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为437.13亿m3,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只相当全国的1/5和1/6。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地表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丰水年1964年径流量718.2亿m3是枯水年1978年99.4亿m3的7.2倍;年内汛期最大4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春季(3~5月)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5%~20%,而灌溉需水量约占全年的35%~45%。这种情况给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困难。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近10年来,全省年平均总用水量是227.18亿m3,其中农业(含林果灌溉、鱼塘补水等)用水161.79亿m3,占总用水量的71.2%,工业(含乡镇工业)用水38.12亿m3,占16.8%,生活用水27.27亿m3,占12.0%(其中城镇生活占3.9%)。根据近10年资料分析,工业和生活用水逐年递增:工业用水从1991年的32.88亿m3增至2000年的41.73亿m3,年递增2.68%;生活用水从1991年的23.03亿m3增至2000年的28.94亿m3,年递增2.57%,与工业用水的递增率接近。而农业用水受气候特别是降水影响很大,用水最多的是枯水年1997年达190.81亿m3,而最少是丰水年2000年只有134.20亿m3。由于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比例大,受其影响总用水量也反映不出变化规律性。
河南省地表水资源贫乏,但东部广大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供水量中地下水占很大比重,近10年平均地表水供水量112.39亿m3,占总供水量的49.5%,地下水供水量114.59亿m3,占总供水量的50.4%,不到1%的是雨水利用。在地表水供水中,每年引黄河等过境水约30亿m3左右。在地下水供水中,每年均开采中深层水20亿m3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地下水供水量在总供水量中的比例在40%左右,到90年代末则增加到55%左右。
丰水年2000年河南省地表水控制利用率16.3%,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38.4%,水资源总量消耗率为15.3%,而枯水年1997年河南省地表水控制利用率45.7%,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率88.7%,水资源总量消耗率66.7%。丰水年水资源量大而用耗水量少,而枯水年水资源量小而用耗水量大,丰枯年差别很大。
2000年河南省城市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量19.26亿m3,比1991年增加3.54亿m3,每年递增2.28%。工业特别是生活废污水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
二、存在问题
1.资源意识仍很淡薄
尽管一再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引起广泛重视,所以管理不力、法规条例贯彻不到位、用水浪费等现象仍大量存在。
2.水污染严重,特别是河流水质较差,水环境恶化
根据2000年监测资料,全省19个大中型水库中16个水质较好,2个水库仅可作为农灌用水,1个水库水质劣于Ⅴ类,丧失供水功能。对全省13个水系的64条主要河流进行水质监测评价,控制河流总长5094km,结果是劣于ⅴ类标准的河流总长2766km,占54.3%,好于Ⅲ类的河流长度1401km,占27.5%,余下的Ⅳ类占8.6%、Ⅴ类占9.6%。山区河流水质相对较好,进入平原后由于接纳城镇工业和生活排放的废污水,水质恶化,平原河流大多是季节性,枯季河水基本上是废污水。
3.用水浪费严重而且较普遍
前述数据差距很大,丰水年农灌毛用水量高达800多m3,县城人均日用水量超过200L,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固然与区域条件、产业结构、生活和生产水平有关,便更主要是重视不够导致管理不善等产生用水浪费,不但增加用水量,而且增加废污水的排放量,加大水环境污染程
度。
4.地下水开采不合理,局部严重超采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和用水的不协调,又没有进行合理调配,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豫北平原西部的温县、孟州市和卫河下游、徒骇马颊河一带超量开采浅层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漏斗区。河南省大部分城市因地表水源不足或水质不好,而同样大量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出现面积和深度不等的漏斗区,个别严重的如许昌市已产生地面下陷开裂等地质环境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强化资源意识
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环境和生命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要处处注意,保证水资源的有关条例法规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2.加强管理,合理运用水资源
由于河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必须进行合理调配,特别是跨区域调配,同时还必须进行各种水源如地表水和地下水、当地水和过境水、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的联合运用,而且要运用经济杠杆来制约,以保证得到合理、优化供水和用水。
3.节约用水
河南省各市和各行业的节水潜力很大。农业可以通过种植节水型作物、推行节水耕作措施和节水灌溉措施,工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和提高重复利用率达到减少取水量的目的;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可以通过采用节水型洁具、分功能分类供水,也同样可以通过一水多用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工业和生活节约用水不但减少用水量,还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对提高水质和改善水环境都有作用。
4.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功能作用
河南省靠河流部分城镇,不是因水量不足而是因水质达不到要求而缺水。所以水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水功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从而实现水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保护。
5.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的控制量
在枯水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高,但丰水年就比较低,这与缺少大型蓄水工程有关。同时跨区域和各种水源的联合运用也必须有相应的工程措施作保证。
第二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 每年我国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 世纪,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 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而北方, 仅占19%。专家指出,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加重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不均衡, 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3、地下水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地下水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 /3, 但近20 年来, 开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质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69个城市中,类水质城市不存在,类水质城市仅有10个, 占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1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53.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及质量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匮乏, 还导致地表塌陷, 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4、水资源污染严重, 用水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废水和社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亿立方米,城镇日排污水约为1.37亿立方米, 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污水处理效率仅为6%。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43, 城市供水未入户前就有1 /3漏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从我
国水资源的现状可知,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处于全面告急状态中。因此, 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分别就在一些国家立法和地方法规方面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条款, 但力度不够, 保护水资源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部党组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治水思路。为缓解我国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压力,应把水的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慎重论证重大水资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机制。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m3,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设一个节水型社会。
3、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达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目标。三条调水线路年调水总量约380亿~480亿m3,可基本改变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水利部专门成立了由部长挂帅的南水北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南水北调管理
局。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朱总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确定调水量、对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求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完成了东、中、西线规划的修订,正在抓紧水资源合理配置专题研究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的编制工作。
4、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
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其中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分别治理20万km2和13万km2,建立一批预防和监督区,划定一批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本文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 但关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还未作规定, 如果能使工业企业的中水做到回用, 节约的水资源则是相当可观的。因此, 国家应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水回用加以约束, 具体应包括: 新建项目凡是能够使用中水的应同步规划、审批、设计和施工工, 节水部门在核定用水指标时, 应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证水工程的推广。已建中水设施的单位要确保其正常运行;要对中水出水水质的监测定期化、制度化;要求城市草地树木浇灌汽车冲洗等只允许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还应对中水回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对自筹资金建设中水设施的企业, 可优先提供一定的环保项目贷款, 减免重水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统筹规划南北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资源平衡, 就要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调, 从而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减少南方的水害和长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3、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响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资源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要防止水资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为本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迅猛发展, 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以及
各种固废弃物, 其中工业废水是最为严重的危害。近年来, 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不断强化对环境的综合治理, 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因此, 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是保护水源水质、改善环境的必然要求。
4、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开采, 应保持开采和补给平衡。对地下水的开采要做到: 优化开采布局, 划分可采区和禁采区, 严格控制允许开采量;建立计算机管理模型, 重视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利用雨季的雨水、江河湖泊水、地表水和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补给源;加强对地下水的资源统一配置、合理利用的科研工作。
5、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奖惩体系 我国多年来在水资源的管理上重开源、轻节流, 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格相对较低, 使得公众对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水意识不强。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奖惩体系, 如对城市生活用水,按每户人口数制定每月标准用水量, 超量用水时, 超过用水的那部分应实行加价收费, 用水量未达到用水标准时, 不足用水的那部分实行奖励;对农田灌溉用水,采取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投资的形式建滴灌和喷灌系统, 并制定每亩用水标准和奖罚制度等。
结语
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除应当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外, 还应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采取其它的措施加以保护水资源,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1年12月15日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姓
班级 学号: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 每年我国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 世纪,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 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而北方, 仅占19%。专家指出,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加重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不均衡, 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3、地下水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地下水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 /3, 但近20 年来, 开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质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69个城市中,类水质城市不存在,类水质城市仅有10个, 占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1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53.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及质量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匮乏, 还导致地表塌陷, 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4、水资源污染严重, 用水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废水和社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亿立方米,城镇日排污水约为1.37亿立方米, 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污水处理效率仅为6%。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43, 城市供水未入户前就有1 /3漏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可知,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处于全面告急状态中。因此, 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分别就在一些国家立法和地方法规方面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条款, 但力度不够, 保护水资源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部党组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治水思路。为缓解我国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压力,应把水的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慎重论证重大水资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机制。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m3,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设一个节水型社会。
3、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达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目标。三条调水线路年调水总量约380亿~480亿m3,可基本改变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水利部专门成立了由部长挂帅的南水北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南水北调管理
局。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朱总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确定调水量、对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求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完成了东、中、西线规划的修订,正在抓紧水资源合理配置专题研究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的编制工作。
4、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其中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分别治理20万km2和13万km2,建立一批预防和监督区,划定一批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本文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 但关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还未作规定, 如果能使工业企业的中水做到回用, 节约的水资源则是相当可观的。因此, 国家应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水回用加以约束, 具体应包括: 新建项目凡是能够使用中水的应同步规划、审批、设计和施工工, 节水部门在核定用水指标时, 应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证水工程的推广。已建中水设施的单位要确保其正常运行;要对中水出水水质的监测定期化、制度化;要求城市草地树木浇灌汽车冲洗等只允许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还应对中水回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对自筹资金建设中水设施的企业, 可优先提供一定的环保项目贷款, 减免重水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统筹规划南北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资源平衡, 就要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调, 从而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减少南方的水害和长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3、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响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资源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要防止水资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为本
第四篇:都江堰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都江堰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初一(10)班 张逸飞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我的家乡——都江堰,对都江堰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下面便是我的研究成果。
一.都江堰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1.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都江堰市的用水分为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三部分:农业取水量为2.87亿立方米,工业取水量为0.19亿立方米,城镇生活取水量为0.15亿立方米,总计取水量为3.21亿立方米。
2.水资源面临的危机
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都江堰市农业是用水最大的产业,农业用水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90%。目前,部分农业灌溉时主要采用浸灌的方式,并且按面积计算水费,这样既不利于节约用水,又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护,而且在输水过程中,大量水被渗透蒸发,造成水资源被白白浪费。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因为农业是整个社会用水的大头,所以要作为节水的重点。
(1)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办法,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消耗。
(2)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3)实行科学的灌溉方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适时适量灌溉,不但节水,而且增效。
总之,我们应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李冰等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都江堰传给后世。
第五篇:北京水资源现状及分析
北京水资源现状及分析
北京市水资源
水乃生命之源,与空气、阳光一道演合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多水少,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体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致使保护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然而水资源的破坏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堆积激化的结果,而且水资源的破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的生存延续。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雷特式的困惑打破了生活的静谧和安逸,促使我们对如何保护水资源展开反思。
一、北京水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北京市总面积16808Km2,其中平原区面积6528 Km2。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行政区划分为4个城区,4个郊区和10个区共18个区。
北京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7℃,日最高气温可达42.6℃,日最低气温为-27.4℃,全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60%—80%以上,年际变化大。北京水系属海河流域,河网发育,有干、支河流100余条。各水系为: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以及蓟运河水系。基本流向是西北向东南。
建国后先后在上述河流上修建了85座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为92亿m3,其中大型水库4座(密云、官厅、怀柔、海子)。由于水库的建成,目前除大清河水系外,山区大部分地表径流已被控制。平原河道除丰水季节外,地表径流已经很少或干枯。
北京地下水含水层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目前大量开采利用的是前两类。松散岩类含水层系统可分为:永定河冲洪湖积层、潮白河冲洪湖积层、拒马河与大石河冲洪积层、温榆河冲洪积层、蓟运河(泃河、错河)冲洪积层、永定河山间盆地等6个含水层系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系统可分为房山长沟—周口店、西山鲁家滩—玉泉山、昌平高崖口—南口、昌平十三陵—桃峪口、延庆旧县—石槽、顺义二十里长山—平谷盆地、大兴迭隆起等7个含水层系统。
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河道、渠道水)、农田灌溉水入渗补给和邻区的侧向补给,近年来人工回灌也成为地下水补给来源之一;岩层中的溶隙、溶孔、溶洞系统成为地下水贮存的巨大空间,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水流经碳酸盐岩地层时的入渗和漏渗构成岩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二、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然而在人与水长期相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棘手的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体污染等水问题比较突出。
1.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国用水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估计到2030年左右将出现用水高峰,到那时我们将进入严重缺水时代。
2.水旱灾害问题。水在哺育生灵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灾害,水旱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挑战。全国约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胁,特别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滨海地区,水灾害频繁发生。因为洪灾,全国年均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每年受灾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同时,我国旱灾也比较严重。据分析统计,现在全国每年缺水总量为300~400亿立方米,许多地区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突出。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饮水困难,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
3.水体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污染更是惊人。据了解,全国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废水达360亿吨,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饮用;全国2/3的河流污染,七大水系中黄河、松花江、辽河三大流域污染严重;四大海区中渤海、东海污染严重。去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的河段只有36.9%;水质为四类、五类的河段达63.1%,其中劣五类水质达到37.7%;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一些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这些都提醒我们,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不仅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体水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足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恶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不容置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水资源认识不足。围湖造田被看作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单纯强调蓄水功能,缺乏生态观念,有些工程违背了生态规律。修大西海子水库,切断塔里木河,使昔日一片绿洲的罗布泊干涸成了“死亡之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频繁的自然灾害向人类敲响警钟。
2.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自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水法》颁布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规和政策。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人治大于法制的现象仍严重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对水体可能造成伤害就匆匆进行资源开发,结果是越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越严重。
3.粗放式开发利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而忽视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粗放式开发利用是水问题产生并恶化的主要原因。曾经很少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划出一个不可侵犯的“禁区”,有些地方急功近利、饥不择食,把“夕阳工程”引入我国,在求得经济暂时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按国际通行标准,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但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并未达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本身虽没有不好,但这应当是建立在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之上的。
四、保护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环境责任意识以利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就是说既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危害环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福利,又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人不应该采取从同自然对立的立场上来理解自己文化活动的意义,不应该采取对自然消极顺从或肆意征服的态度,而应该把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看做自己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作为主题和目标。
2.作为环境伦理意识之延伸的法令法规。秦代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法律《田律》。西汉以后,不少生态道德准则变为帝王的具体诏令而强制臣民遵守。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诏令禁献奇禽异兽。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二年诏令,禁春、夏捕鱼射鸟。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向政治理念和环境法制法规转化,使这些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要产生更为强大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使环境伦理思想真正融入民族文化,由单纯的精神文明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文明。
3.资源消耗由“借贷式”转为“预付式”。我国资源开发长期处于粗放式的开发状态,湖泊资源经历了从未充分开发到某些资源开发过度,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过度的过程。随着湖泊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对湖泊“无度,无序,无偿”的长期利用,使得湖泊资源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湖泊生物资源随着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可分为可在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显出资源的宝贵。为了达到“一个旨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生存而非支配自然的社会”我们不能想把时髦的提前借贷消费的方式用于环境,先破坏再“修复”,利息是还不完的。我们应该预见到竭泽而渔的后果,从而保护环境,只有对环境付出积极的预付,它将善待人类。
4.做到消费无害化。马克思对人的消费问题的精辟分析对于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视野来提倡合理消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认为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消费应该做到消费无害化。即要求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从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处收到被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消费掉都要进行监控,不要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力求将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我们最终将认识到,自然环境是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是被每一个工业制度蹂躏的黑人的天赋权利——大自然也必须拥有其自身的天赋权利。在防治污染方面,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比如人们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以为和水污染没什么关系,事实上废旧电池形成的电解液是最难处理的,对地下水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一种最大的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