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时间:2019-05-15 14: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第一篇: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武汉华信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污水处理行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污水处理厂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我国水务环保行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大,市场涌现出许多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水务集团公司,甚至有些集团公司拥有全国各地上百家的污水处理项目,这些污水处理厂地域分布广泛,集团与厂之间容易产生信息传递脱节,而各厂运营管理水平不一,运营管理人才短缺,且重点单元能源消耗大,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水务集团公司迫切需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有效监管提升下属单位的运营管理能力。

面对这些严重阻碍集团发展的问题,水务集团应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综合运营管理、节能优化调度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实现工艺运行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将在线仪表和PLC应用于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来确定工艺参数、优化运行方案、预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范措施,打造一个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运营管理模式逐步成为大型水务集团公司提升企业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应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向。

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应具备:

1、先进性:本系统采用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开发,基于J2EE的软件平台。采用了B/S架构,运用JSP/Servlet、Ext、Flex等技术。是目前国际主流的企业级软件开发技术。在开发效率、运行稳定性、数据安全、应用功能扩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专业性:本系统结合全国十佳污水运营企业优秀的运营管理方式,由全国十佳污水处理运营单位的多位资深行业内专家和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多位教授专家共同设计管理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历时两年开发而成。目前已在数家大型排水集团试运行,取得用户一致高度评。

3、实用性:本系统基本涵盖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各个层面,全面而系统地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系统采用友好直观的显示界面,实现生产工艺图形化实时监视,各种能耗实时显示;同时系统对污水处理厂最为关注的节能降耗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采用多种科学手段进行最优化控制,如:进行泵站武汉华信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机组联编控制、优化调度,降低能耗,延长机组使用寿命;自动分析水质数据情况,计算合适的用药比例,节约用药成本;曝气池溶解氧浓度的稳定控制,降低曝气系统能耗等。

4、扩展性:本系统分为厂站数据采集系统和运营管理平台两部分,可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污水处理厂具有差异化的应用环境;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但满足了作为污水处理厂基础信息平台的需求,系统功能更可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而定制功能,同时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进行应用方面的拓展从而满足更高层面的需求。

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功能:

1、集中式优化管理:本系统采用了集中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将原来分散的各分布厂站的生产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进行集中管理,并实时存储,同时支持远程网络访问;突破了传统自控系统和组态软件的狭窄视野,把生产控制层和企业决策管理层有力的结合起来,实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最大限度提升了整体运营水平。

2、在线实时监控:本系统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将各种设备实时运行状况、实时能耗状况等运行状态进行图形化实时监视,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过程实时告警并发出应急预案提示。报警后处理情况及结果还可作为知识库保存,也可以自己编写报警预案,不断提高故障处理效率。并随着时间推移经验的提升不断加强系统自动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以往此类问题全部由技术人力提供预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强了生产运营的稳定性。

3、优化调度,节能降耗:针对生产运行中能耗重点单元(泵房、曝气池、加药系统等),提供专家性优化调度方案。提高处理效率,系统实现节能降耗。

4、设备(备件)管理:对设备和备件等资产实现全面的维修、养护、库存管理,对资产变动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提供完善的各类报表。设备(仪表)养护流程、设备(仪表)维修计划、设备润滑计划等完全自动化管理,到时提醒。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5、统计分析功能:本系统提供多种智能分析工具,能对各阶段、各时期、各类生产运行数据可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并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如历史生产数据综合分析,重要指标参数对比分析等。对辅助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支

持。

6、灵活高效的报表系统:系统可自动采集,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预置流程数据报送,同时可根据使用者要求进行生产报表报送流程自定义,可根据用户权限随时进行任意格式数据报表导出,为管理决策随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极大缓解人力劳动,减少企业人力成本。

7、辅助分析:能通过内嵌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块和生产计划模块自动对生产的运营直接成本和综合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协助管理人员找出能够实现效益优化的生产管理方案。并可根据使用方提供的算法模型随时自定义生成和系统结合的多种智能辅助分析工具。

综上所述,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立企业门户,解决企业信息传递脱节,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污水处理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动态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决策;建立企业工作流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有效监管;健全企业预案库、知识库,提高人员知识水平和素质,保障安全高效生产;建立智能化污水处理工艺模型,实现生产优化调度,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目前水务集团顺应行业的发展,已纷纷建立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事实证明它是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第二篇: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武汉华信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污水处理行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污水处理厂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我国水务环保行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大,市场涌现出许多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水务集团公司,甚至有些集团公司拥有全国各地上百家的污水处理项目,这些污水处理厂地域分布广泛,集团与厂之间容易产生信息传递脱节,而各厂运营管理水平不一,运营管理人才短缺,且重点单元能源消耗大,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水务集团公司迫切需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有效监管提升下属单位的运营管理能力。

面对这些严重阻碍集团发展的问题,水务集团应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综合运营管理、节能优化调度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实现工艺运行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将在线仪表和PLC应用于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来确定工艺参数、优化运行方案、预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范措施,打造一个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运营管理模式逐步成为大型水务集团公司提升企业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应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向。

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应具备:

1、先进性:本系统采用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开发,基于J2EE的软件平台。采用了B/S架构,运用JSP/Servlet、Ext、Flex等技术。是目前国际主流的企业级软件开发技术。在开发效率、运行稳定性、数据安全、应用功能扩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专业性:本系统结合全国十佳污水运营企业优秀的运营管理方式,由全国十佳污水处理运营单位的多位资深行业内专家和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多位教授专家共同设计管理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历时两年开发而成。目前已在数家大型排水集团试运行,取得用户一致高度评价。

3、实用性:本系统基本涵盖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各个层面,全面而系统地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系统采用友好直观的显示界面,实现生产工艺图形化实时监视,各种能耗实时显示;同时系统对污水处理厂最为关注的节能降耗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采用多种科学手段进行最优化控制,如:进行泵站机组联编控制、优化调度,降低能耗,延长机组使用寿命;自动分析水质数据情况,计算合适的武汉华信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用药比例,节约用药成本;曝气池溶解氧浓度的稳定控制,降低曝气系统能耗等。

4、扩展性:本系统分为厂站数据采集系统和运营管理平台两部分,可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污水处理厂具有差异化的应用环境;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但满足了作为污水处理厂基础信息平台的需求,系统功能更可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而定制功能,同时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进行应用方面的拓展从而满足更高层面的需求。

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应有优势:

1、集中式优化管理:本系统采用了集中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将原来分散的各分布厂站的生产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进行集中管理,并实时存储,同时支持远程网络访问;突破了传统自控系统和组态软件的狭窄视野,把生产控制层和企业决策管理层有力的结合起来,实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最大限度提升了整体运营水平。

2、在线实时监控:本系统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将各种设备实时运行状况、实时能耗状况等运行状态进行图形化实时监视,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过程实时告警并发出应急预案提示。报警后处理情况及结果还可作为知识库保存,也可以自己编写报警预案,不断提高故障处理效率。并随着时间推移经验的提升不断加强系统自动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以往此类问题全部由技术人力提供预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强了生产运营的稳定性。

3、优化调度,节能降耗:针对生产运行中能耗重点单元(泵房、曝气池、加药系统等),提供专家性优化调度方案。提高处理效率,系统实现节能降耗。

4、设备(备件)管理:对设备和备件等资产实现全面的维修、养护、库存管理,对资产变动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提供完善的各类报表。设备(仪表)养护流程、设备(仪表)维修计划、设备润滑计划等完全自动化管理,到时提醒。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5、统计分析功能:本系统提供多种智能分析工具,能对各阶段、各时期、各类生产运行数据可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并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如历史生产数据综合分析,重要指标参数对比分析等。对辅助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6、灵活高效的报表系统:系统可自动采集,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预置流程数据报送,同时可根据使用者要求进行生产报表报送流程自定义,可根据用户权限随时进行任意格式数据报表导出,为管理决策随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极大缓解人力劳动,减少企业人力成本。

7、辅助分析:能通

过内嵌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块和生产计划模块自动对生产的运营直接成本和综合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协助管理人员找出能够实现效益优化的生产管理方案。并可根据使用方提供的算法模型随时自定义生成和系统结合的多种智能辅助分析工具。

综上所述,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立企业门户,解决企业信息传递脱节,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污水处理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动态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决策;建立企业工作流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有效监管;健全企业预案库、知识库,提高人员知识水平和素质,保障安全高效生产;建立智能化污水处理工艺模型,实现生产优化调度,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目前水务集团顺应行业的发展,已纷纷建立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事实证明它是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

第三篇:福建省水务信息化

福建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发表时间:2009-4-24 作者(来源): 福建省水利厅

在水利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福建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数字福建”的宏伟蓝图,把水利信息化作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围绕我省水利工作“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以服务民生水利、服务防汛为主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水利建设,积极为我省的防汛减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联合建设,软硬并重,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及早起步,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整体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防汛、水利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和传统水利产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下面就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和主要体会汇报如下:

一、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简要回顾

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从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启动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开始,到近两年来信息采集、应用系统、网络建设、通信建设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工作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福建省沿海业务化高精度天文潮与风暴潮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热带气旋实时信息的网络自动搜索可视化与预警服务系统、实时防汛信息综合发布系统等三个水利信息化项目分别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一)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福建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同时,把原省洪水预警报中心内设为厅水利信息中心,2006年5月,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全省水利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工作,2009年1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是全省信息中心中唯一列入参公管理的单位。为确保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福建省水利厅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人员的配置,围绕 “技术高、装备精、队伍强、服务好”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规范、强化技术装备、强化技术协作来做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和保障服务。先后出台制定了《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和管理制度,统一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加强和规范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成的全省性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上,不断进行站点的延伸,扩大覆盖面,并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点到面,从流域到全省的跨跃。系统目前已建设站点1328个,站网平均密度110平方公里/站,覆盖全省98%以上的陆域面积,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使全省的科学防灾减灾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历次防抗台风和洪水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防台风预警报监测系统更加完善。在原有25个风情站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增加了11个海岛风情站点,目前风情站点已达36个,其中沿海平均20多公里设有一个遥测站,采用超短波和计算机网络混合组网方式建立风情信息传输网,形成完善的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开发了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自动收集中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台站的台风路径预报信息,自动生成综合预报路径图。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和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的建成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我省防台风预警报水平,为省市县三级防抗台风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是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福建省水利厅局域网、“数字福建”政务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骨干网的基础上,2008年通过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了连接省、9个设区市、84个县区水利防汛部门和1107个乡镇(街道)的视频网络。同时,厅属单位、9个设区市水利局和各县(市)水利局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单位都已建立局域网,形成上达水利部,下至各设区市、县(市、区)水利局,横向与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相联的纵横网络架构。

四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完成了雨情、水情、风情、云情、台风路径等实时数据库,以及水文、水土、水政、科技外经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按照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闸、万亩海堤、城区堤防等工情数据库,2007年对全省防汛水文基础数据库参数进行整编,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数据库的同步更新,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福建省水利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库。

五是水文“320”工程全面完成。2003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水文站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水文“320”工程。到2005年,全面完成了全省9个设区市共323个站点的改造工作(其中水文站42个、水位站34个、潮位及感潮站13个、雨量站115个、水库站119个),极大地提高了水文测报技术水平和水文信息的应用成效。“320”工程建成后,水情报汛时段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同时,还可对各站进行实时招测,水情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完成水情自动测报的基础上,收集了约12.2万多个站年的降水量和蒸发量、3.5万个站年的河道径流量等水资源信息资料,目前已通过电算整编整理入库1088万条记录。

六是研制开发了WJF雨量自动测报仪。为了对水文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解决传统水文测报传输速度慢的缺点,以满足防汛抗旱的需要,我省南平水文分局组织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各测站可用GPRS、短信和PSTN自动报汛,在15分钟内完成测站逐级到分局、省局和中央的自动报汛,实现了水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记录、存储信息的数字化,解决了水情和测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省利用这项新技术新设备对传统水文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全省320个水文报汛站数据的自动采集。

七是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建设逐渐展开。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开展了金鸡、北引和溪源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闸门自动监视与启闭自动控制。建设图像实时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和工程监控的自动化。

(三)创新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全面建成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实现防汛抗旱等应急工作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2008年6月5日,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设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成省市县和覆盖全省1107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发区的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并通过有线电视或卫星通信设施将会议情况广播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形成从省市县乡四级应急视频会商并实现视听到村指挥体系。系统建设自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黄小晶省长亲自过问系统建设情况,张昌平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建设协调小组组长。我厅作为总业主单位全面负责系统的建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攻坚克难,完成了项目可研的编制、项目的审查立项、系统的设计、项目的招标、网络的调整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2008年12月18日项目通过初步验收,并正式投入试运行。系统自试运行以来,省政府利用这套系统成功召开了全省冬季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全省森林防火工作紧急会议和转播了预防和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等多场到县、到乡、到村的全省性会议,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完善防汛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我省在建成监视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视系统的基础上,于2007年初开始建设防台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该系统共有23个监测点,其目的主要用于监控大型水利枢纽、城市重要防洪部位、中心渔港码头、鱼排集中地,该项目于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和风暴潮预报软件开发。2004年开始,我们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开发了风暴潮预报软件,通过采用自动分潮优化技术,对福建沿海天文潮进行分析与预报,建立高精度天文潮预报模式。2006年该系统的投入运用,有效地增强了我省对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分析决策等防汛能力,提高了防汛抗台的现代化水平,在防汛抗台减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行业内共享。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经过近十几年的管理和运行,福建省水利厅认真总结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采用软件方法和科学的数据检验方法,开发出一套数据优化整合软件,该软件能对系统测报数据进行科学的排查和纠错,并与水文实时雨水情数据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把整合后的包括1328个洪水预警报系统站点和水文400多个站点的水雨情信息在省市县防汛办和水文分局共享,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对实时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先后实现了与太湖局和珠委在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路径、雨量等值线等方面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是初步实现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2008年初,福建省数字办委托省空间信息中心开发了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以及证照批文信息、地名信息、科技信息、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专题数据库。按照省里统一部署,2008年我省完成了水利信息资源的编目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把我省水利部门建设的丰富水利信息资源,提供给包括国土、气象、海洋渔业等部门共享,从而节约了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部门间共享,我省的国土部门就是利用我们提供的全省实时雨情信息,构建了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国土部门又将获得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提供给防汛部门,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与社会公众共享。一方面通过水利信息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水利信息资源。福建省水利信息网站和福建省水利WAP网站,因其界面友好,内容丰富,先进实用,服务社会,特色突出,向全社会发布实时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预测信息和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动态,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到目前为止,访问量已突破了1360万人次,在洪水台风期间日最高访问量达4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同行业网站及省直政务网中极具影响的网站之一。我厅2005年起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站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我们为了提高效率,服务社会,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启动了福建省水利厅网上审批系统和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目前已配合省数办完成系统的开发、系统的部署、物理窗口的设置,并对全体审批人员的进行培训,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

总结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厅领导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水利信息化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部署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理清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为了搞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我们认真制定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近年来,编写了《“数字福建水利”建设规划》;编制了《福建“金水工程”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设报告》、《福建省水利“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福建省水利“十一五”防汛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专项规划》、《福建省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和《福建省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水利资源分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保障经费、规范建设。在每年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福建省积极创新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有效投入。一方面通过将 “数字福建水利”建设项目积极纳入国家“金水工程”以及“数字福建”的建设范畴以获得省财政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例如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近亿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各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省里以补助设备资金鼓励各地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例如,我们采取“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投资机制,即省里补一点,设区市出一点,县(市、区)担一点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我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近3亿元的建设资金,有力的保证了水利信息化资金的有效投入。在信息项目的建设方面,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及制度,建立技术审批制度,统一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

(三)项目带动、分步实施。我省突出项目带动战略,逐年制定重点项目,确保抓一个、成一个,通过抓好一个个项目,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例如,我省提出了水利信息化“320”工程即重点实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应用软件建设和信息自动采集等三个方面的20个应用项目。在省厅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各设区市都开发建设了对应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多年来,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实效。对于投入资金较大的项目,我们根据财力,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计划,分步实施,逐渐推广。

(四)开拓创新、总结推广。我省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适合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路子,根据“成熟一个落实一个”的原则,再积极在全省总结推广,创新发展,我省通过中日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试点建设,带动全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并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台风路径采集系统、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等十大项目在全省推广使用,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管理、务求实效。认真实施《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查、批准,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通过强化项目管理,强化项目负责制,从而保证每个项目建设的高质高效。在注重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信息化项目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单位,确定项目的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程师,分别举办管理员、使用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班,出台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认识不一致,导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发展专业应用不平衡。我省信息化过去应用主要侧重于防汛信息化的建设,其它部门信息发展相对不足;三是信息化发展软硬不平衡。过去我们信息化注重硬件的建设,忽略了软件的同步建设,影响了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深入

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的共享,是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仍然单一,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资源的整合离信息共享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还很不足。一定程度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对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但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运行管理费用难以保证,致使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发挥,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维护好已建的信息系统,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民生水利”的发展思路和“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任务,继续立足于服务防汛、服务水利,努力抓好全省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完成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近期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着力推进全省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数据的复核整编;组织完善九龙江、赛江、木兰溪流域洪水预警报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的开发任务,实现全省“五江一溪”全流域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现代化;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扩大和推广旱情监测系统试点。切实抓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福建项目)、水质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

(二)加强基础承载网建设,提高网络通信能力

启动省、市、县水利业务专网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节点数据专网的全面覆盖,推进预警到乡的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和用好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统对外窗口的专业网站、网上审批、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

(三)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

推进全省大型水库、重要水利枢纽和重要防洪水利工程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信息同步传输到省防汛办和水管部门;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启动全省水利重要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平台,全面提高我省水利资源的管理水平。

(五)全面提升防汛成员单位之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

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当前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下步将首先着力推进防汛成员单位之间数据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水文、气象、海洋渔业、国土、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并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防汛信息首先在防汛各成员单位之间共享使用,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

(六)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预警到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近期重点做好防汛决策指挥系统3D指挥平台、洪水风险图试点、水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七)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建设是确保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建设顺利进行、运行持续稳定和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一是要抓紧完善实施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相应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等级的保护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二是要加快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项目,在政务内网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三是要注重水利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研究,尽快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精心组织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与时俱进,务求实效,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努力做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四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强化自身素质 创新服务能力

创新是指在掌握和创造新的管理知识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的技能,有效的配置、整合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变化和新组合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于我而言,学习领会浦发银行“新思维、心服务”的企业文化,就是自身服务创新的起点。

首先,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就要积极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自己对企业文化管理的认识,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作用方面,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21世界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一个企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才可能团结一致,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另外,企业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行为和企业努力的方向,比如美国通用汽车设立了“无边界、远大、快速”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激励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无比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只有对“新思维、心服务”有了更好的了解,才能了解其中的新,就是创新服务,创新业务,而心则是指我们在工作中要用心服务。

其次,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不断的学习。这就要加强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业务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在业务办理中的疏导和业务预处理作用,不断发挥自身疏导、引导客户现场服务的职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创新自身的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技能,着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技能与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现代银行的对外服务中,客户满意度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客户满意度有两种含义:即行为意义上的客户满意度和经济意义上的客户满意度。而我们员工应该做的就是在行为上让客户满意,所以平时要注意处理好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要知道细节的力量有时是不可估量的。如东山宾馆的数据库记载的只是一些有关顾客生日,宗教,国籍,少数过敏情况,过往投诉事件等常规信息,其它能够触及客人内心的细节爱好或习惯信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保证了客户在入住期间能对这次体验感到满意而并不能真正打动客户,让客户对东山宾馆产生好感进而变得忠诚。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给予客户更多的支持。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细微热情的服务更能拨动顾客的心弦,可以说换位思考是对标准化服务的延伸和超越,是顾客一般需求以外更迫切的,更具人情味的需求,正是这种为顾客着想的细微热情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预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潜在的特殊需求,并及时满足顾客的这些合理需求,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感动顾客,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对客服务中自然的流露。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有意见,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双方沟通不够,比如我们员工没有清楚地把产品、服务要素向客户讲清楚,或介绍得很简单,造成误解而产生投诉。所以我们就要通过换位的形式构建自身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作为改进服务工作的依据。因为我们都知道,情绪是可以传染人的。快乐、阳光的情绪,可以驱逐忧愁、烦恼,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果我们能够热情的与顾客沟通,那么与顾客交流的过程就会十分顺利。这就要求我们每次面对客户,都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遇到每一位客户都要在心里说:“我喜欢他”,把客户当作亲人一样。

由此可见,我们自身创新服务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企业文化、专业的服务和业务的创新基础上的。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断的提高自身,才能更好实现创新服务。

第五篇: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建设策略 推动水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建设策略 推动水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深圳市水务局

水务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和带动深圳市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在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的关怀指导下,按照张绮文局长提出建设“低碳水务、安全水务、民生水务、效益水务”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信息化发展思路,真抓实干,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工作与回顾

我局2007年通过实施“水务(三防)基础数据库、信息整合平台与发布系统”项目,已初步建成我局水务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包含水雨情、基础工情、实时工情、水质水量动态数据、水务空间数据、三防业务数据、水土保持、供水、排水、水资源、综合计划、政策法规等不同种类的基础数据,实现主要水务数据管理的“一数一源”。信息整合和业务发布平台采用架构式平台化技术,对已建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了整合与完善,并建成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实现了水务系统内已有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我局已基本建成集信息采集(包括工程监控)、网络建设、数据中心为一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信息采集方面,今年水文站网一期工程的完成,使我局在原有50个雨量站的基础上,增加雨量站13个、水位流量站9个和测沙站1个;已建成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站点99个;现有14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10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23个,其余4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11个正在建设;政府投资和社会BOT模式新建10座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在线监测站点已陆续开工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市水务重点地区的视频监视系统,通过共享市直相关部门的视频资源,可对全市大中型水库、重点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城区易涝易浸点实时监控。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局早已通过省水利专网、市政务内外网、局办公网络、业务系统专网,形成了连通省、市、区,包括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气象台、各区水务局和三防办的网络系统。今年,我们加强了网络管理,理顺网络拓扑结构,不仅联通省、市、区,现在还可联通至街道办,保证了电视电话会议、三防会商系统等信息渠道的畅通。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以三防业务为基础的、与市气象台和市交警局共享雨情数据和城区视频图像的、提供主要水务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去年,建成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和供水信息管理系统后,涉水业务应用数据库正在不断完善;在原有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的基础上,我局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建设数据接口,今年已建成行政审批并联审批接口、政务公开电子监察接

口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接口,确保我局对内各专业之间和对外数据的畅通。

(二)信息化应用成效突出

一是公共网站建设成效显著。深圳水务网站不断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增加网上办事功能、增设多个栏目方便市民互动,发挥着民生水务的重要作用。2009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行业优秀政府网站”,在全市57个局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获第7名,受到表扬和肯定。二是电子政务应用便捷高效。我局除保密文件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及普通公文办理均在局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全程进行。今年,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新增加了督办管理、信息公开管理、投诉咨询管理和会议管理功能,将我局行政审批时间提速35%,使水务行政审批由现在的100%网上审批向100%网上受理及审批转变,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三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在前10多年来对三防信息化建设和水源大厦智能网络工程投资约2630万元的基础上,最近3年投资约6900万元(未包括工程配套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建成并完善三防、水资源、供水、节水、水土保持、计划财务、视频监控、供水水质和污水水质在线监测等系统,至此,我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已基本覆盖了所有水务业务领域。

(三)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在编制规划方面,在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完成了《深圳市“十二五”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与重点建设任务。二是在制定标准方面,提供全市水资源信息,列入“数字深圳”信息资源(共三批)共享目录;编制了《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信息化管理规定,编制了6个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标准,其中两个已经深圳市质量与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地方性标准文件。三是在理顺体制方面,2006年组建了局科技信息中心,2007年11月再次明确了机构和职能,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管理工作,承担局机关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导局属单位信息化工作。四是在安全保障体系方面,政务内、外网严格实行物理隔离、数据备份等措施,重视信息网络安全、内部安全审核和计算机病毒防范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我市于2008年开始大力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工作,今年开始常态化运行并纳入政府绩效(逐月)考核评比,去年我局在全市市直机关安全测评中名列前茅。

(四)局属单位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重点推进我市主要供水水库管理单位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工程配套自动化建设工作,截止目前,铁岗•石岩水库管理处信息化项目、铁岗水库和长岭皮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已基本完成,市北部引水工程管理处和三洲田•铜锣径水库管理处的信息化建设正有序推进。

二、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艰苦探索,不断深化对信息化改革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在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和建设策略上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以统一建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共享资源和业务协同为亮点,推动我市水务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改革工作思路

一是三个引擎驱动,思考谋划信息化发展。信息化面临战略机遇期,要把握机会,乘势而为,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水务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信息化是治水新思路的关键因素,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水务工作的服务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体系的效益,全面提高水务管理水平;深圳是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最近深圳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低碳城市”,这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深圳水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三个轮子转动,协同推进信息化工作。2007年我局明确提出打造“数字水务”,并以实施数字水务一期工程作为战略突破口,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深圳市水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同时续建和完善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发挥已建信息化工程的效益;另外,实施短、平、快的信息化项目,填实各实施项目之间的空隙,注重实效,尽快显现信息化工作的亮点。三是三种措施促动,狠抓落实工作任务。科技信息中心连续三年制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白皮书,通过三项措施保证落实工作任务:

1、目标细化、任务量化、责任硬化。制订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格控制进度和质量。

2、加强协调、强化督办、全力推进。责任人和协办人协调互助、精诚合作,采用进度报告、定期协商、常态督办等制度,全力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3、阶段检查、严格考核、责任追究。把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按局里要求进行逐月政府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二)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遵循统一原则,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实行统一建设,防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充分利用和整合共享各种资源,实现全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有序建设,促进水务信息化快速发展。加强水务信息化行业管理,按局授予科技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建设管理规范,承担局机关各处室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局属单位和水务行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信息化前期工作和实施阶段的技术审查、把关和技术协调工作。二是坚持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整体水平。第一层面是水务局内部,利用较早

开展的防洪减灾数据资源为基础,建设水务基础数据库,积累、共享和整合水务信息资源,满足水务系统各项业务要求;第二层面是跨部门之间,在目前共享公安、交通视频图像资源和气象台水雨情资源,建成城区易涝易浸点监视系统和三防减灾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大规模和范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为全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三是面向水务实际,深化业务应用。在原防洪减灾决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突发事件、供水安全、预警预报的危机管理和应急指挥的功能,完善防洪减灾应急指挥系统;配合深圳市作为“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的城市定位,在原有水资源、供水、节水管理,水质监测等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深圳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原水、供水、节水、排水等涉水专业的综合管理;在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污水水质在线监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排水、污水处理、河道综合治理等业务,开发水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

(三)优化建设策略

一是快速建设网络和数据库,构建信息网络框架体系。通过全市政务光纤网络平台,完成局属单位的网络覆盖,构建市水务局、局属单位和涉水企业单位相连接的全市水务系统广域计算机骨干网络。依托水务工程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快速形成覆盖全市大中型水库、部分小

(一)型水库、主要河道、重点地段的信息网络框架体系。二是快速实现水务联网办公,以用促建加快项目建设。尽快开展局属单位的内网建设,推行全局系统的联网办公,以建带用,提高政务应用水平;通过联网办公,带动多种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初具功能的水务信息化框架网络体系,以用促建,提升业务水平。三是联合组建项目组,统筹局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统一组织建设局机关各处室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对局属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采用联合组建项目组的方式,科技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的审定,招标方案的审查,并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施工监督,以及重大技术变更的审查。局属单位做好前期工作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提出业务需求。铁岗石岩水库信息化系统项目、铁岗水库扩建信息化工程项目和北部引水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项目等,均组建联合项目组,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信息化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实施阶段工作。

三、规划与思路

我局的水务信息化规划纳入水务“十二五”整体规划,形成深圳市水务“十二五”规划信息化专题。

深圳水务“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数字深圳”的发展要求,以“改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业

务应用系统协同,“提高”决策支持水平为手段,以实现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和业务协同为重点,建成水资源(原水、供水、节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合一、资源调配与生态监控协同、防洪减灾与应急处理并重、政府监管与公众服务并举,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水务信息化综合体系。

四、目标与任务

要围绕水务工作三大任务——保障供水、减排治污、防洪减灾,构建水务信息化综合体系,加快推进水务信息化进程,以水务信息化促进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综合业务管理水平、增强水务行政事务执行能力、塑造水务公共服务良好社会形象,为实现水务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从条块分散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全面推进深圳水务事业的发展。

水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使深圳水务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水务信息化建设投资约2.46亿元,“十二五” 水务信息化规划初定投资规模3.92亿元(含大坝安全监测和原水水质监测投资)。

“十二五” 水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一)建成覆盖全市的水务信息化网络基础体系。建设与整合业务专网、公用网络等各种网络资源,实现包括局属单位、街道办水务所以及供排水企业的全市各级水务网络的全面互联互通;建立现代化的水务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基本完成包括源水、饮用水、污水水质监测,水库、河流的水文监测,重点地区和水务工程的视频监视,中型和重要小

(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测的全面信息采集体系。

(二)基本建成“数字水务”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成各类水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源水、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减灾等水务管理环节的预警与预测及预报,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水务电子政务应用,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全面达到所有水务政务在线处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完善的网上服务和24小时热线电话;按构建深圳市“阳光政府”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一站式”政务管理服务,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政务流程电子化、政民交流互动化、政务管理智能化。

(三)建设智慧型的水务综合应用体系。在第一层面共享水务局内部数据资源,第二层面共享跨部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强调第三层面共享城市整体环境数据资源。把水库、河道、水工程,以及地下给水、供水、排水管网等空间地理信息,把气象、雨情、水情、工情和视频等监测信息,把水务业务常用数据信息,系统地、完整地纳入城市水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并使水务各类地理信息能够以图形化的方式在平面上得以直观表述,上升为水务专业图层,最终能叠加在“数

字深圳”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数字资源的基础图层上,达到建设数字深圳的资源共享。在业务协同上,不仅要协同水务各专业,还应协同规划、国土、城管、环保、财政和发改等业务,把条块分割的各领域局部应用升级至整个城市协同一体的服务。最终实现城市各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现代城市的综合管理效能。

(四)建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一是完善水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并构建水务信息灾备中心。二是继续开展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工作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三是完善有关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水务信息化保障体系。探讨建立水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维护的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为水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2010-12-22

下载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污水处理信息化:水务集团发展的创新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务集团战略协议

    战略合作协议 甲方: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 乙方:河南康恩格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长期平等合作,互利互......

    污水处理概念股和水务上市公司一览

    污水处理概念股和水务上市公司一览 中国水资源的供给是相当紧缺的,中国水资源总量达到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中国半数以上......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

    创新——企业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创新——企业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企业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企业要想适应并掌控变化的局面,就必须保证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只有对包括企业经营理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

    源动力集团发展历程(最终定稿)

    源动力发展历程与愿景 开局创业阶段: 2001 投资无锡太之湖酒业有限公司 2002 成立济南市市中高科节能研究所 2003 投资监理西格玛生物化工研究所 成立清水海投资咨询有限......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模版)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一、 概述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在信息化管理部门,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信息化保障......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随着企业改革也不断深入,企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