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5 13:4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

第一篇: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

刘震司长: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水土保持事业跨

入了蓬勃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明显加快,全国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治理区农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1 大力开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逐步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零星开展的群众自发行为发展成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治理工程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治理效益日益凸现。从1983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列专款、有规划、有步骤、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八片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又先后实施了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工程、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项目、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京津风沙源、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云贵鄂渝世行贷款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一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治理范围从传统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扩展到全国主要流域,正在开展的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已覆盖了60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县、市。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质量高、效益好的示范工程。目前已初步建成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综合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大示范区62个,走上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大流域为骨干,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轨道。凡是经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地区,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农发水保项目实施20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增加林草面积47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增加了15%以上,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4亿吨,建设基本农田680多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近10亿斤,发展经果林近860万亩,年经济林果品生产能力近20亿公斤,项目区每年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500多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进入新世纪,水利部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将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作为重要任务,在北京、江苏、浙江、四川和重庆等地的81条流域开展了生态清洁型

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防治面源污染、开展水源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1.2 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从1957年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规范的水土保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到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实施,再到当前水土保持法修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防治轨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三同时”制度得到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相继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等方面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政策,与环保、铁路、交通、国土、电力、有色金属、煤炭等部

门联合制定和出台了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全国共出台县级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规3000多个。《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水土保持监管,全国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其中国家大中型项目1800多个,特别是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执行“三同时”制度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全国1.5万公里新建公路、1.2万公里新建铁路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先后完成1000多个项目的水土保持验收,其中国家重点项目上百个;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450多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17亿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全面规范和加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2400多个县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共有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7.4万人,累计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

5.2万次,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推动《水土保持法》的各项规定落到了实处。经过18年努力,已经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面,社会各界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明显加强,人为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1.3 注重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植被得到迅速恢复。

进入新世纪,水利部适应新形势,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定,做出了在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选择。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水利部先后启动实施了两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涉及29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并在青海省“三江”源区安排了专项资金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封育保护面积30万km2,初步探索出不同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和措施,成为各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示范和样板。生态自然修复理念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山西6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施了封育保护,全国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平方公里,其中39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初步修复。

1.4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技支撑,水土保持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60年来,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稳步提升,监测工作逐步强化,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从无到有,逐步推开。水利部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情况和动态趋势。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了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中心站、29个省级总站和151个分站组成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立了全国、大流域和省区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从2003年起连续七年发布全国及部分省区水土保持公报,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对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金沙江流域、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以及160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二是水土保持科研与技术推广显著加强。先后建立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站、国家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和土壤侵蚀国家重点试验室。开展了一大批水土保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建成了一批起点高、质量精、效益好,集科研、推广、示范、教育、休闲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为各地水土保持示范和科普教育、科研单位试验研究与大专院校硕士博士培养的基地和窗口。三是2005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经过86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各级水利部门上千名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人员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系统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成绩与经验,摸清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科学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

防治对策,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60年不断发展,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机构队伍逐步完

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影响力显著提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

展势头,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经验

6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有力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珍贵的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开创中国特色水土保持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1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生

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始终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山丘区面积比重大、贫困人口集中,人均土地资源有限,人口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依存度高的基本国情,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从服务民生和发展经济入手,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重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近十年,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工程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水土流失治理区已建成上百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培育了一大批水土保持产业基地,江西赣南的脐橙、晋陕峡谷的红枣和甘肃定西的土豆等,都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使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激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2.2 在防治理念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快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

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大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摈弃以往人定胜天、战天斗地,人进沙退、向沙漠进军等错误做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符合植被建设规律,充分依靠大自然自身能力修复生态,实现由人工治理为主转向人工治理同自然修复相结合。近年来,生态自然修复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各地总结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许多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果,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实践表明,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干部群众观念和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快好省,费省效宏,是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经验。

2.3 在防治方针上,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

理“两手抓、两手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代价高,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60年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严格执法,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不欠或者少欠新帐,同时,加快严重流失区的治理,快还旧账。近年来,水利部门依法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工作,划定16个重点预防保护区、7个重点监督区、19个重点治理区共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加强了对三江”源区、首都水源区、丹江口水源区等重要区域的预防保护工作,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各地也按照“三区”划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管理区及确定的重点监督工程,实施有效监督。水利部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调控作用,提出对10种情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不予批准、3种情况不予通过技术评审的规定,通过划定“红线”,严格方案审批,进一步强化了依法行政,规范了开发建设项目管理,启动实施的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共调查生产建设项目10.48万个,开展执法检查

3.56万次,对2.68万个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印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201个项目进行了通报曝光,有效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促进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督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断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大力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显著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

2.4 在技术路线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工程措施、生物

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理论、实践、技术、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30平方公里的闭合集水区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妥善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有效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维护,使水土流失区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走上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统一、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治理和正在治理的小流域累计近5万条。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典型,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这条技术路线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得到国内

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是我国生态建设最为宝贵的一条重要技术路线。

2.5 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改革创新和多元化投入,注重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保的局面。

60年来,改革创新始终是水土保持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地在实践中深化水保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制定完善政策,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通过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治理权,搞活经营权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大户参与治理开发,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产权确认制度,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探索从资源开采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工业反哺生态,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878万户农民、专业大户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四荒”土地的治理开发,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万平方公里,注入资金108亿元,初步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的格局。陕西省通过建立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预计每年可从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中征收13.5亿元用于

水土保持。

3、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

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国家生态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尽管建国近6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成绩很大,但目前,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有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抢救任务仍十分迫切。按照我国每年4-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初步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至少需要50年时间,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从投入上看,长期以来中央水土保持投入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每年投入不足20亿元,农民“两工”折算投入一般要占到水土保持总投入的80%以上。随着近年来农村“两工”取消,水土保持工作面临严峻考验。由于投入不足,亟待开展的坡耕地整治、坡面水系建设、沟道治理等措施安

排得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

3.2 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缺乏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意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忽视水土资源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仍较为普遍,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地区干部群众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不少地方仍然存在陡坡开垦、顺坡耕作、超载过牧等现象,导致生态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目前,我国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仍高达45亿吨左

右,人为水土流失呈现加剧趋势,未来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3.3 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情况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执行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仍然偏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水土保持法》中明确规定相关部门有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要主动配合主管部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但现实情况往往不能落实,部门和地方在进行开发建设项目立项或审批时,在没有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对其水土保持方案批复的情况下,就擅自放行的现象依然存在,生产建设项目为降低造价,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问题仍屡禁不止。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仅为55%左右。另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与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还没有完全到位,监督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还有待提

高,监督管理还存在缺位、不到位现象等。

3.4 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设与加快防治步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必须加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目前,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还不够,不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措施配置上,一些部门在防治过程中片面强调某项措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被人为割裂开来,措施之间不能有效配合,从而降低了生态治理的功能和效果。在资金投入上,我国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建设方面实行多

头管理模式,涉及部门较多,导致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4、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展望

回顾过去的60年,水土保持事业成就辉煌,展望新的征程,水土保持发展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道路,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4.1 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

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现有坡耕地全部采取坡改梯、陡坡退耕、等高耕作、保土种植等水土保持措施;严重流失区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显著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

保护。

4.2 防治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防治对策是:

第一,实施保护优先战略,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根本性转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管理,依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类生产

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充分做好水土保持方案论

证,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第二,实施综合治理战略,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统筹考虑各种水土流失因素,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保护、监督、治理和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力度,科学配置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

效益。

第三,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因地制宜推进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工作。在东部地区以提供良好人居环境和保护水源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部地区进一步加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力度,对严重水土流失区进行综合治理,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在西部地区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为主要任务,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搞好特色产业开发,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第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点带面实现水土保持新发展。在继续加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等重点治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南方崩岗综合治理、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以及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

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面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五,实施生态修复战略,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封育保护与生态自然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搞好基本农田、灌溉草场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等工程,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第六,实施科技支撑战略,切实把水土保持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加快科技创新,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为依托,以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为重点,以科技示范和推广为手段,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体系、重大科研攻关体系、示范和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和水土

流失防治水平。

第二篇:教学经验及成就

教学经验及成就

自从1999年参加工作,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15个年头。15年来,我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现总结如下: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内容贴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开放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在校、市、省级征文、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在求职就业、社会交际等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二、潜心教研,积极参与教育教研。敢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大胆探索,并随时记录下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得失与反思,不停实践,不断积累。撰写的2篇论文在省评比活动中均获一等奖,4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研究省级课题《学科德育在中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立项,并在积极地探索中。

三、承担年轻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做到示范引领“传、帮、带”。除了完成自身班级教学任务外,还坚持上公开、示范、观摩课,承担教学经验交流讲座。组织指导语文组年轻教师备课,在教学教研、资料积累、业务进修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四、开发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主编校本教材《社交礼仪》、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出版社教材《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教程》,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资源。

五、班主任工作有三心:“细心、爱心、耐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一颗饱满的爱心去教育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时刻体会到老师的关爱。班主任工作期间,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异常表现,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在三心的作用下,我所带过三个班级均被评为校“优秀班级”。

第三篇: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

水土保持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摘要] 坚决控制各种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水土流失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27片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1000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50年来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k㎡,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多吨,增加保水能力250亿m3,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水土保持效益 1

分析等多项研究,试验推广了以改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以恢复植被,增加地面覆盖为中心的造林种草技术;以减少径流、拦蓄泥沙为重点的各种水保工程措施。先后建立了上百个试验示范小流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治理模式与配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御性治理转向开发性,并逐步走向产业化。一些小流域在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结合地方优势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开发性研究与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深入,必将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步伐,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发展。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初步归纳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三是农业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有效调整。

3.2 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边疆实施的政策制约。一些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由于短期内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农民难以接受。

二、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分析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这显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 抓住发展机遇,加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

199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水土保

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是保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工作,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

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现有宜治理的195.54万k㎡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一遍,完成一批重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坚决控制各种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2.1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我国的水土保持必须从国情(区情)出发,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订切合实际的治理目标。

2.2 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开发相结合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发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治理开发,应根据其地貌类型、生物气候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四、几点具体建议以水土保持为核心,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把恢复植物作为突破口,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过去普遍存在乱肯、乱伐,使破坏的面积远远大于治理面积,说明光治理是不够的,预防是根本。所有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加强管理,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在搞好预防的同时,有步骤地推动重点治理,在流失严重的地方,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规划,集中治理,因地制宜配置各项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同时兴建小型的水利水保工程,层层拦蓄雨水,以用于灌溉、养鱼、发电等,形成综合防护体系,以更好地推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发展。

第四篇: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会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品牌专家委员会主任

解艾兰

关于“中国品牌国际化”及“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新趋势”等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批专门从事品牌研究的人员用了7个月的时间,对年销售额10亿人民币以上的 106家企业(包含国有、股份制、民营)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本文即围绕此报告,针对中国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展开。

一、中国品牌发展现状

1.企业在品牌投入的资金普遍较低调查显示:企业在品牌投入中,无投入的占 21%,投入 0-0.5亿的占3%,投入0.5-1亿的占18%,投入1-1.5亿的占3%,1.5亿以上的占18%,另有37%的企业对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没有详细统计数据。

2.品牌的投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企业在品牌投入占销售额比例方面,投入比例在 0-1%的占18%,在1-3%的占15%,在3-5%的占6%。

3.企业的品牌建设

和品牌意识在提高,基础平台搭建比较完善调查显示:企业对品牌推广部门搭建都比较完善,有 97%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品牌管理和推广部门,没有设立品牌推广部门的仅占 3%,88% 的企业分管品牌工作的负责人由企业副总裁以上的人担任,12%的企业无专人管理。

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82%的企业建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构,说明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在提高,5%的企业尚未建立,尚有 3%的企业未填写。

5.企业对品牌战略规划比较重视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战略规划,82%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制定了全球品牌战略规划,12%的企业目前还未制定全球品牌战略规划,6%的企业未填写。

6.中国企业品牌定位大多还属于国家品牌,层次较低,有待发展

在品牌定位方面,有32%的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已经是国际品牌,65%的企业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国家品牌,还有 3%的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是区域性品牌。

7.成为国际品牌的关键因素认识不一

在选择成为国际品牌的关键因素首选统计显示:34%的企业认为成为国际品牌企业最关键因素是“拥有完整的全球品牌规划”,24%的企业认为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18%的企业认为是“拥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团队”,15%的企业认为是“具有全球意识的总裁”,还有 9%的企业未表态。

8.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延伸成为最受关注问题

品牌延伸的方式比较多,调查显示:41%的企业选择“一牌多品”策略,29%的企业选择“主副品牌”策略,9%的企业选择“一品多牌”策略,还有 21%的企业选择了其他策略。

9.广告宣传是中国企业提升企业品牌的首选方式

(1)广告宣传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户外广告等形式,中国的很多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基础往往是靠广告打出来的。据调查,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每年维护和提升品牌的方式是通过公益活动或赞助,这说明当前中国企业是在做产品品牌推广,而不是在做企业品牌推广,很多企业对品牌认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2)为提高品牌知名度,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2.35%的企业选择广告宣传,47.06%的企业选择公益活动,50%的企业选择展览展示,35.30%的企业选择其他方式。

二、中国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中国企业普遍认为品牌国际化发展是必要的,但对品牌的认识不够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感到参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企业家们认为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很多企业家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上。对品牌国际化研究不足,特别是品牌意识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把产品销售出去就是最大的成功,做品牌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事,与他们无关。因此很多企业在认识上就缺乏品牌经 营和品牌战略规划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品牌建设和发展。

2.品牌战略规划与品牌具体执行差距甚大 通过企业品牌调查,我们发现许多知名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规划,但具体执行的效果与规划差距甚大,原因主要有 4点:(1)CEO的品牌意识停留于形式;(2)缺少品牌的专业 人才;(3)品牌负责人的地位不高;(4)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品牌的长期发展。

3.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品牌经理有名无实

当前我国专业品牌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培养品牌专业人才上基本是空白,没有品牌管理专业,另外很多企业虽然设立了品牌部,但往往是做样子,壮门面,品牌部的经理多数是为企业老总们写报告的文书,在品牌战略和发展上没有发言权,企业品牌部的经理有名无实。

4.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弱国。一是中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过度依赖外来技术;二是不愿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认为研发投入风险太大,有可能难以收回成 本,再说周期比较长,很难短时间见到效益。在本次被调查的重点企业中,我们发现研发费用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1.0%-1.5%,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3%-5%的水平;我们缺乏像微软、三星、SONY这样在全球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公司。

三、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品牌国际化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值得重点分析和关注。

1.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 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 40%,销售额超过 50%。而与此对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 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 10%,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 50%以上,在中国即使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海外销售额也不到 10亿美金,也只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

2.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据报道,中国遭遇反倾销投诉最多,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家电、打火机等。出口的行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商标被抢注、专利被侵权等坏消息不断,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到底与国外知名品牌企业有何差距呢?

国际知名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1)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获得尽可能多的专利。(2)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3)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互相配合,为跨国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而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研发水平低,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盟组织等,导致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交更多的学费。知识产权保护的直接体现就是品牌的价值,一个良好的品牌,不仅仅需要去创建它,也需要精心的去保护她,最有力的保障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3.在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差距

美国营销专家挪利拉(Larrylight)在分析二十一世纪营销趋势时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此一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有关如何发展、强化、防卫与管理业务的一种远景..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多了。而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先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因素就是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永远与时俱进,保持着品牌年轻化的状态。中国很多企业认为靠策划方案、靠点子就能发家,只要广告做得好,产品就卖得好,所以比较注重短期的销售行为,而对品牌的长期建设和维护却比较短见。比如脑白金,在广告方面或者是营销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当我们除了听到“送礼就送脑白金”外,实在是看不到他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做成什么样的品牌。一句话,品牌缺少内涵。

四、中国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1.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专业的品牌人才培育机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立品牌专业,很多品牌人才都是从企业内部或者是半路出家衍生出来的,即使是海归派和国际专业品牌公司的品牌人才,由于对中国企业发展状况和环境并不是十分了解,往往是水土不服。品牌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建议从政府的角度鼓励和在政策上支持高等院校开办品牌专业课程,并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联合办学推动中国 品牌人才的培育工作。

(2)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和华人团体等相关机构的作用,建立起联合实体,每年不定期介绍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当地文化,让我们的企 业更多地了解细分市场。在国内,要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特别是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成功的经验,组织交流活动,并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企业实地考察国外市场。在政策上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战略上要制定国家品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争取在未来 5-10年创建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

(3)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从知识产权上来保护中国的企业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企业要创建世界品牌,必须要受到保护。只有保护了才不会被 侵犯,这几年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在知识产权方面落伍,吃了不少哑巴亏,为此交了不菲的学费。从国家的角度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普及工作。首先从国内的市场环境中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第二,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辅导和培训;第三,介绍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4)取消以政府为主的评审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品牌”的认可到底是由评审机构决定的还是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呢?我们认为,企业品牌的好坏是由市场、消费者决定的,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模式。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管和为企业提 供服务的职能,不能充当裁判的角色,政府可以在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监管;在银行贷款、税收、出口方面给予企业奖励,鼓励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5)国家应建立“品牌应急”机制西班牙的“烧鞋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中国的产品因为价格低,质量差而成为地摊货的代名词,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这几年经 过市场洗礼,中国企业逐渐成熟起来,中国鞋不仅仅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质量和款式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同行。这样势必造成中国鞋要进入高端市场,在款式、质量、价格的优势下,当地鞋业难以招架中国鞋的冲击,造成了市场萎靡,从而导致上述“烧鞋事件”。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价格冲击了当地的制鞋行业形成的,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烧鞋事件”绝不可能是第一次,也绝对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市场竞争也许是残酷的,但如果我们在国际化进程中“烧鞋事件”太多,势必将影响更多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因此从国家的角度上应该建立“品牌应急”机制,能够快速反应突发事件和提供有效地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2.针对企业的对策建议

(1)企业要树立全球品牌战略意识,具体操作与规划同步进行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很强的品牌意识,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去认识企业的品牌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不能与当初设立品牌战略规划脱节。我们研究发现多数企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制定的东西往往与实际操作脱节,很多企业家在谈品牌建设的时候总是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走了不少弯路,最终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品牌建设和品牌规划成为空谈。因此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们认真了解品牌,认识品牌,做好自己的品牌,培育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

(2)做好品牌战略规划,慎重进入不熟悉的行业 很多企业面临着多元化品牌的困扰。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同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在国际上更谈不上竞争,包括海尔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导性品牌方面都不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多元化的品牌成为我们中国企业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家们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行业不行我们在别的行业同样挣钱,短短几年所有的行业都做过,可是到头来没有做大做强,反而把自己做死掉了。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要考虑到进入别的行业的高风险系数,是否具有运作品牌的优势。

(3)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水平,建立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 要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导产品,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走的是先占领国内市场,进行初级的原始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沉淀,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为国际知名厂商贴牌生产(OEM),然后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经销商部分销售自己的品牌,再等待时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这样 的弊处在于培养国际品牌的路走得很长。国外品牌的扩张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收购,联合利华、宝洁公司在全世界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牌子,如果都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路子,就要走很长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国际知名品牌了。因此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品牌运作模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4)加强企业的本土化经营与管理,学习国际品牌公司的运作模式加强企业本土化经营与管理理念。

我国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近几年中国确实有很多企业走出去了,但很多企业是前脚出去,后脚跟不上,归根结底是本土战略没有做好。在德国,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跟进投资,但由于管理方面用人不当,经验不足,没有充分运用当地的人才,导致企业投资血本无归。在本土化研究方面,应该说中国企业接触的最早,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性企业都在实行本土化战略,而且运作的非常成功,我们要走出去的企业为什么不借鉴别人的经验呢?说直白一点,在国外发展需要企业家们的勇气和大气,这样我们才能借用本地人才为企业创造奇迹。

(5)树立企业全球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首先条件是树立全球品牌意识,建立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这样才能很明确知道我们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在树立全球品牌意识的同时,要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许多知名企业的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为了夺回自己的商标不得不在境外打起官司,有的企业由于被抢注的比较厉害,甚至更换自己的标志,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所以,建议更多的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注意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6)深层次发掘和挖掘自己独有的精髓,理解自己独有的品牌核心价值

企业在发展和壮大的时候,往往遇到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和企业的管理滞后的矛盾,很多企业在这种战略转型的时候,很难把握方向。但是把原有的东西和根基全部推翻,重新来过,这就像建房子一样动摇了根基,房子就有随时倒塌的可能。中国的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每个企业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肯定有它生存和发展的法则,如果我们轻易地去否定它,一味的迎合新的市场游戏规则,那么我们的企业将很难有所作为。“麦当劳”卖了那么多年的汉堡,有没有人说他老的不成形了?戴尔的直销模式和安利的传销模式使得他们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品牌。他们的品牌运作模式,很多世界性公司和研究人员分析过,可是能有几家模仿他们的运作模式而发展壮大起来呢?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这就说明,每个成功的企业有自己的独特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别人都学不到的东西,是企业独有的东西,也就是企业独有的精髓,即核心价值。因此我们的企业如果抓住了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再发扬光大,未必不会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3.针对品牌机构的对策建议

(1)建立行业自律原则,共同推动品牌建设环境目前我国各种学会、协会很多,鱼龙混杂,致使企业上当受骗的多,得到帮助的少。建议品牌机构建立自律原则,实实在在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办实事;本身是做品牌的机构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品牌,这样的品牌机构、相关协会组织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开展专业的品牌培训,推动品牌的理论研究,加大品牌的深层次普及工作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专家就企业的品牌建设进行品牌培训工作,在行业领域培养更多的品牌专业人士,提升企业品牌人才的整体素质。由于企业比较关注利润,很多企业认为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建议行业协会带头加大理论研究,为中国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整个行业品牌的普及工作。

综上所述,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产业进步成果的结晶,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我们预祝我国的企业越走越好。

第五篇: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背景下,加强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融入,就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的发展中,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城市人们的安全以及环境的恶化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措施实施就比较重要。基于此,文章主要就城市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工作开展的机遇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和优化解决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机遇;问题

引言

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环境逐渐恶化下,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就有着其重要性。只有充分重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以及通过具体化的操作,才能对城市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城市水土保持加强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城市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工作开展的机遇分析

1.1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需求分析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展现,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发展中比较敏感的区域,所以要能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管理都要能够加强,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的环境方面也愈来愈恶劣,社会失稳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使得农村的人口向着城市进行转移,这样在城市环境方面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1]。在当前的城市水土流失以及生态危害方面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加强城市水土保保持工作的积极有效的开展,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优化发展。

1.2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机遇分析

当前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着新的机遇,所以要能利用当前的各方面优势,将这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重视。在机遇方面主要是政府对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度,这就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科学依据。政府对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质量问题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的问题都比较重视,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具体化的要求指示,所以要能利用这一发展的机遇,将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良好有效的开展。

另外,在当前社会民众对城市环境问题愈来愈重视的情况下,这就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障。还有是相关的水土保持的法律层面也有了加强和完善,这些方面的发展机遇,就为城市的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和优化策略探究

2.1 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于当前的城市水土保持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硬化地的面积大量的增加,这就比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硬地的面积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样就会使得降水不能很好的渗透到地下,从而就阻碍了地下水的补充,在雨量不断加大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造成雨水的流失。这样在对地下水用量过大的时候,就会使得地面出现下沉的问题。

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民众的水土保持的意识观念都相对比较薄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加强,我国在近些年对生态环境的工作中做出了大量投入,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展,但是公众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还不甚了解,对于这一层面的工作认识不足,在意识观念层面也比较薄弱[3]。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体系,但是民众对其知之甚少,这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者,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比较缺少科学性的方法。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要能将大地景观的格局连续性得到充分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对水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这一问题,从而就造成了规划的不科学,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还有是对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不恰当,这就对城市防洪的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约束监督制度层面没有得到有效完善,以在制度的作用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会造成城市水土保持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要能加强重视,对问题的原因详细分析,找到针对性的策略然后加以实施。

2.2 城市水土保持优化策略探究

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优化开展,要能从多方面加以充分重视,对城市的用土行为要进行有效规范化,要能从监管的力度上进一步的加大。由于城市化的建设所带来的用土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样就比较容易引发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要能对这一行为的监管力度进行加强,当地的相关部门在相应的监管条例制定上要紧密和实际结合,对用土的行为加以规范化[4]。从具体的规范化内容上来看,主要有城市建设区域用土量要能进行合理化的加以调运,对于不同项目间的调运要能适当性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效的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

还要能够建立专门机构,在城市水土保持的认识上能够得以统一,并要在责任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来形成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氛围。在办事人员方面要得到有效落实,对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各级要能将水土保持的工作内容进行多样化形式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全员的参与下,才能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得到有效优化,才能逐渐建立强大的水土保持舆论氛围。

要在相关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制定层面进行科学化实施,在监督层面得以加强,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加以落实。在城市水体保持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将法规和执行两个层面得到有效完善,并要能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制度[5]。在法规制定的可操作性方面要得以鲜明呈现,执法的内容要进一步的细化,并要在监督的作用层面得到充分发挥,全面了解城市水土流失的发展基础上,将重点内容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

另外,要对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进行科学性的编制,并要能对规划实施紧紧抓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规划制定过程中,就要能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水土流失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方案。对城市的功能方面进行分区定位,将建设的系统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要能呈现[6]。还要能够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性,对不同的城市内容要进行不同方法的规划管理。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优化开展,要能充分重视和实际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将工作的开展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在具体的措施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其科学性,这样才能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此次主要就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胡封兵,唐清华,吴建峰,等.南方城市水土保持设计浅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2]胡燕.浅谈现代城市水土保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3]吴斌.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几个问题的讨论[J].风景园林,2013(5).[4]余新晓.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分析[J].风景园林,2013(5).[5]何,夏兵,梁仕然.景观水保学――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探索[J].风景园林,2013(5).[6]孙发政.基于水土生态理论研究视野下的城市水土保持[J].风景园林,2013(5).作者简介:洪浩(1984-),男,河南省永城市人,工作单位:贵州中水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职务:技术负责人,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下载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经验及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物流业发展十年成就回顾

    中国物流业发展十年成就回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的10年,也是我国......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会计101 张弘宇 16810117 摘要: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不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 ,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

    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五篇范例)

    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 编辑整理 编辑:汪小菲来源:液压机 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制约因素,面向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水......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资源因素及对策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资源因素及对策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资源因素及对策2007-02-10 16:48:4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隆重召开。中国化学纤维工......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一些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