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众路线最终是实践问题,一切贵在行动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慎海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近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指出,群众路线最终是实践问题,一切贵在行动,教育和实践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两手,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寓教育于实践之中,又通过实践来不断深化教育。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已进入整改收尾阶段。坐言起行,行胜于言,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如何、是否见效,关键在整改落实,群众期盼和社会评价对此高度聚焦,全国人民在看,历史也在看。各地各部门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折不扣抓整改落实,对查摆出来的“四风”突出问题要一项一项治理,见行动、见成果,不达要求决不放行。要坚决防止前热后冷、有始无终,让整改措施动真格、让长效机制见实效。
总书记在听取河北省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明确指出,要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确保整个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必须继续努力,一鼓作气抓好各项收尾工作。从各地各部门抓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进度和效果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在解决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许多过去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歪风乱象,如今成了过街之鼠,人民群众对此无不称快。
从长期管用、善始善终的角度看,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我们要保持清醒。尤其是在根治“四风”方面的顽瘴痼疾上,一些地方和部门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历史的经验表明,“四风”也如弹簧,强力荡涤它就弱,敷衍应付它就强。荡涤“四风”,目前还只是初战告捷,如果不在长效上下功夫,旧病复发、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手硬,把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寓教育于实践之中,又通过实践来不断深化教育,对于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确保整个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看,各地各部门的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前一阶段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亡羊补牢,认真抓整改、抓立制,用实践检验教育效果。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如果说教育过程是暴露问题、认识问题的过程,那么实践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落到实处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群众路线最终是实践问题,一切贵在行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教育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当前,各单位需要整改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较多,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事关部门地方大局的大事,也有牵挂百姓家庭的琐事;既有燃眉之急,也有长远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整改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决不能笼而统之、虚而化之、不痛不痒。在整改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确保从制度层面釜底抽薪、铲除“四风”孳生的土壤。
“凡事一具体就深入”。整改落实必须具体深入,把整改措施做细、做深、做透。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对提出的目标,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细化和量化,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解决,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无的放矢。整改落实抓得如何,检验的是教育和实践是否两手抓、两手硬的实际成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标准就是总书记所指出的“三个确保”: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确保整个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这三条要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但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绝非易事。除了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制定周密的措施,还必须继续在严明责任、强化监督上下功夫。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坚持做到“谁的问题谁解决”,对做出的承诺,要坚持做到“谁的承诺谁兑现”,决不容许和稀泥、捣浆糊,虚张声势、虚晃一枪。“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整改落实必须“准”“狠”“韧”,不见成效决不收兵。对那些有问题不整改、大问题小整改、边整改边再犯的,一定要严肃批评教育,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和纪律措施,让整改成真改,务求必成。
诚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言:“你希望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就要先成为那个样子。”我们既然期盼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每一个党员干部就必须自己先清正起来。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更加鲜明的态度、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手硬,确保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敬终如始、善作善成。
第二篇:态度决定一切,行动贵在坚持
态度决定一切,行动贵在坚持
郭琪琅主任的培训演讲给我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这句话了:态度决定一切,行动贵在坚持。是的,现在站在哪里不重要,下一步将迈向哪里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个人的起点不同,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同,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语文老师关键在于你怎么想。你想达到什么样的地步,想拥有什么样的成就,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如果你不想,那就永远不可能会出现甚至实现。你想班上的学生个个成绩优秀拔尖,那你必然会在知识考试等方面下比较多的功夫,甚至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锱铢必较;你想你教过的孩子可以在快乐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那你必然会想方设法使你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的眼睛是不会骗人的;你想你的学生都多才多艺,各有所长,那你就会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注意挖掘那一个个充满不同天分的人才,并且施加帮助,让他们学有所成。你想,你想,你想,你想的,都会因为你想,而渐渐走向现实。这就是态度。
当然,这一切还得做,而且是坚持着做。老师忠于这份职业,坚持着这份事业,这是一种坚持。老师的工作纷繁而琐碎,没有足够的细心加耐心很容易在某一方面出现小纰漏,而老师的一个小纰漏所带来的问题有可能不再小。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要有此觉悟。也许你信心满满地从梦的起点规划,可是越到后面越偏离了原本预设的轨道,这时候,你会迷茫,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怎么会才会更好一点。如果你能在混沌中坚持着摸索出那一条通往彼岸的路,这将预示着成功离你不远;如果你就此放弃,变成一个教学的机器,每天完成着这样那样的教学任务,那么一切又是一个零。如果,如果,如果,如果的如果,都会因为你的坚持而渐渐走向成功。这就是行动,这,就是坚持。
理论需要实践来诠释对与错,实践出真知,行不行得通,交给事实来说话,纸上谈兵,往往唱的是一出又一出的空城计,却也迷惑了不少人,但是唯一迷惑不了的,便是自己的这颗心。我想,我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我,也的确正在朝着那个目标默默努力的,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看到的!
第三篇:感恩贵在行动
讨论员工应该感恩企业,还是企业应该感恩员工?
感恩节后的第二天,我在逛茌平百度帖吧时候看见这么一个帖子“讨论员工应该感恩企业,还是企业应该感恩员工”。
做人不但要有孝心、爱心、事业心,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感恩父母,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恩老师,他们教育了我们;我们感恩朋友,他们在困难时帮助了我们;我们感恩领导,他们培养了我们;我们感恩公司,给了我们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了我们稳定的经济收入,使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谈到感恩,他们都会脱口而出“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对公司我们又拿什么报答?你一定会回答“好好工作”。可是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好好工作了吗?当然,很多领导和员工都能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可有多少人在尽心竭力的工作呢?方永飞老师在演讲中谈到工作就是“为自己做事”,可是有多少人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做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已经是普遍现象,在一些中层管理者中也存在这种自甘平庸、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领导者要知道“权力来自于公司要用之于公司”,这样才能对得起公司,也不会被公司淘汰。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在经济、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消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已经解释为“无功便是过”,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得人又如何谈感恩公司?那不是空话、大话、假话吗?
更有甚者,在优越的办公环境中不好好工作,整天怨天尤人,不是嫌工作不好,就是说工资不高,不是说领导不重视,就是嫌同事不顺眼,总之,一切不如他意,久而久之,对公司产生一种对立抵触情绪,甚至借题发挥,故意找茬。这些人早已把感恩抛之九霄云外,莫说报恩,简直就是恩大仇深。如果你觉得公司让你不满意你可以炒公司的鱿鱼,扬长而去,另谋高就啊,干嘛在这里委曲求全?你不走,说明你不舍得,那么你就应该扪心自问:公司给了自己工作的机会,你有什么理由不感恩公司?有什么理由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呢?知恩不报还招惹是非,这是小人之举!
当我们静下心来应该设想一下,我的今天是谁给的?如果离开了公司,我将何去何从?我的生活又将会是什么样?我常说没有豫龙公司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感恩公司,感恩领导。感谢公司给了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感谢领导给了我重要而神圣的职位,给了我丰厚的工资待遇,也给了我宽敞、优雅的生活空间,我想我该拿什么又能拿出什么回报公司?既不能像对待父母那样去孝敬,也不能像对待老师那样去问候,更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帮助,除了努力用心地去工作别无回报之法。公司给了我一切,我将奉送自己的一份热情,一份真诚,一份勤劳和一颗对公司的爱心作为回报,衷心祝愿我们的公司红红火火、蓬蓬勃勃、长长久久地发展、壮大!
感恩意味着自觉,自觉带来了财富
俗话说得好,“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一个企业是否做得够好、够大,关键并不在于它能够凝聚多少财富,而在于它能够凝聚多少人心。一个懂得感恩、自觉承担责任的企业是值得人们敬佩与依赖的,也必将在社会大众的支持中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对于企业而言,感恩精神同样重要。因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智力资源、劳力资源以及消费市场,企业才得以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顺利成长。因此,企业也要适时地反哺社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建立起良好的“感恩-自觉-财富”价值循环。
以蒙牛为例,感恩文化造就了“蒙牛速度”,让蒙牛集团一度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而蒙牛又反过来回报社会、担当责任。有这么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蒙牛集团的惊人变化:它在1999年的销售收入不过是0.37亿元,但到了2003年,这个数额便飙升至40.7亿元,增长了110多倍,年平均发展速度高达323%!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
首先,是感恩文化缔造了这种“蒙牛速度”。蒙牛自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地强化员工的感恩精神,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创造出了不菲的业绩。业绩生利润,利润促发展,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与机会,从而为更好地服务客户乃至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切源于感恩,又回归到了感恩。这便是蒙牛的“感恩-自觉-财富”价值循环。
牛根生认为,经营人心是蒙牛的终极目标,而感恩之心是蒙牛文化的灵魂。蒙牛举办感恩节的目的是:关注员工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营造心灵之间的感动,实现蒙牛人的伟大使命。
什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呢?那就是一颗真诚的感恩心——牛根生如是说。“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源自对员工的感恩;“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自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源自对客户的感恩;“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源自对股东的感恩;“关注环保,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98%的品牌是文化,98%的矛盾是误会”源自对蒙牛事业整个价值链条之间的相互感恩。
2003年,抗击“非典”中,蒙牛捐款捐奶总计1200万;温情教师节,蒙牛牛奶大派送,向全国17个省市的120余万名教职工赠送牛奶;2008年汶川地震,蒙牛员工为地震灾区捐款1010多万元,随后紧急调运20万袋奶粉送达什邡、德阳、绵阳等重灾区„„
在2004年11月的蒙牛感恩节上,牛根生说过这么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亲爱的新员工,当你漫步在绿草如茵的厂区时,你是否想过老员工创业之初的艰辛和内心所承受的风险?面对他们,我们是否应该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尊敬的老员工,你为蒙牛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你注意过新员工的目光中对你含有多少厚望、感恩和尊敬吗?面对他们,我们是否应该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所有的蒙牛新老员工,当我们专心专注地学习、工作、成长的时候,是否应该向我们的父母、儿女、妻子、丈夫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当蒙牛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向蒙牛的供应商、经销商及帮助支持蒙牛事业的所有朋友鞠躬致谢?”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必定是成功的。蒙牛集团将感恩精神塑造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将其与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相结合,从而打造出了这个感动数亿人、走进千万家的明星品牌。
俗话说得好,“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一个企业是否做得够好、够大,关键并不在于它能够凝聚多少财富,而在于它能够凝聚多少人心。一个懂得感恩、自觉承担责任的企业是值得人们敬佩与依赖的,也必将在社会大众的支持中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企业不必刻意地追逐财富,否则只能原地打转,却一无所获。相反,当企业一心向前进的时候,财富自然会紧紧地跟随着它!
懂得感恩、主动工作,让企业之树常青
企业拥有无数具备感恩之心与主动精神的员工,便如同树苗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泉一般,自然会长盛不衰。
松下幸之助称得上是日本最成功的实业家之一,他只有小学学历,9岁以100日元创立松下集团,使松下最终成为世界三大电器企业之一,松下本人也在日本富豪榜中稳居首位。在日本,他被尊为“经营之神”;在西方社会,他的照片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跻身世界级企业管理天才的行列。
20世纪30年代中期,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振奋员工的“松下精神”,松下幸之助专门制作了公司的“社歌”,还制定了“松下七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协调一致、努力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报效。为了使众多的事业部都能贯彻松下幸之助本人的经营理念,松下集团在每年年初进行一次由松下幸之助参加并做训示的“经营方针发表会”。在每个工作场所,实行“朝礼”制度,背诵公司“七精神”,最后还要宣誓:“作为一个产业者,绝不违背自己的本身。”下班前的几分钟,员工还要对照公司的“七精神”检查一天的言行。这种“朝礼”制度,已被日本许多企业所采用。
松下认为:当员工有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当员工达到5万至10万人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般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企业的最大财产就是人”,不可以随便裁减。
由于老板对员工心存感激,松下集团的员工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也在企业中寻找到了归属感。这反过来塑造了员工的感恩之心,从而使得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为企业着想、为老板工作,为企业的点滴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种积极进取、自动自发的工作状态影响下,每个员工也得以迅速地成长起来。
企业犹如一个大家庭,它的兴衰荣辱与其中每个成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成功了,既有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功劳,也离不开普通员工的汗水和心血。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和企业家,必须具有对员工的感恩心理,真心地感激自己的员工,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
成功。松下先生对员工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去发号施令,而是以“请”的心态,以“万事拜托”的心态,与员工相处,使员工们感到:公司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公司的主人。同样,员工要学会把工作看成一份礼物,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充满感激之情,积极主动地工作。公司是所有人的公司,也是自己的公司,工作即是老板对自己的知遇、公司给自己的平台。员工只有把自己和企业这个大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企业的兴旺发达赴汤蹈火,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才能促进企业的繁荣,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感恩之心与主动精神成就自我的企业的例子在世界范围内俯拾即是:在麦当劳,员工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以大哥、大姐相称,不准加任何头衔,甚至可直呼职员的名字,使员工感到公司有人情味,产生归属感;惠普在优秀员工离职前,会给即将离职的优秀员工开一个欢送会,希望他跟企业是合作伙伴或者再回来;古井贡酒以“塑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赢的群体”为目标,制定了《古井新人标准》,标准的第一条便是:古井人要充满爱心,爱企业,爱顾客,爱同事,爱家庭,爱人如己,自爱自珍„„
有人说,感恩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自我驱动力,这话一点都不假。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不会对任何事情马虎,不会对自己的客户敷衍了事,而是对手头的工作充满了热忱与敬畏,自动自发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当这种动力来源于内心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怀疑它的有效性与持久性吗?企业拥有无数具备感恩之心与主动精神的员工,便如同树苗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泉一般,自然会长盛不衰。
化感恩为动力
如果企业是一条船,那么每名员工都是这条船上的舵手,都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感谢企业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不能满足于只知做好手头的工作,而应该用业绩推动企业的发展,将企业兴衰存亡的责任承担起来,主动去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事情,用自己的行动拉着企业向前奔跑。
企业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给予了我们自我实现与自我提升的机会,我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主动补位,填补企业的“责任空白”之外,还应该更进一步地努力,试图让自己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人。
我们要相信,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包括我们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我们不需要任何的监督与检查,便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领导在场与否,我们都应该运用个人最佳的判断和努力,主动做公司需要的事,直至有一天我们有能力拉着它奔跑起来!
第四篇:学习贵在实践
学习贵在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果然没错,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任何问题的真面目便会公诸于众。
我读了[我第一次敬佩美国学生]一文深受启发,颇有感悟。作为一个中国学生,的确读书太过于死,有时不会变通,对事情不喜欢也没那习惯问个所以然,导致性格有些固执,大脑缺乏思考。但对于考试,他们是占绝对优势的。有些时候,甚至有些中国学生生抄硬搬地把答案填上,最后落得个牛头不对马嘴,实为一个笑话!
而美国学生可以说对书本知识一窍不通,但是他们勇于实践,敢于挑战权威,用自己的科学实验来对课本说“NO”。实验不仅使他们感受到乐趣,体验到成功,而且开发了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变得更聪明,虽然说考试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但他们得到的,往往比这些还多。
我们不应该用一个人考试所得的分数来评估一个人的智商,这样子是不公平的。成绩好、分数高的同学不一定智商就高,相反的,分数低的同学他们的智商就一定低吗?我想不然。其实每个人都一样聪明,只是有些人将聪明用错了方向,不愿去做那种所谓的“聪明人”。
学习无捷径,但是有方法。动手能力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只靠理论,是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学习也一样。如果你每天都是用“嘴”在行动,从来没有付出行动,那我想这个人
绝对不会成功,因为他怕累、怕苦、怕失败,没有勇气去自己动手,往往在最后放弃或者失败了。
学习贵在坚持,更贵在实践。只要你敢自己动手去做,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会从实践中找理由吧!别让一成不变的事物禁锢了你的思想,别让它去主宰你的行动。
记住,学会动手会使你更容易走向成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篇:生态环保贵在行动
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李克强总理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在海南考察时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通的民生福祉。”
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其中由于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让曾经印象中纯美的农村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霾。
2015年全国两会上,生态环境保护无悬念地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保内容篇幅之长、涉及面之广、目标要求之细,是空前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落实好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就一定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迎来更多碧水蓝天。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在两会上说道:“新的环保法开始实施,环保部门更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依法推进环保事业,严格执法。但是,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光靠一部法律、光靠环保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我日前到环境保护部汇报工作,就是坐地铁去的,这也是低碳出行、爱护环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且能够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发展的追求,也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生态环境一直是海南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海南人民的福祉,我们愿为全国人民保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委书记申长友说:“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科学发展新跨越。”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提倡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洛马诺夫曾表示,中国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任何人在阅读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诗作,欣赏中国山水画和传统音乐时,都能够体会到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睿智。可以说,中国有着深厚的爱护环境的文化积淀,其他国家无法企及。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成为了中国当下的热门话题。目前,中国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投入都在不断加大,中国的新环保法已经出台,政府近期对于环保话题的回应也证明政府的执行力度将日趋严格,未来污染环境者将受到严惩。中国幅员辽阔,环保问题得到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有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促进,相信中国的“天将更蓝,草会更绿”。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而这不仅仅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相信早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