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流转文化入心
民俗流转文化入心
——德育处活动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民俗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相反的是把时间都用到了上网玩游戏上,民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了解并且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了解老海州、老新浦的民俗文化我们学校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我校地处新浦老城区,且与我校的德育实践基地——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紧邻,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正是近水楼台,同时,也基于我校“民间美术进课堂”这一课程基地建设的需求,我们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小结如下:
1、开展“民间美术创想绘画”比赛
民间美术的传承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而“民间美术创想绘画”比赛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民间美术的发展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从小就尝试手、脑并用,以及倡导民间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举办“民间美术创想绘画”比赛活动,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更多的参与此项活动的兴趣,让民俗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本次活动我校共有46名儿童参与,最终确定10位学生参与现场作画比赛,他们展开想象,通过手中的画笔,把民俗风情渲染,把美好生活展现,把美好愿望表达。
一等奖名单:六3张靖文、戴安琪、徐芯茹、徐苾茹、六4李梦圆、六5徐艺桓、李寒雪、孟雨、林琪琪、四2秦琪琪、四3 张馨瑞、四8白冰、姚雪; 二等奖名单:五1黄心怡、张伟珈、三1曹薛秋子、宋浩铭、三2 卢同舟、高浩洋。
2、开展“我身边的民间美术”主题班会
十二月六日,周四下午的班队课,我们组织全校所有班级开展“我身边的民间美术”主题班会活动,各班级一本班的特色内容积极开展活动。他们通过欣赏,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喜爱,通过讲述得以了解民间美术,通过故事、小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制作设计和制作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参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
3、开展“走进民俗博物馆”活动
12月13日下午,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走进了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复古的建筑,陶瓷艺术,民用劳作工具,以及民间婚丧嫁娶的用品子等几个展区,在这过程中同学们们在认真听讲之外还好奇的询问着关于民俗文化的一些知识,随后同学们在自由参观的过程中和自己喜欢的民俗展品合影,同学们脸上无一不显示出喜悦的表情,并表示他们觉得至此活动学到了很多,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次的民俗博物馆之行,可以说让每个志愿者都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我们老海州、老新浦文化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次的学习增强了我们学习民俗文化,爱好民俗文化,宣传民俗文化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能够更加努力为我们的民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廉洁文化入我心
廉洁文化入我心
廉洁是指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同时也指道德修养,行为纯洁,不随便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做斗争。具体,直白地说,廉洁就是行得正,站得直,不做苟且之事。人生就好比一碗清澈又纯净的水,容不得点滴污染,只要有一滴污水,那么这碗水就会全都不净了。廉洁就是那碗水的净化剂,拥有它,你就是一碗清水;丢弃它,你就是一碗浊水。我相信,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想成为一碗清水,但往往有些人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了错误的路,从第一步踏上这条路开始,就注定离正确的轨道越来越遥远,再也无法与廉洁相遇。
提到“廉洁”,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周恩来”三个字。我想,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风范被人称颂的原因,正是他所树立的人生丰碑上,鲜明地镶嵌着“廉洁”与“正气”。他的对手尼克松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总理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身上所体现的廉洁奉公、光明磊落、忍辱重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明-。
新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也涌现出一批批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优秀楷模!孔繁森,杨善洲,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 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可歌可泣。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个个反腐大案浮出水面,一个个贪官纷纷落马,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反
腐倡廉的警钟。被人们称为“贪官总司令”的原贵州省省委书记刘方仁, 他的案子现已尘埃落定,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沉重而久远。从1995年3月至2002年2月,刘方仁在担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和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达六百多万元。还有胡长清、成克杰、毕玉玺„„这一个个贪官,他们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信念与坚持,他们忘记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亲民与奉献,他们迷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方向,将被历史永远地刻在耻辱柱上。
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发扬廉洁精神,传扬廉洁文化呢?廉洁文化进校园就是要教育和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全面发展。廉洁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课堂里应该有它一席之地。虽然说廉洁文化进校园是远水救不了火,但是起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从小就让我们树立起廉洁意识,分清是非,增强辨别能力。其次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又多了一位有廉洁意识的人。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包括,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第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获得金钱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只有真正认清金钱的本质和树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形成坚定的廉洁思想。第三,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谋取私利、升官发财的工具。第四,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认清公民与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明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第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我们更要将廉洁精神细化到平时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充满知识文化的集体,照理说,廉洁一词对于广大
师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同学们往往认为廉洁是不涉及我们的。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真的要等到将来有机会去做一个领导,才去开始学习致用吗?那好像显得晚了一些,那样的廉洁是没有根茎的花草,没有毅力的纸墙,只需稍微施加外力,它就破,然后你就会被无情的吞噬了。就像筑房子似的,没有根基,建得越高就离倒塌的危险越近,所以,我们也必须从小树立廉洁意识,从小事做起。
尽管我们与那些腐败分子贪污几百万是不能比的,但有一些事情还是必须引起我们足够注意的。有些同学可能对于“权力”看得比较重,所以在一些班干部的选举中,就会耍些手段,像拉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来选自己,要不然就是请客或者是买些小玩意送给他们;再比如两个朋友之间,因为关系好,所以在班上一些事情上就互相包庇、袒护,甚至在考试时彼此作弊„ „这些都是一种变相的不廉洁,是朋友之间的所谓“义气”造成的。可能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是一定得引起足够的注意,否则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义气”以后不会毁了他们一辈子。我们应该做到与廉洁为伴,与诚信同行,做到学习不懈怠,考试不作弊,借贷不拖欠,生活不浪费,言行不违纪。展望生活,发展生活: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消费都与国家、集体、个人紧密联系,因此,作为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者观念,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第三篇:红色文化入校园中学集邮展爱心活动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入校园系列活动
--XX中学“回顾光荣历程,坚定青春理想”爱国集邮展活动
一.机遇:
今年是“五四”运动93周年,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为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领我校团员青年与学校同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创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奉献青春.展示我校青年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二.背景:90年前——1919年5 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率先点燃了反帝爱国的火焰,发动了彪炳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从此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的一面旗帜。岁月如烟,流年似水。五四运动所包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火炬,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正由当代青年高擎着迈向新世纪
三.前景:XX发展历史悠久,有着传统文化底蕴。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万江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新一轮“讲文明、树新风”的热潮,现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精神,响应市委为了推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把我市精神文明创建推向新高度,现东莞市邮政局营业分局团委为传播了集邮红色文化知识,宣传纪念建团90周年.宣扬省内(东莞)景点文化为打造万江文化新城作出入学校专场的活动。学生可现场订做或选纪念品。募捐旧书旧报纸爱心捐赠活动。
四.具体推介设计方案:
1.合作方式:现场展览以及印盖纪念章。义卖学校定制学校纪念明信片或者由毕业生订做个性化明信片,纪念收藏。(海报横幅,现场摆挡宣传。)
2.结合校方的第二课堂教学(走入红色文化集邮天地,了解历史、收获知识。)课堂与游戏赠予小礼品等。可现场招纳集邮爱好者、设立一个集邮站点选出站长。(方便组织和宣传集邮)。
3.收旧书旧报纸筹建山区图书室。(每捐赠三本书赠送明信片一份)结合电视台、报纸进行宣传。具体按排,可借函件集邮局一些资源共享。时间:2012年5月
地点:XX中学
准备物资:横幅/展板.宣传资料.礼品.可向专业局借资料.人员到位:
外联负责人:(与校方联系)
执行负责人:(按排相关人员引导讲解等现场工作).
第四篇:《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1
作文是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点缀。
——叶圣陶,夏丐尊《文心》
花了约莫两周的时间,我读完了叶圣陶与夏丐尊合著的《文心》一书,颇有感触。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战乱背景下的中国学生对于国文写作的探索。借由一幅幅生活与教学场景,它在生动还原了当时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们对于写作的精进之态度令人动容)的同时,又巧妙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见地,不失为一本具有写作启蒙意义的好书。
最初要看这本书,也是因为我时常需要写作的缘故,而又深知自己的文章必定瑕疵百出。人会生病,文章同样也会,人生了病要去寻医,而文章生了病,自然也少不得良方。
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总结出三条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
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辞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一般人平常所犯的毛病是前两种,至于思想内容,这是靠多读书体验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无法可求速效,只好终身修养。
我认为,前两种错误皆是与文字的形式有关的,属于外在的,而第三种错误是与文字所包含的意蕴有关的,属于内在的。不论外在与内在,皆是相辅相成的。
文字形式的好坏总会影响思想的传达,因为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修辞及篇章里。只注重思想而忽视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定是浮光掠影,恐怕与真正的原意相差甚远。
想到前不久,我与读研时的舍友通了一次电话,我们讨论了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我提到了书中所写的“差序格局”这么一个概念,可始终回忆不起书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解释。于是我套用了自己的话,舍友似懂而非。我想,我的话与原话之间,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或许只留下原话的轮廓,传达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未必有什么用处。文字形式的重要性从这可见一斑。
文字形式重要,而思想这般内在的东西是同等重要的。我认为外在的东西尚有简法可医,而内在的东西要想治理,有时可谓是毫无头绪的。这好比平素邋遢的穷人,稍稍花点时间打扮一番,略看起来也可精神不少,可气质上的缺洞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填充的。在衣服上我们能轻易地做富人,而在思想上则难上登天。
我常常作文章,但最近觉得我的文章缺乏一点新意。思忖之后,我明白,我过于注重创作的频次而忽略了思想的习得。在作文时,我过分看重语汇和修辞,这让我的文章有时好似一摊堆砌的辞藻,其思想却稍许浅近,就如同穿着华丽服饰的平民。
《文心》一书中,枚叔给自己儿子乐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短短“触发”二字,便是唯一法门。
当你读文学作品,读到某句话、某段话时,你发觉其与你生活有所交涉,得到一种印证,这是触发;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什么人时,你联想到某天读过的文字,并认为这些事这些人能够作为今后的某种理论依据,这是触发;当你透过诸多现象,偶然领悟某种道理时,这同样也是触发。
触发需要有新意,而不可一味地去照搬前人的东西。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借物象抒情。看到残花,我们联想到悲戚,看到明月,我们联想到思念,看到落日,我们联想到暮年......这些意味自然不错,可倘若能在这些东西身上悟出新的意味来,那是再好不过的。
信中结尾处,枚叔又说道:
“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读信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每天坐地铁通勤,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接触的人中,他们的活法林林总总,按理我总能找到一些触发的。比如,那天我在车厢内,身旁的男人不停地打响嗝,还时不时地吸痰,旁若无人似的,我就想起了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的一个譬喻:那人正卖力地疏通下水道。随后我忍俊不禁。我想,这类行为或许能在我的文章里充当讽刺一类的意味,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触发?
因此,我认为要想成为思想的富人,就得从身边百态的生活抓起,处处留意,刻刻留心。
假使你有了新的触发,请一定要立刻记录下来,让其有迹可考。我的脑海里偶尔会有一些苗头,那是还没成型的感悟,假如我不去细究它,它便会渐次隐没,而在它成型后,假如我不去记录它,它同样会被搁置在我的记忆安置所里,最后或许自动化为一滩烂泥,当作文章时,又恨肚里墨水太少。
有人说,写作只是生活的一种点缀,好比房屋里的壁画与水晶灯,而我认为写作与工作一样,皆应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论你写日记或小说,文字中都可蕴含你的思想,它能帮助你认清自我。
村上春树说过,只有当他动笔时,才能将心中那些七零八落的东西按照适合的逻辑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
又如《文心》一书说道:
写作便是生活的本身,所以没有什么意思,情感的时候,也可以提起笔来长篇大论,有了什么意思、情感的时候,又可以迁就格式,模仿老调,把原来的意思、情感化了装。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故作此文。
《文心》读后感2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为《文心》的书,一开始这本书是我的姐姐赠予我的,刚拿到时是抱有一个疑问的状态看的,疑问是为何这书的名字叫文心?莫不是这文的内心?文的真正精髓所在?读了此书,倒也懂得一二,但这书是夏丐尊与叶老先生叶圣陶所作的,这本书也确实有着这两人的功底,所以懂与不懂倒也不知了。
《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时间是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叶圣陶先生与夏丐尊先生的文笔将这书中人物所写的惟妙惟肖。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而在书中也有许多好的句子,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句: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句话令我受益匪浅,将作文当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当做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点缀。
阅读和写作,都是乐趣,如果当成任务,就没有乐趣可言。没有意义。而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写作和研究语文,学习汉字,而不是为了语文课而学语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中国的文学、文字都是有无数意义的,而这些东西需要有人去寻找研究。
《文心》读后感3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了解部分文字的意义和用法
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2、知与情与意
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3、读书原则及写作态度
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读书之前必做的功课,是挑选书籍、节约时间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根据“中学生必读书目”进行督促,同时积极地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作文”并非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写作,原本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写作应当同吃饭、说话那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优秀的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样情感的抒发不是盲目的,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心》读后感4
诗词背诵打卡基本进入正轨,虽然还没到习惯养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地作为语文考试提分的捷径,但却让人发现语文学习,应该说中文学习更加准确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书声”这一篇章讲了孩子们去看望王老师,远远听到王老师的读书声,本以为老师在读什么新的篇目,没想到老师读的是曾经在课堂上给自己讲过的课文,孩子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诧异,当看到老师在课文上认真标注的朗读符号时更觉得不解,因为不明白已经学习过的文章还需要这样认真反复的.朗读吗?
这让我想起《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为什么要朗读,我们从老师的讲解中听文字,从书本上看文字,但是只有自己能够将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才是对这些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所谓自己的理解,就是当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和我们在读文字触发的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时,创造出的个人情感,通过诵读,宣之于口,给听者以触发。举个例子,妈妈们一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买书选书上,准备充足的故事书资源,讲故事之前用故事的名称问孩子“讲皇帝的新衣好吗”“讲海的女儿好吗”“你是男孩儿,咱们还是别讲白雪公主了,换一个”,然后看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讲这个丑小鸭吧,然后早点睡觉”……
今天读到《文心》的这篇“书声”,让我反思,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是老师,但如果要想高质量地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不该只花在选书和与孩子讨论故事的选择上,更应该在讲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内容,揣摩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讲之前思考读法。读后感·我们常说“听故事”是孩子早期语文的启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启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触发”的启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动,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书声”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其实,在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读、高低、强弱、缓急已经包含了不少的学问。有心学习的人,不能只看理论的东西和作者的举例,更应该抽出空来,自己拿出文章来实际操作诵读一番。记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儿、先生一起搞过诵读会,可能还应该把这个活动坚持起来,文章不宜长,交流读书的心得,看来不全在对文字的理解,还在于读法的表达。
《文心》读后感5
叶圣陶和夏改尊合着的《文心》一书,我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看完,颇有感触。
本书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在战争背景下对中文写作的探索。一幅幅生活、教学场景,生动还原了当时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勤奋写作的态度令人感动),同时潜移默化地传达了作者的写作心得。写启蒙的.好书。
当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经常需要写作,而且我知道自己的文章一定是漏洞百出。人会生病,文章也会生病。人有病必求医,物有病自然无药可医。
叶圣涛和夏禹尊先生总结了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三个标准:
一是语法有没有问题,二是用词是否恰当,三是思路是否新鲜、正确、丰富。普通人通常犯的问题是前两个。至于思想的内容,就看多看书体会了。
在我看来,前两类错误与词的形式有关,是外在的;第三类错误与词所包含的意义有关,是内在的。外在和内在是相辅相成的。
书面形式的好坏总是会影响思想的交流,因为思想存在于词汇、文字、修辞和文本中。如果只注重思想而忽视形式,所表达的东西必然是肤浅的,恐怕与真正的本义相去甚远。
记得不久前,我和读研究生的室友通了一个电话。我们讨论了费孝通的书《中国农村》。提到了书上写的“差分序列模式”的概念,可是我还是想不起来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所以我用我自己的话,我的室友似乎明白了。我想,我的话和原话离变形一定很远,或许只剩下原话的轮廓,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用处。文本形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文心》读后感6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文心》读后感7
今天中小学正式开学,听说有好多小朋友把作文留到了最后,昨天晚上才完成,新的学期开始了,娇艳明媚的春季又开始了,作文又要写起来了,继续学习走起,反思感悟走起。
今天我们学校也开学,教务处组织老师们进行教学培训,老师说,面向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理论也要一改以往全、大、深的方式,对于基础尚薄弱,自我学习要求也不高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值得借鉴,理论应以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掌握来达到高效,特别是写作这种“打脑壳”的事,更应该这样引导孩子,盲目买很多的作文参考书不如好好读好一本,学深悟透。
《文心》每个篇目不长,容易读完,每个篇目一个写作主题指导,值得读后深思。“印象”篇主要写游记的写法。书中谈到:“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写’”。
读到此处,结合一直以来对女儿作文的关注,从小学到初中作文需得迈过的坎不正好了,除了能用好“记叙”的写法,也能用好“印象的描写”吗?“描写”对比“记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这就是老师通常说说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对初中生作文深度的要求造成了为什么作文扣分比较多的原因。
描写该怎样去习得?通过背诵经典名著的语句吗?那得话分两头,文笔优美的语句可以背诵,可以增加自己写作的语言优美性,但如果单单希望通过背诵这些语句去提升自己的描写能力,肯定是不够的。能够自如甚至达到有深度的描写,第一是需要有敏锐的视角,能观察到身边能激发我们感受和情绪的点,比如,春天的诗词最多,那是因为春天有丰富的激发诗人感受的事物。第二是需要有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玩物”的兴趣不能一味打击,特别是读书还要有更丰富的方式,文字的优美不仅在于神韵,更潜藏在它背后的形象、思想等更可以提供给读者的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除了读、背,更多的是要理解。第三是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点不容易,关于这点,我总觉得两个人比一个人强,团队比个人强,一定要多和别人交流,尝试打开新的门,才会看到新的世界。
《文心》读后感8
两位老先生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我感激他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指导着几十年后像我这样的后生的生活。欣慰的是,这部作品将来还有可能指导更多后代的人走过迷茫。有时候我们的天空被乌云遮住了,这些经典的作品就是黑暗中的'微微亮光,使我们总不至于彻底失望。
另外,关于这部作品,朱自清先生还写了篇序。从这篇序文中,我明白了自己的当前状态。
这种状态叫苟且。
朱自清先生说: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今天我告诉自己,一件件去做,一件做成了再去做另一件。去真正经历一下做成一件事要经历的时间和步骤,去锻炼一下耐性。
《文心》读后感9
《文心》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共同创作的、为提高当时中学生国文水平的经典作品。作品虽是民国时期创作,但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不会过时,什么时候读起来都大有裨益。
说起夏丏尊先生,我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就不自觉地在脑海里蹦了出来。经年累月,文章内容已不再清晰,但是高中时候我们学校有座小楼,楼里面陈列着学校历史,外墙上就铺满了爬山虎。所以一提起叶圣陶先生,脑海里首先被关联上的是小楼爬满爬山虎的画面。
两位老先生都做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因此作品读起来处处能体现出老师对于学生的那种独特的关切之情。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我,也不禁回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些趣事儿来。
本书布置了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多个小场景,通过在不同场景里的讨论,将各种文学知识娓娓道来。读起来,我既感叹于书中各位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欣喜于各科老师对于学生观点的补充。感叹是因为如今我已毕业多年,但思考分析能力似乎还是不足,无法切实服务于我的生活;欣喜是因为老师的话语如此简单易懂又切中要害,读起来有恍然大悟之感。
《文心》读后感10
“题目与内容”这一篇章讲述了乐华和大文进入初中后第一次作文课的故事。“大家怀着‘试一试’的好奇心,预备着纸笔,等候王仰之先生出题目”,这让我想起女儿在每一次作文课前的样子,既紧张又兴奋。
读完这个故事,心中感触很深,故事中的王老师是理想中的循循善诱的好老师,面对学生们在作文课时跃跃欲试的心态,他却让孩子们先放下笔,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的情形需要作文?”“没有需要的时候教大家作文可笑吗?”“作文原应该是先有内容的,作文课先有题目再写内容的顺序颠倒吗?”“认真作文的态度只对作文有益吗?”让孩子们更从容、更有信心面对作文,发挥作文课最朴实的价值。
故事里的王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这几个问题后总结的答案,对今天初中生学习作文依然重要。
王老师赞同学生们“写信便是写作文”、“把自己的意见写成文字让大家知晓作文更加便捷”、“记录经历的事情”这些对为什么写作文的理解,但他希望学生们明白作文更高的价值:“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他让学生们铭记:作文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作文课并不一定都是有实际需要的时候,大多是课程表上的规定,但它并不可笑,因为只有通过平时严格地练习,养成认真作文的习惯,有实际需要作文的时候才能够自由应付,这就是作文课的意义。
既然是应付实际需要的写作,作文时通常是先有内容再有题目,但是作文课的时候却是先有题目再写内容,顺序确实是颠倒了,但只要练习的人能够明白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几句,就算对付过去的事情;读后感·知道题目的大部分作用在于便于称说,需得抓住重点筛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懂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
王先生要求学生们作文要认着地做,“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深悟这句话中的道理,能够读懂:认着练习作文不仅是为了做好文,更是为了做好人!
《文心》读后感11
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惊讶于它的行文结构竟然是小说形式的,通过一个个小场景中人物的思考或者对话,向读者阐发一条条关于写作的经验。如此读下来,二老的笔风给我的感受是既细腻又庄重。
细腻在于,每一章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注重其思考和成长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说教去直白灌输;庄重在于,对于写作涉及的每一个要素主题都有着详尽的阐述和清晰的举例,每一处都透露着老一辈教育家严谨的治学姿态。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讲很多写作的奇技淫巧,但是读完后才发现,二老其实通篇一直在表达这样的态度:写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情感注入,文字只是表达工具,切忌华而不实,雕琢表面形式。这也给自己敲了一个警钟。
写作很普通,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同吃饭、睡觉一样,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也可以说就是生活本身;但同时写作也很重要,同吃饭、睡觉一样,离开了就会觉得浑身难受,似乎缺少了某种类似灵魂一样重要的东西。所以说,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那么作文情感如何获得与丰富?只能靠多读书多体验多思考。你所读过的书就是在收集燃料,你当下的体验就是在制造氧气,你脑海中的`思辨就是在摩擦火花,这一刻就能够燃起熊熊大火,也许一部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此诞生!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这一切都是属于你的。忠于自己,而不要囿于模板范式,失去了原则的作文必然食之无味。所以说,艺术更是高于生活的。
当然了,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极其重要的,是需要持续练习的。乐华的父亲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那就是将自己随时的想法用小品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以整理以供日后查阅与参考,这就是鲜活的作文素材。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这个恰好的背后,别人看不到的却是日日夜夜的积累。
再重申一遍,不要忘记了,写作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其它任何学科也是这样的。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整个生活的改进,你要做的,是将所有学科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你觉得呢?
《文心》读后感12
初读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心》,就被他的才情和文笔而深深折服。这部著作总是能够将学问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使得读的人能够在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
顾随大师在《中国古典文心》中对《论语》中的观点不断地进行提炼,认为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践行“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告诫我们做人的时候一定要信守承诺,言行合一,绝不可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正是提点我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
“人处世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还是中流砥柱?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很多人并不明白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常常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价值观有诸多冲突之处,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圆滑世故。而顾随大师在书中的一席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终日忙碌的意义。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慢一些,也可以看作迷茫无助时的一丝清风。
“在求经验时必须要亲自参加,而在书案前写作时也要及时撤出来,所以要隔离。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这一席话恰好和当下年轻人在基层工作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很多年轻人在下基层工作之初都有喊苦喊累的情况,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断地逃避挫折。而如果想要获得进步就一定要在实践中、在犯错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从而获得成长。
“事之起始也许困难,而必要以毅力和练习达到‘可乐’的地步,说到深处是要‘好之’和‘乐之’”。但凡成功之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有着乐观的'心态。那些能够在工作中做出好成绩的人,正因为他们能够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困难中品味到其中的乐趣。好是一时的,乐是永久的。在生活中,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能够“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的利器。
历史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止,文字以涓涓溪流记录下过往的点点滴滴。顾随大师在《中国古典文心》中旁征博引,所道出的人生哲理即便时光变换,却依然历久弥新。
《文心》读后感13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
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
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好,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
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读后感14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文心》读后感15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受益非凡。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讲中国书法的老师,知识渊博,举的例子深刻有趣,上课轻松快乐,使那些埋头作业的同学都忍不住听课。但在这里我想讲一讲读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感想。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很出名的名著。例如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从汉代开始,《史记》的文学价值就被人们进行着广泛的分析与研究,到唐代《史记》的文学地位被奠定下来。《史记》以人物为叙事的核心,是历史学创造中的一次全新革命。宋代的众多学者对于其叙事写人的风格充分进行了分析。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对于《史记》叙事写人的评价特点是简而明、直而宽、隐而章。如:苏洵评价到《史记》在写人叙事中对于像廉颇、郦食其等人物缺点进行指出时,往往是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进行叙述,而在其本人的传记中则充分的展示出此人的优点与长处。这种互见性的风格使得《史记》的叙事写人更加饱满。可见司马迁在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这也使中国传统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篇: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
(一)吐露内心,品评写作
文 | 王亮湄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强,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读后感
(二)关于写作,一般我们会在怎样的情形下,才会提笔开始呢?
我觉得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触动,想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冲动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情感与思想的真实体现。我想,很多作家,他构思小故事也好,长篇小说也罢,也是一样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
今天看了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一起写的一本书《文心》,建议大家看看,对写作很有帮助。第三章说的是〈题目与内容〉。里面有一段写到:“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例如,看见了新开的蔷薇,心里有好多欢喜的情意要写出来,才想起《新开的蔷薇》这个题目;看见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发泄,才想起《姊姊病了》这个题目。但是,在练习作文的当儿,却先有题目。诸君看到了题目,然后去搜集内容。这岂非又是颠倒的事情吗?颠倒诚然颠倒,只要练习的人能够明白,也就没有害处。()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成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些见解很关重要。懂得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不懂得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本来,出题目可以分作两派。刚才提起的是一派。这是不管练习的人的,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例如要你论秦始皇你就得论秦始皇;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例如要你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你就得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而且这所谓什么只是一个范围,宽广得很,你划出无论哪一个角来说都可以。这样,虽然先有题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个题目的差不多;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
我觉得非常精彩,写的特别好。对于出题,那是我们以前上学的规定,是用来考试的,是不得已的。我想,我们现在还保持写作的都是成年人吧,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把写作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的。我一开始写东西,就是自己写,可是呢,自己也不是一直有灵感,写的写的,就没有主题了,不知道该从那下手。所以才考虑加入了实践群,跟大家一起战斗,有时候老张出的题,因为本身自己对主题有表达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就能写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每个人的故事是不一样的。他所经历的毕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有一段时间,我没在群里分享,我觉得我写的跟老张出的题目不一样,不好意思拿出来献丑。可是,我也没有停止继续实践,我每天会上来看看今天的题目,有时候也看大家的留言,看对我有没有感触,能找到触碰的灵感才会按主题写。没有的我也会记下来关键字,等有灵感的时候写。我也在跟大家一起坚持,日更也没停止过,不过是我把自己的随笔发表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
文心读后感
(三)昨天回来的晚了,有点累就没有更新文章了,对不住自己,更对不起阅读者!
《文心》的作者是一对亲家合作写的书,这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两家的孩子喜结连理,两个作者成了亲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前辈著。在这里再补充一句选书的方法,尽量选择那些xxx著的书,而不是xxx编的。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著作,但又不止这些知识,推荐大家读一读。虽然是之前的大家编写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到现在也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的。
现在我读到了,第六篇《知与情与意》。与大家分享下前五篇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中的说法是文章是作者关于外界事物和自己理解或者经验的表达。要理解文章就得能够经历或者想象到当时的环境,然后理解的深刻与否在于自己的经验是不是和作者的一样或者比作者的经验更高。看来现在看文章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了,学习了知道了做到了才算成长了进步了,这样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就达到了指导生活和工作,开启心智的目的了。
第二篇是《方块字》讲的是字词分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介词、助词、和感叹词。要形成在生活处处识别字词的属性和意义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写文章说话中表达清晰准确。
第三篇是《题目与内容》,是先有题目还是现有内容呢?现在人们受到教育考试的影响,认为应该先有题目才能作文。这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现有内容之后,才有题目的。作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我们有了想法感受后,想要表达出来、写出来,这样就是内容,然后我们再想个题目即可。但是练习是现有题目然后再写内容,练习作文又分为命令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根据题目来写内容,内容一般也是固定的;话题作文就是你根据话题从自己一个或几个熟悉的角度来写内容。其实写文章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才能进步。另外,平时注意积累身边的素材,字句斟酌,做一个有心作文的人。
第四篇是《一封信》主要是讲大文和乐华给自己的李老师写信中,转折和承接关系的错误使用,造成理解上的混乱。所以,平时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转折、承接关系的词语。另外,一点就是表达感情的时候一定要感情充分真挚。
第五篇是《小小的书柜》中主要说的是读书要有章法,读书要有主线和先后次序,书柜里一定要一本词典,随时可翻阅查询字词,然后就是经典书籍,也提到了四大名著、《论语》等。
目前就看了这么多,日后再给大家更新,敬请期待!
后天就是父亲节了,祝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身体安康,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