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
——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西部丝绸集散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最近,我局以“创建中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为课题,由分管副局长李伟同志带队,组织市丝绸行办、南充光彩大市场、南充日报社相关人员,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和调研。考察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贸易局、嘉兴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江苏省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及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们采取听、看、访、谈、议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市场建设的理念、方针及扶持政策,参观了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和一些丝绸纺织服装方面的展览(示)馆(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将南充情况与三大市场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差距,、评估南充丝绸产业优势,论证创建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成功经验
(一)三大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位于凤起路以北,体育场路以南的西健康路、健康路及新华路一带。创建于1987年,现有600余家丝绸企业,主要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丝绸旅游纪念品及丝绸坯料。产品远销欧美、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诚信规范市场,省、市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规范单位。2005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委员会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采用明清仿古建筑,以承办杭州丝绸博览会、杭州丝绸服装节、旅游文化节、丝绸特色展示为主体,经营面积2.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2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最近市政府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加强综合大楼、夜景灯光、背景音乐等硬件建设,将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打造成杭州“生活品质”标志,千年“丝绸之府”和新兴的时尚名城。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1993年由中国经贸部批准建立,原来是国家丝绸交易垄断企业,旨在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交易,引导产销,探索中国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办法,为中国茧丝绸行业的深化改革服务。2001年取消双轨制全面放开,转入市场机制轨道。现拥有国家资助建立的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金蚕工程)、营业用房、资金结算中心、仓储配套体系和信贷担保的融资、保证体系。
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以茧丝绸为主、兼顾多种经营,允许除茧、丝、绸、绢纺、丝绸服装以外的其他纺织原料、染化料、面辅料、服装、纺织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在市场内经营。市场1994年投入运转以来,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年交易量10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茧、丝、绸等方面的重要集散地,市场的价格、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甚至国际丝绸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嘉兴指数”已成为世界茧丝绸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镇东南面的姚家坝桥西,始建于1986年10月,1993年4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03年4月,进一步理顺了属地管理的关系,委托盛泽镇党委、政府管理。20年来,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市场配设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电信、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尤其是电子商务、纺织科技、知识产权、外贸咨询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
市场仿照明清市集布局,拥有4家投资主体,设白坯、色坯、精品、原料和纺机5大交易区,占地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经营用房6549间,其中营业用房4764间,仓储用房1785间,来自全国各地丝绸纺织经营户3996家,云集从业人员2万多人。2005年实现成交额300.85亿元,成为内地丝绸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名列全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被江苏省评为省级样板市场和苏州市诚信市场、文明市场。
(二)成功经验
通过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学习考察,体会最深的是江浙人善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理念。我们考察组认为,其主要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有一个紧紧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这三大市场的所在地都是国际国内较著名的“中国绸都”,历史悠久,丝绸产业优势明显,他们几乎一致的认识是:靠产业来支撑市场,用市场来带动产业,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发展。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成、繁荣、提升
,说明了盛泽人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1986年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盛泽人把一个简陋马路市场,依据市场的变化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丝纺产业,升级和拉长产业链条,逐渐发展壮大了市场。市场有了基础,盛泽人又把目标定位于“中国第一布市”,成立市场管委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外贸咨询服务中心,力争用2—3年时间赶超绍兴“中国轻纺城”,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市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周月林说:“不失时机地把握地方产业优势,抓住商机,就是地方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负责”。
二、有一种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放办场的创新理念。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优”的意识,坚持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宽松的投资环境,配套的服务设施,吸引境内外经营户、创业者和客商到本地来“安居乐业”。在杭州中国丝绸城内的670多家经营户中,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外地经营者比例占55,常驻丝绸城外商贸易办事处56家,客商达800余人,市场的聚集效应凸现,已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地。由此说明,开放的过程,就是集聚的过程,集聚的过程就是带动的过程。开放带动了市场规模,带动了市场升级,带动了市场配套,最终带动了杭州丝绸经济的兴旺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带动程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强。
三、有一条超前规划,“兴商建市、兴市建城”的发展思路。90年代初期,盛泽镇的轻纺产业已有相当规模,盛泽镇所处交通相对便利,出现了自发形成、批零兼营的“布街”。吴江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规划,抓住当时市场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的机遇,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创办了中国东方丝绸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个专业市场,不仅带动了一片产业,活跃了一地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而且将一个小镇拓展成了一个新城,佐证了“化市为城”的成功发展道路,实现了兴市建城的跨越。
四、有一套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市场机制。杭州市政府对中国丝绸城的培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及推动作用。杭州市贸易局副局长唐跃风趣地说:领导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难以比拟的生产力。2000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构造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响亮口号,确定了建设九大商业街的宏伟设想。贸易局及杭州中国丝绸城筹委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促成了以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茅临生亲自带队的“上海商业考察团”赴沪考察学习。回来当天就进行研究,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每条街成立管理委员会纳入政府管理,进行目标考核,确立了以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人,以宽松投资环境吸引人,以富民亲商举措留住人的市场运作机制。杭州中国丝绸城建设过程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元化投入”的建设理念,由下城区政府和工商部门投入资金建设丝绸城3个核心区,吸引民资等混合型经济投入建设5个商贸区;投资2.7亿元新建的丝绸城,政府控制所有门面的租赁权,杭州市政府站在宏观的角度设立奖励基金,采用拍电视片、召开大型研讨会、出版书籍、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力,确保市场长久繁荣。
二、南充丝绸产业对照江浙三大市场的反思
纵观南充和三大市场,差距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和比较优势。就其差距而言:其一,在市场建设的时差上距离较大,三大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南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二,在市场的总体规划上存在差距,三大市场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国际丝纺贸易中心”,集国际会展、轻纺交易、电子网络平台、智能化写字楼、高级精品公寓、五星级商务酒店于一体,并建设融合托运、仓储、配送、信息等多功能配套的国际物流中心,实现了市场提升;其三,市场的开放度存在差距,特别是拓展外贸渠道和境外设销售窗口、引进驻场外国贸易机构、吸引国外客商到场购货人数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我市几乎是空白。其四,市场现有的规模存在差距,从市场的建筑面积、营业用房、经营户、成交额以及外销率等诸多方面还不能与日同语。就其共同点而言:其一,南充和三大市场都处于“中国绸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二,市场发展均依托了地方集群板块的优势产业,能汇聚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三,经营品种都以丝绸纺织专一产品为主,能够起到明显的辐射、带动,导向作用。其四,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市场发展,已把它作为拉动地方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但是,要正视存在的差距,更要挖掘南充丝绸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找准目标,加快发展,迎头赶超。目前,南充的比较优势很多,甚至江浙的弱势方面就是我们的强势,如资源(电力、能源等)、人力、人才等等,我们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南充创建市场的主要比较优势有:
1、南充是古丝绸南路的起点,古老名城、将帅故里、旅游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历史文化优势利于市场造势。
2、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之一,全国十二大丝绸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业的中心,是国内外商家普遍关注的桑蚕丝绸集散地之一,这些资源优势已经形成南充市场。
3、南充是西部唯一的具有完整的桑、蚕、种、茧、丝、绸、服装加工以及教学、科研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城市,拥有和储备了大量丝绸方面的专家、教授、民间艺人、企业厂长、经理,这些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加快市场的发展。
4、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大型丝绸企业45家,缫丝能力10万绪,丝织能力3500万米,绢丝纺11000锭,炼印染能力7600万米,拥有“美亚”、“六合”、“夏佳尔”、“梅花”、“爱肤尔”等著名品牌,年度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超过十亿元,出口创汇达8000万美元,这些加工企业优势利于市场持续发展。
5、南充市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源等丰富,这是沿海地区的弱势,但却是我们的强势,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政策,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把市场做大作强。
三、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对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状况和具备发展的条件及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
(一)创造市场发展的空间条件。目前制约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
1、丝绸产品对外影响力不够,部分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团队意识;
2、丝绸工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终端产品少,利润空间小,企业效益欠佳,企业产品销售形成“瓶颈”;
3、市场起步迟、起点低、规模小、集聚差制约了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拓展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空间,必须尽快高标准规划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市场硬件建设,首先引导南充丝纺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打造“南充制造”品牌集散基地,扩大对外影响;然后广泛吸纳全国大中小各层次的丝纺产品经营客户进入南充场、特别是吸引国外商进场投资经营,用市场来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发展按照“市级管理,管办分开,统一规划,多元投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运作,政府部门履行“规划、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五项职能,即组织实施市场发展规划;统一招商政策,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市场投资兴业;对经营者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税收、工商管理费、治安费、卫生费等各项收费一头联合收取;对公安(消防)、工商、税务、技监、金融等职能部门的驻场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完善市场功能,为市场内的经营者提供便利。西部丝绸服装城和中国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建设纳入市本级管理。
(三)拓展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借鉴江浙三大市场的投资机制,“政府推动、部门投资、多元投入、上市融资”的做法,拓宽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采取“部门启动、多元投入、上市融资、政府先控后退”的投融资机制,吸纳社会民资投入,可解决资金不足。目前,丝纺龙头企业、骨干经营公司、银行资金实力浓厚,只要正确引导、方法得当、运作顺畅,已基本具备创建市场的融资条件。
(四)优化市场建设的氛围条件。“中国绸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创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将我市构建成西部优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和丝绸集散交易中心(即两基地一中心)战略唯一途径。全市上下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创建。工商、税务、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时间从短、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处罚从轻”要求,从发展大局出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扶持丝绸企业进驻西部丝绸服装城和茧丝绸交易中心。
金融部门要放宽对已进驻的丝绸企业贷款条件的限制,加大资金信贷力度,及时发放贷款。
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广电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产业,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丝绸企业。大力宣传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和丝绸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丝绸生产、贸易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在市外召开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宣传南充丝绸发展政策与环境,打响南充丝绸品牌,引进市外品牌丝绸企业落户南充。
只要目标一致,目的明确,形成共识,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支持市场建设,南充丝
第二篇: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
——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西部丝绸集散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最近,我局以“创建中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为课题,由分管副局长李伟同志带队,组织市丝绸行办、南充光彩大市场、南充日报社相关人员,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和调研。考察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贸易局、嘉兴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江苏省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及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们采取听、看、访、谈、议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市场建设的理念、方针及扶持政策,参观了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和一些丝绸纺织服装方面的展览(示)馆(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将南充情况与三大市场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差距,总结、评估南充丝绸产业优势,论证创建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成功经验
(一)三大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位于凤起路以北,体育场路以南的西健康路、健康路及新华路一带。创建于1987年,现有600余家丝绸企业,主要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丝绸旅游纪念品及丝绸坯料。产品远销欧美、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诚信规范市场,省、市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规范单位。2005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采用明清仿古建筑,以承办杭州丝绸博览会、杭州丝绸服装节、旅游文化节、丝绸特色展示为主体,经营面积2.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2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最近市政府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加强综合大楼、夜景灯光、背景音乐等硬件建设,将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打造成杭州“生活品质”标志,千年“丝绸之府”和新兴的时尚名城。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1993年由中国经贸部批准建立,原来是国家丝绸交易垄断企业,旨在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交易,引导产销,探索中国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办法,为中国茧丝绸行业的深化改革服务。2001年取消双轨制全面放开,转入市场机制轨道。现拥有国家资助建立的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金蚕工程)、营业用房、资金结算中心、仓储配套体系和信贷担保的融资、保证体系。
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以茧丝绸为主、兼顾多种经营,允许除茧、丝、绸、绢纺、丝绸服装以外的其他纺织原料、染化料、面辅料、服装、纺织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在市场内经营。市场1994年投入运转以来,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年交易量10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茧、丝、绸等方面的重要集散地,市场的价格、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甚至国际丝绸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嘉兴指数”已成为世界茧丝绸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镇东南面的姚家坝桥西,始建于1986年10月,1993年4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03年4月,进一步理顺了属地管理的关系,委托盛泽镇党委、政府管理。20年来,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市场配设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电信、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尤其是电子商务、纺织科技、知识产权、外贸咨询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
市场仿照明清市集布局,拥有4家投资主体,设白坯、色坯、精品、原料和纺机5大交易区,占地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经营用房6549间,其中营业用房4764间,仓储用房1785间,来自全国各地丝绸纺织经营户3996家,云集从业人员2万多人。2005年实现成交额300.85亿元,成为内地丝绸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名列全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被江苏省评为省级样板市场和苏州市诚信市场、文明市场。
(二)成功经验
通过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学习考察,体会最深的是江浙人善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理念。我们考察组认为,其主要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有一个紧紧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这三大市场的所在地都是国际国内较著名的“中国绸都”,历史悠久,丝绸产业优势明显,他们几乎一致的认识是:靠产业来支撑市场,用市场来带动产业,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发展。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成、繁荣、提升
第三篇: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文/中共抚顺县委书记 郑学伟
10月17日至10日23日,省委组织部组织部分县(市)委书记在赴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听取当地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农村等,我获益匪浅,受到不少启发。
一、学习考察的简要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县(市)委书记执政能力建设,省委组织部创新培训模式,组织了全省2008年新任县(市)委书记赴江、浙两省考察培训班。培训期间,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唐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县(市)委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使我进一步增强了提高自身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省委党校孙学敏教授为我们做了《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讲座,使我对什么是战略思维能力、为什么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怎样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省委组织部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下,我们到江苏、浙江两省的部分发达地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考察学习,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热情接待,并认真引领参观和详细介绍经验。我们实地考察了绍兴县的中国轻纺城、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的海虞镇、蒋巷村、张家港沙钢集团、保税区等考察点,并重点围绕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进行了讨论和座谈。通过这期学习培训,我深刻感受到:一是省委高度重视县(市)委书记队伍建设。这次培训省委书记张文岳亲自作了批示;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唐军开班动员讲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平及省委党校副校长戴茂林率队考察,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县(市)委书记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二是培训模式新颖。这次培训,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原则,授课和考察内容紧贴形势需要和基层实际。省委组织部计划周密,行程安排紧凑、考察点选择典型,接待方热情真诚。三是培训工作富有实效。通过领导和教师授课、实地考察、听取经验介绍、兄弟县区之间互相交流,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先进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学习到了兄弟县区先进的工作经验,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发展和先进地区的差异,为进一步理清本地区发展思路和强化本地区发展措施提供了思想动力和先进经验。
二、考察学习的感受
短短一周的时间,我们所走过的地方,看到很多、听到很多,绍兴、常熟、昆山„„虽然每个地区的地理、地貌、资源、历史、文化等诸多情况不
一、形态各异,但深入分析思考,透过不同的外在形态,可见许多相同之处。初步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先进地区首先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地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绍兴、苏州、常熟、张家港等地区之所以先进,首先是这些地区敢于冲破思想上的禁锢,明确提出“只要法律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引下,他们率先发展民营经济、兴建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和先机。
2、先进地区具有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性。江苏、浙江各县(市)之所以在经济发展上保持了迅猛的势头和强大的后劲,关键是因为他们拥有开阔的眼界,能够敏锐地发现机遇甚至主动地创造机遇,能够动态地、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张家港市提出建设保税区的时候,遭到了多方面的质疑,认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适逢1992年5月李鹏总理在常熟开会,张家港人请总理来视察,详细汇报了优势和规划,得到了总理的肯定和支持,并为其题字“张家港保税区”,于是才有了今天中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和唯一的区港合一的保税区。
3、先进地区的干部群众充满谋事创业的激情。与考察地区的干部谈话,你能感觉到这些干部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央的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他们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有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精神,有一种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挑战屈服的勇气。这些县市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
4、先进地区牢牢地牵住了“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昆山、常熟等县市都把扩大开放作为兴县强市的根本之策,在招商引资上招招新、招招实,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大手笔、大气魄,借助外力激发了内部潜力,使经济发展焕发出旺盛的活力。他们以“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跑碎脚皮”的“四皮精神”和“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招大商,引巨资,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三、考察学习的启示
先进一定有先进的道理,落后一定有落后的原因。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与之对比,我们的工作确实相形见绌。我们比先进地区落后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我们的理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还存在实实在在的差距。这次考察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总结先进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所在。我们要认真地对照先进找差距,找出差距修正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一是加强干部教育和培训。抚顺县是以铁矿开采为主的资源县,长期以来靠“矿山吃饭”的发展模式或多或少造成了有些同志存在着小富即安、看摊守业的狭隘意识。我们要继续加大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周边县区或先进县区进行学习考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激烈竞争氛围,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战略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努力在挑战中抓机遇,在苦干实干中求发展。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是基础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来认识,全力以赴跑资金、引项目。要借鉴先进县市的经验,鲜明地提出“不会招商的干部不是优秀的干部”的理念,组建一支精兵强将专门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工作。要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掌握上级相关政策,用活国家、省、市政策,有效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推动工业园区尽快摆满企业,尽快出形象,出成果。
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积极借鉴常熟市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繁荣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抓好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工商业者,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要采取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平改楼”进程,在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加大农民宅基地置换力度,推进合村并屯工作,进而破解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难题,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四是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学习先进,最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地理地貌、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阶段水平均有所不同,绝不能生搬硬套他们的方式、方法。但一定要把握其精神实质,结合抚顺县实际,善于把上级政策与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外地的先进经验与自身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要围绕全县“一城两区三业”总体发展思路,全面地、系统地、前瞻性地筹划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事业,制定出整体工作方案,并把总体工作方案分解成各个方面具体工作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如何按照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序实现工作目标,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第四篇:随团赴江浙学习考察收获
随团赴江浙学习考察收获
根据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学习活动安排,2010年10月26日至2010年11月1日随开发区学习考察团到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江阴华西村及浙江的杭州等市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大开眼界,收获匪浅。长江三角经济快速发展,所到各市开发区各具特色,有些开发区的产业领跑全国,代表国家这一时期产业国际领先水平。有些市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产业布局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华西村这“天下第一村”名副其实。下面从学习考察的几个侧面结合开发区的“十二五”规划略谈感受。
一、所到江浙各市开发区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
(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是该开发区处于南京市城区,为便于管理,在行政体制管理上,开发区和城区的党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交叉任职,除行政审批外,开发区各项社会事务交由城区管理,开发区只负责招商引资和建设工作,避免承担社会事业而使开发区负重爬行,尤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领导交叉任职使各项工作便于理顺,行政体制不设障碍,也没有障碍,行政顺畅,开发区一心一意做好招商和建设工作。二是该开发区在融资方面,由开发区直属公司上市融资募集资金搞建设。如该开发区高新科技公司于1997年上市,为开发区负责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任务。该开发区从1992年设立至1997年高科公司上市,仅用5年时间,就打造出自己的上市融资平台,对此该开发区是全力倾注的。
(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无锡全力打造世界级开发区,在扩区上动作很大。扩区新增规划200多平方公里,产业定位打造“六个千亿元”产业,十分大气。产业布局为新能源、新材料等,该开发区提出按照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转型某些产业,有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导全国、世界潮流,如光伏产业等。
(三)“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大华西村全村人口3.5万人,即在华西村基础上把周边几个村纳入华西村范畴,形成现在的大华西村。村级集体收入可支配2010年计划实现50个亿元,人均劳动分配收入8万元以上。全村村民享受村委公共分配的高福利,仅体检费一项每人每年达到5000元,投资分红不计其数,户户有别墅,户户有存款数百万,家庭小轿车户若干辆,按此标准,该村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该村在村级管理和人力引进、使用、留用上,极具独到之处。村级领头人经济发展思路清晰,创新意识强,年年求新、求变,已从村级经济发展到现在的走向国际海运服务业和金融、投资业。
二、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的点滴设想。
(一)产业定位不求全只求大。南京开发区产业定位三~四个,而我们开发区定位力求样样俱全,这样就不够突出主导产业。本人认为,按自治区、南宁市的全区、全市产业规划布局和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产业定位上设三个即可:一是食品加工和生物制(医)药产业;二是轻纺(含有轻工机械)产业;三是综合类 1
(含家俱)。这样突出重点,前面1~2个产业,具配套容易,配套成本低。在招商上主攻食品加工和医药项目,这些都是开发区的资源优势,很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相关配套产业如包装、物流等相应跟进。目标是做大一个食品医药产业,做强一个轻纺产业,带动综合类产业。“十二五”期间,形成“311”百亿元产业,即:食品加工及医药产业产值3百亿元,轻纺产业产值1百亿元,综合类产业产值1百亿元的发展目标。
(二)尽快完成国企改革和旧城改造任务。这两项工作是开发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点,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从目前情况看,改革和改造的费用在加大,成本在增加,因此,晚做不如早做,这样既能加快推进城镇化,提升开发区形象,又能节约成本开支,解决难点问题,使职工享受到开发区改革发展成果,是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十二五”规划前三年必须完成这项改革和改造任务,把中心区职工安置好。
(三)努力打造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建设不仅是给企业一些资产、资金,然后以资产、资金抵押,以项目再融资,这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融资手段。但现在国家清理政府性融资平台,对融资平台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因此,企业融资平台必须参与投资经营,平台公司要有自己的主要产品,有稳定的主业收入,形成良好的资产和现金流,这些应是开发区重点考虑的。本人认为,要整合现在国有直属公司资产,形成集团公司,管好现有资产,包括农业资本,管委会不再增加注资,只给政策,用3年左右时间包装上市进行融资,形成投资-回报-融资上市的良性循环。
第五篇:赴江浙质监系统考察学习心得报告
赴江浙质监系统考察学习心得报告----市局办公室主任谭宜伟
2010-11-08 08:20:3
4【点击:792】
济宁市质监局办公室主任 谭宜伟
为更好地落实和完成2010年全年工作目标,全面谋划和安排明年各项工作,10月13日至23日,按照市局安排,我随市局张西周局长率领的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考察团,先后赴江苏、浙江质监系统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考察。考察期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江浙沿海城市质监部门发展速度之快、亮点之多、面貌之新、后劲之强,令人惊羡。各地在技术机构改革、项目中心建设、思想意识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超前思维、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忘我奋斗的工作激情和求富求强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这次考察学习,我和考察团同志边考察、边思考、边讨论,普遍感到触动很大、启发很大、收获很大。
一、这次考察对于我的重要启示在于:实现我市质监系统跨越发展,必须提高境界、提高标准、提高速度。
提高发展境界,是这次考察中我和大家思考最多的问题。对于我们干部来讲,境界是眼光、知识、追求、能力的综合反映,境界决定着干部的层次、水准、价值和作为。回顾张局长到济宁工作六年多来的改革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首先得益于干部思想境界的大提升,就像这次考察所到之处,各地质监机构虽然条件各异,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在推进跨越发展上都展示出很高的境界。江苏常州局通过市级技术机构实行人员装备和市场等资源整合、互补,形成合力,做出了特色。“十一五”期间,全系统项目和设备更新改造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实验室18750平方米,仅国家LED质检中心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40亩,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提高标准,是质监系统跨越发展的要害所在。考察江浙质监系统的发展,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什么样的工作标准,决定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浙江省温州市局通过提高科研能力和标准能力,加强硬件建设,把握住了发展机遇;杭州萧山局通过不断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机构发展。目前已培育争创1个中国世界名牌、22个中国名牌产品,75个浙江省名牌,建立了羽绒制品、钢结构等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浙江省电动车、汽车摩托车零部件2个省级中心,设立了3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分支机构,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提高速度,是质监系统跨越发展的现实要求。这次考察的各市县局,都提出了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并展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高速度已成为他们推进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这些市局发展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快”:业务收入增长快,常州局、杭州萧山局三年翻一番,温州局两年翻一番;质监系统变化“快”,江苏省常州局短短几年共取得25个中国名牌产品,170个江苏名牌产品,16个省质量管理奖,230家企业通过了省级计量保证确认,1200家企业通过了市级计量合格确认,102家企业制修订51项国家标准和71项行业标准,8个全国性标准化组织落户常州的好成绩;国家级中心申请建设“快”,温州局以平均一年一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两个省级中心的推进速度,创造了令人震惊的“温州速度”。湖南湘潭局也在加快国家级实验室建设。高速度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在这些地方感受不到危机的压抑,相反紧紧抓住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机遇,呈现出大干快上的发展态势。
二、学习先进是为了更好的改进工作。通过10天学习,我既开阔了视野,又深受感动。江浙质监系统县级技术机构的“专”、“精”、“强”,创新体制求发展,市场运作求发展的理念和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精神是我们质监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相比之下我们应当坚决摒弃因循守旧,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按部就班的陈旧观念,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增强质监发展后劲;我们应当不断开拓进取,富而思进,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手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我市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把学习考察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是目的和关键。考察一路走来,干事创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随处可以领略到他们的苦干精神和过硬作风,每到一处,都能深切感受到全国质监“一家人”的浓厚真情,他们的热情和真诚,在“吃、住、行”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真是令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断改进。针对办公室工作,结合考察感受,回来后我和同志们专门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创新发展的思路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努力在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和队伍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以更好地服务于济宁市局跨越发展的大局。
一是要找准定位担当使命,在更高境界上认识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目前是总结“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期,是机遇挑战前所未有、形势复杂前所未有、风险考验前所未有的时期,是全面展开跨越发展新布局的时期,是发展境界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时期。对于新时期办公室工作,我感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一是位置越来越重要,办公室作为机关工作运转中枢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二是责任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工作好、形象好,就能为质监工作增光添彩;反之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质监工作,办公室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每个同志肩上的担子都应该是沉甸甸的。
二是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基本的途径是创新方法、提升能力。办公室人员要紧紧围绕市局跨越发展大局,自觉适应新形势下市局主要领导方式方法的新变化,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实效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三是当好表率树立形象,按更高标准抓好新形势下办公室队伍建设。市局办公室的工作必须是一流的,市局办公室的队伍必须是一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必须做到。可以说现在基本做到了,但还要防骄破满,多看不足,力求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到位、更全面,更加重视、更高标准地抓好新形势下的队伍建设。要按照省局“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 的要求和市局张西周局长“高度重视细节”的要求,始终瞄准“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标杆,努力打造一支不负重托、堪当大任的高素质办公室队伍,使办公室真正成为人才聚集的平台、学习锻炼的熔炉,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