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县区和乡镇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于加强县区和乡镇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建议
依法行政重在基层。从执法实践看,国家法律、法规主要是由基层来落实和实施的。依法行政犹如金字塔,塔尖是依法治国,塔基是县区和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没有基层的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加强县区和乡镇政府法制机构及人员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县区和乡镇政府法制机构及人员承担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重任,肩负对法制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工作。其机构不健全,人员不齐整,严重制约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县区法制机构大多和政府办合署办公,人员2-3人,人员只够完成行政复议案件,其他工作难以开展,人员和办公经费不足是县区依法行政发展的瓶颈。乡镇政府的情况更令人担忧。乡镇法制工作大多由其他机构人员兼职。据调查,乡镇政府法制工作业务量排在乡镇首位。兼职机构及人员私下多有怨言,由于自身工作量也较大,只能以本职工作为主,法制工作为辅,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做法制工作纯是奉献,加之法制工作大都是挠头的事,费力不讨好,又没有报酬,便应付差事,得过且过。县区和乡镇法制机构及人员现状决定了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年阜新县动检站执法人员打死大学生一案便是例证。
因此,加强县区和乡镇政府法制机构及人员建设,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省政府早下决心,早操作,则早受益。建议缩减个别工作量小的部门和机构编制,增扩基层法制机构人员编制,以免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第二篇:区农业人才农业机构现状及建议
一、现状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㈠农业人才状况。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72人,其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148人,其中具有本专业学历的82人,仅占55。
41,大专以上学历25人,占16。89。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36人。中高级职称中,45岁以上的21人,占75,36岁以下仅2人。可以看出,在现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人员中,非技术人员较多,占44。59,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初级职称人员结构不合理,中高级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年青技术人员学历低、水平不高,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技术更新难以实现,农业技术队伍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㈡农业机构现状。现有农业机构设置,特别是区农业部门,仍然延续计划经济年代的设置状况,虽经过几次机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现有的分配制度更无法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农指导和服务停于表面,难以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乡镇农业机构直接面对农村和农民,工作量相当大,2003年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各镇纷纷合并原有的各类农业机构,成立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承担农、林、牧、副、渔、农机、水利各类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如此繁重的任务仅靠服务中心最多5个人(人事部门核编)来承担,在现有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下,是否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是否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㈢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开发农业现状。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区委、区政府对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领办、创办示范园、生产基地制定了一些激励措施,并在相关文件中进行了明确,如《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第24条:“鼓励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和从事农业开发,离岗期间第一年身份不变,职务(科级以上干部经组织批准同意)、工资、福利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视同在职人员对待,并享受单位、业主和个人投资农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从第二年起,只保留身份。离岗合同原则上一签三年,需续签必须由组织批准”。第25条“对招商引资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贡献大小,经区政府审定,给予一次性适当奖励”;事业单位改革当中,区委、区政府及区级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受观念、环境、资金等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农业的热情还不高,示范园不多,仅区农技站、蔬菜办创办了两个推广示范园,受多种因素影响效益还不明显,个人领办、创办的目前还没有。
二、几点建议
㈠加快区、镇农业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在机构设置上,彻底打破现在的机构设置框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原则,该增则增、该并则并、该撤则撤,充分体现政事分开,职责分明,建立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管理和服务井然有序的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责任制,改革现行分配制度,不论资格大小、工龄长短、职称高低、学历高低,以能否真正履行岗位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为唯一标准,能上就上,该下就下,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能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真正到村到户到基地到企业指导和服务,以优质的科技服务促进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快速增收。
㈡切实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现有技术基本停留于十几年前的水平,加上体制、观念、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技术人员自觉更新技术意识差,缺乏先进理论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方式、技术落后,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更不能完成指导、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艰巨任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鼓励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的政策和具体措施,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
㈢建立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不受地域、机构、编制、身分的限制,只要是人才就可以引进。同时,积极探索与农业科教院校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人才引进、培训和技术支持的新模式、新机制,广纳人才,不断吸纳新鲜血液,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㈣尽快制定并完善鼓励农业人才开发农业的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从身分、待遇、社会福利等各方面解除其后顾之忧,从投资创业上创造宽松环境,制定并落实各项优惠措施,为其提供充分的自主创业的空间,真正起到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第三篇: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问题和建议
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问题和建议
摘要:目的分析疾控信息化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方法利用系统思考方法,运用冰山模型工具,从事件到模式,再到结构,逐步分析疾控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疾控信息化人才的短缺和信息技术架构的缺失,导致系统烟筒式建设,重复投资,难以实现应用集成和数据共享。结论建议利用企业架构方法从上而下设计业务、数据和应用架构,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从各个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思考;企业架构;信息安全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卫生健康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进程将直接影响“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构建以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是构筑未来新型健康服务发展模式、抢占新型健康服务业制高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1],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按照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4级卫生信息平台要求,将应用和数据本地化,有效整合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是疾控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方向。疾控的业务特点决定了疾控信息化不能只关注机构内部“点”的信息化,也不能仅关注业务条线纵向“线”的信息化,而是应站在全民健康“面”的信息化角度,横向实现整合利用相关健康信息,纵向协同各级疾控机构工作的信息化。疾控机构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思路,实现从网络直报到分级平台,从系统建设到平台建设,从疾病监测到健康管理,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考的转变。
1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思考是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高级、最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方法[2-3]。疾控信息化的复杂性决定其应避免用单因果、线性思维去思考,适合利用系统思考方法来分析问题。只有利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冰山模型是常用的系统思考工具,包括事件、模式和结构3个层次。它是指事件以下是模式,模式下面是结构,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要从结构上来分析研究[4]。首先,在事件层面分析疾控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根据现有问题进一步从模式层面,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以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从结构层面,深层次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的对策与方法。
2问题分析
在国家卫生健康信息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近年疾控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监测系统已运行10余年,覆盖疾控20余个核心业务应用,存储超过1亿条传染病、出生、死亡等个案信息[5],在全国疾控业务的支撑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都得到极高评价。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于疾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信息部门职能定位、专业能力、信息化思路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便突出出来,亟待解决。2.1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不准。信息管理部门专业技术能力不足,职能定位不准,导致疾控现有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相对滞后。许多管理人员和业务主管部门对信息部门的认知还处于电子化阶段,对信息部门的工作定位仅仅是电脑设备采购员、电脑与网络维修工、某某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人员[6]。片面地认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就可以解决信息化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复杂性,更没有意识到信息化需要系统思考。甚至信息部门人员也错误地认为,信息化通过外购服务就可以解决,不注重自身技术管理能力提升。从整个信息化过程来看,外购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局部问题,但是缺乏持续性、稳定性和全局性,难以满足疾控战略发展的要求。2.2疾控信息标准不足。国家已经构建了包含基础类、数据类、技术类、安全类和管理类标准在内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框架[7],初步完成了部分内容建设。但是,现有卫生信息标准还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需求。标准中涵盖的疾控业务不够完整,现有数据标准是从数据设计角度实现,包含业务模型的基础类标准没有同步建设,缺乏对概念数据模型的整体描述,难以识别业务实体和关联关系,不利于实际应用。数据模型是数据架构中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和信息技术衔接的重要环节,是后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数据模型的缺失将难以保障后期信息化建设的数据质量以及架构的合理性。2.3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由于历史原因,信息化建设和业务需求脱节;建设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重复投资;系统建设独立分散,形成众多“信息孤岛”。这些都是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所致。近几年,部分省份加大了省级疾控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但信息系统建设也主要沿用网络直报模式,面向单个业务建立省级直报系统,没有面向平台统一规划建设,更没有对区域内各级疾控信息平台整体规划。地市级和县区级疾控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大的地区,疾控信息化也缺少规划,存在需求缺失,信息系统建设被边缘化等现象。由于业务、组织机构和人才等诸多方面原因,国家疾控信息平台也未能统一规划,各业务条线信息化建设相对独立,缺乏企业级架构设计。存在各系统定位不清晰,相同功能重复建设,不同类的功能分布在相同系统;平台级公共服务组件缺乏总体规划,集约化、专业性程度不高,各系统间设计紧耦合等问题。例如:传染病类、计划免疫类和慢病类信息系统属于不同的建设和管理主体,利用不同的开发部署方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无从谈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2.4缺少国家级互操作服务支撑疾控信息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各级疾控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有技术规范的指导,还要有互操作服务系统的支撑。第一类是支撑横向跨区域协同与共享的互操作服务。比如:儿童跨地区接种,跨地市接种需要省级平台的信息交换,跨省接种需要国家平台的信息交换。第二类是支撑数据纵向交换的互操作服务。虽然,国家也出台部分交互方面的技术规范,但是各地各自为政,独立研发自己的交换平台,交互平台的技术规范性和安全性都不尽相同,这种重复投入大大增加建设成本和集成复杂度。第三类是支撑各信息系统运转的基础类互操作服务。例如:病人全程管理涉及病人唯一识别问题,跨机构涉及机构唯一识别问题,跨地区涉及行政区划唯一识别问题,疫苗追溯涉及疫苗唯一识别问题。上述互操作服务的缺失会导致数据质量无法保障,无法和外部系统进行数据关联分析,无法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2.5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亟待加强。许多疾控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忽视网络安全管理。有的机构重视安全管理但不知如何开展工作,需要更多的技术指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根据业务性质或时间进度拆分多个项目,这就要求疾控机构必须严格把控整体安全设计和安全要求,并在各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管项目安全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既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又要运用技术手段做好安全防范。疾控信息系统大多包含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信息安全,合法使用授权数据,是疾控信息化必须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2.6疾控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卫生健康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短缺以及现有人员的培训不足等,直接制约了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开展[8]。在这方面疾控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人才“引不来”,岗位缺乏吸引力。疾控信息人员待遇低,工作压力大,难以吸引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其次,人才“留不住”。信息化人员职称晋升难,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人才流失严重。最后,人才“用不好”。缺乏良好的信息化人才能力建设机制,许多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员加入疾控队伍后,由于缺乏好的学习培训和锻炼环境,导致专业性不强,新技术落伍。
3对策与建议
3.1明确信息部门职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1.1加强人才管理与培养。建立统一信息平台,解决电子化阶段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挖掘利用,为决策者提供宏观全面的决策支持,保持和促进疾控发展,实现数字疾控,智慧疾控,是信息部门的根本任务与职责。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是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疾控队伍内部人才培养,发展内外结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思路。必须认识到,仅依靠外包服务无法有效全面、持续提升疾控信息服务能力。其次,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有效的信息化人才考核、聘用机制和绩效奖惩机制,激励工作热情,保持队伍稳定。探索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机制,保证队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最后,无法实现“待遇留人”,就要努力实现“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员工有归属感。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让员工有价值感。3.1.2加强综合人才队伍建设与引进。建议各级疾控机构要重视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和信息化管理综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现阶段人力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各级疾控信息部门要尽快将现有运维服务外包,加强自身人员能力建设,实现由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角色转换为机构运营管理流程的梳理者、设计者,使其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工作要求。3.2利用企业架构方法,推进疾控信息化。3.2.1重视顶层设计。信息化顶层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其方法论就是企业架构方法。它是多维化的信息模型,是以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架构这4个要素为基本内容的技术文本[9-10]。研究利用企业架构方法自上而下全面梳理疾控业务,设计数据架构,描述数据全景,包括补充完善现有卫生数据标准,定义概要数据模型,明确支持多级部署的数据分布等。好的数据模型可以为应用架构设计提供分析依据,理顺各业务关系,准确划分应用系统边界,明确数据引用关系,定义应用系统间的集成接口,建设统一信息平台,实现统一计算和统一服务。好的应用架构,在纵向上,要解决好国家级和省级业务直报系统的关系,在横向上,要解决好和医疗卫生机构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关系,实现各级平台横向和纵向业务协同。3.2.2牵头协调好各级平台建设。建议中国疾控中心要结合国家卫生信息总体规划和要求,在顶层架构层面尽快牵头组织研发全面涵盖疾控业务的领域模型,结合现有国家卫生数据标准,指导各级疾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架构的实现,弥补信息技术(IT)人员领域知识不足,导致需求理解偏差出现的架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尽快牵头组织研发系统逻辑架构,明确各级平台间系统关系和接口。建议省级和市级疾控在国家级顶层架构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本级企业级架构设计,以此指导后期信息化项目中细化架构的产出和落地。3.2.3建立完善的标准应用体系。在统一概念架构设计基础上的信息化,必须统一使用国家级基础数据服务支持系统。对于国家已有或在建的要统一使用,对于国家未建的或者疾控独需的要统一建设。建议国家尽快建设基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面向个人管理的唯一标识号码或者主索引,统一卫生行业身份标识,利用此信息实现各级各类系统间面向个人的数据关联[11]。尽快建设行政区划、医疗卫生机构和疫苗唯一标识码,出台该类基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保障全国范围内的数据一致性[12]。疾控机构应尽快参照HL7或现有卫生标准制订疾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所需要的消息交换内容和格式标准[13],解决当前一个系统一套方案,一个业务一个做法的问题。3.3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中的木桶原理就说明整体的安全水平。由安全级别最低的部分决定。要从整体上提高一个组织的信息安全水平,就必须保证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而不能单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某一部分的技术或管理。建议各级疾控机构要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要从安全规划、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专业人才队伍、安全意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尽快委托专业网络信息安全咨询机构,做好网络信息安全规划和设计,从管理上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能力建设,提高人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从技术上制订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技术指导方案,并尽快补齐现存的信息安全短板。如构建支持跨平台协同的CA认证体系[14]。重视日志系统建设,做好日志的综合分析利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15]。研究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共享安全管理模式,探索分级信息平台和卫生区域信息平台中患者健康档案数据保护和授权使用方式[16]等。
第四篇:关于在区城建局设立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议
关于在区城建局设立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议
局领导:
为完善我区建设系统法制工作,经对接市建委法规处、区法制办,并对周边区市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开展了情况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周边区市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基本情况
七区五市范围内,目前?等?个区市的城建主管部门均设立了专门的建设系统法制工作机构。?等?个区市,法制工作由城建主管部门的政工科或综合科负责,人员配备一般在3人以上(即墨市法制科配备人员8人)。
建设系统法制工作主要负责有关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贯彻与实施工作;负责建设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负责区域内建设系统规范性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执法检查工作;负责处罚文书格式审核工作;负责系统法制工作档案管理工作。
二、我区城建局法制工作目前基本情况
因机构、人员编制限制,目前我区城建局没有专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法制工作牵头部门为局办公室,相关工作由局内借调人员兼任。系统内执法工作由各处室(单位)自行组织,局办公室负责统一发放执法文书编号;各类法制工作档案由各处室(单位)分别保管,局未统一建档管理;建设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尚未独立开展,主要靠配合全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受理、系统规范性文件审核把关等工作
目前主要由区法制办统一负责。
三、在区城建局设立专门法制机构的必要性
(一)随着我区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区内在建工程项目数量激增,建筑业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也相应增加,建设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和执法工作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系统法制工作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在2010年开展的全区行政执法规范透明运行工作过程中,共梳理出建设系统执法条目440条,仅次于区行政执法局的486条,执法条目数量位列全区第二,执法工作压力较大。
(三)今年6月份,在全市行政执法规范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全市范围内建立了行政执法工作网上运行平台,所有执法工作除正常的签发程序外,须在网上同步进行,执法过程审核和执法工作档案整理的工作量有所增加。
四、关于设立区城建局法规处的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在区城建局设立法规处作为区城建局法制工作的牵头部门,设处室负责人1名,工作人员3名。主要负责:
(一)有关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贯彻与实施工作;
(二)建设系统规范性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
(三)组织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综合执法检查工作;
(四)行使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包括对未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监理手续;未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手续;未办理质量监督、安全监督手续等行为实施处罚;
(五)依法查处已竣工工程未办理有关建设手续的行为;
(六)对全局执法工作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工作。
(七)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五篇:建设节约型机构的建议
关于建设节约型机构的建议
节能工作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推动公共机构(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9年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9‟11号)。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需要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大贯彻力度、深化推进,为此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节能工作的责任感
应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管理政策和规定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建设节约型机关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温家宝总理关于“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
二、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进一步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是抓好用电节约工作。加快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在公共机构推广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更换非节能灯具;加强用电管理,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加装自动控制开关,办公室、会议室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自觉节约照明和各类电器的用电;合理设置电子显示屏和景观灯的使用。二是抓好供水系统节能管理。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新建和改造项目应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三是抓好公务车辆节能管理。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公务用车,加强公务车辆编制管理;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公务车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所有新建、改扩建和装修改造的机关住宅和办公楼项目,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规划、设计、评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同时,应优先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充分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低能耗绿色建筑。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落实
一是设置节能管理岗位。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专门机构,设置节能管理岗位,由编办按要求核定编制和职数,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节能管理体系。二是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建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机关各公共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能
耗统计工作和相关管理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管理台帐和信息数据库。三是制定能源资源消耗定额标准。建议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市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单位,尽快研究制定《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建立科学的能耗报告、能耗公示制度,遏制公共机构不合理能耗的增长。四是建立节能目标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公共机构的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综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由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政府“绩效考评项目”计入总分和“文明单位”的重要考核内容。第二,要实行公共机构能耗审计制度。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每年对公共机构用能单位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并形成能源审计报告,推动公共机构挖掘节能潜力,改进用能管理,降低能耗水平。第三,要建立健全节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目标执行过程的监控,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抓好检查与考评,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节能有目标、考核有数据、管理有规范,并形成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的节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