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校建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学校、社会等),加强基地建设(包括设施、师资、教研等)。在基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对一些暂时难以开全、开足全部种类选修课的学校,可以进行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资源整合,成立校际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各学校学生的选修需求。
4.加强实验研究
课改实验必须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各地应当集中精力开展实验研究。可以建立课改实验课题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做好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包括教科书、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联合有关报刊,做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宣传、交流、研讨等工作。
6.加强交流
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在适当时间召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实验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优秀人员(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实施奖励。
7.搞好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结合高中课程评价制度整体改革,广泛调研,并进行系列实验,制定比较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 2005年7月15日
选校网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按ctrl 点击打开)
第二篇: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本站推荐)
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目标,推进我省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活动促进专业化成长。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兼顾过程的评价原则,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时,各实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要准确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总体目标,深刻领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好高中数学课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要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努力实现《标准》的总目标。在今后三年实验过程中,通过《标准》和相关教科书的实验,为全面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与广泛发动,引导教师自觉地学习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理论。通过各级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2)组织一批专家、教研骨干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指导课改实验。对课改实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分列成若干课题,组织各地申报,在研究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
(3)加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加强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5)重视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应注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
(1)在启动阶段(2004年7月-2005年8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小组;组织调研,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与相关制度;组织培训等。
(2)在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7年1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成立课改专题研究小组,深入研究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引导课改,确保课改实验工作正常进行;建立课改联络学校,承担课改中有关课题的实验与跟踪调查工作;培养骨干教师,承担各地课改的示范与指导工作;组织系列活动,例如观摩、研讨、课改优秀成果展评等,不断总结和交流课改先进经验;创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网络与资源库等。
在推进阶段,注意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适应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的确定、联络学校的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均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
(3)在初步总结和调整阶段(2007年1月-2008年8月)注意做好以下工作:总结前一阶段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帮助;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根据实验情况,调整和修订实验方案,保证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积极研究与数学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案,有效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分析,为《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的修
订提供依据。
三、教学建议
为保证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现就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各实验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和《标准》解读,正确认识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这两个基本理念。在安排课程时,要充分认识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含义。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为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吸收传统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借鉴当今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改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 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
(三)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当发扬我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同时对于“双基”的内涵要有新的认识。“双基”既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标准》中新增内容:算法、概率、统计、框图、推理与证明、导数及其应用等。对于所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要用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载体功能,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要避免人为的技巧和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背景引入数学内容。在获得基本数学内容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高中阶段至少开展1次数学建模活动。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合理安排课程,做好选课指导工作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同时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计、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等方面。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认真做好选课指导。
1.必修课程的安排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为五个模块:数学
1、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必修课程应当在高一、二年级开设完毕,以便于开设选修课程。根据《标准》要求,数学1是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的基础,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在数学1开设后,各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余下4个模块的开设顺序。
2.选修课程开设建议
选修课程开设分两种情况进行:(1)选修系列
1、选修系列2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程完成后进行。这两个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2)选修系列
3、选修系列4中的各专题开设,没有先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各学校应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为便于管理,尽可能相对统一安排选修课时间。
3.学生选课建议
对于有选修要求的学生,学校应指导他们合理地选择课程。根据《标准》建议,学生选课有以下几种组合。
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选修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16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1,选修2-2和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再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
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
(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一方面,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地区、学校及师生实际情况逐步到位。
(七)注意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由于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度不一致,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着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概率、统计等内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上。建议各实验学校进行深入调查,适当进行衔接性补充。衔接性补充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进行。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删减、削弱的内容,不得再补充、扩展,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评价建议
各实验地区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数学教学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目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从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的评价
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应当掌握《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要注重评价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强调技能技巧;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旧问题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在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3.重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高中数学学习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内容和目标都应是多元化的。提倡建立教师、学生自我、同学、家长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提倡采用笔试、口试、报告、小论文、展示作品、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的评价;提倡对不同内容、不同选择的学生采取多种标准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进行多元化评价时,要避免简单的“平均”与“累加”等操作方式,充分显现学生的个性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发展的动力。
(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重视对专业基础的评价
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达到要求。除了《标准》中的新增内容外,高中数学课程对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应积极准备,通过各种学习与培训,迅速达到《标准》的要求。
2.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应充分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外,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都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
3.重视对教学技能的评价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重视传统的基本教学技能外,还应重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评价。要充分关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功,关注使用信息技术的“恰当性”、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重视对教学研究的评价
教学需要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研究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勇于探索课改中的新问题。教师应通过报刊、网站、会议等途径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在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其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5.重视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坚持教师、同事、学校、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避免片面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为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应积极开展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工作,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课外阅读用书、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站、报刊等方面的建设。
1.加强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实验
在使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各实验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学习与培训,充分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并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进行教学。既要避免以教科书为本,不加思考、没有创造,盲目照搬照抄,也要避免脱离教科书另搞一套的现象。在使用《标准》实验教科书时,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为相关教科书的修订提供依据。
2.加强学生课外用书、学具、教具的管理
各地应加强对学生课外用书、教具、学具的管理。选择合理的课外阅读用书、选配适当的课外作业、制作恰当的教具与学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课外阅读用书,认真编拟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自主开发、制作教具与学具,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具、学具应视作教学研究成果。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开展高中数学学习与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应积极开发与高中数学课改相关的数学教育信息技术平台、软件,积极组织、收集优秀课件、影象资料,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和成长提供帮助。
六、保障措施
1.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与推进研究小组
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与推进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高等学校、教育行政、教研室、中学等部门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特级教师。该小组将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与指导性建议。
2.搞好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在进入课改实验时,每位高中数学教师能开设选修课程系列3、4中2个以上的选修专题,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学校能基本开齐所有选修专题。在2-3年内,教师、学校均应当达到合格要求。
教师培训包括通识培训、《标准》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分析、实践模拟、新增内容学习等。培训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动、实践观摩等。培训应注重实效,加强考评,发放合格证书。同时应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3.建立课改实验基地、联合体
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校建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学校、社会等),加强基地建设(包括设施、师资、教研等)。在基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对一些暂时难以开全、开足全部种类选修课的学校,可以进行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资源整合,成立校际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各学校学生的选修需求。
4.加强实验研究
课改实验必须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各地应当集中精力开展实验研究。可以建立课改
实验课题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验出现的困难。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做好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包括教科书、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联合有关报刊,做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宣传、交流、研讨等工作。
6.加强交流
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在适当时间召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实验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优秀人员(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实施奖励。
7.搞好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结合高中课程评价制度整体改革,广泛调研,并进行系列实验,制定比较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案
第三篇: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指导意见
为指导全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国发〔2010〕12号)、卫生部等5部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和我省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持续发展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院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更放心、更满意。形成公立医院改革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省面上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
2、基本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实现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矛盾;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坚持遵循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鼓励试点城市和其他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创新。
二、实施步骤
3、确定改革试点城市和单位。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确定镇江市为试点城市。省里选择1所省属公立医院作为改革试点。各省辖市在坚持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的基础上,自行选择1-2家公立医院,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探索。
4、制定试点工作方案。2010年一季度,试点城市根据卫生部等5部门指导意见精神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主要任务、配套政策、组织领导、部门职责及保障措施。各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试点项目(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5、组织实施试点工作。2010年一季度起,试点城市全面开展改革试点,落实政策措施,并根据试点情况及时完善改革方案与办法。2010年第四季度,开展改革试点中期评估工作。其他地区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改革探索,力求取得突破。
6、总结评价试点工作。2011年第三、四季度,省有关部门会同试点城市全面评估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总结改革做法与经验,提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意见。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7、合理调整公立医院布局结构。根据政府主导、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适应需求、体现公益、属地管理的原则,依据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以省辖市为单位研究制定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医疗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本级政府负责举办的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和功能、任务。适度降低公立医院比重,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地区要进行医疗资源重组,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改制或充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
8、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科学设定公立医院建设标准,公立医院床位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合理确定。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新增债务,原则上不得再负债建设和超标准购置大型医用设备,需要负债进行建设的须经同级财政、卫生部门批准。公立医院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特需服务取得的服务收入比重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收入的10%。
9、促进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发挥价格、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政策的调控作用,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完善公立医院对口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度,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公立医院改革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积极探索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纵向合作机制。积极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等延续服务,逐步实现急、慢性病分治。
10、提升县级医院建设水平。重点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强化其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根据国家有关县级医院建设标准和区域卫生规划,省卫生行政部门明确我省县级医院建设标准。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入,根据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建设标准,推进建设和发展。到2011年,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要求,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立足县级、县乡合作、乡村一体、医保定额、双向转诊、方便就诊、服务高效为目标,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各类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衔接;加强县乡两级卫生队伍和技术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结构性、体制性差距,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系统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1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城市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应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有条件地区城市医院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部分公立医院,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迁建、整合、转型及改制等,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
(二)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12、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按照医疗服务监管职能与医疗机构举办职能分开的原则,推进政府卫生及其他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院的属地化管理,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同级政府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参加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
会或其他形式的专门机构,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服务要素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并落实按规划设置的公立医院发展建设、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财政投入、医药价格、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保障。
13、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以公立医院为单位成立由政府出资人代表、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服务对象、财务和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医院理事会,定期不定期就医院运营中的重大事项通过全体会议形式进行决策,院长对理事会负责。各地也可探索其他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既保持政府作为出资人的地位不变,又通过限制政府及其部门对公立医院正常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扩大医院的经营自主权,以达到政事分开、激发公立医院生机和活力的目的,使公立医院真正成为自主运行、自我管理的医疗服务实体。
14、完善医院内部领导体制与决策议事机制。完善院长负责制,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规定履行管理职责,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院长有权选择副院长和医院其他管理者,有权决定医院内设业务机构。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医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监事组织。实施院务公开,推进医院民主管理。完善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推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5、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工资政策,加强医院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建立健全预、决算管理制度,全面编制医院收支计划和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计划,严格执行预算。强化成本费用管理,加强改扩建工程、设备购置、大型修缮项目等的可行性论证和物资采购、存储、消耗监管,努力降低采购和运行维护成本。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财政部门共同核定的医院工资总额内,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落实和完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及会计师委派制度。对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等多种管理办法试点
16、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政府批准的医院规模和编制,合理确定用人数量,建立按事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资待遇与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等综合绩效挂钩。完善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体现医疗服务工作特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7、有序推进医药分开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实行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药事服务费原则上按照药事服务成本,并综合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不断完善我省已实施的医院销售药品差别加价政策,引导医院合理用药。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劳务投入大等项目的技术劳务服务价格,降低高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及部分大型诊疗设备偏高的价格,建立科学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18、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定点协议管理办法,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合理控制医院医药总费用、均次费用的前提下,探索由医院(医院代表)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谈判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在履行协议基础上,应足额及时支付医院符合医疗保障政策的费用。实施医疗保险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自律管理和诚信服务机制的形成。落实医疗救助、公益慈善事业的项目管理和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的调节和制约作用。
19、明确政府投入责任。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和急救医疗机构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基、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
(五)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20、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监管。加强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监管。依法加强对公立医院的机构设置、等级评审、要素准入、执业行为、财务执行的管理,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决算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21、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试点城市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立医疗服务监管机构,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继续做好医院管理评审评价工作。建立医疗费用考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水平。建立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和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组织开展医疗质量、服务和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医疗技术风险的监测、报告、预警、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实行医务公开、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发挥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学会)在公立医院监管中的职能作用。
(六)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
22、强化医疗质量安全。完善医疗服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健
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医疗器械行为,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切实保障患者安全。加强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确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比例,建立健全国家基本药物采购供应管理制度,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研究制定疾病诊疗临床路径并推广实施,推动病种规范化诊治。
23、着力改善医疗服务。采取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按病情分类诊疗等措施,努力缩短门诊病人等候时间。改善住院服务,努力缩短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日。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积极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快速便捷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投诉和医患纠纷,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平安医院。
24、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院与行政部门之间、医院之间、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积极推行就医“一卡通”。
(七)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
25、拓展社会资本办医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各地在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要为非公立医院留出足够空间。鼓励发展上规模、有特色的非公立医院。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选择部分公立医院进行改制。改制要坚持慎重、稳妥的原则,科学制定政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26、落实非公立医院扶持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为非公立医院经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院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继续教育、大型设备配置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非公立医院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地方政府还可以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医院一定的扶持。落实并逐步完善对非公立医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非公立医院的指导和监管,引导非公立医院依法经营、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健康发展。
四、保障条件
27、加强组织领导。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关系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关系广大群众和医院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准确把握政策,强化统筹协调,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28、强化部门配合。卫生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牵头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做好相关规划和协调工作;机构编制部门指导做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根据医院规模及时按规定核定机构编制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做好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工作,推进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财政部门落实好投入政策,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强化绩效考评和资金监管;
价格部门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其他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康发展。省里成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小组,并实行部门联络员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试点推进中的有关问题。
29、坚持统筹推进。在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深化医改其他重点工作,做到五项重点改革统筹推进、相互促进。
30、正确引导舆论。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卫生部门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配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定改革信心,合理引导预期,同时做好舆情监测与研判,妥善处理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学习体会 乔官镇常家庄小学 耿祥亮
通过对课程指导的学习,不仅使我对课程指导意见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理念给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本人通过对课程指导意见的学习,体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市县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市教科院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础上,下发了《教学设计与评估》读本——“345”优质高效课堂。本书从数学的学科价值、教学方法与规律、教学基本课型与流程等方面做了全面的阐述。对加快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推进我县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备课设计
1.分析教材,理顺教材的编排特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效地贯彻课程标准,设计出合理、切实可行的教案。
2、制定教学计划
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讲求实用,切忌照搬照套。计划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教学进度等。3.根据内容,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可采以下步骤:分析研究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习题、注重课堂小结、写好教学反思。
认真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提升教学经验。教师特别是名师培养对要养成注重积累教学典型案例、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的习惯,及时记录教学中案例、故事和心得体会,总结提升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体系。上半年教研室将组织“教学案例”“教学札记”等征集评选活动,交流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教后必反思的习惯和敢于自我揭示问题的态度,内容可以有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杜绝教后不反思的现象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能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2、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3、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注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四、学生习惯、能力的培养 1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在全县小学推广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策略。其次是通过加强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学校要把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当作教学工作的重点抓好落实。把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与“五四工程”达标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进行,从细节入手,从生活入手,从学习入手,从行为入手,常抓不懈,使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监督引导学生规范对待每一处生活细节。还要及时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与家长一道共同做好学生习惯培养工作,使每个学生在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等方面得到发展。重点培养学生“准备上课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整理知识的习惯”等。组织学习习惯养成、方法方面的经验交流,并编辑成书。
2、加强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估算、笔算、验算)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讲究训练形式。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师要讲究训练形式,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3、逐渐培养起学生“自我检查”的意识
加强应用题的自我检查在应用题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检查的要求和督促,只要求学生检查最后结果是否正确。应用题的自我检查就是检查自己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它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思维判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学生解答应用题发生困难或出现错误时,问题主要在理解题意和综合分析数量关系上,因此学生虽然检查结果,看似结果与列式计算无误,但由于列式有误,解答仍然错误。因此,要减少学生解题错误,教师应加强自我检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要检查计算结果,而且还必须从理解题意开始,对整个解题思路、过程进行检查。只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习惯,并教给他们检查的方法,必定收到明显的效果。小学阶段应用题占了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锻炼,对今后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思维保障
4、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图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他们的特征,观察物体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激发参与观察和操作的兴趣,改进学习方式,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如: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应选取现实性的素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统计的内容与认识可能性结合起来,加强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第五篇: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配合江苏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全面实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指针,以“江苏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全面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自觉性,明确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贯彻《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继承与借鉴高中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苏省和各市高中教育的特色,实现高中新课程目标,努力创新,认真总结与反思,积极稳妥,逐年推进,圆满完成高中生物课改实验任务。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1.总体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门科目。通过新课程实验,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实验课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中,重视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2.阶段目标
2005年到2008年是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使新课程顺利推进,特制定下列具体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上半年开始)组织好通识和学科培训。全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省、市、县(市、区)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通识培训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新课程与教学新理念,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的开发与规划等。
学科培训要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介绍以及实验教材教科书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新教材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录像;与新课程标准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建立专业研修机制,委托若干高校,按必修、选修课程的有关重点、难点内容,分别举办研修班,用大约两年时间(2005年—2006年),对全省高中各年级生物任课教师分批进行轮训。
(2)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各地区和各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为保证生物教学创造条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抓好校本教研,通过教学,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题研究;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应当结合教学公开课进行,也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和专业研修方面的培训,为选修课程的开设作好充分准备。
(3)反思调整阶段(2006年8月—2007年8月)总结反思前两阶段实验的得失,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调整、部署下阶段实验工作。
在系统总结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开发方案”。同时吸收各地、各校教学评价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方案”。
(4)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8月开始)对各校的课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评估方法”。积极研究与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吸收各地课程开发、实施中的经验,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系。
(5)课程计划的建议
2005年9月—2006年8月:进入第一轮实验。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实验任务,第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或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的实验任务。有条件的市可以在高一年级完成所有必修模块的实验,并做好选修模块的实验准备工作。
2006年9月—2007年8月:进入第二轮实验。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或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的实验;第二学期进入选修模块的实验。
2007年9月—2008年8月:进入第三轮实验。高二年级继续完成第二轮实验。高三年级继续完成选修模块的实验,并进行第一轮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
三、教学建议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新课程目标
所有高中新课程任课老师都必须认真研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领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的变化及其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把握模块的特点、设计和实施的要求,理解各模块在生物课程中的价值;理解在模块教学条件下的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要求。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要努力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要结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形成和巩固生物学观点与科学世界观,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发展基本的生物学技能与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从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等方面,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心理体验。
2.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更新,优化教学过程。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改变单纯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要重视初中新课程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与过度,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体会,认真实践。
要善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要高度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注重课程标准确立的有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11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努力在探究性学习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探索有效组织指导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切实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正确地生动活泼地组织好合作学习;注意将合作学习同探究、观察、实验、调查、设计、制作、结论推导、反思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3.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
加强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操作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设计制作实验等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在定量实验中,要特别重视相关技能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定量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重要作用。要认真钻研组织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性。
新课程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提高实效,让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开展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各地、各学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更新必要的实验设备、器材,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内外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教师要根据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条件,努力开发效果好成本低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做好生物学科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
4.做好选课指导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切实解决选课同发展方向不一致、选课零散不集中、单纯听从家长安排选课、不顾发展方向选择容易获得学分课程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依据学校选课制度,编写“生物课程选课指南”,并采取咨询、答疑、讲座等各种有效形式给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
四、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是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在评价理论、评价技术和工具等方面有较为重大的突破。教师需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落实。
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要切实转变陈旧的评价观,努力克服单纯重视评价的筛选功能的弊病,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戒除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探索建立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2.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切实克服以往教学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片面做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记录,注重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以便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要探索过程性评价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3.探索多种评价策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把评价策略同教学过程融为整体。在新课程实验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多种评价策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笔试对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试,加强操作性测验对实验技能、过程技能的测试。对于探究等复杂的活动更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4.切实加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新课程确立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需要通过切实的评价措施检测其达成情况。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要注意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价措施,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融入学习过程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实验评价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中的作用,注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5.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调控作用,注意对教师教学理念态度、学科知识水平、教学业务能力、教育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注意运用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注意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评价的形式方面要注意采用研究课、观摩课、说课、教案交流、课件交流、教学体会交流、教学论文交流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与效率。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切实转变陈旧的课程资源观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要切实克服“一本教材打天下”的陈旧课程资源观,注意用好、用活、用足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具(挂图、模型、标本、音像材料、实物)等配套的新课程资源,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江苏省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辅助教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要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这些影音资源和网络资源,同时进一步开发新的软件和硬件资源,积极推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3.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地方潜在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地方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已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技术资源,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变为现实的可用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各地各校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调研,努力开发这些资源,例如塑料大棚、水库、湖塘河流、丘陵、农田、食用菌生产基地、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生物技术公司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有益资源。学校还要努力开发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如纸板学具、油泥、果冻等,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用具、起居条件等来创建课程资源。
六、保障措施
1.各市要建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具体规划、指导、督促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对全市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组织开展相应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生物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完成生物学科教材的试验报告等。
各级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整体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2.教材选用一般以市为单位进行。各市要建立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在充分听取教研员、教师代表和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课改需要选用教材,反对由行政领导独断决定,杜绝教材选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3.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分层对高中新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市要发挥培训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进行培训。同时发挥驻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训作用。培训必须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和教学方式培训四项基本内容,不能马马虎虎走过场。要切实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4.各市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及时抓住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案例,抓住各种实际问题和倾向,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教学研究,推广先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确保课改健康地向前发展。各市、区、县、乡(镇)都要建立稳定的教学研究小组,吸收当地生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时也提倡各校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讨论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可以跨校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市课改指导小组和市、区、县、乡(镇)的教学研究小组要负责督促、检查各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典型和问题。
在教学研究方面要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较为完善、可操作、适合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整体推进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
(2)研究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方案,配合各级教研室认真做好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
(3)研究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并优化资源,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配备必要的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教学设施、设备等提供决策参考;
(4)组织、指导试验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实施新课程,提倡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及时反思、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确保生物学科课程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
(5)研究促进试验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试验教师的执教新课程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6)指导本地区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学科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使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7)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倡导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与感悟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形式,引领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改革传统教学弊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张扬师生个性的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8)评选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优秀教学研究论文,构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网上交流论坛,为广大生物试验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平台,并有效互动。
5.各市课改指导小组要做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同时也要不断听取各区、县、乡(镇)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形成定期公开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报告,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的生物课改。各校要有专人负责生物课改工作,负责同市、区、县、乡(镇)指导小组或教研小组联系。要做到持续评估与阶段评估、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校外评估与校本评估相结合。在评估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先进教学经验和优秀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出台相关策略或措施,评估、调控并规范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
6.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加强生物教师评价等的政策建设,加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为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对学科辅教辅学材料的开发、发行、使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坚持辅教辅学材料的报批、审查制度,使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各种学科辅教辅学材料远离课堂,使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科辅教辅学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
7.加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如研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规范化、评价操作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等,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按照预想的目标健康发展,促进师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基本素养和发展个性特长。要注意改变过去依靠期中、期末考试等纸笔测试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倡导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努力全面而又有个性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
纸笔测试的形式仍是新课程中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新课程的学科教学的要求进行命制。命题的形式、命题的内容等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8.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研究。要实行定期研究、合作研究、分工研究、及时研究等制度,重点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实际问题,根据本校、本地学生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研究对策。要通过校本教研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用创新的举措来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高质量的优秀教师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