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毕业生就业率倒数第二 就业对口不到一半
法学毕业生就业率倒数第二 就业对口不到一半
2009年06月22日 09:10
摘要: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信息来自于近日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而到了高职高专法律大类,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29%。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多人在问:缘何会出现今日这般局面?
法律专业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让用人单位觉得一些法科毕业生“不可用”
临近毕业,就读于北京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肖复告诉记者,全班就业情况确实像那份就业报告所言———不太理想。
“除了上研究生(论坛)的以外,全班目前签约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签约的大都是去公司从事服务或文字工作,与法学专业基本无关。”肖复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无所不在,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同时因种种原因却导致法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王耀是北京一家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原来没有考虑过要聘请专门的法科专业学生,但后来由于连续引入了几笔规模较大的投资,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开始考虑招收几个专门学法律的学生,这样,陆续来了一些人,但都不理想,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们走了。”王耀说。
在试用这些法律专业学生时,王耀发现,诸多问题让他觉得这几个毕业生“不可用”: 首先是本身所学的法律专业功底不够扎实。“来这里的学生包括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很多法律专业上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
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论坛)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信息来自于近日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而到了高职高专法律大类,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29%。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多人在问:缘何会出现今日这般局面?
法律专业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让用人单位觉得一些法科毕业生“不可用”
临近毕业,就读于北京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肖复告诉记者,全班就业情况确实像那份就业报告所言———不太理想。
“除了上研究生(论坛)的以外,全班目前签约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签约的大都是去公司从事服务或文字工作,与法学专业基本无关。”肖复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无所不在,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同时因种种原因却导致法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王耀是北京一家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原来没有考虑过要聘请专门的法科专业学生,但后来由于连续引入了几笔规模较大的投资,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开始考虑招收几个专门学法律的学生,这样,陆续来了一些人,但都不理想,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们走了。”王耀说。
在试用这些法律专业学生时,王耀发现,诸多问题让他觉得这几个毕业生“不可用”: 首先是本身所学的法律专业功底不够扎实。“来这里的学生包括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很多法律专业上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
“法学教育就业率低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所推行的法学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撰稿人王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国外,学生通常是在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才开始进入法学院。
“而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法科毕业生一本在培养,二本在培养,三本也在培养,甚至高职也在培养。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从事法律工作,一个很显著的证明就是对于很多不合格的法科毕业生来讲,通过司法考试比高考还难。”王伯庆说。
“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也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当前很多学校设立的法学院的门槛太低,那些不符合条件的院校所开设的法学专业大量招生,使得那些办学条件优越、师资雄厚的法学院毕业生的去向反而成为问题。”王伯庆认为。
据介绍,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大肆扩招时都把法学专业作为主要扩招专业之一。很多学校迫不及待地建立法学专业,力图迅速成为综合性大学。因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法科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非常明显。“各个律所需要的人终究是少数,而进入政法系统如法院检察院则更难。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法科毕业生蹉跎在求职路上,最终的结果是,大量的法科毕业生做了文秘等与法学无关的工作。”王伯庆说。
而法学专业之所以会成为各大高校扩招的重点,王伯庆认为有两点原因:法学听起来比较动人,一提到法学,人们总是和律师检察官法官联系起来,高考生的家长们也按捺不住报考法学的冲动,于是在法学专业的就业已经很不理想的情况下,高考学生们依然是“飞蛾扑火”;而学校对法学的招生也是趋之若鹜,因为相比起理工科来,法学专业的建立无需实验设备,专业师资要求也偏低,扩招很容易。
在功利性极强的报考和办学思维模式驱使下,法学教育随之陷入了不良循环。
“很多法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去读研究生,读了研究生还是找不到工作就去那些刚成立法学专业的学校当老师,从而培养出更多找不到工作的法学学生,形成自我繁殖、自娱自乐的局面。”王伯庆说,这样的自我繁殖,对于法学教育整体上的损害是致命的。
从长远来看,法科毕业生就业低迷的状况会改善,但前提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法学教育必须被清理掉
曾经辉煌一时的法学教育如今已经褪去光环,走下神坛。未来的法学教育又该如何发展?
“应该努力开拓法学教育的就业空间,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律师和政法机关上面。法科毕业生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包括为像同性恋这样一些容易受到歧视的团体提供法律服务,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还应该明确一点,并不是每个学法律出身的人都能获得高薪报酬,有高端的高薪工作,也有低端的低薪工作。”**说。
王伯庆对于法学教育的改良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首先,需要适当压缩当前法学本科整体招生规模,法学教育的重心向研究生阶段转移;其次,对现有的缺乏法学教育优势的大学所开设的法学专业,强制其减少招生量;再次,设立一个预警系统,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提前告诉考生当前哪些专业就业形势不好,防止盲目填报法学专业。
“法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恶化让一些人觉得,中国的法学教育已经饱和了,应当
‘砍’。事实上,在中西部的很多城市,法律人才非常欠缺,一些县城甚至连一个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人都找不到,但这些地方恰恰是法科毕业生不愿意去的。”**说。
**还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法科毕业生目前就业低迷的状况将会不断改善,“但前提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法学教育必须被清理掉”。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蓝皮书09届毕业生就业率回升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09届毕业生就业率回升
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日在北京发布。蓝皮书称,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率和薪资出现双回升,但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2%。
大学生就业率薪资双双回升。从薪资来看,2009届“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分别为2756元、2241元、1890元,较2008届分别上升8%、10%、15%,均有明显的增长,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幅度最大。
自主创业率高职远高于本科。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占44%;非“211”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副省级市,均占45%。但毕业生实际就业城市类型主要集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
据悉,《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第三篇:缘何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列中国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缘何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列中国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新华社消息:据2009年3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透露:我国高校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100多倍,但据统计,法学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竟列文科毕业生最低。
法学教育缺乏准入机制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国家和省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控制学校的校级官员任命、人员编制、招生人数、教育经费等重大事务,对学校的法学教育行使着直接的控制权,学校在很多方面只是主管部门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方式,难以自主发展。
院系设置利益驱动明显
近年来,法学教育的经济导向更趋明显,各院校纷纷设置法学院系,不同成本却获得相同的收益,同样学位不同“含金量”,出现了经济学上所称的选劣不选优的“逆向选择”现象。
蓝皮书同时指出,过去中国的法学教育集中于高校的法学院系,教育层次也以本科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形式的法学教育纷纷出现,呈现出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共5个层次,法学教育层次、形式和机构之多、之乱罕见。一些院校在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法学院系或者法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
法学教学脱离实际
我国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多都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专业,成为制约中国法学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加之各法律院系的教师绝大多数以理论知识见长,对法律的实际运用所知甚少,法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弊端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
法学就业率文科中最低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6万多人,30年增长了260多倍。2008年,中国法学博士毕业生人数1700余人,法学博士招生人数2500余人,法学博士在校学生人数8500余人;而1983年,中国法律博士研究生开始招生时只录取了1人。法学教师已达55000余人,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近10倍。据调查统计,2007年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竟列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第四篇:缘何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列中国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缘何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列中国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缘何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列中国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新华社消息:据2009年3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透露:我国高校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100多倍,但据统计,法学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竟列文科毕业生最低。
法学教育缺乏准入机制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国家和省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控制学校的校级官员任命、人员编制、招生人数、教育经费等重大事务,对学校的法学教育行使着直接的控制权,学校在很多方面只是主管部门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方式,难以自主发展。
院系设置利益驱动明显
近年来,法学教育的经济导向更趋明显,各院校纷纷设置法学院系,不同成本却获得相同的收益,同样学位不同“含金量”,出现了经济学上所称的选劣不选优的“逆向选择”现象。
蓝皮书同时指出,过去中国的法学教育集中于高校的法学院系,教育层次也以本科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形式的法学教育纷纷出现,呈现出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共5个层次,法学教育层次、形式和机构之多、之乱罕见。一些院校在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法学院系或者法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
法学教学脱离实际
我国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多都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专业,成为制约中国法学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加之各法律院系的教师绝大多数以理论知识见长,对法律的实际运用所知甚少,法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弊端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
法学就业率文科中最低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6万多人,30年增长了260多倍。2008年,中国法学博士毕业生人数1700余人,法学博士招生人数2500余人,法学博士在校学生人数8500余人;而1983年,中国法律博士研究生开始招生时只录取了1人。法学教师已达55000余人,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近10倍。据调查统计,2007年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竟列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
第五篇:医学专业就业困难,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医学专业就业困难,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12所高校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大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有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40%至50%之间。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间,目前只有约六分之一从事医疗工作。
下面是曹可可的求职之路。
整个二月,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曹可可下了血本,花去5000多元飞行求职费,都是她积攒的奖学金。
其间,并非没有用人单位向曹可可抛来橄榄枝:家乡岳阳市的一家三甲医院有意向录用她,但是她并没有把家乡当作理想的地方;同时,长沙市望城县某民办医学院也告知她面试通过,但是她也没有接受。“前者工资不高,每月只有3千多元,勉强够生活,不能替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后者是一个县城民办医学院教师岗,名气差,地点也偏,所以都不满意。”
大城市压力太大,回到小城市从心态上接受不了,“高不成低不就”是她心态的最佳写照。“因为三方协议只有一份,签了就不能反悔了,总得找一个最好的,所以之前的就都放弃了。”不想当北漂,把制药公司统统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曹可可把目标锁定在一家大医院,放弃周末休息,准备着招聘考试。
曹可可认为,卫生医药类毕业生就业会越来越难。“就业渠道本身不宽,要么是医院,要么是药厂。虽然部分大医院在不断扩张,需要大量人才,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博士生已不是稀罕人才了。医院有挑选的余地,自然会挑最好的。”
核心提示:“所有的单位都要考试,而且大部分医院都要求现场递交简历。因为精力、时间和金钱有限,没法做到海投,必须要有倾向和重点。”整个二月,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花血本,踏上艰难的求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