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容县水利改革发展现状及对策
华容县水利改革发展现状及对策
陈达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一号文件,当年7月中央又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华容县水利改革发展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调研。
一、华容县水利基本现状
华容县地处湘北,滨江临湖,河湖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素有“水乡”之称。同时,华容县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相对紧缺。
1、堤垸。全县万亩以上堤垸11个,其中重点垸2个,蓄洪垸7个,一般垸2个,堤垸保护人口57万人,保护耕地67万亩。
2、堤防。全县防汛堤长454公里,其中一线防洪大堤323公里,占全省的1/10,全市的1/3;重点间堤131公里。穿堤涵闸360座,其中一线大堤穿堤涵闸224座;重点间堤穿堤涵闸136座。
3、湖渠。全县内湖21个,蓄水面积74平方公里,调蓄水量12154万立方米。临湖渍堤长138公里。内湖8条,长95公里,蓄水量3857万立方米。主排灌渠长690公里。垸内控制闸116处。
4、水库。全县水库5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㈠型水库5座;小㈡型水库51座。山塘港垱6208处,总蓄水量687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5万亩。
5、电力排灌。全县电力排灌机埠1434处1676台75986千瓦,55千瓦以上机埠273处460台57960千瓦。总提水流量498立米/秒。排涝受益面积85万亩,灌溉受益面积52万亩。中型机埠15处108台22900千瓦,提水流量206立米/
秒,外排机埠86处261台44595千瓦,提水流量398立米/秒,受益面积74万亩。
6、水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容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含量约4亿立方米,可用水资源量1.5亿立方米。
7、外洲滩地。全县河洲、外滩面积宽广,共有84处,实有面积90087亩,已确权面积87422亩,可利用面积76233亩。
8、水利队伍。全县共有水利单位37个,其中:水利局机关1个,水利局直属单位15个,乡镇水利单位21个。全县水利队伍现有干部职工1001人,其中:行政和事业单位722人,企业员工279人,中专以上学历333人。
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水利投入,埋头苦干水利建设,全县相继建成和改善了一批防洪、灌溉、供水等重要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农村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水利建设现状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堤防工程上,近几年华容县发生的107处滑坡共长10209米,由于资金缺口大,未作恢复性整治;重点堤垸12.5公里薄弱堤段有待加固;全县68处病险涵闸有待改造;29座病险水库亟待整治。全县还有近90多公里一线大堤未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一般垸以及未实施围堤加固工程的集成安合垸等蓄洪垸由于国家投资少,其堤防建设标准相当低,一旦再遇98’型洪水浸袭,将很难确保安全度汛。全县454公里防洪大堤近年来基本没有得到维护保养。全县80%以上的小
(二)型水库大坝没有整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垸内水利工程上,尽管前些年全县一直都在充分利用“两工”组织对垸内沟渠和设施进行疏洗和维修,但由于“两工”逐年减少直至2005年完全取消,每年的垸内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是敷衍和应付,因而垸内沟渠萎缩,工程病险不能得到彻底整治,垸内水利工程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功效。
2、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与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构建人水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几年来,华容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全民投入通村公路建设相比,水利显而易见地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国投项目不少,但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导致工程效益达不到设计要求;陈旧老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更新改造,但原有的投工投劳的建设方式失去了政策扶持,缺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乡村两级的有效组织;加之县乡村三级财政偏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
3、水资源配置与人民群众用水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容县虽依江傍湖,境内水资源丰富,但受地势地貌影响,丘山区水源短缺,易发旱灾,垸区地势低洼,易发内涝。二是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质性缺水现象较为严重。据调查,华容县有60.7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氟重度超标近20万人,未经处理的四类地表水0.65万人,细菌学指标超标未处理的地表水8万人,其它饮水水质超标问题31.85万人,水量不达标的0.43万人,血吸虫病疫水区29.69万人。造成城乡饮水困难。三是湖渠鱼池精养造成水质污染严重。
为解决华容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进展。自2005年至2011年年底,全县共争取各类资金730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4057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计划项目13批,兴建各类工程73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69处,分散工程4处,让17万人喝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受益范围涉及17个乡镇112个(集镇、居委会)村22所学校。
4、水利技术队伍建设与发挥水利职能、为农业提供服务支撑的要求不相适应。华容县基层水利队伍青黄不接、严重老化,水利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虽经过2003年人事制度改革,精简了富余人员,但由于人员待遇低,工作经费没有来源,造成人心不稳,技术骨干力量流失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水利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把握发展机遇,将水利争项争资当做今后几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一号文件给华容县水利发展带了千年难逢的机遇,华容县的水利“十二五”规划已确定实施项目100处,投资100亿的“双百”目标,我们要切实抓住、抓牢机遇,下重手、倾全力,将水利争项争资工作作为今后几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进行落实,确保目标实现。一是要建立健全专门班子,明确人员分工,项目责任到人。二是要制定专门奖惩措施和办法,对立项争资有贡献的人员,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促进干部民众参与争项争资的积极性。三是要有针对性的策划整合项目,抓住重点,特别是上级认可、本县又急需的大项目要确保成功。四是要提供项目所需的前期经费保障。五是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借助寓外乡友人脉资源,帮助、扶持搞好项目争办工作。六是要搞好项目管理,包括工程质量监督、验收管理,资金使用、审计管理等,确保水利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2、确立大局的意识,整合涉农资金办水利。
一要积极整合多种涉农项目资金。目前,政府涉农资金根据资金性质,大致可分基础建设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资源类、农村生活类、农民收入类等六个类型。除救灾资金、国家定向安排的水利建设资金、农民收入类资金及其它特殊情况不宜整合的资金外,其它的涉农资金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可以整合,大概每年约有5000万元左右的资金。以往,这些涉农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有部分资金因来源、渠道不同,在支持农村水利上造成了重复建设,还有部分资金因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挪项、挤占等现象,没有真正用于到项目建设。我们认为,政府要加强协调和统一规划,整合力量,让资金形成合力。二要加强对水利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使用。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水利厅联合下达的湘财预〔2008〕165号文件要求,将洞庭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归口水利部门管理使用,确保水利管理经费专项专用。三要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管。加大水利建设资金、防洪保安基金征收力
度,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严禁擅开口子、私批条子、乱打招呼挪用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真正用在水利工程除险项目上。
3、坚持因势利导,引导和发动群众自主办水利。
一是要加强对“一事一议”的正确引导。要明确办水利不能全部依赖国家,大量的工作要靠自己完成。二是要发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借助力量搞好水利建设。三是建立农田水利发展基金,大力推广实施“以奖代投”。
4、稳定水利队伍,提升职能服务水平。
基层水管单位是政府行使职责的得力参谋和具体执行者,负有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等重大责任。我们建议:一是要理顺关系,激活机制。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理顺基层水管单位的隶属关系,将基层水管单位人事重新统一由县级水管部门管理。二是要落实政策,待遇到位。按湘财预[2008]165号《洞庭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精神,将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统一纳入县财政预算并直接拨付给水利部门,由水利部门设立专账,实行专款专用。三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安排专门培训经费,对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继续教育,通过考核,对合格者发结业证书,持证上岗;要建立长效的业务培训制度和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大专以上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基层水管单位,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打造一支队伍能打硬仗、积极服务防汛抗灾和水利建设的铁军。
(作者单位:华容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第二篇: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2] 孙宝光.水利投入机制的理论探讨[J].江苏水利,2009(12):40-41,43.[3] 朱宪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加快重庆水利城乡统筹发展[J].重庆行政,2009(2):22.[4] 行章寿,王龙.合阳县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水利,2009(6):52-53.
第三篇: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最终版)
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作者:胡三林
一、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东部,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0.207万亩,其中水田17.184万亩,旱土3.023万亩。截至2007年,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3万余处,年蓄、引、提水能力约1.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达18.4万亩,占耕地积的91%,实际灌溉面积10.56万亩,占耕地面积52.26%,保证灌溉面积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1%,农村人均保灌溉面积0.24亩。
1、年均降雨总量小。我县处于衡一邵干旱走廊区,是湖南省中南干旱区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年均降雨总量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近10年来,我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280mm,年平均降雨量比宁远县、桂阳县分别低23.66%和26.44%。
2、工程蓄水能力不足。一是工程本身蓄水量不足。如我县现有的金陵、肥源、立新、杨家洞等四座中型水库的正常蓄水总量只有7400万立方米,近几年实际蓄水只有5200万立方米,约占正常库容的70%。二是工程病险严重导致蓄水量更加不足。目前,我县71座上型号的水库中,共有50座存在不同程序的病险隐患,严重影响工程蓄水。面上的一些骨干山塘因病险原因和降雨偏少,实际蓄水也远远未达到设计效益。
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的利用率较低。我县大多数水源工程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以上型号的水库为例,目前我县80%的水库都是带病运行。由于运行时间长,自然老化严重,而且渠系配套不完善,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已配套渠道有60%以上已不同程度的坍塌、开裂、损毁,渗水漏水十分严重,渠道输水能力极差,无法保证设计过水流量,灌溉效益严重衰减。
4、干旱缺水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据调查统计,从全县灌溉农田需水量来公析,正常年份全县灌溉农田约缺水0.66亿立方米,旱年(降雨量小于1000mm)全县灌溉农田约缺水0.93亿立方米。一般年景,全县有1.9万户、5.2万亩水田不同程度缺水,农村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2.6万人,占总人口的33%。
5、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我县的地下水主要以断层破碎裂隙水、岩深水等形式存在。据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可开采资源量达1.3亿立方米/a,主要有6个富水块段。目前,我县地下水开发利用仅限于部分村民的饮水与极少量的农田灌溉用水,利用地下水约0.15亿立方米/ a,只占全部可开采量的11.5%。
6、水利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我县没有较大的流域性工程、骨干控制性工程,中央和省市财政在水利资金安排中对这些小县的投入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各部门的涉水资金没有集中捆绑使用,投资过于分散,效率偏低,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较大,项目整体功能发挥较差,规模效应不太明显。
二、改善新田水利条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水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国家扶贫及国土资源部对口支援的机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干后支、先大后小、资金整合、整区推进、旱涝齐抓、建管并重的总体思路,全民参与,大办水利,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干旱缺水的面貌,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
1、先大后小,先干后支,逐步配套中小型灌区。搞好中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提高现有水库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新田干旱缺水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要按轻重缓急排序,采取单个灌区整体推进、分段实施的办法,搞好金际、肥源、立新、杨家洞、心安等五大灌区的干渠防渗配套,充分发挥五大中型灌区在我县农田水利灌溉中的骨干主体作用。对小型灌区
而言,要根据干旱程度进行分门别类、分类指导、优先改造病险水库小型灌区,充分发挥小型水库灌溉功能。
2、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新改扩建一批以小型为主的水源工程。按照确有需要、合理布局的要求,新、改、扩建一批水源工程,是我县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又一大中心任务。要坚持宜新则新、宜改则变、宜扩则扩的原则,在水源工程不足、干旱缺水严重、地形条件适宜的区别新建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在水源工程数量相对较多、而灌溉用水相对不足的区域,则采取对现有工程进行改、扩建整治,增量扩容。
3、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比较充分地利用全县地下水资源。我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要综合考虑生活饮用和农业灌溉兼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效益。在石羊、三井、知市坪、大坪塘、十字、枧头等地下水资源富含地区,选择一些地下水开采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太高、投资规模适度、效益比较明显的项目,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组织实施。
4、统筹兼顾,旱涝共抓,逐步提高防洪排涝条件。要按照统筹兼顾、城乡并重、涝旱齐抓、区分不同设防标准的原则,积极开展城市防洪排涝和农村河道整治。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农村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5、以劳代资,以奖代补,大力实施农村“六小”工程整治。我县农村“六小”工程点多面广,在农业灌溉、农村饮水、农村消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进一步采取以奖代补、以劳代资的方式,通过统一组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样榜带动的工作方法,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开展农村“六小”工程整治。通过整治“六小”工程,新增蓄水提水量300万立方米,在全县范围内比较明显地改善灌溉面积,改善消防条件,美化村容村貌。
6、引进新技术,作出新尝试,积极稳妥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现代节水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以微喷微灌的有关实验数据来分析,微喷微灌需用水量占传统灌溉需用水量的1/3。从我县耕地面积的布局来看,南部丘陵地区既不靠江靠河,地表水资源也相对较少。对这些区域,我们要按照积极稳妥、尝试推进、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布置一批微喷微灌设施。
三、加强新田水利工作的措施和建设
1、把水利工作放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县最大的县情特点就是干旱缺水,最大的自然灾害也是干旱缺水。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县要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面貌,就必须把水利工作放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超常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重视,来研究、来落实,在全县上下形成大干水利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党政领导责任制,对重大的水利项目,从立项到争取资金再到组织实施,县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职能部门要直接抓。
2、创新机制,多元筹资,有效突破全县水利建设的资金瓶颈。要积极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上级扶持、群众自筹、招商引资的投入新机制,千方百计突破水利建设资金瓶颈。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财政要逐年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长,逐年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要抢抓好国家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各相关部门向上争资力度。充分整合各种各类涉及水利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申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凸显规模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力争上级扶持。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上争力度,力争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在水利资金的安排上,对新田水利资金的投入有一个大幅的增加。要抓住国土资源部在我县开展对口扶贫的历史性机遇,规划和储备一批好的地下水资源开发项目,并尽力争取将我县的一些水利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里的计划笼子。三是发动群众自筹。积极尝试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从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入手,积极稳妥推进“防汛抗旱,综合防治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盘活水利资产和水利设施经营权流
转,尽可能完成部分上型号水利工程改制,以此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弥补政府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四是依托招商此资。要突出村镇供水领域、电力生产领域以及部分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通过网络、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引进投资,弥补我县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
3、努力创新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要发展。一是要加强水利规划管理。要尽快编制《新田县今后十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并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各部门资金来源在投资建设水利项目时,都要服从服务于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避免有限的水利资金撒胡椒面,形不成拳头。二是要加强水管员队伍管理。要按照责任心强、业务精通、作风务实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水利基层队伍。同时,要尽快落实基层水管员体制改革,特别是尽快落实“两定两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要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努力实现以法治水、以法管水。要强化执法监督,以水利“三法两条例”为武器,着力强化水利执法监督,重拳打击破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和事。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水利行业协会组织,积极保护和帮助广大业主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合理合法受益。四是要加强质量管理。要按照“四严”要求狠抓水利工程质量。要严格规划设计,对新、改、扩建上型号的水利工程,要全部按程序进行先规划设计后施工建设。要严格施工管理,严格实行以施工监理为重点的“三制”管理。要严格工程验收,全县所有涉水项目必须按统一的标准验收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一律责令整改。要严格安全问责,签定安全责任书,交纳安全保证金,对达不到安全质量的要勒令停工整改。要实行工程安全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追究制,以此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万无一失。
第四篇:水利改革发展自查报告
一、自查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对中央、省、市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确保水利投入逐年稳定增长,确保水利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和生产安全,为促进我街道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二、自查的主要内容
(一)落实责任。兰江街道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各项措施,成立街道水利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落实防汛抗旱、饮用水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库安全管理等行政首长负责制,把水利改革发展成效作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环节,纳入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良好环境,形成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
(二)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十二五时期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比2012年增加一倍以上,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明显提高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把农业发展基金50%用于水利建设,街道开展的河道水环境整治、山塘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除上级财政65%补助外,街道足额配套,确保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三)着力推进重点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山塘治理、水环境整治、泵站改造,提高农民饮用水保障能力是今后我街道水利建设的重点,结合今年水利重点项目会战攻坚会的强劲东风下,街道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田基浦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冯村农民饮用水(火盘畈水库)的扩容保障等工程,八月份已全部完成,进入正常运行,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本街道实际,已规划编制完成兰江街道河道整治规划、山塘治理规划,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配套资金落实,下步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严格水利资金管理使用。水利资金严格按规范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无虚报、假报水利项目骗取上级资金,挤占挪用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凡是上级财政要求街道配套的项目资金足额配套,按时到位,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五)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环境整治、山塘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工程,从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合同履约、建设实施、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层层把关,保证了工程公开、公正和有序实施,不论工程大小都实行工程投标制、管理合同制、质量监理制、竣工验收制,杜绝了领导干部违反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为,从工程建设情况来看,没有出现工程不招标、资金使用不规范、工程质量不合格的现象,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水利工程任务。
(六)积极开展创新水利科学管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依法对水环境和饮用水原地的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民节约和有效保护。
(七)加强水利工程领域的廉政建设。为了加强和预防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防止干部插手干预,所有水利建设工程街道规定都要进入工程招投标,严格照章办事,凡招标后的工程都签订廉政协议,从源头控制腐败,到目前止未出现工作失职、监管不力,不作为行为,严格按照上级建立廉政风险控制机制,做到工程优良、人员优秀的目标。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蔬菜等,其中种植小麦所占比例最大,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水果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大棚蔬菜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国内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现有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
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
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政府通过 “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