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考的五个误区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第二中学 郭明昌
误区一:舍本逐末----根据地域选院校
案例警示:山东理科考生王平,今年高考考了596分,比本科一批资格线高了16分,一心想到北京、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上学,本科一、二批次全部填了北京和上海高校,结果哪所院校也未投上档,无奈,只好上了上海一所三本批次的独立学院。
报考贴士:近几年,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院校所在城市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热衷于报考“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经济发 达地区的城市或其他沿海开放地区的院校。甚至有很多考生只认准本地高校,非本地高校不报,其他城市的高校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而使某一地区的高校录取竞争更加激烈。
在志愿填报中考生和家长存在着的这种浓郁的地域情结,对于高考成绩在分数上没有绝对优势的考生来说,弊大于利。案例中该考生非北京、上海不上的 偏执心态,笔者以为实不可取。特别是在考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这样报考更是因小失大,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不能说该考生的选择是个错误的选择,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选择并不 是他的最佳选择。单纯以地域的优劣为标准选择高校可以说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其实很多“地理位置不好”的地区也不乏部委属名牌重点高校和办学特色鲜明的二本高校,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在全国也都是名列前茅的,仅仅是 地理位置不够优越,与北京、上海同层次的高校相比较,这些高校的入学门槛低一些。如果考生分数没有太大优势,与其在发达城市就读实力很弱,甚至刚从专科升 为本科的高校,到不如舍近求远,以距离换分数,去“两北一南”(东北、西北、西南)选一所实力雄厚、办学有特色的院校。即使考分偏高的考生,也不要太过挑 剔,两眼也不要只盯着大城市,考分偏低的考生当然也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机会。
高考报考微信:sdgkbk
误区二:爱屋及乌----重点大学里的专业都是名牌专业
案例警示:吴东是山东省理科考生,特别喜欢学习物理。填报志愿时,他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首选专业,最后选定江南大学并被录取。上学期间,随 着对学校了解得越多,他入学时的喜悦心情逐渐低落。因为该校前身主脉原来是一所轻工类大学。学校的强势专业是食品轻工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几年前才开设 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实力一般。直到现在,该考生还后悔自己怎么只知道学习拿分数,考重点,而全然不知重点大学里的专业也有强弱之分、高低之别。“假如时间 能够倒流,我一定多看志愿几眼”。但时间不能倒流,留下的是考生和家长的无奈和遗憾。
报考贴士: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大学也一样。名牌重点大学好并不代表其所有的学科专业都好,每所大学 都是以一定的专业领域见长的,都有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无疑只有选择了重点大学的强势特色专业,才能
接受目前最好的高等教育。选专业,关键在于选特 色,作为高校的特色专业,往往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领先的优势,而且不少是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学科。因此,志愿填报前,考生和家长要注意找出拟报高 校最强的专业和最有特色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既“上对了花轿”,也“嫁对了郎”。
另外,有一些二本批次的院校,虽然规模不大,名声不是如雷贯耳,但却特色鲜明,某些专业实力雄厚,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形势丝毫不逊色于名牌重 点高校。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如果高考成绩介于一本和二本批次之间,考生不妨在一些特色二本院校中多留点神,力争在二本院校里寻找专业方面的单项冠军。
高考报考微信:sdgkbk
误区三:似是而非——根据专业冷热与否选专业
案例警示:青岛文科考生李明,今年高考分数639分,比一本线高33分,院校一志愿达到了天津财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最终却被学校退档。原来该考生选择的专业志愿全部是该校历年来最热门的几个专业,并且没有填报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由于热门专业录取分数远高于最低录取线,最后李明被学校退 档。
报考贴士:从长远来看,专业在本质上并无好坏高低之分。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热门人才”是不行的。专业的冷热会随着人才需求的消长而变化,高校的冷热专业可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热门专业不可能永远热下去,冷门专业也不是命中注定坐一 辈子冷板凳。因此,考生选择专业志愿必须从长远着眼,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着眼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选报合适的专业,辩证对待“热门”与“冷门”专业。
什么专业有发展前途,主要看国家的需求。要沿着国家的大政方针选择专业方向,要站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看待专业的前途。认清这是个朝阳产业还是夕阳 行业,不能只看眼前该行业的冷热。选择的专业应尽可能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大需求吻合。如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钢铁、汽车、船 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既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有重要的战略性产业,还有关乎民生的产 业。其全面振兴和有效拉动,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步入新一轮发展的巨大引擎,是工业产值和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力量,是吸纳就业人群的主要渠道,是拉动 GDP增长的主要行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为行业投资必将带动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从业人员的补充和素质提升是保证规模扩大的前提。用发展的眼光看,未 来几年这些产业都将有所作为。
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新方案即将出台。新方案涉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 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座谈会上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材料与技
术、功能材料、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传感网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 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专业将会风生水起,机遇无限。
温家宝总理在与青年学生座谈时说,青年人要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结合起来,这不是一句空话,同样适用于专业志愿填报。
高考报考微信:sdgkbk
误区四:南辕北辙——根据校名选院校
案例警示:山东省文科考生陈琳,头脑灵活,善学数学,喜做生意。高中上学期间,就经常盘算着以后要学习经贸类专业,做商业领域的弄潮儿。高考结 束,没想到自己考砸了,省内的几所经贸类大学是不敢报了,于是他转而填报了邻省的石家庄经济学院并被录取。随着对学校的深入了解,他初入学时的喜悦心情荡 然无存,原来自己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以地质类专业为特色的大学,该校前身是河北地质学院,经贸类专业并不是该校的强项,因而大失所望,大呼上当,感叹自己进 错了门,拜错了神,“早知如此,真不该来”。
报考贴士:在国内众多高校中,部分院校名称如师范类大学、政法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农业类大学等从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大部分 院校已不能从其校名中看出其办学实力、学校特色及办学地点。近年来,在高校合并、升格、更名时,有的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有的校名由某某学院直接改 为某某大学,而更多的是与时俱进、改头换面,将原校名中体现行业特色的字眼去掉,趋向通用型、科技型、综合型,把原校名中的“煤炭”、“矿业”、“粮 食”、“化工”、“气象”等冠以“科技”、“理工”“财经“等吸引人眼球的热门字眼;本来坐落在一小地方,却偏偏冠个省会名。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 时,被一些大学的名字搞得云里雾罩。一是从一些貌似气派,实则模棱两可的校名中看不出到底办学方向、办学特色是什么;二是面对名称相近或相似的学校不知办 学地点在哪里;三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许多名不见正传的学校混同在一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名校中,掩盖了其办学历史和本来面目,以次充好。譬如同 样都叫“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以矿业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山东矿业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以化工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是青岛化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 以钢铁冶金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武汉钢铁学院,而河南科技大学是以机械类专业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洛阳农业机械化学院,江苏科技大学以船舶为 特色,因为该校前身是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考生和家长在选校时,一定不要盲目崇拜大学的名头,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即高校的历史沿革或来龙去脉,把握高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最后再比较高校分出高低,筛选出一批在自己高考分数段内“性价比高”的大学。
高考报考微信:sdgkbk
误区五:不可救药——考上高职院校也无用
案例警示:2010年8月24日,山东省招考院公布了专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的投档情况,经过了三次志愿填报后,仍有2.8万个招生计划无人问 津,专科二批出现“生源荒”,高校面临“淘汰赛”,招生遭遇“滑铁卢”。专科二批线上的考生尚有10万多人主动放弃了专科志愿填报。
报考贴士:现在有些考生和家长还存在着“非本科不读”的心理,把高职院校摒弃在考虑范围之外,这是很大的损失。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对高等 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技术性专业的毕业生比本科生还吃香。笔者建议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不要轻言放弃高职高专,报考高职院校同样 大有作为,关键在于选个特色专业和特色院校。
高职院校的最大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强,专业设置特色鲜明,而且高职院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优秀毕业生经推荐和考试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高职院 校还重视专门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人才培养与市场更贴近,实用性强,在某些行业很受用人单位的热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和待遇也都有相当大的优势。
因此,如果考生高考成绩不达本科线,把目光放在高职院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专业应选择职业技能含量高、市场化强的技术型的专业。
正如武林中人对兵器评价的那样: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不妨优先选择特色专业性高职院校。相对于综合性高职院校而言,专业性高职院校专业相对集中,专业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实验实训设施也相对完备。
第二篇:户外广告的五个误区
许多公司对户外广告情有独钟,不惜重金买下黄金地段以传播自己的品牌。但是笔者却在日常工作中屡屡发现许多公司的户外广告费用实际上都在打水漂,抑或是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误区。
其一,什么都想说,却什么效果都没有。例如,某公司高速公路上的高立柱广告牌,不仅写有公司名称、公司荣誉(名牌、驰名商标、×××理事单位、×××指定品牌等等,如数家珍),而且还把产品简介和功能也包含在内,仿佛是一张放大的产品说明书。当然,地址、电话、传真、网址、董事长、总经理也没有遗漏。这样的广告牌基本上连10%的效果也实现不了,因为,高速公路上,除非有特殊目的,没有人会把车子停下来仔细欣赏广告牌上写了些什么。顺便提一下,这样做的公司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广告牌费用昂贵,认为多说一点内容才“划算”,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预期效果根本达不到。
其二,认为户外广告是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有的企业老板把能够做户外广告当作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更有甚者把做户外广告当成了一种公司综合实力的攀比,换句话说就是谁的户外广告多、地段好,谁的综合实力就强。例如,笔者所在地区的机场高速公路上,某公司看到同行业的公司在高速上也做了较多的广告牌,为了更好的显示出自己的综合实力,便做了六块高立柱广告牌,其中有四块高立柱广告牌连在一起,就像城市道路边的灯箱广告一样。不错,这样做确实可以“体现”该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王者之风”,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来公司考察的客户代表,如果有一些责任心的话一定会思考:这么丝毫没有理性的做广告,不仅浪费经济资源,而且暴露出该公司成本管理上的不足。既然这样,该公司会为我们考虑成本吗?我们还会放心与该公司合作吗?更何况每家公司的广告费都要分摊在产品成本。
其三,广告内容过分的追求“艺术”或“美感”,忽视广告受众的理解方式和理解能力。对于广告设计,笔者赞同“简单直观就是美”,或“简单直观就是最佳的艺术”,反对为了艺术而做一些无用功,浪费客户金钱,也给受众带来理解上的不便。再加上,现在的一些稍稍懂一点艺术的设计师,就不辞辛苦的打着艺术的幌子,为了“艺术”而广告,甚至为了“拿奖”而广告,更是直接造成了一大批广告资源的浪费。当然,笔者不反对广告要追求“美感”,或追求“艺术”,只是强调:“广告有效才是硬道理”,而且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是个普遍真理,广告设计师和客户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其四,广告位置年年更换,或做一年就“撤”。笔者经常发现一些公司在一个位置的广告牌做了一年就换另外一个位置继续做,或者认为广告效果已经达到,为了省钱干脆不做了,于是原有的受众就很难再继续看到该公司的广告牌。这样做就会迫使经常关注该公司的受众联想到:这家公司是不是出了问题,或者说“不行”了?例如,笔者所在地区的机场高速上有三块连在一起的高立柱广告牌,分别是AA钢构,BB钢构,CC钢构。有几个月时间BB钢构的广告牌突然空了下来(下载300G资料,公开课,内训),广告牌上的白铁皮裸露在外面,促使笔者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不禁要猜测,BB钢构可能出现了问题。后来果然如此,一个熟悉其公司内部情况的朋友告诉我,其公司内部对是否做这块广告牌存有争议,所以空了较长时间。不过,最终BB公司的决策还算是正确,尽管“亡羊补牢”,但还是“为时不晚”。因此,笔者建议户外广告的位置一旦选定,在公司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稳定一个位置比较好。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轻易更换位置。
其五,户外广告形象不统一。有的公司户外广告是一个位置一个形象,广告做到哪,形象就换到哪。这样做同样十分浪费,目标受众很难形成对品牌视觉形象的统一认知,更很难对品牌形成稳定的视觉记忆。这就需要公司尽快统一自己的品牌视觉形象,以提高广告效果,避免公司广告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阐述了户外广告普遍存在的五个误区,希望做户外广告的公司能够予以注意,并尽量避免,以增强户外广告的效果。
第三篇:走出公务员报考的误区
走出公务员报考的误区
近日公务员省考报名工作正在进行,随着就业压力日趋激烈,公务员这一收入稳定的职业被称为“金饭碗”,引来众多青年人的报考。然而报名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考生都要观望几天,有的甚至想等最后看看哪个职位人数少再报名。其实,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却真的没有必要。作为考生,要走出报考的误区,需做到:
1、明确定位、不要盲从。有许多考生专门找热门单位和职位报考,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考取的比例,本来那些单位和职位报考的人就多,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没有充分的准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公务员考试是属于职位考试,不是资格考试。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要想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还必须加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而不是盲目跟风。
2、注重能力,不碰运气。公务员考试不是考碰运气,而是一种能力测试。它有别于单纯知识考试,涉及记忆成分不大,多考查判断、理解等能力以及个人的整体文化背景,受复习程度的影响但不完全依靠短时间的练习。一些常识判断题,其中涉及文史、政治常识,点多面广,需要考生增长见识即可,如果死记硬背则是完全没有必要了,关键是看个人素质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还必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功底。因此报考时要有明确的认知。
3、抓住时机,慎对等待。去年有个考生发生过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想等最后看看哪个职位人少再报,结果最后时刻电脑线路出现问题,竟然未能报上名耽误了一年的时间,为此他后悔不已,说还不如早报上名放心。其实,对于考公务员来说,有时一个职位报100人和1000人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有最好的考生才会如愿以偿,所以对于特定的考生和职位而言,报名的早晚意义并不大,没有必要等到最后才报。
4、重视积累,掌握方法。公务员考试的考题覆盖面很广,尤其是“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包括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临时突击做练习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平时注重积累,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实践的积累都很重要。不管是报考哪一类职位的考生,关键是要熟悉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的考试方法,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答,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有好的发挥。
总之,广大考生在选择报考公务员职位时要走出误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好充分准备迎战考试才是最有效的,别把成功寄托在报考人数上。
(肖寺弓)
第四篇:系统打造的五个误区
系统打造的五个误区
作者:眉心 文章来源:《经贸世界》 更新时间:2006-7-10
目前,很多直销媒体都在关注直销系统,而众多的直销员也越来越迷恋系统。有专门为起盘的直销公司做系统的,有在自己的团队打造系统的,有沿用外来直销系统的„„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直销员在选择直销公司之前,开始先选择系统。还有一些独立于公司之外的系统以各种名目进行着整合,有的整合本公司团队,有的整合外公司团队,有的双管齐下,来势凶猛。
不可否认的是,直销系统是多年来直销操作经验的总合,也累积了不少能人志士的智慧,是非常宝贵的直销财富。但是系统的打造和时间的累积、工具的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盲目地去追求浅表层次的系统操作,只会陷入困局。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列举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系统打造的误区,以期使业界警醒。
■误区一:文化缺失
很多人没有深入研究过成熟系统的文化,在创建所谓的系统时,仅仅将财富、自由、博爱等直销运作中最基本的常识,组合成为系统文化。
笔者认为,一种文化的形成不能仅是一种概念的提出,而要落到实处,使之能够长期传扬下去,并形成一种真正的文化氛围。而目前一些系统提出的“卖文化比卖产品来钱更快”,“卖产品不如卖观念”,虽然能够吸引人加入,但给人的感觉只是在炒作概念,没有实质性教人成功的方法。更有一些直销团队的领导人在频繁更换公司的过程中,不断成立新的系统,以达到赚快钱的目的,这就更是对博大精深的系统文化的亵渎了。
如果这些也算是系统的核心理念和文化,那么笔者敢大胆地说一句:“这些系统根本就没有文化1真正的系统文化应该是对团队成员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推广、传播,甚至具有自我约束功能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等。
■误区二:培训费高昂
走进系统,对于直销员来说,应该是能够找到一种氛围,比如说激情和凝聚力等,可以使直销员在“借力”中更快速地成长或者成功。但是,目前却有很多“系统”利用直销员的这种心理需求,为自己谋取暴利。
这些“系统”中有的采用直接注册成为教育公司的方法,有的采用长期在各地租用会场的方法,有的则临时租用会场,以工作室的名义来从事团队培训。据笔者所知,央视“鲁剑行动”中捣毁的“杨XX”传销组织,在北京国贸现代城高级别五天四夜的培训门票高达4800元。而门票费之外的差旅费、住宿费和资料费都是直销员另外掏钱。如果有外地经销商带新人来参加培训,花费就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所谓的系统领导人,每年来自系统的教育培训收入高出其网络收入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底层直销员的负担。直销条例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到系统的概念,但是明确规定了对直销员的培训只有直销公司有权利进行,而且不允许收取培训费。因此,这种借着系统名义进行的费用高昂的培训,显然是不符合政策规定的。
■误区三:成败论英雄
梦想是人生的原动力,是事业的润滑剂,但是没有哪个行业会像直销这样推崇梦想。当然,合理地推崇梦想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能够地刺激人不断地向成功努力。但是那种动辄亮出名车、豪宅、收入多少、周游过多少国家的方式,多
少让人有些画饼充饥的感觉。而如果其核心目的又是按级别和收入来论英雄的话,就更让人反感了。
在目前一些起盘的直销系统中,严格规定什么样的级别才可以参加什么样的会议,参与系统培训的分红按照级别来决定,连对会议的座位安排都是按照级别来划分,给新人的暗示就是:“你赶快上级别,赚钱。”
这样做很可能会把一个本来很简单的消费致富的行业,变成疯狂炒作。因为系统等级的划分,让很多进入新人无法纵览全局,只能先看到表面的光鲜。而一旦进入实质性的教育培训环节,彼此都开始遵循游戏规则,即使明知领导人说了谎话,为了前面的饼,也只能唯唯诺诺,继续走前面的领导人走过的道路,最终成为集体隐患。
■误区四:为系统独尊
在一些系统中,宣扬直销公司不过是一个供应商,而系统才是直销员成功的阶梯。只有在系统中,直销员才会真正脱胎换骨,系统才是直销员追求的管道。它们之所以这样宣传,理由非常简单,高级别的人心里明白,团队才是他们直销事业的根本,才是终身的财富。谁都不愿意和一家公司合作不愉快或者出现分歧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离开,都期望能带走自己的团队,因此要在理念上强行灌输,使得合作伙伴达到共识。
其实,这也是自直销产生以来,因直销公司和直销员在财富上存在的巨大不均衡,使直销员缺乏安全感所致。因为做直销,无论是公司还是直销员都清楚,谁拥有团队谁就是赢家,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直销事业是一个复杂的事业,它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而目前所有成功的系统,即便实体化之后,都是以公司为依托的。到底系统能不能独立于公司而存在,这是需要时间、实践来证明的问题,盲目地夸大系统的作用,是不利于直销事业文化成长的。
■误区五:将直销复杂化
今天,即使国家立法规范直销,也确定直销为合法行业,但是对老百姓来讲,还是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听到有人叫听课,就赶快找理由拒绝。
其实,直销的本质是让人先成为消费者,再把好的产品分享给顾客的一个简单的过程,但目前在国内却形成了没有大会激励、小会渲染,基本无法运作的情况。整个行业就像一列快速列车,车上什么层次的人都有,有坐软卧的,有坐硬卧的,有坐硬座的,还有包厢的,常常顾不上睡觉、吃饭,没完没了地开会。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具有“含金量”,有些会议甚至充斥着蹩脚的营养学讲师,虚假的顾客分享,炒作经验的讲师,夸大其词的制度导师。更有甚者还演化出什么亲子教育、家庭教育、财富教育等,新人除了不停地掏腰包外,基本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这些做法其实是在将直销复杂化,根本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
直销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行业,是直销员在日常生活中分享产品的过程,如果搞得每个人都疲于奔命,成功率又低,就歪曲了直销的根本。因此,如果要真正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让行业在条例的规范下健康成长,就必须还直销本来面目,正本清源。也只有基本理念正确,系统才不至于行差踏错,跟成功背道而驰。
第五篇:秘书考证的五个误区
11月的秘书考证已经结束,综观各期试卷的评卷及考前培训的情况,一些考生应试落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熟悉秘书职业标准。1999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秘书职业标准,规定了秘书考核的要求、内容和方法。有的人自以为学过一些秘书课程,做过几年秘书工作,而不去了解标准所规定的考核科目、内容和要求。不按标准准备,盲目应试,结果落选。二是对考试教材不做全面复习。考试教材对各级秘书的考核科目、范围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知识涵盖面也较广,题目也出得较细。但有的人强调内容多,工作忙,不肯下功夫全面复习。在知识测试中,面对50道选择题、20道判断题和6道问答题,茫无头绪,错漏甚多。三是不会掌握考试重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考生应试编印了一本《考试指南》,列出了各科考试的重点——鉴定点,以便考生重点复习。但有的人对应试内容只满足于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未能掌握知识的重点和操作的程序,答题时内容不全,程序混乱。四是迷信前期考过的试题。每期考试的题目都是有变化的,前期考过的题目只可作为考生熟悉题型参考内容之用。但有的人心存侥幸,不学习教材和指南,只背诵前期考试试题的答案,应试时遇到考试内容和题型变化,即感束手无策。五是不会综合运用。秘书考试题目,如写作题、情景题等都需要考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回答。但有的人只会背诵现成的答案,不会综合分析,试卷答非所问。愿应试人员应接受前期的经验教训,认真备考,争取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