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对策
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正走向高级化。
中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也有了显着的增长,这反映在服务贸易结构上的升级上面。最初的时候我国的服务贸易仅仅是劳工输出,进行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结构升级之后成为了含有高智力附加值的服务了。
一、服务贸易的特点
一般人们所说的贸易大都指的是商品贸易,是以商品这种实物为媒介的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比较,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无形贸易的一种,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
其次,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通常无法将服务进行再转让和套利活动,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
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
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有些项目下出口的服务,进口国消费者不能在本国国内消费而只能到服务出口国去消费(如境外消费)。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瓶颈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有了显着的增长,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和发展时间有限,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的出口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潜力仍有待发掘。
第二,国内服务业生产力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这些劳动密集型部门本身发展层次又较低。
第三,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第四,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2)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
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三、改进的对策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加强政府作用,打破壁垒,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据关贸总协定统计,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因此,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打破壁垒,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3)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第五,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可见,为出口而进口,以引进促出口,能够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改善出口结构。服务贸易是新世纪重要的贸易形式,中国想由一个贸易大国变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李丽.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6,(01).
丁勇,朱彤.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03).
第二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 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 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 保险、国际运输、教育 培训、信息技术、民族 文化 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 管理 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 环境 建设。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3)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4)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2、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正像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 图所表示的,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与 APEDC其他一些成员经济体相比,在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以及统计数据和信息收集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应有目的地区分禁止开放、限制开放和鼓励开放三种类型,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对沿海地区具备条件的优先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讯等。而中西部等地区则可待成熟了再推广。
3、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
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但应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下,采用严格规范的国内政策以限制和推迟外资进入。另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加快服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同时,依据GATS进行保护性立法,最大限度地缓和与减少外来的强大冲击波。
5、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建议中央、国务院建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协调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宜。
6、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及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ˇ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ˇ加强政府作用ˇ打破壁垒ˇ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ˇ据关贸总协定统计ˇ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ˇ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ˇ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
题。因此ˇ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ˇ打破壁垒ˇ发展服务贸易ˇ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ˇ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ˇ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ˇ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ˇˇ1ˇ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ˇ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ˇ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ˇˇ2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ˇ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ˇ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ˇˇ3ˇ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ˇ的基础行业ˇ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ˇ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ˇ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ˇ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ˇ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ˇ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ˇ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ˇ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ˇ目ˇ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ˇ不开放ˇ不允许外资进入ˇ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ˇ目ˇ允许开放ˇ允许外资进入ˇ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ˇ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ˇˇ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ˇ目ˇ要安全开放ˇ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第五ˇ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ˇ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ˇ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ˇ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ˇ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ˇ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ˇ可见ˇ为出口而进口ˇ以引进促出口ˇ能够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ˇ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ˇ改善出口结构。服务贸易是新世纪重要的贸易形式ˇ中国ˇ由一个贸易大国变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ˇˇ
第三篇: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较快发展,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但对外技术贸易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仍存在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足,管理体制落后,法制法规不健全,受到贸易壁垒影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加速自主创新及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进一步构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服务贸易刻不容缓。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众多情况进行详细解析,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推动和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概况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GDP增长就保持了一个较高的速度。2006年GDP增长速度为10.7%,达到209407亿元。在GDP高速平稳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7%提高到3.1%,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06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与世界上人均收入和中国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这一时期,我国这一数字仅为40.2%,而服务贸易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仅为31.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表12000-2009年三部门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年份服务贸易出口额(亿美元)各部门服务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口2001333.3513.9053.3732.722002397.4514.3951.2934.322003467.3416.9237.2545.842004624.3419.3341.2339.452005744.0420.7339.3739.892006919.9922.8436.9040.2620071216.5025.7030.6043.7020081464.5026.2028.2045.6020091286.0018.4030.9050.70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从结构上看,中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出口发展不合理。表1反映了2001-2009年我国三部门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尽合理。旅游运输服务占的比重过大,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大半壁江山。而代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则不高。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密集型部门,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则处于竞争劣势。我国的服务贸易仍是以传统服务产业为重,而新兴服务贸易则发展滞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用来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一国服务贸易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值。TC指数是对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其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其中,X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M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进口总额。通常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商品的净出口国,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商品的净进口国,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弱;当TC接近于0时,即水平分工,说明i国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当TC=1时,意味着i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当TC=-1时,意味着i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运输行业。运输服务业通常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是我国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1999-2006年间,运输行业的TC指数均为负值,2007年运输服务贸易的逆差达到48.4亿美元。一般来说,运输服务与货物贸易的关系较为紧密,一国货物贸易较强往往可以带动运输业的发展。而我国运输服务业却在货物贸易连续顺差的情况下TC指数连续为负值,说明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受到严重的考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这项服务越来越偏向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我国在资本、技术服务两方面较为薄弱,比较劣势越来越突出。因此,改善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加大资本、技术的投入。旅游行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支柱,2007年上半年,出口总额达到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实现顺差33.4亿美元。1999-2006年间TC指数均为正值,且数值基本稳定(你计算了TC指数吗?这是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旅游业的优势在于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旅游业的TC指数数值不高,比较优势仍然有待提高,市场潜力有待开发。通讯服务。通讯服务项目的TC指数不太稳定,有负有正,其中2001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为负数,其余年份均为正数。通讯服务在我国具有国家垄断性,2002年、2003年体现出来的比较弱的优势主要靠国家垄断获得。可见,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深入,服务市场不断开放,各种垄断逐步打破,我国通讯服务将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建筑行业。筑行业的TC指数由2002年开始由负数转向正数,并且逐年提高。这表明我国劳动净输入的现象正在改观,劳动力素质和建筑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程承包、劳务输出开始走向海外市场。2007年上半年,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年提高。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电影音像服务这五个项目中,除了金融服务在2001年的TC值为正数之外,其余均为负数,呈现出比较劣势,竞争力水平低下。由于相关的人力资本和专业技术的积累不够完善,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比较劣势最大,说明我国在这种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相当低。而美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始终为正,其竞争力较强的行业是特许费服务这样高附加值的行业。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1)出口的部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近年来,我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2005年,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出口各为154亿美元和293亿美元,各占20.9%和39.6%,二者合计占出口的60.5%。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前面应该有对出口国别结构的描述)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和少数主要发达国家。从出口看,香港地区为我国服务贸易第一大出口市场。2005年对香港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远超过其他国家。其次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三者合计约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从进口来看,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中国内地服务贸易前四大进口来源地,2005年我国从上述四地的服务贸易进口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60%以上。(3)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前面应该有对出口区域结构的描述)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2005年仅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就占全国的20%左右。
(二)我国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总体竞争力水平较低(前面应该TC有计算结果)我国服务贸易自1995年起就从顺差转变为逆差,TC指数一直小于零,2000年到2003年一直为-0.08,到2004年达到-0.07,2005年为-0.059,2006年服务贸易逆差89.1亿美元,比2005年下降3.9%。(这些数据从哪里来??)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其竞争力仍比较弱。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服务贸易产业基础薄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尚未形成配套的政策措施,所以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而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又有充足的资金和国际的支持,竞争力比较强。总的来说,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仔细读读这段文字,逻辑性怎样??)
(三)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整体管理工作,负责服务贸易战略和政策制定、国际多边谈判、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但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仍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服务贸易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有关服务贸易的政策和规章不统一;目前对服务贸易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各有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而且到目前,包括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也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完整的立法体系尚未完成:缺少一部统一的包括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服务贸易领域基本法;对一些重要的服务行业如旅游、电信等领域的投资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另外,许多法律法规条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同法规之间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冲突,损害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容规范文件,立法层次低,严重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四)服务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这部分要压缩到300多字)
1、服务贸易壁垒涉及面广,影响领域大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多达2000多种,涉及到12个服务部门,150个服务行业,涉及面广,影响领域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开始于1979年的海外工程承包和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旅游业的开发,存在历史短,发展速度快,但规模相对较小;贸易收支不平衡,长年逆差;整体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不强;贸易结构不合理,尚待优化与升级;贸易法规不健全,管理滞后,所以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竞争力不高,这本身就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出口,再加上服务贸易壁垒就更是雪上加霜。
2、服务贸易壁垒措施不断发展?发达国家新的服务贸易壁垒措施层出不穷,贸易壁垒不断高度化。以美国为例,在世贸组织限制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后,美国的服务贸易壁垒逐渐转向了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和国际技术标准壁垒。而且,美国还不断加强壁垒的法律支持,不断为其实是的各种壁垒寻找合法借口。
3、服务贸易保护力量不断增强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也成为实施服务贸易壁垒的措施。地区性自由贸易区对区外国家的歧视形成了实施上的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的竞争已经从国家个体博弈迈向了群体博弈,从实施贸易保护的主体来看,地区性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在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它使得贸易保护从国家保护转向力量更加强大的集体保护。自由贸易区扩大产生的壁垒增强效应。
4、商业存在方式出口受壁垒影响大服务出口的方式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和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三种方式。其中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包括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两种贸易方式。GATS商业存在方式的承诺水平较低,存在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的限制。在某些行业存在资格限制,股份限制,经营业务的限制,许可证的限制等开业权壁垒,尤其是金融,电信,运输行业。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准备走出去的服务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就受到壁垒的影响。
5、?自然人移动受限制最严重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我国传统的服务项目,但是自然人限制使我国大量劳动力无法出口。因为大部分服务贸易要求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物理接近,利用服务提供者的技能和知识来完成服务交换。服务贸易是由活劳动的物化产品与货币的交换,因此,服务贸易壁垒主要是对童工这种活劳动的“人”进行限制。为什么没有对原因的分析部分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优化产业结构在传统服务领域,应将海洋运输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需求;旅游业要继续大力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建筑服务领域一直具有比较优势,要继续鼓励国内的企业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工程的层次和水平。在现代新兴服务业领域,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的发展。通过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快速发展来实现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应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加大对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
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谈判,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应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紧密合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能仅限于日本、香港、欧盟和美国。积极参加GATS的后续谈判,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将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在国际规则之中。服务贸易要扭转目前持续逆差的不利局面,需要逐渐开放服务业,保持服务业领域的适度竞争。因此要通过交流、合作与国际谈判,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逐步取消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增强政策透明度。同时我国也可以借此要求其他国家增加制度和统计的透明度,以扩大我国服务出口。
3、优化区域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努力实现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进出口市场的单
一、市场的集中度过高必然会导致贸易风险的加大,在贸易交往中不仅同样的服务内容会遭遇不公平的待遇,还有可能导致贸易受制于人,使自己丧失独立性,长此以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全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要使东、中、西各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因有一定的基础,可率先发展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外,则应先从基本的较低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发展。
(二)立足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1、寻求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资本不足,且管理欠缺,有必要利用好跨国经营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以搞活资本经营为核心,努力扶植国内龙头服务企业,培育大型服务产业集团。进一步加大服务企业产权创新的力度,利用产权重组与产权交易,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用制、跨国界的经营。服务企业走出去既离不开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国际竞争优势、完善的金融和商务服务的支持,也离不开建立国内外畅通的现代化流通渠道。发展服务贸易将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动力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企业走出去也会带动其他服务贸易的出口。
2、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高素质的服务业涉外人才仍非常紧缺。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和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这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二是从海外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
(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
1、科学的管理体制。解决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和归口管理部门。首先要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由商务部制定宏观规划与战略,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各归口管理部应加强互动,各地方的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应与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战略和整体规划保持统一,并与其他地方政府的政策规章相协调。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强沟通和联系。各服务贸易的政策规章最终是通过影响服务企业的竞争力来实现其目标的,所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其政策规章的宣传力度,规范服务企业的经营行为,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变化调整其政策和具体措施,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健全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和行业管理的法律体系,既是我国发展服务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履行GATS透明度要求的必要措施。应尽快制定既适应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法规;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加紧制定各种行业管理法规,如《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管理规定》、《商业流通行业管理规定》等,依法严格规范和监督行业经营;并辅之以各项基本法规的实施细则和单项法规,针对基本法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某些特定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增加法规透明度,规范立法权限,确保中央和地方立法的统一和协调。
(四)我国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的对策我国应在服务贸易壁垒与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并存的时期,抓住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本国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应对他国壁垒的同时逐步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促进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努力提高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积极应对他国的服务贸易壁垒?首先,有效利用GATS解决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充分学习和运用GAT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这不仅将为我国有优势的服务业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而且可使我们公平参与竞争,消除中国服务业在海外遇到的歧视性待遇。其次政府应为服务贸易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建立服务贸易壁垒应对平台;积极参与WTO谈判和各种双边多边谈判;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运用WTO争端机制解决问题。第三要尽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国际权益,企业权益和公民权益,尽量减少我国服务市场所受的冲击,同时最大程度的分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第四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这样就能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2、逐步削弱本国的服务贸易壁垒,实行渐进式对外开放的服务贸易?把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结合起来,采取对等原则开放我国的国内服务市场,这样一是有利于引进国外竞争,促进我国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出口。同时也要坚持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相结合。一是鼓励国外新服务业的进口,如国际咨询服务,会计管理,国际视听服务等;二是适度开放成熟的服务产品和产业,如旅游业、医疗、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输出、零售业等;三是适度保护幼稚服务产业,即那些目前还不成熟,不能与外国竞争,但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如金融业、电信业、保险、文化教育等;四是禁止外商投资如卫星传输及发射等,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服务产业等。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化的进程,这也是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必由之路;有助于促进货物贸易更好地开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助于增加就业渠道,解决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问题。
第四篇: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现状:
1、服务贸易总量增长,逆差扩大。
2、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1)服务出口主要依赖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而新兴的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出口比例很小,2)传统服务进口变化不大,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迅速。
3、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仍然偏低,但呈现出缓慢的提升趋势。
特点:
1、仍以传统旅游、运输服务业为主,但保险、计算机等新兴行业发展加快。
2、服务贸易出口、进口结构不断优化:仍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速较快。
3、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市场结构不平衡,地区结构不平衡。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未来如何克服?
制约因素:
1、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吸纳就业的潜力尚未发挥。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传统的服务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
2、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
3、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相对落后。虽然我国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成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法律法规在许多领域仍存在空白,即使一些颁布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也相对落后,权责不分明,存在交叉。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级国际管理不一致。
4、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国内的服务企业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效率和营销手段上都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极为匮乏。
克服:
1、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2),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3)推进财税优惠与产业倾斜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当前可以从四方面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1)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2)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外资企业设计咨询、技术转让、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3)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的规模和水平。(4)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
3、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5、认真研究《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应对服务贸易壁垒。
6、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速企业自主创新。
第五篇:服务贸易发展影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和影响
演讲稿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二战以后,日本于1951年开始恢复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1953年年2月, 日本生命保险、第一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分别出资2.2%、2.4%和6.2% , 参加了东京银行在美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
但到60年代末, 由于金融保险公司的资金力量非常有限, 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保险业上,主要保险公司中除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协荣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外, 其它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仍没有明显增长。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后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到1979年末, 日本十大保险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当地法人企业只有39家, 而且, 主要是由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和协荣生命保险建立的。其中, 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的子公司虽多达19家, 接近总数的一半, 但不论是独资经营, 还是合资经营, 投资的规模都很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然而,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例如,十大保险公司同时开始或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 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53家当地法人企业, 超过了以往的总和。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并独资经营了资本金超过3000万美元的较大企业。由于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不断增加, 规模也不断增大, 其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1984,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额由1983的11.67亿美元猛增到20.85亿美元, 占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5%, 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业者。1985年和1986, 又连续猛增加82.7% , 分别高达38.1和了72.25亿美元, 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分别高达31.2%和32.4%。到1987年3月末,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投资余额达180.8亿美元, 一举超过了商业部门的145.3亿美元, 矿业的124.3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中跃居第一位。
在四大非制造业投资中,商业投资是日本最先开始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金融保险业投资是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金融保险业投资不仅是最主要的非制造业投资,而且还牵引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达到顶点的1989,金融保险业投资为20424亿日元,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0.2%,同,金融保险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2.6%。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
济泡沫带给日本国内持续的经济紧缩和衰退,促使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稍稍超过1989的水平。
金融保险业出于信息收集的目的较强,1994年达到对外直接投资25.7%的比重。值得指出的是,日本金融保险业在经历19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泡沫后,暴露出诸多管理、信用和风险问题,使得19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收集信息的目的增强外,强化地域系统统筹管理的功能叶明显加强,由1994年的1.5%增至2002年的3.5%,而处于资金调剂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有所减弱,由1994年的28.4%降至2002年得2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日本保险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重组成为方向,其中既有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重组、寿险公司内部的重组,也有寿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过程持续了5-6年时间。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2001~2004年,商业投资为721亿日元,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35亿日元,分别占对华投资的39.1%和29.0%。2005年,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97亿日元,商业投资为534亿日元,分别占对华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6.6%和32.8%。2004年,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日本又以欧洲为重点投资地区。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对欧洲“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2001-2004年间,日本对欧洲的贸易和金融及保险业的年投资比重均超过当年对欧洲投资总量的50%,分别达到50.21%,57.37%,54.08%和53.14%。其中,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1.77%,43.94%,34.10%和48.30%。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该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PPT: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
60年代末,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直接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整顿中逐渐恢复,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被日本金融保险直接投资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