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宁陕冷水鱼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作者:洪乔德…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5-16
冷水鱼适宜在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水温不高于20°的环境下生长,因其具有很高的食用、保健和观赏价值,已成为欧美和国内富裕阶层的主流水产食品,是未来的20年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农业优势产业。宁陕县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1700米以下地区是大鲵、鳟鱼最佳适生区,尤其是大鲵,历史上在宁陕大小河溪随处可见,全县境内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120条,发展大鲵、鳟鱼资源优势明显,冷水鱼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我们认为,宁陕县冷水鱼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把宁陕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冷水鱼产业基地,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寻求产业支撑。
一、发展现状
1、名贵冷水鱼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鳟鱼发展情况。2011年11月,全县实现鳟鱼养殖面积达到2360平方米,现存产品鱼6620公斤,生产销售价达到每公斤80元,已经销售成品鱼为8300公斤,实行销售收入达到66.4万元。
大鲵发展情况。2011年11月,全县实现大鲵养殖面积达到24270平方米,现存产品鱼86570公斤,生产销售价达到每公斤3000元,已经销售成品鱼为17512公斤,实行销售收入达到5254万元。幼苗销售价850元/尾,本年已销售幼苗17605尾,实现销售收入1496万元。孵化大鲵鱼苗54296尾。
2、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截止2011年11底,全县鳟鱼养殖重点1个村,有养殖户9户。有25个大鲵养殖重点村,有大规模养殖场38家,小规模驯养养殖场100余家,家庭商品大鲵养殖户200余户,大鲵幼苗存有量36691余尾,产值3119万余元,大鲵商品鱼存有量为87吨,预计产值2.61亿。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是全国九家获得经营利用许可的企业之一和全国七家获得人工增殖放流种苗供应资质企业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康市大鲵繁育龙头企业。
宁陕县冷水鱼产业在全市位于主导地位、领先地位和示范地位,基本走上“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预计全县2011年冷水鱼带动农民增收902元。
二、发展存在的问题,务必高度重视
1、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宁陕冷水鱼资源丰富,但目前利用率较低。一是冷水鱼龙头企业不多,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二是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尽管我县广货街镇蒿沟村鳟鱼养殖对旅游、餐饮产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产业化水平还是较低,产品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2、冷水鱼种苗生产体系建设滞后,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虽然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获得人工增殖放流种苗供应资质,但还不能满足全县以大鲵快速发展对种苗的需求。从这次对一些养殖户调查情况看,我县大鲵养殖在人工繁殖、养殖模式,病害防治、料配方等方面关键技术推广能力弱,养殖技术推广人才奇缺,难以适应大鲵、鳟鱼养殖产业的需要。
3、政策支持不够,发展资金不足。一是由于渔业管理体制原因,冷水鱼养殖资金缺口较大。2011年全县大鲵、鳟鱼养殖争取到的国家、省扶持资金为345万元,与冷水鱼产业发展对资金当需求缺口较大。二是我县由于财力有限还没有建立支持冷水鱼发展的专项资金,成为冷水鱼突破发展的瓶颈。
4、冷水鱼养殖法制环境需要加强。由于利益驱动,非法捕鱼近乎疯狂,除传统的电、毒、炸以外,还采取改变河水流向、抽水等工程措施,甚至将大型工程机械也用于捕鱼,使境内野生资源近乎枯竭,大鲵栖息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5、农户养殖效益情况。农户在起初养殖时都是抱着“看一看、等一等、试一试”的心态在观望。由于龙泉公司成功的推出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保护,养殖户卖给合作社内的养殖户幼苗为650元/每尾,市场价为850元/每尾。据调查,一些掌握了养殖技术、善于经营的养殖大户,今年大鲵幼苗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之多。但是也有一些农户由于技术不过关,收入仍然不理想,甚至亏本。目前,在大鲵养殖上有“炒种”现象,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毕竟大鲵养殖是
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养殖有风险,进入须谨慎。
三、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业发展
1、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多种养殖模式和经营模式,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实行基地生产与农民自愿、自行发展相结合,切忌在推广方式上采取以往大上快上、大包大拦的方式,避免做了“好事”遭抱怨的结果发生。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条。主管部门要建立冷水鱼产业市场供销信息发布机制,努力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服务,推进冷水鱼养殖、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坚持将环境保护纳入产业发展之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大鲵、鳟鱼养殖环境质量,控制在已经划入冷水鱼养殖区域的河道开发行为,切实保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4、做好产业规划布局。一是根据我县冷水资源分布和现有冷水鱼养殖基础,重点建立三个冷水鱼产业优势带。一是以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基地,建立城关镇、长安河、东河大鲵繁殖产业基地,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以浦河流域为重点,建设大鲵成品鱼基地。三是以旬河流域为重点,以广货街鳟鱼养殖为支柱,打造旬河流域广货街、江口、金川、丰富四个镇鳟鱼产业发展带。三是根据全县冷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合理确定生产规模,避免无序开发对生态的破坏。
5、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一是完善和规范冷水鱼养殖基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政策,保证冷水鱼养殖用地需求。二是制定扶持奖励农民养殖户具体政策,鼓励农民分散养殖。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县上建立冷水鱼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补贴、扶贫资金、水利资金及相关配套资金,加大对冷水鱼产业的投入。四是将冷水资源优良、开发潜力大的区域,可整体包装成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外地客商整体进行开发。五是加大对冷水鱼产业的信贷投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制约。
6、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充实县水利部门冷水鱼产业科技人员,积极招聘水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我县工作,二是对现有水产科技人员派出去进修学习,充实水产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三是在全县12个镇成立水产技术服务站,对冷水鱼养殖户及从业人员实施“零距离”技术传授,构建县、镇、村技术推广梯队。
7、发展休闲渔业,提升冷水鱼产业附加值。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绿色水产观光旅游养殖示范基地。
8、加强消费引导,扩大消费市场。目前鳟鱼、大鲵仍然是高端消费产品,随着普通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必将对鳟鱼、大鲵产生消费欲望。因此,要加大对鳟鱼、大鲵的宣传力度,让普通消费者了解冷水鱼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让大鲵、鳟鱼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提高普通老百姓消费,拉动大鲵、鳟鱼的市场,使我县冷水鱼养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9、加强渔业法制建设,为全县冷水鱼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证。要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浦河、旬河、汶水河、长安河、东河等河流的巡查执法检查,对在宁陕境内主要河流内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处,为我县冷水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第二篇: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县农业水利局
**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人口少,土地多,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因此,对**区
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制约“瓶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对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07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01年
第三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得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向作物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温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串小,加上疏松土灌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难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带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急需得到人类的重视和关注。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摄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保生态规律的事,受到的自认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法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2)珍惜土地往回,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风沙危害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立体防护林结构体系,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250以上陡坡严汉开垦,推广绿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田力,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浸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注溉的有效利用率。
(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进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更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使一个系统的产出(包括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以种植业、养植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四套生态工程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农业能源开发技术,如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等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技茬技术;利用昆虫无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间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由于农业生产中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化程度低,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质“产业。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阵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据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田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大兴安岭地区蓝莓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开发办公室—吴春荣
2012年6月,我办就大兴安岭地区蓝莓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蓝莓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蓝莓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发展状大蓝莓加工企业的对策及建议等问题做了调查分析。
一、蓝莓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
据测算,我区野生蓝莓储量占全世界的30%,占全国90%以上。全区10个林业局及呼玛县均有分布,全区年均储量近2万吨,允许采收量12000吨;其中年储量2000吨以上有西林吉、图强、阿木尔、塔河及新林林业局;2009年实际采收量约为4200吨,2011年实际采收量达到6000吨,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地委、行署提出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对蓝莓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扶持蓝莓加工企业,切实增加山区人民致富,蓝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蓝莓产业培植措施
一是历届地委、行署树立“打造蓝莓之乡”的产业发展思想不动摇,每年均举办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向全世界宣传推介我区野生蓝莓文化及名优产品,2009年—2011年分别签约5.45亿元、6.62亿元10.1亿元;二是充分鼓励各行各业利用国家二期 天保工程、国家生态示范区、西部开发等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蓝莓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蓝莓企业资源整合,推进上市步伐;四是科学规划,加大对野生蓝莓资源的抚育和管护力度,杜绝无序开发,引导林业职工与蓝莓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五是创造蓝莓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大公司来我区投资蓝莓产业。
(二)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打造“蓝色食品”的发展思路,我区不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培植蓝莓产业不放松。2010年,野生浆果采集和加工实现产值2.87亿元,其中蓝莓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2011年全区野生浆果加工能力为12000吨以上,实际采集蓝莓鲜果6029吨、红豆7962吨,加工业实现产值3.45亿元。产品由传统的果干,低端果酒发展到高端饮品、冰酒、花青素提取、软胶囊、口服液等10大类140多种蓝莓产品,并打造出了超越、蓝百蓓、北极冰、林格贝及依莓等几大品牌;各林业局均已建立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同时由农业开发项目扶持建立的十八站、新林及阿木尔林业局蓝莓种苗繁育基地也都进入了运营期,将带动全区种植基地2万亩。
(三)蓝莓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蓝莓加工企业24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是超越野生 浆果公司、林格贝有机食品公司、百盛蓝莓科技开发公司、漠河北极冰酒庄及新林依莓饮品公司。
1、超越野生浆果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位于塔河县工业园区内,注册资金3750万元,现有员工230人,股份制企业。产品主要分为八大类四十多个品种。现有野生浆果冷藏速冻加工厂、野生浆果深加工厂和野生浆果综合加工厂5个工厂,厂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冷藏速冻加工厂拥有国内先进的单体速冻流水线;野生浆果深加工厂拥有果酒、饮料、果干、果酱、罐头口服液等多条生产流水线;综合加工厂拥有世界领先的瑞士进口浓缩生产线,有全国唯一蓝莓健字号口服液的生产线;另有冷库7座,冷藏能力达5900吨。公司的固定资产上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加工厂。2011年实现产值7945万元,利润620万元,上缴税金70万元。2012年1-6月,生产果酒89吨,饮料223吨,果干95吨,实现产值7060万元,利税301.4万元。
2、林格贝有机食品集团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3939万元,现有员工260人,股份制经营。厂区位于大兴安岭松岭区小扬气镇,是一家以寒带林下植物精深加工、出口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资产10175万元,占地近10万平方米,下设6个全资子公司,1个省级寒温带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公司产品主要有蓝莓花青素、菊粉、林下植物提取物3大系列56个品种,95%通过自己电子口岸出口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际市场,2011年出口创汇660余万美元,位列大兴安岭出口创汇第一名。企业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越橘花青素提取标准化示范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黑龙江省植物提取物出口加工基地”、“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012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以上。
3、百盛蓝莓科技开发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1333万元,位于加格达奇区工业园区。公司现有员工62人,截止2010年末,公司拥有总资产4039万元。两年来,新建了864㎡的有机食品车间、972㎡饮料车间、750㎡冷库和970㎡综合办公楼、果酒车间等共6315平米,且于2010年在图强新购了1000㎡的冷库。饮料车间有屋顶盒型纸包装灌装生产线和颗粒灌生产线各一条。有机食品车间有果干生产线和果糕生产线各一条,设计能力年可生产蓝莓系列产品5000吨,冷库年储藏量1680吨。2011年公司年产值3500万元,销售收入3089万元,其中国际市场出口170万美元。在今年的蓝莓节上分别于广州、深圳及杭州客商签订意向型销售合同5200万元。
4、漠河北极冰酒庄:公司创建于2008年9月,注册资金5296万元。资产总额8338万元,主要利用大兴安岭野生浆果,引进加拿大生产工艺,加工蓝莓冰酒、干红、白兰地等高端产品。产品处国内绿色食品领先地位,蓝莓冰酒曾获国际奢侈品大赛铜奖,2011年销售收入5096万元、利润319万元、税金287万元。2012年预计销售收入5800万元、利税960万元。2010年获省级 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5、新林依莓饮品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股份制经营。厂区位于大兴安岭新林区,民营企业,主要加工销售蓝莓饮品及果酒。曾先后被授予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企业。2011年10月达产,产量69吨,产值970万元。12月初产品上市,当月销售312万元,利润31.1万元,税金46.8万元。预计2012年末,销售5000万元,利润497万元,税金700万元。
三、蓝莓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蓝莓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已不容回避:
(一)收果期流动资金出现大量缺口
收果期主要集中在八-九月份,且均是现金收购,而蓝莓鲜果以每年50%的速率涨价,以2011年每吨3万元计算,大厂收原料需支付现金3000万元~9000万元,资金不足将直接影响原料收购,导致产品成本增加,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利润下降。
(二)生产能力完全受原料制约
所有蓝莓加工企业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收鲜果难。野生蓝莓纯粹是靠天吃饭,有些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利,青果时就偷偷采摘,然后进行催熟,严重干扰了鲜果市场正常交易。上述几家大公司,产品均出口,经有机食品认证,对鲜果质量要求较高,不敢间接收鲜果,只能自己设收购点收购鲜果,增加了人、财、物力。各企业不惜血本抢果,也推高了市场价格,导致成品上升,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无序竞争影响蓝莓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水平全区涉及蓝莓产品的加工企业24家,小企业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但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些龙头企业只好放弃我区部分低端产品市场。我们调查了全区50%以上酒楼,我区蓝莓本土生产出的高端饮品(饮料和果酒)基本上没有(如蓝百蓓屋顶装果汁饮料,北极冰酒),外来人员喝不到高品质的蓝莓饮品,影响了我区蓝莓产品开发形象。
四、发展壮大蓝莓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及建议
我区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产地,蓝莓产业产值在全区经济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成为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升蓝莓产品加工质量和层次,提高蓝莓产品比较效益,实现蓝莓产品的外延增值,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设立蓝莓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蓝莓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征用土地、承包林冠下资源、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上市推介、担保贷款等方面予以倾斜,缓解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优良的蓝莓产品加工环境
完善林冠下资源承包机制,鼓励大型蓝莓企业与林下资源承包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自己的蓝莓采摘基地;积极引导林下资 源从业者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从源头上为蓝莓加工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为我区蓝莓企业生产出优质产品提供保障。
(三)大力扶持蓝莓种植基地建设
全区现有野生浆果加工企业达产期加工能力已超出野生蓝莓可允许采收量,2011年林格贝等公司已从朝鲜进口大量蓝莓冻果已解决企业原料不足问题,行署,林管局已实施林冠下资源承包给企业和个人,并鼓励企业和个人成立林农合作经济组织,但栽植蓝莓亩投资6000元以上,政府必须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一是免费供苗给农户或林场职工,将种植户扶持到盛果期再进行结算;二是鼓励现有大型企业认领蓝莓种植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三是对外积极招商,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投资我区蓝莓种植基地建设,政府从项目资金争取,承包费、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
(四)树立蓝莓产品几大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侧重扶持以上几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提高蓝莓产品的附加值,积极鼓励企业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精品意识,文化意识,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第五篇: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昆明市呈贡县的几户农户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小规模试种了小面积的花卉,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周围农户纷纷效仿种花,从此拉开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序幕。由于花卉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粮食蔬菜种植,因此农民积极性很高,生产发展非常快,到2004年,全省农民自发种植的鲜切花产量达2.1亿枝,跃居全国第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的花卉产业发展迅猛,到2010年已达50亿,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为实现云南农民的温饱、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云南省作为我国仙湖第一大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和国家、政府的高度关心密不可分,现阶云南花卉发展迅猛,但仍存在问题,下面将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做出简要介绍。
一、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
云南具有发展花卉的资源优势,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和花卉种植者的一致认可。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世界上所有大宗商品花卉在云南都能找到适宜的生长地,且大多数品种都能实现周年、均衡、规模化生产;二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花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有望培育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优质品种。
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把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列为全省着力培植的四大支持产业之一,纳入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花卉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企业和花农积极参与,在4至5年的时间内迅速由农民自发种植和少数外资企业涉足的起步阶段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鲜切花生产省。从1994年至今,我省鲜切花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全国第一,鲜切花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240亩增加到1997年的15000亩。花卉生产企业从1995年的79户增加到1997年的250户,从业花农达10000多户。鲜切花产量从1994年的2.1亿枝增加到1997年的5亿多枝。1997年全省花卉总产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花卉已经成为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
在花卉总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产业组织结构和花卉产品的类别、品种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化的农户种
植与高科技、高档次的企业育苗、栽培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观叶植物、球根类花卉等几大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日趋协调。以昆明为例,现有切花面积12600亩,其中国有836亩,集体928亩,三资企业1586亩,个体农户9250亩,分别占总量的6.63%、7.37%、12.59%和73.41%。农民用自己的责任田种植花卉,投资少、效益高,亩均产值上万元。以农民为主体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花批发中心之一,客商来自全国各地,每天进场交易人数不低于2000人,日销售鲜切花120--150万枝,交易额在100万元左右。斗南花卉几乎成为一个品牌闻名于全国各大城市,广大花农已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有的提前进入了小康。以省烟草公司、京云公司、民营隆格兰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和以农科院为代表的科技优势单位的参与,是我省花卉上档次、上规模、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保证。特别是省烟草公司利用烤烟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介入花卉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使我省鲜切花生产设施迅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农科院园艺所育种中心、京正、英茂、隆格兰、庆成等现代化龙头企业的崛起,使云南花卉业呈现出高起点、高科技、大规模、集约化发展的局面。全省已有现代化温室大棚25万平方米,年产1.5亿株优质种苗的繁育供应能力,部分鲜花和种苗已开始销往国际市场。2008年云南省花卉种植总面积达52.4万亩,产值达176亿元,出口总额1.01亿美元。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1.7万亩、52.9亿枝和16.7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幅分别为7.34%、5.8%和3.1%,鲜切花产量已连续十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据昆明市农业局蔬菜花卉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全市涉及花卉业的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企业和农户分别为274户和 2.6万户,从业人员7.1万人,花卉合作组织(协会)50余个;园艺种植面积和总产值为13.6万亩和24.23亿元,同比增长30.7%和 23.7%。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8.52万亩和40.4亿枝,同比增长1.9%和8%,总产值达11.7亿元;盆栽观赏植物(盆景)近1.1 万亩,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93.7%和76.2%;绿化观赏苗木近2.7万亩,产值5.45亿元,同比增长126%;兰花、茶花、杜鹃等特色花卉 0.36万亩,产值2.6亿元;花卉出口创汇6736万美元,同比增长5.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普遍表现为“大而全”或“小而全”,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资源的配置、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缺乏统一组织。
2.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花卉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在花卉、企业积极性较高,硬件设施到位较快的情况下,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花卉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的四大要素都处于企业或有关部门自发、零散组织状态,产、学、研互相脱节,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尚未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国内外花卉品种资源进行引进、开发、培育和利用。对设施园艺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专用肥料、农药、基质技术,综合保鲜、冷链运输技术等尚未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没有完善的技术培训网络和推广队伍,花农得不到有效的培训,主要还是依靠种蔬菜的经验栽培花卉。
3.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我省鲜切花销售量已占全国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网络,进入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也尚未打开,流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专业化的销售龙头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花卉产业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起大落,销售不畅的状况经常出现,使企业和花农蒙受较大损失,影响到花卉产业的顺利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用物资配套供应,良种、种植技术、采后处理、植保、土壤消毒、运输、运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云南花卉的市场竞争能力。
5.投资力度不够,融资渠道单一,投资分散。资金投入不足,250家花卉企业,多数固定资产投入不足100万元,有的只有几万元或十几万元,形成一方面是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分散,设施、设备存在重复投资建设情况,有限的资金往往没能用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
6.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法规、制度亟待制定、实施。我省乃至全国尚无相应的花卉产业行业规章来规范企业行为和行业运行。一方面极易出现国内企业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国外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很难引进。将制约我省花卉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解决措施
早在2000年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云南省发展花卉产业有关问题的函》中就明确了对云南花卉产业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到云南并视察了云南斗南花卉市场;2009年7月30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对云南花卉产业实行保护政策,鼓励支持花卉产业发展。政府促进云南花卉产品发展做出对策措施:
1、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花卉工作,加强对花卉工作的领导和扶持,加大对花卉产业的投入。要把促进花卉工作作为促进花农增收,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健康繁荣的大事来抓。各地、各部门农口分管领导应该把促进花卉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范围,多关心、多指导、多支持,为花卉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要进一步理顺花卉产业管理体制。
2、全面实施优质出口鲜切花增量工程。通过构建企业集团和花农大联合体,以及出口花卉基地县、基地乡的建设,建成一批优质鲜切花生产基地,使我省优质百合鲜切花的生产面积达到1万亩,优质康乃馨鲜切花的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优质玫瑰鲜切花的生产面积达到3万亩。同时,实施7000亩优质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建设,为优质鲜切花生产规模的扩大打下坚实基础。
3、实施“东扩西拓”计划,改善出口花卉物流运输条件。“东扩”,即在香港、东南亚等地已形成优势的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市场份额;“西拓”,即针对目前出口基数不大,但增长较快的中东、中亚及欧洲市场开展工作,多方努力争取短期内打开局面,站稳脚跟,求得份额。“东扩西拓”计划要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除了要有大规模的优质花卉产品做保证外,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物流运输问题加以解决,比如针对目前较为突出的无直航线路、运力不稳定以及花卉保鲜困难等问题,首先要打通航线,建立通道。
4、做好品牌的打造工作,以办好昆明国际花展为重点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昆明国际花卉展作为我省传统的花卉展览,经过10年的努力,已成为国内鲜切花领域的品牌展会。要进一步努力把昆明国际花卉展培育成为亚洲最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鲜切花展会,通过举办昆明国际花卉展,树立“云花”形象,打造“云 4
花”品牌。另外要围绕“东扩西拓”计划的实施,有选择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的专业花展,扩大“云花”知名度。
5、多途径做好对企业及花农的培训。围绕优质鲜切花增量工程,配合企业集团化和花农“大联合体”战略的实施,通过组织和指导,依托花卉主产区的行业管理部门、农技推广站、科研院校等力量,做好全省花卉行业的培训工作,力争两年内使全省花卉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花农都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我省花卉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我省优质鲜切花的产量,为“发展、富民、出口”奠定坚实的基础。
6、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出台保护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力争2006年内颁布实施。同时也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舆论环境,帮助企业和花农建立遵守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观念。争取通过两年的努力使我省30%以上的花卉种植面积合法地使用引进的品种。在保护花卉知识产权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自有知识产权花卉专利品种的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