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秀屿法院深入创建无讼社区
秀屿法院:深入创建“无讼社区”
秀屿区人民法院院党组先后到辖区部分乡镇、村居,同乡镇领导、部分村民进行座谈,针对农民群众法律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到4个基层法庭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在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活动方案,实行庭长或副庭长负责联系包保乡镇制度、驻村法官制度和严格的奖惩制度。主动协调司法局,进一步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实施方法》,为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要求法庭的庭长、副庭长首先与辖区乡镇街道领导对接,为乡镇重大经济活动、重大建设项目等中心工作提供法律服务。驻村法官与辖区各乡镇街司法所干部进行对接,与信息联络员对接,信息联络员发现村民之间有矛盾和纠纷,可能引发诉讼或激化为治安、刑事案件苗头,法官接到通报后及时到现场进行疏导和劝解。活动开展以来,共进行法律咨询78次。
积极有效构建活动常态化运行机制。形成制度,每月上旬和下旬,驻村法官定期深入村居进行排查,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引发诉讼或矛盾激化的纠纷。在春耕和秋收时节,驻村法官深入耕种和收割现场,了解是否存在争水争地等矛盾纠纷。今年以来,驻村法官走访村民35户47人次,排查处理可能引发涉诉的矛盾纠纷14起。(廖倩)
通讯员:廖倩
地址: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
电话:***
审核:徐立强研究室主任电话:***
第二篇:无讼社区
创建无讼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中桥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中桥社区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性,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无民事诉讼案件、无赴省进京上访事件,充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全力助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桥社区将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五项举措,扎实推进“无讼社区”创建工作。
一、组建班子,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中桥社区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调解主任为副组长、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班子,一把手直接负责、综治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从社区实际出发,利用社区宣传栏、入户发放公开信等方式,加强创建“无讼社区”活动的宣传,提高社区群众对创建“无讼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区积极广泛参与的共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文明素质和和谐文明程度;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培育科学的矛盾纠纷解决观念,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发生。
三、关口前移,把好社区稳定的“阀门”。中桥社区将全区划分为三十三个居民小组,聘请村企退休老干部、妇女代表、老党员等组建了近70名的调解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员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向上反映情况、第一时间进行矛盾调解;针对矛盾纠纷进行日常排查和重点排查,定期排查一般性矛盾纠纷,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节点重点进行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
四、通联互动,集聚纠纷解决的合力。加强与市法院对接,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议,通过会议协调工作关系,互通工作情况和信息,交流调解工作经验,研究辖区矛盾纠纷发生的趋势特点和原因,分析预测影响辖区稳定的因素;建立快速反应的处置机制,对可能造成矛盾激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第一时间与分片法官联系,第一时间拿出方案,做到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快速控制事态发展;邀请分片法官进行业务指导,对调解员、调解信息员进行法律知识、调解技巧、调解程序的培训和指导。
五、分类化解,提升矛盾调解的水平。依托人民调解网络,一般性矛盾纠纷由调解信息员或调解员及时调处,在纠纷苗头出现后,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理性表达诉求,友好解决纠纷,确保纠纷不扩大;对于可能激化的矛盾,根据纠纷性质,主动联系市法院、街道综治办,协作调解,促使纠纷在诉前得到解决。同时,注重发挥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 纠纷调处功能,鼓励这些团体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纠纷调解,提高社会对纠纷调解的认可度,并在矛盾纠纷化解之后,定期回访当事人,督促调处事项的落实情况,及时掌握当事人思想状况和行为状态,防止矛盾激化或越级上访。
在今后的工作中,中桥社区将从社区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全力以赴与法院配合,不断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积极作用,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做到矛盾纠纷“不激化、不出社区、不上交”,为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市中院推进“无讼社区”创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
市中院推进“无讼社区”创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
2011-08-15 11:16:00 来源:人民论坛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市中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以现代“社区”为载体,融合传统“无诉”理念,扎实推进“无讼社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转变理念,做到三个“下沉”。一是职能下沉社区。推行社区立案制度,及时收集社区各类矛盾纠纷信息,通过整理、分类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到社区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当场解决,确保纠纷尽早化解在萌芽、在基层、在诉外。大嶝法庭将小嶝社区的民事纠纷全部交由“好厝边会所”进行诉前调解。鼓浪屿法庭对于内厝社区居民直接起诉的纠纷,在法律规定的审查立案期内,将案件交由社区调解。二是互动下沉社区。以“一社区一法官”的模式推行法官到街镇、社区挂职锻炼制度,增进法官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帮助街道、社区制定普法依法治理规划,指导社区居民制定《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整合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等综治力量,共同预防和化解社区纠纷。以司法大走访活动为平台,推行法官下访制度,两年多来共收集民情、民意、民生信息和建议235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132件。三是服务下沉社区。深入街道、社区、工地和辖区单位举办宣传教育培训98次,受众达2.3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居民的法制意识。活动开展以来,针对社区发生的相邻权纠纷、物业纠纷、征地拆迁、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等社区管理共性问题发出司法建议70余条,成功帮助社区解决一些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切实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统筹规划,建立四项配套措施。一是组织配套。把创建“无诉社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以市、区两级法院院长为组长的“无讼社区”创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无讼社区”创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明确要求,分解落实。建立两级法院党组成员挂钩联系“无讼社区”制度,挂钩联系的院党组成员定期深入活动创建点,加强与基层组织的联系,研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推进创建工作。二是制度配套。围绕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司法确认等问题开展调研,先后出台《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试行)》等30余份文件。出台活动考评细则,健全完善“无讼社区”创建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制度。积极争取党委政法委的支持,推动政法委出台实施意见和考核措施,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综治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指导配套。两级法院启动指导人民调解活动,组建法官宣讲团,在全市各街区巡回培训人民调解员2800余人次。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制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工作规程》等调解工作的制度、纪律11项。指导基层调解组织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制作人民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减少因不规范的调解协议而引发新的纠纷。四是对接配套。大力推动面向社区的诉调对接机制,全力化解社区纠纷。市中院加强与市司法局医疗纠纷调委会、市妇联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调委会的沟通协调,推动调委会做好社区医疗纠纷、婚姻家庭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向市建设局等部门建议成立物业调解委员会,做好社区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同安法院、海沧法院分别与区工商局出台处理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规定,设立专门工作室,共同负责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
作。截至2011年7月,全市法院与司法局、工商局、部队、妇联、工会、台商协会等单位建立诉调对接机制18个。
因地制宜,探索五项创建模式。一是社区法官模式。在城市社区采取设立“社区法官”的模式,以职业、中立的角色为社区居民及时疏导、化解纠纷。湖里法院创建“1+N”社区法官工作模式,在法院设立社区法官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辖区内各街道、各社区居委会分别设立“社区法官工作站”、“社区法官工作点”,并聘请各行政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群众代表、律师等为特邀调解员,配合法官每周五下午进驻各“社区法官工作点”,共同开展“和谐调解进社区、便民审判进社区、综合治理进社区、民意沟通进社区”活动。二是社区会所模式。翔安法院建立“好厝边会所”,由街道综治办、司法所、边防派出所、社区两委成员、综治协管员、老党员、老人协会成员等组成,利用调解人员社情熟、地缘广、信息灵、威望高的优势,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9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纠纷 102件,诉前调解、和解率达到100%。同安法院大同法庭在五显镇倡导设立15个农村家事纠纷援助中心,由村治保会、调委会、妇女会和村民小组中的“调解能手”组成,同时吸纳村中有威望、口碑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干部、教师等参加,形成覆盖全镇所有自然村的家事纠纷调解网络,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矛盾、财产纠纷和赡养纠纷等各类纠纷375起,大同法庭受理的此类案件因此下降一半以上。三是社企合一模式。翔安法院设立“马塘好厝边会所暨新圩巡回审判点”,根据马塘村与银鹭集团相互交融的实际情况,借助马塘“全国文明村”的基础和银鹭集团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通过整合基层调解组织和知名企业的调解力量为村民和企业员工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途径和便利。“马塘好厝边会所暨新圩巡回审判点”成立以来实现治安案件“零发案”的目标,成功化解25件纠纷,诉前调解、和解率达到100%。四是社区集约模式。面向社区,整合交警、保险、法律服务等社会资源一站式解决社区纠纷的机制。同安法院在交警办公场所设立道路交通法庭,率先将保险公司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商业责任险的赔付纳入调解工作,建立了“可现场立案、可预支保费、可申请司法确认,可督促执行”的交通事故纠纷一站式处理新模式。法庭成立以来,受理案件1544件,审结1267件,调撤案件1166件,调撤率达92.03%,实现“低上诉、低执行、低信访”的良好效果。五是社区延伸模式。莲前法庭在加州城市广场、瑞景商业广场、明发商业广场组建“商圈法律服务站”,从近年审理的3000件涉商圈纠纷的案件入手,总结大型商圈在建设、招商、运营等发展阶段中的共同特点,分析法律纠纷背后的成因,通过向商圈的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商家等不同主体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商家规范经营,减少法律纠纷,共同营造无讼商圈。
第四篇:创建无邪教社区
社区创建“无邪教”社区工作计划
社区创建无邪教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幸福温馨 为目标。深入开展创无邪教社区活动,并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深化警示教育。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创建无邪教社区见成效。
要充分认识创建无邪教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邪教的危害性。特别是“法轮功”它已蜕变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所奉养的以推翻共产党领导为目反动政治组织。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因此,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工作机制。以“崇尚科学、珍惜生命、关爱家庭、反对邪教”为题。努力推进无邪教社区创建活动。形成全社区反对邪教的氛围。具体方面:
(1)、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以社区主任为组长的创建无邪教社区领导小组。并在社区内选用思想坚定,工作能力突出的同志担任信息联络员。
(2)、加强制度建设,使创建无邪教社区工作落实。提升反邪教工作力度。广泛宣传发动,制度的落实,使做好工作有了前提保证。
二、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居民防范和抵制邪教能力。
反邪教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要突出重点。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强防范,重责任,讲宣传,广发动。要建立与相关部门联席的会议制度,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的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宣
传阵地作用。组织学生、社区居民接受警示教育。利用宣传橱窗,挂横幅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利用社区阅览室书场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结合党建,党员组织生活、普法宣传。用生动案例警示教育群众揭示邪教的本质和危害。宣传防范处理邪教的法律政策。组织干部群众观看相关影象教育片,提升识别,抵御防范邪教的能力。让社会、家庭都警惕邪教。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如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文艺表演。普及科学知识、反邪教知识竞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开展“平安社区”,“无邪教社区”等创建活动。使反邪教警示教育深入人心。结合开展未成年人的反邪教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相关反邪教知识,远离邪教。还要发挥他们在反邪教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无邪教社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作用应有贡献。
社区居委会 2010年1月16日
第五篇:“创建无积案先进法院”工作总结
梁法(2010)31号
鄂州市梁子湖区人民法院 “创建无积案先进法院”工作总结
2010年,梁子湖区人民法院在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过程中,认真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大局”这一工作主题,坚持围绕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执行积案的化解力度,使得一批久拖未结的积案得到执结,一些涉执上访案件实现了息访息讼,有效改变了执行案件“累积—清理—再累积—再清理”的被动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受到了上级法院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0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143件,执结143件,结案率100%,结案标4344万元,实际执结率76%,执行到位率68%。涉执信信案件8件,其中执行和解3件,强制执行2件,司法救助3件,全部得到化解。委托执行案件3件,会部执结。
我院执行工作的具体作法是:
一、精心组织部署,优化执行工作。
年初,院党组十分重视执行工作和“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将执行工作摆在全院审判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组织领导、活动宣传、信息管理、责任落实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部署。
1、加强领导。院党组对“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十分重视,院党组书记、院长胡学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执行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执行局、立案庭、办公室等部门干警为成员,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加大对执行一线的人员、装备、经费投入,切实抓好“创建活动”的部署和检查,督促工作。
2、加强“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的宣传。“创建活动”期间我院在辖区的乡镇所在地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将清理执行积案的公告张贴、宣传到各乡镇及执行案件当事人的所在地,向被执行人送达限制高消费等法律文书,以强大的舆论功势,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为开展“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强信息管理。对2008年以来的执行案件,进行分类造册,建立台帐,做到底数清、家底明。有财产案件和无财产案件,严格按照上级法院各项“创建活动”的标准在法定期限内结案。
4、加强责任落实。我院将清理出来的积案,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执行局长、执行庭长、执行科长对各自分解的案件负责,坚持“四定一色”,即定案、定人、定时限、定责任,包案件执行。
二、宽严相济,注重执行效果。
执行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执行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对当事人司法救济的程度。在这次“创建”活动中,我院通过宽严相济的执行措施,执结化解了一批“老大难”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执行效果。
1、分工负责,整体协作,重点化解涉执信访案件。涉执信访案件均是多年来未执结的“老大难”案件,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法院的执行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一是制定了涉执信访案件分解机制,按照“谁办理谁接待”的原则,将涉执信访案件分解到各执行小组,各执行小组又分解到各承办人,做到每案有专人处理、专人负责接待。二是制定执行局长对涉执信访案件的督办制度,每周一,执行局长坐班接待涉执信访案件当事人,对当事人反映的情况及时找承办案件的执行人员了解情况,并研究解决办法。三是对涉执信访案件实行执行会商制度,每案先合议,再制定执行方案,对有履行能力的钉子案、骨头案,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和解结案的,尽力做详细的工作,达成和解协议,对一些拒不履行的当事人采取了拘留、罚款、查封等强制执行的措施,化解了一批案件。
2、是分类梳理,突出重点,司法救助化解矛盾。执行局对历年以来穷尽执行措施未完全执行到位和不能执行到位的案件进行梳理,以区域为标准分类归档,执行干警通过走访当事人所在村、组干部及周边群众了解申请人和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家庭生活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逐案进行核实登记,建立信息档案。对确实因生活困难需进行司法救助的对象,向上级法院和院党组报告司法救助资金。今年以来,共落实司法救助资金8万元,对8案件的12位申请人予以司法救助,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三、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执行方式
我院在“创建活动”中不断拓宽思路,探索执行工作方式,改进执行工作方式,切实化解执行难题,大大提高了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建立“立审执”统筹机制。要求全体干警树立执行工作的大局观念,把执行的理念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过程,在立、审、执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一是在立案环节告知当事人诉讼风险,对不能提供对方当事人财产线索的案件、建议当事人保留诉权,防止大量无履行能力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二是提前做好调解,诉讼保全的准备工作,充分考虑裁判文书的可执行性,加强可供财产的控制力度,发挥法院的主导作用,积极吸收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当事人所在单位等参与到纠纷的解决中来,共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认真进行风险评估,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解决矛盾、化解矛盾,避免新收案件的积压。
2、实行“公开执行”机制。我院将执行公开促执行公正,以公正执法树立法院权威作为执行工作的根本,执行公开,首先在立案过程中告知执行风险外,在院机关对外的广告栏上张贴当事人诉讼须知、风险告知书等交待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另外我院还通过对外法制宣传的活动,将上述内容制作成精美的小册发放给当事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增强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我院严格执行案件信息网络公开的规定,将所有的案件信息在网上公开,以便上级法院和当事人了解执行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增强对执行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执行工作,作为法律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执行难”是一项全社会都认可,也是需要共同克服的课题。在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的今天,我院全体干警本着“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的观念,以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公正执法的务实作风,力争将执行工作做得更好!
二0一0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