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2011.12.28

时间:2019-05-15 13:4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2011.12.2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2011.12.28》。

第一篇: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2011.12.28

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

总结成绩 凝心聚力 再接再厉

深入推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在水利部第8次部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1年1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部务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述学述职述廉,并进行年度测评。从昨天下午开始,我们用了一天时间听取了15个司局和26个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述学述职述廉汇报。大家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下了功夫,亮点纷呈。听后感到大家发言简明扼要,总结实事求是,思路清晰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安排周密得当,措施详实具体,讲得既全面生动,也很客观实在,听后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刚才,各位部领导和总工程师从各自分管工作的角度,对相关工作作出全面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讲的很好,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按照年度考核要求,会议结束时人事司还要对各司局、各单位全年工作进行测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今年水利工作成效

2011年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央先后出台1号文件、召开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水利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支持水利政策措施的出台强度前所未有,水利建设资金的增长幅度前所未有,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全社会对水利的关心支持程度前所未有。面对极为繁重的任务、极为重大的使命、极为艰巨的考验,各司局、各单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按照部党组的工作要求,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做出了艰苦努力,付出了辛劳汗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有力有效。全国31个省份全部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或决定,27个省份以党委、政府名义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中央有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纷纷将水利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水利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相继颁布实施。水利投资再创新高,落实年度水利建设投资3341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中央财政水利专项资金同比增长70.5%。全面启动加快水利改革、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推进水利现代化三类试点工作,积极开展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有力推动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是防汛抗旱减灾取得全面胜利。有效应对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接连发生的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解决了2055万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完成抗旱浇地3.2亿亩,实现了抗旱浇灌保丰收的目标,为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战胜了“两江一河”严重秋汛,成功防范了7个登陆台风和热带风暴,全国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主要灾害损失指标比多年均值偏少5~8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加强,解决了6300多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全面加快,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农村水电取得新成效,水土流失防治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水利管理再上新台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加快推进,应急调水和水量统一调度取得新成效。一批重要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和水事纠纷调处力度不断加大。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水文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工作圆满完成。

五是水利改革向纵深迈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公共财政水利投资明显增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得到落实。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扶持发展12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各地新建恢复了一批乡镇或流域水利站。水价改革稳步推进。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截至12月23日,已完成预算执行进度98.33%,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保了预算执行序时、均衡、安全、有效。水利移民、水利扶贫、水利援藏、水利援疆工作成效显著。

六是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和“走出机关、服务基层”等活动。继续推进水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锻炼。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批重点人才工程和基层水利局长、水利站长培训计划全面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水利惩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加强水利公益性宣传,水利新闻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水利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离退休干部和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卓有成效。

一年来的工作成效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广大干群同心协力、团结治水的结果,是各级水利部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在座各位尽心尽力、勤勉履职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部党组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今晚是平安夜,明天是圣诞节,再过一周就是元旦了,我和各位部领导提前给大家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安康、祥福、喜乐、顺达!

二、科学谋划2012年水利工作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各司局、各单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抓好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和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要继续狠抓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既是当前必须抓紧的重点工作,也是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艰巨任务。各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要对照任务分工方案,逐条梳理、逐项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特别要督促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国办分工中由其他部门牵头负责的任务,各对口联系司局要密切关注落实情况,及时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二要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强化科学调度,突出抓好重点堤防、水库水电站、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抓紧完善城市防洪排涝措施和应急协调机制,切实强化山洪灾害和台风灾害防御,及时做好北方河流防凌汛工作,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抗旱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

三要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着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继续推进重点枢纽和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等重点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

四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争取国务院尽快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快完成分流域、分省区控制性指标分解确认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加快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快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抓紧制定出台并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

五要加大水利管理改革力度。健全水法规体系,强化水行政执法,扎实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规范工作。抓紧完成一批重要水利规划的报批工作,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抓好规划的实施和评估。加强水利稽察能力建设,强化水利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管体制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六要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并高质量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搞好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工作,推进水利科技创新,深化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党的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认真抓好节日期间各项工作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近日,中办、国办专门就做好两节期间有关工作下发通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要以水利工程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环节为主线,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要认真贯彻全国水利信访工作会议精神,在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今年信访形势的基础上,及早安排部署,提前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救助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各司局、各单位领导要安排时间,慰问基层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帮助困难单位和困难职工分忧解难。安排好水利干部职工节日文化生活,组织水利记者深入基层和水利一线采访报道。

四要做好节日期间安全保卫和值班巡查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值班带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确保信息畅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出现紧急情况,要按规定上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妥善处置。

五要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年终以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严格控制年终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减少各种茶话会、联欢会,不得举办各类没有实质内容的节日庆典活动。

六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文明过节的风尚,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对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位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水利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履行好领导职责。

一要在加强学习上下功夫。面对世情国情水情新形势新变化,面对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中央大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水利业务知识,深入学习现代科技及其他相关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增强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领导能力和驾驭工作能力。

二要在强化责任上下功夫。各司局、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务必认清肩负的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要强化领导责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抓善管,兢兢业业地对待每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完成每项任务。主

要领导既要统筹大局、运筹帷幄,又要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不当甩手掌柜,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水资源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治水兴水实践不断深入,水利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同水利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工地、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熟悉国情、了解水情、掌握下情、体察民情,做到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措施定得实,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抓落实是对领导干部态度、能力、作风的考验。凡是中央交付的工作,不管挑战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办;凡是定下来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百折不挠地去干。对重点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事宜,要雷厉风行,狠抓落实,件件都要有结果、见成效。

五要在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全社会大干水利的黄金期,也是全社会关注水利的聚焦期,必须更加自觉、更加牢固地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理念,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

六要在团结协作上下功夫。面对极其艰巨、极为繁重的水利改革发展任务,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共创佳绩。要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补台,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干部职工意见,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司局和直属单位之间要从大局出发,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形成团结共事的优良作风和良好氛围。

同志们,今年的水利工作成绩令人欣慰,明年的水利改革发展任务更为繁重,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2日 10:1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韩俊

一、全球进入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和高粮价时代,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的基本供给,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七连增”,且从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这次粮食“七连增”是在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市场形势多变、通胀预期加重等严峻环境和挑战下取得的,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粮食实现“七连增”,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管理通胀预期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缓解贫困和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条件贫乏,表现为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等,中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性比耕地问题更加突出。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所谓强制平衡,是种粮成本快速增长,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不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政府强力主导,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机会成本高。所谓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表现在品种结构上: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而稻谷消费比重逐步提高,供求总量将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关系也将日趋偏紧。

2008年全球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出现社会动荡。2008年以后,世界粮食价格曾短暂回落,但很快又出现震荡后快速上涨。目前的粮价已经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最高水平。世界粮食价格除了受一般供求关系影响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角度看,供求偏紧的态势难以在近期、中期改变。相关资料表明,近10年来全球粮食消费年均增长1.1%,而产量年均仅增长0.5%。全球正在进入高粮价时代,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

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粮食的需要,仅仅依靠现有的农业资源是不够的。在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必须立足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在粮食问题上,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要鼓励与国际供应商签订长期贸易合同,建立稳定进口渠道。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促进跨国农业投资,获得稳定的粮食供给能力。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如果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出现严重的粮食供求缺口,谁也养活不了我们。保证中国人吃饱吃好,还得靠我们自己。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的基本供给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很高。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前所未有的5480万t,玉米进口157万t,小麦进口120万t。按照粮食供给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虽然低于95%,但是进口的主要是大豆而不是谷物,主要谷物品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超过98%。大豆进口主要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对植物油的需求,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可以作为饲料,满足部分肉类生产的需要,这些都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粮食需求,而是体现了更广泛的食物总需求。如果不包括大豆,我国“十二五”期间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是有把握的。

二、“十二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意义重大,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夯实水利这个基础性支撑

从当前某些迹象看,在连续七年增产之后,2011年确保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势头面临很大压力。一是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大。二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仍很突出。根据以往经验,以及目前粮食生产、价格和效益情况,预计“十二五”期间,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有可能重新抬头,粮食播种面积可能下降,其他作物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效益增减。最令人担心的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会再度出现耕地的变相占用,即以各种名目将现有耕

地转为非农用途。如果缺乏必要的措施确保粮食面积,粮食生产出现“拐点”是有可能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新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是“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防止2011年粮食生产出现新的滑坡徘徊,关键是稳住面积,提高单产,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在今后乃至中长期内,我国增加粮食产量仍有很大资源和技术潜力。但制约粮食增产的因素也不少,主要是三大制约:一是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二是粮食比较效益低、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快上升的约束不断强化;三是农业自然灭害多发重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下面,就此谈几点具体看法。

第一,统筹推进大中小水利工程建设。在2010年发生特大干旱的云南、贵州等山区农村,主要依靠小水窖、小塘坝、小水库等“五小”水利工程,水源补给单一,供水保证率较低,遇到大旱年份便会干涸。大旱暴露的突出问题是工程性缺水严重。在缺乏大中型骨干水源支撑的条件下,一旦遇到类似2010年的特大干旱,小型水利设施的作用将大打折扣。针对西南地区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要以显著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为核心,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大旱、减轻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作为水利的“毛细血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却严重滞后。近年,我国严重旱涝灾害频发,突显了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硬伤,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践证明,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靠农民自身投工投劳搞农田水利已不现实,需要明确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需要强化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应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体的直接建设方法,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通过民议民决、民建民管,形成“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建设机制。应充分利用财政奖补政策和其他补助专项,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原则上以投劳为主,引导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多

渠道培养基层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技术人才。许多地区的水利中专学校已经取消,职业学校大都不开设水利专业,农田水利建设人才匮乏。根据我们对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调查,近20年水利系统都没有引进一名大学本科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既有的水利技术人员也无法充实到基层。其次,要健全基层水利公共服务机构。近年,在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很多县市都把乡镇水利站并入其他站所,已经无法发挥服务农田水利的作用。乡镇水管站是在小型农田水利规划、施工、管护、使用等方面发挥着一般社会化服务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应科学定位乡镇水管站所的服务职能,落实定编、定岗、定职、定责,由财政保障运行经费。

第三,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增辟水源,兴修水利工程,是全面提升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基础。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抗旱减灾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节水农业发展滞后,不能适应日趋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要求。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2%,发展节水农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推动农业节水利用,要把重点转到田间,以综合手段整体推进节水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开始以后,各地的义务工和积累工相继取消,形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庞大历史欠账。从全国情况来看,“两工”取消造成每年农田水利投入减少约80亿个工日,每个工日按均价折算为25元,这方面的缺口为每年2000亿元。自2003年至2010年,7年间累计缺口1.4万亿元。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体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渠道单一,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按照目前国家水利投资政策,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行中央财政补助,补助比例一般为1/

3、50%和60%,个别类项目为80%。中西部相当一部分县市本级的财政收入保工资和运转还不够,根本没有富余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配套。有的基层领导形象地把贫困地区的资金配套任务称为“逼着公鸡下蛋”。在水利项目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一定比例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拿到项目,只能向水利建设主管部门打“空头支票”承诺拨付配套资金。

一是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中央财政要把农田水利作为投资重点,继续加大投入,使其与国家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长速度一致。2010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大盘子是3 926亿元,其中安排用于农业

和农村建设的资金数量为1600亿元,用于水利的(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就达600多亿元。如果仅仅把目光盯在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上,不可能弥补水利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必须拓宽投入渠道。土地出让纯收益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支出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占25%,而用于耕地开发、土地整理、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支出不足4%,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更小。在土地财政日益强化的背景下,不仅要保障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向水利倾斜,而且要保障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部分优先用于水利建设,要加快落实中央提出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规定。

二是减免地方农田水利配套资金比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较重的县,往往是农业大县或产粮大县,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水利建设资金配套对地方财政构成较重压力。“空配”和“钓鱼”情况时常发生,水利项目建设资金经常无法足额到位。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入上,中央投入50%,地方配套50%,对于贫困地区来讲,中央补助偏低。在资金配套的门槛约束下,一些水利工程无法开工建设,更多的则是工程质量堪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难达标,新建水利设施质量无保证。应参照病险水库加固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标准,把小农水作为一项民生水利工程,由中央承担80%的小农水建设资金,20%由省财政完成配套,全部免除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产粮大市、县两级水利建设配套资金。

三是推动水利投融资机制创新。在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使其成为水利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例如,农业开发银行自2007年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以来,到2010年8月末已累计发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2793亿元,支持项目涉及农村道路、小农水、饮水安全、电网改造、污染治理、文教卫生设施建设等领域。应积极探索通过政策性金融获得资金支持,建设农田水利项目的新路子。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三篇:水利扶贫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保障

水利扶贫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保障

省水利厅

在“十二五”起步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新时期水利扶贫工作。

一、围绕脱贫致富,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民生水利问题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始终把水利扶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积极制定帮扶措施,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一是加大资金帮扶。累计安排贫困地区中、省水利投资190亿元,贫困地区民生水利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入规模持续加大,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二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的水利项目,从计划、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扶持,解决了94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年供水能力13亿方,新增灌溉面积211万亩,新增小水电装机30万千瓦,发展水产养殖面积9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1万平方公里,安置库区移民2241人,如期完成了全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水利建设任务。三是注重人才科技帮扶。选派14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到贫困县驻点,深入一线开展水利定点扶贫工作。面向贫困地区举办水利水产和农林科技培训,累计培训人员3000人次。落实水利科技推广项目,联合有关院校开展扶贫教育,向贫困地区送科技,帮助输出劳务,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四是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厅机关和厅直单位,先后与淳化、商南、安塞、志丹等4个对口扶贫县,建立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帮助

制定了以产业开发、防洪保安、人饮解困及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扶贫方案,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当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五是做好定点帮扶。为解决贫困地区突出的水利问题,加大定点帮扶工作力度,对安塞县四大类水利项目、白于山区农村饮水、定边县扬黄续建、延川县黄河引水项目等实行定点帮扶,坚持特事特办,突出重点薄弱环节,为老区群众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二、实施项目帮扶,全力推进贫困地区水利发展大跨越

未来十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转折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全省扶贫工作大局,把水利扶贫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继续深入抓好贫困地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以兴水利促扶贫保民生,为农村扶贫开发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一是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解决群众饮水用电问题。坚定不移地加快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人饮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力争“十二五”末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全面解决贫困地区711万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水电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新建13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新建31座农村水电站,新增装机30万千瓦,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用电问题。二是以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为目标,加快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突出加快贫困地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完成279座病险水库和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实施156条中小河流治理,建成94个县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完善贫困地区水文基础设施,加强防汛指挥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着力提高防汛应急能力,在十年内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山

洪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三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核心,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支持发展 “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97个县(区)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使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设施明显改善,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的总体要求。四是以水保生态建设和库区移民安置为重点,着力强化贫困地区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快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陕南秦巴山区、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等贫困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坡耕地综合治理步伐,“十二五”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合理安置新建水库移民2万人,解决移民群众贫困问题。

三、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水利扶贫工作新任务

水利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下一步水利扶贫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水利扶贫工作。继续实施水利项目带动扶贫开发战略,优先解决好贫困地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加快骨干水源、灌区改造、渭河汉江整治和黄河引水工程建设,以水利项目建设带动水利扶贫工作。二是继续扩大水利扶贫覆盖格局。保持水利扶贫工作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强化“两联一包”工作考核,全力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水利扶贫试点,继续加强水利行业扶贫,不断完善水利扶贫工作格局,做到水利扶贫在贫困地区的全覆盖。

三是统筹扶贫开发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水利扶贫理念,统筹考虑扶贫开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实施水资源高效利用,在水资源开发次序上,优先解决城乡居民的吃水困难,然后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

水利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创水利扶贫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富民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幸福钟祥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建设幸福钟祥

马朝晖

2012年第12期 ——社会建设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提出了“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总体要求。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市、民政工作先进县市、新农合先进试点县市、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市和全国科技、文化、教育先进县市,钟祥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钟祥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一、立足利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我们将按照宜居宜业宜旅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大手笔建设美好新农村。突出水利设施、土地开发整理和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全市184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到2017年,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加快土地开发整理,投资7亿元,实施35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高产稳产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放大彭墩品牌效应,建成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全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大提质打造宜居新城镇。增强城镇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重点抓好城区扩容、基础设施配套和小城镇建设三大工程。实施中心城区扩容工程,力争到2017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以上。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着力加快旧城区综合改造和城区主次干道、第二自来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绿化率达到38%,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逐步扩大扩权强镇试点范围,加快工业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名镇发展,五年内建成6-8个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特色镇,城镇化率达到63%,进入全省前十位。

大投入构建便捷新交通。力争五年内完成交通投资100亿元,着力打造水陆交通、现代物流和客运枢纽三大网络,增强交通运输整体服务能力。打造水陆交通网络,以襄荆、武荆高速为主轴,筹资6.85亿元建设钟祥汉江二桥,争取荆钟一级公路等重大项目立项审批并开工建设,加快省级干线公路大中修和主要市乡公路改造升级,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发挥汉江黄金水道优势,提高汉江航道通行能力和运输能力。打造现代物流网络,建成湖北恒通、胡集磷化工、城北农产品3个大型物流园,郢中、胡集、双河3个铁路货运站,石牌、皇庄、浰河、转斗、冷水机场5个现代物流港,形成立足钟祥、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三园三站五港”物流体系。打造客运枢纽网络,建成一级客运站1座、二级客运站2座,公共客运延伸到所有乡镇和中心村,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二、立足惠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钟祥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服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保障体系。

就业创业服务力争“再提升”。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健全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改善劳动力就业

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创业项目策划推荐,继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争取每年发放创业贷款4000万元以上。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服务,扶持创业实体发展壮大。力争五年内,全市组织培训各类人员7.5万人以上,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20万人,确保实现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居民社会保险力保“全覆盖”。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整体来谋划,努力推动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坚持实行“五险一单核定、一票征收”制度,做到企事业单位应保尽保、应核尽核,力争到2017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700元左右。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养老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积极整合经办管理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全市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力争实现社会成员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目标。

城乡社会救助力求“无盲点”。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重点,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总结深化大病救助与医疗保险无缝衔接的“钟祥模式”,强化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服务,逐步提高补贴比例。不断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建立城乡低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加快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争取到2017年全市保障性住房数量达到7000套以上。以全国第一移民大镇柴湖镇为重点,实施移民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确保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三、立足便民,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立足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更多精力用在社会事业上,把更多财力投到公益性项目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到2017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均达100%。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推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确保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缓解幼儿入园难问题。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在全省率先普及12年义务教育。建立 完善市、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每年培养高素质技能工人1万人以上。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改善。以打造长寿健康钟祥为目标,到2017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残疾康复站点,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投资3亿元,扩建市人民医院,打造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一流的县级医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广“先看病、后交费”就诊模式,实行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全面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同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农村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市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为依托,以大型文化休闲广场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社区的纽带作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交巡警联勤”模式,着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创建全国平安县市。

(作者系中共钟祥市委书记)

第五篇: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南通市民政局

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民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据“人民群众受益最大化、社会支持民政最大化、创新争先效果最大化”的科学理念,认真履行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工作职能,积极推进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拓展、在科学发展中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近年来民生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城、乡、渔三保齐全的最低生活保障网络,有效保障了近15万困难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近五年来全市共发放低保金5.9亿元。城市低保人均补差从2006年的95.8元增加到目前的202元,增幅达110.8%;农村低保人均补差从2006年的37.6元增加到目前的115元,增幅为205.8%。在全省率先建立粮油实物补助、以工代赈制度,较早实施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众物价补贴、临时生活救助、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完善了廉租住房、大病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政策。积极构筑慈善救助网络,建成县(区)级以上慈善超市4个、乡镇级慈善超市101个、社区慈善超市954个。社会救助受益面已扩大至低保边缘群众,立体多元的社会救助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26000多名孤寡老人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超过70%。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年均3920-5000元、年均2750—4800元。大力实施农村敬老院“关

爱工程”建设,投入3.6亿元累计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10家,增加床位7000多张。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并得到较好落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福利水平稳步提高。老年优待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普遍建立80岁以上高龄老年尊老金制度。其中百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取300元尊老金;90—99周岁每人每月补贴30—100元,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0—50元。全市每年发放的高龄津补贴累计6500多万元,受益老年人达29万人。市区实行了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服务。认真落实市区百岁老人“五个一”工程(即每人每月增发一次长寿补贴;每人每天一袋牛奶;每人每季度提供一次志愿者服务;每人每年送一份生日蛋糕;每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2009年起举办南通市老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站率已达到了70%以上。在省内较早出台了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创办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31991张,占老年人口的1.60%;8家养老机构成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提高了孤儿养育标准,比2005年增长150%。福彩总销量达10.37亿元,筹集公益金1.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12.35%、198.35%。市、县(市)区慈善组织普遍建立。市慈善会慈善资金总量1.05亿元,是“十五”总量的20.5倍。

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开展军民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和谐。全市140个企业与驻军97个连以上单位、连以上单位与128个社区(村)签订共建协议、开展结对共建。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建立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5800多户重点优抚对象都得到结对帮扶,近五年来全市共投入920万元,资助重点优抚对象修建房屋1640户、3117间。优抚对象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全面实施“慰烈工程”,改扩修缮了5处烈士陵园,集中安葬散葬烈士1500名。“十一五”期间共接收退役士兵19564人,安置率94.2%,自谋职业率89.2%。5265名退役士兵参加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省双拥模范城实现县(市)满堂红。我市已连续四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现正在奋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民政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完成了16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达15.78亿元,比“十五”投入增长2.8倍。总投资2.2亿元、总床位数1240张的市福利中心一期运营良好,二期已正常运营,三期工程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年内土建工程竣工。投资近3500万元的市紫琅医院综合门诊楼9月份正常运营,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市安康医院项目进展顺利,市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已经完成,预计10月份交付使用。总投资分别为9000万元、3500万元的天福园、烈士陵园已建成使用。中华慈善博物馆落户南通。县(市)区相继建成一批民政基础设施项目,全市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人本、便民利民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今后民生工作打算

今后五年是我市建设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民政事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将坚持把“为民”作为民政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作为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主要力量,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的积极性;坚持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互动模式,着力推进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树立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理念,全面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统筹发展要求,更高标准提升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水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更好适应和服务基本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定位“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事业更加发展”的目标,更加突出改善民生,更加突出促进社会公平,更加突出参与社会管理,着力改革创新,持续领先,认真践行“民生投入多、贫富差距小、普惠范围大、社会活力强、文明程度高”的现代民政宗旨,推进民政事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南通做出突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树立现代民政理念,以构建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民政框架体系为目标,努力打造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理念机制创新的“领先区”、优质公共服务的“品牌区”、人本科学管理的“样板区”、现代科技民政的“示范区”。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城乡低保按自然增长机制要求提标,规范低保政策的实施。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联动,加大教育、住

房、就业、司法等方面的救助力度。扩大综合救助范围。逐步推行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针对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力争到“十二五”末救助面达到总人口的5%。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5%以上。规范救助流程。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推进家庭收入核定系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完善分类施保。提高医疗救助效率。有效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医保同步结算平台的顺利运行;通过资助确保困难群众全部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在实施住院救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普通门诊和特殊门诊救助;科学制定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对救助对象住院救助的比例不低于当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偿后个人自付费用的60%,救助封顶线不低于城乡医疗保险补偿封顶标准的50%;扩大大病救助范围,对患有恶性肿瘤、尿毒症、白血病、器官移植、血友病等重大疾病进行救助。实施残疾人生活救助。落实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救助制度,确保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城乡低保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00%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按照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落实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性困难的低保边缘户积极实施临时救助。

2、进一步提升基层自治和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社区组织建设,理顺上级部门与社区的工作关系,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社区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理清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

等社区组织的工作职能及相互关系,全面推进基层社区管理的体制转型、功能转型和工作转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基层跨部门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计划,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县(市、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促进基层民主自治。重视基层民主参与制度保障工作,开展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到2015年全市100%的县(市)区达到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标准。搞好全市第四届居委会和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换届率达100%。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市本级投入1000万元,四区按照终端数出资4000万元,各乡镇(街道)根据所辖社区数筹集1000万元,统一组织实施,建立集计算机网络、热线电话和单键呼叫为一体全市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综合网络系统,实现全覆盖。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成立乡镇(街道)民政服务中心(按每万人配备1名)、社区民政服务站(按每千人配备1人),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行下派工作与下拨经费相统一,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3、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手续,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建立2个以上社会组织“孵化器”;5年内全市社会组织“孵化器”不少于18个。力争5年内每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6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4

个。全市社区社会组织总数达一万家以上。发展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积极扶持发展会员过千、产值过亿、农民增收过千元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规范化评估,力争全市“十二五”末一A级以上社会组织100家以上,其中三A级以上社会组织50家以上。促进社会组织规范管理。以规范章程为核心,以完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以等级评估为手段,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实行社会组织网上登记和年检,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执法,防范、打击非法组织和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推进社会组织人员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劳动保障等制度,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民政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和制度框架,形成“政府主导推进、民间机构运作、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社工引领志愿者、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完善社工职业制度。大力培育专业社工机构,逐步建立以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薪酬待遇,完善激励措施,形成以社工专业人才为引领、以社工从业人员为骨干、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社工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实务能力。拓宽社工专业服务领域。以岗位设置为突破口,逐步在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等领域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5、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促进社会福利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福利的投入,完善有关部门支持社会资本兴办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研究“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实施办法。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全面建立高龄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一体化的老年人优待办法。进一步落实老年人进入公园、旅游景点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困境儿童福利水平。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机构功能。各县(市)出台孤儿养育政策文件,提高儿童福利津贴标准。增加儿童福利项目,更好地解决孤残儿童的教育、就业、住房等问题。扩大儿童福利覆盖面,将手术康复计划由孤残儿童向贫困家庭儿童扩展。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扶持福利企业发展,推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就业。拓展残疾人康复救助福利项目,加强民政精神病人卫生项目建设。建立惠民殡葬政策。在全面建立本地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免除基本火化费的殡葬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南三市(区)建立向本地户口无丧葬补贴人员发放丧葬补贴制度;2012年,北三县(市)建立向本地户口无丧葬补贴人员发放丧葬补贴制度。逐步提高丧葬补贴标准。

6、进一步加速发展慈善和福彩事业。严格执行《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依法发展慈善事业。抓好福彩发行工作。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申请成立慈善组织,形成依托基层、分工协作的慈善组织体系。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网络。依法管理慈善活动。督促慈善组织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强化慈善活动的执法监察,规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公信力。建立健全慈善募捐许可制度,规范慈善募捐行为。营造慈善事业发展氛围。

全面推进中华慈善博物馆建设,开展慈善文化宣传研究,深化公民的慈善理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序开发慈善资源,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十二五”计划募集善款1.5亿元,支出善款不少于1.05亿元,组织好慈善系列活动,确保惠及困难人员15万人次以上。慈善基金总量达到6000万元以上,年募集善款3000万元以上。全面加强福彩发行工作。严格执行《彩票管理条例》,继续提高福彩发行量,筹集更多的公益金。“十二五”福彩销售60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6亿元。广泛开展福彩公益活动,提升品牌效应。

7、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政府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以2015年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4%为目标,确保全市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21300张。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市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17000张。要坚持较高工作质量成效为目标,建设街道(乡镇)建立综合型老年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普及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成比例达到100%以上,社区日间托老床位达到6000张以上。加快老年文化、教育、健身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管理系统。构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民政部门主管、老龄部门协调、其它部门配合,企事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高度协调的、高效运转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创新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志愿者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连接供应服务和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养老专业队伍建设。进行职业技术资格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8、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能力。完善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重点抓好乡镇(街道)和村(居)应急预案的制订,加强综合性演练,制订市、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加强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快建立救灾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增强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建设民政救灾应急队伍,完善军地协同救灾联动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联动机制。提高综合减灾能力。重点推进市、县两级综合减灾协调机构的建立,开展灾情会商、灾情评估、应急协调。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创建20个以上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推广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推进救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救灾专用通讯交通等装备建设。全面推进应急避难(险)场所建设,建立一批“综合防灾避灾示范场所”。加强救灾物资储备项目建设,乡镇和村结合避灾场所建设增加储备功能。

9、进一步提高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努力提升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出台新的《南通市拥军优属工作若干规定》,把支持驻军完成军事任务作为新时期拥军重点,大力推进科技拥军和驻通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力争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六连冠”,五县(市)、三区全部达到省双拥模范城(县、区)标准。6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50%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市或县级拥军优属先进单位标准。签订“关爱革命功臣”第四轮帮扶协议。对南通籍现役军人和驻市区部队立功官兵发放立功奖励金并实行自然增长。认真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和军人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对未安置的随军家属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实行自然增长,对申请自谋职

业的随军家属发放自谋职业安置补偿金并实行自然增长。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逐步实行全市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实现重点优抚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依托城乡医疗救助结算平台,建立和实行医疗保障和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从重点保障住院、大病逐步向门诊延伸,逐步提高住院、大病费用报销比例,力争诊疗费报销90%以上。优抚对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抗日战争的老复员军人(含烈属)基本医疗报销比例参照残疾军人1-6级保障标准,解放战争和建国后复员军人报销比例不低于80%,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参战涉核人员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大幅度提高老复员军人的生活待遇。提高优抚事业单位服务建设水平。光荣院(室)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全面完成“慰烈工程”,全市4000多个散葬烈士墓得到集中安葬和重新修缮。加强县(市)烈士纪念馆建设。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完善“扶持就业、重点安置、经济补偿、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建立自谋职业补助金增长机制。将农村退役士兵纳入补助安置范围,逐步实现退役士兵安置城乡一体化;崇川、港闸、开发区2011年统一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其余县(市)区“十二五”到位。积极探索实施退役士兵网络招聘新方略,力求民政部门推介就业率达到50%以上。组织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承训学校的年检制度、退役士兵学员的保障制度和督促检查的巡视制度。退役士兵参训率95%以上。探索建立学员培训期间计算连续工龄、社会保险、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保障制度。做好军休人员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工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每年都要推进财政预算,推进军休所硬件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军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做好退役伤病残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

10、进一步提高专项事务管理水平。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重点解决编制、设施等问题,提升婚姻登记单位建设水平。完善婚姻登记机关政务公开制度,公示自愿选择服务收费项目、价格,禁止搭车收费。以便民为原则,优化婚姻登记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创新服务项目,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加强婚姻登记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登记员队伍。加强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加强救助网络、救助管理队伍、救助管理制度的建设,2011年,全市各地均建立救助管理站,50%救助管理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2014年,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均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流浪老人、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等人员的救助保护政策措施,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强收养登记工作。建立国家供养、个人收养、家庭寄养等多样化机制,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收养登记合格率100%。深化殡葬改革。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殡葬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殡葬设施布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破除丧葬旧俗,推进文明办丧。全面建立公益性骨灰堂,提高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宣传绿色殡葬理念,引导推行骨灰多样化处理。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违法经营现象。强化殡葬行业内部管理,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争创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按照300万人口大城市、30万人口县城和沿海开发的重点镇协调发展的规划,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格局,努力形成市、县(市)区和乡镇布局合理、梯度有序的行政区划体系。提高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全市标准地名标志城乡全覆盖。全面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建立地名信息查询系统,全市设置100个地名查询触摸屏,完成市区1000平方公里、县(市)区完成三维地图制作,全市地名网站实行联网,加强地名文化研究和地名管

理。

11、进一步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本化”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婚姻、殡葬、养老、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及孤残儿童养育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年,各县(市)、通州区安排3-5个,力争3-5年时间,在全市形成总量适度、分布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规范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每个社区不少于400平方米的标准,保障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尚未达标的社区,由当地政府通过新建、购买、租借、置换、改造等方式,在两年内予以解决。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管理服务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按照“面向基层、完善功能、整合优先、填平补齐、规范建设、形成网络”的原则,统筹城乡社区发展,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有效提升全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推进养老助老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分别建有1所较大规模、功能设施齐全、具有示范性的社会福利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集老年文化、教育、健身、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老年服务和活动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村)建有老年活动、聊天和健身场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组织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建设,计划对100所农村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建设床位16000张。到2015年底,全市各街道(乡镇)建有集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和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各县(市)区建立一所省级示范性居家养

老服务中心并承担本区域内居家养老服务指导工作。加强救灾救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应急避难(险)场所建设,全市创建3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整合各相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现有资源,推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等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同时推进生活类应急救助物资协议储备,形成较为完善的救助物资储备网络。积极实施民政信息工程建设。以民政信息化整体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为重点,加强对各类民政业务信息平台的有机整合,研究开发含综合业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内控监察平台在内的民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三年内实现市、县(区)、镇(乡)三级联网,实现“数字民政”目标。积极开发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搭建跨部门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电子比对平台。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社区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持续加强民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国内唯

一、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精心打造中外慈善文化交流平台和海内外慈善事业互动基地;建设中型应急救灾物资库,提升灾害救助能力;实施公墓异地扩建工程,以打造“4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立足 “无竖碑化”墓园建设,突出人文理念,构建生态公园;实施儿童福利院改扩建工程。力争2012年开工建设,更好满足儿童康复、教育、生活等方面需要;建设福彩服务中心。力争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投入使用,更好提升福利彩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

下载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2011.12.2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利部: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提高水利基础保障2011.12.2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