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研〔2010〕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我部决定批准北京大学等64所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名单详见附件1)。
请上述高校根据《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见附件
2)精神,认真研究,加强领导,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试点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实施工作。实施方案请于2010年11月上旬报我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省属高校须经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后上报)。
特此通知。
附件:1.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高等学校及相关专业学位类 别.doc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101/001e3741a2cc0e38c89001.doc
2.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doc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101/001e3741a2cc0e38c89402.doc 附件2:
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保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现提出有关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1.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转变观念,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
3.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推动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引导高校从我国国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活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1.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切实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2.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制度。在国家统一的招生制度安排下,积极探索有利于吸引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生源的考试办法。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跟踪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及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强化课程设计和教学要求,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4.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或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6.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团队培养、集体会诊、个别指导、师生讨论等多种“双向互动”的研究生指导形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考核评价机制。
7.建立和完善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收费按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006〕2号)执行。积极研究和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8.完善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校内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试点单位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
1.试点单位要把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试点专业学位类别依托院(系)负责人参加的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建立制度保证机制,充分配置办学资源,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努力做好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
2.试点单位要制定综合改革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的改革具体措施,明确提出在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实现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创新点。
3.试点单位要依靠广大教师和学生,发挥行业组织或企业的积极性,认真实施试点方案,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创造具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而发挥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4.试点单位要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努力打造自身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五、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1.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协同部内有关司局
在招生计划、录取方式、经费投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试点单位推进改革;同时,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本地区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造条件重点支持试点单位的改革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区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3.有关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根据文件精神,积极参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对试点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质量监督与评价、与行业组织及学校相互沟通协调等职能。
4.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周期为2010年9月-2013年6月。教育部将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第二篇:教育部召开会议布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部召开会议布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讯:教育部今日在京召开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林蕙青在讲话中阐述了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就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从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试点高校和教育制导委员会等不同层面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林蕙青强调,要以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问题,以学校改革创新为主导,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符合规律、满足需要、质量上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后,她还概括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大任务为调结构、转模式、树品牌:到2015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为主,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招生中达到50%以上;从用学术型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性研究生中转移出来,从根本上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各种政策,大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强化制度衔接,强化特色培养,完善评价体系,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上,全面树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形象。
会上,部属试点高校代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地方试点高校代表郑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别就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改革设想、特色及相关实施措施等进行了大会交流。会议还安排各级主管部门、各试点高校进行了分组讨论,就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及时、必要,对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来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有关试点高校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现就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担任着培养社会专门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省有关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全省有9所院校开展了32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达1.25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但是,由于我省研究生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培养单位少、培养规模偏小、培养结构不够合理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量上和质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有关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培育建设新的培养单位,创新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努力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加快发展、产学结合、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紧密结合海西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加快发展工程硕士教育为重点,以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培养规模,努力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任务如下:
(一)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从2011年起,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减出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争取到2012年,新增3个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50个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点和3个以上博士专业学位点,在校生从现在的1万人增加到2万人以上;争取到2015年,通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其中理工类在校生达60%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接近或达到50%,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类型齐全、结构合理,适应海西建设发展需要、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体系。
(二)加快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围绕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强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好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工程、物流工程等一批工程硕士领域专业点;支持办好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相关领域专业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冶金工程、动力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工程等填补我省工程教育空白的专业点,逐步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福州大学做好教育部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遴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开展省级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支持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符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四)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动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直接进入十大新增区域、产业园区、工业开发区和科技园等办学,推动有关高校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为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专业学位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海西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探索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不断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以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定位。各有关高校要以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深入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开展调研,认真研究分析专业学位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办学定位,制订专业学位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推进培养单位建设,不断拓展培养领域,逐步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努力实现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教育的协调发展。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办好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专业学位教育专业点,在服务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二)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根据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支持高校与相关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著名科研院所及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联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联合组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构建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和鼓励高校与企业以合作培养研究生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建立新的专业学位点(或研究方向);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好一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行业、部门联合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三)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有关高等院校要根据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趋势和专业学位的职业背景,更新办学理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设计)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努力培养具有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鼓励支持有关高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特点,结合不同招生对象的实际,研究好制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方案,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形成不同的培养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以提升职业素质为重点,积极推进“双导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有关高校要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认真制订不同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创新建设机制,努力建设起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 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支持高校在参考校内导师的选聘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企业导师聘任办法,积极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聘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并给予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的学术待遇,以确保企业导师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要建立校内专职导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确保专业教师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对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实用,效益良好的校内导师,要给予奖励。
(五)以提高办学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加强对外、对台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借鉴国际上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和案例教学方案等,探索互聘教师、交换学生、共建实习基地等合作途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以积极与台湾有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两岸产业对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制度。各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企业和实际用人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认可和评价,把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等作为主要标准,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门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科学评价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逐步建立社会评价与内部评估、机构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体系。
(七)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加大经费投入,从2011年开始,省财政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生均综合定额标准核定下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均经费。有关高校应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项目申报、教育捐赠资金使用、学生奖励等方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倾斜。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企事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
第三篇: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林露)今天,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意见要求明确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拓宽和规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渠道。
意见中说,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意见还提出,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树立专业学位特色品牌。案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改革试点成效将作为培养单位申请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及专业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 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4 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5 号)、《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 号)和《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 号)等文件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现就全面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明确各质量主体职责,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创新机制,激发我校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总体要求
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改革招生选拔制度
1.制订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结合我校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办学特色,加强和改进招生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计划分配办法,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综合考虑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状况,以及科研任务、导师队伍、实践基地等研究生培养条件方面的因素,积极支持我校优势特色学科、科技前沿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以此为依据制定我校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见附件一)。
2.完善招生选拔办法
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注重科研及创新能力的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选拔一定数量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强化复试在整个招生过程中的作用,完善我校招生考试复试办法。
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充分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中的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保证招生质量。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制订学位授予标准
在国家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术型的按一级学科、应用型的按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订与各学科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见附件二)。
2.制订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办法
稳定学校学位授权点规模,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或不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授权学科,增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要求的学位授权点,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和类型结构,限制增列当前培养规模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科为学位授权点。制订我校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与撤销办法,完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办法,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发展特色。
3.定期制(修)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突出科教结合,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学术能力和素质,培养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密切结合行业需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吸收行业部门参与,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博士生培养方案着重强调培养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要求并支持博士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
4.制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办法
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加大跨学科课程、方法论课程以及综合性课程的比重,鼓励若干名教师共同开设专题讲座课程。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
设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着重加强一级学科(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位课程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
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英语课程应着重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强化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5.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制订分流与淘汰办法
健全中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
健全学位论文开题及评阅制度。规范论文开题的程序,健全论文开题“首次不通过率”制度,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匿名评阅论文比例。
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
加大研究生考核与淘汰力度。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完善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等各阶段的考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
6.建立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制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安排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建立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导师审核签字制度,在《兰州交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暂行)》的基础上,制定《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见附件三)。
7.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及督导制度
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办法。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完善《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见附件四)。选聘新一届校级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成员,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8.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推进校所、校企合作,加强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
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落实《兰州交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兰交国教发[2014]41 号),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录取、培养、学位授予等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环节,扩大招生规模,创新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校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各类研究生海外留学项目,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提高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研究生比 例。
四、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1.改革导师评定制度
建立基于综合考核与评定的动态上岗制度。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破除导师终身制。根据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需求、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尊重导师和学生选择权。
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导师队伍,分类制订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见附件五)。
2.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
完善导师激励制度,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力,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发挥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完善导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
3.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继续加强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建立和完善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为导师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加强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与共享,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完善专业学位校企双导师制度。加大导师团队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与培养环境。
五、加强研究生管理与服务 1.完善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
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加强研究生管理 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政教育,规范日常管理制度,做好奖惩助贷,加强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2.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制度
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完善学校奖助机制,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引导研究生热爱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在现有优秀研究生奖励办法、研究生“三助”等各类奖励的基础上,设立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统筹制定《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六)、《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七)、《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八),构建奖、助、勤、贷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多元奖励和资助体系。围绕以评促学,以评促优,激发创新,奖励优秀的根本目的,着力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建立研究生权益保护机制
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正当权益诉求和权利救济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权益保护。
4.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制度,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鼓励研究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
六、强化条件保障与质量监督 1.完善投入机制
健全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大纵向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统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各种资源,确保对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资助的投入。2.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
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保障各类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等基本条件。
3.建立自我评估制度
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定期开展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见附件九)。
4.建立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
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5.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公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信息,定期发布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附件:
1、《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2、《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3、《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
4、《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
5、《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
6、《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7、《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8、《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9、《兰州交通大学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办法》
第五篇: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为加快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效、平稳、持续运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9〕3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部署,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有效、持续运行,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公益、综合改革原则。各地区要突出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
(二)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原则。各地区作为此次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制订改革方案,统筹工作安排,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三)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用好现有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各地区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在10万人左右或处于几个乡镇中心区域的可设置中心乡镇卫生院,城镇每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的依据。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防保单位的人员编制,以所在地农业户籍人口数量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以所在社区每月户籍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之和的全年平均数为基准,按一定比例核定。市对各地区核定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财政状况在编制总额内决定编制使用数量,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剂安排。
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覆盖区域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委托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各地区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由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选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根据核定的编制及岗位设置方案,组织全员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各地区要对未聘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各地区要建立有激励、有约束的绩效考核体系,由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考核机制,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
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人员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定期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实行绩效工资,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