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一、警察心理问题概述:
所谓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身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①据心理学研究表明,30%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心理压力,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由于职业的关系,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特殊职业,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也高居首位。过去,我们对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关心太少,往往偏重于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忽略对警察心理素质和抗压、自控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与科学解决,近年来,警察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调离公安队伍、辞职、甚至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
不同水平的警察心理问题基本特征都集中地反映为情绪性障碍,即焦虑与恐惧,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表现为两类情况:普通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范畴,可以心理咨询或自我心理平衡途径得到适应性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即精神异常(心理障碍),需要以心理治疗途径来解决。潜在或现有的心理反映是外在行为与进一步心理反映的内在基础,如果警察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必然会表现在执法活动中,较容易出现“冷硬横”等简单的工作态度、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冲动时开枪伤人、刑讯逼供等等,甚至会产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对理想与事业的冷漠,或进一步导致人格发展的偏离、人格障碍,以及心理问题与职业效能的恶性循环或者警察心理严重恶化(自我封闭、自杀倾向与极端的攻击性倾向)。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新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对民警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正确疏导、缓解,队伍很容易出问题。因此,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民警心理压力,培养民警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公安机关在新时期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与心理问题的管理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引起警察心理压力的因素
综合当前警察工作和生活现状,民警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的危险性、复杂性,导致警察心理失衡。警察作为国家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要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始终是处在维护社会安定、与各种刑事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在和平年代所有职业中,警察工作的危险性无可争议的高居首位。警察在追捕堵截罪犯时,可能会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随时会付出血的代价;执行巡逻盘查任务时,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以说是随时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面临遭受犯罪分子的报复和威胁,危险性很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犯罪手段花样翻新,犯罪分子的暴力倾向加剧,犯罪手段更加残忍,动辄与民警进行暴力对抗,民警因公受伤得人数不断增多,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警察队伍共有8000多人牺牲,负伤14万多人。由于工作的高度危险性,生命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性,导致民警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而且,民警在侦破案件时,有时会涉及到有关部门的人和事,也会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当涉及到有“保护网”的案件时,一方面,侦破工作更为复杂,证据难取,案件久攻不破;另一方面,民警及其家庭成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这都对民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工作的任务重,警力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理失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进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各种矛盾突发,犯罪率上升,恶性案件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压力较大,公安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除了巡逻、侦破案件以外,既要同酗酒、吸毒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又要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警察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尤其是“110”报警电话任务繁重,而“110”接获的非警务电话又占很大一部分,每次接警都必须派两名民警前去处理,而且按照承诺,民警一般几分钟内必须要到达现场。由于警力有限,现有的警力与繁重的公安任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警力与公安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悬殊较大,各地都存在严重警力不足,为保公共平安,公安民警只能在强大的责任感与社会精神的支持下,靠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去拼搏。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工作时间太长,作息不正常,全天候的待命,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努力往往会造成公安民警身心疲惫、厌倦、失眠、心神不宁等,以致不断累积,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与心理问题。
(三)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社会关爱不足,导致心理失衡。《人民警察法》规定,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
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则产,保护公共则产,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但是,现在民警的执法环境很不成熟,有些群众对警察缺乏基本的信任,把一切社会治安问题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警察的工作,警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得认同,警民关系不是很和谐。事实上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只能对治安起着一定的控制缓解作用,只治标,不治本,单凭公安机关无法化解社会根本矛盾,也无法平息矛盾激化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而且民警在正当执法时常遭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围攻、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并呈日渐上升之势。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却又不是很健全,对于要不要建立一个袭警罪,专家学者们都在争论不休。而现行的《人民警察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却只对严重损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对无理取闹、辱骂、侮辱民警、揪打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及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事件却没有做专门规定,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对不法分子进行处罚,许多袭警案件都不了了之。民警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有的警察就提出:“我们保护人民,谁来保护我们”?“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成为警察心理压力的一个来源。
(四)人际冲突和工作竞争性因素,导致心理失衡。公安工作是一种有组织的工作,公安机关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军事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要从正反两方面看,一方面,军令如山,队伍纪律严明,上下等级森严,令行禁止,保证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军事化管理不允许下属有任何的悖逆,对任何事情都不要问为什么,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有意见可以保留,讲究的就是绝对无条件的执行。但是,在和平年代,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在履行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责时,其工作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公安机关的职能正在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职能时,分工与合作关系更加明显。然而,有时由于个人的学识、成长背景、个性等各不相同,难免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民警在面临人际矛盾时往往会感到沮丧、悲观、不愉快等,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公安管理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逐步形成,而且前几年,有的地方定下了硬性的指标,规定离岗培训和辞退的民警分别必须达到多少比例。指标层层下放,各单位按总民警数的比例计算不达标民警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在一些部门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有的单位出钱给不达标民警“精神补偿”,有的让民警相互投票决定让谁下岗,工作的竞争性加剧,造成民警之间相互处心积虑,民警感到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家公务员的“金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一方面,队伍凝聚力和民警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民警的心理负担加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最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五)家庭因素,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警察工作职业特殊性,其执勤时间、上下班是不确定,加班值班,节假日得不到休息更是经常便饭,而且,按照现行《人民警察法》的要求,警察下班了,还是警察,就算不佩枪,不着警服,不带警察证,如果遇上案件,同样应该负起警察职责,否则就是渎职。相比之下,一个教师下班了,没有责任要教邻居的小孩读书;一个税官下班了,没有责任对街头偷税的小店收税;一个工商局的干部下班了,也没有责任查封一间无牌发廊,但是由于警察职业性质的不同,他们必须全天候的待命,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子儿女和父母,无暇教育子女,民警、民警的妻儿子女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丈夫、父亲的关爱和陪伴,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民警有时所无法提供的,这样自然就更容易导致警察的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爆发家庭矛盾。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体制的大幅度改革对民警的冲击也比较大,民警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警也是社会的一员,自然也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改革大潮带来的冲击,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使民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管理警察心理压力的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贫富分化、地区差距、失业、下岗、农民贫困、邪教组织等问题特别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公安机关的任务日趋繁重,民警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大。没有压力,就没有紧迫感,工作也就没有动力;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只有压力适度,才能使人充实和上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最大的绩效。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知道如何采取缓解压力措施,有效管理减轻民警心理压力,及时疏导,进而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公安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一)要注重进行心理自我调控。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为对象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起到指导功能,它对高风险特征的警察工作的作用更是明显。民警个人在增进心理健康方面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心理压力,民警自身的调控作用很重要,掌握处理不当情绪的一些方法,掌握一些自我放松和自我暗示的技术。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是通过机体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反复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面对挫折和困难、愤怒时,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在把握时机的情况下,对事不对人,用陈述句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自我安慰,回(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忆审视自己,多角度看世界,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缓解焦躁的情绪;可以与心态积极的朋友多交谈;必要时也可以跑到空旷的大自然中去谛听,去发泄,方法很多,(二)加强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优化民警的执法环境。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把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发挥政策的作用,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殴打辱骂民警的非法行为,坚决严肃查处,为民警正当执法撑腰壮胆。同时,近年来暴力袭击民警甚至造成民警伤亡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民警由于害怕对防卫程度把握不当,一时冲动,使用枪支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宁愿选择赤手空拳面对违法犯罪分子,在抓捕罪犯和出警时不愿意携带枪支,更不用说使用枪支进行合理防卫,以致被罪犯所伤害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民警慎用枪是好事,但是在面对自己的生命危险受到威胁,却不敢使用武器进行防卫,这诚如不久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说:“干警在执勤中面对严重威胁群众和干警安全时,干警要敢于开枪,否则,那是“民警的悲哀”,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立法研究和宣传力度,在法律或法规上应该更准确、更具体地规定警察实施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范围、运作方式、防卫限度等内容,以便警察在犯罪分子危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时,敢于和善于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时要更准确地界定什么是袭警行为,加大对袭警的处罚,最好建立袭警罪,不要总是以我国刑法中已设立妨碍公务罪为由,反对设立袭警罪,妨碍公务罪和袭警罪毕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无法应对现今民警执法频频受袭击的现状。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防范、打击犯罪的主力军,警察不仅要具备普通人的人格魅力,还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与警察职业紧密相关的人格品质。为此,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起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坚持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执法观、苦乐观、荣辱观、义利观、生死观;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等等。同时,警察在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时还应做到: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定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自骄。这样才有助于民警优化心灵、凝聚人心、升华境界、振奋精神,进而促进公安工作,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途径。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协调友好状况是纽带,情感融通是桥梁,友善关怀,理解赏识,将会成为个体心理积极健康,愉快向上的动力。警察的许多工作是讲究团队合作,若与其他人无法愉快相处,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情绪会受到影响,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四)建立并完善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警察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社会的阴暗面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垃圾,缺乏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或疏通渠道,警察就难以处理心理垃圾,各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随之而生。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在执行公务时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而产生自杀的念头;有的警察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采取过激行为,并进而导致“激情犯罪”。“香港警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心理专家。即使在美国这个枪支泛滥、“枪祸”不断的社会,警察因公死亡的人数相对较低,但警察自杀的人一直居高不下”,②因此,应当建立并完善一个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
(五)在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民警减轻压力,加强过程管理。在新警招录中要把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全市统一招录民警考试的内容。新招收的民警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选拔与公安工作要求、个性要求、能力要求等各方面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民警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民警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要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和教育、使用民警,比如有抑郁倾向的民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可以安排做内勤、档案、统计等工作;对性格外向、善交际、反应灵活的民警,安排从事外勤窗口工作;对一些感到工作压力大的民警,及时调整到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岗位上。尽量使民警的心理特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充分发挥出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从优待警。一是政治上关心爱护民警。除了对民警的职级、待遇、警衔等方面及时按规定予以解决外,要实施人才战略,激活用人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树人导向,要把真正的人才破格选拔到合适的位置上,激发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二是坚持依法用警、科学用警,切实保护民警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要珍视警力,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科学部署工作,掌握工作节奏,不随意下指标、层层加码,避免打“疲劳战”、“消耗战”。同时,坚持在法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严禁指派公安民警从事超越法定职权,又容易激化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份外事”,切实为基层“减负减压”,保证公安机关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主业。三是要尊重民警的人格。广人民警不是单纯的被管理对象、单纯的行政命令执行者,而是公安机关事业的根基、力量的源泉。在工作中要把领导的安排和对下属的尊重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学家斯特格迪尔提出了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的理论,他认为结构维度强调组织的需要和任务安排,关怀维度强调尊重下属意见,而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是高结构维度和高关怀维度的结合。上下级、同事之间,人格上大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是平等的。四是要认真落实休假制度,对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工作的民警,要尽量安排补休,让民警有多一点时间与家人团聚、沟通。温馨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良好的避风港。幸福的家庭生活,与配偶之间存在相濡以沫、亲密无间的关系,对警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被家人爱戴、必要的赞扬,有助于恢复自我形象,使民警享受温馨、安全的家庭生活,让其感到身心放松,是减缓压力的一个最好的场所。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民警家政服务,帮助民警解决子女人托、人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把从优待警延伸到民警家庭。
第二篇: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警察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警察违法犯罪与其警察职务与警察身份密切相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非法获取、执法犯法、玩忽职守、保护犯罪。警察是时代的楷模,为了维护人民警察的形象,进一步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和公信力,就必须深入研究警察违法犯罪的成因和对策,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警察的违法犯罪。
关键词:警察违法犯罪
表现
成因 对策
发端于西欧诸国的世界近代警察已横跨了二个多世纪。二百多年来,由于各国的国体、政体不同,不同国家的警察可能被打上不同的烙印,但警察首先应是一个守法者而不是违法犯罪者却应是相同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警察犯罪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外警界及学术界纷纷着力研究产生警察犯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80年代开始,我国也开始少量地以不同形式披露警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警察违法犯罪案件逐渐较多的见诸于各种新闻媒体。下面浅谈下关于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的相关内容。
一、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滥用职权。将国家权力私有化,假公为私是警察犯罪的重要表现。例如,曾经各大新闻媒体广为报道的山西省长治市公安局局长何士宽滥用职权、指使干警打死模范教师一案,就是这种犯罪的典型表现。再如,贵州省安龙县公安局看守所所长刘富元、副所长张玉芹,以“中央有新的精神,只要交纳一定数额的现金就可以取得释放”的谎言,在一年多时间内,办理“保外就医”44人,其中最高刑期的为13年,刘、张二人索贿4万5千元。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滥用职权,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二)非法获取。即利用职权将国家、集体和个人财物攫为己有,如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敲诈勒索等等。从当前看,这种犯罪形式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为恶劣,同时也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它在最大限度上破坏了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例如,原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贪赃枉法案.原甘肃省公安厅厅长贺明保受贿案,原辽宁省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局副局长赵国利贪污1071万元特大案,等等。
(三)执法犯法。执法、护法是人民警察的神圣天职。但是,极个别警察在一己私欲的诱惑下,积极实施刑事犯罪活动,如杀人越狱、强奸抢劫、吸毒贩毒、走私贩私等等。应当说上述犯罪与警察的职业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同非法获取相比,其犯罪的量也不大,但由于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这种犯罪形式的危害同样很大。例如,前陕西省米脂县公安局局长高胜秀杀害县委书记案,浙江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事故对策科民警王燕盗窃公私财物近90万元案,原江苏省响水县公安局局长姚长清、副局长兼交誉大队大队长耿汉圣等人共同走私汽车案,等等。
(四)保护犯罪。1993年7月,公安部在给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汇报提纲》中认为,当前群众对公安机关反映强烈的四个问题之一是:有的干警“利欲熏心,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为虎作伥,纵容保护犯罪”。例如,山西省忻州市原公安局长沈玉根包庇重大诈骗罪案;山西候马市原公安局副局长贾守德等干警包庇侯林山、郭秉霖两个特大走私文物犯罪集团案;广西钦州市公安局局长蓝正辉干扰查赌,充当赌场“保护人”案,等等。此外,从已经揭露出的地方流氓恶势力犯罪案件的背后,往往不难看到个别警察不和谐、不光彩甚至有罪的的身影。警察保护犯罪的违法行为,为“警匪一家”之说提供了佐证。
(五)玩忽职守。以玩忽职守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犯罪,是警察犯罪中最具有法律特征的违法类犯罪。这类犯罪虽是极少数,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十分恶劣。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公安分局原副局长韩继宗玩忽职守、坐视歹徒开枪杀人案;吉林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公安局民警王修明、孟庆余在接到群众报案求救,不及时出动、推透扯皮导致一女大学生被歹徒轮奸案,等等。
二、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成因(一)警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
警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又称社会原因,是指与警察违法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社会致罪因素,包括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管理和人文自然环境等条件。社会原因又可以分为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
1.宏观社会原因
是指社会大环境中,产生于社会的经济、文化、人口、法制等整体状况中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因素。研究警察违法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必须从广泛多半的社会中多角度的区分析归纳。
(1)经济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中追求最大利益原则的确立唤起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物质利益原则的确立,人民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获得觉醒,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警察作为社会防卫和保障机构中的国家公务员,如果有强烈的重利意识,一味去追求自己个人或者小集体的利益,就会违背法律的目的去行使职权,就极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其次,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严重的冲击了警察队伍。警察这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具有优越社会地位的队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任务越来越繁重,危险越来越大,但是相比较而言,工资待遇却越来越低,甚至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都受到冲击。为什么付出相同甚至更多的劳动却不能得到相同的报酬,这样的分配制度使部分警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并造就了警察权力的资本化。警察权力一旦被资本化,必然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其一是警察根本无需个人出资,便可获得超出其正确执行权力所获得利益以外的非法利益;其二是警察权力被亵渎,违背了法律赋予警察权力的目的。
再次,无序的竞争是另外一个因素,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适当的竞争体制的确立,可以有效的激发警察的积极性。但是当此种竞争的作用被强化到极端的程度,就会产生副作用。许多公安机关在案件发生后要求限期破案,追求破案率。许多警察在竞争的压力下,看到其他单位的案件破了,自己的案件久攻不下,便想走捷径,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政治因素
首先,警察权力配置的不合理,主要是指权力的过分集中。公安中的部分警察尤其是一些领导,大权在握,一次审批、一个签名,往往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果及经济利益。警察权力的过分集中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腐败。
其次,对警察权力的监督在实践中苍白无力。任何权力都要监督和制度,否则必然滋生腐败。对此,孟德斯鸠曾说;“一切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公安机关主要的监督机构有其内部的监督部门,还有外部监督,有了这些监督体系,应该说权利的滥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关键是这些部门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完全的作用,实践中大量的监督机构只是停留在对警容风纪武器、器械、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使用方面,对警察中的真正违法犯罪行为却没有丝毫震慑作用。
第三、民主机制不健全,违法行为缺乏透明度。目前,我国民主机制还不完善,民主权利缺乏法律保障,群众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欠缺,造成警察无视民主,压制民主。
第四,在警察的选拨和任用制度上,漏洞较多,包括警察的录用、辞退、回避以及对警察的申诉、控告、人事监察制度的等问题上,缺乏具体可行的规定。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把住进人关,确保队伍质量,使相当一部分的不合格者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公安机关。(3)法律制度因素
首先,立法上有缺陷。长期以来,立法中我们缺乏严惩违法犯罪的指导性原则,导致对警察违法犯罪的定罪量刑偏轻,实际上纵容了部分警察实施违法犯罪。其次,执法上打击不力。由于警察违法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是司法实践中对此类犯罪的查处障碍重重,阻力较大,在相当程度上影线了打击力度。(4)文化因素
文化相对与制度而言,是警察违法犯罪中一种更深层次的因素,在我国警察违法犯罪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烈熏染。尤其是一些消极文化如特权主义、等级主义、形式主义强烈地侵蚀着法治的基石,怂恿着警察违法犯罪。现代社会中,“黄”“黑”“毒”等反社会文化也成为引发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原因。加上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在中国的盛行,更催生了警察违法犯罪。
2、警察的微观社会原因(1)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警察最基本的社会化环境。首先,贫困家庭与警察违法犯罪。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下,警察的工资并不是十分的丰厚,面对高消费的今天,家庭贫困的警察更容易铤而走险,再有贫富差距,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失衡。但并不是说,贫困的警察一定会犯罪,只是单纯从物质条件看,贫困比富裕更容易引发违法犯罪。其次,家庭关系不和谐与警察违法犯罪。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孕育警察健全的人格,反之,不和谐的家庭则会使警察的人格向异常的方向发展,从而造就一个冷酷、粗暴、没有爱心的警察。这种性格的警察更容易走上犯罪之路。
(2)单位环境
警察的思想、行为方式与其所在公安机关的环境密切相关。不良的单位环境常常会推动警察实施犯罪行为,在刚参加工作初期,我们是抱着做一名优秀执法者的良好心态。但是,通过身边的同事利用违法索贿、受贿等不良影响,就会仿效他人,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这其中还有管理上的漏洞。(二)、主观原因
警察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又称个体原因,包括政治信仰、需要、个性、文化程度、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
1、部分警察文化素质较低是引发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警察的人员构成中,不仅包括警校毕业生以及少量从政法院校选拔过来的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还包括其他专业的人员,这些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薄弱,就更不要说公安业务知识了,虽然,对刚入警的人员,有新的培训,但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蜻蜓点水,不会对专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这样无形中埋下了警察违法犯罪,在加上人事制度的弊端,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混进警察队伍,他们便会利用警察权力为非作歹的违法行为发生在所难免。并不是说,文化素质高的警察一定不会犯罪,但是部分警察文化素质低下确是目前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2、理想道德价值的破灭和消极思想的滋生,是警察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对于一个具有崇高理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警察来说,其人格是比较完善的,这样的警察往往都顾全大局,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疑惑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当一个警察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实际上已清楚地表明,他成为警察所遵循的一切有价值的道德、理想、追求、信仰已经完全破灭,代之而起的是种种消极颓废的理想、人生观,这已经被许多警察犯罪的事实所证明。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念作用和影响尤为突出。这种道德缺陷为警察违法犯罪的犯罪意念、动机、目的的形成扫清了主观约束的障碍,并且提供了精神支持。
3、价值观念的错位引起的心理失衡,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
从思想根源上看,警察违法犯罪的滋生源于行为价值观念的错位。受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及西方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同时放松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行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错位,他们把自我当成社会的中心,把公共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面临外界的各种疑惑之下,价值错位必然导致行为人的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具体表现为;1吃亏补偿心理。2为公无过心理。3侥幸过关心理。4法不责众心理。
4、性格缺陷往往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1998年6月18日四川泸定民警赵林持枪杀死10人的恶性案件,以及宁夏盐池县交警队队长余某利用职权,滥施暴力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充分说明了性格缺陷在诱发警察犯罪中的作用。
5、部分警察法律意识的严重不强是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首先,宪法意识的严重不足,部分警察无视宪法的规定,随意侵犯公民的人权,视公民为草芥并最终触犯刑律。其次,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不够,一些警察往往因为,你可能是犯罪分子,所以,作为公共秩序的“保护者”,我就可以采取一切必要之手段。如刑讯逼供。
6、警察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另一因素。
首先,违反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畸形的精神、生理需要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诱因。其次,超前的、超现实的物质需要也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诱因。
三、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要建立一种警察“不想、不敢、不能”进行违法犯罪的体制。
(一)政治建警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今天,要结合警察队伍的现状,重视它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以改进求适应,以改进求加强,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紧密结合警察思想、工作实际,教育人民警察不断从科学理论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不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进一步树立起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克服特权思想;要大力加强对基层领导的培训,注意发现和解决带有倾向险的问题,防范于未然。要加强组织管理,对于有违法犯罪苗头和倾向的警察,不仅要采取一些如扣除津贴、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并且措施要更强硬一点,首先进行脱产培训,培训仍不合格的坚决辞退。(二)依法治警
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作为国家专政机构的公安机关有责任也有必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本部门实行依法治警。依法治警应包括:1.增加警察违法行为的公开、透明度,其违法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权限内行使,并一定要遵守法定程序,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必须有能够体现对警察职务犯罪从严从重处罚的法律,并保证此类法律能够得到公平的、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干扰的执行。任何人不论其地位高低、职务大小、贡献多少,一经发现有犯罪行为,都应依法受到惩处。如果对警察犯罪行为适用双重处罚标准,有背景的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那么,警察的职务犯罪将永无止日。3.把检察机关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反对警察犯罪的机构,并赋予其反违法犯罪的各种权力,保证它的廉洁高效。4.按法律程序和内容完善人事制度,录用新警察时注重素质,严格把关,任免提拔干部要有硬性标准,不能取决于领导的好恶。(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从优待警
关于如何减少或消除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动机、机会及条件等问题,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加德在其《控制贪污腐化》.书中具体分析了腐败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条件,并提出了两个公式: 1.腐败动机=贿赂一道德损失一(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x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
也就是说,当贿赂之所得减去从事该行为所承受的道德损失和法律风险后仍大于其工资收入和廉洁带来的道德满足之时,官员就会产生从事腐败行为的动机。
2.腐败条件=垄断权+自由处理权一责任制
也就是说,当官员享有垄断权和自由处理权而又无需对权力的行使承担必要的责任,权力没有受到监督时,他就具备了从事腐败行为的条件。
新加坡学者乔恩·奎赫在撰文介绍新加坡反腐败经验时认为,腐败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下列因素:个人的品德、周围同事的品德(特别是其上级的品行)、个人的月薪、个人对家庭的真诚和重视对其公务决策的影响程度、社会对腐败的一般态度等等。如果此人的月薪甚低或不足以应付日常之需,那么这个人从事腐败行为的动机将比较强烈。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提高警察的待遇必须同时解决。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检察院的监督作用。人民警察的违法活动是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对于法律的实施有权力也有义务进行必要的监管,公安机关也应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经常听取各种意见和反映,接受监督;同时,必须强化人民检察院对警察的法律监督,这两种独立于公安机关之外的有效权力制约,能够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减少其腐败条件。其次,公安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监督机构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敢于“抓大鱼”、“打老虎”,以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化对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法律的有关部门要加强案件审核、备案、评议、行政复议、执法监督以及法律文书审核等,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活动中的错误和问题;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务帐目的审计等等。另外,要真正提高人民警察的待遇。从国外的事实我们可以发现,高薪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薪才能有公安机关的高效率,高薪才能养廉。所以,我们在加强对警察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依法治警的同时,也应该把从优待警真正体现出来,因为警察这一职业的工作强度和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就更应该保证人民警察的各种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其他机关人员,解决其工资、住房、家属安排子女上学等各种实际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
总之,预防和治理警察犯罪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综合工程,不仅需要公安机关外部的监督、制约和提供法律保障,更需要公安机关内部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抵制警察的犯罪行为。参考文献;
【1】 王雅丽:《警察违法犯罪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王敏:《浅析民警刑讯逼供的心理状态及治理对策》,《公安研究》,2001年第9期。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4】杜晋丰主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5】 《信息日报》,1994.12.1。
【6】 戴著辉:《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一、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滥用职权。
(二)非法获取。
(三)执法犯法。
(四)保护犯罪。
(五)玩忽职守。
二、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成因(一)警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
1.宏观社会原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法律制度因素(4)文化因素
2、警察的微观社会原因(1)家庭环境(2)单位环境(二)、主观原因
1、部分警察文化素质较低是引发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理想道德价值的破灭和消极思想的滋生,是警察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3、价值观念的错位引起的心理失衡,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
4、性格缺陷往往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5、部分警察法律意识的严重不强是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6、警察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另一因素。
三、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
(一)政治建警
(二)依法治警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从优待警
第三篇: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淑利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力度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遏制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因素,也存在主观的个人素质原因,本文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加大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尊重教师的和谐管理氛围。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对策
一、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1.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支持力度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因素,增大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导致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等现象的发生。从心理学角度讲,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
2.家长期望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家长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幼儿园和老师就有责任把孩子照顾好,但幼儿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有些地方他们都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就是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哪里碰着磕着了,这时候家长就会过来质问老师,你是怎么看孩子的,我把小孩子放在这里,你就有责任把他看好,碰到一些素质不好的家长可能会当场破口大骂。这时老师也只能够把委屈往肚子里面咽,毕竟孩子出现了问题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家长有时候就是不体谅老师。
3.个体差异性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在如今的社会,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女性,在幼儿园里,她们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还要处理好幼儿之间的一些问题。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天天都在重复繁琐的看似低水平的教育工作,但是天天都面临新的考验,她们一方面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又要为幼儿园的发展着想,同时面对园长与家长的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和考评,二、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建议
1.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内在激励
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岗与爱心精神,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为幼教事业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实施方方面面的精神激励措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幼儿园领导要设法满足教师积极上进的需要,及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幼儿园特别是园长必须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设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关心幼儿教师工作学习
幼儿园园长应该及时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与业务工作交流,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与工作疾苦,帮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促进各种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轻看幼儿园领导关心普通教师的任务,这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激情与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是极其平凡的人,她们大多同时伴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重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作为园长,要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排除他们的精神困扰,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3.调动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多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园加强实施人本管理已成定局,其关键核心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遴选的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量事实表明,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职业道德建设,解除心理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每一位中年幼儿教师的优势,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把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让中年教师成为推动幼儿园总体工作进展的主力军。
4.保障生存发展的物质激励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论从生活角度还是工作角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唯有得到相应的对等待遇,才能坚持发展下去。延续生存发展的单纯的衣食住行,其它物质生活需要,都应该有劳动报酬来补给。对于幼儿园教师,为更加有效的从事学前教育辅导工作,必须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做后盾,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公正合理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实现教师生活工作的基本物质保障与供给。
5.提供公平晋升发展机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以及晋升制度改革,是持久的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策略。各基层幼儿园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岗位竞争的同时,要尽量为聘任者提供有利于晋升的机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幼儿园在选拔人才时,既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文凭,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把幼儿园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和目标,为那些乐于奉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在幼儿园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
结束语:幼儿教师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才能深化,教育发展才有希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并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激励效果,全面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和科学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重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
[2]苏碧洋.幼儿教师健康心理初探[J].早期教育,2003(9).
[3]孙铭钟.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对策[J].应用心理学,2003(1)
第四篇: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只有如此,才能防微杜渐,真正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1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期有所提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比五十年代提前二至三年,由此也带来了违法犯罪成员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也有所提前,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8岁进入违法犯罪的高峰期,18岁以后成为犯罪的主力群体。据**市公安部门统计,近两年来**市青少年犯罪中10—14岁的少年犯占总犯罪人数的4.5%,15—18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10%左右。由此可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重。(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再加上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惧心理,使他们常常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所以未成年人犯罪多数与同校、同院、同村、同经历、同爱好的同龄人一起做案。(三)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
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近两年间的统计,未成年人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最近**市公安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在**市各个辖区内天天都有50—60起盗窃案件发生,特别是嘎玛贡桑和西**一带。(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来自于问题家庭。
所谓“问题家庭”是指离异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性格脾气怪异,伦理道德混乱,严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据调查,在我区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有近80%的人是因家庭放任或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致使他们积习甚深,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反复性。
重新犯罪问题在近一阶段越来越严重,其中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罪占有一定的比重。重新犯罪的因素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没得到彻底改造和矫治。二是释放后回归社会的问题未能解决好,未成年人没能返校学习,到了工作年龄不能及时就业。如**市公安部门抓到10—12岁未成年的盗窃犯后先拘留,找到其家长后释放。而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家庭绝大部分是“问题家庭”,往往采取放任或放弃的态度,使这些孩子得不到教育和矫治而一再犯罪,当这些孩子稍大一些就唆使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犯罪,形成了恶性循环。三、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犯罪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关系重大,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离异家庭导致孩子犯罪。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当今我区离异家庭增多,相对应这种家庭的孩子也逐年增多,以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易产生自卑感,随之便有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旷课等不良行为出现。而离异的父母有的出于弥补心理,一味迁就孩子,有的无心或无力管教孩子,使孩子放任自流,一旦受到坏人教唆,就滑向犯罪的深渊。二是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犯罪。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的父母过份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袒护缺点,使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坏习惯进而导致犯罪。第二,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流落街头,亲近不三不四的“哥们儿”,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区10—14岁未成年人犯行窃罪的,95%是由年长于自己的“哥们儿”唆使的。第三,在我国家庭中,充当家庭教师角色的主要是母亲,我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母亲的文化素质很低,且生活方式及情趣、爱好也很不健康,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诱发犯罪。第四,更有甚者有的家庭父母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却鼓动、唆使孩子去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孩子直接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智力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据调查发现我区至今有40%的乡村小学仍未开设《思想品德》课,全区内有的学校秩序差、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感到升学无望不想上学。还有个别学校由于采取了不当手段,将有劣迹的学生开除,推向社会。如最近对20名未成年人犯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3人是读到初一时因违反了校规,学校实施了开除手段,使他们成为“三不管”的流浪儿,所以学校的一些不当方法和手段使有的学生厌学、失学,给社会带来了不**的因素,同时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增高的原因之一。(三)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比较低,在市场经济中,金钱的力量暴露无遗。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捞钱,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窃抢劫。有了钱的,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这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地薰染着未成年人:一是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和网吧的影响。这些地方都贴有“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字样,但有的店主为了招揽生意吸纳未成年人入内消费。二是文化、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领域一些低级、污秽的东西也夹杂进来,成为影响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腐蚀剂。如渲染暴力、色情、吸毒、迷信等,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极大,**市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盗窃案不仅作案手段成人化,而且常带有暴力行为,后果严重。(四)社会上一些贪图便宜行为的影响。
据犯偷盗罪的未成年人供认:他们把东西偷来后,就给社会上的一些人去卖,就因一些贪便宜的人买了赃物后,这些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兴趣,有了第一次后再想偷第二次,结果一再试法,越陷越深。(五)家庭贫困导致外出流浪的未成年人被有心之人诱骗教唆犯罪。
据**市救助站站长巴桑介绍,随着**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和乞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其中有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家庭比较贫困。”由于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被成年人教唆犯罪.前几年我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家族式犯罪案件,一个多为亲属关系的16人犯罪集团多年来用暴力手段先后强迫教唆10余名未成年人从事乞讨、盗窃等活动。(六)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首先是文化层次低,不懂法。在**市公安局捕获的未成年人犯案人员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6%,这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得到系统的良好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淡薄,大多不明是非,自控力差,对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预见不够。其次,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研究犯罪心理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犯罪动机引发的,而犯罪动机的产生以需要为核心,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需要最主要的是膨胀的物质需要,这也是侵财犯罪的主要动机。此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逞强好胜,“哥们儿义气”等心理因素的犯罪也很常见。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发育速度明显落后于生理发育速度,这种成熟的异时性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关系密切。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生理上,特别是性发育迅速趋向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具有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追求刺激的特点,这种特殊心理加上缺乏是非观和自制力,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犯罪心理。四、预防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治安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需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个人认为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大力开展遵纪守法宣传教育。
根据实际情况,我区在进行遵纪守法宣传教育上,应采取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从普及中小学法制教育课入手,在家庭、社会的协助下,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2010年10月15日,我市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面向重点未成年人群体,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工作。要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要加强基层团队建设,把广大未成年人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另外可聘请政法战线的同志定期到学校、街道、单位作形势和法律方面的报告,利用打击刑事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有声有色地开展教育。(二)针对当前我区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各级公安机关应认真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制止和教育挽救工作:一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二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清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净化社会环境。三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规定。四要依法及时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对有一般违法行为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对于极少数罪行严重,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罪犯,则坚决依法惩办,绝不姑息。这不仅有利于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改造,而且可以净化社会环境,防止这些行为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侵蚀。五是各级公安机关应协助各部门建立健全我区少年犯教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罪管教所等专门机构的建设。(三)应建立“三结合教育网”。
所谓“三结合教育网”,就是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学校、居委会(街道、乡村)三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网络。由学校负责与家长、有关街道、乡村建立责任制和联系制度,使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人管。学校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四观两论”教育,并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分善恶、辩是非、拒腐防变的能力,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家庭方面: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家庭教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就放心了、轻松了,于是减少了家庭教育。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小保姆照管,自己只顾应酬和休闲,而小保姆们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教育知识和教育经验,自然形成落后的家庭教育。三是一些单亲家庭、经商家庭等有的无力顾及孩子;有的溺爱放纵孩子,有的采用粗暴手段管教孩子,使得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四是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未成年人犯罪中有
80%是因忽视家庭教育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要从家庭教育的力度、内容、方法上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以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基层工作方面:一要加强派出所、居委会、治保组织的建设,改变当前基层各部门、各单位遇到治安问题推、拖、怕的思想和作风,要加强政治、文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策、工作水平,及时地了解掌握辖区内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基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二要发挥居委会作用.居委会应发挥它的职能和作用,应为居委会内中小学生组织一些有益活动,并对居委会内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帮教,这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都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三结合教育网”的建立须政府、街道给予支持和帮助。目前不少地方经过三结合教育网的试点工作,已证明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净化社会环境。
一是治理文化市场。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有计划,有措施地整顿治理文化、娱乐场所,采取得力措施铲除“黄源”,坚决取缔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打击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犯罪分子,清除精神污染,严厉禁止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网吧等对未成年人的吸纳行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二是治理学校周边环境。(五)开拓升学和就业门路。
一是广开职业学校,使那些升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在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社会负担。二是扩大就业门路,企事业单位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促使更多人去学习,去竞争。三是居委会可筹集资金,为辖区内待业青年开办民族工艺品加工工场,或在第三产业中为他们寻找生活的落脚点,让他们有所事事。(六)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一是依靠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开展各种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朝着健康向上的道路前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保证它们的法律约束力,使综合治理落到实处,更好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第五篇: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各地医疗纠纷冲突案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那么,医患之间纠纷冲突不断升级的成因为何?其防范对策何在?本文结合我市实际,试作一些分析。
一、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为暴力事件的现象。众多事例有力地说明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许多不和谐,患者就诊心存疑虑,医生行医如履薄冰,医患双方诚信的缺失,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影响。就我市市区而言,医患纠纷呈以下特点。
(一)数量逐年递增,参与人员众多。近年来,医患纠纷冲突有加剧的趋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机构的外部环境也日益恶化,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外省、市发生的医患激烈冲突的个案教训十分深刻。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08年,盐城市区先后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冲突事件14起;2009年,发生21起;2010年24起;今年已发生9起。患方聚集人员众多,最多的的达到近千人围观。
(二)表现形式激烈,目的利益化。患者家属普遍采取了“三不、一闹”的态度,即:不鉴定、不尸检、不起诉、闹事。大多通过在医院公共场所停尸、纠缠围攻医护人员、围堵医院大门、拉横幅、设灵位烧纸、祭拜等方法,引来大量群众围观,大造社会
进行了调研,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目前医院运作经费仅有5~7%是来自国家,有的公立医院甚至这个数也不到,其他的就需要医生们各显神通多看病人来增加收入,为了生存一些医院采取一切手段鼓励、刺激医生多看病人,医生奖金和业务量挂钩,在这种体制下,医生不可避免地要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二是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因而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三是现有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医疗鉴定周期长、费用高,鉴定人员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内部职工,病人家属不信任,提出的要求和行为往往是合理不合法。公安机关在处臵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易受冲击,调查取证难,且处罚依据单一,缺乏针对性。
四是媒体的负面炒作。在医疗差错事故高额赔偿的案例处理过程中,媒体抓住矛盾,为了吸引眼球和轰动效应,不良炒作,不顾社会影响,将负面无限放大,对医患关系紧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来自医疗机构方面的原因
一是医院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些医院医疗质量存在隐患,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
费时、费力,成本又高,结果还很难预料,所以有了医疗纠纷之后,患方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大闹医院,致使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通过“医闹”迫使医院作出让步,息事宁人。
二是部分患者认识上存在误区。患者将就医行为简单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无视医疗工作是高技术、高风险和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一门科学;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花钱看病就应该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认为患者是走着进医院的,怎么躺着出去了,根本不听医生关于病情变化、发展的解释,产生不满情绪,在医院闹事。
三是个别人员无理取闹。目前,社会上个别人认为,国家和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对一些群体性事件不敢果断处臵,因而有理就闹,无理也要取闹,通过群体闹事造势,向医院、政府施压,进而达到个人的经济企图。尤其近年来,出现了“职业医闹”,专门寻找医患纠纷,帮助患方将事态扩大,寻求经济回报。
三、化解医患纠纷的对策措施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医疗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行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新形势下必须正视解决客观问题。为此,我们就医患纠纷冲突防范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正常的宣传教育与适当的舆论引导机制
开展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防范医患纠纷冲突的基础。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医务人员和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是共同抵抗和消灭疾病的的合作伙伴,病人离不开医
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医疗机构要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切实解除患者的病痛。
(四)发挥第三方调解机构作用
医疗纠纷是一种特殊的民事纠纷,纠纷发生后当事双方特别是患方往往情绪比较激动,处理问题不理性,稍有不妥就会导致矛盾激化、事态升级。第三方调解人员的介入,可以运用心理学、医学、法律知识和纠纷调解技巧向患方做工作,将纠纷从医院内转移到第三方进行处理,弱化冲突情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为医患双方搭建一座平等沟通、和谐对话的桥梁,提供一个缓冲矛盾的平台,将医疗纠纷纳入到一个正确、及时、合理、合法解决的途径上来,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五)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医疗风险存在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应制定医疗风险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由医疗机构固定保险费、医务人员个人风险基金和病人自愿购买的保金三部分组成的责任保险费,作为解决医患纠纷的赔偿资金。赔偿问题常常是医患矛盾的关键,医患纠纷的经济赔偿由第三方决定赔偿数额、负责支付。这对于缓减医方压力、快速解决纠纷、减少医患之间冲突发生有直接作用。
(六)建立政府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