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树立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和明确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掌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懂得为什么要立志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了解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识,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和掌握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具体规范,懂得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容和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训练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念;掌握法的概念、作用、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关系的构成,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懂得要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学习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二篇:生本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绥德县四十铺中学“生本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为了深入开展打造生本课堂活动,全面提升我校课堂教学效益。根据榆林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和《绥德县构建生本课堂深化课堂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特制定《绥德县四十铺中学“生本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一、生本课堂基本原则:
1.生本教育原则:生本课堂必须体现生本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信任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引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自主学习原则:生本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各环节的安排要求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预习习题的设计一定要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合作探究做服务。习题的编制要指导向所有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渗透,精讲点拨要注重学习探究方法的指导。
3.可操作性原则: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必须增强各环节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生本课堂具有实践意义。
4.因材施教原则:实施生本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切忌生搬硬套,杜绝简单化、剪贴化。
二、生本课堂模式要求
生本课堂要以生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为基本方法,结合学段、学科特点进行整合优化,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及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要求
“先学后教”是生本课堂的重要方法,是生本课堂教学的基础,承载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任。学生的预习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的必要准备,课前必须充分的预习,课中的互动、展示、探究和点拨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落实“先学后教”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认真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自我学习的程序链,是合作探究的方向盘,是展示交流的指南针,是当堂达标的目标地。为此,必须重视导学案的研制过程与导学案的质量。
1.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全面、具体、可操作,要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辩证处理好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2.重点验证点的内容不仅要告之学生,更重要的体现在导学案的过程中、内容中。
3.要注重知识联系,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学段学习过程上的地位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学习时,做必要的准备和为以后作铺垫。要注重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
4.要加强学法指导,包括学生要重点理解教材中的关键词句、内容等,以及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学习活动方式的指导和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学法指导要具体。
5.要呈现问题结构,导学案的设计问题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构图和程序链,要有层次和联系,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要注重反思领悟,学生学会每个知识点、解答每道题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领悟真理,必要时写在导学案上。
7.达标检测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新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突出重点,紧扣目标,有针对性,要“精”、“准”、“短”,设计一定将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主次排序,不强求面面俱到。练习尝试题要体现层次性,要有基础训练题、小型综合题和拓展训练题。
(二)合作探究要求
1.教师必须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每堂课都要开展全方位探究。可小组合作,可师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实施个人探究,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做好准备,明确目标,组织科学。
2.一定要实施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提自己不懂的问题。
3.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活动要有效,探究问题要有效,学生参与要有效。
4.问题呈现方式应形式多样,可口头、可书面、可录音、可视频、可投影等。
(三)展示交流要求
课堂中学生展示交流要做到充分、适度、到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展示的学生数量。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课上得到展示。展示要可采用一对一展示、小组内展示和全班展示交流等形式。
2.展示的呈现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进行呈现。展示呈现的形式有黑板展示、纸质展示、多媒体展示、语言表达等。
3.展示的姿态形式。要灵活运用展示的状态形式,可讲解、演讲、演示、表演、讨论、辩论、质疑和提问等,以提高展示交流的高度、深度、广度。
4.展示的质量要求。要尽量让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都得到展示,以拓宽学生视野;要尽量展示问题解决的方法、规律和体会等,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全体学生共享合作探究的全部成果。
5.展示的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展示交流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大声讲话、大胆质疑。”这一条必须作为常规基本要求落实好。
(四)精讲点拨要求
1.点拨的内容。教师要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联系点、困难点、关键点等核心内容进行点拨。
2.点拨的时间。教师精讲点拨总时间原则上不超10分钟,连续精讲点拨不超3分钟。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
3.点拨的深度。点拨不能停留在问题解决的表象上,要过到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度,不能把展示热闹作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4.点拨的高度。课堂点拨要从方法总结、规律把握、注意事项、体会反思、学习建议等方面进行点拨,从而发挥问题的全部功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5.点拨的广度。课堂的开放是有限的,而课外及以后的学习是无限的。因此,点拨要对问题进行适度拓宽和链接,从而开阔视野,丰富内涵。
(五)当堂达标要求
1.每堂课都应有达标检测。
2.检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可口头,可纸质,可用小黑板,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检测步骤要切合学科特点,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分步的。
4.检测内容有批改方式及时间。可课后集中批改,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批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边展示检测边批改,也可根据部分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推测全体学生的掌握状况。
三、生本课堂评估标准
1.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互动。
4.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篇: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
实践报告的组成形式: 社会实践报告由素质拓展证书和社会实践报告两部分构成,素质拓展证书共需要加盖两枚打工地点公司或者经理加盖的公章和签字。如假期做家教的同学需要加盖所教孩子的家长所在单位的公章以及孩子家长的亲笔签字。(大约在素质拓展证书的第四页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下方标注的参加社会实践下方)
(注:教作业的实践在开学以后的第二周)
实践报告的评分方式:素质拓展证书内加盖的公章每枚占5分,共计10分。社会实践报告共占20分,优秀为20—18分,良为17—16分,及格为14—15分。社会实践报告要求只允许用300字16开的红色方格纸手写,外置白色16开纸张作为封皮。字数限制不低于3000字,内容不允许在网上下载和传抄,更不允许用打印纸代替手写,如发现雷同,该门科目记为0分。
实践报告的书写模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社会实践进行总结研究的重要依据。一份完整的社会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其中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前言:
主要写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 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应主要写实践活动的内容,经验体会以及理性思考。作为我们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报告内容观点要鲜明,重点要突出,结构要合理,条理要清晰,文字要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语:即总结和建议。包含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6。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姓名及报告完成的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 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
题和建议”等。
二、撰写实践论文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论文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论文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论文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论文提纲
拟订论文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论文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学生在起草论文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论文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论文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论文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特别提示:该门功课将作为评定奖学金综合成绩的重要标准,事关每一位新入校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和荣誉,所以请每位同学珍惜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认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以饱满的情绪和严谨的人生态度践行未来步入社会的第一课。
第四篇: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附件2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
适应专业: 物理学
课程类型: 3(1通识教育课、2学科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5专业方向课、6其它)
授课类型:1(1讲授为主、2实践实验为主、3研讨为主、4其他)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课程。量子力学是将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的动力学理论,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它不仅是近代物理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且在核物理、凝聚态物理、表面物理、激光、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使学生以全新观念去认识物质世界,掌握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学习了近代物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化和拓展学生在普通物理中学过的有关内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物理教学等的需要。
2、能力目标(1)实践能力
运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思考、研究和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指导近代物理实验。具备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量子力学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与量子力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了解能力。(2)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认识微观世界事物的学习过程中能关注事物的不同点、特殊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启迪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由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包括初等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方法(主要包含物质的波动-粒子二重性,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Schrödinger方程,力学量与力学量算符,态与力学量表象,微扰理论,自旋与全同粒子,散射问题)。应用主要围绕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展开。
2、课程内容更新
简谐振子的算符解法及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对称性与守恒律,量子纠缠,并适当增加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
四、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1)讲授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完成。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与量子力学的诞生,波函数与Schrödinger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与力学量表象,定态微扰,量子跃迁,粒子的自旋,全同粒子,散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量子力学的参考书、专著和文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加深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3)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互动,指导和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运用科学研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研究量子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2、课外学习(1)作业
作业1:课外练习。作业2:课外思考与讨论。
作业3: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2)阅读参考书
①.《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出版)。②.《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版)。③.《量子力学导论》熊钰庆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④.《量子力学基础》关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⑤.《量子力学》汪德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⑹.瓦尔特•顾莱纳著,王德民等译:《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⑺.Quantum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Greiner(world scientific)
五、课程考核
1、课程成绩构成(1)平时成绩占百分比平时成绩占总分40%(2)考试成绩占百分比 考试成绩占总分60%。
2、考核内容与形式
(1)知识类考核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试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2)能力类考核
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利用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五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判断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
(2)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多组分体系、相平衡、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平衡等方面的应用。(3)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界面化学中的应用。2.课程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电化学平衡。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对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科研发展前沿领域有所了解,培养物理化学方法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72学时)1. 绪论(1学时)
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科研前沿,了解本学科与专业及生产的关系,掌握学习方法和要求。2. 热力学第一定律(9学时)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等基本概念,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理解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 P V T 变化、在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掌握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及物质相变过程的应用。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进度,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盖斯定律,几种基本热效应,生成热,燃烧热,溶解热,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公式及其应用。3.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12学时)
理解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理解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
掌握物质纯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掌握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
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理解推导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理解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
4. 非电解质溶液(10学时)
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会各种组成表示之间的换算。理解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掌握其有关计算。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并理解其应用。
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了解化学势判别式的使用。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理解混合性质。
了解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了解逸度、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 5. 化学平衡(8学时)
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推动力。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理解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掌握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理解有溶液参加的多相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 相平衡(12学时)
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掌握其应用。
掌握单组分系统、水的相图、物态转变方程式。理解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掌握其计算。
掌握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包括液态完全互溶固态完全不互溶生成简单共晶的二元系,固态完全互溶的二元系,液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固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共晶型,包晶型),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组元在固态具有晶型转变。
掌握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7. 表面现象(8学时)
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
理解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理解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理解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的关系。
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
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理解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8. 化学动力学(2学时)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理解反应速率系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了解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9. 电化学(8学时)
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并掌握其计算。了解离子强度的定义。理解可逆电池的概念,理解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掌握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
掌握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理解原电池的设计原理。
了解极化作用和超电势的概念,产生极化的原因。
另外,总复习或习题课2学时。参考书
1.《物理化学》
梁英教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 3.《物理化学》
蔡文娟、熊楚强等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年第二版 4.《物理化学》上、下册
傅献彩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四版 5.《物理化学教学与学习指南》吕瑞东等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6.《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上、下册 王文清等编
科学出版社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