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五篇]

时间:2019-05-13 01: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篇: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文章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因此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技术进步已成为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首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又面临实现新工业化的任务,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环境失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不能算少,但如果除以13亿人口这个基数,任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只是一个很小的量,在全球6个国土面积超过75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俄、加、中、美、巴和澳)中,我国的重要资源指数均居“末位”。中国的人口增长和资源供应短缺这一对矛盾,无疑主要应通过控制和降低人口压力来解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区域技术创新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生物技术对食品基因的改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再如研究资源的二次利用和综合利用,抓紧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和替代资源,特别是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相对提高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其次,与资源相对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的,许多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甚至不顾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搞“肥水快流”,违规超采、滥采。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按照这样一种粗放模式发展下去,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长期波动,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区域经济竞争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表现在自然察赋、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但是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精神和区域内的制度状况等方面。技术创新是一国(或一定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推动区域文化与制度建设,为区域

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

(一)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城持续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使人们的职业劳动时间减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经济信息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事股票交易等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再如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智能的开发也是无穷的。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不仅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改变了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二)推动区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首先,技术创新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基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创新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己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60%。其次,技术创新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技术创新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市场变得更加瞬息万变,人们的兴趣、需求和社会生活不断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主体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迅速灵活地调整战略和策略。传统的等级管理结构从获得信息到做出决策再到决策的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己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这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创新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制进程,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

总之,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许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很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匾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竟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纪生,刘伯军.技术创新理论探源与本质界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2、尹卫兵,王卉.区域创新组合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4,1.3、庄卫民.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4、唐靖廷.基于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理论与研究.2006,9.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论

摘要:

在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绩。但是,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事物有其两面性,有发展必然也就有牺牲: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为了人类事业的向前发展,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必要保障。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与自然原因。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多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现以鄱阳湖的发展为例: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江西北部,长江南岸,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作为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对鄱阳湖区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号称“鱼米之乡”,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和江西省主要商品粮、油、棉、鱼生产基地。

鄱阳湖流域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多雨、夏季炎热、秋季干燥、冬季阴冷。流域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霜冻期短,为发展各式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鄱阳湖流域气候条件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对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具备良好的条件。

环鄱阳湖区历来是江西省乃至我国重要的优质水产品主产区。湖内共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鳡、鲌等10余种,年产量达2550万公斤以上。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2007年,该区的养殖面积达到313万亩,占江西省的54.9 %;水产品总产量为101万吨,占全省的55.9%;渔业产值达到94.5亿元,占江西省渔业总产值的53%。

但作为传统产业的农渔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定要得到改变。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水面养殖、特色水产养殖和网箱养殖及立体、多样农业,做大产品总量,提升产品质量,做响鄱阳湖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水产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品加工升值能力,全面提升水产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何种产业还是发展到何种地步,一定要注意与环境相适应。切勿为了蝇头小利,而忽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第三篇:论山西省大同市区域经济发展

论山西省大同市区域经济发展 大同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同以它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优势和在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新机遇。

一、投资环境

交通便捷

大同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离首都最近、离出海口最近的一块“风水宝地”。按铁路里程东望北京382公里,西眺呼和浩特285公里,南下太原355公里,北上中蒙边界二连浩特460公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京包、大秦等4条复线电气化铁路及40余条支线、专用线纵横交错,沟通华北、西北、东北和三晋腹地的联系,京大、大运和得大高速公路等10多条干线四通八达,飞机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大同已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

资源丰富 大同市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以外,主要矿藏有铜、铁、金、银、铝、锌等金属矿物和石墨、磷、长石、云母、石灰石、珍珠岩、大理石、花岗石、玄武石、沸石等非金属矿物。大同可望成为资源相对贫乏的沿海及渤海经济圈的矿产品原料基地。煤 炭 “大同煤田”含煤面积926平方公里,探测总储量718亿吨。侏罗纪煤素以低硫、低磷、低灰份、高热值的“三低一高”闻名于世,是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使大同市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煤都”。大同市年产原煤8000万吨,支持着全国5大火力电网、3大港口、6大城市的煤气发生炉以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28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并远销欧、亚、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环境优美 大同市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70小时,大同市建成绿化覆盖面积213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15.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平方米提高到4.6平方米。大力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全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220天。设施完善 大同建成了以光纤传输为主,辅以数字微波、卫星传输等方式的通讯网络,固定电话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数据和多媒体通讯通达全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9个,可传输国际国内特快专递邮件。教 育 大同市有科研开发机构15个,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万人,具有一定优势的专业采掘业、机械制造业、农业、医药 业等。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2.4万人;普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14695人;职业中学校25所,在校学生13865人。卫 生 大同市共有卫生机构3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1 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685人。文 体 大同市共有各类文化体育设施70多个,拥有书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体育场、体育馆等多种现代的文化设施以及艺术表演团体。

二、产业特点:

这些年来,大同市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力度,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多元支柱产业格局,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旅游业以及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也初具规模。农业方面,启动实施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培育壮大畜牧、林草,优质杂粮、蔬菜四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结构由以农为主向以牧为主的转变。畜牧业的比重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38.9%。扶持发展了夏进乳业、佳鑫杂粮、雁门关绿色肉业、森汇隆草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工业方面,在煤炭、电力、冶金、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六大产业培育60户优势企业,目前,六大产业完成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全市工业的90%以上,原煤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左右,洗选配能力占到60%,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067MW,医药产值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呈现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塔山、龙泉工业园区和广灵镁合金基地相继启动建设,国电二期大同2×600MW空冷发电机组,国电三期2*600MW空冷发电机组,大唐云冈2*300MW热电联产供热机组,大唐云冈2×200MW热电联产机组,同煤塔山大唐电厂一期2*600MW空冷发电机组,同嘉公司“双百”万吨钢铁、机车厂SS7E型机车、爱碧玺铸钢轮、大齿集团新增6.5万台的重型变速箱、晋能公司1.6万吨化学硅、宏伟矿业2万吨镁合金一期、威奇达原料药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同煤集团年产1500万吨矿井、国投云峰煤电一体化、大能公司2×135MW热电联产机组、同煤集团4×50MW、开发区3×50MW和阳高、左云2×50MW煤矸石发电机组、山橡集团3万吨氯丁橡胶、富嘉焦化100万吨冶金焦等一批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开工建设,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大力推进“北方商埠”和“旅游胜地”建设,成功举办了五届旅游节。组织参加了“港洽会”、“沪洽会”、“中博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引进资金兑现321.2亿元人民币,14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履约率、开工率走在全省前列。

三、优势产业:

-电力资源优势

大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大同三角区的神头一、二电厂、大同一、二电厂,丰镇电厂共同组成我国最大的输变电网,既满足了电气化铁路晋煤外运的用电,又保证了向京津唐地区供电。大同具有良好的电力生产发展潜力,境内仍有继续建设火力发电厂的各种资源条件,可向东部地区提供成本更低的电力资源。

工业基础优势

大同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势力雄厚。早在“一五”时期,大同就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城市,相继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机车厂——大同机车工厂;我国最大的军用动力机械厂——山西柴油机厂;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厂——大同水泥厂;最大的合成橡胶厂——山西化工厂。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大同已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冶金、机械、建材、化工、轻纺、制药、食品等工业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基础优势

大同地域辽阔,可耕种土地面积多,人均耕地面积三亩以上。具有宜林、宜农的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可发展食草为主的畜禽食品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猪、牛、羊、兔肉食品已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由于地理、气候、季节的差异,大同地区生产的西红柿、茄子、辣椒、土豆等绿色食品,以其品质高、价格低、易保鲜、运输成本小、比较成本大大低于我国别的产区而批量进入京津唐市场。大同地区的气候,适宜荞麦、莜麦、绿豆、小米、玉米等名、特、优杂粮生长,味道鲜、脂肪低、蛋白质高的杂粮食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可大面积在大同地区种植的沙棘、仁用杏等经济林,其果实也是价值很高的药膳食品。因此,大同有望成为京津唐的肉食品基地、蔬菜基地和杂粮基地。

四、重点投资领域:

1、煤炭化工产业 主要是甲醇化工、乙炔化工、化肥、活性炭、焦油加工、煤制油等。

2、装备制造 主要是载重车和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重型机械、铁路机械、基础机械、环保设备、铝镁合金和铝材加工等

3、材料工业 主要是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纳米材料、耐火材料、高岭土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纤维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清洁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4、旅游业 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5、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6、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 主要是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制品、规模种养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业、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等。

7、商贸服务业 主要是专业市场、特色市场、物流、金融、证券、律师、中介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展、房地产、设计装饰、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批发、零售、仓储业、宾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打造提升。

8、基础设施 主要是供水、供气、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旧城改造项目、道路和桥梁等。

9、社会事业 主要是医院、学校、城市公共交通等。

10、其他产业 煤炭、电力、冶金、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提升改造。以往外边人的“大同印象”,一是蜚声中外的云冈石窟,二是动力煤生产基地。可曾几何时,却变成了“云冈大佛披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粗犷式发展的模式和“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历史文化名城的光环悄然褪色。

“忝列全球邋遢城,不振雄风心何甘?”转型发展是大同的必然选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大同的转型发展之路既不局限于以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结构调整,也不搞就环保论环保、就城建论城建的简单“变法”,而是将环境、资源、文化、经济、产业、城市功能、民生等诸多要素统筹整合,科学布局,高度协调,在创优生态环境中安排城市功能及产业布局,在文化品位上充分体现城市特色,在公共利益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和市民尊严。

以“坚持一条主线,抓住两个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为核心,全力加快建设步伐,促进我市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一条主线。经营坚持招商引资这条主线。招商引资是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坚定不移地抓招商引资,这是省赋予大同市的使命也是保持稳定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进步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以国境线这一中心,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招商渠道,促进大同市的经济抓好两个重点:突出抓好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大同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招商引资的“助推器”。把市内的软硬环境建设作为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切入点,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客商投资市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在硬环境建设上,面对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我们一方面积极自辞行资金,一方面采取“借鸡下蛋”的做法,超前规划,梯度推进,分、分步骤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上,我们应牢固树立起“投资商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服务理念。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更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软环境是立区之本,生存之道,发展之基面对竞争日日益激烈的招商引资形势,进一步提出“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口号,本着“亲商、安商、富商”的口号,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客商投资的吸引力。一是抓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成立投资服务中心,建立和不断完善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体系,并坚持衽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公示制、民主评议制度等,这样会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深受客商的好评。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立企业标准化建设领导组,制定具体绵建设标准,使入区企业的建设逐步走上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此外,我们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认真落实有关制度和规定,高效、便捷地为投资商服务,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抓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我们先后制定并逐步健全建设、环境、市容、消防、治安等多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三是抓宽优惠的政策环境。根据发展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出台加快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办法和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等办法,这些有效举措在提高招商政策的灵活度和吸引力上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培育医药支柱产业,壮大市区域经济规模。支柱产业是促进一个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区季、管委会领导经常深入各自的包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工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制药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多方自救意见和建议同时认真执行对新建医药项目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找寻与企业共谋发展的平台。抓好医药企业的发展,成立医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集中力量抓医药企业的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二是积极引进资源深加工项目,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经济效益、发展。

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根据全市产业发展现状,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选和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品加工的尝试和广度,延长产业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年方向发展,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随着入区企业逐年增多和农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而又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家”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市应立足长远发展,按照“创优特色农业“的思路,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狠下功夫。

总之,发展大同市域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十多年来尽管我市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与山西省其他市相比,还有不足之处,与沿海开展区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目前的土地使用规划政策问题影响了市经济的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一事实上应抓住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发扬“艰苦拼搏、团结开拓、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开发区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开放的状态,更加有力的举措,逐步把大同市建设成全省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御东新年区的样板区,为全省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班级:土交1302 姓名:姚卫平学号:131603221

第四篇: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 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主要结果:发现新的原材料及其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重要性: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或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出强大的推动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作用机制:技术创新能够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二是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结果是新的生产部门建立,而一些原有的生产部门出现衰退,甚至消亡。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常常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其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

再次,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如使用不方便、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存在安全隐患、对环境造成危害等,同时,又指出什么样的产品或消费方式有益于健康、环境保护等等,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最后,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使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制度:制度是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中的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些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制度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功能。

制度的重要性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导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

技术创新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认识和行为。

(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如使用人工合成的材料代替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自然资源。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和土地投入的格局被打破,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技术创新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因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凭借技术创新获得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制定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程度垄断的权力。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排斥。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共识。

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硅谷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的电子工业基地。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

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美国“硅谷”,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区,是世界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3)有高等院校(4)便捷的交通(5)军事订货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技术创新空间差异的原因:

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要求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

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风险。技术创新要求有较强的承受风险的实力,只在少数地区进行,其它地区接受或引进创新,导致区域创新的地区差异。

地区之间技术创新差异引起经济增长差异:

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快于其它地区。而且,导致技术创新的要素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方不断地强化。而其它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多的困难,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区域内部因此而存在或加大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如果没有外来力量,这样的经济格局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四、区域创新网络

技术创新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新主体(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或接近,以及各种的地方联系的综合作用。创新主体在地理上的集聚及相互联系的加强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

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

创新资源:信息、知识、政策、制度、规则,资金。

关系通道:会议交流、合作协议等正式通道和日常人际交流、公共活动、休闲活动等非正式通道。

空间:创新涉及的地点和场所。

节点: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扩散行为。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

系统性: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创新可以引发模仿、集体学习等借助系统得以放大。

开放性:创新主体与外界相互联系。

动态性:系统内部要素的数量、规模、联系方式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非中心化或平等性:创新主体及其联系方式不是等级的,而是一种网络 的、平等的。

本地化:创新主体及其节点立足于本地。

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

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学习和创新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协作而降低风险,共同推进区域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创新网络要不断适应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法制、政策、文化环境等)。

全要素生产率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全部要素的生产率(TFP)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出来,故只能采取间接的办法:

GY=GA+aGL+βGK

其中:GY——经济增长率

GA——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

GL——劳动增加率

GK——资本增长率

a——劳动份额

b——资本份额

举例: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劳动创造的资本财物)、土地(包括一切自然资源在内)等生产要素共计100万美元,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美元。那么,这150万美元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美元是由于投入了100万美元的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美元则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如果本的产量比上增长15%,而其中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1]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我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提出我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 —2004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

所谓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同样数量规模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因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出增加。由于这种生产率难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分开,故称之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基于如下思想:总产出增长部分原因是投入(或要素)的积累,部分原因是某种不可观测的数量。也就是说,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就是产出增长不能归因于投入增长的那部分。用简单的增长核算关系来看,即:

δy=δa+αδk+(1-α)δl(12)

式中,δy是产出增长率,δk是(物质)资本存量增长率,δl是劳动投入增长率,参数α是资本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δa就是综合要素生产增长率。在实践中,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就是对上式的变换得到的余数:

δa=δy-αδk-(1-α)δl(13)

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这种衡量指标也称为“索洛剩余”或“索洛残差”(solow residual),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索洛剩余”、“综合(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三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模版]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

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

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下载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大全5篇]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摘要】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或区域的地域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更为坚定不移的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3月30日~4月1日,县政府办副主任孔双木率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赴连云港、徐州两地进行了学习考察。此次考察主要围绕技术创新和技术中心建设等课题学习......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浅析富源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富源地处云贵交界,东邻贵州省盘县、兴义市,南接罗平县,西连麒麟区、沾益县,北与宣威市毗邻,距离昆明200公里、曲靖75公里,素有云南东大门、滇黔锁钥之......

    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 朱翔教授 朱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顾问、专家咨询组成员。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如《湖南省“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城......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与东中、部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

    临沂区域经济发展

    资料一:二、“劳工荒”为什么“荒”?近几年进驻我县的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之所以落户我县,除了看中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准我县地价低和工价低。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

    论经济发展(合集)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是决定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税源管理也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基础。离开了税源管理,税务部门就会丧失依法征税的主动权,提高税收征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