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共5篇)

时间:2019-05-13 21:2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篇: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领导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今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并不像上世纪那样保守和封闭,80后的年轻人,大都追求所谓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在企业的现实管理中,领导者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各级管理者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实践证明,起主导作用且非常直接的就是领导者要给下属一个安全感。这里所说的安全感是指给下属一个发展上的支持,思想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慰籍,这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和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是化解矛盾、激发动力和融通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管理者正面形象、增强公信力和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1.谨慎用权,不可滥用职权:

现实管理中,少数管理者热衷于以强势想象出现,事无巨细能管的事都去管,不是自己范围内的事也要越俎代庖,进行干预,自以为这样做上级欣赏,下级拥戴。其实这样不仅自己劳神费力、事倍功半,而且容易使下级于对你产生距离感,进而失去上下级的信任。因此,管理者要始终坚持层及管理的基本规则,理性、冷静又谨慎的行使权力,而且要出于公心、源于工作、对事不对人,这样才能消除下属的戒备心理和危机感。

2.包容不足,不要求全责备

包容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领导对下属缺点和不足的包容,更能增进下属对领导的信任和激发内在的工作动力。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对自己熟悉和欣赏的员工很包容而对与自己有距离或观点不一致的员工往往非常刻薄,有点问题就横加指责,以偏概全。这样不仅容易使下属滋生逆反和对立心理,时间久了还会在下属之间产生与上级又亲有疏的派性群体,导致下属之间根各自为政,拉帮结派。因此,对下属能力素质不足,或工作有差错,要进行客观原因的分析,不能动辄就批评指责、辞退开除。只有善于包容、循循引导,才能组建团队,创建和谐向上、生机勃勃的工作局面。

3.真诚沟通,不能敷衍塞责

真诚沟通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倘若进行程序化、应付式或走过场的谈话,充其量只是一次信息的流转,无论如何算不上沟通,更达不到增进感情和互信、融通上下级关系的目的,一旦上下级关系沟通不好,就会产生隔阂、猜疑,滋生是非,导致人心涣散,缺乏活力,使工作局面被动。

4.讲求方法,不必玩弄权术

现实管理中,统筹兼顾、目标管理、示范激励、抓点促面,都是实在管用的领导方法,这样体现了规章制度的要求和质量效益的原则。从实践来看,服务型和人性化领导已经普及并被大家所接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按规章制度行使权力,是考验管理者人性、人品和职业道德的直接要素。一个管理者,只有心里装着下属,装着公司利益,民主的行使权力,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努力营造让下属安全安心尽责的工作环境,才能人心凝聚,前程光明,万事亨通。

第二篇:良性互动汇报材料

良性互动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在省局和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稽查工作,全面落实全省地税稽查工作会议和全市地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地税中心工作,按照年初工作安排,狠抓以税收日常稽查、税收专项检查和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为重点的稽查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着力提升稽查规范化管理水平,案件查办质量和效率、稽查案件震慑力度和稽查队伍整体素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做好以查促收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依法、科学、文明、廉洁”的执法理念,牢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切实树立服务税收工作大局的意识,紧紧围绕全市地税中心工作,突出工作重点,挖掘工作潜力,充分发挥稽查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尽职尽责地做好“促收、促管、促改、促查”四个方面的工作,为完成全市地税组织收入目标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截止目前,全市地税稽查部门共检查纳税户218 户,通过查前预告方式组织企业自查40户,结案189户,查补税款 3806 万元,罚款161万元,滞纳金22 万元,查补总额 3989 万元,入库总额3446 万元,其中市局稽查局检查纳税人 86 户,自查12户,审理完结77户,查补税款2969 万元,罚款51.8 万元,滞纳金40.5 万元、基金 87.74万元,教育费附加23.7万元,查补总计 3172.74 万

元,入库总额 2664万元。

二、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做好稽查日常检查及专项检查工作

1、加强选案,提高选案准确率及稽查计划的考核跟踪

年初通过对全市纳税户的了解排查,结合各县局的意见及建议确定了 21户全市重点检查户企业名单;通过待查纳税人底册详细了解城区纳税户经营纳税情况,同时采取多方了解,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拟查户的纳税、经营等情况进行核实并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后最终确定为月度稽查对象,确保了日常选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截止目前,共下达稽查计划94户,完成89户,有问题户88户,选案准确率达到93.6%。

2、组织做好企业自查工作。

按照《全省地方税务稽查预告暂行规定》,严格落实企业自查相关制度,确定了我市11户房地产及建筑安装企业及1户电力企业为自查企业,针对其行业特点,专门将其法人和财务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税务稽查预告座谈会,并对自查政策、自查内容、自查时限及自查资料的填写进行了专门辅导。目前这12户企业的自查工作已全部结束,共入库税款1126 万元

3、全面部署税收专项稽检查工作成效显著

在全省地税稽查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及时召开了全市地税稽查工作会议,确定了2011年全市地税稽查“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四个提升”的总体思路。依据省局指令性、指导性专项检查工作要求,结合了以房地产开发及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矿产资源业、广告业、邮电通信业、电力、重点项目建设和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等8个行业的纳税人为专项检查重点。通过系统初选、人工比对、严格筛选、集中审议、集体讨论等方式,最终全市确定了专项检查对象149户,其中市局稽查局选定35户。全市地税稽查系统按照“选案要准、查案要透、审理要严、执行要硬、归档要全”的工作要求,采取分级分类、企业自查与重点稽查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得力措施,改进检查方式,夯实工作责任,分时分段稳步推进。截止10月底,全市完成专项检查户123户(其中广告业15户、房地产及建筑安装业54户、矿产业及其他行业44户、重点项目专项检查9户、资本交易项目1户),已结案101户,查补入库总额1743.06万元。

4、规范纳税秩序,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和重点排查。我们针对重点项目建设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现状,根据市局的统一部署,联合工程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以及公安经侦部门对“十堰-天水”高速公路、“陕川界”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和重点排查。5月份,在白河县局的大力配合下,市局稽查局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检小组,深入我市白河县境内对“十天”高速公路白河标段进行了检查,本次重点项目专项检查工作涉及工程标段14个,目前已经完成9个标段的检查工作,查补地税各税298万元。

5、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

一是将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将总局、省局提出的“查案必查票、查账必查票、查税必查票”作为检查工作的一项硬性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筑安装企业、房地产企业、餐饮

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发票违法犯罪活动易发生的行业,切实加大对企业使用发票情况的检查以及外来涉税发票的甄别力度。

二是主动加强与公安、国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商讨研定具体行动措施,联合拟定了《市2011年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发票专项整治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协同方式和整治方案,进一步完善税警联手、紧密配合、统一行动的长效合作机制。10月份,在我市开展了以“打击发票犯罪、整顿纳税秩序”为主题的发票专项突击检查行动,全市抽调公安干警和稽查干部近百人参与本次行动。行动小组对城区部分规模、影响较大的宾馆、酒店、茶艺、足疗、歌城夜总会等纳税人的普通定额发票、服务业机制发票、网络在线填开发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累计查验各类发票43000份,收缴纳税人违规重复使用发票69份、转借他人发票90余份、自制非法定票据100余份、收缴疑似假票1100余份,查获从外地市流入我市境内的假票250份,涉及金额4.5万元。通过本次突击检查,发现了我市境内部分纳税人存在定额发票违规重复使用、非主管税务机关领用、转借他人发票使用、使用其它地市定额发票等问题,有力地震慑了发票违法犯罪行为,整顿规范了纳税秩序和税收环境。

三是加大重点区域和行业专项整治力度,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针对重点建设项目流动性强、日常税务管理难度大、发票管理使用容易出现漏洞的特点,在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公安经侦部门的紧密配合下,集中开展发票重点区域整治。截止10月底,全市地税稽查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5人次,检查重点企业及行业172户,查处违

法企业43户(查处违法受票企业13户),查获疑似假发票2140份,发现非法发票2768份,涉及开票金额共计534万元,查补税款28万元,罚款12万元。其中市局稽查局查处违法案件10起,查处违法受票企业9户,查处企业接收假发票250份,查补税款22.46万元,罚款3万元。

6、严格执行稽查案件审理程序,不断提高案件的审理质量和执行力度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稽查案件程序合法、证据确凿、处理依据充分、处罚合理合法,同类案件处理标准统一的原则,对每户案件检查程序的合法性、规范性、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等都能做到认真审理,严格把关,对审理中发现的证据不足、取证不全、文书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都及时提出并退回检查科补充完善,努力提高稽查案件的审理质量和效率;二是严格执行税务稽查案件三级审理管理办法,完成日常审理 68 户,提交本局审理委员会审理 23 户,提交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 4户。

三、拓展举报案源,涉税案件管理日趋规范

全市各级地税稽查部门通过狠抓《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的落实,不断提高举报案件的受理、处理、转办和督办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完善举报渠道畅通、案件查处迅速、结果及时回复的长效机制,始终把涉税违法案件举报作为一个有效案件来源,切实维护举报双方的合法权益,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为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截至10月底,全市设立的10个税收违法案件

举报中心累计受理各类涉税违法举报案件24起,已核查处理16起,转交国税等部门办理3起,查证并当即回复3起,存查2起,查补入库税款220余万元,加收滞纳金5万元,罚款10万元。市局稽查局举报中心共受理书信举报、网络举报、电话投诉以及上级督办、交办的各类涉税举报案件共计19件,查处10起,督办交办下级查处7起,存查2起,查补税款105.92万元,罚款2.8万元。

四、强化制度落实,大力推进税务稽查规范管理

一是市局稽查局紧紧依托稽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运行,建立健全制度完备、流程规范、责任明晰、监督到位的稽查内控机制,全力做到选案规范化、检查规范化、审理规范化、执行规范化、案卷规范化。同时,全市地税稽查部门积极发挥稽查在税源管理中的联动作用,及时发现税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稽查建议和针对性管理措施,从根本上堵塞征管漏洞,防范税收流失。通过认真落实《税收违法案件一案双查办法》和《税务稽查建议制度》,促进规范征管单位、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行为,充分了发挥“以查促管”职能作用。

二是规范执法行为,提升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自今年起,扎实开展了稽查业务季度培训活动。先后举办了春季稽查业务集中培训班和电子查账系统业务培训班,通过集中学习、交流探讨、实战演练、模拟测试等多种方式,使全体稽查干部牢固掌握稽查工作规程,提高稽查案件查办技能和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能力,在选案、实施、审理、执行环节严格执行规程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规范、阳光高效,确保《稽查工作规程》在执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

三是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与制约,认真抓好《税收违法案件一案双查办法》的落实,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追究制和首查负责制,重点抓好《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行廉政公约制度、廉政回执制度、廉政公告制度,强化对稽查执法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期的监督制约,积极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透明化,围绕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和稽查执法权,实施事前警示、过程监控和事后监督,有效地避免了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执法随意性大和办人情案等现象的发生,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确保稽查队伍不出事、稽查干部不掉队,有效地规避了稽查执法风险。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加强对中小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的征收管理。

一是大部分建筑企业在申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税种时,都能按时申报,但对于建筑合同印花税、借款合同印花税等申报不重视;

二是房产开发企业,在申报印花税时只对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进行申报,对建筑安装合同、借款合同、保险合同、租赁合同等不予申报或申报不全。房产开发企业在申报土地使用税时,只对正在建设中的土地申报土地使用税,而对已征用未开发的土地和已开发完而未销售完的土地未申报土地使用税。

2、应加强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如某企业2010年连续一年都是零申报,通过检查发现其每个月均有应纳税款。

3、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税收管理。通过对十天高速路建设项目的检查发现,各项目部2009年、2010年应缴纳的印花、资源税、个人所得税大部分未缴纳。4、2010年各征收机关均有要求企业缓缴税款的行为,造成稽查处理中难以按征管法要求加收罚款和滞纳金。

5、现行稽查工作运行机制使得稽查工作的四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当前稽查局实际只负责三个环节的工作,在案件审理完结后,稽查查补税款交由主管地税机关入库,然后将完税凭证的复印件反馈稽查部门,导致稽查部门的执行环节形同虚设,《征管法》赋予税务稽查部门的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无法实施,直接影响稽查查补税款入库和执法力度,致使对困难企业和处罚较重的纳税人执行难度加大,部分案件难以执行到位。

6、与征管部门的有效协作机制还有待提高,稽查“以查促管”职能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与国税、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部门协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涉税案件的移送、资料传递、情报交换不够及时,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有欠缺。

今年的稽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省局稽查局与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进一步改进稽查工作方法,完善稽查工作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稽查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维护税收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摘要]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的重要标志。当前,需要在强化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功能,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两者间的衔接和互动机制。

[关键词]乡镇政府行政管理; 村民自治; 有效衔接; 良性互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2008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重申了这一要求。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的重要标志。本文拟以村民自治为切入点。探讨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相关问题。

一、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村民自治顺时而生。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地位,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村委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工作方式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1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它对“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了具体规定。“四个民主”的提出及完善,对指导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村民自治,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方面要求村民委员会逐渐摆脱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建立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基层治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乡镇政府职能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型、管治型政府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型、服务型政府。为此,进人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在农村进行税费制度方面的改革、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等,来推进两个目标要求的实现,以探索新的农村管理体制,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但从总体上看,这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首先,从村民自治的发展来看,村民自治在总体上固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自治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主要有:(1)村民自治在一些地方并未走上正规,其应有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如村民制度化参与率不高,村民自治往往变为“村委会自治”,甚至演变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一个人说了算。(2)农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对村民自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转型导致农村社会分化和心理意识多元化,农村由过去以农民为主体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村干部、农民劳动者、农民工、个体私营企业主等,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从而导致村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和薄弱,自我中心意识明显上升,家族中心主义凸显,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其次。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来看,大多数地方的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管治”思维,开展工作以单一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只对上负责,将工作指标层层分解下压,甚至强制村民自治组织完成“任务”。导致村民自治的内容和职能受到行政行为侵占和排挤,村民委员会成为准政府组织,沦为实现行政命令的一种工具。

综上所述,村民自治在发展中面临一些难题,亟须在乡镇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在加强自治组织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予以解决。而目前乡镇政府在宏观指导上的缺位与农民群众期望乡镇政府的有位、有为形成较大反差;与此同时,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滞后,重管治、轻服务,甚至仍然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其管治方面的越位、错位以及服务方面的不到位。不仅对村民自治产生极大侵蚀,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亟须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着力点

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重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规范乡镇政府活动范围和工作内容,提高乡镇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改革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群众监督,调动群众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

乡镇政府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者的角色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责任者的角色,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把服务型政府理念具体化、明晰化并落实到位。具体来说,乡镇政府应注重履行好以下职能: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乡镇政府应充分保障农村基层群众各项民主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不得要求村民自治组织承担依法应当由政府及其部门履行的职责。对需要村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办理的具体行政事务,应由乡镇政府统一与村民自治组织签订委托和购买服务协议。明确工作要求、目标任务和经费支付方式。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得如何,工作绩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打破封闭的政府政绩自我评估体系,建立群众评估制度,使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处于农民群众监督之下。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切实集中民智。体现民意。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尤其要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加强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协调、服务和帮助,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村民自治必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把“四个民主”和“三个自我”贯彻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民主选举与竞争上岗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凡涉及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村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提高村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村民委员会尤其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的自主权,保障各类经济组织和村民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要增强村民自治功能,扩大村民自治范围,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村民自治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帮助。要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听取意见制度、监督反馈制度,真正发挥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乡镇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驻村的文体教育、休闲娱乐场所向村民开放,鼓励和扶持村内及周边有关实体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为村民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乡镇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村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经费和条件,并对工作实绩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村民自治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加强对农民群众特别是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其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使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创业服务与项目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创业服务与项目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湾里区以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鼓励创业为重点,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效能监察,实现了创业服务与项目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五篇: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及其实现途径

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及其实现途径

法官与律师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践行者,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如何构建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法律关系和工作关系,是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确保公正廉洁司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省法官与律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注重加强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工作交流机制,法官与律师各司其职,保持良好的法律关系和工作关系,共同维护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基本情况如下:

(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和支持律师执业

全省法院通过创建立案信访两个文明窗口、加强审判公开、规范庭审、开展便民建设等,对律师参加诉讼给予了较好的支持。1.加强便民利民建设,方便律师参与诉讼。一是开展立案、信访“文明窗口”建设。二是简化律师安检程序。如深圳中院只要律师出示律师证、出庭通知书进行登记即可进入法院,对律师的人身、手提电脑、提包等免于检查。三是多数法院设立了专门的律师阅卷室,配置复印机等设备,为律师查阅、摘抄和复制案卷材料提供方便。珠海中院等法院还设立专门的法官接待室,用于接待律师和当事人,设立律师休息室和更衣室,注重对律师的职业尊重和人文关怀。

2.加强审判公开,保障律师的知情权。各级法院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推进“阳光审判”。一是抓好审前程序的公开。包括做好立案指导工作、告知诉讼权利和诉讼风险、全面完成审前相关法律文书的送达、庭前证据交换。二是庭审和调解过程公开。包括开庭公开、质证公开、辩论公开、认证公开、落实旁听制度等。三是逐步扩大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和判后答疑制度。广州海事法院还在裁判文书公开合议庭的不同意见,大大提高了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一些法院还建立了互联网案件查询机制、延长审限告知制度等。3.重视倾听诉求,保障律师的辩护权。大部分法官能依法保证律师在庭前了解案情,在庭审过程中给予律师充足的发言时间;在讨论案件时,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能关注律师的辩护意见和代理意见;在起草裁判文书时,对律师举证、质证、辩护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回应。有些法院还积极保障律师及时获知诉讼信息。如深圳中院通过受理律师投诉,每月进行动态通报,督促法官和助理及时接听律师了解案件审理情况的电话。

(二)认真履行诉讼职责,配合法院公正司法

绝大多数律师能充分尊重和维护法院的审判权,尊重司法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法院审判。特别是法院推广“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审理方式,实行全程调解和诉调对接以来,律师在促进调解、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案结事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引导当事人合理表达诉求。律师参与或代理案件,能积极引导群众客观、准确地认识各种利益关系,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合理表达诉求,能逐步让当事人双方趋向利益平衡点,取得共识。如2008年2月12日晚上20点左右,到广州中院上访的几十名某公司人员滞留在法院大厅不肯离去,该案的代理律师闻讯后赶到现场,配合法院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积极斡旋,终于使当事人和平离开。

2.配合人民法院做好调解工作。各地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律师积极参与调解工作。一是部分司法行政部门向人民法院派驻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起到很好的分流案件作用。如佛山市司法局聘请市法援处、市公职律师以及实习律师共40人,担任市司法局首批人民调解员,2009年6月起陆续派驻到市中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全面参与诉调对接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受理法院交办案件310宗,调解成功109宗,调解成功率35%。再如东莞的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都设有市司法局派驻的专职调解员。二是代理律师积极参与审判案件调解,促进法院提高调解率。一些法官反映,绝大多数律师能充分发挥当事人信任的优势,积极配合法院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促使案件调解解决。

3.参与维稳工作。一是律师积极参加镇街信访维稳中心的综合治理工作。如广州的律师事务所与镇街信访维稳中心结成了一对一的法律援助机制。二是参与化解群体性纠纷。广大律师接受相关部门委托,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法律论证,积极参与群体性纠纷的调处工作,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引导群众遵循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如湛江一宗历时26年的土地使用权纠纷案,两个村民小组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多次到政府部门上访。2008年7月,农村维稳律师团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指派,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拟定《征用土地和土地纠纷调解方案》,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圆满解决。三是参与专项行动。如在审理韶关“6.26”案件中,律师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使该案得以顺利审结,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不断规范交流途径,努力疏通沟通渠道

各地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从提供正当渠道、互相促进工作出发,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各种沟通交流制度,沟通交流逐步规范化、多样化、正常化。

1.法官与律师相互交流逐步规范化。其目的是建立审判、执行人员与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的正常沟通渠道,把律师和法官的“私下沟通”转变为“阳光交流”,减少“暗箱操作”。各地也相继出台有关规定,如广州中院与市司法局于2009年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法官与律师管理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珠海市法官协会与珠海市律师协会于2005年6月共同发布《法官与律师交流制度》,搭建起法官与律师交流平台;江门中院于2004年制定了《关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约见法官的暂行办法》;罗定法院于2005年制订了《正确处理法官与律师关系的若干规定》,在正确处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规范。

2.沟通渠道呈现多样化。一是法院、司法行政部门或法官协会、律师协会通过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恳谈会、联席会议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如深圳中院、汕头龙湖区法院、南澳县法院每年与司法局联合召开座谈会或恳谈会,广州海事法院利用中国海商法协会海运法规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与广东省律师协会海事法律委员会召开座谈会。二是联合召开业务研讨会。如广州法官协会与律师协会共同举办企业破产清算等专题研讨。三是建立个案联系制度。如揭阳法院就敏感、疑难案件与律师进行沟通,在判决前听取律师意见。此外,有些法官协会还与律师协会共同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如广州法官协会与律师协会共同举办英文歌唱比赛和法律英语演讲比赛,加强了两家的交流和了解,实现了良性互动。

(四)相互监督制约,共同维护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近年来,我省注重法官队伍与律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在法官与律师之间构筑反腐“防火墙”。特别是“11·13”案件发生以后,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强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职业纪律约束,完善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1.定期召开廉政通报座谈会。大多数法院和司法局均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当事人、案外人发现法官、律师有不正常交往、涉及违法违纪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司法局、律师协会反映情况或者举报。部分法院定期与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召开情况通报座谈会,通报各自掌握的涉及法官和律师不正当交往、违法违纪、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通报对法官、律师违法违纪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商讨如何进一步规范法官和律师关系,维护司法公正。

2.建立廉政监督卡制度。部分法院实行廉政监督卡制度,在立案时向每个案件当事人和代理律师送达《廉政监督卡》,提请当事人或律师对法官办案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举报。3.建立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移送制度。对于法官、律师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而尚未构成犯罪行为的,法院或司法局将有关资料移送违法违纪行为人所在单位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4.建立律师从业登记备案制度。如深圳中院对于法院干警家属从事律师工作的,纪检部门统一予以登记备案,对登记备案的律师利用家属关系与法院干警进行不正当交往的,给予通报。

三、建立我省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在法官与律师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必须破解的难题。我们认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关系,应当是指双方在诉讼和业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促矛盾化解、共保司法廉洁的法律关系和工作关系。建立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当前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法官与律师正常沟通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关系,关键是要构建透明、公开、畅通、合法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交流,增强彼此的尊重和认同,提升法官和律师业务能力,并相互传达信息,消除工作中的猜忌、隔阂、抵触,培育法官和律师作为法律共同体的感情认同、理念认同、知识认同,培养共同的法律人理念和精神。

1.尽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互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搭建广东省法官与律师合法、畅通的交流平台,离不开组织的引导,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借鉴新疆法官与律师会商模式,建议在我省逐级建立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双方的组织、协调作用,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研究制订并不断完善法官与律师交流合作、相互监督的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保障法官公正司法,保障律师依法执业,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2.建立法官与律师学术交流和业务研讨制度,统一司法标准。一是建立联合培训制度。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的培训机构可以联合举办培训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适用、新法律法规的理解、本地区多发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统一裁判尺度。二是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应合作确定一至三个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的主题,定期组织法官与律师就共同关心的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进行共同探讨研究。三是建立重大、敏感案件沟通交流制度。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和媒体聚焦的事件和案件时,法院应及时与律师协会沟通,交换相互的认识和态度,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3.探索建立广东法律人联合会,增进彼此认同。基于法官、检察官、律师是不可分割的法律共同体,均具有忠于法律、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的相同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建议在我省率先推动探索建立法律人联合会。可依托广东法学会,在法官协会、检察官协会、律师协会的组织基础上,进一步创建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为主体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各有关人员可自主、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会长、秘书长、理事由会员推荐,职能包括加强会员内部和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对法律法规的相同理解和适用,培养共同的法律理念、价值和精神;通过建立会员执业档案、执业行为评选、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行业的自律和监督。

(二)在工作中互相尊重,共同提升职业尊荣

法官与律师作为法律人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赢得社会尊重,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为此,应当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工作关系,共同维护和提升职业尊荣。

1.加强便民建设,方便律师诉讼。设立专门的律师阅卷室,配置基本的纸张、笔、饮用水和复印、传真等设备,方便律师查阅、摘抄和复制案卷材料;设立材料收转中心,规范材料收转,提高律师来法院的办事效率;要建立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制度,解决律师申请执行不能提供生效证明的问题。2.切实加强审判公开和律师执业公开,保障信息对称。各级法院要在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加强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尤其要在审判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告知、通知当事人延长审限、评估拍卖时间、提高裁判文书上网率、公开内部指导文件、保证二审案件开庭率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审判公开的科技含量,使审判权和执行权在阳光下运行,减少法官与律师非正常接触的环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推行律师执业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开律师的个人信息,完善律师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制度、财务制度、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投诉惩戒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3.扎实改进法官和律师的工作作风,切实做到彼此尊重。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法官和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工作作风建设和司法礼仪建设,在法官和律师中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共同信念。法官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尊重律师执业,平等对待律师,规范庭审用语,虚心听取律师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律师庭审发言时间,不随意打断律师发言。律师要诚信执业,尊重法院和法官,严守法庭纪律,主动承担促进案结事了的社会责任,不支持当事人无理的上诉、申诉,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当事人尊重司法权威,不散布损害法官或法院声誉的言语。

4.注重司法礼仪,不断提高律师的司法礼遇。法院要简化对律师的安检措施,律师人身和开庭用品无需安检;要设立专门的律师休息室和更衣室,方便律师候庭和更换律师袍;要公布法官和书记员的办公电话,及时接听律师的电话,解决律师联系法官或书记员难的问题;要落实公开约见制度,切实解决“见法官难”的问题。

(三)在个案中加强支持与配合,共同化解社会矛盾

1.认真听取律师意见,充分发挥律师作用。法院对案件裁判和纠纷解决,要认真听取律师的意见。庭审中要记录好律师的辩护意见,合议时要充分考虑律师的辩护意见和代理意见,在裁判文书中要对是否支持律师的主张予以说明。律师要积极举证、质证和及时陈述处理意见,要配合法院做好事实查明和纠纷解决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在纠纷解决中的积极作用。2.探索建立委托律师调查取证制度,切实解决取证难。为方便律师取证,减轻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工作压力,借鉴部分法院的做法,可在我省推广委托调查取证制度。律师持由法院签发的调查令,可参与案件的调查取证和查询被执行人财产。

3.加大律师参与调解和息诉罢访力度,共同实现案结事了。律师的专业知识和受当事人信赖优势有利于促成调解,实现案结事了。律管部门应将律师调解率纳入考核范围,对于积极参与诉讼调解、调解成功率高的律师,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执业考核指标及评选优秀律师重要依据。对敏感性、群体性案件和一些老上访户,法院可以与律师联合做当事人的工作,促使矛盾及时、更有效的化解。

(四)完善相互监督机制,确保廉洁司法

建立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关系,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约束,更需要监督制约机制的保障。1.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法官收受礼金主动存储到法院廉政帐户和法官接受律师礼品报告制度,健全完善司法效能监察、司法业绩考评、司法过错问责等制度。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律师违规违法诉讼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诉讼律师可以规定在一定期间内不得从事法律服务,对其供职的事务所也要进行必要的处罚,承担一定的责任。对违法诉讼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均可借鉴交警对违章司机的扣分法,对其执业证照进行公开扣分,并记入诚信档案,列入征信系统。

2.切实加强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一是建立相互测评制度。法官协会与律师协会应组织开展“律师眼中的法官”、“法官眼中的律师”的调查问卷活动,互相交流评价和进行深层次的自查自纠。互测结果可作为法官、律师评先、评优依据。二是建立相互举报制度。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相互举报不规范、不廉洁、不合法的行为,举报属实的,应按规定对举报人进行一定的奖励。三是建立随案发放“廉政监督卡”制度。每个案件在立案时向当事人和律师发放“廉政监督卡”,在结案时由当事人或律师填写并由法院回收。四是建立违纪违法行为相互通报制度。凡是涉及到律师在执业中向法官行贿、法官单方私下会见律师,以及法官为当事人推荐、介绍律师作为其代理人、辩护人等行为,应及时互相通报,并交换查处情况和具体处理意见。

3.扩大法官主动回避范围。将法官配偶、子女、父母等直系亲属从事律师职业的列入法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对外公示,接受监督。法官与律师虽不是以上三种关系的直系亲属,但存在同乡、同学、战友或者其他关系,法官认为有必要回避的,应主动申请回避;当事人或者律师可以申请法官回避。出现应当主动回避而不回避、应当报告而不报告的,应作为违纪处理,情况严重的将影响法官任职资格。

4.探索建立任前审查制度和“单方退出”机制。在任命、遴选法官、律师时,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其直系亲属是否从事律师、法官职业;如存在上述情况,则不予任命或“单方退出”。借鉴重庆、上海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以市为单位,凡是直系亲属在本市范围内担任法官或律师的,则被审查者不能再在本市担任律师或法官;已经担任的,应限期强制实行一方退出。

律师与法官沟通渠道需进一步疏通

律师们反映,法官在信息公开、诉讼程序、庭审节奏、诉权保障等方面,与律师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不畅现象。有的律师说,律师总是希望及时获知整个诉讼信息,从而可以让当事人保持安定、安心的状态。但有些法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律师有时候很被动。另外,有的法官在倾听律师诉求方面做得也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限制律师发言时间的问题。有的律师反映,一些法院审理二审、再审案件时,往往是通过原审法院联系当事人,经常不跟律师直接沟通,导致当事人以为律师连最起码的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另外,法院结案后应及时通过律师对当事人进行说服解释工作,避免当事人误解。

也有律师说,在执行过程中法院通知当事人时,也应及时通知律师。律师有权全面参与诉讼程序,否则,当事人会觉得律师没啥用。实践中,例如开庭前及材料递交等环节,囿于开庭时间紧张等现实,法官应以合适的方式与律师进行沟通。与会律师普遍呼吁,要将法院与律师协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化。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和媒体焦点事件时,法院应及时与律师协会沟通,以便律师协会及时知悉法院的想法和态度。

律师期待适当的司法礼遇

律师们反映,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律师和法官都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不尽公正和全面的评价。面对这种状况,律师和法官都应深刻思考自身的社会定位、职能定位和行业基本精神,在尊重目前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法治发展状况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一些律师建议,应给予律师适当的司法礼遇,让律师地位特别一点,进而让律师获得当事人更多的尊重。鉴于律师咨询程序问题时,一些法官态度生硬,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礼仪,律师代表希望法院给予律师一些职业尊荣。另外,律师代表认为,庭审发问时,法官体现的是法律的尊严,无须态度蛮横语言生硬。建议法官今后的法庭用语尽可能多地使用“请”字。法官言语越礼貌,越有利于体现法院的权威。

有的律师说,法官好不好,律师有发言权。律师好不好,法官也有发言权。今后,律师协会评选优秀律师、律所时,希望法官能够参加。法院评选优秀法院、法官时,希望也能有律师的声音。

中国的法官与律师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践行者,应当在各自履行职责的同时,加强协作,互为促进。要同使一股劲、同担一份责任、同守一条底线,共同推动三项重点工作。

下载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实现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7-23 16:38: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629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实现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现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效能建设 行政效能就是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率先营造一个与国际接......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现政府群众良性互动(本站推荐)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并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

    语文课堂良性互动阶段性小结

    《语文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探究与实验》阶段性小结 楼坊坪中心小学蔺彦生 《语文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

    关于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良性互动的思考(精)

    关于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 良性互动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城乡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人员的聚合点,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

    实现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精选5篇)

    行政效能就是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率先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人们普遍向往的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抓住先机,率......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完成由传统......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定稿)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