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方治理势在必行
第三方治理势在必行
孙中强白静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环保存在的不利问题和国家的有关政策,阐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一、环保治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治理一直存在法律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环保治理效率低,特别是某些企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故意进行环保造假等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比较淡薄;二是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由排污企业自行解决治理问题;三是受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很难做到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即使建成了往往也不能正常有效运行,出现建而不运、运而不足现象,严重影响污染治理效果。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在法律和监管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宣传、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监督环保,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环保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实行环保治理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包括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
环境污染的治理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国家治理、一种是社会治理,还有市场治理,“第三方治理”指的就是市场治理。所谓第三方治理,就是由专业环保公司负责企业的污染治理及其他环保事项,换句话说工业企业为治理设施找了个“管家”,将自己不熟悉的治污交给专业公司。
三、第三方治理的政策依据
受困于目前的治污效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给第三方治理创造了一个政策的环境,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现在正式提出了污染者付费的问题,用市场手段降低治理成本,用更少的钱来治理环境,是三中全会体改的核心。
四、第三方治理利好多多
从企业角度上看,排污企业把治污的事交给环保专业企业治理,等于是花钱买服务,自己专心经营生产即可。如此一来,工业企业为治理设施找个“管家”,将自己不熟悉的治污交给专业化治理公司,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
从政府角度上看,一是增强政府的执法效能,环保部门过去要管着千家万户排污企业,管不过来,现在只要管住上百家环保专业公司就行了,如此监管对象集中可控必定降低了执法成本;二是根据排放企业设备排放总量,按照排放物分类取费,先无条件上缴,然后按照环保运营企业减排总量计费,谁治理谁受益,这样会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环保治理,同时也会对落后产能实现环保技术淘汰,让被淘汰企业心服口服,避免了原来的按规模武断淘汰所造成的标准分歧,落后产能企业会毫无怨言自动退出。可以减少政府的很多麻烦;三是政府掌控环保专业公司的运营资质,对于运营企业违纪采取取销运营资质等相关处罚措施,这样会让违纪企业付出沉重代价,这样就可以避免投机取巧。
从社会角度上看,一是排污企业对治污不在行,而且有违法排污动机,专业化治理可大幅提高治污效率和降低环境风险;二是环保排放收费和治理分开,企业只要排放就收费,谁治理谁受益,确保竞争公平;三是环保专业公司有了竞争与发展的平台,刺激了环保技术、环保企业和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近年来,环保产业界一直在呼吁推动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运营)的进程,也得到了环境主管部门的肯定和鼓励。
五、市场化机制的完善和政府的积极扶持是当务之急
第三方治理还存在诸多障碍:一是追责障碍,原来企业违法或超标排污,或有突发性事件,责任很明确,就是谁产生污染物谁负责,但由环保公司帮忙治理,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如何追责?如果责任转移不到环保公司头上,排污企业也没有积极性,因此,未来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时,应当把“谁产生污染物谁负责”改为“谁排放谁负责”;二是第三方治理还面临税收障碍,企业请环保公司来治理,要付给环保公司费用,就要征税,无形中提高了企业成本,建议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如何减免税收;三是第三方治理面临融资障碍,环保企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过去环保公司做市政业务时靠土地和厂房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现在给工业企业做污染治理,工业企业的土地没法拿去抵押,融资就发生了困难,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不够。
诚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政手段保障,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不应忽视、脱离和放弃市场,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模式(指用户获得了既定的环境效果,才付费给治理企业),设立国家环保基金,给工业企业治污提供贷款,并辅以减免增值税等办法,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使第三方治理污染在机制上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在和第三方合作治理中扮演好决策者、支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为环境治理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第三方治理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污染治理方式,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委托相关部门做第三方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可见第三方治理是大势所趋。
作者简介:
孙中强,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沈阳东北大学冶金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白静,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学历,葫芦岛宏兴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从事工业窑炉、各类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第二篇: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三方力量
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三方力量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改革创新治污模式,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以往关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文件,多由环保部门发布。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有关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尚属首次。《意见》明确了第三方治理针对“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以2020年为界限,提高专业化水平,使业态与模式逐渐成熟,涌现一批环境服务公司。
意义和总体考虑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三方治理可以应用于环境公用设施建设运营、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相对原有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的传统治污模式,第三方治理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污染治理,以“谁污染、谁付费、专业化治理”为原则,推行治污集约化、产权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将污染治理委托给专业化环境服务公司进行,对提高污染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领域、推动环保产业特别是环境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意见》第一部分明确了推行第三方治理的总体考虑: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企业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加强政府引导,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引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推动建立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环境事故保险赔偿的治污新机制。
明确了第三方治理重点领域
在环境公用设施领域,重点是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城镇污染场地治理、区域性环境整治和环境监测服务等。
在工业园区企业领域,分别明确了在工业集聚区、高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监管企业领域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的路径。一是园区层面,重点是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对区内企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集中式、专业化治理,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整体式设计等。二是行业层面,是以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高污染行业为切入点,多种形式实践第三方治理模式。三是企业层面,是以国控、省控重点监管企业,以及造纸、电镀、印染、水洗、制革等重点污染企业为着力点,鼓励中小企业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开展专业化污染治理。
《意见》提出,一是要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领域,采取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产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对污染场地治理和区域环境整治,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同时,强化实施方案的评估论证,改进审批方式,推进审批便利化。统筹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健全投资回报机制和公共环境权益保障机制。
二是要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在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积极培育第三方治理的新模式、新业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探索实施限期第三方治理。要明确相关方责任,规范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履约保障和监督机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意见》还提出,发展环保资本市场。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治理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实行优先审批;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适度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引入低成本外资。选择综合信用好的环境服务公司,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探索发展债券信用保险。
重在市场和政策环境营造
《意见》指出,要从扩大市场规模、加快创新发展、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治理市场环境。支持第三方治理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建立环境服务公司诚信档案和信用累积制度;实行从准入、运营到退出全过程监管。
坚持市场化运作是推行第三方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意见》针对推行第三方治理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营造,分别提出了5项具体政策措施。
关于市场环境营造:一是严格环境监管执法,目的是加大企业治污压力,增加企业委托第三方治理的内生动力。二是通过加快实施生态环保重大工程、推行排污许可及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培育第三方治理企业等手段,积极培育第三方治理市场。三是规范第三方治理市场秩序。对环境公用设施,要在保证以公平、公正方式遴选优质第三方环境服务供给者的同时,保障公共环境权益,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制度,探索实施黑名单制度,规范环境服务公司第三方治理行为。四是明确相关方责任,排污企业承担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环境服务公司承担约定的污染治理责任,环保部门依法加强监管。五是合理确定环境公共设施投资回报,实现在同等环境公共服务质量下,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降低综合处理成本。
关于政策环境营造:一是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环保电价政策、差别收费政策等手段推动企业实施专业化污染治理。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拟调整财政支持方式,探索将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支持从当前的直接用于污染治理,部分调整为第三方治理项目投资运营补贴或奖励等。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项目和第三方治理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参照国家能效信贷指引执行等。四是推进审批便利化,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简政放权相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联合审查制度,提高政府审批效率。
推行第三方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有序实施,《意见》从地方政府、省直部门2个层级明确了推行第三方治理的任务分工。(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刘书梅 shumei.liu@wtoguide.net
第三篇:1治理中梗阻,优化软环境势在必行
治理“中梗阻”、优化软环境势在必行
“治理中梗阻、优化软环境”分析报告之一
梗阻,原本是一个医学名词,意为阻塞、阻挡,后被引用到管理学领域。中梗阻乃中间阻塞、阻挡之意,从广义上讲,它是现代社会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管理问题;从狭义上讲,特指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过程中,因执行主体中的中间环节、中层干部出现某种问题,而导致政令不通、执行不力,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深为人民群众所诟病的现象,其突出表现为“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上下急中间怠”。在问卷调查中,高达32.71%的被调查者对中层干部的履职情况表示不满。由此可见,治理“中梗阻”、优化软环境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层干部所处位置的特殊性
作为单位中坚力量的中层干部,因其地位和职责的特殊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层干部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关键因素。任何单位的战斗力,都取决于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一般工作人员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中领导班子是主导,一般工作人员是基础,而中层干部则是重点和关键。领导班子作出的决策,主要通过中层干部去推动、去执行、去实施,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与中层干
(四)中层干部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的关键力量。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决定了其直接面对人民群众,与基层群众交往多,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形象,特别是执行力和公信力,主要是通过中层干部这个群体观察和了解的。中层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服务群众,对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至为重要。反之,则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二、必须充分认识“中梗阻”现象的危害性
“中梗阻”的一般性表现是工作“打折”,特殊性表现是办事“走样”,经常性表现是工作“拖拉”,极端性表现是作风“腐败”。它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危害性不可低估。从现实情况看,主要有五种表现:
一是漠视群众,态度生硬。一些中层干部公仆意识淡薄,服务意识缺乏,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群众问询的事宜,言语生冷、爱理不理,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群众提出的办事请求,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该办的不办,能办的缓办,典型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对群众的监督,则认为是“找麻烦”、“犯上”,从思想上抵触和拒绝,有的甚至对行使监督权利的群众打击报复。
二是纪律松弛,作风涣散。一些中层干部作风自由散漫,工作缺乏积极性,有的上班迟到早退、擅自脱岗串岗,有的在
忘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利用职权弄虚作假,虚开发票、挪用公款、胡支乱报,化公为私、损公肥己;有的热衷于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奢侈浪费,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运城经济开发区规划分局原局长陈慧君在担任市建设局规划科负责人时,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从请托人手里购买商铺,获利389744元。问卷调查中,有48.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层干部存在权钱交易行为,反映出目前中层干部腐败的严重性。
三、必须充分认识治理“中梗阻”工作的迫切性
目前“中梗阻”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下决心予以根治。
(一)强化执政为民理念,必须根治“中梗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执政党的本质要求。现阶段一些中层干部,特别是手握重权、实权的部分中层干部淡化了执政为民理念,“官”气十足,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只有彻底根治“中梗阻”,才能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真抓实干的良好形象,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必须根治“中梗阻”。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个时期,我们都面临着转
势;建立健全中层干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形成源头预防中层干部腐败的“篱笆墙”和“防火线”;全面加强对中层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市纪委监察局“治理‘中梗阻’、优化软环境”课题研究组)
第四篇:上海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管理办法(试行)
上海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第三方治理行为,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本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第二条(定义)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委托专业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或监测监控。具体形式包括:
(一)将配套建设的治理设施委托第三方管理运行的;
(二)将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委托第三方实施的;
(三)将污染物委托给第三方治理的;
(四)将环境监测监控委托第三方实施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本市鼓励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遵循排污者负责、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原则。第四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五条(管理部门)
市、区县两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制定环保标准和政策,强化执法监督。市、区县两级发展与改革、经济与信息化、财政、金融等部门负责行业扶持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第六条(第三方治理实施范围)
本市鼓励排污企业委托第三方实施污染治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企业必须实行第三方治理:
(一)有污染物排放但未按要求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的;
(二)一年内废气、废水、噪声等超标排放或超总量排放累计两次及以上的;
(三)被环保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
(四)其他被环保部门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情况,经评估,自身不具备污染治理能力、必须采用第三方治理形式的。
上述排污企业名单由环保部门向社会公布。第七条(强制实施的执行)
有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情形的排污企业,除依法承担相关行政及刑事法律责任外,应在三个月内完成第三方治理委托。
逾期未委托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环保部门依法处理。第八条(强制实施的退出)
依本办法第七条强制实施第三方治理三年及以上的排污企业,具备以下条件的,可向环保部门申请评估,退出强制实施状态:
(一)污染治理设施及治理效果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与相关总量控制要求;
(二)建立规范化的环境管理制度,能够预防和处置突发性污染事故。第九条(评估规定)
与本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相关的评估工作由环保部门组织实施,有关细则另行制订。
第十条(第三方治理企业要求)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满足运营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能熟练掌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相关技能;
(二)具备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施设备;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预防、处置污染事故的能力;
(四)能够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的主要理化指标检测工作;
(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其它相关规定。
排污企业可自行选择满足上述条件的第三方治理企业,政府不得干预。第十一条(合同内容)
排污企业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签订治理合同,约定治理标准、内容、费用等委托事项要求、双方责任义务、履约保障机制、相互监督机制、赔偿补偿机制等。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大项目投保履约保证商业保险。第十二条(报告制度)
排污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形式需在排污申报等相关工作中报告环保部门。
纳入本市排污申报范围的排污企业,应在第三方治理相关合同签订、变更或延续后30日内向市、区县环保部门申请办理排污申报变更登记,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符合相关要求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
(二)第三方治理企业相关能力证明文件。
未纳入本市排污申报范围的排污企业,应在第三方治理相关合同签订、变更或延续后的30日内向所在区县的环保部门报告,提供上述材料。
排污企业或第三方治理企业发现可能产生环境污染隐患或存在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采取有利于减少污染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并向有管辖权的环保部门报告。报告及措施采取情况作为环保等部门确定违法责任和自由裁量时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信息公开与共享)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应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排放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在企业网站或公共媒体发布环境责任报告。
环保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第三方治理项目清单、污染排放情况、治理信息、监管信息等。
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与有关行业组织之间应加强相关信息共享。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使用公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信息,建立商业化信息交换平台。
第十四条(诚信体系建设)
本市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第三方治理企业不规范运营、偷排漏排以及运营设施未达到环保相关要求等信息纳入本市企业征信系统和社会公共信用服务平台。
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会同发展与改革、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黑名单制度,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列入黑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综合信用好的第三方治理企业优先给予支持,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不得享受财税、金融等扶持和优惠政策。第十五条(政府监管)
市环保部门负责制订本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规范化运营技术要求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排污企业与第三方治理企业应当遵守相关标准与规范。
市、区县两级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行为制订监管计划,并按监管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方治理企业应当配合监管,并提供相应材料。第十六条(行业自律)
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制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行业自律规范,发布标准合同范本,开展第三方治理企业能力评估、交流、培训,公开发布第三方治理企业能力、业绩、业内评定或信用等级评定等信息。第十七条(社会监督)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监督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第十八条(企业责任)
排污企业依法承担排污相关的行政和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应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对不按规范实施第三方治理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对排污企业或第三方治理企业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污的,除对企业依法处罚外,依法追究法人代表和有关人员责任。第十九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5年*月*日起实施,至2017年*月*日止。
第五篇: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2010年02月28日 16:25 人民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年来,我国建筑规模迅速扩大,现在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比所有发达国家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多。本世纪头20年内,建筑业仍将迅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我国历史上,近几十年是房屋建设的高潮期,这段高潮过后,很可能不会再度出现。
房屋在约100年左右的使用期间内,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能源,主要用于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如果浪费能源的房屋建得越多,遗留下来的能源消耗的负担就越发沉重。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编制了一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和唐山、武汉等地已大批建造节能建筑。但是,从总量上来看,到目前为止,不仅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城乡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的数量巨大的房屋建筑中,95%以上还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左右。
发达国家从1973年能源危机时就开始关注建筑节能,之后由于减排温室气体、缓解地球变暖的需要,更加重视建筑节能。在生活舒适性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减少到原来的1/3—1/5,对既有建筑也早已组织了大规模的节能改造,而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总体上却行动迟缓,至今城镇建成的节能建筑仅占城镇建筑总面积的2%。
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必然较快增长,人们对建筑热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冬天室温由12摄氏度提高到20摄氏度;热天的室温由32摄氏度降低至24摄氏度。此外,采暖区大大向南扩展。现在空调制冷范围已从公共建筑扩展到居住建筑,从南方扩展到北方。随着某些村镇的渐趋富裕,空调和采暖将在许多村镇逐步得到发展。使用采暖和空调的时间也在延长。
随着空调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制冷电力高峰负荷将会翻两番,即达到约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由此可见,如果单纯采取增建电力设施的做法,随着空调的不断增加,电力工业的峰谷差必然更加扩大,致使高峰用电问题愈益严重。只是为了保证高峰期间用电,许多昂贵的电力设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这是极其浪费的,其成本的摊销又会使电价抬高。建设每千瓦的电站和电网设施,平均约需8000元投资,为了满足2020年短时间空调制冷的高峰负荷,其电力建设总投资共约需1.4万亿元,数字十分惊人。采暖也只是用在冬天一段时间内。而开展建筑节能,可从源头上“釜底抽薪”,把建筑空调、采暖和家电能耗大大降低下来,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只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采暖、空调和家电设备的效率,就可以用少得多的资金,达到节约能源、削减高峰负荷,提高建筑热舒适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