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文化选择大全
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文化选择
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既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又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基于地方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现实考量,地方高校以文化传承和文明育人为切入点,强化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共融共生,服务经济社会进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这是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增长点,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文化使命
高校具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等多种属性,这是由其职能及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多重性决定的。”这是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和传承文明的恰当表达,释。
命。欣赏和喜爱传统文化,更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其二,高校肩负文化传播的现实任务。高校努力成为文化传播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文化育人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重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 ”
2.地方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文化使命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尤其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通过正确的文化选择,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体制、文化机制的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人们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给人们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通过对区域文化
精神的提炼、对区域文化特色的重塑、对区域文化记忆的发掘、对区域文化价值的追求,既要促进区域文化的内生转化,在大学文化体制内引领区域文化发展;又要发挥大学文化的外向辐射作用,在体制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还要打造高校与区域合作的品牌,有效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区域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要素搭配和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在区域发展的初期,动力源更多在于利益诱致和政策支持,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开展,作为文化性要素的市场需求更为明显而持久。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自主创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需要自主创新文化的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环境,需要自主创新文化的战略思维;新文化的价值观;多足鼎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除此之外,区域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的地域特色,民族意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起,的核心和关键。得收益,可以说,区域创新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促进形成区域创新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做出了重要贡献,尤
文化育人就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在理论层面,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仍然显得比较模糊而不够紧密;在现实层面,文化和教育存在各行其是、各行其道的路径依赖和各自为战现象。“文化缺失的教育会将儿童,同时也会将教师自身带入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它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呼唤文化自觉,呼唤文化立根,呼唤文化育人,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部分地方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例如,有的高校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平台,举办大型展览,宣传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高校充分利用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名人系列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的高校成立了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推进校地深度合作,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深度仍不够,对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研究还不够透彻;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不能有效衔接,对于包括地域文化研究在内的文化研究更多处于学理探究和经验分析,不能进入到教育层面,即便在高校内部,也不能被广泛认知和接受;文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支撑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推动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个现实命题,地方高校存在失语和缺位现象,在推动过程、实施路径、衔接方式和采用手段方面均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2.文化传承机制不畅,要素与功能需要重新整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弘扬并重”时代性。实问题,也面临许多挑战。题,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性手段乏力;其次,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势在必行;一些争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 社多样性的解读,战。力军,机制不畅和理论争议,地方高校应深入开
体化”提高应用转化率,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趋势。所有制、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影响大的文化 高校是创造文化“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102 项,技术发明奖 151 项,科技进步奖 711 项。2010 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 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 115489 件,年均增长 40.1%。但是,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文化大发展的需要相比,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文化创新成果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约文化创新成果产生的体制性障碍和现实性制约条件仍大量存在;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保护不够;文化创新能力不强,能够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极少;急功近利的目标追求对文化的审美性和深刻性产生消解,导致文化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方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文化路径
教育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高校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中可选择如下文化路径:
1.改变原有办学模式,建立校地对接机制
地方高校必须实现办学思想和理念的突破,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有意识地建立和社会、地方企业对接的机制,要有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这样才有可能和企业建立起一种互信机制。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科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地,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搭建共同创业、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书育人的本位功能,同时承担文化探索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作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民主之风,文化更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作主要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园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和推动。特别要求实现“三进”和“三结合”:即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进社团”,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进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
大学文化既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有明显区别于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大学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高科技服务的教育机构,与地方的关系日趋密
切,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也日益深入。在当前大学职能与社会关系愈加紧密、区域发展问题急需智力支撑的背景下,大学文化对地方文化的确有着非常强的引领作用。大学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地方文化的挖掘,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开发和保护好地方文化;二是对地方文化精神的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发展问题丛生,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学术研究的重任;三是对地方文化重塑和宣扬,地方文化既有与时俱进的内在价值追求,也有发扬光大的内在需要,作为知识汇集和技术累积的高校,需要联合地方政府,重塑地方文化,宣扬地方文化。
4.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地方文化创新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文化生产所必须的客观存在,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直接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多重作用。地等工作;地方高校可以设置相关专业,直接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搭建学术平创新是文 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文
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
AHSKF07-08D111)和安徽省教育厅)的研究成果]
[1].[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王燕,滕福星.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文化需求[J].经济纵横,2006
(12).[4]李庆明.在教育者栖居的大地上仰望[N].中国教育报,2011-5-22(4).
第二篇:英语专业院校选择
院校选择
一、点击院校名称进入历年录取分数线……
二、按平均分从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列
专业名称 开设院校平均分 最高分 生源地 科类 年份 批次英语 北京大学医学部 642 64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 628 62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厦门大学 613 62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 610 61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 605 60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哈尔滨工业大学 604 60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华东政法大学 599 59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中南大学 598 59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西南财经大学 598 59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97 59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湖南大学 596 59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中国传媒大学 595 59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华东理工大学 593 59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北京邮电大学 583 58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83 59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南方医科大学 580 58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福州大学 579 59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天津医科大学 578 57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江南大学 572 57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西南政法大学 570 57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西安外国语大学 567 57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中国民航大学 565 56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南昌大学 565 56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上海理工大学 564 56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郑州大学 564 56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61 56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宁波大学 560 56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大连海事大学 559 57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559 55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华侨大学 559 56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浙江工商大学 558 55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四川外国语大学 557 56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福建师范大学 554 56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浙江理工大学 554 55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中国药科大学 552 55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太原理工大学 550 55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集美大学 546 56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545 54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北京中医药大学 543 56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英语 北京体育大学 537 53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武汉科技大学 537 53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华南农业大学 533 53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长春理工大学 527 53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福建农林大学 526 54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上海海关学院 521 52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上海金融学院 519 52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闽南师范大学 518 53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一批
英语 大连外国语大学 514 51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温州大学 514 51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山东建筑大学 507 50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上海政法学院 506 50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福建工程学院 502 51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嘉兴学院 502 50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浙江外国语学院 502 50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湖南工业大学 500 51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厦门理工学院 499 52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499 49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闽江学院 498 52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天津师范大学 498 49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宁波工程学院 496 50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上海体育学院 493 49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云南财经大学 492 49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四川师范大学 489 48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湖南商学院 488 50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泉州师范学院 485 49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485 49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长沙学院 484 49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天津理工大学 479 49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西南民族大学 479 48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辽宁师范大学 478 47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莆田学院 478 49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重庆三峡学院 476 47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大连交通大学 475 48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武夷学院 475 48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湖南工学院 473 47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472 47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福建师范大学 470 49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469 47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河南中医学院 468 47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淮阴工学院 468 47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465 46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哈尔滨商业大学 463 46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462 46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北华大学 461 46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长春工程学院 460 46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459 48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兰州交通大学 457 45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河南农业大学 456 45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吉林农业大学 455 45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455 45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455 45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江西科技学院 451 45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上海建桥学院 451 45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大连工业大学 450 45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449 44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449 464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444 45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上海杉达学院 443 44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北京城市学院 441 44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441 47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成都体育学院 440 44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青岛工学院 439 43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437 46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广西外国语学院 437 44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437 43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436 43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仰恩大学 436 46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435 50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434 44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昆明理工大学 431 46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430 46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429 44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429 466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428 43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424 43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无锡太湖学院 422 43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421 42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420 42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417 41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416 450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416 47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416 417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浙江万里学院 416 43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415 41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415 415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413 442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西安培华学院 413 421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413 41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英语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409 40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409 40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409 409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408 408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英语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403 403 福建 理科 2013 本科二批
第三篇:浅谈如何选择三本院校
挑选三本院校先“五看”
与其他批次院校相比,三本院校收费较高。很多考生家长认为,三本院校除了学费高没有其他优势。对此,陈大琪表示,这种认识有些片面。三本院校大多是依托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普通高校开办,专业设置也比较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前景不错。
由于三本院校类型较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考生和家长对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感到迷茫。苗振青认为,随着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依托名校开办的独立学院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就业优势的特色专业。
考生在填报独立学院时要注意“五看”:一要看是否在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之列,招生程序是否规范;二要看母体院校实力及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的资源共享情况;三要看学校综合实力与声誉,充分了解各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与办学现状,了解师资力量,了解学校校舍、实验室、图书馆等办学硬件;四要看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层次、考研升学率以及在英语、计算机等学校标志性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五要看家庭经济能力。
目前,我省独立学院有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
三本也有“平民”院校
三本院校里不乏收费在3000元至5000元的“平民化”的院校和专业。由于收费相对较低,竞争自然激烈。家庭条件不好但成绩较好的考生可以考虑这些院校。
在省内,这样的院校和专业有河南大学与开封大学联合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河南师范大学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河南师范大学与河南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师范)、化学(师范)专业,河南师范大学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阳师范学院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的生物技术(茶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微生物应用技术)专业。
此外,南阳理工学院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办的中医学专业的学费是每年4500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联办的法学(检察方向)专业每年学费3400元。据往年录取情况,这些院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很高,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分数理性选报。
【如何选择高职】根据自己未来职业规划选择
家庭经济条件和考分都不占优势的考生,选择上三本还是上高职,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难。陈大琪认为,考生在选择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
与三本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和专业的收费一般较低,加之培养的都是高层次的实用技能人才,将来就业的针对性极强。如果考生的分数不很高,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不太好,不妨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高职院校和喜欢的专业。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目前开办的专业已经涵盖所有地铁岗位。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地铁建设高潮的背景下,毕业生成了“香饽饽”。据介绍,今年该校有200个名额是和武汉地铁、南京地铁等企业直接对接的,属于订单式培养,只要学生能拿到毕业证,到时就会有工作。
由于就业前景看好,该校近年来的报考也比较火爆,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了本科分数线。今年,该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计划招生5790人,省内计划招生516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与地铁有关。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路径探讨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吴一鸣 哈满林
摘 要:本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从找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入手,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1]。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高职院校的三个最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控技术、材料技术的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既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做强做优地方高职院校,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高职院校办学因其本土性、职业性、技术性,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现实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办学定位不够明。职业教育发展不能背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体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是趋向于高等教育,培养通用型、基础型的人才,而不是趋向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办学思路不够清。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满足市场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重视不够,缺乏经费投入导致流于形式。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普遍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两种现象并存。三是办学水平不够高。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的,其原有的教师在质量和结构上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
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课堂讲授很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虽然,许多高职院校聘请和引进了一批善于实践的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但仍是杯水车薪。
四是办学特色不够显。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地方性”、“职业性”两个方面,“地方性”就是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
三、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途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找准办学方向
一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不能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而是要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否则,必然带来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3]。
二要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的相适应不仅要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高职院校要了解当地经济的特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做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能够受到当地市场、企业所欢迎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三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通过关注本地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把握本地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进一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支撑点,创新办学思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高职院校唯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力和竞争力。
一要从战略层面做好规划。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办学思路,应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要坚持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从培养职业人才的需要出发,尤其应重视研究依托行业产业求发展问题。要加强学校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
二要从实施层面加快推进。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缺少积极性,这是高职院校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这一问题,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有关,更与学校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吸引力有关。高职院校应更多地研究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问题。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能单纯地考虑自身教学的需要,要多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角度考虑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企业及行业共同开发为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特别是行业培训人才的需要,增强软硬件设施的吸引力。学校教学组织及实习安排要既能保障教学需要,又能适应企业生产用工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顶岗职工,使学生持续不断的实习成为企业用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实习的吸引力。学校要帮助企业培训职工,开发推广技术,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教育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服务的吸引力。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提高办学水平
一要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搞好“三个对接”[4],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要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紧贴岗位设置课程,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知识,面向未来开放抓好企业、行业发展的提前量[4]。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与统一,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与融通。为弥补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课教师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力争实现与企业的人才资源共享,减少教师引进、培养等重复劳动和相应成本。要力争实现与企业的人才资源共享,减少教师引进、培养等重复劳动和相应成本。与企业人才在师资上共享程度越高,说明学校和社会、企业融合度越高,学校的美誉度越高[5]。
三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基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资金少、技术薄弱、师资匮乏、办学条件较差,大多都未能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实训基地体系,造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要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提倡走校企、校所(研究所)、校场(农场)共建联办的道路,实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建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益补充,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触,也有助于各个高职院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直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有效形式。
(四)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凸现办学特色
一要明确高职质量观就是就业质量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就必须提高就业质量,没有就业质量就谈不上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就业质量观,就业质量应该也必须成为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6]。高职院校必须要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要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实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设置与调整专业的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要突出地方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突出职业性,遵循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要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德技双馨”。一个员工在企业是否成功,技术能力固然是基本要求,但其工作态度和品德却是成功的关键,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员工的技术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给企业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较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6(1).[2]刘爱平.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对位供给”[N].湖北日报理论周刊,2006-8-3.[3]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4]王尧.乘势而上,突出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J].宁夏教育,2008(7).[5]周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6]冯俭.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之基[N].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7-12-5
第五篇:苏州自考(院校选择)
苏州自考,报考选择很重要!
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报考所需的准备条件做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有些人可能觉得院校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首先要选好专业,专业是你工作的基础。好的专业不是每个院校都有的,其次专业适合了,自己也要了解相关专业的一些课程。
第二: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是自己看书还是参加培训还是网络课程学习,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自己能否有更多时间去应付考试的前提。前提是你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认知,清楚明白自己到底有几分学习热度。
第三:找准自考机构,找好自考老师。学生学习离不开老师,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你的学习效益事半功倍。所以建议要报培训班的学生们最好找些知名度相对比较高,师资力量相对比较强的机构。苏州这边个人推荐:新科教育、捷梯教育这些专业自考培训院校。
第四:没时间学习,不精力学历要下决心。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这里要提的下决心,并不是指让你下多大的决心学习,因为我们完全能理解你的状况。这里我所说的下决心,就是下决心找一些绿色通道帮助你完成学业。其实很多人觉得不靠谱,但是万物存在皆有定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人群的出现,也不会带来这些机构的出现。收钱办事自然不提,问题是要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
这里我建议大家在选择机构之前,不光要对机构做了解,最主要的是要对机构的自考院校项目做了解。其实说白了,这完全是取决于自考院校,而不是自考机构。所以有些人可能一直陷入了这个误区,等真正发觉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被骗进去了。
本人从事学历教育行业已有6年时间,对于自考项目有多有了解。基本之前一些热门的自考院校,现在的通过率都已经达不到广大考生的要求,所以这里我们要学会接受新鲜事物。新鲜事物的出现,说明了这个市场的需求。试点本科院校就是这样,国家批准自考项目,院校直接命题考试。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更针对化的考试理念和模式,更加可怕的录取毕业通过率,使得广大自考考生们又有了新的生机。
关于这点,需要郑重说明:目前自试点本科唯一两所院校----江西科技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目前江苏省唯一指定院校合作招生机构:苏州若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报考也请认准,如其他机构有挂牌招生我校,也欢迎广大学子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