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本课程改革方案
2.本课程改革方案
一、本课程的改革目标
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新模式。完善网络学习和辅导资源以及交互式的多媒体课堂演示材料;不断充实病理体征库和心电图图谱库。制作完成一套标准的体格检查示教录像片。加强诊断学实训室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一流的示范性课程。
二、改革建设步骤
(1)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计划3年内再引进和培养研究生以上学历2~3人、派送4~5名年轻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进修深造,实行专职教师轮流到医院跟班制,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大力推进了检体诊断学课程的发展。
(2)教材建设:课程组一直非常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根据课程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始终选用国家规定的统编教材。配套实训教材有《检体诊断学实践教学大纲》、《检体诊断学实训指导》《检体诊断学实践技能库》等。编写有特色的优质教材。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实际,参考国内外高水平教材,争取3年内编写出能体现课程特色的优质教材。
(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理论教学上上,将理论授课、模拟训练、教学实训和临床实习整体融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上,在问诊中注意以临床症状或临床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医学多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认识临床问题的能力,在体格检查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模拟仿真教学、床边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安排上,拓宽教学空间,开放实验室及录像放映室,训练操作技能;建立严格的实践性教学考核评价方法,规定只要技能考核不合格,则本门课程不合格。
(4)实训教学:项目安排与设计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后续课程的需求、全国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内容及要求。实训环境与职业工作情境零距离对接。
(5)完善网络课程的各项工作, 制作交互式的多媒体课堂演示材料及体格检查示教录像片。使之成为资源丰富、全天候开放、有利于学生自学的精品课程网站。
(6)注重教学工作与教、科研的结合,积极申报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
第二篇:课程期末考试改革方案
任课教师:《》课程期末考试改革方案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二、考试的目的与要求
三、考试方式、方法
四、考试内容与题型
五、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分钟
六、课程总评成绩构成七、主要考试改革措施
第三篇:电路课程改革方案
《电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课程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办学主体与受教育者联系与活动的载体。教学改革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和核心,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与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规格、要求及质量的高低。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电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由于传统的“电路原理”课程始终沉湎于“分析理想模型构成的电路”,使得学生缺乏从实际元件到电路模型的建模观点。教师的授课一直在理想元件R、L(M)、C和受控源里打转转,学生的学习仅仅限于完成列方程求解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习题,与分析实际电路有较大脱节。
(2)过去的五十年来,电力、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和产业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构成各种实际功能电路的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多端元件和集成电路已经成为构建实际功能电路的主角。我们不应对这一学科和产业的重大变革熟视无睹。
(3)电路本身是用来进行能量处理和信号处理的。在广义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早期,电路在能量处理和信号处理两方面的应用泾渭分明,因此也就有了俗称的“强电”和“弱电”这一划分。而随着IT技术和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二者的分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信号处理电路的能量管理(比如CPU供电电路)和能量处理电路的信号管理(比如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正成为电类相关学科和相应产业研究的重点。但“电路原理”课程依然按照旧有的划分模式,在“强电”类“电路理论基础”课中列举电力系统的实例,在“弱电”类“电路分析基础”课中提供信息系统的实例。这显然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成长。
(4)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对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其中之一。传统的“电路原理”课程主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节点法、戴维南定理、三要素法、相量法等分析方法。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来说,这远远不够。学生需要从第一门工程类课程开始就见识到实际工程中使用的电路。而“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是:电路分析方法与实际电路存在严重的脱节,相当多学生在学完电路课程后,面对实际电路往往无法有效使用电路分析方法。
(5)随着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再加上大学本科学制不可能延长。这就使得知识下沉成为必然。人类的科技进步史基本上等同于知识下沉史。牛顿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有几百页,但当前大多数大学物理教科书仅用不到十页就介绍了相同的内容。如果始终墨守成规,不将一些原本属于专业课的知识下沉到基础课,势必使知识爆炸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成为死结。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我国积极推行“电路原理”课程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不应该把电路课程理解为物理电学的“加强版”,更不愿看到教师用培养科学家的心态去讲授“电路原理”课程――讲定义、证定理、举例题,学生用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学习“电路原理”课程――盲目追求正确列出方程并正确求解习题,通过反复做大量电路习题获得高分。“电路原理”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类课程。我认为,让学生建立适当的工程概念可能比熟练使用节点法还重要。这里所论及的工程概念,包括学生应该了解当代电气工程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元件,接触并学会分析若干典型工程实例,熟悉常见工程元件的建模过程,掌握电路的工程化直觉求解方法,尝试电路设计时所需的一些工程化考虑(诸如灵敏度、可靠性、成本等)。当前的“电路原理”课程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显然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要想使得“电路原理”课程成为一门称职的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课,难度甚大、任重道远。
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依据《山西工商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和山西工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参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和生源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文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促进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2、结合企业实际需求。
3、考虑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特点。
4、借鉴山西省优秀高校先进模式和合理化的课程体系,参考兄弟院校已经完成的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
三、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理论教学
(1)要让学生在“电路原理”课程中接触当代电路最常用的基本元件,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分析包含这些基本元件的电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突破传统的只讲二端理想元件的局限性,讲授有源三端元件和多端元件。这样才能赋予“电路原理”课程应有的时代感。
(2)要带领学生熟悉从实际元件到其理想模型的建模过程,掌握元件建模的一些基本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突破传统的只讲理想模型的局限性,让学生了解同一实际元件在不同工程背景下,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这样才能使得“电路原理”课程具备工程特点。
(3)通过大量(经适度简化的)工程实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电路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突破传统的只讲授人为编制的电路例题的局限性,让学生用电路分析方法分析实际电路。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电路原理”的核心内容。
(4)让学生对电路能量处理和信号处理两方面的功能均有所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基本概念讲授和例题选择上突破传统的强电和弱电相互独立的局面,兼顾能量和信号处理,兼顾模拟和数字系统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能够进行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
(5)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电路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元件、概念、方法和观点),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养成习惯创新、喜欢创新的治学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拥有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下面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实现上述理念。
2、实验教学
由于电路这么课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为了将来学习专业课有很重要的帮助,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结合实验教学对电路这门课程充分认识。由于基础课程实验是单一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确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提高。遵循这一原则对电路实验课程进行安排。
(1)基础型实验教学模块
越是基础的越接近实物的本质。作为基础型实验是以验证型为主的实验内容,是实验课程起始的必要的环节。由于在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试验设备,更谈不上实验操作技能,本实验教学体系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仪器操作和基本的实验技能操作。树立严谨的科学的作风。
(1.1)熟练掌握实验仪器操作
以视频方式教学,学生利用所学设备对常用的元器件,如电容,电阻二极管等进行检测学习,在多种实验仪器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示波器和函数发生器的使用。实验结束每个学生要当堂演示操作技能,检验实验掌握程度。
(1.2)验证型为主的基础实验
以验证为主的基础实验环节,虽然是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基本电路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但也并不是单纯形式的验证。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验证型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自己设计实验电力、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在试验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教师适当的提醒或者讲解疑问和电路故障。是学生认识到基础型实验不等于简单实验。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更加充分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2)提高型实验教学模块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路,不仅实验操作不熟练,选题面也相对较窄,这个模块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设计型的小实验,培养一定的工程概念,让学生以实验室现有的模块和实验方法为依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自动查阅材料提前了解后续专业课的热情,逐步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设计理念,通过实验并加以验证。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大胆尝试,积极解决问题。
四、教学改革的实施
1、教学课程模块化(1.1)模块化的教学思路
根据课程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目的,把教学内容模块化,建立的教学模块不是简单的按1+1的加法进行组合,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遵循一定的规则重新组合
第一,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背景,涵盖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知识点,有效调节学与用的关系;通过模块的整体描述抛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步,一层层,循序善诱,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领悟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思考状态中。
第二,教学模块的选择与建立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环境加以实现。教学以模块为中心,建立模块可能就是学生日后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学生由于面对的是真实且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围绕模块对相关知识点及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第三,各教学模块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模块中的教学知识点是相关联的,个模块的教学先后顺序应以个知识点为基础,共同性的知识点应体现在首要的模块中,各模块中再对非共同性知识点分别进行教学。
(1.2)电路课程的教学背景。
本课程的学时数为80个课时,其中理论68课时和实验12课时。主要任务是研究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析方法、定理和定律并能灵活应用于电路分析中,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电路课程的模块确定和教学组织顺序。(1.3.1)教学模块的确定。以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体现内容的够用和实用,重点建立知识的应用性,根据模块化教学思路及模块建立的规则,对电路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从打好基础、加强应用及培养能力出发来精选和强化课程教学内容。将电路课程分为电阻电路分析模块、动态电路分析模块、正弦稳态分析模块、其他电路理论模块4大模块,其中其他电路理论这个模块不是本课程的重点要求部分,作为学生课后兴趣加以学习,所以在教学当中不占用课时安排。
(1.3.2)模块教学的组织顺序以及课时
模块一: 电阻电路分析〃〃〃〃〃〃〃〃〃〃〃〃〃〃〃〃〃〃〃〃〃〃〃〃〃〃〃〃〃〃〃〃26课时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8课时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10课时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10课时
电路定理〃〃〃〃〃〃〃〃〃〃〃〃〃〃〃〃〃〃〃〃〃〃〃〃〃〃〃〃〃〃〃〃〃〃〃〃〃〃〃8 课时 模块二: 动态电路分析 〃〃〃〃〃〃〃〃〃〃〃〃〃〃〃〃〃〃〃〃〃〃〃〃〃〃〃〃〃〃〃12课时
储能元件〃〃〃〃〃〃〃〃〃〃〃〃〃〃〃〃〃〃〃〃〃〃〃〃〃〃〃〃〃〃〃〃〃〃〃〃〃〃6课时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6课时 模块三:正弦稳态分析 〃〃〃〃〃〃〃〃〃〃〃〃〃〃〃〃〃〃〃〃〃〃〃〃〃〃〃〃〃〃〃30课时
相量法〃〃〃〃〃〃〃〃〃〃〃〃〃〃〃〃〃〃〃〃〃〃〃〃〃〃〃〃〃〃〃〃〃〃〃〃〃〃〃4课时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6课时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8课时 电路的频率响应〃〃〃〃〃〃〃〃〃〃〃〃〃〃〃〃〃〃〃〃〃〃〃〃〃〃〃〃〃〃〃〃2课时 三相电路〃〃〃〃〃〃〃〃〃〃〃〃〃〃〃〃〃〃〃〃〃〃〃〃〃〃〃〃〃〃〃〃〃〃〃〃8课时 模块四:其他电路理论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二端口网络
2、实行分层次教学方法
把基础好的和基础不好的分开进行分开教学。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的可以以基础为主,先学习一些基本的定律并加以讲解,基础相对好的学生主要以创新为主,鼓励自主完成一些实验教学。
五、考核标准
由学校按照山西工商学院考试课考核办法统一安排,即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还要加20%的自主创新的成绩部分,这样可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六、教学改革的预期结果
新的教学体制改革不仅让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变化,而且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不断提高。在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相互了解。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主动完成课程要求,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并学以致用。
七、课程教学框架图
第四篇:十六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亳州第十六中学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我校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思想为指导,努力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贯彻落实谯城区教育局教研【2014】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强化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为手段,以规范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扎实的开展集体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让“有效课堂”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切实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消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如:课前不准备或准备不充分、上课随意盲目、重书本、轻学生、上课缺乏激情、照本宣科的现象。
2.增强全体任课教师对教学新策略的实施与运用的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强抓落实,积极创新,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与效益。
4.培养一大批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支十六中名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水平。
5、落实“民主治校、文化润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 ”的治校方略。
6、力争一年构框架,两年求稳定,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名校,努力把十六中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工作思路
1、组织领导。
我校成立以李景亮为组长,鲁礼云、李连华、夏晓坤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活动安排讲究实效,全校动员,形成领导天天巡视督导课堂教学,教师人人探究课堂教学的良好局面。
2、突出重点。
㈠ 狠抓教师业务管理,加强教师基本功培训(三字一画、一话一制作)
㈡ 强化“五个四管理模式”(坚持一期四考、完善一月四查、建立四种听课制度、强化班级完成四项任务、要求教师做好四件事情)
㈢ 狠抓“四风建设”,(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强化常规管理。
㈣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优质课,名师大奖赛,课堂教学主题研修,撰写论文,教学反思,课堂中的问题及对策研讨等活动
3、着力关键。
㈠重点抓好备课。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变化,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掌握教学内容,还原编写本意,适度拓展延伸,重组或超越,优化教学方法,设计有效教案,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㈡ 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课堂情况,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做好常规检查,细化检查的各个环节,组织好各种培训工作,提升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
㈢ 突出抓好教学反思。教师要每天写课后记,每两周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上一堂研讨课,通过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㈣立足实际,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
①开展“十六中名师”大比赛。
②开展同课异构,经验交流活动。
③开展教学教改研讨会和主题研修。
④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和课例研讨。
⑤课题工作。
⑥学科竞赛。
⑦微格教学。
⑧网络教研。
⑨请进来。
⑩走出去。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2月--3月)
我校在3月3日下午召开动员大会,全文学习谯城区教育局教研【2014】27号文件,全面部署我校本工作要点,营造氛围,强化认识。
2、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3月---12月)
对照着活动方案内容,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对2014年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报教育局。
五、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二月份:制定本校的创建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三月份:
1、十六中名师大赛预赛。
2、数学主题研修。
3、查找本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研究必要的改
进措施。
4、各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
四月份:
1、十六中名师大赛预赛。
2、小学语文基本功比赛。
3、上交论文、典型课例等。
4、校际公开课。
五月份:
1、十六中名师大赛决赛。
2、学校进行教学反思评选,全校交流。
3、请进来。
4、广播操比赛。
5、学生书画展。
六月份:
1、阶段性总结。
2、课题结题工作。
3、学校语数英竞赛竞赛。
八月份:暑期备课活动
九月份:
1、学校开展教案、课堂训练设计评比
2、五禽戏进校园活动。
3、教学研讨。
十月份:
1、组织开放周活动。
2、深化课堂改革。
3、组织教师走出去。
十一月份:
1、推荐优秀教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优秀课竞赛活动。
2、请进来。
十二月份:
1、组织元旦文艺汇演。
2、全面总结优质高效课的创建活动。
亳州第十六中学
2014年3月1日
第五篇:足球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武汉体育学院足球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改革和创新是这个时代恒久不变的主旋律,作为一项传统的术科项目,足球课程在武汉体院的开展已经达到了近50年,在这50年的风风雨雨中,伴随着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波折起伏,历届足球教研室班子都积极探索,力求找到适应当时社会背景的手段与方法,来使足球课程的教学社会与大众的需求。
而今,随着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足球教研室就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教研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正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大讨论等活动。并且广泛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相互诚恳的交流成功经验,针对我教研室的优势,制定出了以下足球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且有些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分级分类教学,使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
目前足球课程承担着专选和普修两类教学,而在这两类教学中又涉及到多个专业和方向,因此如何做到教学的针对性来达到教学目标是个重要议题,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分级分类教学。
专选教学中分为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含社会体育专业)两类,运动训练专业更倾向于足球训练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体育教育专业(含社会体育专业)则重点以教育学的指导思想为蓝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人才培养。
普修教学中分为术科类与非术科类专业教学两类,术科类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里非足球专项的学生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具备良好的运动基础,在足球基本技战术学习中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增加教学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具备基础的足球教学能力;非术科类专业学生主要包括经济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和艺术学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他们专业的特点,发挥足球运动与众多学科密切结合的优势,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上增加了足球市场、足球经纪人以及职业俱乐部经营管理的相关内容,使足球课程更具针对性与时代性。
第二.将亚足联C级教练员岗位培训手段纳入到专选本科教学。中国自从1987年开始进行教练员岗位培训,特别在93年职业化足球改革以来,在教练员培训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今已初步形成了职业、A、B、C、D、五级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其中C、D两级的教练员培训是作为最基层的教练员培训,它强调对教练员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这恰恰是当前体育院校足球专业的学生相对欠缺的。他们未来走向社会,主要到基层从事与足球相关的工作,实践教学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将C级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与体育院校足球专业教学相结合并获得C级教练员认证,届时他们进入社会,即可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能力型”足球人才的需求,对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青少年足球的水平,也有积极的意义。
体育院校拥有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多人长期作为中国足协的讲师,在全国各地进行教练员培训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体育院校已经成功的承办了多期各级足协主办或委托承办的C级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在教练员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C级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纳入体育院校的教学体系,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在保证体育院校足球专修教学大纲课时数目不变或者增加适当课时的情况下,适当的改变原来的理论课内容教学计划,把在C级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中涉及到的,而在体育院校足球专修教学体系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分散纳入到体育院校足球专修教学体系的第6学期中,为第7学期的学生实践考核打好理论上的基础。在第7学期安排专门时间运用岗培的方式与方法,特别是考核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能独立从事足球教学与训练的能力,为即将开始的实习和未来的就业及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05级足球专选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这一改革措施还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实习单位都予于好评。
第三.丰富教材建设,建立适应学科发展的教材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国体院通用教材《现代足球》一直是体育院校足球课程教学的主干教材,但是要想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这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正通过增加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材建设。
针对将C级教练员岗培手段纳入本科教学的模式,我们将《亚足联C级教练员岗位培训教程》、《足球训练》范·林根(荷兰).也增加到我们的教材中,提取其中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来丰富专选教学。
足球裁判员是足球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教研室同时具备着雄厚的裁判员师资力量,并通过多年的尝试在裁判员培养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本科教学中裁判员培养方面还没有一本专门的教材,因此,我们正总结成功经验、积极筹备,自主编写一册大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教程。
此外,为了丰富足球理论教学,适应当前各类足球运动的开展,我们正积极编写小型足球(七人制、五人制、三人制)、沙滩足球、特奥足球和残奥足球等内容的相关教材,完善我们的教材体系。
第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逐步完善足球裁判员培养体系。武汉体院足球教研室现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3人,都有过执法国际重大比赛和国内中超中甲的丰富经验,其中2位同时具备中国足协裁判员讲师资格,可以说师资力量足够强大,如何利用这样的优势以及针对足球裁判员培养的特点来培养裁判员呢?我们正在完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学习总结—实践操作”这样一个循环学习到发展提高的培养体系,从大二开始,在不耽误正常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选拔有裁判员兴趣的同学区别对待培养,一是利用院联赛、院通级赛以及院运会足球比赛这样的内部比赛机会,二是利用省、市高校大学生足球比赛以及各大厂矿企业来我校举办足球比赛的外部比赛机会,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当值老师全程负责跟踪指导,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执法经验。在此期间有突出表现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我们把他们推荐到省、市足协继续培养深造,获得更多在高级别的比赛中的执法机会,形成一个完备的“金字塔”培养体系。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武汉体院足球裁判员俱乐部,定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给裁判员培养提供了组织支持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得我教研室裁判员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第五:区别对待培养女足学生。
从2005年起,武汉体院开始招收女足学生,但是由于人数较少,都是混和在男足学生里一块学习。到了2008年,我校女足队伍初具规模,针对这一情况,教研室及时制定了一套女足队员的培养方案,各年级队员除了正常的课时学习以外,每周增加两次集中学习训练的机会,由专职老师负责,按照女足队员的运动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并定期的组织与其他高校女足以及中老年队伍的比赛,一方面提高她们比赛实践的能力,二方面提高女足的社会影响力,为女足在湖北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六:开拓创新,改革足球选修课技术考试形式。
足球选修课的学生有很多是来自非术科专业(如体育经济、体育新闻专业等),根据他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足球课程在对这类的学生的技术考核标准不高,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足球技术能力,更主要的是将足球融入到他们的专业中去,因此我们制定了一套类似“自助餐”的技术考试形式,在运球绕杆、踢球、颠球、头球射门这四项考试内容中,每项又分成不同的考试形式,例如其中踢球考试有两个内容:A为射门(男16.5M,女11M);B为脚弓传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来选择考试内容,这样不仅能达到考试考查的目的,更达到了学生的自主性,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考试的信心以及练习的积极性,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和突破。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旧有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难以完成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多种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它们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的毕业生已经面临劳动市场的严峻检验,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对旧有教育模式进行重大调整与改革已不可避免。
如何面对现实,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建立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新时期下的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上是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时代背景,已经付诸于实践和即将付诸于实践的一些足球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其中部分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专家以及用人单位的肯定,希望对相关领导以及同行们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摸索中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