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文化的资产负债表-集体偏好伪装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的资产负债表——集体偏好伪装与区域经济发展
□ 陈劲松 2006-3-16
一.从“电线杆指数”说起
记得在中国房地产刚兴起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中国沿海一带掀起第一拨香港商人投资大陆房地产的热潮,当带着现金踏入中国各城市的港商们头一次经历了“红地毯、招商会、签约会、酒会„„”之后,他们发现所有的地方都被介绍为“热土”、“黄金宝地”和“最佳投资环境”;所碰到的政府官员都是“热情为投资者服务”;所在地的人民全部是“民风淳朴”和“热情好客”;所接触的项目都是“最后的黄金机会”;给自己牵线搭桥的人(当时港商称之为“盲公竹”,就是盲人手中的探路棒)都神通广大的时候,他们有点发懵。
类似的情况其实今天也差不了许多,如果你翻一翻最新的《香港商报》、《文汇报》和《大公报》,几乎每天都有内地某城市的招商介绍,而且一定是几个大版,一定是领导致辞,“热土”的介绍,加上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已经成为招商的文化定式了。
还是说港商发懵这件事,在稀里糊涂懵了几年之后,大家发现应该总结一下,请那些投资先辈们“教路”,我就是在一次业内人士聚会的场合学到了“电线杆指数”这一观察投资环境的概念的。
它是说,到哪个城市投资搞房地产,不能只听表面的介绍、规划、数字和态度,听来听去都是“热土”你怎么办?有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走到那个“热土”的大街上去看电线杆,如果电线杆干净整洁就不要投资,反之电线杆上贴满了小广告(今天人们称之为脏、乱、差的“补丁”和“膏药”)的话,就可以放心投资了。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城市爱国卫生运动的一大敌人就是贴在公共场所的小广告,必动员广大的群众除之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电线杆还如此地不争气,显然意味着:i外来人口增加;ii消费多元化;iii民间的经济活动不可遏制地增长。这比什么说明会都更能说明当地的实际情况,当然这是上个世纪的事儿。如果举实际的例子,深圳与珠海可以验证,两地的投资之收益表现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电线杆指数”告诉我们“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这在今天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大西北”、“中部崛起”、“天津沿河战略”、“9+2”、“长三角龙头”等全面城市群竞争中,不是没有借鉴的意义。
二.文化热与群体的偏好伪装
今年关于晋商、徽商的电视剧大行其道,当然《大宅门》、《大染坊》等也着实非常红火,可以相信不用太长的时间,关于“浙商”、“津商”、“潮商”、“客商”(客家地区的商人)的传奇故事也会接踵而来,鉴于赵本山成功演绎了“黑商”(黑土地的商人),那么其它各商不也是值得我们期待了吗?“商道”和“经商文化”业已成为著名EMBA的热门课程,那么某个区域的经商文化成为该区域的主打卖点应该是大势所趋了。
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一件关于区域文化的事,而是不太文化,更像是一个区域群体简单的符号化,或者说是群体的偏好伪装。
记得一次去海南,在饱览了自然风光之后,被安排实地体验当地独特的椰林寨文化之“苗寨”和“黎寨”,喝过米酒、吃过小食之后还与当地“淳朴”的青年们一起跳舞,就觉得不如在深圳的民俗文化村自然。明知是假的,还当真,有被当傻子玩弄的感觉。
“电线杆指数”的原理,始终让我对声称的区域文化有着另类的观察。关于“集体偏好”(也就是区域文化),西方人说的值得我们参考,“一个地区某时的集体偏好,是由那些声称有此类偏好的人所决定的”。换句话说,集体的大多数是无言而沉默的,而某些人的声称偏好就定义了集体,你问那些无言的人们,他们也乐观其成。比如赵本山的偏好是幽默,说话一套套的顺口溜,人们会认定东北人都有这个优点,这会使相当多的东北人觉得自己对不起听众,但他们不会否认东北人群体有这个毛病。
在市场经济下,集体偏好的伪装更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大家千万不能把伪装真当那么回事儿,有时戏演得时间太长了,自己也分不出真假,就像《霸王别姬》里的张丰毅说张国荣那样“不疯魔不成活”就不好。
想起了潘石屹前年讲的一个故事,说他去亚布力开企业家论坛,当地的领导们着实地表现了黑土地人的豪情、爽快和干劲,令人心里热乎乎的,有一天开车经过某公路,大标语上还写着“谁得罪了投资者,谁就是人民的敌人”(大概),初看还觉得体现了当地人所有的豪爽特征,仔细一琢磨就不太对劲了,这么简单就可以划分敌人了,还有法制吗?我相信领导们竖这块牌子一定是想欢迎投资者而不是吓唬投资者,可是“太入戏”了,结局就不可控了。
三.区域文化的资产和负债
这些年“发展经济学”这门学问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好像并没有发展起来,按照张五常的看法是这门学问本身一无是处。我在读研究生时倒是上过这门课,记得是投入与产出之类的关系,并没有区域文化的因素。但是现在各区域都在文化上大做文章,显然文化上的投入与发展大有关系。但是,应该把文化上的投入看成区域的资产还是负债呢?这才是文化投入的前提。
维托尔德.雷布金斯基(Witold Rybczynski)在《城市生活》(Urban Life)一书中说: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美国人将自己的国家建立在地理限制较弱和同一性较高的“解放的美国风格”,而不是选择旧世界的“解放城市风格”的格言上。这样,美国的价值观和具体地域之间的关系便一直没有欧洲密切,而且美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其说是通过城市的建筑,不如说是通过一种城市化的中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来展开的。(1995年,第五章)
我认为既然我们要发展区域经济,而不是要封闭区域经济,在文化上,我们的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就不能学欧洲,而是学美国。无论怎样强调你的区域特色的偏好伪装,你真实的文化因素要在几个重要的方向成为资产而不是负债。
1)在地理和社会流动过程中,过分强调区域的群体偏好是负债,而人们整体性的个性化是资产。原因很简单,经济大发展过程是大量移民聚集的过程,而历史已经证明了大移民的文化驱动力是个人的自主发展。
2)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过分强调区域文化价值观的统一性是负债,而异质性、差异性和杂交性是资产。“城市应该自豪地为人们提供保护性的社会空间,从而使人们能够安享自由并逃离压迫。”
3)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没有清晰界限的文化,而强烈干预私人生活的是负债,反之是资产。
写此文时,李安已凭《断背山》夺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把一段同性恋拍得凄美的确是看点。其实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领先的大都市已经完全在文化上接纳了、而且公认这类人是最有创意和艺术天分的(自主创新),而中国哪个区域的文化可以做到不仅包容,并且接纳?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检验区域文化是资产还是负债的试金石。
第二篇:矿冶文化与黄石区域经济发展
矿冶文化与黄石区域经济发展
黄石是矿冶文化的加速器和矿冶文化进化的容器。明显的保存着矿冶文明的历史精华和现实的精华,贮存着、保管着、积攒着矿业文明,又是一个矿冶文明的传播者和流传者。铜绿山古铜矿的发现,向世界揭开了古矿冶千古之谜。据史书记载:三国、晋、宋、梁、陈及唐、宋、明、清等历史阶段,黄石的铜铁资源均被利用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矿冶文化是黄石的根,更是黄石城市之魂。数千年延续传承的矿冶文化是黄石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是黄石历史发展的缩影,有着独特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特色,其深厚的矿冶文化元素已经渗透到黄石人的民俗民情、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黄石有着悠久辉煌的矿冶文化积淀,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特质,深厚的矿冶文化底蕴。
黄石三千年的矿冶文化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黄石走向世界、向全球发出嘹亮之音的最大优势。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用锤子、斧头、铲子等工具,书写着人类的矿冶文明。今天,古矿冶遗址在阳光下向世人诉说着那些年代久远的辛勤开拓的故事。透过气势恢宏的矿冶天坑,令人慨叹的矿冶遗址,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脉搏,更是我们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人类前行的足迹,感受到的是自强不息、薪火传承的精神。它承载的,是我们的明天,是希望。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是中国矿冶的发祥之地,是中国近代工艺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而兴,因矿而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视察的第一家钢铁企业就是大冶钢厂。1953和1958年,毛泽东主席曾两次亲自视察大冶钢厂和黄石大冶铁矿开采原料基地,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石的关怀。2010年8月20日—22日,有着三千年矿冶文化历史的黄石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将奏响华丽乐章。
首届矿冶文化节在黄石举办,这为黄石提供了一个展示、传播城市文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借助文化节的优良契机,发掘黄石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通过对矿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升,把文化营销转化为对推动黄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矿冶产品展览(含观赏石艺术展)活动,推介黄石企业名优产品、特色产品,展示黄石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商机,吸引更多外地客商来黄投资,达到节会效应最大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矿冶遗址,早已冶炼出这里人的灵魂之光,如铜草花一样盛开。这里有丰富的煤、铁、铜、金、硅灰石等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7种,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一。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批“国字号”工程在黄石落户。国家投资建设了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黄石成了名副其实的矿冶之城。
但是随着近代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年复一年逐渐增加的开采量让许多矿山逐渐枯竭,著名的“亚洲第一大天坑”就是实例。湖北黄石在向资源枯竭城市进行转变,多年的资源开采已让其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地质灾害频发、失业率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
等等一系列问题让这个曾经有着辉煌的矿冶文化的城市正一步步迈向没落。矿山无限的开
采,未经优劣分化的资源利用,在带来的远不止经济繁荣和建设的同时,资源的枯竭也变本
加厉加强了黄石的危机,资源枯竭已成为黄石当今的头等问题。如果不谋求转型,或许会“矿
竭城衰”。转型是唯一出路,但也是艰难之路。黄石如何度过资源枯竭时代?
2010年8月20日—22日,有着三千年矿冶文化历史的黄石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
——“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奏响了华丽乐章。这座有着灿烂的矿冶文化的千年古城顿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举办文化节只是一个载体,应将举办矿冶文化节与我市
城市转型结合,并以此为起点,在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之后,继续策划一系列的节会活
动,提升黄石的综合竞争力。
矿冶文化节期间,举办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矿冶文化知名专家等
人员,围绕黄石三千年的矿冶历史、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开展学术讨论,进一步打造矿冶文化
品牌。同时还将举行大规模经贸招商活动。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展经贸招商活动是黄石举办矿业文化旅游节期间的一项“重
头戏”。为此,黄石于8月22日举行黄石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并定下了鼓舞
人心的“211”招商目标——确保邀请客商不少于200人,签约项目不少于100个,协议资
金不少于100亿元。
同时,黄石市正在实施的“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为我们
振兴黄石、谋求长远发展描绘了宏伟的战略蓝图。实现这三大战略,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责
任。经济发展有各种途径,黄石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举办矿冶文化旅游节这样的重
大节庆活动,是市委、市政府站在跳出黄石谋发展、把黄石推向国际经济前沿的高度所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办节,我们可以做到以节会友、以节招商,广邀四海宾朋、诚邀八方
客商,把国际经济发展的注意力吸引到黄石,吸引更多的项目来落户黄石,吸引更多的游客
来黄石观光旅游,达到我们借力发展的目的。而矿冶文化旅游节正是在为“三大战略”宏
伟蓝图鼓与呼,促进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黄石要发展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着眼点放在延长产业链,追求资源的附加值上。
要由‘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型,增强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在建设大城市上,按照“南
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布局规划,推进中心城区与大冶市、阳新县的全面对接和融洽,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突出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在大城市建设上实现城市功能
转型。
第三篇: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加强英模文化的培育,需要努力完善英模人物的选树机制、健全英模权益的保障机制、创新英模事迹的宣传方式、加强区域民众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区域经济 英模文化 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英模文化是指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主体,以英模事迹为载体,以英模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信仰追求、行为规范为内容,往往通过党和政府的倡导和宣传并为广大民众广泛认可和践行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英模人物的形象、事迹、精神及其宣传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仿效行为及心理情感等内容。作为一种软实力,英模文化以其所具有的巨大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注定要为世人所关注。在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英模文化在引领社会风尚、凝聚民心士气、教化民风世俗等方面所呈现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更是日益凸显出其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英模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英模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和职业情操的影响与感染,可以有力地促进区域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英模文化能够促进区域干部素质的提高。通过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所直接或间接折射出来的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必定会对领导干部产生强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为其构建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和责任感,提供精神资源与品质动力。另一方面,英模文化能够促进区域青少年的培养。作为社会的榜样,英模人物极易引起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的敬佩、信服与向往,使之在模仿英模人物行为的同时,接受蕴含其中的崇高精神品格与价值规范,激发青少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中。
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英模人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本位与集体至上的人文传统,积淀着深厚的德义忠信、团结奉献的品德因子。通过英模文化的传播,可以教育民众、提升思想境界、培育道德情操。英模人物还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英模人物既是所处时代现实需要的产物,更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集中反映者。由于这一时代精神及其所彰显的先进性根源于英模人物所代表的普通民众的现实社会生活中,集中体现着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英模文化往往能够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能够在吸引、感召和团结民心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英模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其引领道德、团结民众、凝聚民心的作用,无疑会引导和团结人们为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共同努力拼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现。
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英模文化能够促成区域内部的社会稳定和对外的吸引辐射。对内,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实现需要良好道德风尚的引领和较高政府公信力的维系。对外,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较高的政府公信力,又会成为一个地区生命力的自然挥洒与区域魅力的自然表达,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成为区域社会对外的自然辐射力,从而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尽先机,使本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生产力。英模文化能够促进区域物质文明的发展。从区域内部来说,由于英模人物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其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敬业努力已经为区域社会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加之他们的崇高精神品格和伟大社会实践的感召和引领,又会极大地影响区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操守,推动形成努力进取、向善向上、团结互助的社会趋向,从而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作效率;从区域外部来说,由英模文化所引领的良好的区域社会环境,势必会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进而对外产生积极而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区域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区域的流入,从而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英模文化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如此直接而积极的影响,因此说,英模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英模文化培育路径的思考
完善英模人物的选树机制。英模人物作为社会主流政治理念与价值取向的承载者与引领者,其选择与树立得恰当与否,对于推进区域英模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选树的英模人物应体现时代性。任何英模人物的出现自然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而又必然忠实反映着该时代的精神特质。在当前的英模选树问题上,必须要在积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且努力彰显改革开放背景下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充分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另外,选树的英模人物应展现群众性。选树英模的标准不宜过高,要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来自普通民众,身份、经历与普通民众相仿的英模人物,以其平凡生活、工作中的闪光点来引发民众心理的共鸣,从而为社会所接受、认同,并激发人们学习效仿的信心和动力。
健全英模的权益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相关行政法规体系。区域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与英模权益保障相关的行政法规的制定与出台,针对英模权益保障的相关问题给予确认与规范,确保英模权益维护合法渠道的畅通,并为推动国家层面在已有的普通法中增加有关英模权益保障的相关条款,进而在立法条件成熟时制定相关专门法提供必要的合法性借鉴与来源。二是完善相关帮扶体系。要结合英模人物的家庭环境、先进事迹、荣誉认定等相关信息,构建英模人物档案数据库,为英模权益保障工作提供完备的信息查询与参考,确定帮扶对象。要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社会力量,给予帮扶对象定期、不定期的帮助与扶持,及时解决其在生活、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建立相关监督体系。要借助政府网站及其他新闻媒介,明确英模内涵、奖励标准与发放程序,实现对公共资源分配标准的确定与落实,实施有效而完整的监督,从而使英模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创新英模事迹的宣传方式。在宣传内容上,要坚持平民视角。从实际出发,贴近民众,激发民众学习与效仿英模的信心和内在驱动力。要坚持以情感人。将英模人物的丰富内心情感与先进事迹有机结合,使民众与英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情动人、以情励人的效果。要倡导多元个性。从英模人物的行为与情感细节中捕捉并彰显其个性,并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选树相应的英模人物。在宣传载体上,要综合运用和发挥各媒体功能。建立和加强区域各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优化、整合传统与现代媒体资源的功能与作用,形成优势互补、联合作战的效应,以持续而强劲的舆论态势,增强英模人物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加强区域民众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区域的社会建设。使区域的民众在感受政府温暖、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自觉向英模人物学习,弘扬英模文化。另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素质。加强区域地方史教育,树立家乡故土全面发展的信心与决心。要加强区域域情教育,使广大民众正确认识当前区域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投入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李正治:《试论区域软实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月刊》,2009年第5期。
第四篇: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富源地处云贵交界,东邻贵州省盘县、兴义市,南接罗平县,西连麒麟区、沾益县,北与宣威市毗邻,距离昆明200公里、曲靖75公里,素有云南东大门、滇黔锁钥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34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161个村(社区)、1723个自然村、16.87万户农户,总人口79万人。年平均气温13.8℃,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海拔2000米,森林覆盖率44%,城镇化率34%。富源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97%的国土面积为山区,贫困人口有15万人,水利化程度仅为15.6%,2万余户电网未改造,22.46万人饮水不安全、6.07万人饮水困难,14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主干交通等级率较低。富源是资源大县,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276亿吨,已探明储量87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县,其中储量42亿吨的老厂无烟煤片区为我国江南最大的无烟煤田。全县共有地方煤矿132矿141对井。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滇东电厂和雨汪电厂。富源是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县,“大河乌猪”是继江苏省苏太猪之后第二个国家级地方优良新品种,是云南第一个国家级优良品种,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富源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有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东恒集团。富源是全国魔芋种
矿井5对,技改煤矿7对,完成县域原煤产量2250万吨、实现产值214.5亿元,发电115亿度、实现产值33.5亿元。煤化工和非煤产业有序发展,华鑫焦炉尾气制天然气项目投产,泽鑫铝业铝产品加工投入试运行,以昆钢、德鑫为重点的500万吨煤化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60万吨阳极炭素、2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可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85亿元。三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住宿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可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亿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富源县按照“产业建设年”要求,做实做稳一产、做优做强二产、做大做活三产,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三农问题千头万绪。自然灾害和疫病防治依然严峻;农资价格涨幅过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技干部专业结构单
一、知识老化问题依然突出,装备差、推广手段落后,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尚需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主要农产品面临着市场风险,以“大河乌猪”、“富源魔芋”为主的特色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产品整体质量还不够高,缺乏精品名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强,农产品面临着市场风险。
要性,并加以开放利用,就可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1.资源丰富。富源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境内不仅土地、水能、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更为丰富,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煤炭、萤石、铅锌、硫铁矿、铁、石膏、金等4类21种。除矿产资源外,还盛产魔芋、火腿、蓝莓、银杏、核桃、黄梨、酸菜、酒、豆等特色农副产品。
2.交通便利。境内建成了以2208铁路、南昆铁路、曲胜高速公路和省道205线、101线为重点的交通网络,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做前期工作的富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初步形成了“一主三支两铁”为主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产业定位,调整产业结构。
1.将农业发展放在基础性地位。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一是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壮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扶持发展玉米、马铃薯、优质水稻、牛羊、蔬菜、油菜、生姜、蚕桑等共性优势产业,积极鼓励发展魔芋、大河乌猪、蓝莓、核桃等地方个性特色产业,科学引导发展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共性优势产业板块连片、规模聚群发展,个性特色产业区域集中、中心辐射发展,新兴产业市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二是培育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高原特色农
极拓展市场,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壮大企业发展规模,构建以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全县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煤炭、煤化工、煤电产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综合平衡,通过整体规划,建设一批集规模优势、环保优势、节能优势一体的产值超亿元的新型煤化工企业。三是建好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园四片区”,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引大资金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规范政策扶持,赋予管理权限,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优惠。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以行业协会为主要渠道,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联谊招商、会展招商、顾问招商等多种形式,抓住国家实施云南桥头堡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
3.将第三产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富源县创建“滇东一流县”的重大战略任务,着力突破瓶颈、优化环境,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第三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放宽市场准入、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土地供应、加强资金支持、促进人才引进、完善社会保障、控制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融资力度。设立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参照省、市和其它服务业发达县的做法,拿出
展环境。
2.稳步推进旧城改造。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对县城重点区域进行改造,加大安置房及公益性项目建设。
3.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T、BOT、EPC等多种形式,多方争取资金,加强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排污、防洪、绿化、环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
(三)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
1.留住本地人才。不断增加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千方百计留住本土人才,多渠道培养人才。人才是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完全在于开发使用。教育培训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要实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忻州,留住本土人才施展才能,必须抓好人才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慧眼识才,大胆用才,不仅专家、院士、博士是人才,技术工人、土专家、田秀才也是人才。其次高校毕业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亲情感召、政策吸引、宣传引导等措施,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本土高校毕业生返回故乡,为家乡经济建设效力。同时充分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岗位,拿出一定数量的空额编制,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一批,既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又提高了本土人才的利用率。
第五篇: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 朱翔教授
朱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顾问、专家咨询组成员。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如《湖南省“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城市化进程研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控制规划研究》、《长沙市桔子洲旅游开发规划》、《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等;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洞庭湖水灾减灾的经济学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研究大部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3项:《三峡建坝后洞庭湖区环境生态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湖南省山河库湖开发整治规划纲要》、《湖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研究》;参与我省与长沙市“十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国家教育改革重大项目,担任国家新版中学地理教材主编。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现兼任教育部课程核心组成员,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现在是发展中心城市?或者是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做大了就是城市病,县市区这级就是交通问题、财政问题,5亿元左右是吃饭财政;5-10元之内是过日子,10亿元以上日子就好过一些,30亿元,就好过多了。去年湖南2460个亿收入,GDP2万个亿。但是江苏的苏州下面的县市区200-300亿左右。我们有的市州十年没有上大项目。县里面手里有什么?有权,用权盘合土地。有的县把一中修得好是可持续,搞农业小钱,三产服务为本县服务赚不了钱,为本县发展。还是要搞工业。工程机械做的大,买给谁?搞母城,挂小城,小城分类,产业分工。国家分国税和地税,但是上海、北京和西藏没有分。税收的增长速度(15%)不能高于GDP8%左右。县市区做什么?一是把县城做大,全省用地260平方公里/年。衡南、沅陵、溆浦、石门等地建市。石油的问题,设计经济结构要设计。茶叶出口是农药残留,湘江重金属污染,清水塘的污染;链钢去年亏17.9亿,发展的目的,就是GDP增加,职工的工资要增加啊,考核政府要看老百姓得的实际收入.开发区考核,每平方米交多少税.郊区房子没有人住,城市人没有房子住。盖高楼要慎重,一个县,地价上去后,进城的路是第一路;建广场.搬政府赚30个亿、医院、学校、车站赚五个亿等.城市要有河、水、路、站、要想办法折腾。品牌整合是很重要的,国家要集中连片,每个片都要一个中心。但是各省市都在封闭。湖南的边境的县市区与周边省市对接,会冒出很多亮点和新的增长点。现在劳动力都是用的国外工。洞庭湖的鱼、湖南的肉加工怎么没有品牌?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计算机在湖南,但是没有人做计算机、电脑。苹果手机的磨玻璃42%是在望城工业园做的。酒鬼酒300多/瓶,涨价不对,不涨更不对,真皮的200多/美国的帆布包/2万多。女同志的服装不要丢,八年以后会增殖的,领导不要开多会,要多逛街。领导看看市场、坐一回车、交一个穷朋友。225元/元学生生活费,能不能搞生活费补贴。逛街后的这样的决策才政策。县里面的突破口在那里?要研究。资源是什么?几个县打出品牌。效益就上来了。一个县茶叶都有几个品牌,就有问题了。湖南大米品牌是什么?浏阳烟花品牌是什么?要研究。一是要联合,二是要整合。要谈思路问题。房子不够,撤员;人往那里去。国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改革就是象骑自行车就是往前走。拿个地图的地名,都是文化内涵。湖南的文化古街很多,韶山白天,黑夜是不一样的。白天是外国人,晚上是本地人。没有在这里过夜。凤凰晚上设计不够。还是思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