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

时间:2019-05-13 09:5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

第一篇: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

[内容提要]:

近年来,苏北农村一直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也一直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认识误区,无论是在政策的决策上还是在经费的投入上,无论是在队伍建设上还是在阵地建设上,无论是在工作创新上还是在传统文化上,都有着深而广的缺失,造成苏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滑坡,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最恶劣而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思想阵地失守,封建落后、腐朽低级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宗教信仰自由泛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迅速改变苏北地区文化现状,本人提出五大建议:

1、加强扶持力度;

2、强化领导责任;

3、加大资金投入;

4、理顺管理体制;5、创新文化工作;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共管共抓、载体新颖、服务经济、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提出三大远景计划:

1、开发文化资源,走特色品牌之路;

2、发展博览事业,走普及交流之路;

3、建立专业团体,走市场经济之路。

[关键词]: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 探索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农村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苏北农村人口约占省农村人口的70%以上,且经济欠发达,文化很贫乏。我省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目标,广大苏北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如何至关重要,没有苏北广大农村“两个率先”的实现,就没有全省“两个率先”的实现,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也无从谈起。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苏北农村的基层群众文化,切实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根据苏北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作一点初浅的探索。

一、文化工作现状

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的社会风尚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我省在农村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以来,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今年来中央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村容镇貌的改变,出现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苏北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相适应,文化体育活动受到包括经济基础在内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偏颇。当前,苏北农村各市县区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经济建设上,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着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误区,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可以搞好,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事业建设对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思想保证作用;正是这些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导致文化工作的“节日化”和“纪念化”,文化活动的目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永远当配角。对日常文化活动缺少投入,乡镇级文化活动更是少得可怜,形成上热下冷的局面,乡村文化甚至到了“荒漠化”的地步。

2、阵地失守。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合并、事业单位合并后,文化中心(站)作为基层唯一的文化活动组织指导单位和主要阵地,尽管经一两代人多年的苦心经营,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标准,却普遍出现被挤占、挪用、出卖、拆除等现象,从统计的数据看,淮安市实行文化广播两站合并,而文化阵地只剩下原来的56%,连云港等市虽未合并,但仍有20%左右的文化站(中心)被挤占、挪用或出卖,即使有的乡镇文化中心(站)没有上述遭遇,但是因人员的流失、房舍的破落、图书的陈旧、器材的短缺,必然导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境地。

3、人员流失。随着乡镇合并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合并后,事业单位人员增多,政府通过政策分流,许多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转行调出;二是一些地区文化站广播站合并,人员超编,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人员实行提前离岗;有部分人员虽留在文广站内,但不是专职专用;三是文化工作新老交替不能到位,老的正常退休,而新的却没有正常吸纳进来,许多乡镇已多年没有文化工作人员,形成有编无人的局面。

4、保障无力。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每年基层政府都应拨出一定的文化活动经费用于各种文化活动,并投入资金新建和维修文化体育设施,但由于受到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政府很少能有经费用于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有的市县在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经费上都不能保证,从全额财政拨款变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许多人员工资执行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与同级公务员相比有600元以上的差距,甚至有人还拿不到工资,养家糊口都有困难。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既无钱干事,也无信心干事。

5、主体缺失。基层文化工作的主体还是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文化活动将失去宗旨和意义。而当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区,平均72%以上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被称为“3861”部队,“38”即为妇女,“61”为儿童和61岁以上的老人,能参与和组织文化活动的人员少而又少。我们曾经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到一个村里,村支部竟然组织不了多少村民来看戏,晚上放电影更是如此。

以上种种,也是造成苏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村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是赌博、闲聊、看电视;最恶劣而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文化阵地失守,封建落后、腐朽低级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乡村宗教堂点越来越多,许多村民信仰西方宗教——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笔者对此忧心忡忡。

二、建议和探索

为了能使苏北地区改变文化事业的低迷现状,扭转广大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被不断腐蚀和扭曲的局面,迅速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新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必由之路。笔者经过调研,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的建议:

1、加强扶持力度。近年来,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下文,出台对全省基层文化站的扶持政策,但从苏南苏北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苏北的扶持有点低调了,本不应放在一个档次上进行扶持,30万元对于苏南来说根本不算资金,而对于苏北来说却又是杯水车薪,当地政府的配套资金大多不能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小额扶持资金下拨时,当地市县政府往往以指标下拨,而乡镇政府又多数是赤字财政,根本无现金去办事,实际上还是等于没有扶持;因此,省文化厅要根据南北差距调整扶持额度,让扶持政策真正发挥扶持作用,从而提升苏北地区文化事业的硬件建设水平。在扶持中,尽量以现金与下级财政结算,并要求下级财政也要同样做到。

2、强化领导责任。一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各级党委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一起抓,同进步”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工作的状况。现行体制下,要把三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合力。二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当前要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并赋予实权,使职与权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网络。三是要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县、乡(镇)、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个人抓文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真正做到把两项目标任务一起下,两个成果一起要,两个指标一起考核,两个文明建设一起评比,实行奖优罚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文化部门专职抓,目标细化,任务靠身,责任到人。

3、加大资金投入。由于苏北地区多数县、乡镇、村的工业化水平还太低,受到经济基础太多的制约,文化市场还没有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还没有夯实,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没有造就,因此,政府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苏北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渠道,省市县和乡镇各级领导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把文化建设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资金投入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一些社会回报期长的投入更须加大力度,比如乡镇图书馆、文化站和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等,并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步过渡到广泛发动企业、乡镇、村社会力量资助文化建设事业的新时期,将文化事业建设由官办转化为社会、家庭、个人、村组、企业争相投入的民办体制,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4、理顺管理体制。基层文化站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前一直是由县区文化局管理人事,发放工资,由乡镇政府管理财产的,人员工资为财政全额拨款,且与本级公务员享受同一水平;改革后,有的市仍保持原管理方式,但工资水平与本级公务员拉开了很大差距,省标部分,新调资部分没有发放;有的市则同广播站合并,人财物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工资水平很低,有的不能及时发放,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不利于文化工作的高效开展;综合上述两种管理模式,分析其利弊,文化站的人财物还是以条条管理为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财产的管理权在县区文化局,乡镇政府没有处置权,不会发生被挤占、挪用、出卖等情况;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让其享受财政全额拨款的待遇,可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热情。基层文化站人手少,工作量大,没有他们的热心工作和倾情奉献,苏北农村文化工作难以改变现状。与此同时,从应届对口专业大学生中招聘高素质文化人才,尽快充实基层去,让没有文化工作人员的乡镇得以迅速开展文化工作,再辅助以专业培训,快速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5、创新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离不开群众,必须让先进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近三年来,连云港市举办了"先进文化进万家"暨"云海弄潮"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三年仅大型演出达数百场,场面恢弘,效果轰动,掀起了基层文化工作的一波又一波高潮。但是我们要看到,还必须让群众更多地参与进来,与普通村民产生互动;还要切实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要针对“主体缺失”矛盾,建设好村级文化演出团队,创建新时期下文化工作的农村主体——文化科技中心户,组织群众自己编,自己演,自己看,自己乐,使人民群众在健康向上的氛围里、在陶情怡性的娱乐中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摒弃封建腐朽观念、不参与宗教活动和“黄赌毒”活动的目的,重新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长远发展计划

苏北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远景,不能只停留在上述五个建议和探索的层面上,那只是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真正使文化工作形成产业、走向繁荣、创造辉煌,必须以现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发挥和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产业来,这是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1、开发文化资源,走特色品牌之路。我们苏北地区,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如我们连云港市已形成了话剧、舞蹈、二胡、唢呐、器乐、摄影、图书、书画、象棋、电影、武术、狮舞、根雕、剪纸、僮子戏、淮海戏、吕剧、五大宫调、淮海锣鼓、小品等60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特色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产业方式运作文化事业,是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必然趋势。特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各地可以立足于自己的特色,把资源做成产品,把产品转化成商品,不再局限于展览厅展示,而是进入市场,产生效益,充分释放资源的效能,从而逐步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文化格局,如诗词之乡、二胡之村、象棋之乡、剪纸之乡等。通过努力,目前我市已有一些镇村已搞和正在搞文化产业品牌,但是规模还不够,还可以做得更大,做得更强。

2、发展博览事业,走普及交流之路。七八十年代,我们苏北地区的图书馆室、书画展馆、博物馆院曾经有过辉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的萎缩和电子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这些方面正渐渐失去吸引力。然而借鉴和调查江浙沪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图书馆室、书画展馆、博物馆院的发展依然非常红火,除了机制及运作的因素,它们本身仍然是其它文化产业无可替代的东西,在现今及以后仍然是适应人民需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产业。当前,苏北地区县级图书馆因投入不足,藏书量小、新增图书很少,基本上已成为闲置资产;县级到目前还没有专用的艺术展览厅馆和博物馆,许多地方艺术家和乡土艺术家的作品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对文化艺术交流、推广普及、和文化产业化产生相当大的阻碍;博物馆的生存也是难以为继,当地文物和出土文物只能锁在保险柜里,无缘面世。随着苏北经济的跨越发展,建设博览厅馆,发展博览事业,已是势在必行,也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3、建立专业团体,走市场经济之路。如今苏北地区的经济基础逐渐夯实了,从长远来看,进入小康水平的人民群众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我们灌云县,没有一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自然不能提供专业优质的文化服务,更谈不上形成文化演出市场,其它县市情况基本相当。目前,要打好成立专业团体的基础,在开辟文化演出市场的同时,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团体。还可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把艺术创作、专业剧团与文化馆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整合利用资源,以地方特色剧种、优秀剧目为载体,如淮海戏、吕剧、话剧、歌舞等,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团体或单剧种演出团体,目标是实现区域文化演出市场的产业化服务。

第二篇:高中化学论文:苏北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

苏北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

长期在教研室工作的我,总认为只要多搞几次活动,多搞几次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对教师目前的工作状态、工作情况真是很不了解。2009年8月我被推到校长岗位,是一所现代化示范初中,不过位置在农村,且离市区较远。上任之初,我雄心勃勃,准备在教学质量上大显身手。然而事实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这里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敬业精神很令人担忧。我当时就怀疑,这样的工作态度能有好质量吗,这样的精神状态与示范初中能相符吗?看到问题,想想上任之初的雄心壮志,我真有点心寒胆战。我想作为校长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让老师想干、会干、能干,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着问题和压力,我和教学线的领导一起分析,一起思考,一起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四个着力”,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从无效教学走向有效教学,直至追求高效教学。

1、着力于“观念”的改变,促其想干。1.1强抓态度的转变,认识的提高。

一所学校能否很快走上正轨并迅速取得立足之地,主要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取决于教师发展的高效益,要把全体教师凝结成一股力争向上的力量,首要的就是统一思想,抓态度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消极被动地工作是没有激情的,更不会有创新,思想通则一通百通。我多次强调并身先士卒,在工作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问题面前不讲人情,领导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教师为本,从中获得教师的主动,促其想干,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好铺垫。

1.2强势阅读学习,增强科研意识。

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应该是阅读的典范和榜样。然而我们多数教师既不情愿读专业书籍,也不爱好写写文章,一年中除了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参草草阅读以外,几乎不读一本书,不看一篇专业文章,更谈不上去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教师每天所做的只是应付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可以说目前许多教师很难成为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对象,更不被学生们所追随。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的地位和分量在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和科研能力,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误人子弟,教师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地贬值。为此,我在学习文化的构建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把阅览室前移到办公室,三个年级按月交流图书杂志,定期集中谈体会说心得,定期举行论文现场框架结构设计比赛。其目的就是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撑。

1.3庄严承诺,激发发展内驱力。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校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的“青蓝工程”活动。活动旨在让“新”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教学评价等多方面

获得帮助和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新”“老”教师在结对子过程中,应当借助教学活动为平台,相互砥砺,彼此寻求更高新的的发展。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在结对子前,“新”“老”教师还要公开承诺,并把书面承诺书交教导处备案。实行捆绑考核、共同进退、荣辱与共的措施大大地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1.4追寻名师,提升教师素质。

跟名师学习、向专家请教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也一定有原因。名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着与普通教师不一样的思想追求与工作状态。名师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成功者,必定有许多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的地方。一个老师如果能够追寻名师的成长轨迹,按照名师的想法和做法去思考和行动,做到持之以恒,一定也能够造就成为名师。为树立“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的理念,为激发教师们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一部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做名师的追随者,我校对优秀教师进行授衔表彰并且形成制度,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从德、能、勤、绩全方位考核,重在教育科研和教学实绩上严格评选出教学上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以此激励教师争先创优,提升专业发展欲望。

2、着力于“课堂”的研究,让其真干。2.1录制常态课

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增强竞争意识,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公开课活动,而且形成惯例,但这些课大多是精雕细刻的“展演课”,是教师个人、备课组、教研组实力的优化整合,是样板课,并非是常态课。这些课与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很难真实反映教师平常教学的状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还应该是取决于教师常态课。如何准确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常态课与非常态课之间,我做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之后,“随机录课”的想法应运而生,我认为它体现的是学校教研管理的本真回归,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可以起到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开学伊始,我就敦促教学线同志推行随机录课制度。课前不打招呼,教导处根据课表随机抽取,深入班级录课。教师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时间集中观看录课内容,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集体“把脉会诊”。学校定期把课堂实录制作成光盘与“会诊”结果一并赠与教师,或将录像上传校园网作为奖励,鼓励教师自研自磨自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2抓好研磨课

“磨课”是教师练就内功的开始,是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磨好一节精品课,让听者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如览群峰,豁然开朗。然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教师一生上了很多节课,但能上一节优质课却不是容易的事,而能随心所欲地上好每一节优课就更是难事。要想上好优课,成为名师,就必须打磨好一节课。为此我提议:由教导处安排,每个大组选一两名教学成绩相对较差的老师上研磨课,执教者在写了教案后,交给同组教师讨论后再度修改,然后进入“课堂实战”,教学线领导、同组教师观摩后提出优点和不足,自己再反复斟酌,这样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磨课”的人也同样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2.3展示精品课

“精品课”不仅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平台。“精品课”是教师的杰作,更是教师成功、成名的最有力的象征。教师应该把“精品课”作为毕生的追求,学校应该把“精品课”当做优质资源来开发与储备。为此我校每周都开展赛课活动,很多优秀教师都争着报名参加,每次活动都评奖颁发证书,老师们都在学习、交流、点评中总结得与失,可以说“精品课”的展示,助跑教师的专业成长。

3、着力于“方法”的指导,教其会干。3.1名师引路,同课异构

教育是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就必须有专家引领和指导,这样就会大大地避免少走弯路。因此我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借助“优化课堂活动月”的契机,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授课,鼓励学校老师与教育专家同课异构,同台竞技,通过专家的“临床诊断”,破解课堂教学提高的瓶颈,重点从管理方法上、教学艺术上给教师以指导。应该说专家、名师们丰富的经历,不凡的谈吐,智慧的语言,给教师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理念上的“大餐”,还教给了我们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活动的开展对老师触动很大,大家都觉得这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绝好机会,有压力更会有动力。

3.2培植反思意识,提升教学能力

常言道:“教书30年,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3年,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名师”。而现实中,我们多数老师都还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养成习惯,就是能写几篇小论文,也完全是为了自己评职晋级的需要。如果校长真的要建设一支优秀教师团队,让大家快速成长起来,成为领军人物,成为名师,就必须培植大家的反思意识。不反思,就无所谓好与差,不反思,就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什么自己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昏昏欲睡?为什么有的内容教了多遍,而学生仍学不会、做错了?为什么教师时间、精力投入多,而学生进步缓慢,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为什么学生想调班,不想要你教?如此种种,这些问题虽然有的不是老师原因,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反思。而且要通过反思达成若干共识:课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分地动起来;课堂必须是思维训练的课堂,思想碰撞的课堂,激情洋溢的课堂;课堂既是知识传授和积累的课堂,更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课堂„„为了让大家都能面对现实深层思考,我们建立了《新课标学习反思制度》,每人每周写一篇“反思”随笔,强行入轨,反思内容因人而异,可以写教后记,可以写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迷惑、问题,成功的经验、教学的高潮;也可以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摩同行的课,然后写下对方最成功或最不足的一点„„总之要让反思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营造一种科研氛围,于反思中寻求更快发展。

3.3资源共享,借力发展

教师的“教学用书”可以说是现在教师备课的主要资料,甚至是唯一资料,内容有了,但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和选择呢?不少教师就把过去的教案拿来抄一遍应付学校检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老一套。虽然这样也能取得一点成绩,那也全靠死教、死学、题海战术,至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根本谈不上。面对现状,针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老师的视野太窄,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共享已成事实。我就鼓励老师把备课的触角伸向校园网,从网上获取信息,先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有所创新。基于此学校在各班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校园网络实现了全覆盖,这些现代化硬件投入,推动着老师思想和行为的显著变化:网上办公,网上备课已进入正轨。

4、着力于“平台”的搭建,迈向能干。4.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在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我校坚持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金字塔”学科梯队,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激励成才、鼓励冒尖,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实施“教师你有多大能耐,学校为你提供多大舞台”策略。

首先抓实集体备课。让教师吃透、钻透教材,改变了以往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以说课形式代替集体备课。同时,我们还请来了相关学科专家专门指导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这不单单让教师明白如何进行备课、上课、说课,也训练了他们挖掘教材的能力,锻炼了他们说课的能力。

其次是抓能力比试。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开展各种比武和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上课较量、论文比试、试卷命题考量、解题能力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普通话朗读比赛、英语口语演讲赛、板书竞赛、教学案例设计比赛等,提供这些平台,就是给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大家在竞争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4.2举办校园讲座、沙龙活动。

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的引领者、反思者、建设者,是文化之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是一个既能“传言”又能“立言”的思想者。带着理想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正所谓,善教者必善读者,善读者必善思者,善思者必善作者。为了让教师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教师自己开讲座活动,教师能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组稿,自己设计,虽然没有专家、学者那样高屋建瓴,但必定是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感悟,每次讲座他们都有成功的感觉,自己在校园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我们还定期举办沙龙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广泛收集资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既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举措,也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既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规划,也谈出了

自己对专业发展的困惑。通过交流,大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加明确重视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说教师开讲座是“一家之言”,那么教学沙龙则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碰撞,他们定会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总结,在碰撞中前进。

4.3走出去,与名师零距离

为了更好、更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不怕花钱,每学期都会安排各科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聆听名家报告,目睹名师风采。外出学习的教师们回校后,为相关学科教师作学习汇报,进行“移植课”展示,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力量源泉,当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感受到强化专业发展的紧迫感。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为所有的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让教师都能感受到专业发展的优势,享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第三篇: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

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新设区,早在“十一五”规划酝酿初期,全省就将残疾人托养工作列为新的重点工作之一,我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其配套实施方案都将残疾人托养工作正式列入,并明确,立足社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民办公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度、重度残疾人安养院、精神残疾人工疗站和智力残疾人日托站;采取适当收费、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家庭照料有困难的中度、重度残疾人提供安养、工疗、日托服务。

从2009年到现在共建残疾人托养中心五个,其中乡镇级托养中心四个、强维科技有限公司自办的“强维·康爱乐苑”托养中心一个。宿豫区目前的残疾人托养中心都是由民办公助的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各乡镇托养中心都是以敬老院大楼为主体,配套有医疗康复室、办公室、食堂等。功能集医疗、文体、康复于一体。其余各乡镇都将陆续建成,从2010年起至2013年,对宿豫户籍,持二代残疾证、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视力、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除外)和智神、精神残疾人,有托养意愿的都将碌续入托。从而达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方”的现实效果和良好社会效应。

为全面掌握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性、多样化、类别化的服务,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组织落实,到2011年3月26日前全部工作完成,在乡镇、村(社区)二级残联组织对全区范围内符合入住条件的残疾人进行托养需求调查摸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且及时完成对《江苏省残疾人基础息管理系统》内残疾人基础信息完善、更新工作。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工作共计走访了2375名残疾人,除个别因外出、联系不上、不配合外,基本符合条件调查对象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本次走访残疾人分布情况:黄墩镇86名,皂河镇179名,王官集274名,蔡集镇88名,陆集镇100名,仰化镇172名,大兴镇167名,丁嘴镇170名,关庙镇107名,曹集镇68名,侍岭镇143名,来龙镇227名,新庄镇125名,保安乡152名,顺河镇311名,井头乡68名,开发区82名。

二、残疾人托养意愿情况分析

㈠、共计走访调查2522名残疾人,其中1141名残疾人愿意入住、1246名残疾人不愿入住、135名残疾人持观望态度。

㈡、按年龄段分析

在走访调查的2522名残疾人当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包括60周岁)有556人,其中愿意托养的有224人,占40.29%;16周岁到59周岁的有1966人,其中917人愿意托养,占46.64%。

㈢、愿意托养的原因有:1残疾人年纪轻,其监护人想出去打工,出钱也愿意托养,2只有孤身一人残疾人,在家无依无靠,也愿意入中心托养,3年纪大的残疾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无人照料,4父母与子女分家,一部分老人得不到照顾。

㈣、持观望态度人员情况分析

持观望态度的残疾人有133名,占总的走访调查残疾人数中近一半,在这些持观望态度的残疾人当中,思想有顾虑的是少数,经济困难的占了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家庭当中。

1、因为经济困难原因,一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低收入家庭,生活很困难的家庭日常生活就很困难,要让出托养费更是不可能的,就造成这些家庭因经济问题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

2、肢体、智力类残疾占比例大。

三、四级残疾人,生活基本或者部分能自理,对家庭拖累不大,并且残疾人本身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做点家务、农活等。

3、智力、精神类残疾人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年轻残疾人,自控能力差、好动,行为不可测,家属不放心,管理也有难度。平时在家人监护下,时有伤人事件发生,托养难度大,监护人有太多顾虑。

三、存在问题

1、社会需求与机构接收能力之间不相容问题

需要托养的残疾人数量很大,需求也很复杂。主要有这么几类残疾人:一是成年智力残疾人。智力残疾人成年后,没有单位要他们,只好待在家里,既拖累家庭,又使自身的残疾程度更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长有较强烈的托养残疾人的愿望,这类残疾人年龄段一般在16岁至38岁之间。二是老带小的残疾人家庭中的残疾人。残疾人家长年龄偏大,已护理不了残疾人,特别担忧自己老了或去世后智残孩子今后的生活甚至是生存问题,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好好地收留和照顾他们。三是重度残疾人,尤其是重度智力残疾人。家里为他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已经精疲力竭,希望能有机构寄养这些残疾孩子。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的托养机构都是和乡镇敬老院合办的,它们的接收能力还只能够接收轻、中度智力残障的儿童,对重度智力残障儿童和重度精神病对象的接收及护理无法进行。导致出现了孩子在家无人带,机构的床位无人住的局面,出现资源不对称问题。

2、托养对象经济困难与与机构运行之间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当中发现,大部份家庭愿托养但不愿出托养费,认为机构不应收费,残疾人家庭负担不起。残疾人家庭往往是低收入的家庭,很多还是低保家庭,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很多残疾人家庭不愿把孩子送到托养机构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这些费用大多数家庭无法承担。有的也确实交不起。而收费低了,缴纳的费用还无法支付员工工资,机构运转起来有困难,机构要付房租,付人员工资,还要维持日常的费用,达不到一定的收费水平,机构就难以正常运行下去。

3、机构管理水平与残疾人实际需求之间的问题

目前托养机构管理水平不同,也很不规范。有的机构仅仅提供吃、住和简单的护理,缺乏满足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需求的内容。残疾人在托养机构中希望能够得到康复、培训、文化、体育活动,希望能够回归于社会之中,残疾人最渴望的是参加劳动,哪怕是最简单的劳动;最需要的是得到技能培训,他们希望能自立、能自己养活自己。但目前大多数机构的经济状况和经营规模根本无法系统的为残障群体提供各种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让服务机构和被服务群体处于处于一种隐形的尴尬之中。

第四篇:苏北古建筑风格研究

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风格研究

字数:319

3来源:建筑与文化 2012年1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古建筑则是凝固着时间沉淀的艺术精粹。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古老、广泛和含义深刻的部分。在中国宽广的地域下绽放的是一朵朵艺术奇葩,各自独具风格。而苏北古建筑也是百花中不可小视的一朵。本文一方面以小窥大,通过分析苏北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论述了其建筑装饰一方面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特定地点装饰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特定的形式秩序,揭示了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对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探讨,旨在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苏北古建筑;装饰;屋顶;门 窗;墙体

作为古建筑装饰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苏北地区,由于战争和黄河泛滥的影响,古建筑遗存已经快要丧失殆尽。然而在仅存的古建筑群中仍能感受到苏北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灵活地进行的设计和营造,很好地把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和社会性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开辟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苏北地区古建筑文化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物,更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中为建筑自身焕发光彩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装饰的基石在于建筑本身,于是,在探讨苏北古建筑的装饰风格前,有必要针对苏北地区古建筑的文化做出一番分析。

苏北民居其结构与造型大都是封闭、内向的院落形制,具有中轴线的观念。

从空间通透性看,由于冬季寒冷需要保暖、也因内向性的民族文化性格,苏北民居虽然表现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但由于夏季阳光比较强烈,加之南方开放思想的传入,苏北民居又表现出了江南民居“马鞍型”的三合院的形制。2 苏北古建筑墙体装饰艺术

墙体是建筑最为直观的外部表现,其装饰的特征直接反应了其居民的内在性格特征。苏北传统民居的墙体比较朴素,鲜见华丽的装饰,大多以灰色青砖墙为主。在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装饰的题材中,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形声手法,以及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内容来企盼吉庆祥瑞。如泰州梅兰芳故居山墙用兰花作为装饰,表现一种追求清逸的审美情趣。

苏北传统民居的内院墙上常开有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像取景框一样,把院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移步景换,时空交替,营造了极具审美情趣的空间。

苏北地区是古代汉文化的中心地区,东汉至魏晋时期砖材已发展成熟,其特点是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强调装饰效果,而且分工细化,出现了不同用途。苏北民居中实心砖砌墙的做法很少,砖一般都搭配其他材料,主要是和土坯搭配使用。由于坚硬耐磨、不避风雨、质感细腻的特性,砖在墙体上总是运用在转角和易磨损的地方做成包框墙、金包玉、里生外熟、花墙或用贴面砖包土墙。3 苏北古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苏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是“硬山顶”,它是人字屋顶的一种形式,具有早晚分明,修建简易的特点。以下通过对屋顶屋面和屋脊两部分细致的分析具体研究苏北古建筑的独特屋顶造型:

(1)屋面部分苏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屋面主要是由小青瓦组合成具有韵律的瓦阵,采用“压四露六”的方式铺瓦,一垄取仰式,一垄取伏式,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各垄仰瓦分别形成水沟便于排水。

瓦当主要采取的是变形的半圆形灰陶图案瓦当,不仅保护椽头不受侵蚀,抵挡风吹、日晒、雨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而且具有美观性,其上的图案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2)屋脊部分屋脊是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重要的装饰部位。苏北民居正脊主要是扁担脊(学名清水脊)和片瓦脊,清水脊多用砖垒砌线脚,脊两端做成象鼻子式样;片瓦脊采用小青瓦堆砌并带有各种花饰,脊的两端翘起做成样式颇多的鳌尖。垂脊的装饰工艺主要是砖雕和灰雕,配以多种屋脊饰件,不仅反映了屋脊构造节点和造型装饰统一的特点,而且还体现了一种风水观念。4 苏北古建筑门窗艺术

门窗的实用功能是不言而喻的,而苏北古门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既依附于实体而存在,同时又超越了其实用功能。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虚实相应,透而不露。苏北民居不但样式多样,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意蕴。其门窗也是有隔有透,有密有疏。从各类窗形的花格中,人们可看到窗外摇曳的枝叶,室内生出了变幻莫测的光影,似乎室内外空间产生对话,动静相宜,境界悠远。

(2)典雅古朴,意蕴深厚。气韵是艺术品通过外在形态而表现出的内在灵魂。门窗的装饰艺术赋予冰冷的砖木以生命,使建筑物妙趣横生,令人遐思,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雕工、传神的意趣,处处体现了门窗文化的艺术魅力。

(3)工艺精湛,繁而不俗。苏北古门窗的装饰雕刻均以素色为主,远观沉稳,近窥细密。苏北古建筑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

苏北木雕艺术似乎并不在意用于雕刻的木材是否名贵,也不一味地追求木质的细腻、坚韧,这一点与苏南浙北的黄杨木雕以及潮州木雕、湘雕都大不相同,苏北木雕几乎所有的木材都可以使用,如紫檀、楠木、樟木、花梨木、红木等木材,苏北木雕巧妙利用不同花色、纹理、硬度的木材进行施艺,是其保持独特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北木雕装饰主要在角梁、斗拱、门窗、屏罩、栏杆、家具等部位,根据位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苏北民居建筑木雕的精致程度不及苏南,但其神态意蕴却比苏南更胜一筹。苏北民居建筑木雕中内涵深厚,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其大木作梁架和小木作装折。大木作指房屋上所有不可拆卸、起结构作用的木构件。苏北民居大木作雕刻于梁眉、雀替、梁头、斜撑等雕饰构件。原本平直的梁架变的柔和而富有情韵,抵消了建筑的庄重,赋予刚性的建筑以灵魂和生气。小木作则是包括家具在内的细木工装饰雕刻。如槛窗、隔扇、落地罩、圆光罩等部件,雕刻更是不遗余力。苏北民居大小木作雕刻多以素色刷漆,较少着色,体现自然的材质美。

相对于木雕,苏北的石雕则较为粗犷,大方,并且直接用于建筑外围装饰的并不多。砖雕也多刻有吉祥图案来装饰墙体,体现对生活的祈福。

以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为例,余家大院的许多门都直接使用木雕,其风格粗犷、厚重,其用料一般,大部分是结构物件的美化加工,纯雕饰部件很少。余家大院的斗拱小巧玲珑,并非起到承重作用,更多的是装饰作用。余家大院的砖雕多用青砖,因砖材比木材坚硬不怕雨水,多用于室外,多见大门上方或门两边的显眼之处,以增强建筑的装饰作用。大门上方的砖雕多刻“福”“寿”等吉祥文

字,也有少量的植物图案,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石雕艺术在余家大院中并不多见,只有方形门墩和鼓形柱础。门墩用于大门的基础,刻有花卉起到装饰作用。方形门墩也象征余家人们要规规矩矩做人的道理。结语

要建立苏北特色的乡土建筑装饰学仅靠抽象地谈论建筑装饰文化和符号,往往是无力的,而是应该从营造的角度出发,设计师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发掘传统,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处理,以现代的角度将苏北装饰文化深深融入其中,并积极探求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精髓导向未来发展的可行性道路。(注释:此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风格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业建,谢海琴.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艺术研究[M].江苏建筑,2009

[2]李方方.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M].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3]谢海琴,王春雷.苏北地区古民居屋顶装饰艺术探讨[M].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第五篇: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债务的现状及化解策略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债务的现状及化解策略

洪泽县实验小学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李建成一、现状

近年来,苏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债务太重,有的学校已经资不抵债。某县38万人,中学、中心小学共有30所,中小学生4万多人。目前共负债8300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3000万元。现在还有正在建设的工程,预计到明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将新增债务600万元。

二、原因

八十年代农村学校解决了“一无两有”,当时只是解决了校舍问题,条件十分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了彻底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省中小学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工程。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校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县、镇两级财力有限,发放工资都十分艰难,政府投入力不从心,实施上述工程除少数省、市专项经费外,基本上靠承建单位垫资,而偿还债务的主体仍然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可用经费只有每生每年120元的杂费,1000名学生的学校每年可用费用也就12万元。这12万元不足以支付学校的办公经费、水电费、电话费、修理费、教师培训费和奖金福利费,根本无力建设或偿还债务。

三、应策

建议省政府从教育可持续发展出发,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

务化解机制:

一、要明确债务主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产生的债务由县、镇政府承担,按照“以县为主、县镇共同负责、统筹安排、分实施、逐步落实到位”的原则,由政府制订债务化解计划,逐步偿还。

二、要明确化解债务的资金渠道。县、镇政府每年必须安排专项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用于还债。

三、要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困难,在债务偿还期内,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份额,扶持地方偿还教育债务。

放大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发展

洪泽县实验小学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李建成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校名校歌等都是教育资源。现代学校的校长必须充分利用的资源培育好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尽力挖掘、放大、盘活各种资源,经营好学校,不断壮大学校的经济实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教育培训项目

目前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太低,小学每天只用6个小时,一年在校时间大约180天,这样闲置时间太长,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此,我们注重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创办了“洪泽县青少年宫”,为全县中小学生节假日进行兴趣特长培训;创办了“洪泽县专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各类人员进行素质培训。这样既合理的利用了教育资源,又

解决了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和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也提升了学校的品牌,还为学校创了收。

二、开发商业服务市场

市场的开放对商业部门是冲击,对其他行业却是机遇。我们校长应该创造条件,占领无比广阔、极具潜力、需求无止境的市场,寻求经济效益。例如,开拓教育教学设备销售、租赁市场,为社会提供教学用具服务;开拓教育教学设备的维修市场,解决本单位和社会的设备修理问题;开拓学生后勤生活服务市场,为学生解决饮食、洗澡、就医、日用品和图书的购买等问题。这些市场的开拓,既服务了师生,又回报了社会;既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资金。

三、开发学校品牌资源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且更加关注教育的品牌。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努力打造名牌,用名牌效应吸引优质生源,赢得发展资金和发展机遇。另外,要利用自己已经打造成的名牌,不断占领新的教育市场。二00二年,我们洪泽县实验小学只是一个学校;九月,我们创办了实验小学幼儿园;二00三年九月,我们又用实验小学品牌创办了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二00四年九月,创办了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幼儿园。二年时间有一所学校发展成两所学校、两所幼儿园。其中两所小学让全县五分之一小学生享受了优质教育。

四、开发周边增值产业

学校周边有许多商机,校长要有前瞻的目光、发展的视野,把握好时机,趁势求得发展。最近洪泽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新县城战略,停建六年的老县城今年开始全面规划,借此机会,学校以发展空间太小为由向县政府提出征校园东边的23亩地。现在征地只要300万元左右,明年至少要400万元,这块地中间做操场,两边可以开发成商业用房,价值可想而知。外国语实验学校去年建设时,征地86亩,紧靠学校后面是占地16亩的垃圾填埋场,这里对学校有很大影响,搬走既没有地方存放,又要花一笔可观的资金,政府领导对此也发难。我们提出能否把它围到校园中来,让学校帮助改造。我们花了20万元在上面填了土,又投入20多万元,搞了绿化,刻了100块历代书法家书写的“诗碑”,建成了孩子们喜爱的文化景点。就这样我们只花了很少的钱就建成了将来会无限增值的景观。洪泽县没有室内体育馆,借此我们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能否建一个既对内,又可以面向外的体育馆,得到了县领导的关注。最近,县政府领导让我们征了校园后面路边不久将成为“黄金地段”的18亩地新建会堂、艺体馆。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活动问题,今后还将赢得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文发表在2005年2A《江苏教育》

下载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北欠发达文化工作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工作

    论如何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 一、目前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目前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已经开展了许多年头,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条件限制,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国家提......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研究[最终定稿]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吕竑海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先进文化的代表性、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

    苏北名人

    中国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恰淮河经苏北中部东流入海。汲中国南北文化之精华,取长江淮河之灵秀,揽黄海东海之开阔,得富饶平原水乡之养育,成就了大气,儒雅, 优秀的苏北人。......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Microsoft Word 文档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04-06-29 17:10发表于:《网事如风连云港》 分类:未分类 04-06-29 17:10发表于:《网事如风连云港》 分类:未分类 自1984年我国......

    欠发达地区小企业会计准则运用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企业会计准则运用问题研究 胡克训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在小企业中执行已经5个多月了。然而,不少小企业并未按时执行《准则》。大部分小......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深入分析了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中存......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蔡安存 蔡清林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

    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夏海山 王凌绪摘要:根据对江苏省6县1区150个村庄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本文思考了现状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剖析了苏北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