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某县水电产业集群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电的需求为目标,以开发建设溪上游溪干流水电站及配套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为重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电行业的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保证发、供电质量,提高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以农村水电资源统一管理为切入点,统筹协调搞好溪上游溪干流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实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增强我县水电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按照市场运作、多家办电、业主负责、政府协调的方式,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自建、自管、自营”的方针,明确目标、统一规划、加快实施,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规范与标准,以国产技术和设备为主,优先选用系列化产品。至年前,全县装机容量从现有万增加到万,年发电量达到亿千瓦时,实现产值万元,实现利税万元,全县人均用电量从目前的增加到人均,达到并超过电气化县水平,的农村水电站及配套电网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主要措施
⒈编制规划。我县水电资源多为径流开发,因此,科学合理开发水电资源,提高水电资源利用率,是做好水电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特别要加强溪干流梯级电站和溪、溪、溪骨干电站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水电资源。溪流域(即、、电站)的水电开发要考虑城区防洪、排污、环保、电信、电缆以及城市景观的综合效益,水库方案调整要考虑龙头水库的防洪和调蓄等综合效益,并由水电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水利和城建等主管部门及项目业主做好前期专业规划,经省、市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尽快进入初设和施工。县水利部门负责小流域的水电资源开发前期规划、审查工作。
⒉项目带动。水电产业集群:围绕我县水电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年前开发建设溪干流重点项目和各乡镇水电项目共,其中:电站装机,电站装机,梯级电站装机,电站装机,电站装机,抓紧做好以上电站的前期工作,及时协调项目业主确定最迟开发时限,确保在今年以前全面动工建设。各乡、镇水电项目建设结合本乡、镇水电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在年前完成投产发电。
⒊加强招商。结合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各项招商引资活动,利用水电开发优势条件吸引外地业主投身县水电开发,做大做强县水电开发品牌,营造优良的水电开发环境。
⒊规范管理。不断强化优质服务,计划、水利、国土、经贸、建设、林业、物价、电力公司、税务、工商、环保等相关部门要组建工作班子,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做好水电项目开发建设的服务工作,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降低水电资源开发成本。项目引进单位要积极协助做好工作,帮助业主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水电项目开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⒋加强领导。水电项目建设对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县政府成立水电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重点负责协调溪干流梯级电站和梯级电站建设,并指导和协调各乡(镇)水电开发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水电开发领导小组,协助做好县重点水电项目前期征地、拆迁的理赔和所在乡(镇)辖区内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县、乡(镇)水电开发领导小组应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我县水电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篇:新乡市专业化产业集群招商工作实施意见
新乡市专业化产业集群招商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我市对外开放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大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集群式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现就全市开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招商工作,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为引领,抢抓境内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载体、重点区域招商,以引进重大产业、基地型和产业集群项目为重点,以龙头引进形成雁阵效应,以链式发展促进集群培育,高起点谋划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市动力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煤化工、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选择1-2个主导产业作为突破口,力争2013年实现引进产业集群项目“保一争二”目标,即确保落地1个产业集群项目,争取两个;开工重大产业项目实现“1+2+3”的目标,即开工1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两个5—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3个3—5亿元的链式项目。经过3—5年的努力,在重点产业引进一批战略支撑项目、龙头和配套企业;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重点园区集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全市形成20个以上产业特色和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力争国内外500强及行业50强企业引进数量、产业链条完整度、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和带动能力等主要指标居中原经济区前列。
三、重点工作
(一)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按照“绘制产业链图谱,编制产业集群招商路线图,制定招商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集群招商”的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分析境内外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区域分布和产业优势,深入研究其战略布局调整取向,结合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逐一制定产业集群招商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招商方向,锁定招商对象,实行“一业一企一组一策”的办法,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介项目,努力寻求合作切入点,扎实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工作。
1.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金龙、环宇、科隆和新能电动汽车等重点企业,进一步提升电池隔膜、电池正负极材料的质量水平,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强电动汽车零部件和系统总成的开发合作。积极推进牧野区电池电源及材料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原新区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品产业集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竞争优势明显的动力电池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积极推进平原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县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以血液制品、生物菌疫苗、生物发酵、生物核苷、生物基因等生物制品为重点,建设规模优势突出、主导产业鲜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配套建设辐射全国的医药物流配送基地。
3.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卫星通信、电波研究成果应用、战术数据链、微波着陆系统、超宽带自组网通信电台等高端产品,开发生产砷化镓、单晶硅等信息材料,扩大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开展通信技术服务和通信工程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4.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进卫辉市、辉县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长垣县起重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煤化工、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产品,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起重机械、振动机械、大型铸锻件等传统产品,建设全国性生产基地。5.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利用MTO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联合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重点推进获嘉县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煤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示范基地。
6.制冷产业。重点推进新乡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冷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中高档冰箱产品比重,实现空调产品规模效益,突破大型制冷装备技术瓶颈,发展冷藏物流产业链,建设制冷压缩机基地,加快制冷零部件产品升级换代,建设全国重要的制冷产品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出口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
7.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专用汽车、汽车空调、转向、制动、变速系统总成,积极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垣县、辉县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8.食品加工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引进知名品牌,积极承接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卫辉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延津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食品饮料发展,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用面粉、乳(饮)品等生产基地。
9.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推进卫辉市综合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打
造中原经济区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产业承接地。
10.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南环、北环等综合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特色鲜明、覆盖广阔、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红旗区市级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推进牧野区新乡市北部物流批发产业集群、卫滨区皮革服装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豫北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二)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
1.积极开展小分队定向招商。以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为单位,每个单位自成小组,主要领导带队,保证5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小分队招商人员要带项目、结伙伴、引资金。每个小分队要带1个产业集群项目,每个项目至少有3-5个目标伙伴进行联系和洽谈。小分队招商分三线进行,一线人员采用走出去“一对
一、面对面”直接对接洽谈,在重点区域或者针对重点项目开展定向招商、驻地招商;二线人员要为一线招商人员提供洽谈项目所需的资源、市场、政策、环境等保障;三线人员要为落地项目提供全程服务。
2.着重开展以商招商。重点选择中兵、中航、中粮、中科、百威啤酒、河南煤化、欧玛汽配、娃哈哈、立白、万向、健康元、空气化工、天光科技、海宁皮革城、杭州四季青等已落户我市的20家大型外来投资企业作为我市基地企业,通过它们及时掌握其总部及国内外同行业投资信息,深度挖掘其市场网络和客商群体,积极引进其上下游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以商招商的“葡萄串”效应。
3.积极推进企业招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我市金龙、华兰、白鹭、科隆、心连心、新亚、卫华等优势企业积极性,使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重点引导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有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民营企业对外招商嫁接,引进配套项目、产业链项目,促进企业集群化,实现“梯度”发展,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
4.大力实施委托招商。搭建行业协会、商会平台,实施行业协会委托招商。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广东省体育产业协会、中山市印刷包装协会、慈溪小家电产业协会等全国知名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联络沟通,掌握其产业发展趋势、企业投资需求,与我市优势产业招商项目进行高效快捷衔接。2013年力争与5个行业协会、商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行业协会协助我市招商小分队开展活动,推进与行业内企业对接,形成稳定运作体系。
(三)打造招商载体,发挥平台作用
充分发挥开发区、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群招商中的主要载体作用,打造产业集群招商载体和平台。注重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效应,高起点、高水平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发挥其窗口、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荐我市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促进和提升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加强产业聚集区公共平台建设,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建立完善产业招商行业性支持体系。高水平规范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域产业园和境外招商工业园,为承接境内外重大和集群式转移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四)坚持示范引领,促进产业集聚
园区示范。各类示范产业集聚区和特色招商产业园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明确自身产业特点,加快发展专业工业园、特色产业园,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集群示范。发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示范带动效应,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子,大力实施“招强引优”战略,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重大支撑项目和外资项目,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促进全市产业集群不断上规模、强链条、创品牌。项目示范。围绕现有产业和骨干企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抓紧研究和提报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可行性强的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通过召开投资治谈会、新闻发布会和借助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重点推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做大规模、延长链条,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增强支撑带动能力,为产业链招商奠定良好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一把手”工程。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一把手”为产业集群招商第一责任人,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市、县两级结合、部门协调推进的联动机制、分包督导机制、进展情况定期通报机制。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产业集群招商的组织领导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产业集群招商的重大问题,对全市产业集群招商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导检查、跟踪问效。市开放办作为牵头部门,负责全市产业集群招商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实行“产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招商方案,组建招商队伍,突破重点项目”的工作方式,把产业集群招商工作组织好,实施好,推动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
(二)完善机制,加强督导
建立项目评估例会制度。由市发改、商务、工信、国资、国土、规划、环保、工商、科技、税
务、安监、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定期开会,对项目立项、投资强度、环境评价、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由招商“引资”向“选资”转变。坚持“两会一督查”制度。即充分利用重大项目推进例会、对外开放工作例会作用,协调解决招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步伐。市开放办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对各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招商情况定期督查,在全市通报进展情况,并将产业集群招商情况纳入招商引资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外来投资引进、促进、外商权益保护三个中心职能,对外来投资企业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提升对基地型、集群式项目的吸引力。
(三)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承裁能力
对符合产业定位、带动能力强、集聚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省、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省、市政府下达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城乡增减挂钩和挖潜指标予以优先保障,项目新征土地可按分批次用地方式单独组卷报批。对符合国家和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实行优惠地价供地。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按照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项目准入条件和有关协议,一次性购买土地使用权建设区中园,自行开发、建设、招商和经营。整合全市环境容量资源,向产业集群发展快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倾斜。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要求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在环境容量指标配置上给与优先保障。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单独环评审批管理单元,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和服务,减少环节,加快审批。加大对产业集聚区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和重点企业通过发债、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五、考核办法
(一)产业集群招商目标及分值设定
总分值100分,各项分值分布如下:
1.新引进开工1个总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项目(类似产业或关联项目要达到5个以上),占30分。
2.新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占25分。
3.新引进开工两个投资额在5—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占25分。
4.新引进开工3个投资额在3—5亿元的配套产业项目,占20分。
(二)评分细则
1.新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项目(类似产业或关联项目要达到5个以上)。完成1个10亿元项目得30分,每超额一个按照30分/个加分,上不封顶;每个产业集群项目以10亿元为单位,投资额每增加10亿元加5分,上不封顶;关联项目每增加1个得3分,上不封顶。
2.新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完成1个者得25分,每超额一个按照25分/个加分,上不封顶;以10亿元为单位,投资额每增加10亿元加5分,上不封顶。
3.新引进开工两个投资额在5—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完成两个者得25分,不足的按照比例计分;每超额一个按照12分/个加分,上不封顶。
4.新引进开工3个投资在3—5亿元的配套产业项目,完成3个者得20分;不足的按照比例计分;每超额一个按照6分/个加分,上不封顶。
5.引进产业集群项目或重大产业项目得分不重复计算,以单项得分高者计分。
(三)考核认定方式和考核结果运用
1.所有项目以开工为准计分,签约项目不计。2.采取每月通报、每季度督查与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方式进行。
3.根据•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新政文„2010‟15号)文件精神,本考核结果纳入招商引资综合考核,占考核总分值的50%;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占考核总分值的50%。
第三篇: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产
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
(大政发[2010]67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全市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我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全市力量,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为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
争取用6-8年的时间,打造8个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8个产值规模在200-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到2012 年,15个产业集群(不含软件与服务外包,下同)总产值规模达到8800亿元,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规模达到 13000亿元,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
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任务
(一)石化产业集群。依托长兴岛石化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区、大孤山石化工业区、中石油大连石化基地,加快引进和推进重大项目,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和精细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积极争取大乙烯项目,并发展乙烯下游产业。2012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400亿元。
(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厂为依托,加快旅顺机车产业园建设,达到年制造各类机车1000台、城市地铁车辆1000辆、中高速柴油机1000台的产能,打造世界级的机车产业基地;以大连机床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研制基地;加快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建设国内重要的石化、冶金矿山、港口机械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2012年实现产值17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金州新区和高新园区,重点发展数字视听、信息通信、计算机终端及外部设备、工业电子等产品;以金州新区、瓦房店、花园口、庄河为产业集聚区,以高新园区为研发和培训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太阳能光伏、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等产业。2012年实现产值9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四)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集群。依托大连湾、长兴岛和旅顺3个造船基地和相应的配套园区,在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设计上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lng)、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原油船、大型重载滚装船、游轮和游艇、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进一步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2012年造船能力达到14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800亿元;2015年达到15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1000亿元。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大力拓展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坚持自主创新和信息服务外包并举,重点发展软件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软件产品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互联网络增值服务、动漫游戏、系统集成等。巩固和扩大以日本为主的外包业务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外包市场,扩大软件服务总体规模。2012 年实现产值7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奇瑞汽车、一汽大客新能源汽车、曙光汽车、易威电动车、鹏迪电动车等整车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金州新区汽车及零部件、海湾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加强研发、销售、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引进力度,推动整车和高附加值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争取到2012年,整车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实现产值500亿元;2015年达到30万辆,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七)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蔬菜产品加工、水果产品加工等优势领域,加快庄河、普兰店、金州新区、甘井子、旅顺和长海农(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发展;以庄河为主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区域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在继续保持实木家具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办公家具和板式家具,满足国内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对家具多样化需求。2012年实现产值8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200亿元。
(八)新能源及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加快红沿河核电站和横山、长海、东岗、驼山等风电场建设,以一重大连和重工·起重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核电和风电装备研制基地,提升大连在国家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地位。加快发展固体燃料、燃气、柴油等生物质能源。2012年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实现产值 3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700亿元,争取到2017年达到1000亿元。
(九)服装纺织产业集群。以普兰店、金州新区、甘井子为主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高档西服、女装以及职业装、童装等,走品牌发展道路,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快规划建设瓦房店纺织工业园,重点发展棉纺织、印染、针织、化纺、无纺布等产品,提升面料档次,占领国内纺织工业的制高点。2012年实现产值4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600亿元。
(十)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花园口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光电子、微电子、新型显示材料,鼓励和支持碳纤维、稀土材料、单晶硅、多晶硅、纳米材料、钛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产品。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十一)轴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速机车、风电、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配套轴承,努力将瓦房店建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轴承产业制造基地。2012年实现产值3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十二)精品钢材产业集群。依托登沙河精品钢材产业园区,继续引进冶金及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以不锈钢、轴承钢、弹簧钢、工具钢为代表的特殊钢产品和汽车、家电用板材。加快建设东北特钢大连基地和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三期项目,形成120万吨特殊钢、110万吨特殊钢材和30万吨汽车及家电用钢板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十三)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集群。依托重点节能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治理,实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飞灰资源化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废黑色金属、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木材、电子产品等资源再生利用。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十四)电力设备器材产业集群。以普兰店为重点,围绕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建设,发展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发展智能电网。2012年实现产值13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十五)生物和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美罗药业营城子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抗体、疫苗)、生物芯片(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诊断试剂新剂型生物制剂、海洋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医疗检测设备等。2012年实现产值11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 200亿元。
(十六)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依托庄河临港工业区等区域,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卫生洁具等产品。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30亿元。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支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1.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市、县(区)两级政府通过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基地(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等。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产业集群上市企业给予奖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基地内企业的贷款优先提供担保。建立我市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的建设。
3.培育适宜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吸引龙头企业同时,鼓励支持引进研发、物流、市场、教育培训等相关配套及服务企业,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使产业链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脉,形成物流、生产、研发、中介服务等功能齐全、生产要素配置合理、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细化和支撑体系健全成熟的产业集群。
4.加强产业集群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培养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倾斜,重点引进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机制
1.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机制。各区市县、先导区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工作,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将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市经信委负责总体协调,要加强工作调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统一规划。产业集群规划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制定,纳入大连“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作为全域城市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统一的招商和工作机制,避免无序竞争。各区市县、先导区要以集群发展规划为指导,立足现有基础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创造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协调制度,努力构筑服务高地、项目洼地和资金洼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注重发挥专业化园区的载体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聚集区。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参与政策制定、信息交流、价格协调、技术环保标准、认证制度、行业准入、行业自律、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整合行业资源,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在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注重节约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利用集群式发展实现资源高效使用及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综合治理,努力降低经济与环境成本,以形成宜居环境与集群产业的和谐互动发展。
6.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集群的统计工作,建立准确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全方位、科学统计全市产业集群的有关数据,为完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7.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市县和先导区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各区市县、先导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考核。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九日
第四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第五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