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注册商标发展保护工作现状与思考
区注册商标发展保护工作现状与思考
商标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商战利器。实施商标战略,通过广泛发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加,扩大商标注册总量,提高商标档次,搞好商标注册、发展、宣传和保护,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是衡量一级政府、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小的标杆之一。甚至可以说,注册商标的创立、发展和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衡量一个城市,某个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程度的标尺。
现代消费者对品牌商标和产品的认知意识日趋崇尚,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已经给我们的企业、商标保护部门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正确扶植、引导企业创立品牌,积极注册商标并有效保护注册商标。
就我们所在蒸湘区而言,近些年来,我们对区域企业做了一些相关调查,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19万,拥有注册商标用户87户,有效注册67件;其中,国有企业拥有注册商标44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拥有注册商标23件,著名商标2件(金雁米业、富康纯净水),驰名商标空白。由此看来,蒸湘区注册商标的现实基础和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及实施名牌战略强市的要求相比,差距甚远。
一、现状
蒸湘区注册商标发展的现状可以用12字形容,即:数量少、利用少、特点少、档次低。
1、注册商标数量少。截止2006年4月,全区有各类企业1254户,而注册商标用户只有44户,注册商标44件。仅占总数的3.5%,平均每28家企业才有一件注册商标,远远低于全省企业注册商标的平均水平。个体和私营企业就更少。全区3250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意识就更淡漠了,仅有23件注册了商标,平均160户才有一件注册商标,数量太少,且现有的商标年检率也不高,由此反映注册商标使用率低。
2、农副产品品牌发展少。蒸湘辖区原是由机构改革的郊区划过来的,相对于其他城区,农村区域比例大,粮油、副食、渔业产品资源较丰富,而此类产品商标注册极少。
3、名牌商标空白。蒸湘区注册商标不但数量少,而且普遍价值不高。全区不仅没有一件驰名商标,就连在衡阳地市有点知名度的商标也不太多。
二、注册商标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商标意识不强。商标是企业资产的价值体现,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而相当一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商标意识十分淡薄。他们往往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行为。甚至发生本地特有的产品被外地企业抢注的现象。造成无形资产的白白流失。如民生堂在推出“寿”酒系列品牌的时候,被南岳区个人抢先注册了“寿岳牌”系列“南岳寿酒”,结果,硬是费资98万,才从那位起用过此商标的私人那取得使用权,等他们取了这家商标使用权的同时,又发现“寿”字相关产品商标全部被注册。目前,民生堂又总结经验,重新在全国注册“缘”字商标。
2、广告宣传投入少。广告宣传是企业传播商品信息和树立树立商标形象的一种手段。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视广告宣传手段,不惜投入重金。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打遍全世界,其广告费用也占到总利润的30%。而我们区域的企业广告,相对就微乎其微了。(倒是医疗行业广告投入相对大的多)
3、自身的品牌不响。一些基础设备较好,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因为自己的商标牌子名气不大,为了扩大商品销路,采用借用他人注册商标而将自己的商品打入冷宫。辖区个别企业,本身可以拥有注册商标(如很有名气的**世家酒店),为了扩大销路,做大牌子,该企业在未经过容许,擅自使用别人注册的“大地大”商标。结果,不仅被工商部门罚了款,还白白帮他人作了多年的宣传。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借用明星脸的做法极不利于本地品牌的树立和发展。
4、档次规模不高。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除了商标意识不强。其规模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也是制约我们注册商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蒸湘辖区现有个体工商户3683户,各类企业1254户,从经济实力来看,绝大多数个体户注册资金也就是3万元左右偏下,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也只有22家,从经营规模上看,蒸湘企业大多由原来的市郊乡镇企业和衡阳、衡南等县区企业转划过来,规模不大,大户强户少。且新城改造以及新区开发进度缓慢,加上开发区域的中心区行政辖异,经营档次难以跟上其他城区;从经营行业上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从事商业和服务行业含量大,占总数量的70%。此外,地域内没有几个老字号的品牌,私营企业缺乏响当当的拳头产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更谈不上从事科技产业的路子了。
5、综合协调推进机制不尽完善。
商标注册现行体制基本处于国家总局统一注册,省以下工商部门和基层社会中介组织代办。中介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座桥梁,可以将政府的政策
导向与企业的志愿有机结合。但目前我区这样的组织缺乏,力量单薄,管理松散。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基层工商部门也没有强制有力的手段行使引导职能和代办任务。
6、管理职能未能到位。由于没有解决“吃皇粮”的问题,很长一段时期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倾向于对完成考核绩效比较现实易达的目标任务,而对长远的商品品牌的指导和管理力量难
以顾及,也无法在精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加上对辖区的商标广告监督管理职权全部上收到市工商局,城区分局商标广告管理股也是经过两撤两设直到2005年才正式恢复商标广告股的机构设置,保障目前的微小的监管力量。这也给基层引导和监督管理商标广告工作带来一定的体制限制和工作主动权。即使是在日常监督管理上,市局因力量不济“偶尔”授权办理商标广告违法侵权行为时,就显得鞭长莫及,致使监督管理和正确引导的主动性、积极性锐减。
三、发展注册商标的几点思考
鉴于上述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注册商标的发展,要结合区域的特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强化商标意识。在目前日益发达、商品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的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应该培养一种强烈的“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识,把商标注册工作,当成一场殊死搏斗的“战争”来打,战略是思想,是策略,是指挥商场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必须掌握的法宝。没有战略的眼光,只图眼前利益,就会陷入对手的“埋伏圈”。我们手中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商标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及广阔的媒体介质。一级地方政府、行政机关、企业老总甚至是每一户个体工商户,要以自己的产品、服务和地方特色,打造个性品牌。政府对业已树立起来的地方品牌,要大力给予行政的、财政上的支持,奖励。
2、争创品牌应立足资源特色。蒸湘区是一个涉郊、涉农面比较大的一个区域,有较强的农业特色和加工业特色。这就需要我们立足这样一个特点,发展自身特色品牌,如大力利用廉价的地域地产。开发集养殖、休闲、加工为一体的绿色工程。如最近推荐的“雨母渔业”等品牌,要大力引导乡镇企业预先注册,吸取“乔家大院”因电视热播,引旺旅游而被他人抢注商标,有实无名的尴尬。把雨母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做成特色品牌,靠商标创效益。坐落于本区的“江洋海鲜”,无论规模和档次以及服务上讲,都已经在本市乃至全省享有盛誉,如果不引起重视,被他人抢注了商标,那么,几个月以后,他就是要用自己的品牌,也要面临侵权受罚的尴尬了。
3、加大宣传力度。广告是商标形成资产的必须手段,子弹不经过枪镗,是没有杀伤力的!只有正确地应用广告手段,真实宣传企业产品,企业才有发展的后劲和市场地位。这种广告,不仅只是简单的在媒体宣传,还要注意企业文化氛围,产品包装。没有必要的企业文化,没有艺术的形象包装,没有强有力的广告媒介,产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同样一种产品,在同样一个地点,一个年迈的老头和一个美丽的少女,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心理应该是一致的。所以说,我们身边的每一次展销会,每一个文化节、每一个旅游节、主办者都要利用一切机会,以宣传本土商标为主题,提供大量的广告平台,扩大商标知名度。在商品的包装上,在商品展览和公共场所,区政府要多争取机会,利用本辖区地域广阔的条件,设立大量的广告位,以低廉的价格为企业宣传商标。引导消费者认牌子购货。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和行业考察,加强企业领导的商标战略意识,加大广告投入。
4、积极引导个体业主走规模经营之路。要努力改变个体私营经济行业单
一、产品单
一、以农为主、以商为辅的现状。鼓励他们大胆吸纳科技人才;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低小、散、粗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和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科技产业。由过去的定向加工生产趋向于高科技含量、精细加工,并形成规模化。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直接面向市场。
5、监督管理要落实两到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商标注册和保护的监督管理力度。促进注册商标的发展。一是指导企业注册商标到位。为注册商标用户提供有关商标法规等政策咨询;增强服务意识,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办理商标注册工作,以提高注册商标的效率。二是依法打假扫劣。保护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尤其要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制售假冒活动的查处要严厉到位。从而有效地维护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和商标用户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ouask/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力。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繁杂,有效地保护隐私权已成为关系个人生存质量的一项重要社会任务。但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散见于司法解释。1988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均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使“隐私权”一词初见于成文法律,但这只是间接保护。2001年,最高院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隐私权虽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人格权,但是该解释隐含侵害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不失为一项立法的进步,只是此种进步仍不足以弥补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又由于隐私权未形成独立人格权,公众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产生模糊认识,隐私权被侵害在我国相当突出。不仅公民、企业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具体侵害行为有:(1)侵入侵扰。私自侵入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宅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的行为。(2)监听监视。私自对他人的行踪及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安装窃听装置或者摄像设备等行为。(3)窥视。故意窥视他人居住,利用望远镜或者其他设备偷看他人私生活的行为。(4)刺探。调查刺探他人的通信或者其他私人文件的内容,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性生活,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财产状况等隐私资料的行为。(5)搜查。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财物的行为。
(6)披露、公开或宣扬。非法披露、公开或宣扬他人的隐私资料,如他人的个人数据、婚恋史、受害记录、疾病史、财产状况等都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我国宪法及其他部门法有不少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许多学者也就隐私权保护问题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我国公民的隐私权仍旧保护不足,待于救济。主要原因如下:
1、司法解释虽有隐私权的保护条款,但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没有对隐私权作出具体界定。每一裁判都是法官对法律的解释。如果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单靠法官自由心证很容易造成同一案件不同的判决,或对具体案件的下判无所适从。
2、侵犯隐私权在何种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规定不明确。最高法院公布的上述两个司法解释对隐私权方面的规定不一致。《意见》第140条:“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该规定明确了在侵害人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达到损害他人名誉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显然上述两个司法解释对法院在何种情况下受理侵犯隐私权案件的规定不一致。《意见》的规定是只有当隐私权与名誉权竟合时才受理隐私权案件,也就是说,只有在侵犯隐私权达到损害他人名誉时法院才有权启动审判程序保护受害人的隐私权。而《解释》则规定:只要侵害人违反社
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受害人只要以侵权为由起诉,不论是否构成对受害人名誉权的侵害,法院均应予以立案。
目前法院的普遍做法是将《意见》与《解释》结合起来认定侵犯隐私权案件,但《解释》的内容少,也过于原则,故目前许多法院主要是按《意见》处理涉及隐私权的案件,然而由于对如何认定规定中的“造成一定影响”及“造成一定影响”与由此损害当事人名誉之间的关系,法律没有作出规定,导致许多隐私权案件事实上无法按损害名誉权案件处理。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有的隐私虽然不是见不得人的坏事,然而当事人不愿意让他人知道,且当事人的个性不同,同属个人私事,有的人不愿让他人知晓,有的人却无所谓,由此对当事人心灵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对当事人的身心损害程度差异会很大。与此同时,侵犯他人隐私的当事人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出于过失,出于故意,不一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出于过失,却有可能造成了严重后果;有的当事人就隐私权被侵犯,寻求法律保护,虽然对当事人而言,平静生活已经由于侵害者的行为而受到干扰,精神上已经受到损害,但由于“造成一定影响”不好界定,更由于需达到侵害名誉权这一条件,往往导致其隐私权无法得到保护。
3、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责任方式不明确。
(一)是侵害隐私权与侵害名誉权不同,其责任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法律上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
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了侵犯隐私权造成一定影响,按侵害名誉权处理。但是,隐私权与名誉权属于两种不同的人格权,其责任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二)是侵害他人隐私的精神损害赔偿如何确定的问题。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和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对“隐私”会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法律上追求保护的程度和强度也会不一样,比如对住宅电话,有些人把它当作隐私,而另有一些人则无所谓。因而,侵犯隐私权的精神损害差别很大,且目前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不明确,数额很难确定,审判实践中做法不一。针对隐私权保护不足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隐私权保护加以立法,并明确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法律方法。如下:
(一)关于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没有对隐私权作出具体界定问题。笔者认为隐私权的概念应该在法条上,并且应该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以列举的形式予以界定。
(二)关于侵犯隐私权在何种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律应当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不宜公开个人隐私、何种情况下必须公开个人隐私、在什么范围内公开的问题。如果不是出于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的需要,不是出于满足必要的知情权的需要而公开他人隐私的,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关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责任方式不明确的问题。前述,因为隐私权的隐秘性特点,笔者认为侵害他人隐私权不一定存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责任方式。其次,关于侵犯隐私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受害人最直接的作用是消除、平复、或者减轻其精神上所受的痛苦与创伤,这表明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性的一面,对侵害人最直接的作用是制裁其侵权行为。
具体是,侵害隐私权案件除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此外,特别应考虑受害人内在的精神损害,即被侵权对象本身的自然反应和外部表现,如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悲伤、失望、抑郁等。另外,对于不同的侵害隐私权主体,如因公共利益、价值位阶原则以及具有一定职权但超越职权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人,因其不同的主观过错,其精神损害赔偿是不同的,对此都需要在立法上加以明确的界定。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长安区J村为例
李 鹍①
(西安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建立。
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中央确立自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农村试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自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社会保障
① 李鹍(1992——)安徽六安人,现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医疗资源有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2.48%,但医疗卫生平均支出年增长11.48%,“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J村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城郊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A镇。J村建于隋唐时期,拥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村民小组23个,1600余户人家,总计在册人口7300余人,人口数量占全镇的1/3,号称“千家户,万人村”,主要姓氏有王、田、唐、唐等。由于村庄规模较大,该村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四片分别设立自治组织、党支部,村中央什字是J村村委会和党总支所在地。
该村所在地形以平原为主,全村共有70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约1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350-400公斤,农业收入不构成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集体经济总资产50万元以下,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所得为主,年人均纯收入
3000元左右,农民生活水平较低。J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与2007年11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虽然成效显著,参合率已达到95%以上。
这项政策完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政府、村民组织定位不明、施行不当、宣传不力等原因,新农合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J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阅大量文献及统计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我国新农合推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的全国部分地区的试点,到2006年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据统计,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新农合的参合率已达到90%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已达到100%。从试点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疾病的就诊比例,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受国家财政的支出力度不够,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而且部分地区浪费现象严重。
1.农村资金投入较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不到2%。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投入农村的仅30%。而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即是70%的农民只用了30%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医疗体系结构与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上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差距,缺位的卫生资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就现阶段的广大农村而言,自农业税废除以后,乡镇政府财政资金大幅减少,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实在是难以实现。
2.农村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不公平。
很多地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医疗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医务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经过J村调研,J村全村共有卫生室9个,都是私人开办的,虽然医务人员有资格认证,但是其医疗水平极其有限,只能治疗感冒、咳嗽等一些小病,并且没有医疗费用补助,卫生室药品有限,关键的重要的药品缺乏,难以解决村民较大的困难需求。而县级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好、完备,农民一旦得了什么病症,就要上县级以上的医院,有的甚至路费就要花好多,由此造成农民负担加重。
(二)新医疗制度还不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社会满意度较低,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很多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甚至100%。但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地区居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参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表面上提出自愿参与的原则,但是实际上是采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捆绑式”的参合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调研中发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合方式对于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学生在学校内办有医疗保险,但是在所在地农
村也必须办理参与合作医疗保险,造成交叉浪费,很多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而许多地方又规定,外出人员参加合作医疗,必须在当地就诊,在外地就诊的不得报销。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无法到指定医院就诊,因此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好处,这部分人自然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三)目前,新医疗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有待对该制度进行法律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其中,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正因为法律制度的缺失,致使新农合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合作对象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统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造成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信心不足等。
(四)医保报销制度不够完善,报销程序过于繁琐,保障水平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
在当前实施过程中,报销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表现在报销需在制定的医院进行就诊,报销有具体的特定的范围,某些药品没有划入报销的范围,某些治疗也不作为报销的对象。而且,报销的比例也是个大的问题,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是60-70%,县级医院是50%,市级以上医院只有30-40%,而且各地标准不一。本来说越往高级的医院的花费越高,但是其报销的比例却越低,这并不是很合理,使得农民自
己觉得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其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繁琐,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用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医疗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账中心和信用合作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很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三、对策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农村医疗的配置。
1.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中央政府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医保政策,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推动医保的积极性的工作力度,政府投资应该向农村方向倾斜,增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
2.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供应,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的防治、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规范药品销售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确保药品正常供应。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其安心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二)继续加强新医疗制度建设,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各家庭实际或特殊情况,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进行“捆绑式”按家庭为单位参保,而是应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充分考虑流动人员,如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适当的合作医疗服务。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当他们有医疗需要时,无法及时地享受到农村的医保政策,而且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无法得到城镇医保的待遇。因此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此医院就诊人员均可持有效证件报销相关费用。
(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建设,为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为保证新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行及不断完善,我们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农合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管理体制、补偿标准、政府责任等。一方面可以保证该制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排除农民参保的后顾之忧,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再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报销制度,简化报销程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与定点医院相互协调,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报销程序,给农民真正实现方便报销。正确设立报销标准,原本花费大的大型医院,但是报销比例却很低,要适当地根据不同疾病提高报销比例,把更多的重要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内,使农民真正看到新医疗制度的好处。
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体系,坚持适时不断地对新农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评估,对实施不当的部门予以追究责任,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追溯原因,制定对策,完善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扎实、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四、总结
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和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xiexiebang.com.[3]刘建伟.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4]周克清,闫龙飞.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05(8).[5]欧子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科教文汇,2006(12).
第四篇:农技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农技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珠街镇农技协现状与发展思考
广南县珠街镇农技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产物。纵观农技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孕育了农技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农技协,全球经济一体化助长了农技协。近年来的实践
证明,农技协作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好范文版权所有!
珠街镇农技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趋强,到目前,全镇已发展农技协组织个,拥有会员人,带动农户余户。农技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年统计,全镇加入农技协组织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元,比没有加入的农户人均增加了元。农技协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对农技协的向住与日俱增。
一、现阶段我镇农技协的形式
我镇农技协的发展由于起步太晚,发展较慢,属技术交流型。这是农技协的初级形式,也可以叫作低级形式,规模比较小,分布在村委会,主要通过会员之间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进行观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起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科学示范,进而逐步带动其他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功效。
二、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年来,珠街镇把农技协的发展列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农技协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快速膨胀,功能不断增强,农技协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技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养殖业、种植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以粮、油、棉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通过协会运作,我镇畜禽、水果、蔬菜、粮食、油料等农业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目前长冲梨种植业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是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农技协的突出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基地、辐射基地、研究基地。农技协通过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传播到会员和农户,打通了科技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据统计,年以来,全镇农技协共推广科技新成果项、新技术项、培训农民多人次。
三是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放羊长冲梨协会还专门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长冲梨种植培训指导,经过我镇多次举行科技培训及技术交流会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促进农民进入市场,使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根本无法与其他种植、养殖大户相抗衡。农民加入了农技协,就增加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筹码,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镇科技协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分散的同业农户组织起来,由协会自主发展销售渠道,统一销售的集团应市策略。目前,该协会生产的长冲梨,销售价格连续两次提升,比协会成立前提高了,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进一步看涨,充分显示了协会在市场中的强大功能。
五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技协把农民共同的致富愿望和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配套服务,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商品生产量,并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珠街镇协会采取“协会基地会员”的组织形式,把会员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实行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品牌效应、规模效益迅速凸现,目前每公斤长冲梨销售价格比协会组建前提高了元,会员年平均增加收入元。
六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但对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广大的农民已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眼界更宽了,强化了商品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参与观念,发扬了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扶贫帮困的精神,涌现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民风村风的好转以及对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的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农技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镇农技协过去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总的看还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技协在其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全镇个农技协组织,平均拥有会员仅人。特别是协会运行几年后,会员人数仍然停滞在建立之初的人左右,协会组织应有的优势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二是会员连接偏散。目前大多数协会都处于松散和半松散状态,生产经营,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文章在阐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两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决策层对城镇化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恰恰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从39.1%上升到51.3%。①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②
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③
第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美、日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期,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
美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单
一、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通过工业化引导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用产业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此外,美国在其城镇化过程中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行双轮驱动政策。
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1.1%,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以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和工业产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日本在进入城市化饱和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转向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城市群,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青年振兴法》、《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东京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的2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1960
年的841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9685亿日元,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愿意离开农村,到2012年,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富裕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较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⑤
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⑥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⑦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地流动人口状况,调整纵向、横向的财政关系。⑧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起点和支点是农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财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养殖(种植)规模化、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能力,为实现城镇化提供起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条件,发展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农民创业空间。二是制造业的转移与升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应该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尤其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否则会出现偏低城镇化的现象。如我国西部城镇化率偏低,服务业落后也是主因之一。⑨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1%,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我国城镇化率也仅为51.3%。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过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工业和农业,而且人均资源消耗量比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人口聚集也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餐饮、娱乐、商业、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③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④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⑤李静,刘英基:“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⑥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⑦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⑧张翼:“农民工„进程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学》,2011年第2期。
⑨王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