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原因(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4: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第一篇: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因而在遭到其他民族反抗时,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规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魏书·食货志》)。另外北魏初期因长期征占,官吏无固定薪水,只靠战利品来作为奖励,逐渐统一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而大量贪污与残酷搜括,政府也常向农民调发额外的绢、帛、粮食等。农民所受的惨重剥削使阶级矛盾大大激化,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个政权被推翻,总是基于民族矛盾或阶级矛盾的激化。孝文帝改革之所以会大刀阔斧、义无反顾甚至以强制性手段来进行,如果不是出于严峻的形势,会如此吗?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又有哪种形势会比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激化更为严峻呢?

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流徙,田地荒芜,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另外,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又极为困难。军事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已有五十多年,但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刘宋时期又曾北伐北魏,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使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不仅如此,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也使一些有远见的君臣丝毫不敢懈怠。再从政治上看,北魏已建国一百多年,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和委任汉族地主为地方官吏的宗主督护制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迫使统治者必须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消除彼此的民族界限。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三、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他们能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出较客观的判断并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这与他们自身具备的超出同时期一般人的素质有关。据史书记载,孝文帝是一个能体察民心、关注民情、注意减轻对百姓剥削的帝王,这种个性品质与百姓的悲惨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促成其改革的决心。

不仅如此,孝文帝还是一个熟知汉文化并通晓汉族发展史的少数民族帝王“《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魏书·高祖记》),这种孜孜不倦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养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因此萌发了仿效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南朝的念头;谦虚而务实的秉性,更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可以说,孝文帝对汉族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了解和对本民族落后性的深切感悟,成为其改革的主观原因。

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各民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异常频繁,混居趋势十分明显,提供了各族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且各族人民在共同反抗鲜卑贵族残暴统治的斗争中加强了团结,也加深了了解,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巩固“混一戌华”大业,采取了“分土定居,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土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清楚地意识到顺应民族融合潮流,既能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汉族(尤其是汉族地主)的支持,减轻改革的阻力,又能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封建化进程,从而更有效地巩固统治,所以他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

第二篇:孝文帝改革教案

孝文帝改革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均田制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作用:①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②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

①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不许官吏自筹。凡贪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俸禄制度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

②任期考核制: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一次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意义: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4)493年,迁都洛阳----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

原因:①政治上平城故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②经济上平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④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禁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定姓族;禁鲜卑 族同姓通婚,与汉族通婚;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影响: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新都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3)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5、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6、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黄史·总叙》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你对这些观点有何看法?

模仿电视剧:《某某微服私访记》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特使,到下面微服私访,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回来后准备上朝如实禀报。1.2.3.4.5.6.7.8.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鲜卑贵族巧取豪夺,人民赋役繁重

长期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宗主督护制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平城地处塞北,农业生产条件差

语言隔阂、服装、姓氏等民族差异

(二)分组讨论、合作解疑

改革内容

经济:均田制

政治:三长制、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风俗习惯:迁都洛阳、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三)感悟历史: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五)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

(六)各抒己见:其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其二:改革学到了汉人的繁琐腐朽,而丢掉了勇武质朴。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七)升华探究:

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进行小调查,看一看我们汉族的生活习俗上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服饰、饮食、艺术 ----)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

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第三篇: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一(二)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孝文帝改革》报告

本学期,我们围绕“孝文帝改革”这一课题,通过查阅相关典籍展开了研究。并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孝文帝改革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

一、孝文帝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二、孝文帝改革的正面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其正面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孝文帝改革的负面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影响较大的一次改革。然而,经过改革国力达到鼎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分崩离析。对此,历来论者甚众,其说纷纭。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孝文帝在改革中迁都洛阳,移植门阀制度以及定姓族等措施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与北魏政权的瓦解乃至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迁都洛阳的负面影响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当时就已显现出其危害性,并在以后的年代中不断予以显现,最终导致了北魏国势的衰危。

1、迁都导致了统制集团的分裂

南迁洛阳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前奏。孝文帝为了实现“华夏正统”的至尊地位,不顾鲜卑旧贵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想法设法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但迁都洛阳对于世世代代居住于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这意味着拓跋氏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游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而使经济生产农业化;同时,还意味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求改革。这样一个从行动到观念都要为之一变的迁都举动,所遇到的阻力是难免的。恰恰这种阻力来自拓跋内部,这就意味着其民族凝聚力的丧失。早在迁都之前,于烈就有“乐迁之与恋旧,惟中半耳”的估计。虽然仅仅是一种估计,但也反映了有相当多的反对者。“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就连孝文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因此,迁都只能以托名“南征”掩人耳目的方式进行。即使这样,当消息传到平城后,拓跋贵族仍“莫不惊骇”。太和十九年(495),“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了北方”的元恂,借孝文帝出游嵩山之机,召集牧马,轻骑奔代,意欲“跨距恒朔”,公开反对迁都。为绝后患,孝文帝将太子元恂废为庶人,旋即毒死。然而紧接着又爆发了以穆泰,陆睿为首的保守贵族的叛乱。正所谓“代乡旧族,同恶者多”。代乡旧族历来是北魏政府的领导核心,北魏前期之所以取得“文治武功”的成就,关键在于有一个“团结,积极进取”的代乡旧族。到迁都后二十年,反对者依然存在,迫使孝明帝元诩不得不做出让步:“北京根旧,帝业所基,南迁二纪,犹有留住,怀本乐故,不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任停,安堵永业”。这样拓跋族明显的分裂为迁洛和留居两大集团。

再加之在迁都后,孝文帝随即推行汉化政策,给南迁鲜卑贵族种种特权,抬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而代北贵族则被排斥于门阀姓族之外,成为庶姓,受到贬抑。如史所载:“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从而引起了留居的代北集团的极大不满,导致南北两大集团隔阂加深,为北魏的统治埋下隐患。

2、忽视了迁都的巨大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孝文帝迁都洛阳,对鲜卑各阶层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下层民众破坏尤烈,“资产罄于迁移,牛畜毙于撵运”,“富者犹损太半,贫者可以意知”,“事农者未积二年之储,筑室者才有数间之屋”。因此,代迁之民刚到洛阳之初,绝大多数民众,“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生活十分贫困。

而迁都洛阳后,随着拓拔鲜卑封建化的加深,进入北魏上层的汉族大姓和逐渐汉化的鲜卑贵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他们进一步加快聚敛财富的速度,生活日趋奢靡腐化。有史料记载,河间王元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臵玉井金罐,以五色襘为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足以可见当时元琛的生活极为奢华。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当上流社会“竞相矜夸,逐成侈俗。车服第宅,奢僭无限;丧葬婚娶,为费实多;富贵之家,童妾核服;工伤之族,玉食锦衣”之时,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则是“农夫食糟糠,蚕妇乏短褐”。在北魏上流社会普遍纵欲的所谓“繁荣”的假象之下则是广大民众的极度贫困。

就洛阳时代北魏普通民众的生活而言,仅在宣武帝元恪太和二十三年、景明元年、三年、始平五年、永平三年、四年、延昌元年、二年、三年等就因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百姓饥弊”,“民饥饿死者数万口”,“频年饥俭,百姓窘弊”。当到孝明帝元诩孝昌初年(公元525年)出现“北镇饥民二十余万”之时,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六镇饥乱”就会像暴风雨一样来临。此时,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拉大到再也无法调控的地步,北魏政权面临的只有**与分裂。

(二)、移植门阀制度,引发社会矛盾。

北魏前期的用人路线是“任人唯贤”,但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确定了门阀序列后,孝文帝的用人便基本上变为“先尽门第”了。从此,北魏上至中央,下至郡县都严格按照门第高低作为选官标准。北魏官场,清浊分流。凡入鲜卑八姓(即穆、陆、贺、刘、楼、于、稽、尉),汉族四姓(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者,只能做正员郎以上的清官,均不得授以低官和浊官。而寒门士人、鲜卑武人和代迁之人只能充任低官和浊官。官分清流,不得逾越。如史所载,显宗上言曰:“进贤求才,百王之所先也。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贤良方正之称。今之州郡贡察,徒有秀、孝之名;而无秀、孝之实。而朝廷但检其门望,不复弹坐。”韩显宗的上言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前代取士”,把士的才能,德行放在首位;第二,今之取士,首先看重的是其门第,郡望。由此可见,孝文帝所实行的这种门阀制度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确认汉族士族地主和鲜卑贵族在北魏社会上的特殊地位,赋予他们种种特权,并使之制度化。此项改革是在“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本没有触及胡汉贵族的政治特权,相反使汉人与代迁之人的社会地位受到贬抑和压制,从而激化统治矛盾。

1、门阀制引起了北魏寒人的不满 当时寒人的地位已经上升,而太和十九年孝文帝颁布门阀序列后,将寒人排除在门阀之外,势必引起寒人与门阀的矛盾。如“家世寒微,少孤贫”的李彪,以其才学与梗直深为孝文帝信重,但由于他出身寒门,而被士族出身的饿官吏所看轻。大中正宋牟“与高祖私议,优以寒地殊不欲微相优假”。在如士族出身的李冲,虽然曾将李彪“荐于魏主”,但当孝文帝“车驾南征”,命“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等参理留合事”时,李冲上表奏道:“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与行舛,是已非人,专恣无忌,尊身忽物,安己凌上……听其言同振古忠恕之行,校其行是天下佞暴之贼。”尽管孝文帝曾称赞李彪“吾之有李彪生,犹有之汉汲黯”,但出于维护统治,缓和双方矛盾的需要,孝文帝不得已将李彪革职归乡。

李彪曾为其子李志求官于吏部郭祚“祚仍以旧策处之”。这引起了李彪对门阀制的不满。“深用忿怨,形于言色”。李彪为御史中尉时,“性又刚直,遂多劾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豪右屏气”既说明李彪为官刚直,又说明豪右痛恨李彪。这些屏气的豪右不一定都是违法乱纪者,其中必然隐含着门阀制与事实上寒人地位提高的矛盾。寒人地位提高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孝文帝定姓族前后曾有许多寒人提任大中正。王仲兴“起自细微,至殿中书……为雍洲大中正”寇猛“自以上谷寇氏,得补燕洲大中正。” “虽起细微”的茹皓为肆洲大中正,赵怡为荆洲大中正,“本出寒微”的侯刚为恒洲大中正。这些说明孝文帝定姓族前后,寒人的地位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门阀制的推行,使当时社会地位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寒人受到贬抑与排斥,引起寒人的不满与积怨,激化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2、门阀制造成了新鲜卑门阀与代北贵族及“代来之人”的矛盾 门阀制实行后北魏南部形成了一批新鲜卑门阀贵族,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大为提高。而代北鲜卑贵族则不同,在定姓族之后,他们成为门阀之外的庶姓,如史料所载: “正始二年(公元505年)秋……(于)忠与吏部尚书元晕,度之尚书元匡,河南尹元长等推定代方姓族。” “世宗世,代人犹以姓族辞讼,又使尚书于忠,尚书元匡,侍中穆绍,尚书元长等量定之。”从“犹以姓族辞讼”可看出孝文帝定姓族之始便引起了代人的“姓族辞讼”,而延续到世宗宣武帝乃至肃宗孝明帝世。那么“代来之人”的境况有如何内容?肃宗孝明帝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为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者百余人。又欲杜之,因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传诏,来安抚“起逆”之人,却遭致“牧守子孙”强烈反对。这些门阀士族不允许代来之人挤进他们的行列,千方百计压制他们,可见双方矛盾斗争相当激烈。

3、门阀制度造成北镇军人与新鲜卑门阀的矛盾。

门阀制实行后,北镇军人的社会地位大为降低,这是孝文帝定姓族时始料不及的。如史料所言:“边竖沟逆,以成纷便,其所由来,非一朝也。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煎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乃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士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也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侯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径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成投彼有北,以御魑魅,多复逃胡乡。乃峻边兵之格,镇入浮游之外,皆听流兵捉之。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这里讲的“房分”并不是孝文帝迁洛后军队分为两部分,是指原本为一个姓的人,有的边镇为军人,有的在京城为官。由此可看出,北镇军人在孝文帝实行门阀制之前带有贵族性,地位很高,他们“不但不废仁宦”,还享受“复除”待遇。但是孝文帝实行门阀制以后,北镇军人被冷落,终于导致严重后果,士兵待遇低下,“士兵役苦,心部忘乱。”由于北镇军人不甘沦落,起而造反,引发了魏末六镇之乱,促使北魏发生分裂,走向衰亡。

(三)、定姓族,造成贵族的腐化。

孝文帝大定姓族,使得这些新士族分子从根本上并不能一时适应。让这些迅速汉化,士族化的,缺乏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面前,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臵。他们并没有用一些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去充实自己,精神上的空虚使他们在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迷失了自我。他们缺乏“居安思危”的政治修养,最高统治者也没有进行道德方面的训诫。于是,整个贵族阶层迅速堕落下去,附庸风雅,模仿汉族名士的生活作风,但由于缺乏辨别力,他们只能模仿那些外在的形式。所有这些,不仅消磨了他们的进取心,更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孝文帝在位时,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声势和威望,尚能控制整个局面。但到了他的继任者手里,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奢斗富,贪污腐化之风愈演愈烈。

1、生活上的腐化

到了北魏后期,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权贵们飞速的腐化,王公贵族竞奢比富,极力聚敛。史载:“时魏宗室权幸之臣,竞为豪侈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童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值钱数万。”而河南王元琛曾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稚头狐掖,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他总想跟元雍竞富,他的十余匹骏马,食槽用银子打造窗户上装饰着玉风铃,金龙旗。宴会用的酒器由水晶钟,玛瑙碗,赤玉卮,他向诸王展示自己的府库,金钱,绢布不可胜计。还跟章武王元融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元融一向以富贵自负,见元琛珍宝多余自己,“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臣人,三日不起,”对人说“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元融的心态很具有代表性。他们把生活的奢靡程度,拥有宝货的多少看作是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些鲜卑贵族已忘记一切社会责任与使命,惟一记挂的是毫无廉耻的积聚财富。胡太后把他们带到绢库“任意自取”,富贵之极的尚书令李崇和章武王元融竟因“负绢过重,颠仆于地,崇伤腰,融损足”。太后看着生气,夺下绢,让他们空手而出,成为时人的笑柄。

2、贪污成风,吏治腐败。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北魏后期的各族官吏无不凭借手中的权利想方设法捞钱,大肆贪污。当然此前也有贪官,但北魏政权 尚能制裁,有时甚至十分严厉,特别是太和八年普给百官俸禄后,严惩贪官,这一年就处死40人。但此后皇权中衰,幸臣茹皓和外戚高肇等先后用事,宗室内难不已,吏治渐坏。失踪之后朝廷竟公开卖官,如元晖为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此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受职各有差”。由于吏部以卖官为务,故被人称为“市曹”,像官吏市场做买卖一样。而卖官是政治腐败中后果最恶略的一项,那些花钱卖官的人,当官之后巧取豪夺,想法设法的聚敛财富,根本不会考虑如何治国安邦。卖官成风必然贪污成风,形成官场的普遍腐败。如郑云贿赂大宦官刘腾得为安州刺史时,立刻向前任封回打听行情。史载:“除书但出,暮往诣回,坐未定,谓回日:“我为安州,卿知之否?彼上治生,何事为便?””,所谓“治生”就是经营生财的产业。但是官吏贪污成风,如元琛为定州刺史“多所受纳,贪婪之极”。后又贿赂宦官刘腾,得为秦州刺史,“在州聚敛”,“求语无厌,百姓患害,有甚虎狼”。又如宗室元诞为齐州刺史,在州贪暴,大为人患,牛马骡驴,无不逼夺。有人议其贪污,他却说:“齐州七万户,吾至来,一家未得三十钱,何得言贪?”贪污竟有指标和理由,可见当时吏治腐败到何种程度!

3、道德沦丧,能力下降。

北魏的贵族官僚既用心聚敛,耽于享乐,普遍道德沦丧,鄙薄世务,他们从来不想什么经天纬地之业,安邦治国之举,逐渐丧失了治国领军的能力。北魏后期既无明主,有却贤臣当权的多是昏愦,贪吝之徒,世宗无恪“从容不断”,“政纲不张”,幸臣茹浩和外戚高肇先后用事。其后女主掌权,奸佞得势,“政治颇亏”。执政的宗室王也多贪残不法,软弱无能。如孝文帝的六弟咸阳王元禧“受遗辅政,为宰辅之首,从容推委,无所是非,而潜受贿赂,阳为威惠者,禧特甚 ”元雍“识怀短浅,有无学业,虽位居朝首,不为时情所推。既无尊亲,地当宰辅,自熙平以后,朝政褫落,不能守匡弼,唯唯而已”。元叉“才术空浅,终无远致”。执政后,“政事怠惰,纲纪不举,时镇守宰,多非其人,于是天下遂乱矣”。在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怂恿下,在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腐蚀下,他们从精神状态到身体素质都衰退了,沉浸在奢侈纵欲的小天地里,丧失了建功立业的热情。加上迁都洛阳以后,鲜卑上层渐染中原风土,轻视武人尤其是孝文帝定姓族,移植门阀制度,板官命爵,这些只顾及南迁的那一部分,没有考虑到边镇人士,他们背着军籍,就不能当官,“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涂所隔。”留镇兵将以望生怨,由怨生愤。社会不公的问题不能解决,在公元523年激发起一场有许多镇将参加的六镇起兵,这把火丢在北魏末年普遍贪污致使百姓贫困,民怨沸腾的干柴上,骤然全国大乱,在为经济利益上一味向贪官倾斜的改革的失误,北魏付出了加速崩溃的代价。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是一场规模浩大,比较全面的改革运动。然而,后来的历史却表明孝文帝改革遗留下了许多历史问题。作为当时一个较为落后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为了统治政权,抛却狭隘的民族偏见,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其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移植门阀制度和定姓族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造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集团分裂、官僚贵族腐化奢靡、统治危机日益加剧、勇武善战,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断削弱,最终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瓦解和灭亡。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历史上任何一个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不加扬弃,一定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摄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精神引导与道德训诫,惟其如此,方可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第四篇:北魏孝文帝改革 讲稿

导入: 同学们,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她是近期的热播电视剧《锦绣未央》的女主角李未央,未央的人物原型是北魏的冯太后。历史上真实的冯太后,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后代,并引发了北魏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改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板书: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课:

好,我们来看这节课的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这节课,我们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一.北魏在哪里? 二.孝文帝是谁?

三.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一.北魏在哪里?

师:首先,第一个问题:北魏在哪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一些关键词。(停顿)生:游牧在阴山地区。在北方。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北魏政权地图。此时,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了北方,就位于黄河流域一带。

二.孝文帝是谁?

师:那么,北魏孝文帝又是何许人也? 生:拓跋宏。

师:好像我们同学之中都没有姓拓跋,这是个什么姓氏呢? 生:少数民族(鲜卑族)

出示PPT:北魏孝文帝,名拓跋宏,鲜卑人。北魏第6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师:那么,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请同学们看到87页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请你思考,孝文帝面临的困难会有哪些?(停顿)

生:语言不通;制度落后;有民族矛盾等等。

困难:困难:语言不通;制度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师:非常好。针对这些困难,同学们能为孝文帝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生:改革;向汉族学习等等。

师: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

从教材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五条政策,迁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这五条,说到底孝文帝都在做一件事情——向汉族学习。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一场汉化改革。【2.措施】

(1)迁都洛阳。

师:首先,迁都洛阳。请看平城和洛阳的对比图,回答为什么要迁都?

生:第一,迁到南方,更好地管理南边的人民;第二,迁到洛阳,因为这里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汉族人民聚集更多。(2)说汉语。生:读史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师:从老师这些圈出来的词语中(“不得”、“断”、“立即”)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来呢?——孝文帝改革的决心之大。那,孝文帝要求人民说汉语,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立即改说汉语呢?——可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孝文帝的政策也是不一样的,这能够体现——改革政策的灵活性。(3)穿汉服。

师:孝文帝做表率,穿上了汉服。(4)改汉姓。

师: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之后呢?是为元宏。(5)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师:这一条政策有什么好处?(更方便学习汉族文化)有什么局限?(仅限于贵族,反映了当时森严的等级界限。)

3、作用

过渡: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材料。生:读史料。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而主体部分页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第273页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改革,不仅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性质

师:但是,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师:作为征服者的鲜卑族为什么要反过来学习被征服的汉族文化? 生答:不断向先进文化学习。

师:非常好,因为当时汉族已经是相对先进的封建政权,而北魏政权还是处于落后的奴隶制阶段,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它使北魏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转变。

师:通过孝文帝改革,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呢?

生:要不断的学习先进文化,并且改革要符合历史潮流,符合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小结:那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从中也学习到了只有不断的学习知识和文化,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推荐给大家几本参考书和视频,课后,同学们再作探究。本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五篇: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案

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 D.封建国家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9分)(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8分)(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8分)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三次改革的异同,侧重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3)问要依据材料作答。第(4)问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6分)(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9分)(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政策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8分)(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

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 改革应当勇于同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采取正确的策略。(8分)14、21分阅读下列图片:

图二 魏晋砖画 烤肉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10分)

(1)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4分)(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4分)(3)盖世英雄。(1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4分)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6分)

下载孝文帝改革的原因(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文帝改革的原因(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5篇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当他继位的时候,北魏社会上各方面的矛盾日趋尖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希望......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5五篇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中国北方经济和社会面貌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设计与反思 舟白中学 许朝俊 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为:少数民族内迁、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内迁......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例(薛琨论文)详解

    编号:昌一 文章题目:以学生为本,体验历史,勇于质疑 ——《北魏孝文帝改革》案例分析 内容提要:教师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时效性,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学......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

    2016年广东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2016年广东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