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限时“15+2”训练10: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5+2”专题训练10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0届江苏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年,它所评选出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们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项活动的开展
()
A.有利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B.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C.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D.有利于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2.(2010届江苏南通第一次调研)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勿忘国耻,居安思危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C.团结统一,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2010届江苏海安中学、南外、金陵三校调研测试)中国短道速滑选手王濛敢打敢拼,英勇顽强,成就了2010年冬奥会的“三冠王”,不仅发扬了奥 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而且集中体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就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4.(2010届江苏盐城第二次调研)“„„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是 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5.(2010届江苏徐州第一次调研)回眸2009,“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
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0届江苏南京二模)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C.具有求同存异和减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7.(2010届江苏南京二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C.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D.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8.(2010届江苏泰州期末联考)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9.2009年5月23日—6月28日,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首展在台中市展出。展览以“讲·述”为主题,呈现了两岸艺术家在语言方式上共同的文化特征,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建构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关于中华文化,以下说法不妥的是()
A.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B.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
D.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特性
10.(2010届江苏徐州第二次调研)2010年1月1日~17日,中国侨联主办的“五洲同春”文艺晚会在加拿大、美国的六场演出,场场成功、场场精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2010届江苏无锡质量调研)2009年7月11日至12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举行。论坛形成的“共同建议”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文化和民族认同是凝聚两岸同胞共同意志的根基所在。两岸形成“共同建议”()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12.(2010届江苏盐城第一次调研)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澳门,保存着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对此认识不确切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C.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D.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
13.(2010届江苏扬州高三模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霍普金斯认为,21世纪的中国,有能
力利用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帮助世界各国建造更加良好的关系,可能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霍普金斯的观念中,值得肯定的是()
A.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B.中华文化包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
C.中华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14.(2010届江苏扬州高三模拟)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作为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
④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2010届江苏盐城第三次调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
A.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B.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二、非选择题
1.(2010届江苏镇江第一次调研)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明,和谐的民族关系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积极建设、积极促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继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有同学认为,“只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就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请运用《政治生活》中民族方面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2.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选择题
1、B2、B3、D4、D5、C6、A7、D8、D9、C10、A11、C12、B13、D14、A15、A
二、非选择题
1.(1)①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创造条件。②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是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展经济,还要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还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政策等。因此命题观点是片面的。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加强民族团结就要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种活动增进各民族人民团结的感情。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要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要增强民族团结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④要增强民族团结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公民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⑤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第二篇:限时训练(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限时训练(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个题,每题4分,共48分)
1.北京市首个“劳模精神教育基地”在崇文区玉蜓公园正式揭牌。有关领导在揭牌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A.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B.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C.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D.渗透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特点的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都被注入不同精神内涵,而劳模精神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故选C。
2.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民族性D.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无体不备,无体不善”体现的是博大精深的特点。
3.独具特色的广州茶楼,或偏于民族传统,或仿西洋古典风格,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从而形成了岭南特有的形式,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大体现。这主要体现了文化的()
A.传承性B.民族性C.地域性D.稳定性
【答案】C
【解析】“岭南”是一个标志地域性的词语,所以岭南文化是一个以地域为特色的文化。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因为()
A.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C.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D.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保护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于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文化。
5.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如果你是一位游客,参观徽州古民居时,应有的感悟是()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徽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独享的文化财富
③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④中国古代建筑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②的观点“独享”说法错误。
6.“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著名电视剧《亮剑》塑造的“亮剑”精神。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亮剑”精神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④“亮剑”精神继承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6
【答案】B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故②说法错误。
《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主精神,培养他们坚定不移、百折不挠为社会、为人民贡献智慧力量的信念。回答7—8题。
7.之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的要求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此类题干要求,可以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去考虑,故选D,而②说法不符合题意。
8.要求大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信念,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答案】D
【解析】本题较易,熟悉教材即可。
9.辽阔的草原上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种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蒙古包的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这说明()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C.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D.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故选D。
10.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名言中突显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故选D。
11.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此类题型在近年高考中也比较多,对联中强调爱国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故选C。
12.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真正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话强调()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B.国家要发展,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D.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C
【解析】本题只要学生理解名言即可,名言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作用,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2个题,共52分)
147
13.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流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1)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4分)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何联系?(20分)
【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6分)
(2)①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分)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4分)③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4分)④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反映的文化现象,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要答出两者的联系,主要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际上也是要求回答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4.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都不得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已任,前赴后继、临危不惧、保卫祖国。这种精神需要代代相传。当前,我们要利用重要的革命纪念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4)
【答案】(1)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前我们也需要弘扬这种精神。(6分)
(2)①最主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6分)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6分)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6分)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才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研究材料、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以及对如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认真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的关系。
148
第三篇: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1 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长春质检)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导学号:23192103】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③正确;人们可以通过箸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体现出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④正确。] 2.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表明()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传统思想都是优秀文化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D [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②③正确;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传统思想有优秀和落后之分,故④说法错误。] 3.(2016·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C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丰满形象又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正确。该教材流畅易懂、精妙优雅,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④正确。题干侧重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涉及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16·海淀质检)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B [材料中这些呐喊、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①当选;民族节日才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④排除;材料中这些呐喊、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特征,③正确。] 5.(2016·信阳质检)针对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活动标识使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要求,以纪念活动标识为元素制作的用品,需与纪念活动主题密切相关,不得乱用、滥用,不得用于制作商标或其他任何商业性用途等。这一要求有利于()
【导学号:23192104】
①克服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②展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④树立高度文化自觉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D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有其优点,不能克服,①错误;题干没有指向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②不选;对纪念活动标识的使用的要求,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树立文化自觉,③④正确。] 6.(2016·郑州质检)2015年国庆档期我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七天拿下超过18.5亿票房,与上一年相比打滚攀升。小成本喜剧《夏洛特烦恼》深受观众喜爱,占据了总票房收入的30%。这说明()①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②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③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④文化产品应自觉迎合观众口味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 [题干强调文化对经济的作用,②指向经济影响文化,故不符合题意;④中的“自觉迎合”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电影市场的火爆是我国文化市场繁荣活跃的重要体现,也说明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故①③正确。] 7.《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历史与现实总有一些相似之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获得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下一阶段我们应该()①保护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发展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突出位置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D [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辩证否定观,故①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应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产品,故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项。] 8.(2016·烟台期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让国人向往的目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些目标的提出是()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 ④强调了教育是今后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故①错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经济建设,故④错误;搞好教育工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免除学杂费等措施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故②③正确。] 9.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针对一些媒体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上述要求是()
【导学号:23192105】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
③主动摒弃传媒商业性、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表现 ④自觉抵御落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的要求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A [③中的“摒弃传媒商业性”的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语言文字规范的问题,而不是落后文化的问题,因此④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10.(2016·临朐期末)我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以来,许多志愿者满怀理想与热情,带着知识与技能来到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从事小学教育或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既促进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又使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素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①是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举措 ②表明科学文化修养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
③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④完善了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属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举措,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①③符合题意;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②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④错误。] 11.(2016·新余质检)2015年3月12日,中国游客在泰国景区洗手台洗脚,此不文明行为引发争议。网友观点不尽相同。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游客行为折射国家形象,应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 ④不同民族的文明行为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文明行为要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B [文化多样性不是存在不文明行为的理由,故②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尊重本民族文化,故③错误;中国游客在国外景区洗手台洗脚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故①④分析正确,入选。] 12.中宣部等六部门制定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要求,通过扎实深入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牢牢把握文艺正确方向上取得新提高,在提升职业精神和思想境界上取得新提高。取得上述新提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
【导学号:23192106】
①自觉创造类型多样的文化产品
②将加强文化管理和提高道德水平结合起来 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 A.①④ C.②③
B.③④ D.①②
B [①观点偏离题意指向,故排除;②观点错误,加强文化管理是政府或国家的事情;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把握文化正确方向,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职业精神和思想境界,故③④正确。]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独特的造园艺术被西方国家所推崇。目前,已有40多座苏州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漂洋过海传播中国魅力。
“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水榭、亭台、拱桥、长廊、漏窗等传统江南园林建筑元素应有尽有,布局精巧韵味独特,亭台楼榭绿树掩映,处处透出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当地文化元素,采用全钢结构,引入纳米、碳纤维等多种技术提升中国园林的技术含量。中国工匠秉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二者相得益彰,打造了一个个园林精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中国工匠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秉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正确性。(12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何以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10分)(3)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离不开工匠的精湛技艺。请就我国如何造就更多的优秀工匠提出两条建议。(4分)[解析] 第(1)问,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各组因素和谐共处的正确性,主要围绕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分析问题;在准确阐明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细化分析各组因素是如何体现对立和统一的。第(2)问,注意站在整个文化生活角度全面分析原因,如作为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等;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成功的原因,如做到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以实现创造发展等。第(3)问,一是注意站在国家角度分析建议;二是建议要指向培育优秀工匠。
[答案](1)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传统与现代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又可以互为配合;中国与外国在建筑理念、设计布局等方面各有特色,但又可以相互借鉴;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生相融。中国工匠在二者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工艺的同时,与时俱进,打造了一个个园林精品。
(2)苏州园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海外人士感受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在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艺,符合海外人士的审美情趣,使其成功走向海外。
(3)答案示例:挖掘整理、宣传古今优秀工匠的精神及其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重视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培养爱岗敬业的人才。(每条建议2分,考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14.(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作为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产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社会教育机构,是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重任,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讲解,且多数讲解比较枯燥;公众的教育活动表面化,不善于深入发掘主题,很多活动陷于低幼化;互联网利用形式化,多数博物馆官网处于瘫痪状态。
从全球视野看,树立公共意识与服务意识,从以藏品为中心向观点为中心转变;公众活动从博物馆和公众两个维度去考量公众活动,尤其是首先考虑公众的诉求,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如何配合和适应社会教育并形成互动、走出一条馆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如何让观众从“看客”转变为讲座的“听众”和网站的“用户”,这是我国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及其依据。(10分)(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如何突出为公众服务的特性。(12分)(3)假如你是博物馆馆长,针地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两条具体的解决措施。(4分)[解析] 第(1)问,分析对精神文明活动的作用及其依据,实质就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去分析题干举措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意义;要围绕材料中有关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信息来组织答案,如传承、育人等。第(2)问,首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包括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质和方法论要求;其次,设问要求回答措施,所以要结合方法论组织答案。第(3)问,一是要明确材料中点明的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措施;二是所提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简单罗列理论。
[答案](1)①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的作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②有利于发挥其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③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①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面对趋势和潮流,重视博物馆在服务公众方面的问题,转变以藏品为中心的旧观念。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考虑公众的诉求,探索博物馆发展新思路,开拓公共服务的新境界。
(3)①建设官网,设立“教育频道”,运用图文、视频、背景资料详细介绍博物馆展品。②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公众,设计课程或活动,提供详细的教案、演示文稿和活动指南。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9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
专题限时训练(九)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
(分值:100分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苏镇江一模)知名学者于丹说:“每一个汉字都会讲故事。探讨汉字作为交流工具之外的美学价值,能为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搭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这是因为()A.汉字带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B.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C.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D.汉字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汉字能为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搭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是因为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C正确;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错误;各国文字各有特色,汉字未必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B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D错误。
2.(2017·福建质检)面对全球治理的固有难题和新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赏,并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②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③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④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因此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①正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④正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②排除;③是从政治生活角度讲的,不属于文化基因,排除。
3.(2017·北京石景山期末)“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世界感受到友善和微笑,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我做的,你也能做!”这是题为《今天,我们这样爱国》的公益广告的解说词。这则广告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①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②必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表达爱国热情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涵 ④每个人都能通过点滴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世界感受到友善和微笑,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这些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涵,也说明每个人都能通过点滴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③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爱国主义的作用,也没有涉及应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表达爱国热情,①②排除。
4.(2017·江苏南京一模)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历史照片、任务讲述等形式,跨越时空,创造性实现了同志“相聚”,亲人“重逢”,引发影视界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一成功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把实现文化创新作为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②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③必须提供多种文化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坚持主流思想的多元化,满足人们多样性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走进文化生活。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历史照片、任务讲述等形式,跨越时空,创造性实现了同志“相聚”,亲人“重逢”,弘扬主旋律,启示我们应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也说明必须提供多种文化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②③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错误;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④错误。
5.(2017·山西考前适应性测试)2016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努力()①改革高考录取方式,注重考核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 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③贯彻实践为主原则,大力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教学的思想教育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努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教学的思想教育性,②④正确;①是国家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排除;大力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靠学校能够单独完成的,③排除。
6.(2017·广东广州综合测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推动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和设施共建共享,扶持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工作。强调
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旨在()①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健全人格'②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③涵养农村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④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旨在使农村青少年受到艺术教育,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涵养农村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①③正确切题,②④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故选A。
7.(2017·江西赣州一模)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强调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保护传统建筑,留住文化基因,使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相协调,①③符合题意;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保护文化遗产也不是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②说法错误;优先开发文化遗产做法错误,排除④。
8.(2017·湖南常德3月模拟)农村扶贫要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这说明()①乡风文明能够为贫困群众奋发脱贫提供精神支撑'②乡风文明是贫困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③文化能够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④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直接成为改变贫困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说法错误;乡风文明能转化为改变贫困的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④观点错误;①③正确切题,故选B。
9.(2017·绵阳三诊)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这是基于()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是因为这种精神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正确;也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③正确;材料强调文化对改造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文化对认识世界的指导,①排除;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未必能够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④排除。
10.(2017·福建高三检测)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学者认为善行有三:一为利他图报,以谋名利;二为利他为乐,自我满足;三为利他无欲,自觉自然。为了更好地弘扬慈善精神,营造人人乐善的社会氛围,我们应该()①践行友善价值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唱响社会主旋律,避免思想认识上的差异'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弘扬慈善精神需要唱响社会主旋律,但不能避免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差异,②说法错误;题干涉及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而非科学文化修养,③不符合题意;①④正确切题,故选B。
11.(2017·江西重点盟校第一次联考)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炒作“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近段时间,网上出现不少恶搞、抹黑革命先烈及抗战英雄的谣言,混淆视听之余,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启示我们要()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④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针对互联网领域恶搞、抹黑革命先烈的行为,不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是要弘扬主旋律,①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中说的不是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
12.(2017·郑州二模)2016年9月至12月,中央文明委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本次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家教良好等为评选标准,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并举行隆重表彰活动。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
①坚守传统家庭道德,激发文明家庭创建活力 ②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弘扬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④推动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组织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是为了弘扬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也是推动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③④正确;我们要继承传统家庭美德,而不是家庭道德,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②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题26分,共52分)13.(2017·盐城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偶像剧、玄幻剧充斥荧屏的当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异军突起,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好评如潮。《人民的名义》直面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回应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新期待、新要求,对转变政风、世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 《人民的名义》用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有网友评论说,革命时期,共产党靠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赢得了民心,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太平日久,为官者很容易忘记历史,忘记权力来源,从公仆变成官老爷。如此下去,“人民的名义”就有可能变成“名义的人民”。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防止“人民的名义”变成“名义的人民”。(26分)答案:①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养;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14.(2017·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国社会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竞争力从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制度,正逐步转向依靠文明。
不讲卫生、到处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遵礼仪、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外出旅游乱涂乱画、过度维权„„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既影响了他人的利益,也给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摸了黑。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为社会的进步状态,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照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方式,善良、诚信、知礼、守法„„都是其应有之义。文明是社会进
步的起点,整治不文明行为需要政府部门主导,也需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方能根除不文明行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探究如何才能减少社会不文明行为。(18分)(2)学校开展“做文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就这一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8分)答案:(1)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教育。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答案示例:①以微薄之力,让社会更文明。②从我出发,让文明传递。③创文明学校,建美好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丰富,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理解爱国主义的地位、重要性,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明确爱国主义在今天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认同和重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及弘扬的措施;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主题。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民族性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理由和措施。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把我们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我挑选了几份同学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两到三份知识点框架,请学生加以点评,注意时间控制,有些可以请同学们一起说,特别有争议的请学生评价。)
(本环节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导同学注意知识整理的有效性和全面度,请生总结知识梳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好的,大家都整理得非常仔细,看来平时做笔记做得很认真,老师把简单的框架结构也罗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课件显示第三单元框架)2.讲授新课(34分钟)(1)审查明辨(5分钟)
师:好,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课件显示判断题,请一列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开小火车。)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2.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选择运用(12分钟)
师:好,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对于一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范围,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道各地的期末检测题和高考题,看看以大家的水平能不能做对。
1. [2014·莱芜期末]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2.(2013·安徽文综·T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
3.[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4.(2013•江苏单科•T3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行分析。【解析】选B。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教师在讲解时要启示学生,选择题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学生自己总结。)(3)能力提升(17分钟)
师:好,所以大家在审题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比如说注意知识点范围,注意题肢的正确与否,注意是否符合题意等)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分析题。(7分钟)(请生看题并分析答题要点。)•
1、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每三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户,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 【答案】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分)②面对岭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们应求同存异,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审题,直接提问。)
师:我们答题一般的思路是怎样的?先看知识范围,通过关键词分析主旨,通过题目类型分析答题方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类,常见的问法有哪些?比如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由,依据,原因,如何等关键词。
师:那么怎样看待属于哪一类呢?谈看待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在遇到这一类认识类的题目时可以怎样回答呢?思路有哪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师:思路来源,通过关键词岭南文化知道是区域文化,因此,体现了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特点,同时碰撞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汇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包容性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对于这样的碰撞,继续坚持我们的什么原则,包容性。
变式:如果将范围改为文化生活,该答哪些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师:好的,为了验证大家对此类题目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题,这道题请大家小组分析,整理出答案。时间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请两组回答。时间3分钟。)(教师简单点评并呈现答案。时间2分钟。)• 师: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济富强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正是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成为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全国各族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最终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行动。•(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10分)•(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分)这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文化基础。• ③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分)•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必须立足实践,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1分)
师:知识范围很清楚,问题类型和前一题一样,属于认识类,关键词是中国梦成真,那么什么是中国梦,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了什么?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繁荣强大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但是要注意什么问题?刚才同学回答的有什么问题?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要全面,中华文化有涉及吗?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各族人民的归属感,是吗?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不可少的。
师:那么还有呢?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发挥,有没有体现,有的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能体现吗?可以,有没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起了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师:然后呢?民族精神是什么,内涵肯定有体现,作用,必要性都体现了,接下来我们回答怎么做,那么中华文化这一课中我们要怎么做?要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继续发挥包容性的特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对吗?还有呢,民族精神要怎样?要继续培育和弘扬嘛,怎么做呢?主心骨可以有,还有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为传统的精神啊,还有呢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什么?看关键词啊,材料第三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支撑起整个民族的复兴,以后要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当然要对不对^_^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到材料分析题常见的思路,我们要注意什么?范围,主题,类型。还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什么?关键词,这个帮助我们寻找答题的思路,对不对? 3.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简单回顾。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学生回答。