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5:2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篇: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

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

周志军

崛起的泰州,是江苏中部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市场农业、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市。尽管秭归和泰州的农业资源、市场环境、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相差甚远,但是泰州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取得的巨大成绩和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泰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江苏中部,全市现有88个乡镇、1573个村,农村人口389万人,占总人口的77%,现有耕地47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90万亩。既是苏中新兴工业强市,也是江苏农业大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银杏之乡、生猪之乡,国家重点粮棉油、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

2008年,台州完成农业总产值196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0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38元。2009年,预计全市可完成农业总产值206亿元、农业增加值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220元,增幅可达12%。

2、农业生产条件优

泰州9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农田排灌、田间耕作、三麦播种、稻麦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生态环境优越,所辖四市均为省级生态农业县(市)。

3、农业产业特色鲜明

泰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以设施栽培为重点的高效种植业,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的高效畜牧业,以特种养殖为重点的高效水产业,以休闲农业为重点的观光旅游农业,以加工增值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的高效种植业。

4、农业产业规模和市场效益好

先进的种植业:泰州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处于江苏省前列。是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水稻种植面积300万亩,年产优质稻米160多万吨。蔬菜120万亩,年产各类蔬菜300万吨。

独特的银杏产业:泰州千年以上古银杏树有近500株,定植银杏树1060万株,银杏挂果树近600万株,银杏产量达到1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

发达的畜牧业:泰州生猪年饲养量42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5000万只,山羊年饲养量170万只,奶牛栏存近万头。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63%、72%和100%。建成国家级水禽基因库,保存我国地方水禽品种18个,其中鸭品种9个、鹅品种9个,成为国内收集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

高效的水产业:泰州水产品养殖面积90万亩,水产品产量25万吨。水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虾、蟹、小龙虾等特种水产品大幅增加。河蟹养殖65万亩,产量4.2万吨。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成为建国以来农业部唯一命名的“中国河蟹养殖大王”。兴化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

充满生机的休闲观光农业:泰州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有全国唯一的古银杏森林公园、国家级溱湖湿地公园、兴化水上森林公园。传统美食:长江三鲜、溱湖八鲜、蟹黄汤包、全羊席,还有中国民俗十大节庆之一溱潼会船节等。

新兴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泰州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6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九寿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最大的水产品出口企业,年出口创汇超过一千万美元,年销售额过亿元,获得美国、欧盟和英国质量体系认证,占领美国龙虾仁市场的三分之一。兴化戴窑粮食市场年交易额达30亿元,被国家统计局认定为全国同类最大交易市场。

二、创新的探索

泰州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关键在于不断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注重规划引导,突出重点推进。农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泰州紧密结合实际制定了《现代农业5218工程发展规划》,明确把实施“5218”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在全市重点打造 “五横两纵高效农业产业带”和“一个高效板块”,全面提升“八大产业”。目前全市高效农业(亩效益2000元以上)面积达到1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其中近两年新增50多万亩。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机制活、产品优、效益好的高效农业园区和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近40万亩,3000元以上的达80多万亩。

2、注重典型培育,推进示范引导。农业快发展,关键在实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指导农民赚”。泰州大力培植典型、树立典型,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比如举办“走进田间村口”高效农业大型系列报道引导干;评选“十大现代农业领军人物、创业之星、创新标兵”;成立了现代农业宣讲团。

3、注重项目服务,提高服务实效。泰州把提升服务农业项目水平作为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实行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对投资“千万元以上、面积逾千亩”的高效农业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到每个项目有一个领导挂钩、有一个技术部门指导、有一个龙头企业对接,务求项目服务实效。

4、注重科技推广,提供有力支撑。泰州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加强和充实农业科研力量。先后与市人事局等八部门共同举办了“技术助农、项目富农”活动,建立了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基因库,实施农业三项工程项目97项,获部、省、市农业科技成果43项。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推行菜单式培训,坚持做到技术跟着种子种

苗走、技术跟着农药化肥走、技术跟着饲料兽药走,让农民放心种田、放心养殖。同时把农业园区化发展作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抓手,全市已有各类农业园区106个,经营面积16.65万亩,辐射面积141.8万亩,其中省级园区6个、市级园区15个,县级以下园区85个。

5、注重市场开拓,解决后顾之忧。发展现代农业,市场效益是关键,泰州牢固树立“抓营销促生产”的理念,每年有260万吨左右的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大中城市消费市场,占全市农产品生产总量的60%以上。泰州把今年又作为“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年”,大力强化农产品促销。

6、注重机制创新,增强推进合力。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等合作化经营模式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泰州全市组建市级农业行业协会5家,入会会员950多个,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组织1218家,入社农户11.8万户,占总农户的10%,带动农户25万户。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市政府成立了由农委、财政局、发改委、旅游局、农办、省牧院、粮食局、供销社等部门参加的产业推进组,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农业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的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工作机制。

三、深刻启示

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表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就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资源性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大力发展资本性农业,创新组织经营机制,大力发展资产性农业。

1、放大特色: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现代农业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格局,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优势。

2、注重质量:培育品牌、名牌、金牌。现代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就要强化品牌农业建设,努力打造地方的金牌、产业的品牌、产品的名牌,实现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的良性循环。

3、强化科技:提升质量、扩张规模、提高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养殖、发展精品农业,实现种养业的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在扩大规模、做大集群、提高竞争力上下功夫。

4、突出营销: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就是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这是高效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计划经济时代产、供、销,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市场经济条件下,销、供、产,要把销售放在第一位,把市场放在第一位。市场空间无限,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发现市场、把握市场、用好市场。同时要注重非农资本的引进,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带来技术、资金、市场以及现代经营理念。

5、做强加工: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是要注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加工水平、增强拉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湖北秭归县委党校周志军

第二篇:泰州现代农业新功能

泰州现代农业新功能

提起农业,很多城里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可说到靖江汤包、高港全羊席、泰兴江鲜等特色餐饮,说到河横绿壳蛋等时尚鲜品,说到兰花观赏、休闲生态游,却让城里人兴味盎然。近年来,泰州市在努力保障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开拓农业的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既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要求,又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劳动力融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开拓现代农业生活服务功能

融入自然,返璞归真的乡村游、生态游已成为市民旅游新时尚,一到节假日,不少市民呼朋引伴、拖家带口,来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乡村,体会一把垂钓、采果、观光、吃农家菜的“农家乐”。

一位姓李的市民说,去年“十一”黄金周,全家人到靖江滨江农家乐园玩了一趟。在那里可以划船,采摘石榴、垂钓、烧烤,最有特色的就是烧烤当地农户散养的鲜活肥嫩的大草羊。一家人一起到鱼塘捕鱼、到鸡舍捉鸡,亲自动手烹制菜肴,饭后漫步桂花园,享受真正的“农家乐”。

泰兴市农委有关人士介绍说,至目前为止,泰州全市已建成观光休闲基地110多个,基地面积2.5万亩,总投资近5亿元,年接待消费者50万人次左右,年营业收入近1.8亿元,带动5500人就业。

随着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的推广,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的河横村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成了集旅游、度假、饮食、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家园。2005年以来连续3年举办菜花节和农民文化艺术节,不断健全观光旅游设施,前往该村观光、休闲、度假的游客已达30万人次。农民入住生态别墅小区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农家乐旅游产业正悄然兴起,目前该村已有10多户农民办起了农家乐餐饮服务项目。

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功能

泰州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282.25万吨,其中水稻总产172.6万吨,小麦总产86.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11.2%;蔬菜总产229.93万吨,比上年增长4.3%;生猪、家禽、山羊饲养量415.57万头、4839.46万头、177.85万头,奶牛存栏5195头。在近年畜牧业整体步入低谷的不利形势下,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水产品总量22.03万吨,比上年增长1.66%。

在有力保障本地供给的同时,泰州有40%左右的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为长三角地区米篮子、菜篮子、奶瓶子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保障量的供应前提下,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06年,所辖县级市通过江苏省生态农业县验收,泰兴市以弱筋小麦为重点的3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总数分别达到157个、109个、20个。

强化现代农业生态功能

银杏树是泰州的代表树种,在高港区许庄,一座占地面积近200亩的古银杏森林公园正在建设之中,园内有银杏树12000株,其中百年以上古银杏300多株。据介绍,从2007年秋播开始,许庄古银杏森林公园结合“5218”工程古高线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规划,种植葡萄、冬枣、桃、梨等经济林果,同时与泰兴宣堡国家级银杏森林公园相连接,加快古银杏森林资源的开发,积极打造集旅游、观光、果品销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园。

据统计,2006年泰州完成造林面积8420公顷,其中成片造林5806.67公顷,新建农田林网4.16万公顷,四旁植树63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连续几年年递增2个百分点左右;主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0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3平方米,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县市城镇新增绿地1622公顷。着力推进湿地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可持续利用示范和能力工程建设。

泰州现代农业新理念

近日,记者从江苏省泰州市农委了解到,2007年泰州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比上年增加近30%。惊人的增长速度背后,是江苏省泰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崭新理念。

在长三角崛起、上海经济圈扩容、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背景下,重新谋划泰州农业的发展定位问题,成为关系新时期泰州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为此,泰州市专门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赶赴外地考察取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都市服务型和外向高效型农业‟的泰州农业发展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跳出农业抓农业、聚焦城市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泰州市农委主任赵留贯介绍说。

针对本地农业科研机构不多、科研力量不强的实际情况,泰州市着力借用“外脑”、引进“外智”,借鉴外地发展经验,在引进成熟技术、成熟项目、成熟人才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宽泰州农业发展思路,助推泰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今年4月至8月,由市农委、人事局等八个部门组织承办了泰州市“技术助农、项目富农”活动,梳理出泰州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和项目需求100多个,邀请中国工程院张齐生、程顺和两位院士以及全国多家知名农业高等院校的72名专家教授来泰州指导,签约合作项目30个,解决了一批泰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资金等瓶颈问题。

同时,按照打造板块经济、做强产业集群的新要求,围绕产业推进工作多次深入市(区)、乡镇调研,摸清农业家底,分析产业发展基础,把准现代农业发展脉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市政府出台了《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将组织实施“5218”工程作为现代高效农业突破的重点,着力打造“五横、两纵、一个中心板块、八大产业链”的泰州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即重点突破“五横两纵”(沿江线以休闲观光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古高公路线以经济林果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沈马公路线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高兴东公路线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332省道线以高效渔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产业带;靖盐线特色畜禽产业带;泰高路、兴泰路高效园艺产业带)、积极打造“一个板块”(以市农业开发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河横村及相邻地区为主体的高效农业板块)、全面提升“八大产业链”(优质稻米产业链、专用麦产业链、蔬菜种植加工产业链、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特色渔业产业链、银杏产业链、花卉苗木产业链、旅游休闲农业产业链)。

据了解,2007年,泰州市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现代高效农业奖励扶持政策,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项目的补助,以设施农业为主体的高效农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征的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泰州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已达1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

泰州现代农业新平台

泰州市农委提供的资料显示,预计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01.36亿元,同比增长7.18%;新增规模高效农业项目180多个;新增特色产业村80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近400个;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1万亩,新增36万亩;建成较为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场)近100个,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5%、61%、60%、98%。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同比增长13.25%。

泰州市农委把“三资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五大平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科学构筑起一个崭新平台,助推泰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资”引动。近年来,泰州市通过进一步整合农业优势资源、强化特色项目推介、加大载体建设力度、改进农业招商方式、提高农业招商效率等措施,吸引大量“三资”进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力军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吸引外资,依托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依托外贸企业延伸拓展,提升农业的外向化水平,三资开发农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预计今年全市新建农业“三资”项目590个,实际利用“三资”3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3%。

设施促动。泰兴市新街镇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289元。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创建连片设施农业规模园区,至今年12月,全镇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6400亩,其中新增大棚设施种植面积达4200多亩。

通过“强化规划引导、突出组织推进、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政策扶持”四大措施,今年全市设施高效农业(种植业、林业)面积100万亩,新增26万亩。

园区推动。目前,泰州市已有一个省级农业开发区、五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这些园区的建成,为泰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投资规模达3800万元的泰州市海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2000亩,辐射区3.5万亩,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30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50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等。2006年园区核心区上市蔬菜1200万公斤,水果40万公斤,肉鸭30万只,水产品50万公斤,经济效益230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48万元。园区应用新技术12项,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培训农民1200多人次,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亩均增收1200元以上。

装备带动。新组建的地级泰州市在各处待建资金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补助高性能收割机,每台机补1万元,再加上各县级市也有2-3万元不等的补助,有的乡镇还给补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投资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此外,泰州还发展微耕机械、大棚卷帘机械,果蔬保鲜设备、高档植保机械,农机装备迅速增长。目前全市总拥有农机动力217万千瓦。各类联合收割机6000多台,小麦机收率达到100%,水稻机收率达到90%以上。目前,该市正高度重视秸秆覆埋耕整技术、蔬菜大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

科技鼓动。为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泰州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类型已由稻麦逐步扩大生猪、家禽、水产、农机等多个方面。按照“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切实开展科技人员入户指导服务工作。2007年全市选聘入户技术指导员500多名,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户9000户,示范辐射10多万农户。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工作中,泰州市被评为全省“科技入户先进市”。

泰州现代农业新路径

路径之一:发展模式变“小农经济”为现代高效产业

规模小、效益低、质量不高、与市场对接难,一直困扰泰州农业发展,也是制约农业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泰州市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采取切实措施突破这一瓶颈,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上进行了调整和转变。

发展产业化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加工值每年都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超过1∶1,基本达到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两家大型加工流通企业做龙头,有一大批企业做后盾。特别是在培育弱筋小麦、优质稻米、特色水产等产业时,主要依靠的就是戴窑粮食批发市场、苏三零面粉集团、沙沟水产批发市场等居国内、省内前列的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带动。泰兴市斑点叉尾鮰产业就是在中美合资企业———泰兴市江泰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不到三年时间,斑点叉尾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加工产品全部外销美国,2007年斑点叉尾鮰养殖面积2万亩,出口鱼片500多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泰州市近年来加强产业规划布局,以入股、转让等形式,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使有限的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10万亩,2007年新增25万亩,从中农民人均增收80元以上。其中新增连片种植2000亩以上、水产养殖2000亩以上、生猪出栏万头以上、家禽出栏10万只以上高效农业项目110多个;新增特色产业村80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近400个,占全市村总数的28%。

发展园区农业。重点发展作为科技“孵化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解决农业产前的技术创新和产后的加工升值,这是实现农业高效、外向的基础平台。目前全市已有各级农业科技园区100多个。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上,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带动农业下游产业的发展。省级兴化农副产品加工区中集中了10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带动发展香葱近20万亩,从业农户有10万多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路径之二:增长方式变粗放式掠夺式为集约化生产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在组织农业结构调整中,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都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加以推进,一批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并转化为经济优势。兴化“一根(香)葱”带动近20万亩外贸蔬菜生产,香葱年产量50万吨,加工产值4亿元;姜堰、靖江“一壶油”带动8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60%实现订单生产;泰兴“一棵树”带动1000万株、20万亩成片银杏栽植,年产银杏8000吨,深加工产值超过3亿元;泰兴“一袋(面)粉”带动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推进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泰州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普及推广农业实用科技。近年来共引进繁育各类新品种400多个,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品种15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畜、禽、鱼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加快先进技术的创新、集成、组装、配套,研究制定各类生产技术等系列规程60多项;培植“河横”大米、“雪菊”面粉、“信友”脱水香葱、“红膏”大闸蟹等36个名牌产品;建立优质水稻、弱筋小麦等各类无公害生产基地100多万亩;建设泰兴市七圩镇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区、兴化市年存栏二元母猪1000头、年出栏三元肉猪15000头的瘦肉型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等一批无公害养殖示范区。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以“三清”工程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县创建工作,加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技术,控制畜禽粪便污染,普及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方法,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加强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管理,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所辖四市均通过省农业生态市的验收。

路径之三:农业组织方式变“千家万户提篮小卖”为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在农民千家万户面向市场,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催耕催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进,农业的市场主体建设滞后于市场农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泰州在农业的组织方式上进行重大改革调整,重点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矛盾。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股份制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组织体系,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围绕高效农业产业,支持农户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由行政主导型向合作经济组织主导、协会主导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近两年泰州市组建了泰州市渔业协会、泰州市奶业协会、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等7家市级行业协会,入会会员980个。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00多个,带动农户10万户。靖江市鹌鹑养殖协会积极发挥协会“统”的功能,养殖户由成立之初的58户发展到目前的185户,年饲养鹌鹑300万只。

发展股份制农业。股份制农业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来的,由农户、企业、科技人员等市场主体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股份发展起来的规范化农业企业,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兴化安丰下岗职工朱同林以股份制形式发展水产养殖,现已吸收900名农民股东,在省内外拥有核心养殖基地5万多亩,410个红膏大闸蟹养殖塘口,同时参股、控股河蟹育苗厂、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发展成为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为了让更多养殖户受益,红膏公司采取基地示范辐射带动的方法,吸引省内外养殖户加盟。2007年公司实现总产值达1.5亿多元,把“红膏大闸蟹”产品推介会开到了人民大会堂、新加坡等地。

第三篇: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内江市第一职业中学:孙建文)

潍坊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代表。10多年来,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富裕农民为中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闯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加工”的成功之路。近年来,潍坊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观念和体制创新,深入实施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带动”战略,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抓手,拧紧产业链条;以突出区域特色为重点,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牌;以标准化、科技化为支撑,积极拓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规模化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此次考察,不仅让我们大开眼界,更给我们很多思考和有益启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手笔”、高起点、争第一的观念

潍坊现代农业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发展思路的不断创新。我们与潍坊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现代农业发展速度、龙头企业实力、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差距,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差距。潍坊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10多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构筑较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寿光是一个县级市,“蔬菜之乡”的美誉远播海内外。规模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市场大——成为“买全国卖全国蔬菜集散中心”,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80亩,年交易额56亿元,目前,总投资22亿元,占地1800亩,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国唯一一个农产品综合市场已开工建设;科技高——蔬菜科技园展示的种植技术堪称中国蔬菜最先进的技术;功能多——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每年4月20日-5月20日举办,已举办八届。“菜博会”成为寿光的特色名片,成为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旅游的一大景观。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不够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种养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不多不强等。学习潍坊经验,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改变大而全,小

而全的传统农业观念,牢固树立“一县一业”、“几县一品”的发展理念,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全省、全国争第一。切实改变农业潜力小、发展慢、收益低、税收少的陈旧观念,坚定建设农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确定更高的发展目标,使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切实改变低起点、低水平、多重复的农业发展方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错位发展。切实改变说的多,干的少;规划多,落实少的现象,把农业作为大产业,朝阳产业来抓,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思路,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潍坊各县市的农业不仅规模大、有特色,而且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规模化是农业体现优势的条件,产业化是农业提档升级的纽带。学习潍坊的经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烹饪等系列标准化,用产品质量和品牌创市场、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坚定不移抓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坚定不移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以带动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学习潍坊的经验,就是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促进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多层次、多成份、多元化兴办一批亿元、1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或农产品加工园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寿光等地发展龙头企业的有效作法:一是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存、保鲜等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抓好产前和产后服务,把种养环节让给农民,使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创新服务农业的机制。以有效的服务平台,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创

造生产经营环境、维护保障权益等方面发挥政府及部门应有作用。相比之下,我市在服务龙头企业发展、扶持产业升级等方面办法不多,机制不活。学习潍坊经验,就是要敢于突破旧的框框,以发展为硬道理,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搞好服务,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改进抓农业的方式方法,注重抓重点、抓难点、求突破

潍坊的经验启示我们,抓现代农业发展,不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既要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又要突出重点措施落实。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建龙头企业,优质服务市场主体和培育典型示范引导。要突出“抓一”,争取“第一”。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实施农业强市战略,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农业发展亮点,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篇:经验和启示

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

做法、经验和建议

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试点县之一的开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达州市东部。东邻重庆市开县,南接重庆市万州区、梁平县,西界达县,北连宣汉,属盆地边缘浅丘区,是一个七山微水三分田的内陆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全县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21个社区,15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万户、48.7万人。本次林改涉及2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18个社区,1509个村民小组,林改面积47.96万亩。

自去年8月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细心谋划,稳步推进。截止10月20日,已全面完成所有林权证的打印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定位、高位推动。自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林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和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县、乡两级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林改办下设有政策法律宣传组、业务技术组、林权纠纷调处组、后勤保障组和工作督导组。村上明确由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抓林改。同时,重点林区各村村的每个村民小组还推选了3-5名有一定威信和办事能 力,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熟悉村情,在群众中口碑较好的村民代表义务参与林改,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林改,“三长”挂帅抓林改,社会广泛参与林改,上下齐抓共管林改的良好局面,为顺利推进我县林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力宣传发动,深化对林改实质的理解。为使林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浓郁改革氛围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把深化对林改实质理解作为突破口,首先是组织林改办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党和国家及省市林权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县情编制系列宣传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解答》(1、2),“解答”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自流山政策、责任山政策、谁造谁有政策、具体统一经营政策和登记发证政策,共57个具体问题,全面剖析了林改工作,“解答”经审定后,印发各村民小组,由各级工作组组织学习讨论;二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发表电视讲话,阐述林改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及时通报全县林改工作进度,提出具体要求;三是县林改办及时印制了《致全县林农朋友的公开信》15万份,发放至每个农户,出动宣传车辆36台次巡回到各乡(镇)和重点林区村宣传;四是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林改宣传专栏,集中报道林改工作的相关内容,并在每天黄金时间滚动播放宣传标语;五是各乡(镇)、村、组也分别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改政策,认真召开了三个动员会(乡级、村级和小组动员会),并多次召开了林农座谈会、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和村民代表会。全县已办宣传专栏123期,书写宣传标语5326幅,编写林改信息简报37期;六是县上先后8次集中对全县各乡(镇)分管领导和林改工作人员分别进行政策业务培训,参训人员达925人次。同时,各乡(镇)也举行相应的培训,参训人数累计达 12000多人次。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基本做到了人农民朋友知情、知理、知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对林改实质的理解。

(三)建章立制、规范操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要规范林改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规范林改实施方案的制定。在林改启动初始,由县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工作组,深入乡镇、村调查摸底,通过登门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认真研究制定了《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同时,为规范全县林改方案,县林改办还印发了《关于做好村组林改方案准备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乡(镇)、村林改方案制定程序与要求的通知》,对林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手续完善等系列细节进行了统一要求。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严格执行“四签两不准”(即会议通知户主签收、参加会议户主签到、表(票)决签名、原始林改方案签字、不准他人或无书面委托代签、不准用非正规书写笔签字)和“两个三分之二”(即参加户主大会的户主必须超过应到会户主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的票数必须达到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否则表决无效)。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政策宣传到位,群众不了解政策不实施;坚持实事求是,情况不明不动手;坚持群众思想统一,达不到三分之二不票决;坚持办事公开透明,公示有异议的不审批。采用“从下到上,在从上到下”(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林改方案,送审后返回公示)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江县XX乡镇XX村XX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二是规范操作程序。为确保林改工作严格按实施方案有序进行,县林改办先后制定了 《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技术操作规范》、《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勘界操作办法》、《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县乡镇级工作流程图》、《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级工作流程图》、《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流程图》、《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规范》等系列政策、技术操作规范,指导全县林改,使庞大的林改工作作到了有序可循。

(四)试点引导、攻坚克难。为使林改工作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县林改领导小组把长岭镇作为了试点乡镇,2007年10月19日县林改办抽调了业务技术精,工作责任强,林改政策熟悉的精兵强将45名,组成了试点工作队,分成政策法律宣传组、业务技术组、林权纠纷调处组奔赴长岭的山山水水,先期开展试点,力求使党和国家的林改政策与长岭林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试点中重点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对一些纠纷问题进行分类梳理,集中引导加以解决,尤其是对一系列的操作规范进行具体应用,对全县林改摸索出经验和具体办法。通过一个多个月的艰辛努力,使广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了各类操作规范,并使操作规范更加集体化、明了化了。共查找解决难点、热点33个,如宗地的划分、面积的确认、表格的填写、附图的制作等,调处林权纠纷5起,总结操作性强的经验25条。在此基础上,县林改办又在长岭镇组织召开了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通过林改办同志的政策宣传,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讲解,林农代表的现场发言,使与会同志受到了一次全面的生动的系统培训,有力推进了全县林改进程。

(五)、严格工作进度,总体推进林改。为了确保全县林改按 4 期高质量完成,县上对工作进度进行了统一要求,将主体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的时间任务进行了明确。一是组织准备阶段(2007年8—10月):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培训。主要是成立各级林改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机构,印发林改政策文件,开展宣传发动和政策业务培训,全面摸清自留山、责任山、退耕还林地、集体山林面积和林地流转情况,并张榜公示,制定方案。二是勘界确权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现场勘界,明确主体,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由各村或村民小组组织人员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并在县、乡有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勾绘地形图,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公示无异议的林权,签订合同;对公示有异议的,再次核实;有争议的,调处解决。三是建档发证阶段(2008年4—10月):逐级报批,统一发证,全面建档,规范管理。承包合同签定后,登记造册,填写申请表,经乡(镇)初审后,报县上审核,再录入、校对,进行第三榜公示,无误后,再打印发证,并建立林改档案。县林改工作督导组按阶段进行检查、登记并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加速了林改工作的总体推进。

(六)突出重点难点,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确权,难点是录入。确权越扎实,隐患就越少;录入越认真,差错就越少。在勘界确权阶段,我们始终坚持“只组织不干预、只引导不拍板、只协调不作主”的工作原则,把林改的决定权充分交给群众,放手让群众自己去分山确界,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解决林改中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县上指派了业务技术 精、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包片进行外业调查绘图和内业各种表格的技术指导,确保了林地勘查四至界限清楚、权属关系明确,外业绘图准确、内业整理规范,图、表、卡“三相符”。在录入打印阶段,我们采取边录入边校对,录完后又校对,最后还将林权证的关键内容以表格形式打印出来,返给村社及农户核对无误后再打证,从而确保了林权证的准确无误。

(七)狠抓督查指导,逗硬考核奖惩。县上坚持统筹安排,上下联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全县林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一是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签订了限期完成林改工作任务的目标考核责任书,推行绩效考核奖惩制度,把林改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和硬性指标;二是落实了县级领导挂包责任制,林改工作的每个关键环节,各位领导都主动深入挂包乡(镇)、村,开展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改革有序推进;三是县委、政府督查室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督促各地按要求扎实推进林改工作,各乡镇在每月25日前向县林改办书面报告其工作进度;四是县林业局成立了5个指导小组,由局班子成员任组长,指导小组成员由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组成,负责业务指导、进度调控、外业勾图和质量检查等工作。

(八)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化解纠纷。由于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宽,多年积淀的林权纠纷逐步显露出来,为切实做好林权纠纷化解工作,县上成立了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我县82年林业两制落实情况的林业局的9位老领导和老同志组成的林权纠纷调解组,本着以82年林业两制为依据、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原则、以合理化解为落脚点,采取查阅档案、调查走访、召开座 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实地逐一核实、逐一化解林改纠纷。对时间跨度长、分歧较大,一时确实难以解决的,采取梳理归纳的方式,上报县政府调解。到目前为止,共收到林权纠纷93起,已经调处89起,其余4起正在积极调处之中,还没有一起上报县政府调解,也没有一起上访的。

二、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是不可能成功的。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摆到重要日程,坚持“三级书记抓林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改革期间,多次深入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指导改革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县、乡、村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全部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许多地方把改革与地方组织换届、干部任用考核、财政转移支付、部门形象测评等挂起钩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林业部门督促指导、村组两级具体操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尊重民意,依靠群众,是改革成功的法宝。集体林权改革是一项牵涉千家万户林农利益的改革,要保证林改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林改中,我县始终把充分发动群众作为整个林改的根本性工作来抓,坚持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林农(使他们真正明白这次林改的意义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使每个林农都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把决策权实实在在交给林农(把分不分山、怎么分山、分多少山等一切重大 问题的决定权统统交给群众),在纠纷调处上认认真真依靠林农(由村民小组推选的村民代表牵头,组织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交谈,“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依靠群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许多我们林改工作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全县农民对林权制度改革的满意率达95%以上。一些地方群众感慨地说:“党和政府把这么好的政策给了我们,把分山的权力也给了我们,如果再分不好,那就是我们太无能了。”

(三)严密组织,精心操作,是改革成功的基础。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导致乱砍滥伐,甚至给今后几十年的林业经营管理埋下隐患。为此,我县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中,首先是抓好宣传。通过向农民发送公开信、选派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播电视反复播放等形式,广泛宣讲改革政策,使之家喻户晓,统一思想认识。其次是明确方法。认真研究制定了《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对确权发证的范围、对象、发证机构、林权勘察、林权登记、公示、发证、资料建档、质量检查等10多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和要求都作了详尽规定,确保改革不出差错,不留后患。三是抓好培训。使每个参与林权制度改革的同志都能掌握政策、学会操作,全县各级接受培训的林改技术人员累计达12000多人次。县林业部门还集全局之力,抽调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5个督查指导小组,深入改革第一线督查、指导工作。临山勘界要求技术人员、山主双方、林权改革小组成员“三到场”,确保无误。四是先试点、后推开。2007年8月先在长岭镇试点,试点成功后才在总结、完善基本做法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在全县全面推开。五是严防乱砍滥伐。改革初期,在改革方案出 台之前,暂停木材采伐,防止因政策宣传不到位出现乱砍滥伐;暂停木竹交易,防止木竹经销商趁机低价收购林农木竹;暂停山林流转,防止村组突击流转山林损害群众利益,确保改革秩序稳定和森林资源安全,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

(四)广泛筹措,强化投入,是改革成功的保障。

林改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面宽量大,情况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很长的时间,改革成本很高。据初步统计,林改每亩的最低费用在3.5-4.0元,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为扎实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我县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配臵林改工作所需的各类设备设施,筹备各级各类培训会议所需经费,印刷各种合同表册,给林改乡镇预拨林改经费5000—2.0万元。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多方筹集资金,自购微机、复印机、打印机和档案盒(袋)自带车辆、自备行李进驻乡镇开展林改工作。同时,各村社还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外业勘界和内业填表归档的费用。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投入林改资金165.98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投入92.89万元,县、乡镇和农民自筹73.09万元。

三、取得的成绩

我县林改工作的基本估价是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准备充分、措施得力、操作规范、工作扎实。具体表现是:

(一)、林业经营者积极性高涨。通过林改,确立了林农对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使用权,林业生产力得到了全面的解放,林农自己真正成了主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了“把山当地耕,把树当菜种”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兴趣高涨。通过林改,更多的群众了解了林业,认识到了发展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咨询林改和发展林业产业的兴趣逐渐浓厚,为促进整个林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了林区秩序安定稳定。林改后,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利益更加直接,责任更加落实,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人。许多林农在自己承包的山场设立护林告示牌、开设防火路、加强巡山护林,盗砍滥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大量山林纠纷得到了妥善调处,消除了林区大量不稳定因素,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极大地促进了林区和谐社会建设。

(四)、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林改工作中,各地始终坚持把宣传贯彻《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放在首位,使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普法教育,增强了法制意识,同时,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整个改革过程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民主,不仅唤醒了老百姓的民主意识,也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林改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着想,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费尽千言万语,倾心为老百姓服务,感动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 和服务意识,促进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通过林权改革,林农成为了林地的真正主人,责、权、利真正得到了落实,林农造林、管林、护林、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高了,责任心强了,这对于保护生态与提高森林经济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分山到户之后,老百姓对于自己的林木就更有处臵权了,他们很有可能急功近利,乱砍滥伐。若不有效监管,势必导致植被的破坏、生态的恶化和老百姓长远利益的损害。

二是分山到户之后,老百姓对于不是本人的林木,护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若不有效调动,一旦发生森林山火、森林病虫害和盗伐、滥伐,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分山到户之后,资源过于分散,很难进行规模经营。若不有效引导,很难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益。

四是分山到户之后,老百姓对于发展林业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很难获取。若不有效组织,林业产业很难得到长足发展。

这些问题,都是林改后出现的严峻而又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需要加以认真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法律法规宣传体系。建立以县、乡、村、组等层次,采取广播、电视、会议、标语等形式,以宣传《森林法》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体系。

(二)、建立森林资源“三防”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之间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 性森林资源联防协会,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禁止乱砍滥伐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健全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各地制订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自律意识,切实提高群防群治水平,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三)、建立林业经营体系。积极引导林农在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把农户确权后零星经营的林地集中起来,组建新的林业经营实体,提高抗灾害、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和培养涉及林业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大力推进资本与林地的联合,采取租赁、合作、联办等形式,引进大公司、大集团与林农合作建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规模经营。

(四)、建立林业服务体系。积极探讨建立金融、科技和产业服务体系,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合作平台,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构建林业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林业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研究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探讨森林保险业务。二是创建林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和林业技术咨询,及时帮助农民解答营造林、防治病虫害疑难问题。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向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林木林地资产流转信息、木材及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三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进一步完善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核心,乡镇林业站、村林技员为纽带,林业企业、林业示范户为载体的县、乡、村、户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第五篇: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王怀伟2011年9月22日晨2点于昆山)

昆山概况 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东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西邻苏州市区22公里,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县设市,总面积921平方公里,总人口164.7万其中户籍人口73万,现辖10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5000多个,合同外资330亿美元,实际到位23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63个。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8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地区之一,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2010年昆山GDP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0.28亿元,成为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2010年贵州省GDP为4593.97亿元,遵义市为908.76亿元);GDP总量一度超过海南2052亿元、宁夏1643亿元、青海1350亿元、西藏507亿元四省。财政总收入达到48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1亿元。目前,昆山外向型经济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21.2亿美元。昆山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特别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昆山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

昆山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农转工”。1983年1月,中央1号文件支持发展社队企业。昆山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抓住

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1984年8月在县城东南自费开辟工业新区,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镇工业崛起的“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90年代初期--“内转外”。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昆山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8年于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市逐步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发展乡镇工业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低转高”。在发展方式上由依赖土地资源外延扩张型向依靠科技进步为内涵的提高型转变;在载体功能上,由布局分散平面型向园区集中立体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粗放低端型向精致高端型转变。实现整体发展水平“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首位。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昆山率先推出转变发展方式,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催生了一批以服务外包、商业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目前,花桥国际商务城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展示和商贸服务4大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省惟一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被列为首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已累计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300多个,其中较具规模的项目120个,总投资超过450亿元。昆山经验

“昆山之路 ”(自费建设开发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初昆山不在其内。而昆山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仿效江苏南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独辟蹊径,于1984年8

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自己规划、自筹资金、自费兴建中国第一个占地3.75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常常以“14+1”的身份参加全国开发区有关会议。尔后由于昆山的同志年复一年的努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延伸发展的昆山之路,终于在1992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批开发区。注:(自费资金来源“四个一点”。即用财政借一点、银行贷一点、开发费收一点、公用设施单位支持一点。)

依托上海:80年代中期,昆山以上海为依托,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使经济高速度发展。当时,一些轻工业没有发展余地,材料、产品难以堆放,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到制约,昆山抢抓机遇,吸引大批上海企业入住。例如,韩培信(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在昆山发展的起步中讲到:“当时(80年代中期),昆山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四面出击,主动寻找联营伙伴。他们看中了上海金星电视的名气,就千方百计和上海金星厂攀“亲家”,促使金星厂到开发区落户,办分厂。昆山给了极其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人家:让上海人当合营厂厂长,给金星厂一次性技术转让费15万元,生产每台黑白电视机再给商标费11元。该联营协议1985年春达成,5月就破土动工,厂房尚在建设,就开始培训职工,并借别人厂房试生产。10月主厂房建成时,第一批质量合格的“金星”黑白电视机在8月就已出厂了。至当年年底,共生产了电视机21570台,实现销售收入862.9万元,盈利73.6万元,做到了当年谈判,当年土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昆山和上海,就像深圳和香港、广州的关系。深圳依托香港创造了深圳奇迹,昆山依托上海成为第二个“深圳”,并一度被认为是上海的“殖民地”,就连当地居民都这样说到“我们到苏州去苏州人说我们是上海人,我们到上海去上海人说我们是苏州人”。

人脉连接(台商落户):台商落户昆山,早期是靠人脉,熟人之间相互介绍,后来发展起来了,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才发生主要作用。南京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长眠的地方,也是原国民政府所在地,在两岸关系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台湾民众对南京以及江苏有着很深的情结。1990年10月,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投资200万美元。由于企业办得兴旺发达,4年时间,顺昌的这位老板又引进外资,兴办了顺发、顺隆、顺裕等7家台资企业,形成了“顺”字集团,总投资达到4000多万美元。1991年,台湾楠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建立了沪士电子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900万美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生产高科技的多层线路板,当时是国际著名的产品。“沪士电子”的到来,开启了昆山“以大引大”,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阶段。很快,通过“楠梓电子”老板的介绍,以生产捷安特自行车闻名全球的台湾巨大机械公司的董事长就到长三角地区考察。捷安特自行车在台湾是最好的品牌了。

制胜法宝(优质服务): 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形势喜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外资闻风而至。不过,浦东建设开发的起点和进入门槛比较高,台湾的传统制造业还不是浦东的优先考虑企业,当时浦东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也不到位。巨大机械公司就开始在上海周边地区寻找投资机会。昆山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优质的服务,主动热情的态度、极高的办事效率赢得了“捷安特”在昆山落户。巨大机械公司在昆山独资兴办了捷安特自行车有限公司。第一年就生产了十几万辆自行车。刚好遇上美国反倾销,最后通过江苏省委政府沟通协商,并帮助其解决了出口困难。“捷安特”办得非常成功,带动了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自行车生产。在它的周围,集聚了数百家为其配套的轮胎、车轴、齿轮等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在苏南苏北,与“捷安特”有配套关系的乡镇企业有二三十家。“捷安特”成为了台资企业的一个成功榜样。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一次记者会上这样说道:“从企业第一次踏入昆山,我们就有一帮人在跟着企业做服务——企业开工建设时,我们帮着完成消防验收;开业投产后,我们帮着进行企业招工、人员培训;我们会定期组织召开台资、韩资等企业联谊会;还有坚持了10年、每2到3个月召开一次的政策解读沙龙„„”。

超前规划(富规划、穷开发):“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少花钱,多办事。“既不搞“圈地运动”,也不搞遍地开花,而是本着基建施工到哪儿,土地征用到哪儿,需要多少用多少,开发一片成一片的原则,量力而行,逐步延伸。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产业是支撑,创新是根本。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昆山人不会忘记:十几年前,市政府每天派谴人员在上海虹桥机场大厅“守株待兔”,“拦截”国际航班的旅客,盛邀到昆山考察。“离上海市中心55公里,到虹桥机场40分钟。”这是昆山人重复无数遍的开场白。一张张利嘴,一副副笑脸,一个个机灵的脑袋瓜儿。地之利,被昆山人用到极致。一届届领导班子,在感情与理智中侃“晕”了外商。昆山人更不会忘记:在实行自费建设开发区之初,昆山市委、市政府将筹集的50万开发费用是这样解决的,一是花25万用于虹桥机场做了一个广告牌,并自命为昆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到中国来投资的外商到昆山投资,二是花25万在香港电视台做宣传,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昆山市政府每年都要选派几十名年轻干部到台湾、欧美学习、考察,并将招商

引资主攻方向转到日本、欧美国家。

昆山经济得以神话般的快速发展,是与其人才、区位、政策、国内外发展环境、历史发展机遇密不可分的,是自身艰苦奋斗和外部环境相加的综合产物,不是一个地区能简单照搬就能实现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如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自我、留住企业的精神,如何科学定位、顺势而为的胆识和气魄。昆山发展中也有其不足之处:

昆山发展给九坝发展带来的启示(此为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九坝历史以来是一个纯农业乡镇,近年来,重庆人夏季避暑的到来给九坝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强抓西部经济火车头的历史机遇,九坝当前应“明确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推动发展动力”。从而在这历史发展中强抓机遇、顺势而动、推动九坝经济社会快速高效永久性发展。

一是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

二是以工业发展为突破口。

三是以发展品牌农业为方向。

下载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州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启示[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启示

    郑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启示 3.1 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树立工业理念"要以工业市场营销理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以工业质量标准理念,......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

    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发展经验和启示

    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发展经验和启示.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本文由雁點青天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

    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启示2011年03月17日09:49手机看新闻“背包旅游者”(Backpackertourist)是澳洲学者Pearce于1990年率先提出的概念。这一词汇特指旅行时间较长(国际上一......

    富国银行发展经验启示

    富国银行发展经验启示依托严谨的风险管理维持较高的资产质量富国银行认为,银行如果不承担风险就不能获得回报,但必须善于识别、理解、量化和控制风险,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以保证......

    泰州旅游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 《旅游市场调查与营销》专业实践报告 泰州市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书 所在院(系、班级):旅游与社会发展学院 小组组长: 沈子瑶 12230432 小组成员: 欧阳静文 122304......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

    乡镇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汇报(共5篇)

    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四路并进发展现代农业***市**镇人民政府2008年5月近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城四片区”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