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无讼性
浅谈无讼性
无讼是求,恕让为先.《论语•颜渊》中说,“听诉,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诉乎!”
《易经·讼》中称,“诉,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正如易经里所说一样,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当某人陷入争讼的旋涡时,此时的人心浮气躁,若涉及其它危险之事,很容易出其它问题。“君子以做事谋始” 与“终凶”对应,告诫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不难从古人对于诉讼的描述中,看出古人对于诉讼的态度,视之为凶险之事,即使胜诉亦不值得称道,为此,他们更愿意息讼。
中国传统法律的无讼性所处的大背景,乃是追求和谐伦理和中庸之道的儒家大时代。重义轻利,提倡知足忍让,劝导人们重视内心修养,在与人发生冲突时,应避免纠纷,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大儒家背景的影响下,重和睦、反诉讼、主调解,重预防、重教育、轻惩治,“礼制”特征逐渐成为司法的基本原则。特别在统治阶级的有意导引下,息讼和贱讼,已成为对待中国传统诉讼态度的主流。
从经济方面来看,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模式,形成固定单一的人际关系。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里,也很自觉得形成一种无讼是求的社会风气。
另外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法律,刑民不分,以罚代法,多用刑法来处罚民事纠纷,凡在诉讼中失败者,常常受到刑法处罚。不堪“讼”所累的百姓,自然不愿诉诸公堂,反而选择代之以私。
历代史书中都记载不少息讼之例。东汉吴佑为胶东相,“民有争讼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人怀而不欺。”中国古代家谱以本宗族“十年无讼”乃至“百年无讼”为荣。官吏常标榜自己治理的地方“囹空虚”,他们运用道德教化解决法律纠纷,收到了和息纷争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明德息讼”被看作是德主刑辅和以礼断案的口碑。
这种标准的评价,让整个社会看起来四海昇平,但是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掩饰社会暗含的矛盾。
老师在上课时提及到,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平和性的优点,并言之,百姓远离法院和医院“两院”,意思为,无讼性,亦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优点。
言及此处,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平和性,或者说是无讼性,确实是中国传统的法律的一大特色,但言之为优点不及。
平和性,只是一种表明的平和,百姓不愿诉讼,主要原因并不是社会的道德教化如何成功,官治如何清明,而只是因为前文所提及到的各种情况,所造成的百姓“惧讼”。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无讼,并不能解决矛盾和纠纷,潜在的不稳定,负面地影响着社会,只是在统治者的倡导下,营造的一种平和的假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平和性或者无讼性亦不适合来形容为传统法律的优点。法律的作用是在于公平正义地解决纠纷,若然百姓因为“惧讼”,而寻求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等同于法律设而不用,那如何体现出法律的公正?发挥其作用?既然无法体现其优点,则无讼性为传统法律优点不成立。
这里只是学生自己对于诉讼性的一点浅薄的小看法,望老师指正,感谢。
第二篇:无讼社区
创建无讼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中桥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中桥社区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性,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无民事诉讼案件、无赴省进京上访事件,充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全力助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桥社区将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五项举措,扎实推进“无讼社区”创建工作。
一、组建班子,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中桥社区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调解主任为副组长、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班子,一把手直接负责、综治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从社区实际出发,利用社区宣传栏、入户发放公开信等方式,加强创建“无讼社区”活动的宣传,提高社区群众对创建“无讼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区积极广泛参与的共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文明素质和和谐文明程度;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培育科学的矛盾纠纷解决观念,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发生。
三、关口前移,把好社区稳定的“阀门”。中桥社区将全区划分为三十三个居民小组,聘请村企退休老干部、妇女代表、老党员等组建了近70名的调解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员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向上反映情况、第一时间进行矛盾调解;针对矛盾纠纷进行日常排查和重点排查,定期排查一般性矛盾纠纷,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节点重点进行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
四、通联互动,集聚纠纷解决的合力。加强与市法院对接,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议,通过会议协调工作关系,互通工作情况和信息,交流调解工作经验,研究辖区矛盾纠纷发生的趋势特点和原因,分析预测影响辖区稳定的因素;建立快速反应的处置机制,对可能造成矛盾激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第一时间与分片法官联系,第一时间拿出方案,做到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快速控制事态发展;邀请分片法官进行业务指导,对调解员、调解信息员进行法律知识、调解技巧、调解程序的培训和指导。
五、分类化解,提升矛盾调解的水平。依托人民调解网络,一般性矛盾纠纷由调解信息员或调解员及时调处,在纠纷苗头出现后,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理性表达诉求,友好解决纠纷,确保纠纷不扩大;对于可能激化的矛盾,根据纠纷性质,主动联系市法院、街道综治办,协作调解,促使纠纷在诉前得到解决。同时,注重发挥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 纠纷调处功能,鼓励这些团体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纠纷调解,提高社会对纠纷调解的认可度,并在矛盾纠纷化解之后,定期回访当事人,督促调处事项的落实情况,及时掌握当事人思想状况和行为状态,防止矛盾激化或越级上访。
在今后的工作中,中桥社区将从社区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全力以赴与法院配合,不断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积极作用,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做到矛盾纠纷“不激化、不出社区、不上交”,为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开发区法庭无讼村居实施方案
开发区人民法院关于在辖区内
开展“无讼村居”活动实施意见
为切实开展好“大走访、大下访、大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司法职能,根据院党组制定的活动方案,我庭将以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纷争,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在辖区内开展打造“无讼村居”活动,现结合我庭工作实际,特制订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至上”为指导,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依托司法审判实践,强化司法的社会职责,联动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纷争,共建和谐稳定村居。
二、目标任务
1、引导基层组织依法规范实施社会管理,在制订政策、收取费用等问题上做到严格依法、规范运行。
2、引导基层组织和民调机构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纷争,以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以科学方法促进和谐,并力促将矛盾化解在早期阶段和萌芽状态。
3、弘扬优良传统,倡导纯朴民风,营造遵纪守法、依 1
法办事、依法维权的社会发展环境。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依靠地方。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活动开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确保创建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2、坚持深入调研。密切关注基层矛盾纠纷反映在司法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收集、归纳、整理,找准基层工作的薄弱点。
3、坚持联系群众。进一步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努力提高执法办案的艺术和技巧,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以关注群众问题为切入点,运用群众接受的方式解决基层矛盾和纷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解决问题
1、重点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发包承包中不依法、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积极开展巡回审理、公开宣判工作,对农村土地纠纷案件进行以案讲法;开展专项法制宣传和司法建议工作,促进基层组织依法办事;对已形成的纠纷,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化解,确保妥善解决。
2、重点解决弱势群体涉诉涉访问题。切实保障民生,以上门立案、预约立案、网上远程立案等措施,开辟立案绿色通道,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让当事人的诉求尽快进入诉讼渠道,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依法维
护其合法权益;坚持“案结事了”的原则,在抓好案件质量、注重法律效果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果,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残障人员、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切实需求,对确有困难的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
3、重点解决涉及农村家庭伦理、邻里关系等纠纷,力促社会良好风尚的建立。结合案件的审理,开展巡回办案,加强传统教育,邀请基层干部和群众参加,强化公众评判、社会监督;强化沟通联络,邀请基层组织耐心做好明法释理、说服教育工作,真正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五、创建方法
1、定期召开例会制度。人民法庭与村居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法庭以及村干部和民调主任参加。法庭通报所审结该村的典型案例、开展民调业务指导、发放矛盾纠纷月分析、季通报,共同排查纠纷苗头,针对发案类型较多的纠纷及时分析成因,并提出对策。村居及时反映和排查本村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矛盾隐患,法庭及时从法律角度给予指导和 评判,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2、建立法官联系点制度。法庭干警定期或不定期与各
村居负责人或村居通讯员联系,尽量利用巡回审理或其他司法服务的便利进行实地走访排查,至少每月保持电话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基层矛盾纠纷情况,法庭干警既是法律宣传员,又是信息收集员、通讯联系员,收集村民的意见、要求
和建议。人民法庭与村委会共建工作无缝对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主力军。
3、建立矛盾联合调处机制。法庭对辖区村居每月涉诉
情况及涉诉具体案件进行书面通报,要求村居对人民法庭提示的案件应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不稳定隐患。针对在村发生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需要人民法庭现场指导调解的,人民法庭在接到通知后,立即派员到案发现场协助调解,防止矛盾扩大。
4、构建诉调对接机制。双方当事人均在法庭辖区的案
件,法庭立案前及时通报并安排诉前调解。村居委会对诉前调解予以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诉前。村委会处理各类民间纠纷,需要法庭参与的,法庭及时派出辖区挂钩干警到现场调解,加强法律释明,协助化解矛盾。法庭在审理涉村民案件中可邀请村干部、民调主任协同做当事人工作,力解化解纷争,案结事了。对于村委会主持调解的案件审查后可出具确认书。
5、畅通民意掌握诉求。法庭发挥地处基层的优势,法官应树立亲民为民意识,在走访排查、巡回审案时,以贴近群众便民司法、面向基层维稳司法、服务基层延伸司法、立足基层规范司法为要旨,开展群众工作。及时了解民意,畅通信息渠道,便于法庭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工作,满足 群众法律知识的需求,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
6、建立信访维稳机制。法庭应积极为庭与村居的建立信访维稳机制,法庭在审理、宣判涉及村民重大敏感、矛盾易激化、不服判决的案件时可邀请村干部或民调主任到场,帮助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共同商定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矛盾激化。建立良好的信访办理制度,对上访、信访人员或反映的信访事项涉及村的可请村干部或民调主任共同接访,分析上访信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妥善处理信访事宜,必要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
7、参与监督执法活动。人民法庭在镇辖区内开展较大
强制执行活动、重大敏感性案件开庭,应邀请村干部或民调主任一并参加执行活动或参与庭审观摩活动,既监督人民法庭的执法工作,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同时及时掌握辖区主要矛盾情况,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加大对敏感性案件处理协调力度。
8、协助调解、执行制度。涉及村居委会或其负责人个人作为被告的案件,人民法庭应在立案前通报村居委会负责人,给予充分的诉前调解时间,村居委会负责人应予重视和理解,并妥善处理纠纷。村居委会负责人应当对人民法庭审理和执行的涉及各自村居民矛盾纠纷的每件案件给予关注、配合和支持。
六、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我庭成立由庭长张海桥任组
长,副庭长张晓剑任副组长的“无讼村居”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该项活动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实施意见和组织部署,扎实开展好该项活动。
2、统筹协调,务求实效。统筹协调好该项活动与法院各项工作,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好审判工作与该项活动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3、建立机制,长效推进。针对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梳理、总结,制定长效机制,将这项活动取得的成效落实到今后的审判工作中去。
第四篇:秀屿法院深入创建无讼社区
秀屿法院:深入创建“无讼社区”
秀屿区人民法院院党组先后到辖区部分乡镇、村居,同乡镇领导、部分村民进行座谈,针对农民群众法律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到4个基层法庭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在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活动方案,实行庭长或副庭长负责联系包保乡镇制度、驻村法官制度和严格的奖惩制度。主动协调司法局,进一步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实施方法》,为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要求法庭的庭长、副庭长首先与辖区乡镇街道领导对接,为乡镇重大经济活动、重大建设项目等中心工作提供法律服务。驻村法官与辖区各乡镇街司法所干部进行对接,与信息联络员对接,信息联络员发现村民之间有矛盾和纠纷,可能引发诉讼或激化为治安、刑事案件苗头,法官接到通报后及时到现场进行疏导和劝解。活动开展以来,共进行法律咨询78次。
积极有效构建活动常态化运行机制。形成制度,每月上旬和下旬,驻村法官定期深入村居进行排查,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引发诉讼或矛盾激化的纠纷。在春耕和秋收时节,驻村法官深入耕种和收割现场,了解是否存在争水争地等矛盾纠纷。今年以来,驻村法官走访村民35户47人次,排查处理可能引发涉诉的矛盾纠纷14起。(廖倩)
通讯员:廖倩
地址: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
电话:***
审核:徐立强研究室主任电话:***
第五篇:无讼阅读|一文总结七类执行案件相关联诉讼案件
无讼阅读|一文总结七类执行案件相关联诉讼案件
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在上次所发表的《执行案件类型知多少?》一文中,笔者主要从案件类型角度介绍了执行实施案件、执行审查案件等内容,但由于执行实施案件主要进行财产调查、控制、处分、交付和分配以及罚款、拘留措施等实施事项,而执行审查案件主要审查和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申诉等事项,很多法律问题无法通过执行案件解决,于是便产生了与执行案件相关的诉讼案件,从更大的范围空间构成了执行案件群。虽然这些案件类型实践中数量较少,但有时却能对执行案件的推进或终结产生关键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囿于篇幅,本文着重从关联角度宏观介绍执行程序启动后的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执行异议之诉案件、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代位析产之诉案件、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强制清算案件、破产案件等诉讼案件与执行案件之关系,以期进一步拓展执行案件的办理思路。
执行案件以及与执行案件相关的诉讼案件
一、撤销仲裁裁决案件
仲裁裁决作为生效法律文书,是重要的执行依据之一。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是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而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由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执行案件启动后,在法定期限内,仲裁案件当事人仍然可以向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仲裁法》第58条至第61条等条文对撤销仲裁的情形、期限等作了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全国法院涉港澳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第30条之规定,当事人申请内地法院撤销香港、澳门特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或者临时仲裁庭在香港、澳门特区作出的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
在执行案件中,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根据《仲裁法》第64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经过审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依法裁定撤销的,执行案件则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57条之规定,裁定终结执行;如果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被裁定驳回,则执行中止的情形消失,应当恢复执行。
二、执行异议之诉案件
执行异议之诉案件与执行异议案件相衔接,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新类型诉讼案件。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在第十五节对其进行了系统规定。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可以分为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和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之规定,案外人、当事人对执行异议裁定不服,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驳回案外人执行异议裁定送达案外人之日起十五日内,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申请执行人请求人民法院继续执行并提供相应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人民法院通过普通程序审理后,对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分别情形判决不得执行该执行标的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对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判决准许执行该执行标的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判决不得对执行标的执行的,执行异议裁定失效。对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人民法院判决准许对该执行标的执行的,执行异议裁定失效,执行案件应该依职权或申请予以恢复执行。亦即,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的结果是阻却或者许可执行案件对涉案执行标的之继续执行。
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
参与分配制度是执行程序中的重要制度,主要解决的是被执行人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情形下财产如何分配各申请人。参与分配可能涉及多个债权人、多个执行案件甚至多家法院。为保障参与分配的公平性,执行程序中可以对参与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对此书面异议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继而又通过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诉讼程序对异议人予以救济。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规定,多个债权人对执行财产申请参与分配的,执行法院应当制作财产分配方案,并送达各债权人和被执行人。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异议人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按照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诉讼期间进行分配的,执行法院应当提存与争议债权数额相应的款项。
亦即,异议人通过提起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有可能会更正原有的分配方案。
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极少发生,笔者没有处理过相关案件,经过检索,也仅查询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鲁商终字第404号、(2016)鲁民终179号等有限案件的裁判文书。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赋予案外人对错误生效裁判的自我救济程序,区别于再审程序,其系基于新的事实主张撤销原生效裁判,从而也就使得既有的执行案件失去了执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四节对其进行了规定。
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出,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后,原告提供相应担保,请求中止执行的,法院可以准许。如此规定的原因是避免因执行程序的继续进行使得该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人撤销之诉,其结果有可能会改变或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从而终结或变更执行此部分内容,但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内容未改变或者未撤销的部分继续有效,仍须继续执行。
五、代位析产之诉案件
代位析产之诉主要解决的执行案件所面临的共同共有财产等分割难题。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与他人享有共有财产——比如共同共有一套房产——而未确定各自份额,却怠于通过析产以份额财产清偿债务,损害了执行案件债权人的利益,而执行案件却无法审查实体权利对共同共有的财产予以分割,此时便由申请执行人依法代替被执行人提起析产诉讼,确认共有份额。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对被执行人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通知共有人。共有人协议分割共有财产,并经债权人认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有效。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及于协议分割后被执行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对其他共有人享有份额内的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予以解除。共有人提起析产诉讼或者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产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诉讼期间中止对该财产的执行。代位析产之诉对于明确被执行人的财产范围从而加快推进财产处置进度,避免被执行人通过转移名下财产逃废债务有较大帮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诉讼程序保障财产共有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民事案由规定并未单独设置代位析产之诉,故不同法院对代位析产之诉采取不同对待方法,区别情况以共同纠纷(下设共有权确认纠纷、共有物分割纠纷等案由)、分家析产纠纷或债权人代位权纠纷等案由予以立案审理,甚至存在立案难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位析产之诉案件的应有功能发挥。
六、强制清算案件 强制清算是解决公司清算中清理财产、清偿债务并分配剩余财产的特别程序。申请公司强制清算的主体主要是公司的债权人、公司股东。人民法院是公司强制清算的组织者。强制清算案件也是是修订后的公司法实施以来的新类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数量也不多。《公司法》及《公司法司法解释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强制清算案件座谈会纪要》)是目前规范强制清算案件审理程序的主要规范。
根据《强制清算案件座谈会纪要》的规定,公司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清算应当提交载明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申请的事实和理由的清算申请书,以及被申请人已经发生解散事由、申请人对被申请人享有债权的有关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债权人申请强制清算,人民法院以无法清算或者无法全面清算为由裁定终结强制清算程序的,应当在终结裁定中载明,债权人可以另行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八条的规定,要求被申请人的股东、董事、实际控制人等清算义务人对其债务承担偿还责任。亦即,据此裁定,债权人可以另行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八条的规定,要求被申请人的股东、董事、实际控制人等清算义务人对其债务承担偿还责任
一方面,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可以全面清理被执行公司的债权债务情况,现有财产状况、出资缴纳情况、财产转移情况,为后续追加、变更相关被执行主体提供证据,也为要求清算义务人对债务承担偿还责任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审理周期长,程序复杂,很多程序缺乏规范性标准,耗时耗力,所以对于执行案件无财产可供执行情况下是否尝试选择采取强制清算需要成本收益平衡的考虑。
七、破产案件
破产案件是根据债权人或债务人诉请法院宣告破产并依破产程序偿还债务。近年来,司法界开始重新审视破产案件,既要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开创破产审判工作新局面,又要将破产案件作为破解“执行难”的重要途径。除《企业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一十三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新增加规定了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制度。破产案件可以通过被执行公司退出机制从而实现执行案件的退出机制。通常来讲,人民法院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有关债务人财产的执行案件应当中止执行。如果未中止执行的,应当依法执行回转相关财产作为债务人财产。被执行人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的,执行法院应当依法裁定终结执行。
在执行中,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符合《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执行法院经申请执行人之一或者被执行人同意,应当裁定中止对该被执行人的执行,将执行案件相关材料移送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案件的,执行法院应当解除对被执行人财产的保全措施。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裁定宣告被执行人破产的,执行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对该被执行人的执行。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产案件的,执行法院应当恢复执行。当然,虽然从整体来讲破产案件是破解“执行难”的重要途径,对于某系列执行案件的整体解决很有助益,但执行中申请人基于诉讼成本的考量大多不会选择此一途径,毕竟破产可能造成的局面就是两败俱伤,而执行案件中的参与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破产财产分配
八、小结
除上述所介绍的七种关联诉讼案件外,还有其他一些诉讼案件与执行案件也关系密切,例如,案外人、当事人认为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错误从而申请再审,因次债务人异议不能执行到期债权而由申请执行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诉讼,以及因执行行为违法所生司法赔偿案件等,本文不再进行介绍。
由于涉执行的关联诉讼案件具有专门性,早在2011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便指出,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代位析产之诉等涉执行的诉讼,由人民法院的审判机构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逐步促进涉执行诉讼审判的专业化,具备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对涉执行的诉讼案件集中审理。
近年来,审执分离、裁执分离改革不断推进,破产与清算审判机制也逐步完善。例如,2016年8月,全国首个高级法院破产审判庭(执行裁判庭)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成立。2016年12月3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成立。而2016年9月26日,北京市一中院也成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集中统一管辖北京市范围内相应级别企业的强制清算案件、破产案件以及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破产案件。这些关联诉讼案件审判机制的完善,将为“执行难”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撑,而我们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也要因案制宜选择相应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编排/李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