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特征课型”的主题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展示
探索实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科特征课型”的主题课堂实践研究活动交流汇报通知
各位老师
为贯彻“比优乐学,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探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为目标,本学期我们开展围绕“具有学科特征”的主题课堂实践研究,通过实践中加强了同伴的合作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取得可喜的成绩,为了更好的总结和发扬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我校将于2011年2月11日举行“学科特征课型”的主题课堂实践研究活动交流汇报。
一、交流汇报内容要求
你选择的“学科特征课型”的名称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基本学科特征和特点.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进程中,你是怎样发挥“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中的作用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 通过本“课型”的实践总结一下你对该“课型”的实施策略
交流汇报中希望能含有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其它汇报内容教师自行确定 用 PPT辅助展示交流汇报
三、参加交流汇报教师
王佳臻於玲娥李胡婷李佳王菲菲王卿
四、交流汇报时间:
2011年2月11日(暂定开学初)
五、交流汇报程序和要求
参加交流汇报教师1月4日完成交流初稿(可替代科研室布置的案例) 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完善,参加大会交流
比乐中学 教导处
2010年12月27日
第二篇:主题阅读展示分享课型
什么是展示分享课型
湖村中心学校 陈显平
展示分享课,就是复习巩固课,在于巩固学习成果,达到有主题的、系统的、相对集中的复习一个单元中“一主两翼”的读背内容。也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总结,与“单元导读”课首尾照应。
展示分享课的教学目的: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深化单元主题。展示学生在本单元积累的诗词、经典片段,为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
展示分享课的教学原则:贯彻“不求知识同一,鼓励自主创新”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我的课堂我做主”。同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展示分享课型的教学内容:展示分享课是大单元14课时教学的最后一个课时。作为复习课,其展示分享课有其独特性:第一,这个复习可以“一主两翼”的内容(或其他课外阅读内容)为基础;第二,这个复习课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学生要有备而来;第三,这个复习课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训练课,是一大单元主题的分享,是有主题的复习与展示(所以又称主题诗会)。
展示分享课型的课堂结构:展示分享课型的课堂结构,有时类似于班会课,有时类似于基础训练课,有时又类似于一节考试课„„也就是说,展示分享课型课堂结构也因课堂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单元导读背诵环节+名言分享环节——讲故事环节+情感诵读环节。整体诵读环节+主题分享环节+情感诵读环节。
名言分享环节+名言对应文章阅读环节+自写小诗展示环节。词语归类环节+连词说话环节+课本剧表演环节。„„
“展示分享”课的教学流程,一般分为三个模块:
1、整体背诵(5分钟左右)。全班齐育本单元要求背诵积累的诗词文段和以前积累的诗词歌赋。一方面是检查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再次复现,与遗忘作斗争,加强记忆,巩固与知。书声琅琅营造课堂气氛。
2、展示分享(30分钟以上)。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全体学生展示个性化的积累和独特的感受。这个环节是重头戏。要放手给学生自主展示,发言面要广,教师适当点评。
3、深化诵读:(5分钟左右)可以全班学生参与,也可以小组表演。可以配乐朗诵,将课堂推向高潮。也可以另外学习新的内容,拓展新的领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九州神韵》展示分享课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第六单元的学习结束了,这节课就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展示分享课,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我们来感受祖国秀美的山川:(教师根据图片讲解)
群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仿若人间仙境;湛蓝的天空下层林尽染的秋山,这是只属于秋的绚烂;山绕着水,水绕着山,山和水相依相伴,多么缠绵的画卷;奇峰林立,怪石俊秀;海天相接处,一轮红日跃出海面,霎时间大地阳光灿烂,多么壮观。
师:孩子们,第六单元从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中为我们展示了九州神韵,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中,去感受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二、展示分享:
师:我们依然从单元导读开始,我们来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单元导读)师:好,孩子们,下面我们首先到诗词中去品味蕴藏在其中的九州神韵。我们先来背诵语文书上的两首诗。
(课件:第一章:课内诗词篇)生:集体背诵两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太有韵味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你最喜欢的诗词,并且说明你为什么最喜欢它。
生:我最喜欢的诗歌是《敕乐歌》中的一句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我仿佛看见了草原上的风像梳子一样掠过,草原上的草一起向风的方向倒伏下去。
师:多么辽阔的大草原!
生:我喜欢《西湖留别》中的一句话: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从这句话中我感觉到了作者对西湖的恋恋不舍之情。
师:西湖景色,人间天堂!
生:我最喜欢《游山西村》的一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你以为前面没有路了,但是前面还是有路的,不要绝望。
师:是啊,这首诗不但告诉了我们这个漂亮的小山村山环水绕,而且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记住(师生和读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不但蕴藏着美景还蕴藏着人生哲理。
生:我最喜欢《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从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积雪融化的情景。
师:积雪融化,流水潺潺,如诉如歌。
生:我喜欢《山居秋暝》中的一句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因为我似乎看到明亮的月光穿过树梢照射在清澈的泉水上。
师:月光笼罩下朦胧的美。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时间的关系我们分享到这。有的同学和我说他不只在诗词中品味到了九州神韵,在经典和新语文的其他文章中也找到了祖国的美景,现在我们也来分享。
(第二章 课内散文篇)
生:我喜欢《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朗读)。这段话为我们描写了美丽的珊瑚,可爱的海参,龙虾,这里的物产丰富,我多想去看看啊!
师: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镶嵌在祖国南海的一颗明珠。生:我喜欢《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三自然段(朗读)。香港的美食真多,真好吃。
师:你想吃吗?
生:我喜欢《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朗读),这段话告诉我们西沙群岛的鱼很多。
师:是的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师:两个字送给西沙群岛什么? 生齐:富饶。
生:我喜欢《美丽的小兴安岭》第四自然段(朗读),我感受到了,那里不但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师:我们家乡群山环绕,每到秋天物产丰富。生:我喜欢《长街灯语》第一自然段(朗读),为我们描绘了北京夜晚灯火灿烂的画面。
师: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在下面悄悄的看自己的准备的作品,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祖国美景,现在是你们的舞台。
(第三章 课外积累和自创篇)
生:我积累的一段话和同学们分享: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泛青,菜花金黄。我感受到春天无处不在,都很美丽。
师:春无处不在,现在是冬天,春天不会远了。
生:我用诗歌的形式体现家乡的美(生朗读自己写的诗歌)。师:家乡四季风景如画。
生:我也用诗歌体现家乡美(朗诵诗歌)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你对家乡深深的爱。哦,把你举过头顶的画给大家看看,你能说说你画了什么吗?
师:你拿到的是照片,请你来介绍吧。生:我的照片是大海,看着大海我的心胸变得很开阔,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站在海边向远方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大海和天空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大海哪是天空。
师:辽阔的大海让人的心胸很开阔。你也画了幅画,举起来,介绍一下。生:我来唱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师生一同拍手。掌声热烈。)师:真动听。
师:有的同学没有来得及展示,把我们准备的资料举过头顶,环视一下。我们的祖国秀美可爱,让我们用一首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爱你中国》(集体朗诵)。请同学们接着说,用一句话把你的爱表达出来。
生:我爱你西沙群岛富饶的物产。生:我爱你香港五颜六色的烟火。生:我爱你黄山上奇形怪状的奇石。生:我爱你那犹如巨龙的长城。
生:我爱你小兴安岭又肥又胖的黑熊。(师生都笑了)师:黑熊冬天饿了就会舔自己的熊掌,很可爱。生:爱你海滩上美丽的浪花。生:爱你美丽而富饶的南海。生:爱你那古老的故宫。生:爱你泰山的雄伟。
生:爱你那美丽的三潭映月。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一簇簇的美景令我们目不暇接,我们把对祖国的爱汇成深切的呼唤:
生接: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师:让我们把对祖国饱满的爱汇成优美的文字整理到花间集上。这节课的分享在同学们出色的表现中获得了成功,把掌声送给你自己。
下课!
点评:
一、能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该课的最大特点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
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在本单元的积累创造一个出口,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和分享他人的学习体会和积累所得。教师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展示精彩。展示分享课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前学生各自做准备,不要全班进行排练。课堂不要将学生展示的先后顺序程式化。否则,就会上成表演课,有“假课”之嫌。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顺学而教,以学定教,据学评教,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三、处理好“藤”和“瓜”的关系。就内容来说,展示分享课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的是学生展示背诵的诗文,朗诵的片断,介绍的个人所得,表面上彼此没有什么联系,各自相对独立。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所有的内容围绕单元主题“九州神韵”展开的,由爱某处景物,到爱家乡,爱祖国,由点到面,充分体现“以藤串瓜”的教学特色。
四、处理好“展示”和“分享”的关系。展示分享课,展示是基础,分享是关键。学生先展示课内积累,再展示课外所得,温故知新,触类旁通,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化。
五、处理好学生展示和教师点评的关系。展示分享课的难点是教师的点评。教师的点评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展示内容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表现的欣赏。教师的点评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起到推波助浪,点石成金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师生间产生教学共振,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激情。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课型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见课型的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东小学
陈妙姬
[摘要] 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课程理解不到位、把实施活动的环节替代课型、课型不成体系等误区。针对存在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经验,定义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概念,按照四个活动单元划分并提出了小学几种常见课型的设计。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课型 分类 设计
目前,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已逐步走向常态化。作为一门常态化的学科,开展课程化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是必需的。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概念误区,表现在对课程化的理解不到位,课型概念模糊;二是替代误区,表现把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直接代替了课型;三是系统误区,表现在课型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只侧重于某些课型,而没有区分与设计出系列的完整的课型。
课型是在教学实践中,为解决“普适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成果性问题”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课程常态化实施所必然产生的,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中存在的误区,本人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各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经验,尝试归纳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概念与分类,并基于实践经验设计出十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见的课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概念及分类
从本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与传统的活动课程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综合性更强、更具实质性的活动性课程。但目前各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大多数还仅处于活动层面,要实现活动课程化必须要有其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线索展开的课程,即通过“活动主题化——主题单元化——单元课型化”实现活动课程化,其中单元和课型称之为“课程形态”。
课型的概念:“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源自“百 度百科”)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因此,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
课型的分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按照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443”模式,一个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四个单元实施。各单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主题活动方式和各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课型。一般开题活动可以划分为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等;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方法指导课、问题研讨课、实践探究课、中期反馈课等;交流评价活动可以划分为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等;成果展示活动可以划分为结题报告课、成果展示课、总结反思课等。
二.常用课型及其结构
课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下面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结构的设计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几种常用的课型。
(一)主题生成课
“主题生成课”的教学目标是形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发展问题意识。
“主题生成课”的教学结构为“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分解问题——>初定计划”。“问题即课题”,“发现问题”即通过创设情景、搜集与分析材料、讨论与交流,发现问题,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生成主题”即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所提出的问题,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分解问题”即引导学生把班级共同生成的主题,通过归纳、分类、整理,分解成多个探究问题,也就是小组活动话题。“初定计划”即按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初步讨论小组计划内容。
(二)方案设计课
“方案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提高规划设计、分工合作的能力,形成有目标、有次序地做事的科学态度。
“方案设计课”的教学结构为“选题分组——>明确要求——>制订方案——>汇报交流——>修改完善——>指导实践”。“选题分组”即根据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研究问题,自由组成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要求”即指导学生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格式等,或提供可参考的活动方案。“制订方案”即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制定小组活动方案。也可以在课 外先初步设计,堂上再修改完善。“汇报交流”即各小组介绍活动方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提意见。“修改完善”即根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小组活动方案进行修改、补充。“指导实践”即教师总结评价各组方案,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实践活动的重点指导。
(三)方法指导课
“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常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进一步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结构为“情景导入——>学习方法——>课内尝试——>交流提升”。“情景导入”即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激发学习某种活动方法欲望,形成动力,引入方法学习。“学习方法”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一般通过知识传授、范本学习、问题研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所学方法的内涵、要素、功能、操作步骤等。“课内尝试”即创设模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开展活动,教师适时指导。“交流提升”即课内交流模拟实践情况,展示初步成果,交流评价,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加深对方法的认识,提高能力。
方法指导课是应用较多的主要课型,根据主题的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差异,在各个活动单元都可以设计方法指导课。如开题活动单元可以设计“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撰写方案”等方法指导课;实践活动单元可以设计“如何开展访问、调查”、“实验探究”、“制作方法学习”等方法指导课;交流评价单元可以设计“如何评价”、“评价表格的设计”等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单元可以设计“如何设计、制作、展示成果”等方法指导课。
(四)问题研讨课
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学习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上“问题研讨课”。“问题研讨课”是以集体和小组研究讨论为基本特征的课型。
“问题研讨课”的教学结构是“师生质疑——>研究讨论——>合作释疑——>评价反馈”。“师生质疑”即启发诱导学生回顾前期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问题。“研究讨论”即组织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展开协作和讨论,多方寻求答案。“合作释疑”即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答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探究课
“实践探究课”的课程目标以探究为取向,引导学生通过推测假设——设计活动——实践验证——处理信息——概括结论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实践探究课”的课型结构是“方法引导——>交流讨论——>探究实践——>解决问题——>总结结论”。“方法引导”即激发探究动机,明确研究任务,把握探究方向。“交流 讨论”即充分地让学生作推测假设,合作设计实验或探究活动。“探究实验”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经历探究验证的全过程。“解决问题”即处理实验信息,分析综合得出初步探究结果。“总结结论”即经过各人(或各小组)呈报探究结果后,师生一起概括出结论,总结反思探究活动。根据探究的不同方式,“实践探究课”还可以细分为“实验探究课”、“网络探究课”等。
(六)中期反馈课
“中期反馈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汇报活动,分享收获,懂得评价和欣赏别人,并吸取他人经验完善自我活动,并能够明确方向继续深化实践活动。
“中期反馈课”的课型结构是“回顾与分享——>汇报与交流——>评价与建议——>指导与总结”。“回顾与分享”即通过生动的集体交流形式,回顾前阶段所开展的活动,分享感受,引入活动。“汇报与交流”即组织各小组分别汇报,适时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活动中的收获与困惑。“评价与建议”即相互对各小组的汇报给予评价,对问题与困惑提供帮助,提出意见或建议。“指导与总结”教师小结上阶段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意见,让学生明确下阶段活动的要求。
(七)交流评价课
“交流评价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产生认知和建构。
“交流评价课”的课型结构为“导入——>交流——>评价——>建构”。“导入环节”即师生共同回顾“开题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交流环节”即学生以多种方式交流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困惑、收获”;“评价环节”即学生、教师、家长对“问题、困惑”进行点评或利用评价表格进行自评、互评;“建构环节”即强化收获,形成建构,明确成果表现形式。教师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归纳形成对“问题、困惑、收获”的认知体系。
(八)成果设计课
“成果设计课”是为“成果展示”作前期准备的,活动成果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表达,由于存在多种可能性,因此课程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呈现方式,促进归类、整理、制作等能力的提高。
“成果设计课”的课型结构是“归类整理——>选择方式——>制作演练”。“归类整理”即指导各小组对活动中收集的资料、统计的结果、活动的记录等按类别有序地整理清楚。“选择方式”即小组成员根据原始资料整理情况,互相讨论,汇报设想,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成果呈现方式。“制作演练”即根据本组成果呈现的需要,分工合作进行制作或汇报、展示的训练准备。本环节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老师适时给予指导。
(九)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展示活动成果,展示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成果展示课”的课型结构是“回顾导入——>分组展示——>发展提升”。“回顾导入”即师生共同回顾“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的活动过程;“分组展示”即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的研究的成果(认识与建构、收获与体会、成果形式与内容、价值与意义);“发展提升”即通过对成果的交流与议价,提升认知,师生一起总结,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二次开发。
(十)总结反思课
“总结反思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与学习伙伴困惑共担、成果共享及对活动进行理性反思、及时总结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客观欣赏他人成果、评价他人活动的素养。
“总结反思课”的课型结构是“过程总结——>全面反思——>交流分享——>拓展深化”。“过程总结”即是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把收获与体会写下来。也可以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全面反思”即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中出现的困惑、挫折等进行全面反思。“交流分享”即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认真倾听、大胆质疑,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对小组的或对全班的,重在成功的体验或经验的积累。“拓展深化”即是在总结本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活动,提出下一活动主题或导向学生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健全发展。通过对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我们开展课型研究,在探究教学活动的规律性、可行性的同时,也期望以一种开放、多元、个性的思考方式进行更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姜涛.教学模式的建模与用模.[J].广东教育•教研,2007年第7/8期刊 [2]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印发
第四篇:习作课课堂风采展示活动心得体会
面对面观摩暨课堂风采展示活动心得体会
2018年 11月7日,我有幸去了姜楼镇实验小学,参加了教师面对面暨课堂风采展示活动。期间观摩了几节语文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目睹了老师们别具一格的风采,各位老师用他们的智慧诠释着对课堂的理解,他们精心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这次活动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受益匪浅!
一、总体布标把握得当。
我觉得这几节课的学段目标总体把握还是比较准确、恰当,重点突出,能创造性开发、处理和运用教材,着力激发、点拨、诱导学生,重视习作的过程和方法,良好习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体现了指导-习作-讲评的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比如:《父母的爱》这节课,教学设计体现了老师很好的语文功底,无论是课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都能感受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值得学习的是,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并反复强化,再利用各种场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勤付出,并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表现方法和积累的词句,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真正发挥了文本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了一课一得。
二、注重激趣,创设良好的写话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因素的优化,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的情趣,巧妙实现“要我写”向我要写的升华与过渡。有了好的氛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写话激情,最终迸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浓浓故乡情》习作课上,康甜甜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二十年后家乡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并且概括归纳呈现在黑板上,如电视、空调。手机、洗衣机等家电,房屋街道等建筑方面,还有动植物等环境方面,从而使孩子们有了参照对象,知道从何去想,进而有了说话的兴趣,从而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也为接下来的写作作好了铺垫。
三、寻找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心实感。”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如周晓莹老师执教的《父母的爱》,她利用课件,展示出爸爸妈妈和孩子们相处的生活图片,展现各种父母关爱子女,辛勤劳累的场景,来激起学生的亲身经历,从而切身感受到父母的浓浓关爱。再请孩子畅所欲言,说出对父母的感受和爱意。这样可以一步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关注,认真感受,从生活出发,擦亮了学生观察生活的眼睛,也打开了学生观察生活的思路,使得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很多用于习作的素材。
(四)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对于农村小学的孩子来说,习作一直是一个难点。男在哪呢?一是没话可写,二是不会写。很多孩子读书少,积累的词语少,语言表达能力差,不敢说普通话,一到口语表达上就害怕,说不出来当然也就写不出来。现在的孩子生活稳定,经历简单,阅历少,平时又不太注意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脑子里缺少素材,一到写作文就愁的挠头。针对这种现状,上课的几位教师围绕这两大难点下工夫,逐步突破,效果较好。比如周晓莹老师在引入课题后先给学生展示各种父母抚育孩子,为孩子做事的场景画面,激起孩子的共鸣,令他们有话可说,较好的解决了第一个难点。在第二个难点的突破上,周老师和康老师做法是一致的,就是回顾复习课文中所学到的表现方法和描写手法,让孩子学习如何正确表达,然后当场展示,随后教师和同学们再加以点评使之改进,从而使得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进步。这样第二个难点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孩子们也就不再对习作畏惧如虎了。
总之,老师们的课堂表现亮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更多,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细细品味。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我将学习本次习作课的指导方法,探索作文新教法,让孩子敢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写好作文,真正爱上作文。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课教案
语文实践活动《四季的脚步》
随着冬姑娘的来临,披着金色轻纱的秋婆婆走了.冬姑娘,伴着刺骨的寒风,呼吼地走进了我们的身边.马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大家都把自己的裹的严严实实,在凛冽的寒风中匆匆行走.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木迎着呼啸的北风,尽情的摇摆,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田野里,曾经生机勃勃的庄稼,几经风霜, 田野里一片庄稼都黯然失色,只有那田地中的稻草人孤零零站在那里,等着春姑娘的来临, 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小河里,已结起了厚厚的冰层.河面上的冰层,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就像那水晶漂亮美丽,大自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在那万物的大自然中雕刻出许多妖娆,多姿的冰花,这千姿百态的冰花.有的像傲霜斗雪的梅花,有的像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像花中君子,有的像坚强不屈钢铁卫士,宛如一幅“百鸟朝凤”图,冬姑娘在这里装扮洁白的冬景,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下雪了,洁白的雪花如柳絮一样纷纷挂在白茫茫的大自然中像通天雪帘,万物如在云中,格外的好看,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
冬,她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随着她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留下了她一步步的足迹。
一、词语接龙
一、反义词
二、背古诗三、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