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源区08年水利建设资金调研
清源区2008年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
情况调研
市财政局:
根据市局要求,为做好市人大财经委对2008年全市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安排和使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我局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研,现将08年我区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安排和使用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全区共安排农村水利建设资金96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专项资金731万元,市级财政下达专项资金19万元,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10万元;已拨付至水利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919万元,尚有41万元因项目暂未实施仍留在财政未拨付,另有259万元因工程未竣工验收,暂留在相关部门未拨付使用。
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使用效益
08年我区安排的960万元水利建设资金,其中用于防汛抗旱方面的资金66.926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水利设施维修奖补等资金506.6万元,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316万元,用于水资源执法资金20万元,用于农村安全饮水户户通资金50万元。(详见附表)
对以上各项资金我区均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实行严格
管理,对由乡镇、村级直接实施的项目,将资金通过文件指标下拨至各乡镇财政所及各经管站“村财乡管”账户实行专户核算、报账制管理,对区水利主管部门直接实施管理的项目,将资金拨付至区水利资金专户,实行专户核算、报账制管理,并对所有项目严格执行项目预决算、监督部门统一验收、中介机构决算审计,对5万元以上水利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一年质保期过后未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再拨付工程余款。对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等资金,先由乡镇及有关单位提出购买方案,报区水务局批准后,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统一购买,并组织财政、水务、监察等部门统一验收。
通过以上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效改善了我区农田水利灌溉条件,缓解了病险水利设施的险情,提高了防洪抗旱的调节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护了受益区农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较好地保证了资金的使用安全,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加之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区农田水利在旱涝保收和服务现代农业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1、农田水利设施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
粮食生产面积逐年增加,蔬菜、花卉苗木和养殖业等产业初具规模,农业生产存在“遇涝则涝、遇旱则旱”的问题,全区
旱涝保收面积为12.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28%,一些地方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困境。既增加了群众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生产成本,更是影响了生产效益,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2、农田水利设施滞后于农业规模化生产
没有足够的水源、没有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没有大面积的园田化。这些问题,成了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的“瓶颈”。
3、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满足不了建设的需求 2002年、2003年的百年未遇特大洪灾和旱灾之后,我区干部群众“多难兴水”,兴利除害的愿望强烈。2006年,区政府开展的“问计于民”活动,50%以上干部群众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每年人大代表呈交的议案建议,30%以上涉及到“农田水利建设”;在民主评议中,40%以上测评群众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建设”。
4、农业灌溉用水水费的征收仍然艰难
尽管我区农业水费征收标准已远远低于周边其他县区,但由于我区灌渠总程长,跨越各乡镇地形特点不同,各地农民享受灌溉用水的程度多少不同,但用水计量问题难以解决,使得水费征收难以符合实际,影响了水费征收效果,且水管单位与供水单位责权利不统一,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力水费的征收和灌溉用水的调节和利用。
四、有关建议
(一)加大对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管护转移支付的力度
目前县乡一级财力普遍薄弱,能够用于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尽管按法定增长要求年年有所增加,但对于抵御自然灾害及生产生活的大中型水库建设需求仍是杯水车薪,而且许多地方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求就难以满足,需要上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减少县乡财政的配套任务,最好是取消县乡财政的配套要求。
(二)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小型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暴露出许多问题,明显适应不了新形势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要求,改革迫在眉睫。
1、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普查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多次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林业普查等,唯独没有搞过水利普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面开展水利工程普查,既可掌握水利家底,全面了解现状,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为水利建设规划奠定基础;又可为今后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提供依据、奠定基础,为水利发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避免盲干和蛮干。
2、要对水利工程明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
在水利工程普查的基础上,按照“谁所有、谁负责、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范围进行确权划界。并在明确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基础上,放活其使用权来筹措维修养护经费,使之良性循环。
受益范围跨乡镇的水利工程,由县区管理;跨行政村的水利工程,由乡镇管理;跨自然村的水利工程,由村委会管理;其他则可由自然村或个人管理。同时积极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作用。
3、要对水利工程界定管理权限
对事关全局性、永久性、战略性的水利工程,如小
(二)型以上水库、大中型灌区工程、大中型机电泵站等水利工程,应以政府为投资主体。
对原由各级政府或村级集体组织兴建的水利工程,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民的弱势属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应由政府或集体承担。
对今后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可多元化来界定政府投资受益主体。对纯公益性水利工程,如防洪工程、引水工程、排涝工程等,政府为投资主体,全民为受益主体;对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如有发电和灌溉的小型电站、有防洪灌溉和养殖效益的水库,可按股份制形式确定投资受益主体;为保护农民利益,土地资源、水资源、道路设施等可折合成股份,由属地居民(含
农民、失地农民、长期居住的城镇居民)享受股份受益权,政府投资按股份比例确定受益份额;对经营性水利工程,个人为投资主体,收益归投资者所有;政府可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社会投资者支持,促进其做大做强,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
(三)关于水费征收问题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和“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因此,建议将水费纳入农业补贴范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返还给水管单位,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维修养护,严禁挪作他用。
附件:清源区2008年农村水利建设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表
清源区财政局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第二篇:清源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新举措(信息)
清源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新举措
随着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资金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为促使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青原区财政局严格 项制度,加强财政投资项目监管,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定期检查、跟踪服务全过程监督。
严格工程招标监理制度对凡属财政性投资的1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必须全部进行公开竞争招标,特殊情况情况无法开展公开竞争招标的项目必须审计、监察、政府招投标中心审核批准,严格把项目建设是否进行了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招标作为工程开工的必备条件。
严格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对所有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无论项目金额大小,凡是在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物资采购或工程委托行为,属于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一律将自己打入政府集中采购资金专户,严格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程序和要求拨付和使用资金。
严格项目预决算验收制度对凡属财政性投资的10万元以上的支农项目,必须有严格、详细的项目预决算审批程序,做到项目预算有审批、项目决算有审计,所有支农项目必须经过区直项目主管部门、区审计、监察、发改、财政的项目部门共同验收(5万元以下可以委托乡镇党委政府验收),凡是缺少以上程序的项目,一律不予报账,1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经过一年质保期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余款。
严格工程全程监管制度项目开工后,项目主管部门、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全程对工程实施进行跟踪评审监督,根据施工的建设情况,对项目工程发生的变更、签证予以有效确认,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严格进行项目评审和跟踪检查,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并向有关部门、单位反馈跟踪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产生错弊和腐败。
加强财政直接支付制度为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大额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加强财政直接支付力度,坚持在拨付项目资金时严格以合格的评审结论为依据,按项目实施合同或物资采购合同,按照工程进度验收结果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提供劳务或货物的供应商或工程队,做到对拨付的每一笔资金负责。
严格财政审批报账及监督制度对10万元以上财政支农资金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度,对社会反映强烈、资金隐患较大的项目资金实行财政审批报账制。强化对资金的下拨、落实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资金是否及时足额用到计划指定的项目上,有无挤占、挪用和转移资金的情况,有无随意扩大开支范围,任意增加开支标准,有意混淆支出界限,借机乱发钱物化公为私等问题,通过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论证项目进度是否科学合理、检验工程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审核报账凭证是否真实有效、资金使用是否合法等方式方法全面监督,有力地遏制项目资金的挪用、截留和浪费现象,为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农业科)
第三篇:清 源 学 区推普工作总结
清 源 镇 学 区 开展第14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总结
2011年9月11日-17日是第14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按照《凉州区开展第14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和《清源镇开展第14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我学区中小学扎实开展了推普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扎实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各校在开展活动时,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10周年、‚两基‛迎国检工作、武威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选取适当地段,面向社会,悬挂宣传有关推普横幅18条和书写推普标语23条,各校在村镇醒目位置和校园内张贴推普周宣传画136张,积极开展了师生《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和教师《中华赞〃陇原情2011诗词歌赋创作大赛》活动,为不断提高我镇广大民众的语言文化素质,提升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水平,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组织师生清理不规范用字行动 各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村镇商铺及活动场所规范用字活动,对商铺及场所不规范用字进行了彻底、全面的清理,促使广大群众正确用字用规范字的行为。
三、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推普大赛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 ‚校讯通杯‛作文大赛、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汉口银行杯’全国‘双推’漫画大赛‛和全国‚双推‛(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博文评比活动。共上报参赛作品15件。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广大青少年重视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增强对汉字书写艺术、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厚人文素养,提高了师生审美情趣。
四、将推普活动渗透与学校各个环节
推普周期间,各校以普及普通话为主题开展升旗仪式、班会、队会、团会、课本剧表演等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主题进校园、进课堂,深入到广大师生心中,并通过学校─学生─家庭的互动形式,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0一一年九月十八日 开展第
清 源 镇 学 区 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总结
二0一一年九月
第四篇:水利建设资金减免申请报告
水利建设资金减免申请报告
杭州市地方税务局拱墅分局:
本公司经营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石祥路350号运河钢材市场室,主营业务:销售钢材,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销售毛利很低,要求申请减免水利建设资金,望给予批准。
单位盖章:
2008年9月1日
第五篇:清源镇乡镇换届调研汇报材料
清源镇乡镇换届调研汇报材料
清源镇地处武威城东13公里,东靠长城乡,南邻东河乡,西接武南镇、清水乡,北与发放镇及二十里大沙漠接壤。原为清源人民公社,1983年社改乡为清源乡,1986年6月撤区并乡时与新地乡合并成立清源镇,是全省第一批建制镇之一。全镇镇域面积10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093亩,法定耕地面积37719亩。辖新地、新东、清泉、新西、发展、王家新庄、羊庄、中沙墩、东槽、宣家庄、蔡家寨、周府庄、清源、曾家堡、刘广寨等15个行政村,下设115个村民小组,5771户,总人口24007人,镇政府驻地王家新庄村2010年全镇完成GDP5.25亿元,较2009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5元,较2009年净增772元,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十一五”期间制种、蔬菜、林木育苗、规模养殖已成为全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709亩(2473座)、拱形温室面积达到110亩、养殖暖棚面积达到774亩。已建成王庄、东槽、新地等3个规模养殖村,建成了10000头舍饲养牛、羊基地,建成了年出栏生猪近3000头的永康仔猪育肥中心、年出栏1000头的武威市戒毒康复中心养牛场,规模养殖户发展到2500户。林木育苗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常绿林、经济林、用材林、沙生苗木、花卉苗木等五大系列近70个品种,林木育苗面积达3900亩,年出圃各类苗木、花卉6000万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19.8%,初步形成了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田成方、房小康的生态模式化建设格局。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挑战,清源镇根据区位优势和地域优势,确定十二五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一条
主线(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突出二个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实现三大突破(在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上有突破),确保六大产业(林木育苗、制种、养殖、蔬菜、特色经济林、花卉),发挥区位优势,走农业稳镇,科技兴镇,旅游活镇,工业强镇,非公有制经济富镇之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一、乡镇党委及领导班子基本情况
清源镇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29个党支部(15个村党支部、11个学校党支部、1个卫生院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1个非公有经济党支部),共有党员874名。其中,农民党员726名,女党员97名。全镇领导班子共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人大主席1名、副书记1名,武装部长1名,镇长1名,副镇长3名,科技副镇长1名。领导班子中大学专科学历的3名,大学本科学历的6名。2006年换届时共设党委委员名,其中农民委员一名
清源镇现有科级干部12人,其中:正科级干部4人,1人为正科级非领导,副科级干部8人,3人为副科级非领导,二、近期学习宣传换届纪律情况
近期我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要求,认真组织全镇领导干部学习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要求、领导干部警示案例汇编的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对领导干部廉政准则等各项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文件、视频、图片叶进行了学习。严格制定严肃换届纪律实施方案和筹备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对《严肃换届纪律文件资料汇编》和《严肃换届纪律案例选编》印发到了每一个领
导干部手中,对“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也进行了印发,让党员干部牢记严肃换届纪律要求,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目前,全镇干部群众思想稳定、没有存在着换届纪律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建议
1.对于城乡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问题。根据选举法关于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的规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变为1:1,这势必会造成城镇代表的大幅减少,农民代表则要适当增加。建议:结合区镇人大同时换届,采取大选区套小选区的方法,把划分选区与代表资源的分布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大体相等和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便于选民了解和监督代表、便于代表联系选民的原则,按居住状况或者按生产单位、工作单位划分选区。具体工作中,第一,要把各村各单位人口基数调查清楚,这是划分选区的前提条件。第二,要根据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合理划分选区,但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不可能绝对相等。第三,按照选区大小和代表构成确定选区代表名额。选举镇代表时,把驻镇单位两个选区调整为为一个选区;选举区代表时,把驻镇单位划分到农村选区参加选举。
2.在优化乡镇领导班子配备,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上。建议区委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的德才兼备的情况下,要突出的在颁布表彰中的有些地位和指导作用。综合考虑科学发展需要、班子结构需要、个人特长能力,通过换届调出干劲,调出合力。防止任职年龄搞“一刀切”适当保留一批50岁以上经验丰富、工作得力的干部,引导干部正确的对待去留、积极支持配合换届选举工作。
3.在干部任用提名上,要着眼于规范提名制度按照民主
提名、公开提名、责任提名的要求,1.通过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增加提名工作的透明度,扩大民主提名环节。2.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民主评议、视情况对拟进入新班子人选按一定差额比例进行二次会议推荐。3.进行多指标适岗评价,客观衡量胜任力,并合理定提名责任,做到责权对称。
4.在加强换届选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上,主要做好1.突出正面宣传教育,打好“预防针”。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媒介和宣传途径,让党员干部牢记“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的纪律要求,产生抵制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等不良风气的“抗体”。以警示教育为重点相关部门组建宣讲团,深入各乡镇进行换届宣讲纪律宣讲,强化各级干部的自律意识,使之不想、不敢、不愿违反换届纪律。2.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发放“定心丸”。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一盘棋走活。同时树立注重科学发展、重视基层、重视品行,注重真抓实干、群众公认、敬业奉献的导向,真正让无为者离位、有为者有位、善为着进位。3.构建情况收集和应急快速反应机制,配备“净化器”。及时的掌握各种不良苗头,建立信息报告制度,聘请义务监督员及时的向区换届办反馈情况,保证推荐、测评和投票选举的顺利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普通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全面了解情况,对影响到换届选举的人和事,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回应。成立案件督察组,对群众举报的各类非组织活动,依纪依法从严查处,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