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情况汇报材料
象山县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情况汇报材料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2000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了《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宏伟目标和到2005年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阶段性目标。会后,我县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
》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对照浙江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开展了争创文化先进县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开创了象山文化工作的新局面。现将近五年来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扎实。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有力,基础扎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化事业发展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二是文化事业经费进一步得到落实,县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中文化经费项目单列,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三是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有保证,人员编制落实;四是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文化经济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集中财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的要求和“早投入、早建成、早使用”的目标,完成了县人民广场、县广电中心、县体育馆、县图书馆等四项文化标志性建筑。县人民广场地处象山港路东南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60亩,于2001年3月动工建设,2002年春节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广场已成为市民工作之余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和节庆日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主会场。县广电中心位于县人民广场西侧,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于2003年3月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县的一项标志性建筑。县体育馆地处县人民广场东侧,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规模2468座,于2001年12月28日开馆,成为了我县承接举办各类室内高规格上档次体育赛事及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县图书馆新馆座落在县高职成教园区内,总投资1225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3年9月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外,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的还有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博物馆以及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县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形象建筑,选址于县人民广场南侧,计划投入30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现只等选址地块内的厂家搬迁即可上马。县博物馆项目建设目前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计划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700余万元,现正开展征地工作。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现已列入“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个亿,占地186亩。以上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使用或规划建设,必将有力推进象山文化事业跃上新台阶。
1、县文化馆馆舍面积已达到2660平方米,目前已由国家文化部发文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几年来,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县群文事业的龙头作用,承办和参与市、县级各类大型群文活动,开展正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活跃文艺创作,每年有不少获市级以上的作品涌现。同时利用现有场所,设立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和活动室,办班培训工作有序、活跃、正常开展。
2、县图书馆新馆舍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到17.3万册,较早实现计算机管理,于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目前,新、老图书馆应市民的要求,两地同时对外开放,并实现“联网”(意即新馆借的书可以在老馆归还,老馆借的书也可在新馆归还),方便了读者。同时,认真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完成县图书馆、石浦文化馆荔港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和工作任务,倡导和普及全民读书活动,营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浓郁氛围。
3、象山剧院是国家乙级三等标准剧场,现通过承租给他人经营,引进社会资金而得以重新装修,目前剧院里外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变成了演艺大舞台,每天均有组台演出,剧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倾斜扶持,村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乡镇文化以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村级文化以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认真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规划和开展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积极发展村镇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五年来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和完善提高。目前,全县18个镇乡街道
第二篇:争创先进游泳场汇报材料
争 创 先 进 游 泳 场汇 报 材 料
**市云龙湖位于市区西南部,现有水面5.8平方公里,库容1500万立方米,一湖波光浩渺,三面青山叠翠,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言:“此湖风光可与西湖媲美,而**俨若杭州。”沿湖西行,岸草如茵,三春桃红柳绿,仲夏榴花似火,深秋枫林尽染,严冬梅花傲雪,四季异彩纷呈。1994年12月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2002年10月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而万人游泳场则如一条长玉带镶嵌在云龙湖北岸。
一、斥资超亿元,打造内湖浴场第一
**万人游泳场始建于1992年,全长1500米,宽1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底部在抽干东湖湖水后用混凝土砌筑而成,水深由岸边1米逐渐向湖心增深至2米,在2米处设有深水区警戒灯和霓虹灯,岸边配有长1500米、宽7米、总面积为10500平方米的人造沙滩,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内湖游泳场,而且是全国少有的城内露天浴场,先期投资2500万元。1998年3月,为了加强防洪保安功能,对云龙湖北岸的大堤进行了加固。为与游泳场的环境相协调又斥资7000余万元在北侧兴建了**公园,并沿湖建设了7座观湖平台,平台上建有月影风帆、古彭展翅等别具风格的现代景观,观湖平台下建有更衣、寄存、冲洗等共4000余平方米配套服务设施,游泳场内增设了儿童滑水项目。2001年9月,由于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为了保障游泳者的安全,2002年4月又投资三十万元增设1622米的游泳场护栏。为保证云龙湖水质,2003年,市委市政府又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环湖排污管道、实施“退渔还湖”工程,使游泳场的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除此之外,今年又对沙滩进行了综合治理,增补黄沙近2000方。为便于急救,游泳场还设立了可移动救生平台10个,救护快艇2艘,夜间照明灯具68组计150千瓦·时和临时救助站一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救护药品,设立安全警示宣传牌100余块,游泳场管理规定宣传灯箱6个以及宣传广播21个等,目前4000平方米的更衣、冲洗、寄存、休闲、健身等配套服务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另外又在园内增设20个经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泳衣、泳具、救生器材经营服务场所,极大的方便了游客。
二、强化管理严抓落实,让浴场由品牌变名牌
多年来万人游泳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较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如何抓好万人游泳场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游客人事安全,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建设,层层落实职责
万人游泳场由于接待的游客量较多,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尤为重要。每年夏季游泳场经营期间,我们都成立“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部门科室合力抓,层层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考核,并且将成员管理系统网络化,及时掌握场内动态,适时调整管理策略,从而使游泳场的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进行。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约束机制
云龙湖万人游泳场是我市的一个文明形象窗口,为树立良好形象,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下大决心抓好了建章立制,制定了票务、环卫、水电、巡查、安全保卫等各种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职工的工作纪律,统一着装,佩带胸牌,热情服务,严禁使用不文明语言,严禁与游客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严禁私吞票款,发现违纪人员严肃处理。同时还建立每周两次更衣室消毒制度、巡查人员不间断巡视制度、垃圾日产日清制度等等。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责,事事落实,各部门坚持做好各项工作记录。由于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监督机制的健全,使得游泳场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游客投诉或曝光事件。
3、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游客人身安全
安全就是效益,如果有一次大的安全事故就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为使游客安全得到保障,首先要对职工树立起安全管理意识,强化职工的安全观念,因此,游泳场每年经营开放前,都要对职工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要求职工对本职岗位有极强的责任心,对游客的安全有强烈的责任感。特别是救护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水性而且要有丰富的救护经验,为此,游泳场自开业之日,就聘请了具有多年经验的专业救护人员,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救护队伍。每年还对他们进一步集中培训,由体育局颁发上岗证,持证工作,统一着装,配备口哨、扩音器以及救护药品等。每个救护人员划分责任区,各负其责。每天值勤人数80余人,每年经救护人员及时救助的多达二、三十人,对超越警戒线劝阻的游客不计其数,及时有效的保障了游客的人身安全。另外,因游泳场警戒灯线路铺设于水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原来都是由电工开船自西向东逐个灯竿进行巡检,方法较为原始,且不能有效避免和杜绝漏电事故的发生,为此我们召集有关专家、技术人员予以研究,最后投入数千元在线路上加装了漏电保护器,有效地预防和杜绝了漏电事故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截止2003年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三、十二年不停攀登,游泳场尽显奇功
万人游泳场自成立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水质每日接待近万人,夏季高峰期间达5万人,年游客量达300余万人次。十余年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000余万人次,先后有1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此视察,成为游客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市民强身健体的好场所。不仅如此,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天然美景,还成功举办了2000、2001、2002三届亚洲铁人三项赛、全国龙舟赛、第五届全国冬泳锦标赛、中国滑水精英赛、全国摩托艇锦标赛等等十多次国际、国内赛事。特别是2002年第十一届“亚飞杯”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暨第二届全国铁人两项锦标赛,是本市历史上级别最高的一次赛事,当时由于游泳场水深最浅处仅有1米,不符合“亚铁赛”1.4米的要求,为此,游泳场不断的汇报、研究、协调,最终水利局从长江调入江水200万方补给云龙湖,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游泳场也以水质优良、区域宽广、配套设施齐全给各国运动员、教练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博得好评。通过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我市体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扩大了对内对外开放,提高了徐州市的知名度。
万人游泳场还是**驻军内河游泳训练基地,我们连续十多年为驻*十余个部队无偿提供游泳训练场地,累计三百余场次、近百余万人次,培养出一批批业务娴熟的子弟兵,为保家卫国、抗洪抢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授予“集团军水上训练基地”称号。另外,**冬泳协会、皮划艇训练基地等十余个群众性游泳团体也相继在此建立,冬泳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五千余人,他们每年元旦、春节都举行“挑战严寒”破冰冬泳表演活动,为冬季的游泳场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由于我们共同努力,几年来,多次被**市体育局、**市水利局等评为先进单位、先进活动组织,获得军民共建、好人好事、溺水救助等方面锦旗十余面,游泳场经过十二年的建设完善,软件、硬件设施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欢乐场,但同时万人游泳场在部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由于**市季节性较强,受气候影响,游泳场形成了夏季热闹,冬季冷清的局面;配套服务设施档次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四、游泳场的发展前景
随着**大都市圈的组建,旅游将要成为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拉动本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市未来二十年旅游规划中的重点旅游项目之一就是**山水风景旅游,市委市政府目前正斥巨资建设云龙湖旅游基地,使云龙湖风景区达到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并且使云龙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随着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预计**市的旅游接待量将迅速增长,万人游泳场也将以此为契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投资改造游泳场更衣冲洗室,提升服务标准档次,增设高档休闲娱乐休息室、健身房等。
2、更新游泳场广播宣传器材,力求音质优美洪亮,造型美观。
3、游泳场内安装摄像头,实行电脑监控,确保泳客安全。
同时,我们将考虑充分利用万人游泳场有利条件增设沙滩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美化周围环境、提高整体配套服务功能、加大对万人游泳场的宣传力度,为举办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打下基础。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促进我国游泳事业发展和倡导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1]
第三篇:县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情况汇报材料
象山县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情况汇报材料
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2000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了《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宏伟目标和到2005年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阶段性目标。会后,我县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对照浙江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开展了争创文化先进县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开创了象山文化工作的新局面。现将近五年来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扎实。
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有力,基础扎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化事业发展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二是文化事业经费进一步得到落实,县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中文化经费项目单列,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三是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有保证,人员编制落实;四是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文化经济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集中财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的要求和“早投入、早建成、早使用”的目标,完成了县人民广场、县广电中心、县体育馆、县图书馆等四项文化标志性建筑。县人民广场地处象山港路东南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60亩,于2001年3月动工建设,2002年春节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广场已成为市民工作之余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和节庆日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主会场。县广电中心位于县人民广场西侧,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于2003年3月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县的一项标志性建筑。县体育馆地处县人民广场东侧,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规模2468座,于2001年12月28日开馆,成为了我县承接举办各类室内高规格上档次体育赛事及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县图书馆新馆座落在县高职成教园区内,总投资1225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3年9月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外,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的还有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博物馆以及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县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形象建筑,选址于县人民广场南侧,计划投入30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现只等选址地块内的厂家搬迁即可上马。县博物馆项目建设目前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计划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700余万元,现正开展征地工作。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现已列入“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个亿,占地186亩。以上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使用或规划建设,必将有力推进象山文化事业跃上新台阶。
1、县文化馆馆舍面积已达到2660平方米,目前已由国家文化部发文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几年来,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县群文事业的龙头作用,承办和参与市、县级各类大型群文活动,开展正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活跃文艺创作,每年有不少获市级以上的作品涌现。同时利用现有场所,设立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和活动室,办班培训工作有序、活跃、正常开展。
2、县图书馆新馆舍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到17.3万册,较早实现计算机管理,于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目前,新、老图书馆应市民的要求,两地同时对外开放,并实现“联网”(意即新馆借的书可以在老馆归还,老馆借的书也可在新馆归还),方便了读者。同时,认真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完成县图书馆、石浦文化馆荔港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和工作任务,倡导和普及全民读书活动,营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浓郁氛围。
3、象山剧院是国家乙级三等标准剧场,现通过承租给他人经营,引进社会资金而得以重新装修,目前剧院里外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变成了演艺大舞台,每天均有组台演出,剧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倾斜扶持,村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乡镇文化以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村级文化以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认真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规划和开展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积极发展村镇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五年来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和完善提高。目前,全县18个镇乡街道已创成13颗省市级东海明珠,其中省级4颗,明珠覆盖率达72%。在创成省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均建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而且图书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专设少儿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场所。在创成市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文化站所属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面积也均超过500平方米。
“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同时也带动了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2001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村落文化建设,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象山县创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每年年底由文体局会同县委宣传部组织实施评审,主要采取听、查、看、评等方法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示范村给予一定奖励经费。几年来,我县的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01命名的第一批村落文化示范点有5个,20026个,20038个。其中达到市级标准的村落文化示范点有西周镇土桥村、贤庠镇盐厂村、黄避岙乡龙屿村、墙头镇墙头村和石浦镇石浦渔村等5个。今年计划创建10个,其中达市级标准4个,目前创建氛围浓厚。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自2003年制度出台《象山县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以来,已有丹西街道瑶琳社区创成县级示范点。
四、注重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象山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繁多、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象山竹根雕在国内独树一帜,目前我县不但已形成了一支在当代根雕艺术发展上有一定影响的竹根雕骨干队伍,而且有生产“仿古竹根雕”产品的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六七百人。代表人物有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等,他们的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根艺展览上屡获金奖,其中《人之初》、《两小无猜》、《智者》等一批精品已成为传世之作。1996年象山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当前,由张德和个人投资500万元建设的张德和根雕艺术馆规划选址已定,现正在积极筹建中。鱼灯、马灯是我县的又一特色民间艺术,尤其在石浦昌国,灯会(主要是鱼灯、马灯)活动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形式,1996年被宁波市文化局评为“灯会之乡”,2000年初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在我县颇为盛行。2000年,民间艺术家谢才华的剪纸作品以长度和套数之多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以谢才华为代表的象山剪纸,现已成为宣传象山的一个驰名品牌,不但在宁波文化网上设专栏展示,而且开发制作成文化产品作为馈赠之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谢才华个人筹资建设的剪纸书苑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海洋文化、渔文化是我县的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年初,我县以研究开发渔文化为重点,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将分课题、全方位地对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筹划建设渔文化专题博物馆,对象山渔文化起源、表现形式、海岛海洋故事与传说、鱼的传说等整理成文,筹备出版渔文化系列丛书。
去年以来,我县文化部门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一乡一品)的同时,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目前已确定重点保护对象为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爵溪渔鼓、细十番、渔歌号子以及根雕、剪纸、农民画、速写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并已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石浦文化馆吸收离退体老同志还成立了以演奏细十番为主的民乐团,素有“渔歌王子”之称的纪云飞渔歌专辑(MTV)已完成前期录音等工作,茅洋乡还成立了农民画培训基地。自年初开始,我县集中时间和精力,调动县内外文化名人和专家,对已故的著名民间艺术家、农民画家高妙兰的遗存作品和文稿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从中挑选部分精品,结集出版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为研究农民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而也被列为宁波市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于5月30日在我县举行的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的首发式、高妙兰农民画展和高妙兰作品研讨会,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共识和高度评价。
五、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1、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单位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类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以来,由文化部门精心组织或参与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每年数十次以上,诸如连续六届的中国开渔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三月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活动、海鲜节主题文艺晚会、民间文艺大巡游、省模特大赛、市群众声乐大赛、市书画大赛、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县新春团拜会、县“两代会”文艺专场以及县人民广场每月一次以上的大型文艺晚会等。这些大型活动既有综合性文艺演出,也有一定规模的书画展示;既有室外广场活动,也有室内剧院演出。但每项活动声势浩大,场面壮观,成效显著,成为人民群众一次又一次文化艺术的盛会。同时,文化部门积极扶植农村民间剧团、学校和有关企业、老干部局和老龄委文艺队等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共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目前,我县的社会文化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城乡共同繁荣,重大活动异彩纷呈、小型活动丰富多样的新局面。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和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重视对各个层面、不同对象文化活动的整体培植和推进。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积极指导和协助社区、村镇及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爵溪街道的企业文化已形成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队伍,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成为制度;以象山中学、丹城三小、石浦小学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丰富活跃,学生文艺创作作品屡有获奖,全县中小学文化艺术活动接连不断;丹东、丹西街道的社区文化艺术节越办越红火,规模、档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县图书馆知识拥军结硕果,自1987年与五狮山观通站签订共建协议以来,以书为桥,坚持知识拥军17年。今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作了相关报道;为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多次开展全县“家家乐”文艺大奖赛,同时开展“十佳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贯彻落实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方针、政策,协调、协助抓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老年文化活动,目前我县重阳节、“夕阳红”等老年文化活动正常,队伍稳固,已成为全县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文艺力量;按照“儿童优先”的原则,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少儿文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所有这些活动,均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后象山人民的精神面貌,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文化下乡创品牌,服务基层开新篇。自1990年始,文化部门就把文化下乡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至今已连续15年,共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展销、文化咨询、培训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350余次,足迹遍及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角角落落,观众累计60万余人次。尤其是2001年以来,文化部门通过成立“心连心艺术团”,开展“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短小精干的主题文艺节目,并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年下乡达到60次以上,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有效地宣传了党政中心工作,推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县的文化下乡服务基层活动已成象山文化对外的一个品牌,省、市多家媒体作过跟踪报道,对此作出较高的评价,县文体局还于2002年8月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下乡先进单位。
六、不断创新,文艺创作成果令人瞩目。
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成立“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每年提出相关题材和规划,落实文艺精品创作的要求、措施和办法;坚持一年一度的文艺创作评奖活动,加大对精品创作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文艺创作经费10万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与此同时,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和发展创作队伍,强化精品意识,鼓励艺术创作,以实施精品战略为主导,挖掘整理县域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使我县的文艺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县作者在全县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展览上发表、展出各类文艺作品达1350件(篇),正式出版各类文艺著作(集)20多部,并有3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获奖,其中有80多件获得国家级大奖。这些发表、出版和获奖作品涉及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如余志刚的散文、韩高琦的诗歌,不仅多次在全国获奖,而且结集出版。又如谢才华的剪纸,以其独特的想像和构思,曾创基尼斯记录后,并于2003年出版了“渔文化剪纸专集”,令同行刮目相看。再如以张德和、郑宝根为代表的象山竹根雕,其作品不仅年年获得全国级金奖,而且还常被省和国家有关部门选派,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现场献艺。此外,还在音乐舞蹈、美术书画、群文理论研究等方面冒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声乐作品《一帆风顺》获全省新作品演唱会创作金奖,第九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创作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舞蹈作品继《挂灯》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后,《灯儿明灯儿亮》、《等待的海》获全市音舞作品调演一等奖,《灯儿明灯儿亮》还获得全省群众舞蹈大赛二等奖;声乐干部纪云飞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连续六届中国开渔节大型文艺晚会上,象山当地每年有二档体现渔文化的自创节目,如《渔家情歌》、《象山海螺灯》、《海风吹着裙儿飘》、《海山仙子国》等音舞作品并在中央台播映。美术作品《海风》获全国群文美术作品创作铜奖,《金潮》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哺》获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一等奖。何旭同志的群文理论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出版了《群众文化论》一书。
七、规范操作,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1、积极稳妥且敢为人先地推进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1999年,根据县委、县政府企业改制总体要求,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列为第一批事业性质改制单位在全市率先进行转制,并于12月底顺利完成转制工作。县电影公司因此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开创了省内电影公司转制的先河。改制后的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和石浦影剧公司立足主业,捕捉信息,主动上门找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根据改制要求,自收自支事业性质的象山剧院也列入改制行列。最终于今年5月经过对外承租形式,与象山金海湾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财产租赁经营合同,向转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象山县新华书店在2000年委托省集团公司管理,减少经营风险,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同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了近几年新华书店增值盈利的目标。
2、利用社会资金,创办象山艺术学校。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推进文化产业的一项开拓性举措,开宁波市各县、市(区)先河,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创办近五年来,象山艺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编排创作节目,在我县城乡舞台参与各类演出任务每年达30多场次,为繁荣象山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为进一步活跃象山群众文化,促进文化大县建设,更好地配合县里各项中心任务,同时解决学校正常教育与对外演出需要的矛盾,欲筹备创建象山艺校艺术团。目前,该艺术团的筹建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现进入实质性的设施器材添置阶段,预计今年9月份即可挂牌成立。
3、在文化系统各类事业单位中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单位、员工双方自愿选择,积极探索与单位性质、功能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新体制,不断进行机制创新,从而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下步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领导体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及职称评聘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对单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公开选拨、平等竞争、择优录用,拓宽了选人渠道,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完成了文体局机关机构改革。2002年3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三定”方案要求,认真地进行机构改革,坚持干部“四化”方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机关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能,加强了机关干部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八、加强保护,文物工作成绩斐然。
宣传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规措施得力,文物管理机构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符合规范,并落实了专项保护经费。近五年来未发生珍贵文物和文化遗址损毁的责任事故和重要文物藏品的被盗案件。在加强馆藏文物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历史文化遗产和纪念馆、名人故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阵地作用。
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进文物的开发利用,使我县的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渔港古镇石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赤坎游仙寨、塔山遗址和爵溪街心戏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另有渔山灯塔和张苍水兵营遗址(作为联报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其中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山头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赤坎游仙寨遗址、二湾摩崖石刻、爵溪城墙为代表的海防文化遗存,以东门天后宫、渔山灯塔为代表的渔文化遗存,以殷夫故居、贺威圣故居及烈士墓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遗存,体现了我县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塔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考古专家提出“塔山文化”的命名。东门天后宫,是渔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密,为省内仅见、国内罕见。赤坎游仙寨遗址,为一长方形城垣遗址,在省内同类寨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湾摩崖石刻是明代军队生活的反映,“视卒当如婴儿”条幅,宽达一米多,字体遒劲有力,体现了我县民间石刻艺术水平。我县馆藏文物丰富,现已登记入册21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8件。
九、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通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已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逐步形成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5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9家,印刷单位158家,音像经营单位99家,体育经营项目75家,网吧89家,主要集中在丹东、丹西街道和石浦镇。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上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餐饮、交通、宾馆等其它三产的发展。
同时,坚持守土有责,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经营秩序。2000年以来,文化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相继开展了娱乐场所暨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以及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系列活动。从社会热点着手,克服畏难情绪,把全县88家电子游戏营业场所压缩到目前的7家,收缴整机271台,游戏机电路板600余块,并对收缴的电子游戏机和电路板进行了集中销毁。从2001年底开始,文化部门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对网吧开展了专项治理。通过政策性指导兼并等办法,取缔无证照“黑网吧”35家。同时加大了对未成年人违规进入网吧和超时经营的查处力度,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制订了相关管理细则,并不间断地开展零点执法检查,聘请多名人大、政协委员为网络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力度,让最敏感的问题由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以及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稽查队。
十、加强培训,文化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近年来,我县加强了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办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2%,在岗职工7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业务培训,中级以上职称2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
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有文化员32名,其中专职文化干部23人,15个乡镇均有骨干业余文艺团队3支以上,其中石浦镇已建有摄影、书法、音乐、音舞、合唱、越剧、民族乐队、京剧票友社等10支业余文艺队伍,而且活动较为正常;丹东、丹西、爵溪三街道社区也相应成立了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了城乡文化团队网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按照上级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象山的文化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标志性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基层文化工作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快、文化干部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但我们一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前进。
第四篇:县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情况汇报材料
象山县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情况汇报材料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2000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了《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宏伟目标和到2005年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阶段性目标。会后,我县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对照浙江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开展了争创文化先进县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开创了象山文化工作的新局面。现将近五年来争创浙江省文化先进县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扎实。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有力,基础扎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化事业发展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二是文化事业经费进一步得到落实,县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中文化经费项目单列,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三是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有保证,人员编制落实;四是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文化经济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集中财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的要求和“早投入、早建成、早使用”的目标,完成了县人民广场、县广电中心、县体育馆、县图书馆等四项文化标志性建筑。县人民广场地处象山港路东南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60亩,于2001年3月动工建设,2002年春节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广场已成为市民工作之余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和节庆日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主会场。县广电中心位于县人民广场西侧,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于2003年3月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县的一项标志性建筑。县体育馆地处县人民广场东侧,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规模2468座,于2001年12月28日开馆,成为了我县承接举办各类室内高规格上档次体育赛事及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县图书馆新馆座落在县高职成教园区内,总投资1225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3年9月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外,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的还有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博物馆以及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县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形象建筑,选址于县人民广场南侧,计划投入30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现只等选址地块内的厂家搬迁即可上马。县博物馆项目建设目前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计划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700余万元,现正开展征地工作。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现已列入“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个亿,占地186亩。以上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使用或规划建设,必将有力推进象山文化事业跃上新台阶。
1、县文化馆馆舍面积已达到2660平方米,目前已由国家文化部发文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几年来,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县群文事业的龙头作用,承办和参与市、县级各类大型群文活动,开展正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活跃文艺创作,每年有不少获市级以上的作品涌现。同时利用现有场所,设立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和活动室,办班培训工作有序、活跃、正常开展。
2、县图书馆新馆舍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到17.3万册,较早实现计算机管理,于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目前,新、老图书馆应市民的要求,两地同时对外开放,并实现“联网”(意即新馆借的书可以在老馆归还,老馆借的书也可在新馆归还),方便了读者。同时,认真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完成县图书馆、石浦文化馆荔港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和工作任务,倡导和普及全民读书活动,营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浓郁氛围。
3、象山剧院是国家乙级三等标准剧场,现通过承租给他人经营,引进社会资金而得以重新装修,目前剧院里外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变成了演艺大舞台,每天均有组台演出,剧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倾斜扶持,村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乡镇文化以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村级文化以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认真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规划和开展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积极发展村镇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五年来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和完善提高。目前,全县18个镇乡街道已创成13颗省市级东海明珠,其中省级4颗,明珠覆盖率达72%。在创成省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均建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而且图书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专设少儿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场所。在创成市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文化站所属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面积也均超过500平方米。“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同时也带动了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2001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村落文化建设,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象山县创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每年年底由文体局会同县委宣传部组织实施评审,主要采取听、查、看、评等方法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示范村给予一定奖励经费。几年来,我县的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01命名的第一批村落
文化示范点有5个,20026个,20038个。其中达到市级标准的村落文化示范点有西周镇土桥村、贤庠镇盐厂村、黄避岙乡龙屿村、墙头镇墙头村和石浦镇石浦渔村等5个。今年计划创建10个,其中达市级标准4个,目前创建氛围浓厚。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自2003年制度出台《象山县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以来,已有丹西街道瑶琳社区创成县级示范点。
四、注重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象山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繁多、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象山竹根雕在国内独树一帜,目前我县不但已形成了一支在当代根雕艺术发展上有一定影响的竹根雕骨干队伍,而且有生产“仿古竹根雕”产品的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六七百人。代表人物有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等,他们的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根艺展览上屡获金奖,其中《人之初》、《两小无猜》、《智者》等一批精品已成为传世之作。1996年象山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当前,由张德和个人投资500万元建设的张德和根雕艺术馆规划选址已定,现正在积极筹建中。鱼灯、马灯是我县的又一特色民间艺术,尤其在石浦昌国,灯会(主要是鱼灯、马灯)活动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形式,1996年被宁波市文化局评为“灯会之乡”,2000年初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在我县颇为盛行。2000年,民间艺术家谢才华的剪纸作品以长度和套数之多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以谢才华为代表的象山剪纸,现已成为宣传象山的一个驰名品牌,不但在宁波文化网上设专栏展示,而且开发制作成文化产品作为馈赠之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谢才华个人筹资建设的剪纸书苑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海洋文化、渔文化是我县的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年初,我县以研究开发渔文化为重点,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将分课题、全方位地对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筹划建设渔文化专题博物馆,对象山渔文化起源、表现形式、海岛海洋故事与传说、鱼的传说等整理成文,筹备出版渔文化系列丛书。去年以来,我县文化部门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一乡一品)的同时,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目前已确定重点保护对象为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爵溪渔鼓、细十番、渔歌号子以及根雕、剪纸、农民画、速写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并已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石浦文化馆吸收离退体老同志还成立了以演奏细十番为主的民乐团,素有“渔歌王子”之称的纪云飞渔歌专辑(MTV)已完成前期录音等工作,茅洋乡还成立了农民画培训基地。自年初开始,我县集中时间和精力,调动县内外文化名人和专家,对已故的著名民间艺术家、农民画家高妙兰的遗存作品和文稿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从中挑选部分精品,结集出版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为研究农民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而也被列为宁波市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于5月30日在我县举行的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的首发式、高妙兰农民画展和高妙兰作品研讨会,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共识和高度评价。
五、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1、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单位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类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以来,由文化部门精心组织或参与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每年数十次以上,诸如连续六届的中国开渔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三月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活动、海鲜节主题文艺晚会、民间文艺大巡游、省模特大赛、市群众声乐大赛、市书画大赛、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县新春团拜会、县“两代会”文艺专场以及县人民广场每月一次以上的大型文艺晚会等。这些大型活动既有综合性文艺演出,也有一定规模的书画展示;既有室外广场活动,也有室内剧院演出。但每项活动声势浩大,场面壮观,成效显著,成为人民群众一次又一次文化艺术的盛会。同时,文化部门积极扶植农村民间剧团、学校和有关企业、老干部局和老龄委文艺队等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共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目前,我县的社会文化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城乡共同繁荣,重大活动异彩纷呈、小型活动丰富多样的新局面。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和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重视对各个层面、不同对象文化活动的整体培植和推进。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积极指导和协助社区、村镇及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爵溪街道的企业文化已形成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队伍,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成为制度;以象山中学、丹城三小、石浦小学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丰富活跃,学生文艺创作作品屡有获奖,全县中小学文化艺术活动接连不断;丹东、丹西街道的社区文化艺术节越办越红火,规模、档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县图书馆知识拥军结硕果,自1987年与五狮山观通站签订共建协议以来,以书为桥,坚持知识拥军17年。今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作了相关报道;为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多次开展全县“家家乐”文艺大奖赛,同时开展“十佳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贯彻落实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方针、政策,协调、协助抓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老年文化活动,目前我县重阳节、“夕阳红”等老年文化活动正常,队伍稳固,已成为全县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文艺力量;按照“儿童优先”的原则,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少儿文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所有这些活动,均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后象山人民的精神面貌,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文化下乡创品牌,服务基层开新篇。自1990年始,文化部门就把文化下乡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至今已连续15年,共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展销、文化咨询、培训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350余次,足迹遍及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角角落落,观众累计60万余人次。尤其是2001年以来,文化部门通过成立“心连心
寨遗址、二湾摩崖石刻、爵溪城墙为代表的海防文化遗存,以东门天后宫、渔山灯塔为代表的渔文化遗存,以殷夫故居、贺威圣故居及烈士墓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遗存,体现了我县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塔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考古专家提出“塔山文化”的命名。东门天后宫,是渔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密,为省内仅见、国内罕见。赤坎游仙寨遗址,为一长方形城垣遗址,在省内同类寨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湾摩崖石刻是明代军队生活的反映,“视卒当如婴儿”条幅,宽达一米多,字体遒劲有力,体现了我县民间石刻艺术水平。我县馆藏文物丰富,现已登记入册21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8件。
九、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通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已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逐步形成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5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9家,印刷单位158家,音像经营单位99家,体育经营项目75家,网吧89家,主要集中在丹东、丹西街道和石浦镇。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上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餐饮、交通、宾馆等其它三产的发展。同时,坚持守土有责,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经营秩序。2000年以来,文化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相继开展了娱乐场所暨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以及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系列活动。从社会热点着手,克服畏难情绪,把全县88家电子游戏营业场所压缩到目前的7家,收缴整机271台,游戏机电路板600余块,并对收缴的电子游戏机和电路板进行了集中销毁。从2001年底开始,文化部门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对网吧开展了专项治理。通过政策性指导兼并等办法,取缔无证照“黑网吧”35家。同时加大了对未成年人违规进入网吧和超时经营的查处力度,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制订了相关管理细则,并不间断地开展零点执法检查,聘请多名人大、政协委员为网络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力度,让最敏感的问题由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以及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稽查队。
十、加强培训,文化队伍建设扎实有效。近年来,我县加强了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办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2%,在岗职工7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业务培训,中级以上职称2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有文化员32名,其中专职文化干部23人,15个乡镇均有骨干业余文艺团队3支以上,其中石浦镇已建有摄影、书法、音乐、音舞、合唱、越剧、民族乐队、京剧票友社等10支业余文艺队伍,而且活动较为正常;丹东、丹西、爵溪三街道社区也相应成立了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了城乡文化团队网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按照上级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象山的文化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标志性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基层文化工作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快、文化干部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但我们一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前进。
第五篇:争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汇报材料
落实课改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改旨在与时俱进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一年来,我校借课改东风强化学习、转变理念、积极探索与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新机制,强化学校管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都走在了全乡前列,真正起到了乡中心小学的窗口和示范作用。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章丘市文明单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人本管理新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基于此点认识,我们学校确定了“贯彻人本思想、重视名师培养、带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创新”的治校思路。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五管”齐下,以构建人本管理新机制。
1、强化师德,促敬业。
结合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条例细则,以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七要七不要”为重点,要求以德规范为标准,教师“树立三种形象、倡导四种风气、铸就一种精神。”即树立遵守公德、不卑不亢的社会形象;谈吐文雅、为人师表的校园形象;知识渊博、爱心育人的课堂形象。大力倡导学习研究之风、团结协作之风、勤业敬业之风、勤俭节约之风。铸就“充满激情、崇尚务实、倡扬创新、追求卓越”的章丘教育精神。
2、学习理论,促更新。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新课改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保证学习效果,使教师学有所获,真正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我们制定了教师学习制度,学习时间、地点、笔记字数、心得体会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而且每周六上午都组织教师或观看录像聆听专家讲座解读课改纲要或集体备课交流心得。使老师们在思想上尽快走出了旧框框,走进了新课程。在观念更新上学校提出了五个转变。即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为学生终生奠基;变经验为科研,科学指导、创新施教;变责任为情感,把爱撒在学生心田;变单一为多元,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
3、加大培训,促提高。一年来,学校出资5000余元派出30多人次先后参加了新课程上岗培训、高级计算机培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济南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山东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等。我们认为学校资金虽然紧缺有限,但拥有一批好教师就是学校最大的财富。
4、转变机制,内部激活。在教师考核方面,学校运用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一改过去以教学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将德能勤绩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师互评、教学管理人员评价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既调动了老师们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又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加大投资、强化科研,创新施教。近年来学校从功能室建设 到设施配备都加大了投资力度优化了育人条件。现学校图书、仪器、器材配备都均达省颁二类标准。现学校正以争创济南市教育示范乡镇为契机积极筹措资金使内部设施优化升级向省颁一类标准迈进。
根据市育局教提出的“加强管理、科研兴教”行动计划,学校通过“压担子、定任务”、“抓点带面促中间”等措施,激发了广大教师“靠科研促创新、靠创新促提高”的教科研热情。上学期有两名教师在济南市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教案设计比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两名教师在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本学期至今,学校就有2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现我校52名教师中,本科学历者12人,专科学历者24人,有7人正在进修本科,二人正在进修专科。有章丘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7人,济南市优秀班主任6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落实常规 强化教研 构建教学管理新机制
教学教研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实施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三级监控分层管理狠抓常规落实保证开全课程上足课时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教研力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大力倡导教师集体备课,强化教研氛围。新课改强调的是合作、互动、整合、交流。我们倡导各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强化教研意识,学校根据平行班不多的实际,要求每人拿出一个课题供集体研究、共同出谋划策以达最优方案,以在同一类型课题中推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靠各教研组以主要精力抓教研。学校每周三都进行 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地点、有中心发言人。
2、倡导无讲桌课堂。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要求各班撤下讲桌,让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感,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互动。
3、抓好课堂教学,倡导八个突出。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八个突出:即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流;突出小组学习;突出个性发展。
4、开发学校课程,加强教学研究,强化思想渗透。辛寨是抗日英雄辛锐烈士的故乡,辛锐精神激励并孕育着数千万齐鲁大地的英雄儿女。根据实际,学校拟定了以《辛氏三代》为教材的学校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教育。
5、以生为本,学生参与管理。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以少先队为依托,常规事务的管理都交给了学生。例如,各班的卫生检查、自行车摆放、校报办理、广播站播放、板报宣传、文艺汇演、娱乐比赛,甚至国旗下讲话都有学生组织。以学生评比的结果为依据,由学生主持给各班颁发流动红旗。此举,既激发了学生比学赶帮的热情,也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组织处事、协调管理的能力。给我们的启示是: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学生,学生的管理就会出现奇迹;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学生,学生的管理往往大都超过你自己。例如:以往,少先队队报《萌芽》的办理,往往都是由老师选稿、编辑、设计,但时间一长就会容易呆板,但交给了各中队,搜集资料、撰稿绘画,排版 刻印等一切事务完全由学生处理。学生的才思让人惊讶!漫画版、诗画赏析版、趣味数学版、优秀习作版……应运而生,给人以百花齐放之感。虽显稚嫩,但也掩藏不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气势。再如:学校卫生由老师负责时,每天的果皮纸屑总是不断,但交给学生负责时才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
6、开展丰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举行大课间活动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首先要求班主任学会了三十二步舞,然后利用两周课外活动的时间,由各班主任教会学生。学校要求课间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在眼保健操、广播体操、跳绳、踢毽子以及三十二步舞中增强了体质,在民族音乐欣赏中陶冶了情操,在共同参与中达到了情感的沟通。在大课间活动比赛中,我校学生以整齐的队形、规范的动作、优美的舞姿博得了济南市领导的好评。
7、探讨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以往,各门学科的作业都是用分数或“甲乙丙丁”、“及格不及格”来评价。学生对待教师的作业评价毫无兴趣。这样的评价在索然无味中自然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指导价值。现在,学校要求老师们都在各科作业中积极探索运用欣赏性的语言指出学生的长处,委婉式的语言指明改进方向,变枯燥无味的等级评价为文字描述式的人文关怀或争花戴星似的激励。
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学生则会黯然失色,从多个角度看学生,学生就会千姿百态。学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多项“争星戴花活动。”让老师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一石 激起千层浪。仅本学期至今各特长组分别组织了速算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舞蹈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书法比赛、跳绳、踢毽子比赛等,达10余项之多。小书魁、智多星、先行者、小诗人、小能手、小画家等名星辈出。学校四百余名学生颁发奖状近三百张,学生人人找到了自信,个个挺起了胸膛。给我们的启示是:发下一张奖状犹如播下一粒种子,收获的是学生的自信与成功的希望。起初,老师们对各项活动的实施也担心是否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活动,班级的凝聚力强了,师生关系顺了,学生的心齐了,参与的热情高了,上进的心足了。
8、开拓渠道,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落实规范,注重养成教育。
通过班校会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并使之耳熟能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受益终生。
(2)注重少先队建设,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通过少先队组织的升旗、广播、校报《萌芽》办理、中队活动、大队活动、辛锐事迹讲座等一系列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坚持六个切忌,提倡十个方法。
六个切忌即:做学生思想工作切忌时曝时寒、忽冷忽热;切忌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切忌对待家长指责训斥,把责任全部推给家长;切忌动不动就让学生停课或变相体罚;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切忌说了 不算,定了不干;要学生做到的切忌自己不做。
十个方法即:正面教育,思想启迪;调查研究,有的放矢;表扬为主,扬抑相辅;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谈心交流,良师益友;激励先进,转化后进;言传身教,榜样示范;预测动机,引导行为;陶冶教育,潜移默化。
学校系列做法分别以《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德育实效》、《推行新课改 构建学校管理新机制》两篇专题报道的形式在章丘日报教育版头版进行了报道。
三、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机制
环境对育人的作用不可低估。整洁优美、和谐向上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催人奋进。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美化绿化的同时,各班都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及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园地;院内张贴警句格言让墙壁说话,植树养花让草木有情。“轻声慢步静我校园”、“绿草茵茵与我做伴”……从校内到校外处处都荡漾着文明之风,使学生在规范中得到约束,在名言警句中得到真理的教诲,在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起到了桃李不言、润物无声的作用。
0五年四月份山东省督导团来我校验收时,学校虽然校舍陈旧但是以准确无误的档案、洁净典雅的环境、文明多姿的校园文化、娴熟高效的各室管理、精神抖擞的师生面貌博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好评。
风物长宜放眼量,瞻高瞩远计未来。相信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中心小学人在下步工作中定会秉承敬业乐教务实高效的优良品质,在我 校“团结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旗帜的引领下自觉学习、勤奋工作,积极探索与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章丘教育“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07.7.7
辛寨乡中心小学
辛寨乡中心小学
20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