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华图2014京考申论题型与思路解析
北京华图2014京考申论题型与思路解析
2014年12月8日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现已落下帷幕。根据今年京考申论真题分析,继续延续以往风格。今年的主题为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领域为生态建设的一个微观方面。题型依次为概括归纳题,观点现象分析题,类公文提纲,文章写作题。题型难度较为适中,其中第一题为单一概括题,题干范围依旧为“根据给定资料”,答题要素范围较为零散,需要考生多加注意。第二题为观点现象分析题,其中针对市民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第三题依旧延续以往为类公文提纲类。主要谈及对策部分。第四题为一篇议论文。针对具体题型与作答思路如下:
1.根据给定材料,简要概括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原因。(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第一题是典型的概括题,首先审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确定作答任务是概括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问题,因此材料中出现的导致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主客观问题就是原因;题干要求根据给定资料作答,那答题范围就是通篇材料。其次审要求,“概括准确全面,语言简练,不超过300字”,很传统的概括题的答题要求,准确即紧紧围绕材料的特定情况来概括,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或观点;全面即针对材料中出现的各方面原因尽量概括的全、多,不超过300字即要求考生作答语言要尽量简明扼要。作答思路:通过审题干确定作答范围是通篇材料,又通过对材料的浏览发现体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料1、3、4、5、6,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或者可以推出原因来,因此作答范围就集中在这几则材料中。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以得到材料1介绍了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客观原因,水资源总量少,如客观存在的情况,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在国际公认极度缺水标准以下,生态方面的原因北京湿地缩减、水质污染、城建面积与人口均超过了城市水资源的承载量等。材料3介绍了北京市民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不够,节水意识不强,现在水价不能实现节约合理高效用水的目标。材料4介绍了在实现污水处理有效使用中水的过程中,中水设施建设方面的不到位。材料5介绍了中水使用成本高,是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进而达不到节约高效用水的目的。材料6介绍了由于相关文件缺乏法律性,约束力不够,执行力不足;各相关机关缺乏合作,不能进行联合执法等原因。要点非常多、散,根据同类合并异类罗列的原则,将这些要点进行分类整合,比如客观水资源方面原因,居民群众意识方面原因,管理部门原因,技术资金方面的原因等,将要点准确全面,简明扼要的罗列。
2.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市民们“没觉得北京是特别缺水的城市”,这一
现象,谈谈你的看法。(15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第二题是典型的观点现象分析题,首先审题目,确定作答任务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分析,作答范围是整篇材料;具体有“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即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要围绕材料的内容和观点和结合自己生活中对这方面现象的积累和认知;对市民们出现“没觉得北京市特别缺水的城市”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审题干,分析合理,即对这一现象的解读合情合理,合乎材料里面的情和实际生活的理;条理清楚,即形式上要分条分步来写,内容上逻辑要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300字,即表述简明扼要。
作答思路:通过审题是对某一现象谈看法、进行分析,首先要理清答这类题的思路,即对于市民们这一观点的寓意解释清楚,这里是反映出了北京市民未意识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进而可能导致缺乏节水意识,这可以看出是一个社会问题;那谈看法的思路就出来了,具体谈的看法就有以下几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谈原因;这一社会问题造成的危害是什么,即谈影响;既然是一个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即谈对策。最后将这几部分的内容分条分步,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的写出来即可。
3.根据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北京市水使用的问题,以一名税务局工作人员的身份,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的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内容全面,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第三题是题干要求是:根据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北京市水使用的问题,以一名水务局工作人员的身份,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的提纲。(25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内容全面、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从内容来说:按照题干要求建议是解决北京市水使用中的问题,而且要重点提出中水利用的措施,意味着考生在内容上应该多写在中水使用中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针对性对策,即对策中多多涉及中水的利用方式。
从形式来看:本题中规定了特定的虚拟身份——水务局工作人员,意味着这道题应给在格式上给予突出表述,应把书名号内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水利用工作的建议作为标题放在答题纸中间,并以水务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能、具体岗位操作行政手段来合理可行提出中水的使用措施。
从语言来谈:本题有行政机关具体工作人员的身份限制,并要求在内容中有可行、全面的措施,因此语言的使用必须要规范、得当、恰当,不能使用口语、方言、俗语等不符合身份的语汇,在表达中多使用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论性、规范性语言。
4.有专家指出,目前北京用水需求不断增长,供水缺口日益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将难以走出“扩张-调水-再扩张-再调水”的怪圈。请你就这一“怪圈”现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解析: 这次北京市考的作文既没有给定主题,也没有给定题目,只给定了材料中的一种现象,要求考生从这一现象入手,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应对全文写作的主题、结构、内容进行提纲式的粗略完善。
从写作主题来说:应突出与水资源有关系的理论设定,具体从材料的用水问题入手主题可以设定为:微观层面(保护水资源)——中观层面(生态文明构建)——宏观层面(美丽中国、中国梦);或微观层面(水资源利用)——中观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层面(美丽中国、中国梦)这样可以达到全文主题的明确、鲜明性。
从结构逻辑设置来看:提出水资源中的“怪圈”问题——分析“怪圈”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怪圈”的对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进行结构编排,这样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有利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明确重心,更有利于在全文的上下衔接中重点突出。造成“ 开首现意、卒章显志”的强烈效果。
从自选角度来说,材料的设定中既有专家身份还有市民表达,更有政府部门,要写好作文尽量选用从政府角度比较好展开,因为在材料中关于政府的举措比比皆是,可以直接提炼到作文中来作为怎么办的写作、。
总之,这次的作文没有偏离国情、社情、民情发展,还是符合政府最新工作方向、思路的,因此只要在考试中不脱离“怪圈”问题,从水资源入手全面展开即可成文。
第二篇:2018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型解析
2018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型解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归纳概括题型对于国考和省考来说都是最基础、也是考察频率最高的题型。对于申论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察的就是考生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除去申发论述题型,其他题型都是从归纳概括题型为基础演变而来,因此,明确归纳概括题型的答题思路,不仅可以解答归纳概括题型,而且是作答提出对策、贯彻执行和综合分析等各类客观题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大家对此类归纳概括类题目应对自如,中公教育专家现将相关作答技巧整理如下:
一、命题趋势
在近些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中,无论是国考还是黑龙江省考,归纳概括都是必考题,也是每位考生拿分的关键,经常考察的方式有:概括问题、原因、影响、特点、做法、现状、方式、争议等,或者概括一个词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国考的考试当中,归纳概括的出题形式较为灵活,曾经出现过拟定小标题和填空题的形式。
二、充分审题
无论什么题型,审好题干和题干要求都是作答好题目的前提。要把握题干和要求中的每一个关键词,按照命题人的意图作答。首先需要通过关键词来确定题型,对于归纳概括来说,当题干中出现归纳、概括、概述、整理、总结、列出……关键词的时候,就可以判定此题为归纳概括题。其次,要充分把握题干中的作答对象,切忌答非所问。
三、答题技巧
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到材料中找寻关键词,以便找到答案的要点,接下来对找出来的要点进行加工。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是,所有的归纳概括题都会有一个要求就是条理清晰,因此,就
经验而言,将书写归纳概括题目的方式总结为总分结构:总括句+分条罗列。对于要书写的答案首先要进行总括,然后将对应的要点逐条书写出来即可。例如:当前青年人心理方面的缺失主要有:
一、同情心缺失。
二、幸福感缺失。
三、宣泄压力的渠道和方式缺失。
四、快乐感缺失。
以上就是关于归纳概括题型的一些作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一次成公。中公教育专家希望以上内容的梳理对考生巩固相关知识点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一举成公。
第三篇: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申论考试包括审读、理解给定的背景材料、概括内容、提出对策以及进行论证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答不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回答。由于申论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很多应试者可能在刚接触时无从下手,找不到答题思路。下面我们就按考试题目的要求向应试者介绍一下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型、分析题型以及提出对策题型的基本答题思路。
思路一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是要扣分。
2.表达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达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3.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资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4.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达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局限于细枝末节,要通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字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2.将勾画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3.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总括句、分述句和道理句。
1.总括句就是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2.分述句就是要把总结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础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相同的,应试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意,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或者涉及了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不同的类型进行分述答案。
3.道理句基本句型结构为:“它告诉(或揭示、反映)了…道理(或规律、性质)”。纵观参考答案,有的答案有道理句,有的答案无道理句。为确保万无一失,应试者应当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事件对人们的认识或启示作用,道理句要求应试者对给定资料有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能从中引申出一定的道理来。当然,少数时候,文中也有现成语句,这需要应试者认真分析和辨别。
思路二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是要扣分。
2.表达方式:依据给定材料,针对主要问题,展开分析,要求条理清晰,可采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表达方式。
3.范围限定:以给定材料为基准,适当展开。
4.轻重权衡:材料中会反映多个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步骤】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从而可保证分析的全面性。
2.对勾画出的词句进行再次分析,并挖掘其深层含义,列出要点。
3.用通顺的语言把相关要点组织起来,理清思路,从主到次相应展开阐述,最终成文。
【答题方法】
1.理论分析法:无论是对单个词语理解、段落理解,还是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都可以依据现有的哲学原理和官方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展开分析,例如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等
2.多向求异法: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出的结论可先列出要点,再进行归纳。
3.因果关系法: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追根溯源,分析内因与外因,挖掘其根本原因,从而为下文提出对策奠定基础。
4.比较分析法:对于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可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其同与异的实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得出最合理的答案。
思路三
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勾画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方法。如“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建立……制度(体制)……”,“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回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面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到人的行为问题时,一般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篇:2012年国考申论真题华图解析
2012年(省部级)真题解析
材料梳理:
1.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食品生产领域出现的问题。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食品生产者道德水平低下的现状,也体现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
2.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到了一些专家学者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
3.发达国家美国食品安全卫生的历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4.谈到了我国“陌生人社会”的问题,分析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提到了一位官员的观点——以道德教化解决他律问题。
5.举了一些商家造假、学术造假、网络造假的例子,谈到了网民关于“社会道德危机”的讨论。
6.介绍了医疗领域、教育领域、政府领域存在的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
7.谈到志愿者服务和志愿精神;李老太太的事例,作文立意的重要参考。
8.三个闪耀人性光辉的正面案例,作答第一大题第二小题的依据,也可供作文写作参考。
9.温总理的一段话,我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办了道德模范表彰活动,阐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认真阅读材料,回答以下两道题目(20分)
1、“给定材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起过250字。【参考答案】
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食品生产行业滥用有害添加剂、地沟油等。部分商人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二是个人品德方面存在“陌生人现象”,对陌生人首先选择不信任;三是医生、教师、官员、专家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滑坡严重。医生从患者身上谋取不正当利益。部分学校与教师收取好处费。个别领导干部隐瞒事实、搪塞推诿、虚报政绩,搞政绩工程等。专家学术造假;媒体恶意炒作,错误引导社会舆论。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经济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其原因在于自律和他律的双缺失。
2、“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200字以内。【参考答案】
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乎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为包工头的孙先生为给农民工发工钱路上遇难,其弟帮助哥哥完成遗愿,这是对诚信的坚守;希望小学徐老师身患重病仍坚持于教育岗位并资助孩童,这是爱心的奉献;“最美妈妈”不顾自身安危果断营救坠落女童,这是善良无私的流露。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值得每位公民学习。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党员干部应做好带头作用,让社会焕发新的精神面貌。
二、“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真实(2)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有说服力(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网民A的观点是错误的。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自律和他律效能失范,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社会领域的确出现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的现象,但也有很多企业,严守法规、诚实经营而成为百年老企业。同时,各地也不断涌现出讲诚信、讲奉献、勇敢无私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讲文明树新风”等志愿服务精神也诠释出了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因此经济发展是道德失范的根源是不对的。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对待传统道德,未做到扬弃。既没有继承传统道德的优点,也没有避免一些糟粕;二是道德教化缺失。人们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未建立起具有良好公德共识的体系;三是自律作用的缺失。少数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最基本的“良心”;四是法律不健全,监管不严格。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出现“缺位”或权责不清等情况,也给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383字)
三、“给定材料1”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强化从业者自律。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
二是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具体规定非法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处罚办法等,推进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
三是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单位或个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建立问题产品强制召回制度;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
四是构建社会监督网络。号召广大媒体、群众等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行动。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质检机构要加大硬件建设,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培养一批专业检测队伍,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六是加大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行业协会等途径,针对广大公众和食品行业从业者普及食品安全常识。
四、“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却屡屡出现,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加强道德榜样的宣传,辩证吸取中华传统传统道德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提高中华人民的整体素质。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大力提倡,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之花必将灿烂绽放,吾国必将长治久安。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
一、给定材料
(一)材料主题
本次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主题为“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是近一年来我国的大热话题。无论是材料中重点叙述的上海火灾事件,还是市民出行的诸多问题,都是处在近年来舆论的风口浪尖的焦点问题,与以往国考“规避过热话题”的命题手法略有不同。但此次考查的公共安全主题的重点并非人们往常谈到的“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或“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而是着重强调提高防灾减灾的预见性。考生要从加强预见性、科学规划管理,建设安全文化,增强公众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方面入手,联系材料5的哲学思考,明确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发展的核心观念,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基本原则渗透到答题当中。
材料中大量采用了学者观点等理论论据,其中材料1中的部分内容就出自于《中国城市安全警告》一书,理论性较强并且内含解题的核心原则和对策措施,考生可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获得答题的关键信息。
(二)材料大意 给定材料总共5则,材料大意如下:
二、作答要求
(一)试题结构
从试题结构上看,考查目标非常明确清晰,第一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贯彻执行能力,第三题对应解决问题能力,第四题对应文字表达能力。第三题
本题作答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概括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二是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根据给定资料4,考生可以从市民甲、乙、丙三个人的信件中总结出市民出行的主要问题:公交车站点太密、过街设施使用率低、公交车停靠站点缺乏统一性、城郊结合部的住宅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存在四方面问题,并由此推导出对策——完善交通规划实施与管理体系、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统一公交车停靠站点和在环线附近的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一些公交短驳等。第四题
本题是一道要求自拟题目的文章写作题,仍然是从一段具有较强理论色彩的论述引出话题的,去年的话题为“失根危机”,今年的话题则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对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阐释学者、哲学家的论述为全文立意、论证的起点,需要遵循“内涵阐释——关系分析(学者言论与文章主题、问题与原因、原因与对策的关系)——对策阐述”的结构框架,结合城市人为事故与自然灾害两方面的事例,对“塞内加哲学思考”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在正确认识灾难的基础上减轻灾难等思想进行有条理的揭示,并结合国内外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有理有据地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和依法监督管理等对策措施。
立意上,一定要把握住“哲学思考”的实质,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做到顺应规律、顺应自然,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防灾减灾工作;一定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代价加大投入,确保法律制度严密有效、技术支撑坚强有力、建设质量合格过硬;一定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作答思路 第一大题第一小题
第一小题要求解释材料中“技防”“人防”的内涵,考生在作答时将“人防”和“技防”分开阐释为宜。通过阅读材料2可得出“技防”的中心含义,即通过技术手段为城市安全套上的防范设施,之后的段落提及了“技防”的不同方面,如给城市打造“金刚罩”,地铁、隧道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软硬件配备,阀门、灭火器、消防栓等各种防灾装备。资料2第二自然段首先出现了“人防”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包括H博士提及的人为的保养维护、熟练操作,C研究院和Y博士的指出的灾难发生时人重在如何利用各种防灾装备,而最后三段可归结出在安全设备安装过程中隐藏的人为隐患。第一大题第二小题
第二小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这里的具体表现不需要考生做过分延伸,只需将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出来即可。材料3第三自然段对“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有明确的解释,考生要可根据解释,从施工过程中管理松懈、无法有效发挥现代化紧急救援作用、市民自救、应急疏散能力不足、安全设施规划设计不到位、工程监督不足等方面提炼答案要点。第二题
本题题目要求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安全文化理念”可以借鉴“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的相关内容。“增强安全意识”也是“人防”理念的体现,这里需要考生结合这一理念,就如何通过这次“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本次活动的内容方面。“日常安全须知”考生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安全的注意事项,例如安全用电、防火常识、灭火器的使用等,注意既然是“须知”,内容一定要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1.根据“给定材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参考答案】
技防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为城市安全配备的防范设施,如公共交通安全全程监控系统、消防设施等;人防是通过城市公共文化教育增强全民居安思危意识,如做好防灾设施的保养与维护,加强专业人员的防灾救灾知识与技能培养,强化普通市民安全逃生技巧的教育和日常防灾实战演练,以及针对突发灾害事故的预测和准备工作。(144字)
2.根据“给定材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中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10分)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参考答案】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督不到位,致使工程管理松懈、秩序混乱及安全措施不到位;二是城市运行中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预测和准备不足。致使工程安全设施存在严重缺陷或不到位问题;高楼部分消防设施配备缺乏,管理措施不到位;楼间距较小,道路狭窄。三是民众缺乏正确救灾观念,自救应急疏散能力弱;民众保险意识缺乏。
二、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要求:
(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3)不超过500字。【参考答案】
增强安全意识 共建和谐社区 为了保障居民的安居乐业,同时给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区近期将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居民安全文化教育”,转变大家固有的安全文化理念。S市大楼火灾事故中体现的“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是降低灾害损失的经验之谈,假如发生火灾,受灾人员若是缺乏自救常识,生存几率将会很低,就算配备有足够的灭火设施,若是没人会用,也就毫无意义了。
因此,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便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居民的安全技能。我们将通过举行安全宣讲会的形式,配合发放安全手册,详细讲解日常安全的注意事项,传授防灾救灾的相关技能,并通过定期开展演习,将这些安全知识和技能切实转化为能力。
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电、气的不正确使用都会成为安全隐患。用电安全需要注意经常检查线路、插座和刀闸是否安全可靠;用气安全,尤其是使用煤气时要注意通风换气,一旦发现煤气中毒,应先把门窗打开,避免明火。
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们首要的心理需要。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人,希望大家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最后祝大家生活平安幸福。(493字)
三、“给定材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有关部门参考。(20分)要求:
(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
市民出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公交车站设置不合理;公交车运营信息存在虚假情况;城市交通网络不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不健全,为“黑车”提供了空间。建议如下:
一是科学调研,收集信息。对我市当前道路情况、运载情况和未来城市规划布局进行科学和详细调查,为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二是优化公交线路及其站点设置。对一些重叠的公交线路的路径重新设置,尽量避开道路拥挤地段;
三是统一公交车停靠站点。确有线路不一致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准确的更新公交运营路线和班次,并通过媒体做好宣传和公示工作;
四是完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易于拥堵路段,设置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道路设施。及时修复不平整路面,以及增设路灯;
五是合理配置道路交通设施。在地铁、轻轨等轨道出口处配置车辆免费存放处,并推行公共租赁自行车服务; 六是加强道路交通监管。加大公安交警执勤力度,严厉打击“黑车”拉客现象,以及机动车乱占非机动车道等现象。(387字)
错误的对策:
第四,拓宽道路面积,预留非机动车道路,加强道路管理,规范汽车停放,加强道路建设,增设路灯。
四、“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参考例文】
天变不足畏 安全当先行 ——让经济社会运行更安全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与灾难相伴、与灾难抗争的历史。从2008年的中国汶川,到2011年的日本福岛,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愤怒,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然而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所说,只要我们意识到未曾预料到的事件对我们的伤害最大,时时保持警惕,预想到所有的可能,并相应加强安全规划与防护,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天变”就不足畏,并且会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更加安全的驱动力。
2010年S市的公寓火灾,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一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安全防护不足,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对事故的防范考虑不周、投入不够;二是法律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工程建设和维修中存在违法违规问题,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监督;三是技术保障欠缺,救援设施设备难以满足需要,影响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公众安全意识淡薄,市民自救互救、应急疏散能力不足。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扩大了事故的危害。我国古训有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预防灾难和事故应从“预”字着眼、“防”字抓起。如果庞培人对火山喷发有足够的预见并有相应的防护设施和防范措施,也许一代名城庞培不至于被火山熔岩所吞没;如果S市在高层建筑的规划上科学谨慎,在安全防护上舍得投入,对市民有相应的应急训练,也许公寓火灾的后果不至于如此惨重。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从事故教训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安全前行。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必须把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当前国情,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其次,在安全文化上,要学习发达国家“生命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大力开展安全文化自律性、生命化、安全技能观的宣传教育,营造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的文化氛围,普及安全知识,定期开展应急避险训练,切实提高公众自救能力;再次,在资源整合上,要将安全防护措施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大力促进公共应急资源整合,构建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建立协调有力、运作顺畅的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把各个行业的专业救援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维护公共安全的强大合力;最后,在法律执行上,要加强执法和监管,确保法律制度的落实,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严格依法操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上熄灭灾难和事故的火星。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第五篇:国考申论深度解析与参考答案
国考申论深度解析与参考答案(地市级)
一、给定材料
(一)材料主题
本次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主题为“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是近一年来我国的重大热点话题。无论是材料中重点叙述的上海火灾事件,还是市民出行的诸多问题,都是处在近年来舆论的风口浪尖的焦点问题,与以往国考“规避过热话题”的命题手法略有不同。
但此次考查的公共安全主题的重点并非人们往常谈到的“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或“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而是着重强调提高防灾减灾的预见性。考生要从加强预见性、科学规划管理,建设安全文化,增强公众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方面入手,联系材料5的哲学思考,明确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发展的核心观念,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基本原则渗透到答题当中。
材料中大量采用了学者观点等理论论据,其中材料1中的部分内容就出自于《中国城市安全警告》一书,理论性较强并且内含解题的核心原则和对策措施,考生可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获得答题的关键信息。
(二)材料大意
给定材料总共5则,材料大意如下:
材料序号材料大意及作用
1通过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出现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强调公众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引出材料的主题——加强公共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
2通过H博士、C研究员等人的观点,说明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注重“人防”,包括加强安全设施的保养维护、保证工作人员熟练使用抗灾器具、减少前期人防漏洞等。
3从S市火灾事件中,折射出诸多问题:救灾设备无法有效发挥功能、人们自救能力严重不足、前期工程监督不到位、由于市民保险意识不强而导致灾后社会主体、市场主体无法发挥作用、安全社会从规划到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4通过市民甲、市民乙、市民丙三人的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遇到的问题:包括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站点的“单边站”问题和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5通过英国哲学家发表的古代罗马哲学家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的文章内容,揭示出防范灾害的关键在于加强人民自身的灾害危机意识,而非依赖政府或他人的施救。
二、作答要求
(一)试题结构
从试题结构上看,考查目标非常明确清晰,第一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贯彻执行能力,第三题对应解决问题能力,第四题对应文字表达能力。
作答要包括四道题,第一题内含两道小题,列举如下:
题号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材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2.根据“给定材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中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10分)
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500字。
三“给定材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
四“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二)作答思路
第一大题第一小题
第一小题要求解释材料中“技防”“人防”的内涵,考生在作答时将“人防”和“技防”分开阐释为宜。通过阅读材料2可得出“技防”的中心含义,即通过技术手段为城市安全套上的防范设施,之后的段落提及了“技防”的不同方面,如给城市打造“金刚罩”,地铁、隧道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软硬件配备,阀门、灭火器、消防栓等各种防灾装备。资料2第二自然段首先出现了“人防”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包括H博士提及的人为的保养维护、熟练操作,C研究院和Y博士的指出的灾难发生时人重在如何利用各种防灾装备,而最后三段可归结出在安全设备安装过程中隐藏的人为隐患。
第一大题第二小题
第二小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这里的具体表现不需要考生做过分延伸,只需将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出来即可。材料3第三自然段对“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有明确的解释,考生要可根据解释,从施工过程中管理松懈、无法有效发挥现代化紧急救援作用、市民自救、应急疏散能力不足、安全设施规划设计不到位、工程监督不足等方面提炼答案要点。
第二题
本题题目要求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安全文化理念”可以借鉴“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的相关内容。“增强安全意识”也是“人防”理念的体现,这里需要考生结合这一理念,就如何通过这次“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本次活动的内容方面。“日常安全须知”考生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安全的注意事项,例如安全用电、防火常识、灭火器的使用等,注意既然是“须知”,内容一定要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题
本题作答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概括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二是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根据给定资料4,考生可以从市民甲、乙、丙三个人的信件中总结出市民出行的主要问题:公交车站点太密、过街设施使用率低、公交车停靠站点缺乏统一性、城郊结合部的住宅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存在四方面问题,并由此推导出对策——完善交通规划实施与管理体系、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统一公交车停靠站点和在环线附近的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一些公交短驳等。
第四题
本题是一道要求自拟题目的文章写作题,仍然是从一段具有较强理论色彩的论述引出话题的,去年的话题为“失根危机”,今年的话题则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对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阐释学者、哲学家的论述为全文立意、论证的起点,需要遵循“内涵阐释——关系分析(学者言论与文章主题、问题与原因、原因与对策的关系)——对策阐述”的结构框架,结合城市人为事故与自然灾害两方面的事例,对“塞内加哲学思考”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在正确认识灾难的基础上减轻灾难等思想进行有条理的揭示,并结合国内外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有理有据地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和依法监督管理等对策措施。
立意上,广大考生一定要把握住“哲学思考”的实质,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做到顺应规律、顺应自然,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防灾减灾工作;一定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代价加大投入,确保法律制度严密有效、技术支撑坚强有力、建设质量合格过硬;一定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确定“申论”评分标准——
形成标杆卷库、设置试评环节、严格培训阅卷员
“申论”是笔试中的主观性试题,由考生用文字作答,阅卷也需要人工完成,人为的因素更大。那么,“申论”每道题的评分标准是怎样确定的呢?
与外界想象不同,“申论”每道题的评分标准并不是在考试前就已经完全确定下来的,而是在考试后,通过综合试题设计的基本设想和考生答题的整体状况最终确定的。
命题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合理制定阅卷的执行参考答案,在考试结束后,命题核心专家和阅卷核心专家一起,会在全国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考生答卷,研究考生答题的整体状况和好中差答卷的各种表现,以“申论”命题过程中形成的参考答案为基础,修订完善各答题要点或能力要素的表述及其相应的分值,这就是执行参考答案。同时,核心专家也要亲自评阅一定数量的试卷,形成几百份好、中、差的样卷及相应的分数,这就是标杆卷库。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阅卷专门设置了一个阅卷点负责这项工作。
标准答案有了,如何让阅卷员充分掌握答案的采分点呢?
该负责人介绍,在网络正式评分工作开始之前,考试主管部门会对阅卷员进行严格的参考答案培训,并明确培训合格标准。“答题卡阅卷核心专家要向阅卷员详细介绍执行参考答案的具体内涵和分值分布,阅卷员了解后,要先试着对标杆卷库中的样卷进行评分,当他们的评分结果与核心专家的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时,才算真正掌握了执行参考答案。”
“公务员考试的阅卷员都是大学里从事中文或管理专业教学的老师。”在“申论”答题卡扫描机房,该负责人说:“答题卡在扫描期间,我们会抽取5万份已经转换为图片的答卷传送给全国8个阅卷点,让所有阅卷员先进行试评,组织实施过程与正评完全一样。这样可以提前发现正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议或问题,核心专家和管理人员会根据情况进一步调整处理的原则、程序及评分尺度。”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审题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在安徽省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系统思考的形成分为审题、拟题、立意、选材、布局五个部分。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阅读题目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通过对近年安徽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的分析,考试材料一般不会给出标题,申论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断章取义。对内容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拟题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使文章“先声夺人”,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安徽公务员考网资深申论讲师根据多年的教辅经验以及对高分申论文章的深究总结出拟题的三种模式
⑴:开门见山式。即直接点出题意,使读者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一目了然。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论廉政》、《谈创业》等。
⑵:引用式。即直接引用古今名言警句、寓言、典故、成语等作为标题。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风景这边独好》、《谈“君子之交”》等等。
⑶:比喻式。比喻式标题生动、形象、新颖。如用《种得梧桐树,不愁金凤凰》比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立意能力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即联系社会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从而提炼出对事物的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要思想倾向,进行正确的立意,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内容。
确立一个好的文章主题,是写好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的关键环节,也是申论应试的难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关键是能在思考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根据对安徽省公务员申论优秀答卷的调研,立意还应该力求新颖,亦即平常所说的“标新立异”,避免老调重弹和一般化,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但是立意的新颖性一定要建立在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不能为求新颖,偏离材料的主要问题,结果弄巧成拙。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选材能力
申论文章的选材,就是要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中心的依据。根据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历年真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选材的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选材好坏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在分析、研究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影响。中心思想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时,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种矛盾统一运动的辩证关系。
2.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也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布局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了,选用的材料也基本上定下来,申论写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通过这些材料来表达主题,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借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篇的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
3.要有连贯性
连贯性同样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古人讲文章义法.有所谓“起承转合”、“起伏呼应”之说。从内容、形式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起承转合”。其实,所谓“起”,就是启下,好的开头应能带起下文;“承”就是承上,与开头部分互相联系;“转”就是转换,接上文后转而展开.或生发、或阐述、或对比、或铺陈,等等;“合”就是收束,归结上文而使全篇首尾圆合。
以上三点就是体现在布局中的思维能力,只有布局安排合理,整个文章才能通顺流畅,这是申论考试得高分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