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是一切
事业是一切,名号皆虚声
——记社会科学系辅导员欧安欣老师
欧安欣,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系党总支委员,中共党员,副教授。欧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刻注意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了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领导、老师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曾被多次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菏泽市“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山东高校“第二届优秀辅导员”、“团省委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老师”、“团省委青春立功三等功”、山东省“第七届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生工作是一项事业
“自从毕业来校任教,我就担任学生班主任,开始把学生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交谈中,欧老师这样告诉我们他对待学生工作的态度和原则。多年来,欧老师一直从事学生、党务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学生工作是一门学问,欧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出了很多学生工作的经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做学生工作的行家。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使欧老师养成了一个学生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固守”,能够耐得住寂寞;“淡名”,能够守得住本性;“爱生”,热爱自己的学生;“乐教”,乐于从事本职工作。政治上,能够做好
学生的旗帜;学业上,能够做好学生的导师;品行上,能够做好学生的典范;情感上,能够做好学生的朋友。
同时,欧老师在学生工作中也一直恪守着这样的原则——“三勤”:“脑勤”,多谋工作之所需,多想学生之所想;“嘴勤”,多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内心;“腿勤”,经常坚持到教室、宿舍,到学生中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爱是教育的基础。热爱学生,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欧老师说:“热爱学生,要时时心中装着学生,想着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多年来,他时刻注意把热爱放在心头,学生有了难事、急事也总是第一个想到欧老师。0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社科系2004级政治教育专业的许忠华同学突然生病,欧老师马上带人把许忠华送到菏泽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当时天气已十分的寒冷,他们几个穿的又十分单薄,一时冻得浑身直打冷颤,就那样,一直等到许忠华同学输完液,凌晨三点多才返回学校。第二天一早,他又到校医院去看望仍在输液的许忠华同学。事后,许忠华写了一封感谢信,对欧老师及同学们的关怀表示真诚的感谢。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欧老师,您虽然不是我的亲人,却胜过我的亲人。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您让我找到家的感觉„„”
闲物送人,塑造志愿服务活动新品牌
寒来暑往,菏泽学院校园里常年忙碌着社科系“闲物送人”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闲物送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菏泽市《牡丹晚报》与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共同开展的一项爱心捐赠活动,2007年
5月15日正式揭牌,在菏泽学院设立了“闲物送人”固定捐赠点。四年来的每个周末,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们坚守在文科楼东侧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开展,欧老师都会最先到场,最后离开,精心组织,认真负责。在问到欧老师为什么会坚持这么多年,一心做好“闲物送人”这项志愿服务活动时,欧老师说:“自家小闲物,他家大用场。希望我们能够在有爱心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之间搭建一个爱心通道。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带领社科系的同学们力所能及地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2007届毕业生刘兴亮临近离校还不忘奉献爱心,将一整袋衣服和书籍整理齐整,送到捐赠点,“在校三年,耳濡目染欧老师的爱心奉献精神,希望自己在离开之前还能做点贡献,将来走上岗位也能和欧老师一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欧老师的热情和爱心没有白费,到目前为止,共征集到衣服50000多件,书籍20000多本,鞋子1000多双,书包、磁带、储蓄罐等物品多件。2009年5月,“闲物送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郓城郭屯敬老院,为那里的的老人捐献2000余件衣物。2009年12月,“闲物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为牡丹区北苑小学捐献爱心图书2000余册,并帮助他们设立爱心图书室。如今“闲物送人”献爱心活动,已成为当今菏泽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品牌和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多次被《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媒体重点报道。大学生们自发传唱的《闲物送人歌》,已成为其中最动听的音符:“大家日常闲物多,碍手碍脚没处搁。欲寻去处置闲物,请听闲物送人歌。世上艰辛何其多,贫困苦难伴随着。请君勿要再蹉跎,闲物送人是美德。”此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较
好地表达了“闲物送人”献爱心活动的宗旨和意义。近日,菏泽市民政局和《牡丹晚报》有关领导来我校检查“闲物送人”征集点情况,并将“闲物送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迎接全省文明卫生城市检查评比的一大亮点加以推介。
红色1+1,打造创先争优活动新亮点
为了响应我们党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新热潮,让广大的学生党员得到更多实践方面的锻炼,欧老师注意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思路,组织社会科学系学生党员志愿者,与牡丹区小留镇联合发起红色“1+1”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带领学生党员到小留镇开展政策宣讲、结对帮扶等志愿活动。这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得有声有色,已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新亮点。
“红色”是指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1+1”是指社科系1个党小组或1名党员带领的志愿服务小组,与小留镇1个行政村党支部或1个建有党支部的经济实体,双方依托志愿服务这一载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不仅仅要学满腹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日常的书本学习之余投入到实践中去。红色‘1+1’给了我们学生党员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成长,去锻炼,去学习。这样,让我们也有了强烈的社会参与感。”社科系学生党员张艳慧这样告诉我们她在红色“1+1”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想。
目前,该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工作简报《山东组工信息》通报表扬,同时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予以报道。由于欧老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被学校党委推荐为2011年度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并于6月10日参加了菏泽市直机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表彰大会,受到表彰。
“做了这么多年的学生,还是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在这个岗位上,应该守得住平凡,但更要学会创新,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旗帜,指导他们走好以后的路。”看着欧老师坚定的眼神,想起了老师“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片丹心育桃李”的人生信条,我们明白“师”当如此。(
第二篇:一切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一切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
王以兵先进事迹材料
王以兵,中医副主任医师,一个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他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在医院从事医疗行政管理工作5年,担任医务科长、天门市中医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繁琐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牢记“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市中医医院,以至天门市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一、虚心学习,发挥中医特色。
近二十年来,王以兵同志一直从临床工作,在内科、急诊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中西并举,坚持不忘中医本色。在慢性病、急性疾病愈后,鼓励病人服用中药,调理机体平衡,并努力付诸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他虚心向名、老中医学习、请教,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中医论文,有一篇临床科技论文还荣获了并荣获了天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担任中医院医务科长后,在各科室加强中医特色疗法应用,探索中医诊疗临床路径,中医诊治标准化建设,提高中医临床应用能力,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中医参治率。在实践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提倡中医药技术“简、便、廉、验”的优势,花小钱,看大病,行之有效,深受医患好评,获得了普遍赞誉。
二、精心组织,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作为天门市中医理事会秘书长,在天门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中责无旁贷。从资料的准备,讲师的培训、组织,到乡镇骨干医师培训,基层乡镇医生培训,宣传总结,督导检查,每一个环节,无不深深地烙下了他的深深足印。全市乡村医师、乡镇骨干医师1000多人,他们的中医知识、中医认识良莠不齐,要把每一个医师培训到位,就得分层次,花大气力。在推广活动中,他精心遴选适宜技术资料,分发到每个医师手中,在推广培训中,他跑遍了市内所有乡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三、细心落实,抓好重点专科建设。
中医医院的发展,中医工作的重中之重,离不开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在医院大力发展重点专科的政策下,王以兵同志具体参与了整个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重点专科建设,标准要求高,内容多,这就需要细心掌握其评估条件,逐条落实到位。从医院综合情况,到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的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方面,他无不亲自撰写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成册。从中期评估到验收合格,医院康复科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009年又被纳入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强化建设单位,有望申报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成为江汉平原的知名品牌。2009年他又参与组织了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妇科)协作单位的建设工作,医院中医妇科又将成为另一个知名品牌。重点专科建设的成功,必将大大推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四、热心培训,传授中医知识。
因为医院有许多西医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在医院管理评审的要求下,医院从整体提高中医医疗、护理水平的前提中,必然要求西医医师、护士学习中医。王以兵同志作为一个组织者,也作为一名中医知识传道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教案的备课,到抽出业余时间的培训,从中医基础理论,到针灸推拿技术,涉猎多门学科。在中医知识培训中,他能旁征博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走过场,真正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医工作、中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中医人的努力,中医工作任重而道远,但他坚信,只要我们中医人一道不懈努力,同心同德,中医事业的发展一定会迎来灿烂辉煌。
第三篇:把一切献给医护事业 - 全国妇联
高擎南丁格尔烛光的天使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邹德凤先进事迹
全省数一数二的“超级义工”
2002年,邹德凤成为了一名红十字志愿者,迄今已整整14年。14年来,她每天8小时之外,几乎都献给了爱心事业;每到周末,她要带队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她的足迹,走遍了南昌铁路住宅区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栋楼、每一条楼道。
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14年当中,为了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邹德凤徒步走过的路程累计达三万公里,相当于走完了三段长征路。累计做义工达3万小时,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生志愿者”的标准整整十倍,(“终身志愿者”的标准是3000小时),成为江西省数一数二的“超级义工”。
在四附院,说起邹德凤及她率领的团队,人们就会想起下面几件事:2003年非典肆虐,她主动向院领导请战,要求到抗非典一线去。她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宣传防治非典知识,在火车站为来往旅客体检、量体温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2008年冰雪灾害期间,大量旅客滞留南昌火车站。看着这些旅客因长时间奔波劳累,身体健康状况堪忧,邹德凤心急如焚。她率领志愿者投入到抗冰雪一线,在南昌火车站候车室设立了便民医疗点,为旅客提供健康志愿服务。针对雪天路滑、摔伤旅客较多的情况,邹德凤动员筹资购买摔伤药、固定夹板、消炎药、感冒药、含片等,免费提供给旅客。整个2008年春运,邹德凤和志愿者们坚守岗位40余天,便民
医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天接待旅客200多人,高峰期达300人左右,共计免费发放药品4万余元、免费测量血压及心理疏导1万余人次。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邹德凤毅然向省红十字会及医院请战,要求去抗震救灾第一线。因为年龄超标,她未能获准前往灾区,但她仍然心系灾区,积极投身于省红十字会组织的各种抗震救灾工作中。在南昌火车站,在南昌市文化宫,在街办社区,在胜利路步行街,她和她的团队四处筹捐,共筹集善款28万元送往灾区。
邹德凤的事迹,感动了全国数十万网民,2012年,邹德凤在“全国十大杰出红十字志愿者”评选中高居第四名。
把一切献给社会
在四附院,很多人都知道:邹德凤工作几十年,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她的工资,都变成了食品药品慰问品,送给了病人和老人,捐给了灾区和生活困难的人。她的丈夫感慨地说起:“这几十年,家里都靠我一个人工资维持,有时候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我就希望她能拿一些钱回来帮我一把,但她没有钱。她的钱,全用在帮助别人身上了。”
用正常的标准衡量,她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妻子、称职的母亲,但她的丈夫和女儿,却能够支持她、理解她,直到追随她。她的丈夫和女儿,跟着她的脚步,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她为她所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她所能献出的一切,就是这样,她依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死后要把自己的遗体也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2007年7月,在江西省红十字会的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上,她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遇到困难和危险,她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2009年,一个27岁男青年,感染了艾滋病,他怕到医院去治疗,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想让卫生机构派志愿者上门为他提供抽血、打针等服务。邹德凤听了,毅然决定当一回特殊的志愿者。3年当中,在她的精心治疗下,原本一身皮包骨的男青年,健康状态大为好转,患者一家人都对邹德凤充满了感激之情。
经常有同事问邹德凤:“难道你不怕?万一你传染上了怎么办?”
邹德凤坚定地摇了摇头。她说:“我们国家这么大,总会有一些困难和危险的事需要人去做,我已经50多岁了,我愿意去做这样的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地区,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落后,孩子受教育程度低。邹德凤从2012年起就开始关注这里孩子们的成长,她多次筹措善款,为孩子们购买了羽绒服、校服和文具、书籍。不仅带给孩子们物质上的支持,她还带领南昌大学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知识、欢乐和鼓励,被聘为贵州省“春晖行动”剑河县的“春晖使者”。
四附院每年组织两次义务献血,每次都能看到邹德凤的身影,多年来献血量达到6200毫升。这样还不够,她还经常抽空到省血液中心献血,献血量达到4500毫升。2016年7月27日是邹德凤的60岁生日,60岁也是献血最高限定年龄,作为无偿献血志愿者,这一天是她在省血液中心的第17次献血,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献血。
“为了帮助别人,我愿意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小人物开创出大局面
多年来,邹德凤以其真诚奉献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召了许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志愿服务行列,截至2015年底,以其名命名的邹德凤志愿服务团成员达10000多人,服务范围达20个社区,服务人口达20万人,累计为90多万人次提供过志愿服务,成为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团队中,发展速度最快、年龄跨度最大、人员辐射面最广、活力最强的团队。
这个团队,有数百名医生、护士,有一大批公务员、有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还有许多在校学生。他们每逢周末,就跟着邹德凤进社区、进养老院、进孤儿院、进病房,向老弱病残的群体提供各种义务服务;每到节假日,他们又跟着邹德凤来到火车站,向旅客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爱心服务。
邹德凤欣慰地说:“我们这个团队,最早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一个一个地加入,再后来几个几个地加入,到现在,则经常是一群一群地加入。”
邹德凤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年龄最小的只有是十岁!这个最小的志愿者,名叫孙朗,是站前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经常会跟着邹德凤做志愿者,给社区老人送送吃的,给他们表演唱歌、跳舞,深爱老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渣打银行南昌分行客户经理伍兵华动情地说:“常人很难想象她在这里有多么受欢迎,这里的四万多居民几乎人人都认得她,走在路上,很多人都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她就像这里的超级明星。”
除了志愿服务,邹德凤团队另一大壮举,是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先后有300多人慨然要求死后捐赠遗体,在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者之友发展史上,邹德凤团队发展捐友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一个纪录。
通常情况下,参加捐友的,多是中老年人,但在邹德凤
这个团队,很多80后、90后都参加了进来。此情此景,令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者之友副会长李锦南深感震撼。她感慨地说:“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每发展一个捐友都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邹德凤发展捐友似乎‘特别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个彻底的利他主义者,完全地、彻底地为公众服务,因此,她的言和行,对公众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她以自己的奉献精神,影响了年轻一代,打造出一支仁爱之师,让向善的事业薪火相传。”
2015年1月,邹德凤被任命为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者之友新一届会长,10月又被国家红十字会任命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总队常务副队长,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进入邹德凤时期。
2014年,以其命名的江西省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在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现有爱心志愿者8000余人,注册志愿者6000多人。中心常年活跃在医院、社区、学校、火车站、福利院、太阳村等公共场所,主要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就医帮扶、专家义诊、救护培训、德育教育、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志愿服务。中心还面向全省10多所高校,每年组织上百场培训,向1万多名大学生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正能量。
2016年,在江西省妇联的关心和指导下,由邹德凤担任会长的江西省巾帼志愿服务协会在南昌成立,协会将逐步建立巾帼志愿者专家团队,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关爱妇女儿童志愿服务。9月,在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上,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获得“全国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队”荣誉称号;“临终关怀”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2016年11月,邹德凤作为代表参加了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问到她有什么感触,她动情的说:
“我是一名39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时光流逝,不褪色的是当时的誓言。我将继续在平凡的本职岗位和志愿服务工作中践行着那份对党的承诺,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四篇:爱是一切的答案
《爱是一切的答案》是本好书,它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个叫芭芭拉.安吉丽思的女性。读完这本书,心中满是对上天的感恩之情:上天总是适时地给予我心灵成长的养分。你人生中的每一个际遇,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不是随便出现的,那都是促使你成长和历练的契机和老师。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之前觉得是“快乐”,现在我要说:是学会在爱中成长,并成为你所能够成为的最好的自己。生活中你会遇到一些人,也包括你自己在内,一旦遇到不好的人和事,都习惯做什么?是不是总是对他人怨声载道?如果你换一种对人和事的反应,你把这些人和事都当成是你的考验和老师,那么,你会问:这件事和这个人的出现,是上天让我从中学习什么呢?
你难道没遇到过吝啬的人吗?你有没有从他那里学会慷慨?你难到没遇到过自私的人吗?你有没有从他那里学会凡事应为他人着想?你难道没遇到过总是迟到的人吗?你有没有从他那里学会守时?你难道没遇到过欺诈的人吗?你有没有从他那里学会诚信?你难道没遇到过暴怒的人吗?你有没有从他那里学会沉着冷静?
你遇到过太多各式各样的人,可是你未必从与这些人的交往和相处中学会些什么。因为,你对遭遇这些让你或反感或讨厌或躲避或郁闷或激怒的人满怀对上天的怨忿,你的负面反应早已使你忽略了这是上天对你的考验和磨练。你会淹没在“我怎么这么倒霉”的情绪里不能自拔,你会与这些人对你所造成的伤害或攻击或刺激纠缠和较劲,不放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结果,你并未在其中学会应得的课程,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和事仍然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令你不胜其烦。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没学会爱,那么上天就会不断留作业给你,让你不断去学习,直到你某一天终于开悟:爱,不是来自他人的施予,爱,就在自己的心中,你就是爱的源泉和化身,你正走在找回自己内心真爱的路上,爱,才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与答案。
你爱自己吗?如果不爱,你怎么会真正爱别人?你是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吗?还是要等自己减了肥,升了职,加了薪,别人赞,功成名就后才会爱自己?而那个没
达标的你,在你看来是没资格被爱的?你对自己的爱都这么有条件,你怎么会对他人有无条件的爱呢?
无条件的爱,是通往自由和快乐天堂的唯一通道。你会不会做到?你想不想去做?无条件爱别人,就是不带任何成见和批判性的爱,不去评判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不去批评对方的言语和行为,不去挑剔对方的方式和方法,不去抱怨和计较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对待。。无条件的爱,是全然地敞开自己的心胸去接受对方,就以他本来的面貌。
当一个人和你动怒甚至动粗,不要仅从表面去解读他的言行,给出你的同情心,聆听他心底的声音。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人,他敏感而又脆弱,他自尊而又自卑,他是如此地不接受他自己,他是如此地渴望他人的接纳与关爱。。他的暴怒,与其说是冲着你,不如说是冲他自己,那是一个对自己很不满意的人。他的暴怒无疑伤害了你,但又何尝不是也伤害了他自己?他的暴怒的外在言行,其实是对爱的渴望的呐喊,是对爱的呼唤!
你以为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去批评他?还是指责他?谩骂他?还是反击他?最好的方法,如此简单,去付出你的爱并帮助他解决问题。什么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是兵器和争斗吗?除了爱,还会有什么呢?爱,是能融化坚冰和顽石的唯一溶剂。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和他人之间的那些鸡毛蒜皮的纠纷,归根到底又是什么呢?是不是都关乎一个爱字?爱的缺失?爱的不满?爱的无能?爱的压抑?爱的不得?爱的冷漠?爱的诉求?爱的质疑?爱的不安?等等。所以,爱,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与答案,爱,才是攻取人心的最锐利的武器。
第五篇:感恩是一切美德之源
感恩是一切美的之源
七年级二班张阐
知恩图报是最大的美德,而感恩又是一切美德之源。
在21世纪的今天,天还是一样的天,只是少了最初始的蓝色已不够纯洁;草还是一样的草,只是没有了那朱自清笔下最萌动的绿已不够富有生机;花还是那样的花,没有了蜜蜂蝴蝶的欢歌艳舞早已无人观赏;我们还是我们,却没有了感恩之心剩下的只有一副空空的躯体。
只因为,我们不会感恩!
在今天,我们要重新理解我们所得到的一切。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不该感恩么?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不该感恩么?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不应该感恩么?清洁工人为我们的城市做出美化,这不应该感恩么?…… 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感恩?
回答众说纷纭。在词典里感恩的解释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是我觉得“感恩”就是对世间万物的给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和行为。古人说的好“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感恩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境界。
我还觉得感恩就是:
感恩是一种品德
上帝赐与我们的生活是公平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寻觅着生命的归宿。归宿的好坏与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是成正比的。
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有好的归宿的。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留学的一位华人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但他怎么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奇怪呀,自己的专业很吃香,成绩很好呀,为何这些大公司总把自己拒之门外呢?他决定在找较小规模的公司试试。没想到的是,自己依然被多次拒绝。终于,他在一个应聘的办公室里,发了脾气:你们这是种族歧视我要告你们。然而这个主考官却说出了他不被录取的真正原因:他看,你有三次和你恩师吵架的记录。对自己的恩师,都不能保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怎敢信任你?这位华人学生,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学会感恩,会让我们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和谐,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欺骗……..才让我们不至于被人讨厌!
感恩就是施恩
施恩者的灵魂最高贵。感恩的最高境界就是施恩。如果说报恩是对施恩者的一种回馈。那么感恩则是引发下一轮回报的行为。施恩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精神,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情一个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他无私的帮助是必然的,但关键的是,我们还应该让让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只有充分相信自己后,才有决,去证明自己绝不是弱者心去摆脱磨难。
感恩就是对的灵魂彻底洗礼
今天,我已深深的知道,修得正果,必先尝苦果;要收的善果,必先给人善果;要寻得机遇,比勤奋拼搏、我要想一切苦难感恩,是它磨砺我们的意志,锻造了我的灵魂。
请记住,我们不是来抱怨的,不是来指责他人的。我们一定要死死记住---我为阳光而来,为快乐而生,我要让阳光驱散心中的乌云;我要让阳光赶走心头的仇怨;我要让阳光清除心中的垃圾;我要让阳光洗礼我的灵魂;我要让阳光造就我一颗纯洁的心。
感恩不是一种心灵的安慰,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彻底犀利灵魂的方式!
让我们从现在起,多一点接受,多一点发现,多一点珍惜,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忏悔,多一点省悟,多一点主动,多一点牵挂,多一点祝福!
指导老师:马红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