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汉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两汉部分
学习笔记
一、《毛诗序》
1、《毛诗序》的的中心思想、理论依据和文艺观点是什么?
答:“毛诗”二字,是汉人的称呼,在汉代流传的有齐、鲁、韩三家的诗说,是立于官学的,赵人毛苌传的《诗》,在每首诗题下面都有序。本文是诗之大序。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文章开头提出《关雎》一诗表现的是“后妃之德”,就是说,它的作用就是服务于统治者对“乡人”与“邦国”的教化和统治。
接着,作者用儒家的诗歌理论来作为论据:“是故治世之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紧接着,他认为变风、变雅的产生,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的影响,是为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而“大雅”“小雅”之分也是由于政有大小之分。至于“颂”则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总之,他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把文艺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生,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这是重视客观现实生活能影响文艺的进步观点。
2、《毛诗序》的)诗“六义”说答:《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3、《毛诗序》的“情志统一”说
答:“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4、《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
答:“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5、《毛诗大序》的 “变风”、“变雅”说
答:“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但认为《豳风》是西周初年周公 旦避流言时的作品,其余“变风”是西周衰落时期的作品)。将《小雅》中的《鹿鸣》至《菁菁着莪》16篇、《大雅》中的《文王》至《卷阿》18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是“变雅”,是西周中衰后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6、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谈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答: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本文从文学思想角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历史著作是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的;第二、历史应该从政治观点出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有肯定有否定,即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第三、最值得注意的是“发愤著书”的观点。(省略:连接下面一题)
7、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观点。
答: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和正直的、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内心郁结着愤懑的感情,这种感情抒发出来,表现为文字,就成了天地间的至文。《诗经》中的变风变雅,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就都是这种至文。“发愤著书”是在封建社会里是一种进步观点,唐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宋欧阳修的诗“穷者而后工”都是对这种进步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8、谈谈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和它的影响。
答: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赞》。“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9、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文论选录”)
三、王充《论衡.艺增》
10、王充的文学理论思想是什么?
答:王充,字仲任,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论衡》主要是在哲学上阐述他的进步主张。王充生活的时代,谶纬迷信之学盛行,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针对这种虚伪浮华、因循抄袭的现象,作者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对“虚妄”的文风进行全面的批判。王充在《语增》、《儒增》、《艺增》等篇里系统地对历史上流传的书籍和“传1
语”,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喜好“言事增其实”的“虚妄之传”是一种歪曲历史,夸大事实的恶劣作风。他强调书写和评论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不可增损”。在这些篇章中,表现了王充敢于反对虚妄,蔑视不良倾向的进步观点。他在反对虚妄地夸大事实的同时,对“经艺”上的增语,并未持绝对的否定态度。在《艺增》中明确的指出“经艺之增”和“百传之语”的夸大事实有一定的区别。他认为经书上描写的事务,“增过其实”,是“皆有事为”,即事出有因。他已经初步觉察到文学作品应用夸张的语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褒善和警恶的社会目的。说明他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并且开始探索关于艺术夸张的创作规律问题,这对后来的文学理论家起了良好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他还不完全清楚文学的特点,以至于他在本文中详细的考察“鹤鸣”能否“闻于天”,武王伐纣,血能否漂杵等问题,用自然科学的真实去要求艺术的真实。认为文学作品是“增之也”,这说明他不完全了解文学作品的规律和特点。另外,在他的文学理论中还存在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除了它思想上的矛盾以外,还在于他对“文”的概念的了解比较含混,分不清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界限。但他肯定“经语之增”,实际上承认了文学作品的夸张手段,这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不失为重要贡献。
11、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是什么?
答: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 夸张 手法。
12、什么是王充“为世用” 主张?
答:“ 为世用”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在文艺理论方面的重要见解之一。语出《论衡·自纪》:“为世用者,百篇无害;无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用者为上,少者为下。”这包话不仅给写作提出一个要求,而且回答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文艺应该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在他看来,凡是对社会有用的文章,多多益善,无补于社会的则不应该去写。王充认为,“为世用”是古代一切优秀作家所坚持的原则。孔子、孟子、韩非子、陆贾、桓谭等人的著作都是为了社会需要才写的,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论衡·对作》)。尽管他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的评价并不完全切合实际,但他强调的“因因”而作的思想却是值得肯定的。王充“为世用”的文艺主张,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天人感应”的“谶讳”神学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这一进步的文艺思想不仅在当时起了推陷廓清的作用,同时对后世文艺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提出:文学作品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然后才能为世所用;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王安石声称“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人书》);顾炎武提出的“文须有益天下”,以及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艺主张,莫不是王充“为世用”主张的发扬光大。
13、什么是王充 “劝善惩恶”?
答:王充还很重视文章“劝善惩恶”的作用,认为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作用于社会:一是“疾虚妄”,即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敢于进行分析和批判;二是“求实诚”,即纠正当时人们因盲目崇古而摸拟因袭的“虚妄”毛病。使人心归于实诚。对于“为世用”的文艺主张,王充不仅积极提倡,而且还把它当作自己写作的准则,如《论衡》一书,他自己就认为全部是“疾虚妄”之为(《论衡·佚文》).此外,王充还把“为世用”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他极力推崇西汉桓谭的《新论》,就因为这部书“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
四、班固《两都赋》
14、简述班固《两都赋序》的主要内容
答: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的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论述汉赋所表现的内容及文学价值。班固指出汉赋源自于古诗;汉赋的内容:
一是抒下情,通讽喻;一是宣上德,尽忠孝。班固赞扬了“大汉之文章”能“炳焉与三代同风”,在同艺术上肯定其价值。
文章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要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自己创作《两都赋》的缘由。班固的赋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什么是赋? “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认为赋是诗的后续,是另一种形式的诗。第二、汉赋产生和盛行并不是在“大汉初定,目不暇给”的时代,而是在“崇礼官考文章”的武、宣之世。从而指出了汉赋“雍容揄扬”的特点。第三、班固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了汉赋的价值。从内容说,赋即可“抒下情而通讽喻”,也可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从形式说,汉赋的文章,彪炳于世,是不可或少的。第四、扬雄少而好赋,老而辍不复为,对辞赋持基本否定态度。如果仅从讽喻立论,或依据扬雄在特定时代的某些感受,从而全盘否定汉赋的价值和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那是不公平的。
五、王逸《楚辞章句序》
15、王逸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
答:王逸,字叔师,东汉有名作家。《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楚辞》,西汉刘安和司马迁都作了很高的评价,但东汉班固却持反对态度。《楚辞章句序》继承刘安的观点,比《离骚》为《国风》、《小雅》,肯定“怨主刺上”为诗歌的正统。
王逸在文学理论上的新贡献:其一,他初步意识到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所以他说,楚人对屈原不仅“高其行义”,而且还“玮其文采”。他说:“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取华藻。”这各主张对后来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篇起了很大的影响。其二,他还初步意识到,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进步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的完好统一。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之说,就表达了这种观点的萌芽。
第二篇:业务笔记 部分
【内容摘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 “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的能力 交流的环境 交流的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虽然,我们对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引起了一定的注意,但在数学教育实践中,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从课堂教学来看,目前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没有注意到数学交流的重要性,“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减少提问,学生很少有讨论发言的机会;从学生本身看,他们缺乏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愿望,课后以个人学习为主,复习考试以个人准备为主,很少与人讨论;从教科书方面来看,尽管它是为学生编写的,但在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方面做得是不够的。
什么是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 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于一体。数学交流可分为以下三类:
o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包括学生听取教师讲课,教师听取学生发言,也包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师生之间的讨论。这种交流是在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o 人与机的交流
人机交流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将使信息技术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进入数学教育领域,学生将越来越多地通过计算机来学习数学。采用合适的数学软件,可使计算机变成一部“活”的数学课本。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学生可以接受、储存、检索和加工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表达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感受。例如,学生可以针对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计算机可以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并给出正确答案和解释。这样就可以做到“因人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人与计算机交流的发展将会引起数学教育的重大变革。
o 人与物的交流
这种交流一般包括两种方式:学生听、读数学资料(包括教材、课外读物和音像资料)和学生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演示)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笔者已经参加数学新课程教学将近三年,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 善于促进数学交流的目标
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初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鉴于我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课堂教学中气氛是够好的,就是方向不明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下面四点为改善和促进数学交流的目标:“单向”的交流转向“互动、合作”的数学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动参与数学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反思辩析、敢于质疑的能力;注重开放的数学交流。
二、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注重教学语言训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例如在初一有理数这一章结束之后,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我是零”的征文比赛,并在课题堂中进行师生交流讲评,取得良好的效果。又如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用“三线合一”来概括;讲圆心角、圆周角时可用一个圆中“等弧对等角”来理解;讲抛物线平移时,“左加右减”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描述、探索、调查、倾听、阅读和书写是交流的技能。数学教学中的交流,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 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 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而,在教学中往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 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也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与家长、与朋友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交流对数学的态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交流。
三、创设数学交流的环境
第一,设置合作交流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交流环境,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交流的可能。
第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那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第三,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数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对课堂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本课题组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1)创设情境,定向导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感知学习目标,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并规划方向。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①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目的是后面探究“位置关系”的参考,可取消)②设计问题情景:请一位同学朗读巴金《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
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
④请你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⑤请你“像科学家一样”,用你的观点命名这三种位置关系;
⑥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直线与圆具有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吗?
⑦你能用什么特征区分这三种位置关系?(让学生充分探究:交点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或其它如时间等)。
通过这样的数学交流活动,使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和数学概念的方法,并能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2)加强实际问题的技巧教学,使交流更具有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不同类型的实际题目特点,要明确题目对于学生的接受难度,若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到解题思路,要注意做好题目的分析,待学生能够找到解题方法后,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答案,再做好题目解后反思。
例如:我省某地生产一种绿色蔬菜,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当地一家农工商公司收获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加工厂的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内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的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有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销售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与市场经济相联系,创意新颖的题,解题时必须对三种方案进行分析计算,才能合理选择。
解:方案一:因为每天粗加工16吨,140吨可以在15天完成总利润: =4500×140=630000(元)
方案二:因为每天精加工16吨,90吨可以在15天完成,其余50吨直接销售。总利润: =90×7500+50×1000=725000(元)
方案三:设15天精加工蔬菜x吨粗加工蔬菜y吨则
x+y=140 x +y=15 解得:x=60 y=80
总利润:=60×7500+80×4500=810000(元)
所以第三个方案获利多
解题反思:
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下列思维障碍:不会从复杂的问题中理出头绪,不善于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排除障碍可采取下列办法:
①将有关数据进行列表分析,从表中找出量与量之间的联系
②按三种方案进行详细分析,该列方程的列方程,该列方程组的列方程组.
提高学生数学语言和应用题目语言的交流能力,注意实际题目的讲解方法及解后反思,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
(3)发挥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主体作用
针对新知识、新问题的特点,教师设计一组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运用化归、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结论,自己去设计解题的计划,自己去完成解题步骤。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某些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作一些必要的提示和一些示范性的板书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五、“人机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新课标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且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节省学生大量时间,突破空间的限制,如三角形稳定性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收集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虚拟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人机交流”的最大作用在于学生是在很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交流与学习,并且可以对一些模糊不清的结论进行验证。例如,在轴对称图形及几何图形中的存在性问题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探索与研究。
六、丰富课外知识,在应用和探索数学问题中加强数学交流
在课外学习中我们强调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优势,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 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
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数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对课堂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
课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那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
七、效果与反思
首先,学生增强了数学交流的兴趣。明显感到课堂气氛好了,学生发言积极,问题问的有针对性。而在以前,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比较冷淡,每次回答问题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
其次,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从以下二个方面使学生体验交流的情感:
1。成功体验。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交流需求情感,并予以维护和支持。
2。平等互助。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生生的关系,要充分确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学生的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师生共同研讨、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中增进是生、生生的交流情感。
最后,存在问题也很多:受时间的限制,我们的交流仅仅存在于学校甚至课堂等有限的空间;学生的考试压力还是太大,素质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家长、学生还在一味追求高分;数学的回家交流作业形同虚设。
平庸的教师——在学生的后面,推着学生勉强上路;
普通的教师——与学生肩并肩,牵学生手一起走路;
优秀的教师——站学生的前面,引领学生主动探路。
让我们乘着《新课程标准》的东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的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弗赖登塔尔(荷),《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丁亿:《数学交流的价值及其内容与形式》,载《数学教学》,1998年第2期。
第三篇:现代教育学部分笔记
1.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
马可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道德判断分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第5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
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实际应用:
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导进行道德教育;
必须随时了解人们所达到的发展阶段;
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想人们灌输道德观念;
4.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体谅模式(麦克菲尔)
5.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关于观察学习(代替性学习);关于榜样示范;关于强化在学
校德育中的作用
6.价值澄清学派:哈明、西蒙
7.班级:按照一定年龄、学业成都、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
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8.班级的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重点班);保护功能
9.班主任的职责: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貌发展;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
工作;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10.班集体的发展: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
11.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
12.班集体的培养: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班级群体;了解研究班级个体
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班级组织机构的设计,核心是班委会;要培养、选拔班干部;班级制度,课堂规则,班级舆论,班风等;
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具有导向性,调控作用,教育作用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主题班会:确定主题,选择活动方式。拟定实施方案,活动实施,活动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3.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主要策略:角色转换,情感沟通,兴趣转移,目标导向,群体相
容
14.班级个别指导: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指导,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
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了乃至问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15.班级个别指导可分为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人格指导、心理指导
16.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简历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
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把握人机沟通和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悉心观察,耐心倾听,及时反馈,设身处地)
17.学业不良: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是依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
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利测验所推断的可能水平;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
18.班主任对学业不良的指导:激活学习动机;消除厌学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
学生评价方式;改善班级环境,刺进班级人际互动
19.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操行评定,成长记录袋
20.课程编制的方法:主观法(根据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主观意志或理论主张来决定)、客
观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博比特)和实验法
21.课程编制: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
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
22.课程编制模式:以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的编制课程的过程结构。
23.目标模式:重视课程目标(博比特、泰勒);弊端: 目标模式的标准化与复杂的时间不
相符;采用的是直线式的课程编制过程,过于简化,忽视了课程编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忽视了知识目标的社会性;在评价方面,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东西,降低了评价的标准
24.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25.探究模式(施瓦布)
26.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5原则:互补性原则;准备性要求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
原则;法规依据原则
27.课程专家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8.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直接经验
与间接经验;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分化与综合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29.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0.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
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1.学校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2.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33.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精神:教师作为教育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
新和积极的风范和精神;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业务素质:教师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34.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性认识和教育价值观念。
35.教师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
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36.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价值(教师爱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个人价值(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火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37.教师角色的构成: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
38.角色期望:社会群体成员对在社会系统中占有某一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方式的期待。教
师的角色期望包括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教师的自我期望
39.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40.专业精神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
范和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
41.专业知识的发展,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教师要努力扩大知识视野,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向,自觉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
42.专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包括与学生交往、实施课程、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教学等技能。
43.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44.人文主义教育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
目的观
45.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任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价值;
46.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47.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48.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食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49.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50.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51.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5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
两方面保持基本的平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5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
5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凯兴斯泰纳,孔德,迪尔凯姆,纳托尔普):主张教育目的应
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
55.教育方针: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56.教学咪表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
最基本的活动类型。
第四篇:商业银行学部分笔记
支付中介的作用:1使商业银行持续拥有比较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可以节约社会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投入。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
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
中介业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的其他服务。
信用创造:------商行利用可以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
衍生出更多存款,从而扩大社会货币供给量。
作用:a加速了资金的周转,b满足了经济发展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
要。
信用创造的限制条件:原始存款的规模和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
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
构,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
挥消费对生产的作用。
5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a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心b商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
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c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信
息中心 d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e成为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6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的原则:a竞争效率原则 b安全稳健原则 c 规模适度原则
7商行的组织形式:单一银行制 持股公司制 连锁银行制 分支银行制
8我国国有商行的管理层次:最高管理层----综合决策层
中级管理层---执行管理层
基层管理层—执行操作层
9国有商行的部门结构:a决策指挥机构 b信息调研机构 c业务经营机构 d综合管理机构e
检查监督机构
10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 董事会 董事会设的各个委员会,执行机构---总经理或行长 总经理领导下的各种业务部
门和职能部门
11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业务电子化 业务综合化、国际化 政府管制松化 风险管理强
化
12构建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银行的竞争 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使银行
保持适当的规模
13商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安全性 流动性 盈利性
14商行的经营环境: a宏观经济波动加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b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银
行竞争激烈 c 银行监管不断加强,促使银行改善内控机制银行监管的意义:a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发挥商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促进经
济健康发展b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c可以弥补银行
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缺点,防止“多米诺效应”
16改善银行内控机制的原则:有效性 全面性 及时性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
1商行资本的构成:股本:普通股和优先股
盈余:资本盈余和留存收益
债务资本:资本票据和债券
其他来源:储备金
2银行资本的功能: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公众信心
吸收意外亏损,恢复公众信心
购置银行服务所需的装备及设施
限制银行资产的无限膨胀
3商业银行资本金与一般企业资本金的区别:a资金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b资本仅在全部资产
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绝对数额相差很大 c固定资产的形成能力与其
资本的数量关联性不同。
4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核心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附属资本:贷款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五年
及五年以上的长期债券
5决定资本需要量的客观因素:a经济运行状况 b银行信誉的高低 c银行业务的规模和发展
速度d银行负债结构与资产质量
确定方法:单一比例法 综合分析法商业银行筹措资本的方式:从银行外部筹资和从银行内部筹资
银行外部筹资:发行普通股 发行优先股 发行资本票据债券
银行外部筹资:留存盈余
7资本的筹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所有权控制 红利政策 交易成本 市场状况 财务风险 8 巴塞尔协议将表内资产分为五类:0%10%20%50%100%风险权重的资产 9银行并购原因:追求规模发展(A便于满足、实现协议的规定B减少破坏性)
追求协同效应(A经营协同效应a产生规模经济b增强实力 c优势互补B
财务协同效应)
管理层利益驱动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管理
1银行负债的作用: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
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条件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银行负债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
负债是银行同社会各界连理的主要渠道
2商业银行负债的构成:从负债的内容看:各项存款(通知存款 协定存款)
各种借款(同业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回购协议)
其他负债(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金融债券)
按流动性标准来分:流动负债 应付债券 其他长期负债
3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的目标:保持存款的稳定性
降低存款的成本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的途径:降低利息成本率
降低营业成本率调整存款结构)
提高存款增长率
4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因素:宏观因素:政局的稳定及社会的安定与否 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资产种类的多少 利率政策及利率水平
微观因素:存款的种类 存款人的动机 存户数量的多少
存期长短服务质量的高低 存款机构的竞争等
5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的构成:利息成本 营业成本 资金成本 可用资金成本率 存款加权成本
率边际成本
6商业银行存款的定价: 目标利润定价法 边际成本定价法 市场渗透定价法 高层目标定价
法 价格表定价法
7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渠道:同业借款(同业拆借 转贴现 抵押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 再贷款)
回购协议
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
8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时应考虑的因素:借入资金的规模
借入资金的期限
借入资金的相对成本
借入资金的风险
借入资金的法规限制
第四章 现金资产业务
1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种类:库存现金:商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金和钞票(保持适度)在中央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即存款准
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存放同业存款
在途资金
2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核心: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适度流动性,既要保证现金资产能满
足正常的和非正常的现金支出需要,又要尽
量降低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以追求利润最
大化
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总量适度的原则 实时调节的原则 安全保障的原则 3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分为基础头寸和可用头寸
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头寸调度的原因:1头寸调度室银行扩大业务,增强实力的基
本手段
2是维护和提高银行信誉的保证
3避免和减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4是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
5商业银行头寸调度的主要渠道:同业拆借 短期证券回购及商业票据交易 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度通过中央银行的资金调度 出
售中长期证券 出售固定资产和贷款
6影响银行库存先金的因素:现金收支规律营业网点的多少 后勤保障的条件、与中央银
行发行库的距离、交通条件及发行库的规定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7影响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存款波动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其他因素
第八章;表外 业务
含义:①狭义: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②广义:商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
表外业务的类型:①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履约保证书,投标保证书,预付款保函,贷款
担保,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②承诺:不可撤销的承诺,可撤销的承诺。③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或有项目。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
表外业务发展及其原因:
①逃避资本管理,增加盈利来源②适应金融环境变化③转移和分散风险④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⑤银行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⑥科技进步推动
表外业务的工具:备有信用证,互换业务,金融期货和期权,资产证券化
表外业务的特点:灵活性大,规模庞大,交易集中,盈亏巨大,透明度差。
表外业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筹资风险,结算风险,运作风险,定价风险,经营风险,信息风险,流动性风险
表外业务管理:①建立有关表外业务管理的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双重审核制度。②改进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注重成本收益率,注重杠杆比率,注重流动性比例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①关系:都是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业务②联系: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都是收取手续费的;传统的中间业务都是表外业务,但表外业务不一定是中间业务,而且二者有一些重合;都是接受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活动。③区别:中间人身份不同(中间业务中如支付结算,信托等业务银行都是以交易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身份接受委托,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表外业务却在业务发展中可能发生银行中间人角色的移位,成为了交易双方的一方)业务风险不同(中间: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可使用的资金,虽然业务经营中也承担一定风险,但低于信用业务。表外:商行为获取收益而从事新兴的表外业务,如外汇,期货交易等,其风险超过一般信用业务。)发展时间长短不同(表外业务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与国际业务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而在我国通常被称为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大部分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伴而生的,长期存在的)
第九章银行的其他业务: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和信息咨询业务等,这些业务具有收入稳定,风险度较低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型功能。
(1)支付结算:是银行代客户清偿债权债务、收付款项的一种传统业务。
1、结算工具:汇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支票、本票
2、支付结算方式:①汇款:国内汇款、国外汇款②托收结算:国内托收结算(托收承付、委托收款)、国际托收结算③信用证结算④保函结算方式
3、意义:①加速资金周转,促进商品流通,提高资金运转效率。②节约现金,调节货币流通,节约社会流通费用③加速资金管理,提高票据意识,增强信用观念④巩固经济合同制和经济核算制⑤综合反映结算信息,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维护社会金融秩序和稳定等
(2)代理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政府、企业单位、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以及居民个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一些经双方议定的经济事务的业务。
1、种类:代理收付款业务、代理融通和代理行业务、保付代理业务、基金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其他代理业务
2、发展代理业务的意义:①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趋势②稳定社会经济秩序③促进单位个人行为规范化④促进银行发展:发挥银行资源优势、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开创服务收益渠道
(3)银行信用卡业务:
1、信用卡的产生:起源于美国,出现于二战后
2、信用卡的发展:a、分散作业走向联合经营b、服务功能趋向多元化c、信用卡技术不断更新d、市场不断扩大
3功能:结算功能、储蓄功能、汇兑功能、信贷功能
4、类型:a、借记卡、贷记卡、准贷记卡 b、磁卡、智能卡、激光卡c、金卡、普通卡 d、联名卡认同卡
(4)离岸金融业务:境内的非居民之间以外币进行的融资业务
1、发展背景:①理论基础—金融创新、金融全球一体化② 基本原理—生产、贸易,资本国际化③直接动力—技术进步
2、类型:①内外混合型:伦敦离岸金融市场、香港离岸金融市场②内外分离型:纽约离岸金融市场、新加坡离岸市场、东京离岸金融市场③避税港型:中美洲市场、中东市场
3、业务形式与特点:①存款形式—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存单②放款形式—同业短拆、中长期放款③创新形式—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④发行欧洲债券:特点—短期性、灵活性、兼容性
(5)咨询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业务经营的管理或发展需要的服务活动。
①评估类信息咨询:工程项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验证企业注册资金
②委托中介类信息咨询:技术贸易中介咨询、资信咨询、专项调查咨询、委托常年咨询顾问 ③综合信息类咨询以及投资银行业务:企业管理咨询、常年经济信息咨询、投资银行业务。第十一章资产负债管理策略①广义:指商业银行按某种策略进行资金配置,从而实现银行管理层确定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组合目标②狭义: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银行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银行的目标净利息差额。
1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的发展:①资产管理思想: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②负债管理思想:购买资金③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净利息正差额、正的资本净值
2、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资金分配方法、线性规划方法、融资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
3、融资缺口:由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差额表示
融资缺口模型应用中小银行—零缺口战略大型银行—准确预测,RSF组合,缺口调整
4、持续期:是固定收人金融工具现金流的加权平均时间
持续期缺口管理:通过对银行综合资产和负债持续期缺口进行调整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在利率波动中由总体资产负债配置不当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第五篇:电视节目策划(部分笔记)
第一章 电视策划概要
1.界定:从客观形态来说,中国电视经历了从节目建设阶段—栏目建设阶段—频道建设阶段的历程;从主体形态来看,中国电视经历了从以制作人--制片人—策划人的历程。中国电视正处于专业频道建设阶段,而其核心是策划人。
一个合格的电视策划人应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敏锐的判断力、较强的组织运作整合能力的人,应是对电视媒体的各个层次、环节拥有广泛知识积累,并能根据电视媒体运作规律乃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动善于灵活变通的人,应是具有开阔的视野、创造性思维的人;
2.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3.电视策划的意义: 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在未来电视发展进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电视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给实践以明确而有力的指导;另一方面也给电视避免大的决策失误、行为误区以及资源浪费等,提供了成功的保障。4.中国电视形成了对电视节目、电视栏目和电视频道的较为成熟的观念。从整体上看,可以表述为节目精品化、栏目个性化以及频道专业化观念的逐步确立和成熟的过程。
5.精品电视节目被概括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是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寓教于乐”的节目。6.电视精品节目的主要标志是:
⑴导向正确 ⑵思想性强 ⑶艺术水平高 ⑷富有民族特色 ⑸技术质量一流 ⑹社会效益好。7.精品的主要要求应包括以下要求:
⑴思想精深 ⑵艺术精湛 ⑶制作精良 ⑷社会效益好
8.栏目的个性化,就是指栏目拥有自己独特的传播内容、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9.中国电视业对于栏目的策划与设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认识体现在电视栏目策划与设计的八个环节中。⑴栏目的宗旨:是一个栏目的灵魂,是一个栏目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栏目的旗帜,是一个栏目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⑵栏目的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定位,二是对象的定位。⑶栏目的策划(人)栏目策划人应有两部分,一是跟栏目内容相关的专家,二是电视方面的专家。
⑷栏目的选题 有主题,成系列,是电视栏目常规节目生产、节目选题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⑸栏目的版式 栏目的版式或板块设计目前主要有三类:通版型、杂志型、大时段型。
⑹栏目的运作方式:从世界上看,大概有三种:一是编导核心制,二是制片人核心制,三是主持人核心制
⑺栏目的风格和样式 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内容上体现风格方式。二是从包装上体现风格样式。三是主持人的风格样式。四是从拍摄制作方面体现风格样式。
⑻栏目的活动与宣传 栏目策划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树立栏目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通过自己组织的特色活动来展开活动和宣传,二是栏目自身的纪念性活动,三是借助社会的特定纪念日来推出活动,进行栏目宣传,四是媒介合作。
10.频道专业化界定:专业化频道就是以特定专业性内容、面对特定服务对象所组成的频道。每一个频道有其非常鲜明风格和主打内容,形成统一性和独特性。主要包括:内容设计、品格定位、形象设计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信息大量过剩的背景下,电视机构越来越重视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和加工。无论是自然发生的新闻报道的策划活动,还是人为策划的新闻事件,策划的目的都在于实现对媒介新闻传播资源的最大发掘与最佳发配。这些资源包括新闻环境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和新闻受众资源。它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对新闻事实加工处理,并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
1.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要素的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3.分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和言论类新闻。
①消息类新闻节目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
②专题类新闻则是对新闻事实做详细的有深度的报道。
③言论类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从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是电视新闻的旗帜、灵魂。根据现实的节目形态,还可以加上电视新闻杂志和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两种类型。
4.新闻策划:至少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特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的策划。第二个含义是,其也包括一些由媒体主动策划、先前未曾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信息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二是人们对这种实际影响的认识。
新闻策划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新闻类消息节目的选题策划主要表现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两种节目形态中。
①系列报道,即对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现象的立体化、全方位报道,具有大规模、成系列的特点。
②连续报道即对具有相关性的新闻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追踪报道。5.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即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嘉宾策划、节目形式策划、编排与播出策划。
通行的电视新闻选题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求:新鲜性,时效性,典型性,独家性,可操作性。
独家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即电视新闻不仅要追求新鲜、时效和典型,还要独家。第二个层面含义是指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与众不同的。
6.在新闻专题节目中,采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节目内容的主体,而且是节目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本形态。
采访提问的技巧:①旁敲侧击 ②追根究底 ③变化话题 提问的忌讳:①忌有去无回 ②忌大而无当
③忌封闭式提问 ④提问忌讳带明显的倾向
7.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采访要求记者具备四种意识。①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既是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也是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
②无知意识: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
③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的事实和证据。
④现场意识:指的是现场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它通过采访揭示出来。
8.嘉宾策划 嘉宾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以专家、名流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人士;另一类是以新闻事件当事人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是中下层人士。
9.嘉宾承担的功能有三个:
①可以对新闻现场第一时间获取的新闻事实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化新闻节目的内涵;
②可以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嘉宾精彩的分析也能够成为新闻信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③能够帮助控制节目进程。
10.嘉宾策划主要应该遵循几条原则
⑴知情原则——嘉宾策划的一个根本原则 ⑵对应原则
⑶权威原则——邀请的嘉宾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权威
编辑的基本意识:①全局意识 ②责任意识 ③平衡意识
④栏目意识 ⑤人本意识 ⑥评论意识
11.编排技巧:重点突出、形成段落、设置兴趣点、掌握节奏
重点突出:同题集中,同类集中,稿件的配合,编排要点,重点鲜明,层次清晰,转接巧妙。
12.总体来说,新闻节目的编排从新闻价值到收视心理、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需要明确如下几个原则 ⑴重要性原则 ⑵贴近性原则 ⑶同类原则 ⑷间隔原则
1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含义及分类 我们所说的“直播”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相对于“录播”而言的一种播出方式。
第二层含义:现场的声音、图像与事件或活动的进程同步播出形式 第三层含义:将新闻现场发生的新闻事件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一种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的方式。
14.电视现场直播策划,即在预知新闻事件即将发生时,在充分认识、预测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基础上,以受众的心里需求为依据,以同步报道播出新闻现场及相关背景材料的有机整合为内容,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为目的,对报道方式、人员组织、设备调度、摄制播出等诸多环节等进行系统筹划精心准备的过程; 是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最大可能地发挥报道者的能动性对现场新闻事实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
15.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策划的题材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仪式性新闻直播报道,一类是事件性新闻直播报道。相同点:
①首先都有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发生,这是确定报道的前提。②其次,每一类题材都有引人入胜的视觉表现过程和牵动人心的兴奋点,这是确定用“直播”这种叙述方式的必要条件。它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意义重大,这是保证直播报道收视率的必要条件。③另外,它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意义重大是保证直播报道收视率的必要条件。
16.具体来说两类直播题材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⑴直播原因不同 ⑵直播流程不同 ⑶直播功能不同 ⑷直播表达方式不同
17.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点
⑴事件进程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 ⑵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创作过程 18.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策划要点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现场感的充分再现 ②为动态信息预留空间 ③电视纪实手段的充分运用 ④重视对现场细节的捕捉 ⑤直播内容的主题设计 ⑥多种手段的组合报道形式 ⑦直播过程中悬念的设置
第三章 电视谈话节目策划
电视谈话节目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创办为标志 1.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广义上是指所有以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形式,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
狭义的电视谈话节目限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谈话现场,支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进行群言式多的讨论。狭义的电视谈话节目节目可以定义为: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个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2.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⑴按照谈话题材分 ①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 ②社会话题类谈话节目 ③娱乐谈话类节目 ④专题类谈话节目 ⑤生活情感类谈话节目 ⑵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①辩论式 ②群言讨论式 ③个案类叙述式 ⑶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①有现场观众参与 ②无现场观众参与 谈话节目特点:即兴、双向、互动 3.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意义 ⑴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必要性 ⑵建立策划的运作机制
从电视谈话节目制作的普遍规律看,谈话节目的策划有这样几个必要环节
① 树立整体策划意识和观念
具备整体策划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策划应是一个栏目的整体行为,而不仅仅是单个编导的具体操作。B、策划应是对节目的整体综合考虑,还应注意对主持人角色的把握。C、策划应是整个栏目运作当中的固定、标准的流程,而非单个节目偶然之选。
②建立专门的策划团队:
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人团队组建分两类:
①是在栏目内组建专门的策划人队伍,又被称之为“内脑”。
②是从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策划人员,形成相对固定的策划工作机制。这些兼职策划人员主要来自高校的学者,长期从事某类研究的资深专家或具体的从业者,又被称为节目的“外脑”。这类人员又分为两种,A、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社会、文化学者专家。他们更多从国家政策、体制、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历史意义去把握节目的方向。B、是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和专家,他们从不同专业领域为相应的话题提供专业知识背景和解读,从相对中观的层面为节目提供智力支持。4.选题的策划:好的选题,将会激发现场观众和嘉宾的谈话兴趣,创造出热烈的谈话氛围。而一个成熟的谈话节目应该建立起较为严格的选题遴选机制、策划机制、应急机制和储备机制。5.选题的策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确定选题 ㈡策划人员调研
㈢确定话题的价值趋向和谈话脉络
在专职策划对选题调研形成策划方案后,一般要召开一次或几次策划讨论会,参与会议的人员包括制片人、策划、编导等主创人员,也可以邀请“外脑”来参与讨论。
在正式的策划会上,需要对几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讨论:
⑴确定话题的价值,话题能谈到什么程度。
⑵确定话题的角度,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谈话栏目会选择不同的谈话角度。
⑶发挥策划的能动性,通过整合不同的题材,提升话题的价值和内涵,使其具有独特性并能引起大多数人讨论的兴趣。
⑷对于个案性题材,应该考虑这样的题材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积极意义,而不是太个性化或太极端的例子,否则话题会引起负面效果。⑸确定谈话的基本思路和走向,遵循“大方向,小变化”的原则。6.嘉宾的选择:嘉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话题关系密切的当事人,二是在某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的专家。⑴选择嘉宾的原则:嘉宾是现场的主角,应该具备的素质: ①嘉宾首先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个案式的人物能够具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愿望和热情,能够具有接受公众对其进行评判的心理。
③专家的观点应该独到真实,而非人云亦云。⑵与嘉宾的沟通
⑶沟通中的一次性原则 ⑷尊重嘉宾的知情权 ⑸掌握嘉宾观点的平衡
7.观众的选择:选择观众的途径大致有三种: 第一,通过观众来信、来电、发电邮自荐参加。第二,通过外联人员组织观众。
第三,把对观众的选择委托专门的公司。
8.现场谈话的设计:策划案本除了到场的嘉宾名单,主要还要包括:谈话路径,谈话现场的设计,音乐资料,录像资料,到场嘉宾的简历或故事,嘉宾的主要观点。
㈠谈话路径:策划人员可以形成现场谈话的基本路径包括以下: ⑴主持人的开场语的设计
①开场语要简洁 开场语风趣幽默,并很快进入主题。②谈话的基本结构和谈话进程 ③主要的兴趣点或具体的故事 ④结语
㈡谈话现场的设计:⑴形式上的安排 ⑵道具的使用 ⑶悬念的设置 ㈢影像资料的运用 资料片引入方式:⑴为现场话题补充信息⑵对未到现场的嘉宾的访谈 ㈣背景介绍
㈤策划案本的要求
① 策划案本应该建立在严格调研、对事实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② 不同节目策划案本也应相对灵活,根据主持人或话题进行调整。③ 对一些不可控因素较多的情况,策划案本也应有多个应变方案。
第四章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策划
综艺指的是内容层次,而娱乐则更多的指向功能层次 1.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运用各种电视化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以及相关可提供娱乐的内容进行二度加工与创作,并以晚会、栏目或活动的方式予以屏幕化表现的节目形态。这一界定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节目宗旨。第二,节目对象。第三,节目手段。第四,节目内容。第五,节目样式。视听语言:利用试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2.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分类 ㈠按播出样式分
⑴电视综艺娱乐栏目:栏目是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存在的主要形式。在栏目的范畴下,还派生出以下几种形式 ①特别节目 ②系列节目 ③电视活动 ⑵电视综艺晚会 ㈡按节目要素分
⑴娱乐资讯类 ⑵娱乐谈话类 ⑶综艺表演类 ⑷游戏娱乐类 ⑸益智竞技类 ⑹“真人秀”娱乐类 ⑺泛娱乐类节目 3.电视综艺娱乐栏目设计
从无到有地设计一个电视综艺娱乐栏目,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模式,板块,元素。㈠模式(版式)
模式在本义上,是一种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成功的节目模式,既遵循着既定模式的内在规定性,又随时调整模式的内在因素,以适应外在的新变化。海外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⑴欧美模式:所谓“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一般都是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性的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如《幸运52》的节目模式直接来源于英国知名节目GobingGo;而《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走进香格里拉》、《重走长征路》与美国的真实电视类节目《生存者》(Survivor)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超级女声》的创意与各种规则与《美国偶像》的模式相差无几;《城市之间》是法国《城市之间》的中国版。⑵日本模式 ⑶港台模式 ㈡单元
一个由理念主导的节目模式,在具体操作上由多个单元组成,根据节目结构的不同,可以称之为板块或环节。根据板块构成及板块之间的关系不同,栏目的整体结构也大不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⑴拼盘型 ⑵层递型 ⑶混合型
㈢元素: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娱乐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表演元素 ⑵游戏元素 ⑶益智元素 ⑷博彩元素 ⑸竞技元素 ⑹速配元素 ⑺纪实元素 ⑻脱口秀 ⑼真人秀 4.电视综艺娱乐栏目改版
“动态与常态”的改版是众多综艺娱乐栏目保持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改版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调整板块
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打造强势板块;撤换弱势板块;改造中庸板块。㈡改进环节 :改版策划的重点在于优化细节、改进过程。细节是最体现前期策划的精心程度与功力的。其表现在环节的标识、镜头的表现、主持人的语言、嘉宾的体态、观众的神情、选手的瞬间反应的等。
㈢增加元素/手段
在栏目的改版中,增加娱乐元素与手段是常用的一个方法。5.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特别策划
(1)主题策划:节目主题化,作为一种有效的策划手段,成为近几年栏目策划的一种新潮流。所谓主题策划,是在栏目的既定模式下,以主题的方式将栏目的各个板块、环节统一成一个整体。
主题策划的关键在于确定主题,并将主题贯穿与节目运作的各个环节。其优势在于能够消除栏目的收视疲劳,增加观众的收视兴趣。(2)特别策划:是指狭义,特指为制作特别节目而展开的策划工作。特别节目成为应付电视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节目是栏目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等策划并推出的节目或者电视活动。
(3)系列策划:系列策划的理论基础在于模式的可复制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降低节目模式的原创成本,二是选题重复的嫌疑,三是有利于形成收视的积累效应,巩固观众对栏目的忠诚度。6.电视综艺晚会策划
㈠电视综艺晚会:特点与分类 ⑴电视综艺晚会的特点
定义:电视综艺晚会是指在舞台空间演出并由电视传播的、为取得某种广大的社会影响而举办的综合性文艺节目。自身特点非常明显: ①是观演空间较大,可容纳较多演员与观众,现场效果追求观演互动;②是艺术门类众多,以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文艺表演为主,同时包括魔术、杂技等其他形式的表演,综合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⑵电视综艺晚会的分类
①按播出形态划分,可分为直播型晚会与录播型晚会; ②按主题服务分类,主题晚会与娱乐晚会。③按照晚会的播出形式作为分类标准,划分为两大类型:栏目型晚会与节目型晚会。栏目型晚会是以晚会形式呈现的综艺栏目;节目型晚会,是指在非固定时间以独立单一的晚会形式呈现的晚会类节目。㈡电视晚会创意策划:电视晚会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唯一性”,即一次性投入、一次性播出。创意策划是一个系列策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晚会的主题策划,二是晚会的定位策划。主题即一台晚会的灵魂,是晚会所要表达的主观意愿和主题思想,而定位是根据晚会的主题对晚会样式、风格所提出的总体要求。
⑴主题策划 主题的提炼与归纳有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要鲜明。第二,有内涵。
根据这两个基本要求,主题策划的思路可以从几个方向展开。①捕捉社会潮流与热点,提炼具有一定高度和前瞻性的主题。②掌握节日、假日与主题日的特点,提炼与时俱进的新鲜主题。③把握主办方的目的与意愿,提炼适合电视表现的主题。
⑵定位策划:定位策划是紧紧围绕晚会的主题,对晚会的节目内容、呈现形式、现场气氛、格调风格等进行确定和设计,归纳起来,晚会的定位策划应内容定位和形式定位两个方面。
①内容定位 所谓内容定位指对晚会节目创作的指导原则、品位格调及其价值取向的设计。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是晚会走向成功的保证。
第一,树立精品意识 第二,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第四,处理好艺术与时代的关系。②形式定位:是指晚会呈现形式及其技术表现的策划与设计。新颖的形式与富于技术含量形式设计是晚会创意策划中的关键。第一,运用高科技带动形式创新。第二,提高现场效果,保证屏幕效果。㈢电视晚会节目策划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晚会节目方案策划,二是晚会行进方案策划。⑴晚会节目方案策划
①坚持精品化 ②加强贴近性 ③提升仪式性 ⑵晚会行进方案策划 ① 突破模式化 ②设计高潮点 ③尝试新结构 ④用活主持人
第七章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
1.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内涵与外延:
(1)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定义:指的是以专业化频道的整体定位为基础,以栏目的内容、样式、对象等为依据,以观众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参照,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当下形象设计和未来形象规划的一种活动。
(2)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策划的关系:其属于电视策划当中的一部分,它与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媒体整体形象策划等共同构成电视策划的外延。同时,它又与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媒体形象策划多重交叉,密不可分。
(3)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动态过程要求:既要为当下的节目寻找出最合适的主持形象,又要为主持人未来的形象走势制定规划;它既要考虑主持人的自身条件和基本素质,又要在形象包装、宣传推广以及营销策划方面进行设计。
2.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基本原则:
①统一性原则:指的是与栏目定位的统一。②契合性原则:指的是要与观众可能的审美期待契合。③协调性原则:指的是要与主持人本身的基本条件相协调。
④有效性原则:指的是要与策划的最终目标相吻合以达到预期效果。⑤贴近性原则:指的是要与主持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贴近。3.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目标::打造具有品牌意义的主持人。其目标就是考虑品牌当下的经济效益,又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准备,并注重主持人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打造情况下,使主持人成为栏目的标志、频道的象征、乃至整个电视台的形象,成为具有品牌效益的名主持人,以实现频道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与完善。这是构建品牌栏目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目标。4.策划人必须充分了解受众对主持人可能的审美期待,充分了解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相对位置。策划人应考虑的是: ①主持人的外在形象与栏目的契合 ②主持人言语表达方式与栏目的契合 ③主持人个性气质与栏目的契合 ④主持人文化内涵与栏目的契合 5.根据主持人综合素质分类
①记者评论员型:即新闻节目主持人 ② 专家型主持人。
③演艺型的主持人
6.节目主持人选拔共同标准:
①个人形象上,具有健康向上的个人气质和积极质朴的创作热情 ②社会形象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以及服务大众的服务意识。
③角色把握上,做到媒体角色和个人角色以及社会角色的协调统一 ④噪音条件上 声音有适当的磁性,清脆有共咛,并且没有明显缺点 ⑤语言功力上,包括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鉴赏力等内在较强能力。
⑥主持技巧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沟通能力,以及敏捷机智的应变能力。
⑦工作态度上,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第八章 电视策划与节目创新(略)
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联系与区别:
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区别: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或是社会上制作电视节目的机构为播出、交换和销售而制作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和欣赏的视听作品,它是电视台播出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基本单位,也是电视台播出的具体项目和单元。
按照《广播电视辞典》的解释,电视节目指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目系统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
联系:电视栏目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把一些或一组题材内容、内容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小节目纳入一个定期、定时长的时段中播出,并借这一定期、定时长播出的时段冠以名称,这一冠名播出时段的节目我们习惯称之为栏目。
栏目体现了一种板块化的组织方式,是电视制作和播出中的基本衡量单位之一。从宏观上说,电视栏目是电视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看,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编排的基本单元。
从本质上讲,电视栏目是一种电视节目的编辑形式或称为电视节目的包装形式,是一种编辑排版的形式。
电视栏目之所以成为目前电视播出最主要的内容单元,其成因是电视 媒介为了“锁定”观众而采取的市场策略,是受众需求和媒介竞争的结果。在当前电视行业的节目生产、市场运营和教学科研中,“电视节目”、“电视栏目”在概念和现实应用上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很多时候又难分彼此。
刘文龙
201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