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马陆镇加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市马陆镇加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03年10月至12月,我受组织派遣到马陆镇挂职工作两个月。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位于上海市西北,面积57.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因其工业经济发达而闻名全国,全镇迄今共近6000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6家,上海市百强10家,号称“上海市第一镇”。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168.2亿元,实现税收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79亿元。过去,马陆镇以农为主,八十年代开始搞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后工业突飞猛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三资”和私营企业取代作坊式乡镇企业,多项经济指标在上海各乡镇竞争中名列前茅,地方财政收入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看马陆,想五桥。马陆镇有以下五点经验值得五桥借鉴。
一、定准优势产业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前提
九十年代初,上海市委、市府确立了“立足市区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整体思路,马陆镇充分发挥距市中心区23公里的地利优势,大抓特抓工业,精心打造三个工业园区和两个私营城。二十一世纪初,嘉定区在上海新世纪产业布局调整中被定位为国际汽车城,马陆镇紧紧抓住与汽车城建设中心、国际赛车场毗邻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围绕国际汽车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和服务业,提升城镇形象。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马陆镇经济整体发展,加快该镇郊区都市化进程。五桥的优势产业在农业,我们必须围绕高效生态科技农业,大力发展重专大户,按照“公司+业主(大户)+基地”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做强农业,最终成为财政支柱。
二、大抓园区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基础
马陆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非常成功,引进12多亿美元国外资本和5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资本。马陆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起点严规划。该镇工业园区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分为市级工业园区、台商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三大块。聘请上海市一流科研机构专家按园林式园区整体设计规划,绿化面积达30%以上;进驻企业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无污染、无噪音。二是设施配套完备。园区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通讯、煤气、电线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由政府修建,企业只要进驻规划区即可接上管道,修盖厂房。五桥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完善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也应学习马陆做法,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财,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建库区一流园区。
三、优化投资环境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
马陆镇层层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采取网上招商、媒体招商、组团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广设办事处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等方式引资,开展生日慰问、“荣誉市民”活动,感化投资者,精心打造优越投资环境。一是大力推行“需要服务”。视外来投资者为上帝,为其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一是“靓女先嫁”。把最能赚钱、成功率最高的项目向投资者推出,保证投资企业发展壮大,结果是企业赚钱、农民就业、政府收税。二是手续方便。国内企业、个人投资均享受工商、税收等“一站式”全程服务,外商投资实行“代办制”,由外资办、外经委、协作办代办一切手续。三是政策优惠。外商投资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一般地方税收所得头两年全免,第三至五年减半征收;国内投资企业和个人注册在私营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更灵活,地方税收让幅更大。三是大力营造宽松环境。严禁执法部门擅自到企业检查,不断取消行政收费项目。“环境就是生产力”,五桥在投资环境方面都还有待改进。马陆镇的“需要服务”、“一站式”全程服务、“代办制”服务、严禁擅自检查企业都值得借鉴。
四、增强融资能力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马陆镇在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和增强城镇综合融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一是财政性资金大力投入,2003年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41889万元,预算用于城镇建设投入就达30814万元,占可用财力的73.56%;二是政府大量举债,借助镇资产经营公司名义,政府已累计向银行贷款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出卖和批租土地取得大量收入;四是向社会广泛融资,将大型宾馆、商场等经营性形象工程面向社会招商。五桥是吃饭财政,不可能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融资主渠道,主要应学习后三种融资方式,要学习应用社会性公益设施向社会广泛融资,善于用别人的钱、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比起马陆镇来,我们融资的渠道还更多,如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争取对口支援资金等,都不愧为融资的好渠道。
五、政府高效务实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保障
马陆镇致辞力于建设高效型政府、落实型政府,力求做到高效务实。一是思想解放。马陆人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厂房可租赁、土地可分期付款,私营城广泛使用税收奖励政策,镇里修建6万平方米住宿楼给打工仔住宿,诚心诚意为外来者。二是中心意识强。领导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分管领导任私营城老总,其它成员均联系村,奖金与联系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各村委会均为实体,对外挂实业公司和村委会两块牌子。所有机关干部一心一意抓经济,为经济忙忙碌碌。三是办事效率高。马陆人时间观念极强,从无迟到早退现象,按时完成任务不讲价钱,文件少而精,开会时间短,重在抓落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市马陆镇加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上海市马陆镇加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市马陆镇加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03年10月至12月,我受组织派遣到马陆镇挂职工作两个月。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位于上海市西北,面积57.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因其工业经济发达而闻名全国,全镇迄今共近6000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6家,上海市百强10家,号称“上海市第一镇”。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168.2亿元,实现税收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79亿元。过去,马陆镇以农为主,八十年代开始搞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后工业突飞猛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三资”和私营企业取代作坊式乡镇企业,多项经济指标在上海各乡镇竞争中名列前茅,地方财政收入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看马陆,想五桥。马陆镇有以下五点经验值得五桥借鉴。
一、定准优势产业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前提
九十年代初,上海市委、市府确立了“立足市区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整体思路,马陆镇充分发挥距市中心区23公里的地利优势,大抓特抓工业,精心打造三个工业园区和两个私营城。二十一世纪初,嘉定区在上海新世纪产业布局调整中被定位为国际汽车城,马陆镇紧紧抓住与汽车城建设中心、国际赛车场毗邻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围绕国际汽车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和服务业,提升城镇形象。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马陆镇经济整体发展,加快该镇郊区都市化进程。五桥的优势产业在农业,我们必须围绕高效生态科技农业,大力发展重专大户,按照“公司+业主(大户)+基地”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做强农业,最终成为财政支柱。
二、大抓园区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基础
马陆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非常成功,引进12多亿美元国外资本和5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资本。马陆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起点严规划。该镇工业园区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分为市级工业园区、台商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三大块。聘请上海市一流科研机构专家按园林式园区整体设计规划,绿化面积达30%以上;进驻企业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无污染、无噪音。二是设施配套完备。园区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通讯、煤气、电线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由政府修建,企业只要进驻规划区即可接上管道,修盖厂房。五桥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完善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也应学习马陆做法,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财,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建库区一流园区。
三、优化投资环境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
马陆镇层层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采取网上招商、媒体招商、组团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广设办事处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等方式引资,开展生日慰问、“荣誉市民”活动,感化投资者,精心打造优越投资环境。一是大力推行“需要服务”。视外来投资者为上帝,为其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一是“靓女先嫁”。把最能赚钱、成功率最高的项目向投资者推出,保证投资企业发展壮大,结果是企业赚钱、农民就业、政府收税。二是手续方便。国内企业、个人投资均享受工商、税收等“一站式”全程服务,外商投资实行“代办制”,由外资办、外经委、协作办代办一切手续。三是政策优惠。外商投资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一般地方税收所得头两年全免,第三至五年减半征收;国内投资企业和个人注册在私营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更灵活,地方税收让幅更大。三是大力营造宽松环境。严禁执法部门擅自到企业检查,不断取消行政收费项目。“环境就是生产力”,五桥在投资环境方面都还有待改进。马陆镇的“需要服务”、“一站式”全程服务、“代办制”服务、严禁擅自检查企业都值得借鉴。
四、增强融资能力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马陆镇在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和增强城镇综合融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一是财政性资金大力投入,2003年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41889万元,预算用于城镇建设投入就达30814万元,占可用财力的73.56%;二是政府大量举债,借助镇资产经营公司名义,政府已累计向银行贷款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出卖和批租土地取得大量收入;四是向社会广泛融资,将大型宾馆、商场等经营性形象工程面向社会招商。五桥是吃饭财政,不可能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融资主渠道,主要应学习后三种融资方式,要学习应用社会性公益设施向社会广泛融资,善于用别人的钱、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比起马陆镇来,我们融资的渠道还更多,如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争取对口支援资金等,都不愧为融资的好渠道。
五、政府高效务实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保障
马陆镇致辞力于建设高效型政府、落实型政府,力求做到高效务实。一是思想解放。马陆人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厂房可租赁、土地可分期付款,私营城广泛使用税收奖励政策,镇里修建6万平方米住宿楼给打工仔住宿,诚心诚意为外来者。二是中心意识强。领导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分管领导任私营城老总,其它成员均联系村,奖金与联系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各村委会均为实体,对外挂实业公司和村委会两块牌子。所有机关干部一心一意抓经济,为经济忙忙碌碌。三是办事效率高。马陆人时间观念极强,从无迟到早退现象,按时完成任务不讲价钱,文件少而精,开会时间短,重在抓落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篇:上海市马陆镇加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03年10月至12月,我受组织派遣到马陆镇挂职工作两个月。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位于上海市西北,面积57.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因其工业经济发达而闻名全国,全镇迄今共近6000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6家,上海市百强10家,号称“上海市第一镇”。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168.2亿元,实现税收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79亿元。过去,马陆镇以农为主,八十年代开始搞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后工业突飞猛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三资”和私营企业取代作坊式乡镇企业,多项经济指标在上海各乡镇竞争中名列前茅,地方财政收入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看马陆,想五桥。马陆镇有以下五点经验值得五桥借鉴。
一、定准优势产业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前提
九十年代初,上海市委、市府确立了“立足市区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整体思路,马陆镇充分发挥距市中心区23公里的地利优势,大抓特抓工业,精心打造三个工业园区和两个私营城。二十一世纪初,嘉定区在上海新世纪产业布局调整中被定位为国际汽车城,马陆镇紧紧抓住与汽车城建设中心、国际赛车场毗邻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围绕国际汽车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和服务业,提升城镇形象。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马陆镇经济整体发展,加快该镇郊区都市化进程。五桥的优势产业在农业,我们必须围绕高效生态科技农业,大力发展重专大户,按照“公司+业主(大户)+基地”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做强农业,最终成为财政支柱。
二、大抓园区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基础
马陆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非常成功,引进12多亿美元国外资本和5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资本。马陆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起点严规划。该镇工业园区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分为市级工业园区、台商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三大块。聘请上海市一流科研机构专家按园林式园区整体设计规划,绿化面积达30%以上;进驻企业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无污染、无噪音。二是设施配套完备。园区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通讯、煤气、电线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由政府修建,企业只要进驻规划区即可接上管道,修盖厂房。五桥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完善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也应学习马陆做法,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财,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建库区一流园区。
三、优化投资环境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
马陆镇层层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采取网上招商、媒体招商、组团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广设办事处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等方式引资,开展生日慰问、“荣誉市民”活动,感化投资者,精心打造优越投资环境。一是大力推行“需要服务”。视外来投资者为上帝,为其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一是“靓女先嫁”。把最能赚钱、成功率最高的项目向投资者推出,保证投资企业发展壮大,结果是企业赚钱、农民就业、政府收税。二是手续方便。国内企业、个人投资均享受工商、税收等“一站式”全程服务,外商投资实行“代办制”,由外资办、外经委、协作办代办一切手续。三是政策优惠。外商投资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一般地方税收所得头两年全免,第三至五年减半征收;国内投资企业和个人注册在私营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更灵活,地方税收让幅更大。三是大力营造宽松环境。严禁执法部门擅自到企业检查,不断取消行政收费项目。“环境就是生产力”,五桥在投资环境方面都还有待改进。马陆镇的“需要服务”、“一站式”全程服务、“代办制”服务、严禁擅自检查企业都值得借鉴。
四、增强融资能力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马陆镇在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和增强城镇综合融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一是财政性资金大力投入,2003年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41889万元,预算用于城镇建设投入就达30814万元,占可用财力的73.56%;二是政府大量举债,借助镇资产经营公司名义,政府已累计向银行贷款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出卖和批租土地取得大量收入;四是向社会广泛融资,将大型宾馆、商场等经营性形象工程面向社会招商。五桥是吃饭财政,不可能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融资主渠道,主要应学习后三种融资方式,要学习应用社会性公益设施向社会广泛融资,善于用别人的钱、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比起马陆镇来,我们融资的渠道还更多,如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争取对口支援资金等,都不愧为融资的好渠道。
五、政府高效务实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保障
马陆镇致辞力于建设高效型政府、落实型政府,力求做到高效务实。一是思想解放。马陆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厂房可租赁、土地可分期付款,私营城广泛使用税收奖励政策,镇里修建6万平方米住宿楼给打工仔住宿,诚心诚意为外来者。二是中心意识强。领导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分管领导任私营城老总,其它成员均联系村,奖金与联系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各村委会均为实体,对外挂实业公司和村委会两块牌子。所有机关干部一心一意抓经济,为经济忙忙碌碌。三是办事效率高。马陆人时间观念极强,从无迟到早退现象,按时完成任务不讲价钱,文件少而精,开会时间短,重在抓落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城阳区行政学院 宋炳海
目前,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创新创业的关键时期,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挑战。在浙江培训期间,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考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民营经济走的主要是一条传统发展道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现出来。作为引领全国民营经济发展风向标的浙江民营经济,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传统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较早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民营业主创新创业。特别是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浙江民营经济的应对举措更值得我们借鉴。其主要做法可以归结为“三冬经”,即:“冬补”,在学习中“过冬”;“冬练”,“三九”天苦练内功;“冬泳”,与寒流搏击,让自己变得更强壮。冬补---金融危机使浙江民企更清楚地看到盲目“做加法”和粗放式发展如何给企业埋下“定时炸弹”,由此使他们领悟到越是危机时期,越要抓住政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把企业“做强”、“做精”,因此弥补科学发展这一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冬练,只有
拥有过硬的创新产品,才能经受住霜打雨淋。金融危机波及之时,有自主研发、适销对路产品的民企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危机中浙江民企还苦练“市场功”,抓内销,弥补出口下降。冬泳---就是预先给企业穿好“游泳衣”,在企业内部构造完整的“垂直产业链”,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一座长桥,从此岸到彼岸可以自由行走、自由控制节奏,受到外部的原材料及市场的波动冲击就小得多。浙江民企发展之路启示我们,城阳民企发展再也不能继续走传统的主要依靠加大投入、能源消耗来发展的路子,而必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从而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永续增长和持久竞争力。
二、正确处理民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是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当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保增长、保稳定的任务尤为繁重。“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把保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摆在首位,要引导民营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青岛市对中小企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城阳加快建设胶州湾北部新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等重要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危中求机、转危为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抓好民营企业的稳定工
作。因为危机时期是矛盾的多发期,产品过剩、企业裁员、企业经营困难等都是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处理不当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浙江民营企业十分注重处理劳资关系,保持企业的和谐稳定,如,温州、台州等地不少民营企业成立了“阳光咨询室”、“情感交流站”等企业和职工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为职工发放“精神福利”,较好地处理了职工的抱怨,抚平职工心中的不满,使民营企业保持了和谐稳定。我们也要通过创新平台,加强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民营企业维持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及各环节、各方面的和谐关系,及时消除化解可能引发的系列矛盾,减少震荡,确保企业平稳运行,进而促进城阳的社会稳定。
三、坚持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是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地方政府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关联性。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地方政府对其扶持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政策(制度创新)来实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之一正在于此。浙江较早地制定并实施了比国家政策更宽松的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的对策选择仍要借助政策这一有力手段。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务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条、青岛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八条”,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民营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民营业者创新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研究出台非常时期对民营经济的“非常措施”,借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区对外资企业的扶持措施,以及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在当前背景下对企业的特殊政策措施,按照“亲民企、爱民企、扶民企”的要求,本着“蓄水养鱼”的原则,对符合条件地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缓”等扶持。上述政府制度创新措施,将为我区民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实施企业内部创新,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把创新当作企业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实现突破的动力。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当前总体上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要把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内部的创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区域创新,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对民营经济进行扶持要兼顾“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当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全国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具有的一个共性特征是“抓大”、“扶大”、“扶强”,即是属于锦上添花式的做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往往存在一种弊端,就是容易把那些目前规模和影响力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的成长性企业拒之门外。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雪中送炭”
与“锦上添花”的关系。作为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杭州,对民营经济是实行的是 “抓大、扶强、促小”的政策,充分兼顾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我们要科学制定重点扶持对象的标准,综合考虑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前景,把未来收益预期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真正选准选好扶持对象,对符合城阳区未来发展方向又具有巨大成长空间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不仅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确保扶持到位。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