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模版)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子系统。所谓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2004年8月,省公司出台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步骤作了明确规定,为推进这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各基层单位安全文化建设要以这两个文件内容为基础,学习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同志在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真正把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一、省公司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电力工业既是提供全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因此,公司安全生产,事关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是所有单位各级领导的第一要务。新的一届国家电网公司领导班子确定了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公司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发展目标,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可靠。只有保证电网安全,才能实现公司的资产优良、服务优质和业绩优秀。坚持安全第一,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客观要求,是关系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我们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尽的责任。
多年来,公司系统在抓好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安全生产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放在突出、重要的基础地位,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监督管理网络,先进的设备和安全投入的逐年加大,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安全生产情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在安全生产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事故隐患依然不能杜绝。要实现除不可抗力,任何意外和事故均可避免的目标,很多领导和员工还是心中无数,一谈起安全生产,依然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许多企业当前的安全生产,仍然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通过对电力安全生产现状的思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技术的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我们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2、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公司文明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员工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每一名员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使企业尽快走出事故导向的操作和思维、管理模式,实施超前创新,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文化制度约束全体员工的安全行为,使每一名员工自觉地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以及应具有的安全道德,从而能自觉地遵章守纪,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做到三不伤害,提高整体的安全水平。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良好的安全氛围和系统的安全文化熏陶人,对
员工潜移默化,最终形成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开拓前进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可靠感、依靠感和归属感。
3、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安全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拉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标志着企业现代化的水平,标志着企业文明管理的水平。
安全文化不单是指员工安全知识的提高,更是指人们对待安全科学技术的态度;不单是指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产生的成果,还包括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和所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准则;不单指有序的安全生产环境,更是指产生这种环境的文化基础;不单指企业领导做出的安全决策,更是指这种决策折射出的领导者信仰的安全哲学;不单指事故的下降值,更是指对待这种下降的心理态势......。总之,企业安全文化是渗透在安全管理一切活动中的灵魂所在。安全管理主要是管人,管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监控,而是运用文化的微妙影响。安全文化能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自觉自律中舒畅地按正确的方式行事,规范和控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安全行为。
二、公司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培育途径
建设和培育公司安全文化,必须遵循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树立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指导思想,坚持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本功抓起,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文化的灵魂,把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安全文化的精髓,把以人为本作为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先进的设备,标准的作业环境作为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用“三铁(铁的制度、铁的面孔、铁的处理)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坚决杜绝电网稳定破坏事故、大面积停电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全面提高安全工作水平。
目前,尽管公司系统各单位在培育自己的安全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先进一流的安全文化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当前各单位要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要求,从“设备、制度、素质、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1、按照“健康无损、维护及时、运用规范”的要求,保证设备健康无损,构建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设备是企业经营的物质基础,也是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形象。设备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本质上是人的认识和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和观念水平,就会有相应的设备质量标准和设备形象标准。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对设备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设备管理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外形内质俱佳的设备、科学严格的管理、及时细致的维修保养、正确规范的操作运用才能保证安全运行的要求。通过设备管理这个环节打牢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要完善电网设备管理,严格执行设备技术标准、运行规范、检修规范、监督规定、反事故措施等,从设计、招标、安装、调试、运行、技术监督和检修维护的全过程,加强安全质量管理,保证设备的健康水平。要确保对设备维护、更新、大修的资金投入,做到应修必修、该换则换,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按照“因地制宜、简洁实用、操作性强”的要求,保证制度有效执行,构建安全文
化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形象和水平,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因单位而异、因岗位而异、简洁实用的规章制度,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力。刘振亚总经理在国家电网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加强科学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的根本手段。有制度不严格执行,比没有制度的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理顺生产各专业的管理体制和机构、岗位设置,建立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运作机制,仔细梳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站、所和班组,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建立一套比较实用、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奖惩分明,严格考核,保证规章制度执行到位。要大力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坚决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加强对工作现场的安全监督,对违章行为,必须认真纠正,严肃处理,做到违章必究。对于因为工作懈怠,导致事故和严重失误的,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性化管理,让员工感受到执行这个制度是对自己的关爱,对别人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规章制度的落实重在明确责任界面,提高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实现人人都是安全点的要求。
3、按照“提高素质、体现价值、保障安全”的要求,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构建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
人的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最关键的因素。提高员工素质,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员工素质要从电网企业的每一个岗位做起,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重在抓好一线员工(运行操作、维护、检修人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着手建立安全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等各方面必要的考试题库。让大家通过学习培训进行过关考试。过关上岗,过不了关就再学习。通过这个办法,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岗位技能。通过考试考评,形成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增强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心;通过创造安全文化氛围,转变每一位员工的安全观念。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4、按照“规范有序、展示特色、享受环境”的要求,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构建安全文化的外部条件。
环境状况体现管理水平和审美境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作用。环境包括设备环境、工作场所的环境、生活环境和外部景观环境。要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营造一个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环境,就是使员工所处环境既具有约束作用,又具有展示作用。约束作用体现在规范有序上,指示、提示、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比较完备,体现对生命的关爱,有利于安全生产。展示作用体现在各自的环境特色和审美情趣上,让职工身处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享受到工作的快乐,体现快乐工作的境界。
三、准确把握安全文化建设起步阶段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加强领导,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素质。领导者好比种子,通过他们把安全价值观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进而通过细致的工作和努力的实践不断进行培育,就能最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第二,紧紧围绕企业实际,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文化推进过程中,各单位要注重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一般说来,专家学者总是喜欢把企业文化分为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三个层面加以研究和分析,而省公司从四个方面制定安全文化总体思路和框架,更结合实际和具有操作性。各单位要在总体框架下,结合工作实际,具体组织实施,使安全文化建设总体框架的四个部分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各自的特色。体现省公司和各单位管理层面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体现企业文化分层管理、分层建设的原则。各单位可以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的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第三,不断创新安全管理的机制和安全文化的培育手段和方式。在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情况,根据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吸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人的文化行为一定要靠文化来影响,安全文化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一切的宣传和教育形式传播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的目的。
第四,利用一切手段和设施,加大对安全文化的传播。要把对安全的宣传摆在与生产管理同等甚至比其更重要的位置来宣传。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但一旦形成,则具有变化人、陶冶人的功能。
总之,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培育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公司长治久安的安全局面一定会到来。
第二篇:建设空管文化 营造安全氛围推进
建设空管文化
营造安全氛围 推进“细节”管理
太原空管中心
当今社会,但凡先进企业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能够体现出先进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作为太原空管中心的管理者深深懂得:一个企业员工具备较高的学历和先进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一个崇尚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团队精神的队伍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在总结过去企业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符合我们中心实际情况的六字文化:“风正、心齐、气顺”。其内涵就是把保证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推行细节管理,同时在建设空管文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上下功夫,做到安全管理的精细化、工作责任的具体化、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人员管理的人性化。通过空管文化和细节管理的有效结合,以安全促管理,以细节推进空管文化建设,使我们中心的空管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使中心的空管运行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
下面,我就多年来中心在空管运行、安全管理及空管文化等方面的体会,分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建设空管文化,营造安全氛围
我中心自2001年12月独立运行伊始,中心管理者就清醒的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员工
— 1 — 队伍,要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就必须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空管文化。通过总结,我们认识到,中心过去的企业文化和安全管理一直停留在被动接受和机械仿效阶段,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较少,安全管理属于粗放型。通过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我们总结出了使太原空管中心健康、稳定、发展的空管文化:“风正、心齐、气顺”。这六字空管文化,赋予了我们每一个太原空管人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它的深刻含义体现了太原空管发展的时代要求。“风正”代表着领导干部思想作风正派、勤政廉政,员工爱岗敬业、亲和一致,它是保证空管安全工作的先决条件;“心齐”意味着全体干部职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各项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干群之间,分工合理、协调顺畅、配合默契,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气顺”体现在工作时严谨有序,休息时轻松安逸。
针对中心成立之初,人员多、底子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情况,中心紧紧围绕这一文化理念,以安全为前提,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机构、理顺关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了《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太原空管中心规范化管理手册》、《太原空管中心岗位运行管理手册》,建立了“三级安全检查”制度,通过自查、抽查、跟踪检查、跟班检查等方式,规范了员工的行为,使中心的各项管理步入了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此外,我们还针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员工不求上进、满足于现状的问题,出台并推行了《太原空管中 — — 2 心末位考核管理办法》。该《办法》共有69条规定,其中规定了:按照单位人员总数2%的末位名额比例进行分配,领导干部和群众共同纳入考核范围。对考核末位者,年底除在中心范围内通报外,按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如果连续两年被评为末位者,除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待岗学习三个月。各岗位根据《办法》细化了考核内容:业务考核、工作质量、行政管理、遵章守纪及业务学习、培训等项目,每月进行考评,并将考评情况同大家见面。单位意见和群众评议各占一定的分值,特别强调发生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制”原则。推行初期,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此不理解,推行阻力很大,但经过我们对全体员工的耐心解释和说明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人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就拿2004年航务管理部的两名考核末位者来讲,他们都是区域管制室的管制员,平时表现很好,但由于在一次值班中,指挥和监控飞机下降高度过程中,因精力分配不当,调配冲突不及时,幸亏北京区管的及时提醒,才避免了一起管制严重差错的发生。事情发生后,我们没有草率了事,为了让全体管制人员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了安全整顿,认真剖析原因,两名当事人通过讲述亲身感受,使大家认识到问题一旦发生的严重后果,两人主动接受了单位的处罚。
正是这种和谐融洽的文化理念,使我们克服了工作环境的限制、空管设施设备的陈旧以及人才的缺乏等困难,建设了一支较为出色的空管队伍。正是这支队伍,在华北空管局开展的“情系
— 3 — 蓝天、确保安全”劳动竞赛活动中,连续两年获得了优胜单位的荣誉;也正是这支队伍,在“非典”肆虐时期,团结一心,在保证中心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了抗击“非典”任务,中心党委也因此被评为华北空管局先进基层党组织。
随着民航事业的蓬勃发展,太原管制区的飞行量也迅猛增长,今年1-8月份,区域飞行量和本场飞行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和46%,安全压力越来越大。为此,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准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跟进思想政治工作,各级领导深入一线,关心群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在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认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安全关口前移,形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推行“细节”管理,控制安全风险
什么叫功亏一篑、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安全工作来说,1%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安全不等式100-1≠99,100-1=0。这就是说,在安全工作中,因为员工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甚至机毁人亡事故的发生。海恩法则也告诉我们:在一起重大的事故背后存在29起事故征候,而且在其下面还有300起事故征候苗头(严重差错)。因此,“安全工作无小事”,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须注重安全工作的“细节”管理。而要控制和防范安全风险,就必须将细节管理纳入日常工作程序中,并渗透到对每一步工作程序的检查,— — 4 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同时,开展好日常性的全员安全教育,并围绕对人为因素的分析,努力控制降低安全风险,尤其在安全运行的平稳期,更要努力查找隐患,清除事故“滋生”环境,彻底切断“事故链”。为此,我们在空管安全工作中,从坚持从小防大,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服浮躁、侥幸心理,使中心的空管安全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
(一)不断完善规章,规范员工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心独立运行之初,就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上下功夫。2004年民航华北管理局对我中心的安全评估,又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评估,中心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安全教育、业务培训、考核制度、行政管理等各项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们在客观分析太原管制区和本场的飞行架次增长趋势的同时,做到在现有保障能力下的安全预留。专门制作了区域和本场《飞行架次统计》软件程序,将三年来每天的实际飞行架次绘制成曲线图,实施跟踪对比,做出应对方案,做到工作中管制员事前有备、心中有数、忙而不乱;区域管制室制订了《大流量飞行指挥方案》、《绕飞雷雨时的指挥原则》;塔台管制室完善了《多机临场指挥预案》;各岗位制定了《管制工作应急检查单》,细化了工作流程,使各岗位的日常运行有了可靠的工作依据。我们还根据太原地区的飞行特点,对本管制区内的航路、航线的交叉、汇聚点、军航空域的活动情况、管制区边界区域等飞行冲突的易发生航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达到了未雨绸缪,— 5 — 防患未然的目的。有了规章,就要将其落到实处,并抓深抓细抓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安全风险。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将以下几项工作进行了制度化,并要求长期坚持下去。
1、坚持每月第一周的安全分析会。“借题发挥”,把其他单位出现过的不安全事件当作本单位的问题进行通报学习,查找原因,研究对策,从中吸取教训,把握容易发生问题的各个时机和环节,避免类似问题在本单位发生。
2、各管制室每次都利用换季学习机会,聘请有经验的飞行、气象人员以及管制业务骨干讲解新知识和传授经验。
3、每逢“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元旦、春节来临之前,各岗位都要开展管制岗位人员和设备应急演练,以提高管制人员应对处理特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克服侥幸心理。
4、积极开展防相撞教育和研讨,主动与军航协调解决航路与空域的矛盾,优化飞行程序。每年上半年召开太原地区军民航管制工作协调会,修改和签署管制工作协议;下半年组织管制员对军航进行走访交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定期收集驻地航空公司意见,主动开展业务交流,努力提高管制服务质量和水平。
5、坚持班前讲评制度,不断丰富讲评内容,改进形式,同时增加了岗前提问,针对上一个班遇到的业务问题,对本班人员做出提问和重点要求,落实班后讲评制度。到目前已将典型性的400多个问题整理成册,方便大家学习。
6、“小题大做”。各岗位在日常安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 — — 6 时拿出处臵方法,对症具体分析、重点研究,积极应对。因此出台了《管制岗位业务工作规定》,并定期进行分类后,充实到《规范化管理手册》和《岗位运行管理手册》中。
7、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认真选好每一个活动循环课题,各单位着重解决一个问题,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和效果。
(二)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开拓培训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因地制宜,以顺应中心和空管工作的发展需求。我们围绕建立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以建造塔尖(高层管理人才和优秀技术骨干)为龙头,强化塔身(中层管理人员和中间技术骨干),夯实塔基(一般员工),开展多层次及多门类的岗位培训,即突出对一线人员岗位技能的培训。我们还认真分析了本地区管制人员文化基础,并进行人员层次分类,针对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开展管制培训。根据《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培训十年纲要》,结合太原管制区域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了“太原空管中心管制人员2004—2010年中期培训计划”。此计划对现有管制人员按照英语水平、管制业务、管制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类,对各项培训内容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完成时间。如“公共英语培训”,指定了负责人,规定了完成时间和达标率。在实施培训计划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出发,注重培训效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形成了目前各岗位人力资源的新老结合、经验和技术优劣互补的最佳格局。
在培训思路上,我们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 7 — 大力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充实教员队伍,同时为业务骨干们创造一个宽松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环境。在“走出去”这一环节中,中心规定:凡派出学习人员回来后,必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其他人员后,方可给予报销费用。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用。航务管理部还利用雷达管制模拟机,根据太原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训练,除了正常开展每的管制员雷达复训工作外,还聘请民航学院和飞行学院的管制教员,在太原举办了三个雷达管制培训班,先后有19名管制人员接受了培训,共节省经费15万元左右。
(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大胆尝试新举措。自中心独立运行以来,解决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始终是让中心最为困惑的事情。中心350多人的职工队伍,有近150人没有岗位。为此,我们先后成立了海思特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旅行社、售票处、招待所、饭庄、水厂、健身俱乐部,除安排富余人员外,还提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同时,按照中心的统一安排,通过考核,我们从分流人员中选拔了15名文化基础较好的年轻员工,安排到了各管制室担负管制助理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由于这些同志从未接触过管制工作,对管制理论更是一无所知。经过我们的认真研究,为他们制定了合理的、适合他们的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派有经验的管制员担任教员,航务管理部领导干部以及从事过管制工作的中心领导登台进行授课,— — 8 经过三个月的强化理论培训、岗位实习和严格考核,他们承担起了计划席和上机服务工作,使当时管制岗位人员相对紧张的状况暂时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提高了空管服务质量。
三年来,他们已在各管制室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此举为太原空管中心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我们的太原空管“特色”文化,没有我们的“细节”培训管理工作,他们势必无缘参与管制服务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安全主线
在过去,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基于领导干部的行政命令,管理者虽然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分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管理理念陈旧,造成企业的安全管理开展不利,工作落实不到位。现在,企业管理正在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科学管理模式转型,除了人员、设备以外,环境因素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同样占相当比重,不可忽视。
为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本着群众生活无小事的原则,从“细节”入手,积极开展“凝心工程”,对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进行慰问、对因病住院的员工进行探望;开展“送温暖、送凉爽”活动。我们还从员工关心的问题入手,在中心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为员工提高了收入;通过多方努力,新建了60套员工住房。目前,不仅中心员工都有了住房,而且我们还有20套空房;针对机场距市区较远、文体活动相对较少的情况,中心因地制宜,改建了健身俱乐部;积极与驻场医院联
— 9 — 系,完成了中心职工体检、结核病普查、管制员及女职工的体检等工作。此外,我们还每季度召开一次管制员座谈会,定期分析人员思想状况,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加强管制员与管制员之间、管制员干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和谐统一。同时,可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为使管制人员以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情投入工作中,我们每年举办一次管制员家属座谈会,让管制员家属对我们的管制工作给予支持、理解和配合,并监督管制员在上岗前要做好充分的休息,从而达到工作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减少人为差错。通过这些“细节”管理,提高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为中心的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俗话说:天下大事做于细,古今事业成于实。在今后的安全保障工作中,我们只要继续坚持“文化力求朴实,管理讲求实效,工作追求高效,安全注重长效”的工作方针,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就能够继续不断提高。— — 10 建设空管文化 营造安全氛围,推进“细节”管理
第三篇:营造安全生产氛围的重要性
营造安全生产氛围的重要性
三流企业做产品 二流企业做品牌 一流企业做文化
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近年来,从报纸、电视等并报闻媒体报道中铁路、煤矿等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胆战心惊,剖析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职工对安全生产存在着认识上,思想上的误区。在企业中,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企业教育培训不够,安全观念不明,缺乏安全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安全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目前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建设,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一 大多数企业当前的安全状况综述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新一轮经济的加速,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安全事故高峰期。尤其是近两年,个别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存在着在事故发生之后又装聋作哑,解决事故时弄虚作假、草率了事、想方设法瞒天过海,瞒不住了就逃之夭夭,这些人甚至包括当地的某些领导对生命表现出的漠视已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对刑律的置之不顾已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它表明,一部《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恐怕还不能有效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以及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强化了安全管理,如建筑行业,有一套很完整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网络,颁发了许多安全管理办法和规定,制定了许多的安全措施,他们对违章违纪和事故的处理也是十分严厉的,提出了“违章就下岗”和“三不放过”的原则,基本确保了建筑业系统的安全。尽管如此,整个国家的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即使是建筑行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多处于被动的“事故追究”型,缺乏以人为本的法制和人文环境。不出事故则一俊遮百丑,出了事故则从本单位(或本地)的利益出发,说情、钻空子、隐瞒,千方百计的开脱罪责,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很多事故的责任追究中,分了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分了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剩下的“领导责任”其实已成了最轻的责任,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作为领导,他们不仅负有行政责任,更负有道义上、良心上的责任。“为官一任,就要保一方平安”是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2、企业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把安全作为基础来抓。有些企业盲目追求高效益,对安全则是心存侥幸,得过且过,遇到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是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而首先是考虑效益的需要。这样,在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进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降低了对安全的要求和标准,出于利益的需要,大搞形势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机会主义,总认为暂时不会出事,得放手时且放手,糊弄个三五载应该没问题。从而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安全隐患,使安全工作陷入了混乱和困境:以点代面、以好掩差、突击应付检查、以证件齐全代替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或者是做些官样文章,订几个条条,喊几句口号,挂几块牌子,搞几次大抄特抄的安全知识考试就了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3、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有些职工片面地认为安全只是上面的事,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而领导们的安全意识又如何呢?眼下各级官员抓安全生产意识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但一细究,就发现某些领导的“安全意识”多是“外来因素”逼出来的,他们怕“乌纱”不保、怕批评、怕媒体曝光;其次是上级单位盯得紧,开会、督促、检查、签订安全风险责任书。如此一来,不抓行吗?但这种抓,一方面是为自己开脱责任。出事时,别人总不能说我没抓吧?另一方面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穷于应付。出了事或有了事故隐患时,讲一通话,批评一通,发通牢骚,而不是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安全做实、做细。
诚然,法制化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但要真正的实施法制化管理,单靠几个领导的努力是做不到的;也不是依靠制订几个制度或者通过一部甚至几部法律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必须是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了一个自觉的层面;它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营造了一个讲安全的氛围,企业的安全生产才会真正实现监管到位,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我想起了日本人在进入旅馆时,首先不是看菜谱,而是看它的安全通道是否通畅,这就是日本人的安全意识。而我们走进旅馆又有谁想到过安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安全素质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安全素质?关键是有一个自觉的安全意识、安全思想,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通过引导,让职工按照企业的安全目标,以自觉为主,自主管好自己的工作安全,这比“制管”更能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文关怀。以良好的安全氛围和系统的安全文化熏陶人,对员工潜移默化,才会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的一种自觉行动。
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都比较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安全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极少数职工就是在“违章就下岗”的令箭牌下,也有意或无意的以身试法,甚至和安监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得违章成为企业安全的顽症,屡禁屡犯。“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违章”,在这些人的脑海中,就是存在着那么一点违章不一定出事的投机心理。要真正的扭转这种安全的被动局面,还得治本。多年来,企业的安全管理层已经习惯于就事论事地抓安全教育、订安全措施和消除设备缺陷。而在就事论事的安全管理模式上,由于事故的处理总是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局部的利益,使得这些人或小团体会动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开脱罪责或者通过说情来减轻处罚。这样,使事故处理变得困难重重,难以做到惩罚严明。安监人员也因为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而感到力不从心,对违章下不了手,使得安全管理乏力,无法震慑那些以身试法者。而作为事后追究,其实也已是迫无聊奈而为之,企业或人身受到的伤害远不是一个处分就能弥补的,而处理的结局在少数人眼中并没有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这就是悲剧反复重演的原因所在。所以,《安全生产法》要真正的发挥作用,恐怕还得大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事实上,总有一部分人爱打擦边球,犯法够不着,小犯却是不断。对这种人,一部法有什么用呢?唯有对他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改造,提高了安全素质,使安全变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长治久安。怎么改造人的思想?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决策到管理,从设施到制度,从教育到素质,全面地、系统地提高决策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较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的前提下,实现生产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统一。
二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适应竞争,赢得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保证,有人甚至说,企业的竞争拼到最后拼的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就体现在员工群体持久的凝聚性、一致性、进取性、创造性、奉献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力量:即信念的自导力、【主人翁精神 感恩意识】道德的自律力、【爱岗敬业 以不安全、劣质产品为耻】心理的自激力【积极向上 攻难克坚 自主创新】。这三者一旦形成合力就能对职工精神动力和精神状态产生持久的影响,并以此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效益的增长,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得力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更重要的还在于全体员工劳动潜能和创造势能的发挥,在于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心理状况、文化素质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当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认识到了“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时,企业的安全也就有了思想上的统一,企业的安全组织目标就成为了职工的自觉行动。
一个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往往取决于企业员工及整体安全素质与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企业的安全文化反映了企业群体和个人对安全的认识和行为,它是企业借助于既定的安全目标,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将企业的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企业,又体现人的价值观念,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和企业与社会财富的不受破坏的文化。它使安全包含于文化,文化又作用于安全。通常企业的安全文化可分为基础安全文化和专业安全文化。前者是一种全民普及型的文化;后者则是从事某项专门技术或技艺活动的人应当具备的专门的文化知识和行为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的向前者渗透、延伸,促使其不断提高。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称为表层结构,它是各种有关安全使用规范及标准等的表现层。表层结构有立约与非立约两类:立约类是指用一定的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包括有关安全的法律、条例、制度、规章、技术标准等;非立约类是指虽然没有用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却约定俗成在人们心里的内容,如安全风俗、安全习惯、安全崇尚和安全礼让等。第二层次称为理层结构,这是安全文化的理性部分,包括“安全第一”的科学思想、“安全第一”的道德思想、“安全第一”的经营与生产原则等。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为“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分析时认识到,经济效益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安全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企业的生产设备不受损坏的屏障。效益与安全不可或缺,而二者相比,安全是首要的。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文明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是指系统影响改变他系统以及抵抗、承受他系统的影响与作用的能力,是一个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取得物质、能量、信息而展自身的功用。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等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的引导和指引方向的作用,即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确定企业的安全总体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安全分目标,使企业领导明确企业安全管理的努力方向,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职工以“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调动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各极性,引导职工的安全行为。倡导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其实质就是要使企业尽快走出“事故导向”的操作和思维、管理模式,实施“超前创新”,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约束功能是指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制度,伦理道德发生作用,约束全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深刻、充分认识安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自觉地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以及应具有的安全道德,从而能自觉地遵章守纪,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做到“三不伤害”,提高整体的安全水平。
凝聚功能是指把企业全体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显示共同的安全目标、意识和追求。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开拓前进的一种观念、行为和文化氛围。使个人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可靠感、依靠感和归宿感。
激励功能是指文化本身所具有,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多种方法,激发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企业领导对职工关心进而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培养职工“厂兴我荣”和“同舟共济”的集体观念,使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循环。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全体职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生产力和文化人。没有高度的安全文化作导向,职工行为往往易入歧途,很难实现预防事故的目的。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培育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各级领导者的安全文化素质,领导者要用自己对安全生产的责任,确保安全意志和安全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和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来影响每一名职工,进而通过严格的奖惩实践不断进行培育,才能有效地加快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企业安全文化培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企业培育。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专业安全课程,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出具有相应专业安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培育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培育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订及修订活动,充分发动企业全体员工从理论到实践作认真、细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二是企业对全体员工要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安全技术、安全观念、安全态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新入厂的工人必须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三是运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宣传媒介,采取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案例分析会、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活动、安全技术交流会、安全座谈会、安全奖励表彰会和安全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贯彻安全文化,倡导“安全第一”观念及宣传安全行为规范。四是建立企业安全事故陈列室,经常用正面经验、反面事故和血的教训教育全体职工,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安全生产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升华,它在改变那些以往的安全观念过程中,创造和更新了人们的安全观念,使理性的安全意识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形象如何,安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具备先进的安全管理。企业的安全达不到指标,就不能进入国际市场。根据统计显示,安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25%。安全投入必然获得对称的安全产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所以,《安全生产法》特别强调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安全投入的增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使企业或部门乃至整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事故减少,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商誉提高等。
四、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氛围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安全与生产可以说是生物学上的“共生关系”,双方互惠互利,安全是生产的首要前提,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出事故整改的“产出比”。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生产,就难免有事故,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话来为事故开脱罪责。这种错误认识反映在生产实践中,就成了“做事越多,出事的机率越多,所以越积极肯干的人就越易受伤害。”无疑,这种认识对生产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要使事故处于“可控”和“在控”状态,不仅要得力于对生产设备的及时消除隐患和缺陷,始终保持设备的健康状态。应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线监测装置的广泛应用,为确保设备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关键是如何加大投入的问题。而对于纠正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一种正确的安全思想,培育一种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则任重道远。根据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人类从事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利用能量做功的过程,能量的失控,就可能引发事故。因此,生产系统存在着固有的危险,但这种危险,通过人机系统的协调作用,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有了良好的安全氛围,让“要我安全”变成了“我要安全”,全体职工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关心、相互配合,那么不讲安全的行为成了众矢之的,不讲安全的人成了过街老鼠。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样的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斜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
加强安全生产,防止职业危害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全生产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国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国家主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人民的需要,最重要的莫过于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健康的需要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是关系到保护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当我们谈到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时候,决不能忘记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在我国,不顾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盲目追求产值利润是决不允许的;为了个人发财致富去剥削他人,不顾劳动者死活,要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写进了我国的宪法条文。
安全生产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安定和国家一系列其他重要政策的实施。安全生产搞不好,伤亡事故和职业病频繁发生,不仅使职工本人受到伤害,而且使其家庭蒙受不幸,给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造成心理上难以承受的负担。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独生子女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至少要影响三个家庭、六个中老年人的生活,那时人们对伤亡和职业病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十分薄弱,即使实行高额赔偿抚恤政策,也很难消除人们的悲痛和愤慨。这些问题必然对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说搞好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安全生产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首要条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构成的。而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工具要由人去创造和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发挥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发展经济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劳动者,保护他们的安全健康,使之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神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反之,如果安全生产搞得不好,不注意改善劳动条件,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不仅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要遭到危害,生产也会受到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这样,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由此可见,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安全生产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安全生产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管理现代化,使生产过程顺利、高效率地进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生产。这个基本目标只有搞好安全生产才能实现。
有的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盲目追求一时的产值和利润;有的企业将改善劳动条件的钱挪作他用;有的企业用砍掉劳动保护项目的办法来扩大生产;有的企业不是从预防事故入手,要钱无钱,要物无物,出了事故,多少钱物都拿得出来。这样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完全违背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很危险的,终究要吃大亏。一个企业要搞好生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生产中不重视安全生产,不注意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发生事故造成伤亡或职业病,以牺牲一些人的生命或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去换取产品,就失去了搞生产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搞好安全生产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安全生产是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基本需要。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既然如此重视健康,那么如何保障自己在劳动中的安全,就应该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1、安全为了自己。重视安全生产首先对自己有利,善待生命,才能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2、安全为了家庭。重视安全生产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其乐融融,天伦之乐哪个人不想享受呢?
3、安全为了企业。重视安全生产会减少企业的巨大损失,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4、安全为了国家。重视安全生产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使我们的国家日益走向富强。
赞同
第四篇:营造安全氛围确保安全生产.报道
营造安全氛围确保安全生产
昌兴煤矿安全月活动周报道
按照公司的要求、昌兴煤矿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昌兴煤矿关于开展安全月活动的工作安排》。六月二日在矿部办公楼前举行了:昌兴煤矿2014年安全月活动启动仪式,全矿的矿、部级管理干部、区队长及部分职工共6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活动。会上学习了公司2014年安全月活动工作安排。矿长李学明就本矿开展安全月活动做了安排讲话。对活动的目标,考核办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区队代表做了表态发言。矿长李学明宣布:昌兴煤矿2014年安全月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后各部门积极行动,制作横幅6条、分别悬挂在矿办公楼、调度室、井口、家属区。张贴标语36副。
通过启动仪式及宣传学习,管理人员熟悉了公司:“预防为主、过程控制、严格管理、”的工作思路。决心抓好现场安全管理,广大职工明白了安全月活动的主要内容,增强了安全意识,表示在工作中要严格遵章守纪,做到安全生产。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前全矿上下形成了干部抓安全、工人讲安全的局面。
第五篇:建设“家文化”营造家氛围
建设“家文化”营造家氛围
打造“中国第一 世界一流”的动车检修基地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动车段工程指挥部, 围绕建好动车之“家”,发挥项目文化引领理念、融入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建设项目“家文化”的构想。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家文化”理念体系,将整个工程项目建成了一个“和谐家园”,推进了项目建设和管理,实现了“项目就是家,家和万事兴”的“家文化”建设初衷。
一、建温馨家园:让职工有家的感觉
北京动车段是我国铁路第一个开工建设,规模最大,具有世界一流技术的动车检修基地。它为我国北方地区铁路运行的动车组定期整备检修而建,被誉为“中国铁路动车第一段”,业内人士称为动车之“家”。
2007年8月,北京动车段工程开工。该工程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作为联合体的主体单位。总投资26亿元,占地1800亩,相当于5.7个“鸟巢”那么大,可以同时容纳150列以上动车组同时进段整备检修。工程技术复杂,涵盖了除隧道专业外的我国铁路所有的工程专业。
这项工程对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既具有里程碑意义,又是一次严峻考验。来自集团一公司、西铁工程公司、建筑公司三个主战单位,十几个专业,五湖四海的几千号人员聚拢在一起,对电气化局的施工组织和协调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要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动车之家”,项目管理和项目文化必须同时跟进,让多种专业有机组合,让天南海北的队伍融为一家。似水到渠成,建设项目“家文化”的理念被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建好项目先建“家”,为职工营造呵护身心充满关爱的温馨家园,建设“家文化”的构想一经提出,便被广泛认可,职工也高度认同。
从进驻工地开始,指挥部统一规划建点,统一办公生活,统一标识理念,统一形象宣传,统一行为规范,统一“三工建设”,项目成为职工共有的和谐家园。走进动车段项目驻地大院,整齐有序的三栋双层活动板房,把指挥部与下属的三个项目部聚拢在一个大院中;办公区标识清晰,宿舍区舒适方便;宣传橱窗陈列着十大“动车之星”人物照片,建筑物上的企业精神和标语口号整洁醒目。职工食堂最能体现“家”的味道,陕西的臊子面、保定的驴肉火烧、蒸饺、羊汤,品
种多样,满足了不同地域口味的需求。2008年春节期间,由于工期紧张,指挥部决定邀请部分职工家属来工地探亲。来工地探亲的“小媳妇”们,每人做了一道拿手菜亲自端上来。浓浓亲情,使来工地拜年的北京铁路局朱崇钢副局长感慨万千,他说:动车段的“家文化”,也可以叫“小媳妇”文化,让走进电化局的人酒未干杯人先醉!
动车段指挥部春节前为农民工提前发放工资,视农民工为自家人;安排来工地探亲的家属参观奥运场馆,乘坐体验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租大巴车组织职工(包括临时工、农民工)观看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节假日组织各种文体联欢活动。职工在参与这些特色活动的过程中,主人翁的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使命感、责任感得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立质朴家训:将项目拟人化管理
在北京动车段,明确的奋斗目标、共同秉持的精神和行事规则,形成了立“家”之本,治“家”之规。
北京动车段兼容了德国、法国和日本的动车组检修技术,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是世界一流。为此,项目部提出了“干中国第一、创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并逐步形成了“整体联动、又好又快”的项目精神,这是“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促创干、争一流”的电气化精神在动车段建设中的具体化、形象化;蕴含着“步调一致、合力攻坚,优质高效,期到必成”的精神内涵。从动车段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挥部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积极倡导简明质朴的12字“家训”,即:“人为本,和为贵;诚为基,信为上”。她体现了“人”是最宝贵资源,“和”是企业兴旺之基的理念,贯穿了中国中铁建设和谐型企业的基本要求;凸显了企业立足于市场、工程奉献于社会、项目取信于业主的基本道德理念;也体现了精诚团结、团队协作的行为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线之初,指挥部即制定了以施工组织、技术规范、安全质量、成本控制、合同管理、计划统计、团队建设、党群工作等24项基本制度为主体的“家规”,编印成《项目团队手册》、《项目制度汇编》和《专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动车段基本制度规范和安全质量技术保证体系。通过立规矩,施教育,严管理,明奖惩,实现“依规矩,成习惯、上水平”,养成团队卓越的工作方式,推动了项目管理上水平。
三、行勤勉“家风”:树立正气激发干劲
面对动车段这样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专业繁多、工期紧张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指挥部锤炼优良作风,领导带头众人效行,五大“家风”在动车段工地蔚成风气。超前预想的严谨作风、深入细致的实干作风、通力协作的团队作风、见缝插针的拼抢作风、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成为激励干部职工奋力攻坚克难,倾情干好“家事”的强大动力。
1.难以割舍的大小“家事”。先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千古佳话,而在北京动车段工地,为大“家事”而舍小“家事”却是太普通的“家常话”。常务副指挥长鲍叔仁常年盯在一线,刚解决完一公司项目部3.5万伏电力拆迁的难题,又紧急协调处理西铁项目部急需的95组道岔厂家排产„„,指挥部食堂是他第二办公室,经常边吃饭边了解各专业进度。尽管工地到家只须半小时车程,是他这辈子干的离家最近的工地,却忙得没空回家,也没顾上往家里打电话。当想起给家里打电话时,才知道妻子发高烧在医院输液好几天了。负责征地拆迁的西铁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刘珖,上至丰台、大兴区领导,下到每个征迁村民,他都耐心仔细地做工作。把握时机,以诚感人,把当前工程建设最难处理的征迁工作做到极致。他绘制了一张征地拆迁图,把1800亩施工区域划分为12块地块,已拆、未拆和急需拆除的地块涂成三种颜色,各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拆迁进展和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但这样一位工作上的硬汉,想起罹患肺癌,手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的老父亲,就常常泪洒衣襟。摊上这项工作,就没时间回家尽孝,全靠远在陕西家中的妻子代他侍奉老人,拉扯孩子。
2.亲情召唤下的严细管理。动车段指挥部将亲情化教育纳入安全质量严细管理之中,让亲情的召唤,激发出职工对家人的责任感。职工宿舍里,贴着职工的全家福大幅照片,使后方的亲人成为幕后安全监督员。中秋节佳节,指挥部对骨干进行家访慰问,给家属送去感谢信和慰问品,这一举措,使家属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安慰,又使骨干们感受到了组织的认可,更加增添了工作的动力。一位作业队长收到妻子从老家寄来的一封信,诉说了对丈夫从事铁路施工在安全上的担忧,提醒丈夫为了妻儿老小,千万别把安全当儿戏。这封家信成了后方亲人写给所有员工的一封公开信,被复印下来发给每一位员工,使自觉执行工地各项管理制度成为大家自觉自愿的自“家事”。
3.86公里焊缝无缺陷。安全质量稳定可控,关键环节彰显实力。动车段开工以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在北京铁路局质量信誉评价中荣获第一名。动车段检修库48米大跨度钢结构,属目前铁路第一跨,是质量控制的重点、难点。整个工程共有532榀钢结构屋架梁,其中仅61榀48米跨的焊缝加起来就有86公里长,任何一个焊缝出现质量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动车段以焊缝质量全优完成了全部钢结构的焊接和安装调试。
4.基桩钻透1700座珠峰。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勇于探索增强实力。动车段工程首次在铁路工程中采用了渣土桩和载体桩地基处理新技术。动车段项目部在地基处理中完成渣土桩15.8万根,载体桩5228根,累计长度1400千米,相当于钻透了1700座珠穆朗玛峰。地基处理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使900万方垃圾免于开挖式清运填埋,节约了100辆装载30方土的装卸车每天跑10趟,连续运载600天的工时和费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北京环保做出了突出贡献。铁道部还组织上海、武汉、广州动车段的专家来北京动车段观摩学习。
四、“家和万事兴”:宏大工程拔地而起
两年来,参建员工日夜奋战在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特别是2008年底百日施工会战中,指挥部和各项目部人员都进入到“5+
2、白+黑”工作状态,日夜拼搏,无人退缩。6000余名农民工兄弟并肩战斗。他们当中涌现出12个先进集体、10位动车之星和90名先进个人,是这个 “大家庭”中的杰出代表。
温馨和谐的项目之“家”,极大地促进了动车之“家”建设的步伐。2008年12月31日,动车段项目顺利实现动车组进段一、二级检修,并正在向今年建国60周年前具备三、四、五级检修完整能力奋力推进。一个规模宏大,“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动车检修基地已经在北京南郊拔地而起,这一铁路客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正在从规划变为现实。
通过建家园、营家和、促家兴的项目“家文化”建设,北京动车段实现了安全稳、质量优、速度快、信誉高、效益好的目标。北京动车段工程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圆满实现,经济效益在全集团各在建工程项目中名列前茅。铁道部胡亚东副部长视察动车段后说:“动车段令人震撼,这么短的时间,建成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你们辛苦了!”北京市、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领导也充分肯定了动车段的建设成绩。《人民铁道》报、《中外企业文化》、《企业文明》杂志进行了深度报道。
五、项目“家文化”的几点启示
北京动车段项目“家文化”建设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项目“家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与项目管理的全方位融合,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项目管理,是加强项目管理的有益探索,是项目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项目“家文化”以人为核心,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打造有凝聚力、有创造力、有战斗力的项目团队。以此为切入点和载体,推进项目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人心,职工感情上易接受,行为上易参与。
——项目“家文化”点燃了职工攻坚克难的激情,融合了团队的感情,推动了企业文化的落地和优秀文化的薪火传承,提升了项目管理的层次,极大丰富了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企业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