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目标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江泽民曾经提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文化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一)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在文化创新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文化创新的各个环节,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领文化创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文化创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成为引领文化创新的行动指南。
(二)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注重反映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创造,充分吸收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新经验,使文化创新更加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丰富生动、不断发展的,推进文化创新就必须跟上实践的步伐,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深刻体验社会前进的准确信号,注重从实践中汲取灵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三)文化创新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的检验标准。一切先进文化,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推进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创新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要把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价值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创新成果的标准和尺度。要坚持文化创新为了人民,文化创新依靠人民,文化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文化创新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也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基本遵循。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百花争艳的局面;没有解放思想、民主和谐的创新环境,就难以形成繁荣兴旺、名家辈出的学术土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作上要提倡题材、样式和风格的多样发展,在学术理论上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不同学派之间、不同观点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要坚持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多出文化精品、多出创新人才的生动局面。
(五)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深厚根基。要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注重从祖国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长处,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观念的侵蚀。
另外,我们还要首先守主流文化的基本原則。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基本概念既明确了我国主流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指明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它是综合集成并发展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既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既有科学性又有实践性,既是精英的又是大众的。始終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是建设主流文化必须始终坚守的原则和出发点。
其次,必须创新发展主流文化的本质内涵。党的指导理论与时俱进,主流文化也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和时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推动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为根本,不断增强主流文化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以增强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拓展主流文化的社会基楚。因此,必须特別注重扩大主流文化的价值包容性,以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巩固和强化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充分借鉴吸收其他文化形势的有益内核和表现形式,创新主流文化时代内涵,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社会覆盖面和吸引力;注重改革创新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口味。
再次,必须兼容并蓄推进多元文化发展。一元主导必须与多元协调互补才能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否则,就会导致主流文化的固步自封和孤芳自赏。多元文化也只有在主流文化引领下,传承和传播社会主义流值,并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才能赢得社会认同和发展生计。这一文化格局決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必须兼容并蓄,走包容式发展之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統一,文化的创新力在于交流与交融的统一。我們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国外文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之路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篇:树立以用为本理念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树立以用为本理念,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建功立业。近年来,竹溪县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机制,创优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各类人才焕发无限生机和潜力。
一、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才服务发展的理念,人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战略,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把人才战略体现到产业战略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人才与重大项目的对接、与新兴产业的互动,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升级。为全县实施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全县工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在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人才的
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正式调入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团队引进与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公开招录的办法,每年引进30至50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工程,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享成果”。落实人才引进经费,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适当的物质补偿,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培养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各类人才创业和创新能力,特别要面向
全县产业发展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抓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研究制定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逐步推行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适时开展各类专家型优秀人才的推荐和评选活动,注重从优秀人才中发
展党员,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知识、专业结构。优先给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提职晋级,对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使用,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选拔农村拔尖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评审专业职称。对重视人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及负责人进行奖励。
三、大力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新环境,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会议表彰等形式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宣传人才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构建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机制,制定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政策,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来吸引、集聚人才,激发人才创造潜能。打造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在政治上爱护,在生活上照顾,在工作上支持,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让他们在政治上有盼头、经济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
第三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本站推荐)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始终坚持公道正派,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才能选好人、选对人,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创造活力,为矿井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下面,结合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就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科学管理、培养锻炼、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选拨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二要健全完善以公开竞聘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选聘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逐步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突出岗位特点,注重工作能力,强化实绩导向,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完善差额选拔办法,逐步推行差额推荐、考察。三要完善轮岗交流制度。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本部 1
与外部开发单位之间的交流力度,既选派机关管理人员到基层和艰苦环境锻炼,又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管理人员充实上级机关,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本领。四要加强领导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有计划、分层次、按职位建立领导干部后备队伍。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人员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问题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要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一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要着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重点提高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应对危机、把握大局、驾驭市场、化解风险、克服困难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团结职工、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三要着力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核干部的工作实绩。完善考核方法,把考核和平时考核、任前
考察、组织人事工作巡察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管理监督机制
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领导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一要注重超前预防。扎实做好函询、述职述廉、巡察、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对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干部严肃追究责任。加大从源头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完善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选拔任用工作专题报告等制度。二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逐步做到把选人用人政策和标准交给职工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亮给职工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反馈给职工群众,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一要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围绕矿井改革发展,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紧缺专业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积极引进培养行业领域专家学者级高层次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型的科技领军人物。二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要完善教育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促使人人能够成才、人人能够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要以岗位职责规范和能力素质指标为核心,注重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评选活动,激发调动广大职工学业务、精技术、提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积极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要积极主动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他们在岗位上施展才能、实现价值、贡献力量。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同时,更加注重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奖励机制吸引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切实为矿井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激发创造活力 创建和谐校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学校担当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努力把学校的事情办好,协调好与社会的关系及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发展、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不断走向进步的互相协调、文明高雅、令人向往的校园。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围绕“人”开展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具备两个意识:一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二是以师为本。在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只有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才会把工作放在第一。学校工作更是如此,把教师放在第一,就要尊重教师,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服务。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贯彻五种理念:
(一)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才能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做好对学校的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客观实际地评价和定位。在确保学校的品牌不倒,关键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特色加创新的方向,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档次、社会地位的提高。
(二)主体参与
学校贯彻人本原理就必须把师生员工看成学校管理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师生员工的潜力。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管理主体的积极参与。如果一味地依靠强制约束,只能使教师消极地接受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很难奏效。
首先,让师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其次,让师生参与落实学校规章的过程。最后,让师生参与检查结果的反馈。让教师面对面去交流反馈检查情况,形成平等对话,避免居高临下。师生参与制定、参与落实、参与反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
(三)尊重人性
尊重人性是现代管理的核心。遵循人性化管理思路,要求学校的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应该全面认识师生的特点及其表现,灵活地、人性化地去把握和实现。如同一制度因男女不同、年龄结构的不同等特点而加以区别对待、分层要求。根据不同情况(如学生年龄特征)制定相关方案或措施。另外,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让师生自由表现自己,不断创新,弘扬个性的氛围。
(四)促进“人”的发展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必然牢牢把握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个体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领导和教师同心协力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变控制人、约束人为发展人、引导人。培养个性丰富的人才,每一位师生以发展的环境和机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成才都成为可能。不断采取措施增强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关心学校、热爱学校、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活力。
(五)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是人本主义体现的基本理念,必须渗透于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在学校管
理中,师生是管理主体,尊重他们的权益,理解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并且提供可靠的途径,创造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才会赢得师生的满意,也确保了学校健康发展,形成学校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奉献的良好局面。
第三、讲究工作方法
——要力做表率;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表率作用,困难面前站得出,荣誉面前让得出,做教职工的一面旗帜,只有这样在群众中才能有威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一把校长还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理念,远见卓识,指引全校师生的发展方向。
——要学会尊重;这是学校管理者实施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尊重,意识着信任、理解、关爱、平等。所以,在工作中要做到“三个不”,不自以为是,善于尊重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偏听偏信,善于博采众长,全面客观看问题;不独断专行,善于与人合作,遇事多商量。
——要学会交流;要经常深入教工和学生,了解师生动态,倾听师生意见,掌握师生情况。只有掌握大量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正确意见。不过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断提高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学校还可创设多种交流的平台,有目的地展开交流。
——要学会经营小事;以人为本应注意使学校管理富有人情味,这样更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激发情感。而学会做一些小事,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送一份生日蛋、献一朵祝福鲜花、倾一句温馨的话„„事儿虽小,但却温暖人心,使人难忘。我觉得学校要善于经营这些小事,精心设计,把小事办好,这也是人本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四、营造人文环境;
环境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师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在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和谐的人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自己生活得也愉悦。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应做到:
1、倡导说真话、做真人、办真事,切莫造“假”,使教师处于一种公正、公平、真诚的氛围中。
2、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各自的长处和闪光点,恰当激励,使教师始终在良好的心境下工作。
3、尽力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使大家在学校感觉更充实更愉悦。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师提供调节心态的时空。如通过工会组织开展元旦联欢、教工趣味运动会、乒乓、象棋比赛等系列文体活动,给老师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发展是一个学校良好整体氛围的明显体现,只有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实行人性化管理,倡导人文关怀,坚持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增强服务师生的责任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能真正把“国家以教育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才能领导好、管理好、发展好学校,建设一个团结和睦、文明进步、协调和谐的校园。
第五篇: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强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创作生产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民族精神面貌、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追求。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是顺应时代新要求、符合人民新期待的必然举措。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主体。一切先进的文化创作生产活动,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创作生产只有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有繁荣兴旺的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文化创作生产提供了广阔舞台和肥沃土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当代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就能够创作出经得起人民、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贯彻“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贯彻“双百”方针,要在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文化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提倡不同门类和业态的积极创新。要以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动适应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占领网络文化制高点。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精品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能够集中体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从数量上看已经相当丰富,但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必然要求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涌现。要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火热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以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
回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无不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活跃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担当使命,焕发创作活力,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让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