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范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
知
教职成厅[200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并在目录中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我们结合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组织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项目课题组,并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有关院校的大力配合下,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专业课程设置、部分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专业设置标准(供参考)等〕,将分批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也是各地、各行业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指导职业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提供了依据。
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印发和实施,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各行业教育部门在推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中,要认真组织好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安排的指导和对教学过程的检查评估,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建设好一批设置合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重点建设专业示范点,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各地、各行业还应创造条件,组织开发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逐步完善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及时向各地、各行业和各职业学校提供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我们已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分专业集册出版。按照“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正以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组织编写和出版重点建设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的国家规划教材。
各地、各行业教育部门要认真总结和收集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方全双上传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职成[201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学费工作的管理,我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五月十三日 附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3+2”分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前三年学籍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籍管理部门和相关制度,保障基本工作条件,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学籍管理。国家、省(区、市)、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统筹管理的责任。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 按照省级有关部门职业教育招生规定录取的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及本人身份证或户籍簿,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到学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新生在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后取得学籍。
第五条 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建立学生学籍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
2.思想品德评价材料;
3.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成绩;
4.享受国家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的信息;
5.在校期间的奖惩材料;
6.毕业生信息登记表。
学籍档案由专人管理,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归档保存或移交相关部门。
第六条 学校应当将新生基本信息,各年级学生变动名册(包括转入、转出、留级、休学、退学、注销、复学、死亡的学生等情况)及时输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并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逐级审核后上报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第七条 新生应当按照学校规定时间到校报到,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报到,应当持有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如在学校规定期限内不到学校办理相关手续,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八条 学生入学后,学校发现其不符合招生条件,应当注销其学籍,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新生实行春、秋两季注册,春季注册截止日期为4月20日(限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秋季注册截止日期为11月20日。
第十条 外籍或无国籍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应当按照国家留学生管理办法办理就读手续。港、澳、台学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办理就读手续。
第十一条 东部、中部和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招收的学生,注册及学籍管理由学生当前就读学校按学校所在省(区、市)有关规定执行,不得重复注册学籍。
学校不得以虚假学生信息注册学生学籍,不得为同一学生以不同类型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身份分别注册学籍,不得以不同类型职业学校身份分别向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学生学籍。第三章 学习形式与修业年限
第十二条 学校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
采用弹性学习形式的学生的修业年限,初中毕业起点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员,学习时间原则上为3至6年;高中毕业起点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员,学习时间原则上为1至3年。
第十三条 学校对实行学分制的学生,允许其在基本学制的基础上提前或推迟毕业,提前毕业一般不超过1年,推迟毕业一般不超过3年。第四章 学籍变动与信息变更
第十四条 学生学籍变动包括转学、转专业、留级、休学、注销、复学及退学。采用弹性学习形式的学生,原则上不予转学、转专业或休学。
第十五条 学生因户籍迁移、家庭搬迁或个人意愿等原因可以申请转学。转学由学生本人和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学校同意,再向转入学校提出转学申请,转入学校同意后办理转学手续。对跨省转学的学生,由转入、转出学校分别报所在市级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未满一学期的,不予转学;毕业年级学生不予转学;休学期间不予转学。
普通高中学生可以转入中等职业学校,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年半。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经学校批准,可以转专业:
1.学生确有某一方面特长或兴趣爱好,转专业后有利于学生就业或长远发展;
2.学生有某一方面生理缺陷或患有某种疾病,经县级及以上医院证明,不宜在原专业学习,可以转入本校其他专业学习;
3.学生留级或休学,复学时原专业已停止招生。
已经享受免学费政策的涉农专业学生原则上不得转入其他专业,特殊情况应当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跨专业大类转专业,原则上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办理;同一专业大类转专业原则上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办理。毕业年级学生不得转专业。
第十七条 学生休学由学生本人和监护人提出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生因病必须休学,应当持县级及以上医院病情诊断证明书。
学生休学期限、次数由学校规定。因依法服兵役而休学,休学期限与其服役期限相当。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生待遇。
第十八条 学生退学由学生本人和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可办理退学手续。学生退学后,学校应当及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学生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以做退学处理:
1.休学期满无特殊情况两周内未办理复学手续;
2.连续休学两年,仍不能复学;
3.一学期旷课累计达90课时以上;
4.擅自离校连续两周以上。
第十九条 学生非正常死亡,学校应当及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教育主管部门逐级上报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已注册学生(含注册毕业学生)各项信息修改属于信息变更,主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户口性质等。对信息变更,应当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提供合法身份证明等相关资料,学校修改后及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五章 成绩考核
第二十一条 学生应当按照学校规定参加教学活动。采用弹性学习形式的学生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当达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当达到相应专业全日制的教学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校按照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要求组织考试、考查。采用弹性学习形式的学生的专业能力评价可以视其工作经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折算相应学分或免于相关专业技能课程考试、考查。
第二十三条 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由本人申请,经学校审批后,可以参加高一年级的课程考核,合格者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或学分。
第二十四条 学生所学课程考试、考查不合格,学校应当提供补考机会,补考次数和时间由学校确定。学生缓考、留级由学校规定。学校应当及时将留级学生情况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考试、考查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结果,学校应当及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六章 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文件规定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工学交替的学校应当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学生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阶段结束后,应当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学生实习鉴定。学校应当将学生实习单位、岗位、鉴定结果等情况记入学籍档案。
第二十八条 采用弹性学习形式的学生有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经历的,学校可以视情况减少顶岗实习时间或免除顶岗实习。第七章 奖励与处分
第二十九条 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表现突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学生奖励分为国家、省、市、县、校等层次,奖项包括单项奖和综合奖,具体办法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别制定。
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应当予以公示。
第三十条 学校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以视其情节和态度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
学校做出开除学籍决定,应当报教育主管部门核准。
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能深刻认识错误、确有改正进步的,应当撤销其处分。
第三十一条 学生受到校级及以上奖励或处分,学校应当及时通知学生或其监护人。学生对学校做出的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出申诉。
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学生申诉的程序与机构,受理并处理学生对处分不服提出的申诉。
学生对学校做出的申诉复查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并答复。
第三十二条 对学生的奖励、记过及以上处分有关资料应当存入学生学籍档案。
对学生的处分撤销后,学校应当将原处分决定和有关资料从学生个人学籍档案中移出。
第八章 毕业与结业
第三十三条 学生达到以下要求,准予毕业:
1.思想品德评价合格;
2.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或修满规定学分;
3.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实习鉴定合格。
第三十四条 学生如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达到毕业条件,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以在学制规定年限内提前毕业。
第三十五条 毕业证书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格式并监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学校颁发。采用弹性学习形式的学生毕业证书应当注明学习形式和修业时间。
第三十六条 对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考核成绩(含实习)仍有不及格且未达到留级规定,或思想品德评价不合格者,以及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发给结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 对未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而中途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发给学生写实性学习证明。
第三十八条 毕业证书遗失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出具学历证明书,补办学历证明书所需证明材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历证明书与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运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填报、更新学生学籍信息。
第四十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需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发布的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现将我部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一并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评价与考核都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
附件:
1、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2、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4、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5、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二○○八年
第四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教学领域的基础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决定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由我部领导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单位有关同志组成(见附件1),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专家组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工程院、科学院、教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出版机构等单位专家组成(见附件2)。
二、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等。专家组主要负责确定制订标准的原则、规范、框架;指导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批开展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工作等;参与研究并解决制订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负责专业教学标准的审定、汇总以及整理等组织工作。
三、工作原则
1.统筹规划部署。制订工作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专家组牵头组织实施。充分依靠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职业院校,统筹规划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同步推进教材建设。
2.推进协调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3.突出重点领域。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强化行业指导。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同时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5.深化教产合作。有效整合行业企业、教研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的资源,鼓励出版机构深度参与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
项重要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对有关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附件: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专家组名单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鲁 昕 教育部副部长
副 组 长:葛道凯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王扬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
办公室主任:余祖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
成员:葛维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处长
刘 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处长
林 宇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产合作处处长
黄 辉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与职业指导处副处长
附件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
专家组名单
一、专家组顾问
潘云鹤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延申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孙元勋 商务部人事司巡视员、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 艳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 光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邱 江 全国煤炭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倪阳生 全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晓明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应惠清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徐维祥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马树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于志晶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李翔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王军伟 全国政协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邓泽民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王文瑾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二、专家组成员组成组 长: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副组长:余祖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
成 员:
阮茂荣 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任耀生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马成荣 江苏省教科院职成研究所所长
向才毅 重庆市教科院职教所所长
姜丽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中心副主任
林德芳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张桂英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授
庄 严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刘 晨 北京护士学校副教授
孙 琳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室主任、研究员
刘义国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韦晓阳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出版事业部副主任
王希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外聘编辑
本文整理:http:///
作者:教育部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3.适应企业技术发展方向,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专业名称:模具设计与制造
修业年限:3年
培养对象: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熟悉本专业的生产与管理,取得相应等级(中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
重点体现特色:为模具制造行业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应特别注重以下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专业知识:
(1)能掌握冷冲模、型腔模(注塑模、压铸模等)结构和工作原理。
(2)能合理选择一般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经济意识。具有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相关知识。
(3)了解模具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化的能力。
(4)具有一般模具的结构设计能力。
(5)能借助词典或相关软件阅读一般的专业英文技术资料。
·1·
职业道德:
(1)具有健康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
(2)具有良好的质量意识、。
(3)热爱工作,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专业技能:
(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工艺分析与实施能力,具备各种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特别是铣床、磨床)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能力。
(2)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能利用AutoCAD、CAXA等绘图软件进行模具零件的二维绘图,具有应用CAD/CAM软件(MasterCAM、CIMATRON、Pro/E、UG、Solidworks等)进行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能力。
(3)掌握各种数控机床(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及各种特种加工机床(电火花、线切割等)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4)具有对模具加工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及基本加工方法的实施能力;具有简单模具的装配能力。
(5)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就业范围与机会:
(1)从事各类型模具的装配调试维修工作。
(2)从事模具非标零件的工艺分析与工艺实施工作。
(3)从事模具的计算机绘图工作和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4)从事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工作。
(5)从事机械加工与电加工设备的操作工作。
(6)从事模具质量检测、销售和相关的技术服务工作。
·2· 三、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
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工程制图基础知识、CAD绘图技术、力学基本知识、模具钳工技能训练、机械传动基础知识、工程材料的选择与热处理知识、机械制造工艺知识。
2.通过钳工技能训练掌握划线、锯、锉、钻铰孔、攻丝、套丝以及模具的研磨、抛光和模具的装配、调试技术,并达到中级工具钳工水平。
3.通过车、铣、磨等技能训练,掌握车、铣、磨在模具制造中应用(模具零件加工的工艺分析),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全面认识,达到相应工种的初级工水平。
教学建议与说明: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或项目教学方法。
2以课题为主的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课题一定要以装配和调试一套模具为训练目标。
3通过每一个技能训练项目必须通过考核评定,取得相应的学分或成绩。
4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通过权重后进行综合评定。
CAD/CAM软件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模具的结构知识。
2.AutoCAD、CAXA等 CAD软件的应用基础,2D、3D的模具绘图与设计技术。达到中级绘图员水平。
3.MasterCAM、UG、Pro/E、Solidworks等CAM软件的2D、3D的模具绘图与设计技术,数据转换与自动编程与加工技术。(至少掌握MasterCAM加工软件和一个3D造型软件的使用)。教学建议与说明:
1.采用AutoCAD或CAXA进行绘图和设计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除了一般典型机械零件以外,还必须以模具零件的绘图与设计为主。
2.采用MasterCAM、Pro/E、UG等中的一个软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除了一般典型机械零件以外,还必须以模具零件的2D、3D建模、工艺分析、编程与后置处理为主。
·3·
3.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通过权重后进行综合评定。
数控机床与特种加工机床的编程与操控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数控机床(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的结构与工作过程与编程知识,操作规程。
2.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刀具选用,误差与质量分析,手工与自动编程。
3.数控铣(车)的编程训练,能应用模拟软件进行编程、程序修改、校正训练,具有编制中等复杂程度模具零件数控铣(车)的编程与加工,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数控铣(车)、加工中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保养与维护。
5.数控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工作过程、编程知识、编程方法与操作方法和保养维护。
6.数控电火花机床的基本结构、工作过程、编程知识、编程方法与操作方法和保养维护。
7.其他特种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与说明:
1.教学软件除了选用国内使用较广泛的经济型数控系统以外,还必须选择如FANUC、SIEMENS等国际通用的数控系统,实施以一个系统为主的多系统教学。
2.以数控线切割机床和数控电火花机床为主实施教学。
3.采用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再到知识应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机床认知—工艺分析—编程原理--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编程模拟—程序修改—程序输入—机床操控—独立作业”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4.实训项目以模具零件(凸模、型孔、型腔以及其他非标准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工艺分析、编程、加工为主。
5.技能训练成绩通过权重后进行综合评定。
企业管理及质量控制技术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质量概念,检测技术基础,影响模具加工与装配质量的主要因素,质量与效益、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技术基础。
·4· 2.通过精密测量技术的训练,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通用量具和精密量具对模具零件的检测方法,提高质量意识和检测技术,通过现场生产质量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和质量管理的一般方法,树立质量管理和效益的辩证关系观念,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教学建议与说明:
1.培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或项目教学方法。
2.精密测量的技训项目根据模具类型、学校的设备情况自行灵活确定。也可以到条件较好的企业中去实习。
3.成绩通过权重后进行综合评定。
综合技能训练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将学生分成组,运用前面所学的所有的技术知识和积累的技能能力,自己设计或测绘冲压或注塑模具各一套,自己开模,组织安排生产,利用学校或实习企业中现有的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设备加工该套模具的所有非标零件,然后再将所有的零件进行装配和调整组合成一套具有完整工作性能的模具,从而熟悉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通过考评,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岗位证书。
教学建议与说明:
1.由教师根据目前常用的模具类型,指导学生自行设计(高职)或测绘(中职)一套冲压模具和一套 塑胶模具,由学生去安排模具生产的标准件购置,非标准件的加工制造,然后进行装配、调试、试模、校验。
2.该项目的成绩评定涵盖整个模具的设计或测绘、工艺分析设计、工艺实施、加工制造、装配调试整个流程的分项成绩,评定合格后颁发证书。
四、教学安排建议
1.建立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的工作方向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应以行业为依托,聘请企业模具方面的技术专家以及职业教育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变化情况,通过调查分析研讨等活动,帮助学校制定教学方案,参与教学的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安置进行指导。
2.建立和编制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应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与生产实际、技术发展及应用密切结合的综合性
·5· 的、案例式的课程和教材。这样可以将若干科目的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形成紧密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并符合技术发展的新的教材体系和教学项目。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把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结合生产实际的认知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数控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本地区模具行业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好本校和本地区的教学资源,实行个性化教育,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条件,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和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能力。
4.实行教育与证书培训相结合,建立高效合理的学科和技能训练的评估机制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与考评工作,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学生必须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才颁发给学历资格证书,将综合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应用
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法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特别注重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去参加生产实践的机制,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执业能力。
6.依托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景资源,校企合作,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去参与相关的生产、技术革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学校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